大洋洲:澳大利亚-旖旎之花绽放——文化教育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多元文化主义激励着澳大利亚的传统,印证了澳大利亚文化精彩、多面、生动和不断演进的特性。多元化的文化和语言早已在欧洲殖民者到达前,就已经成为早期澳大利亚人的生活特色,而这种生活特色便一直流传到现代的澳大利亚社会,并保持了社会文化和教育优势。

    第一节 随心而生的多元文化

    土着人在澳大利亚生存和开拓梦想,已有五万余年。他们一直注视着这里的风、雨、草、木、花,知道何处可取食、何处可藏身、何处可得片刻安闲。五万余年来,他们已与自己的这片土地合二为一,探索到了自己周围的环境、草木及鸟兽的奥秘。这一切,在人类历程中并不常见。许多土着人用艺术工具来记录与他们部落有关的故事,同时也记录他们个人的生活和梦想。“每一幅画都讲述一个故事”,这几乎成了土着文化的一种真谛。

    1.与神灵交流——土着文化

    在欧洲航海者光顾“南方大陆”五万多年前,澳大利亚土着人就已经生活在这片大陆上。土着民族相信所有的土地及自然界的东西都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它们都是神氏祖先所创造的。而这些神氏祖先仍然存在在自然界中,影响着自然界的所有一切。

    澳洲土着文化是形成澳大利亚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这是一种复杂的、难以捉摸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通常,语言是澳洲土着部落群体所共享的文化特征。土着人不以模仿所谓的自然声响为基础的原始语言。他们虽没有文字,但却有260多种语言。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概念的清晰度和精确性与其他任何语言一样。但现在仅存100多种,真正使用的只有20几种。大部分的土着民族已使用英语作为他们的第一或第二语言。许多种语言只有老一辈人才会说,因此土着语言面临着断代的危险。

    澳大利亚土着民族认为图腾是神氏祖先与人类联系的中介。部落的长者拥有公社和土地的专门知识,他们通过图腾宗教,担负起保护氏族的责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图腾,这些图腾通常由一些动物如小袋鼠、鸟、鱼来担任。土着人把图腾刻在自己的身上,于是文身就产生了。不过,土着人只是用笔在身上绘文,并非用针来刺文。平时只在面颊、肩上与胸部涂抹,遇上重要的节日便进行全身彩绘。不同颜色的彩绘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如参战时身上涂红色,死后涂白色等等。

    知识小百科

    图腾

    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汉族的图腾为龙和凤凰。

    不过这种文身对儿童并不适用,儿童必须在举行成年礼之后才能文身。男孩一般在10岁左右举行成年礼,只有经过成年礼的男子,才有资格婚配,同时成年礼也是传授生存技能和部落传统的最佳时机。接受成年礼的儿童首先向部落的成年男子、老人学习部落的信仰、传说和敬神的仪式,观看第一次图腾仪式。接下来,就要对男子举行割礼了。

    割礼一般由祖父、父亲和舅舅执行。文身是在举行完割礼之后进行的。

    成年男子用尖利的贝壳有规则地在男童的手、脚、肩、背等处割出伤口并涂上木炭粉,这样会使伤口在愈合时留下疤痕。在这一过程期间,部落的老人会以身作则,他们将自己的肘部静脉刺穿,让鲜血滴在男童身上,借以向他灌输勇气。最后是一种最艰苦的考验,男童会被父辈们留在森林里,他需要学习各种狩猎和运用武器的技能,并接受肉体上的考验,比如撕咬对方的头脸和肌肉,甚至还有被打掉牙齿、拔头发等。

    通过这些仪式和过程后,部落将举行盛大的图腾仪式,正式宣布男童已成年。在这最后的关头,这个即将成年的男子还要被绑在青树枝的篝火堆上,由他的姐妹打击他的背部,只有经过这场血与火的考验,他才有资格结婚。

    这一系列仪式将会深深刻在已经成年的男人们的心中,激发他们的责任和勇气,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澳大利亚土着艺术中,绘画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们把图案绘在岩石、树皮、圣品和地面上,也在自己的身上绘画。传统的图案由线条、圆圈和点组成。这些图案中通常蕴涵着故事,或者代表了某种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量,或者代表着创世神灵,具有一定的宗教或精神的内涵,不同部落有不同的含义。

    澳洲土着人的岩画也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和年代最久远的传宗接代画,在岩石上绘画或雕刻的艺术画在澳大利亚随处可见。这些岩画的历史约有四万年,分为刀刻涂抹和直接描绘两种。颜料采用白色的黏土、红色或黄色的赭石以及木炭和水混合在一起作画。日常生活和外部广阔世界的联系,都被记录在岩画艺术之中。在澳大利亚各地还有很多关于创世祖先形象的绘画遗迹,据传说是出自祖先本人之手,而不是后人的作品。后人继承了这些神圣的图画,并承担了补充上色、修葺磨损,以及更新重绘的工作。这使得许多图像都超越了画面本身的意义,它们代表了祖先们实实在在的精神力量,每当重绘或在仪式中被触摸时,它们的神力就会释放出来,以保证季节按时更替,动植物繁衍不息,孩子们顺利出世。

    树皮画的历史比岩画晚。人们绘画时先将桉树皮烘干压平后作画,也有的将树皮用火烤黑在上面刻制图案,还有的在上面勾勒出动物的内脏,就像是X光片。这些画表现的主题经常是各种传说和故事,它的笔法有些像西方的现代装饰画。沙石画则在沙漠地区较常用,它主要是祭祀时在沙地上绘画,祭祀仪式结束就不再保留了。

    在土着人的生活中音乐和舞蹈无时不在,他们相信这样可以与他们的祖先在精神上保持一致。歌者和舞者扬起阵阵红土尘雾,使一个又一个古老的传说代代相传。

    澳大利亚土着舞蹈多为集体舞。人们通过舞蹈表现宗教礼仪,祈求人丁兴旺、风调雨顺。有时也纯粹是娱乐性的。他们跳舞之前一般都会用白色黏土、红色和黄色的赭石在身上涂抹各种花纹,再在腰间围一块兽皮或围一块棉布,也可以围一条草辫裙。舞者通常模仿动物的动作,头上插上一支羽毛,围观的妇女和小孩则以鼓掌、拍股、跺脚等形式为舞者击打节拍。

    在科罗波里舞中,参加跳舞的人可多达几十人。有时表演者分成组,各组之间配定角色,有时舞蹈则变成了真正的哑剧。比如在马拉诺亚地区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舞蹈:从殖民者那里窃取牲畜。化装成牛羊的演员安静地躺在草上;盗窃者悄悄地走近他们,用矛“刺死”了两只“动物”,然后做出剥皮的样子。忽然听到了马蹄声,一队“白人殖民者”(由另一组参加舞蹈者扮演)向“盗窃者”袭来,一场残酷的搏斗开始了。在这场搏斗中,胜利属于土着人。表演时,基本上没有声音,不过观众们看得很尽兴。

    乐器一般是用来为舞蹈者伴奏的。

    土着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叫“迪吉里杜管”。“迪吉里杜管”是用一种挖空的树枝做成的木管乐器,约有1米多长,主要依靠吹奏者呼吸的节奏和力量来让声音产生变化。它发出的“呜……呜”回荡声,据说是神灵召唤的声音。在现代的音乐中“迪吉里杜管”仍然十分流行,但这种乐器只有土着男性可以触摸和吹奏。

    土着民族灵魂深处是快乐的,他们与世无争,淡泊金钱与名利。

    尽管澳大利亚的土着从来没有文字记录,只用舞蹈、绘画和音乐记录历史,但这些艺术形式,已经流传了五万余年。其特殊的魅力,让今天的世人趋之若鹜。

    2.欧化的宗教——殖民文化的遗留

    宗教与澳大利亚人的生活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要在教堂作弥撒,保佑他一生平安;步入婚姻的男女要在教堂举行婚礼,作出爱的承诺,祈求百年好合;为谢世的老人在这里送行,企盼他的灵魂能得到神的庇护。从生到死,一生中都有神相伴。

    澳大利亚是一个宗教自由的国家,各种宗教信仰,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可以在这个国家并存。

    尽管澳大利亚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政策,但是教会还是渗透到澳大利亚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力很大。在澳大利亚各大小城镇,雄伟的教堂建筑多不胜数。澳大利亚2/3的私立中小学是由罗马天主教教会开办的,由于富有的家庭喜欢把子女送往私立中小学,因此天主教或者教会学校对澳大利亚青少年一代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在平常生活中,教会既竭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加信众,也尽力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困难。找房子、寻工作、觅恋爱对象、倾诉心中烦恼、求车搬家、唱卡拉OK,跳舞娱乐、烧烤郊游,都可以通过教会或者在教会认识的人来解决。从某种程度来说,澳大利亚教会的许多功能,有点类似中国的居委会、工会、妇联和街坊邻居的作用。

    对华人移民来说,教会往往是他们认识澳大利亚的途径之一。即使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教会也总是欢迎。华人的教会往往有厨房和吃饭的地方,活动时有很多志愿人士帮厨,不少人还从家中带来家常小菜或家乡特产。礼拜后、查经前,大家热热闹闹地吃喝玩乐,说短论长。在礼拜天吃饱喝足之后,还组织各种娱乐活动。所以,到教堂走走,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知识小百科

    礼拜

    宗教徒向所信奉的神行礼。基督教“礼拜”的主要内容有祈祷、唱赞美诗、唱诗班献唱、读经、讲道、启应和祝福等。信徒在教堂礼拜之前,衣履要整洁,不能穿汗背心、超短裙、短衬裤和拖鞋进教堂。戴帽子和围巾的人必须将其摘掉;带小孩的信徒要安置好自己的小孩,使其不哭闹。

    在澳大利亚,大大小小的教堂星罗棋布,但似乎都没有取得类似德国科隆大教堂的地位。不过在众多教堂中,也有一些教堂比较著名。

    圣保罗教堂由英国建筑师威廉巴特菲设计,建于1891年,它是墨尔本最早的英国式教堂,也是墨尔本市区内最著名的建筑,它之所以闻名还因为它是以蓝石砌成的,而且墙壁上有着精细的纹路。1932年,教堂又加了3根尖塔,使它看起来更加雄伟。该教堂外面的草坪上有一尊马修·福林德(澳洲最早的拓荒者)的塑像。

    圣保罗教堂凝聚了中世纪欧洲的古典韵味,塔顶高耸入云,浅黄色的塔楼与墙体,显得是那样的庄重,让人望而生畏。尤其是到了晚上,美丽的亚拉河畔,游人如织,河中游艇来回,凝立在黑暗中的建筑物显得金碧辉煌,气派无比。圣保罗教堂犹如墨尔本的心脏一般,静静地听,似乎能听见那颗骄傲的心在“砰砰”地跳动。由此可见,墨尔本人时时沐浴在上帝的恩典之中,同时也自愿约束于上帝的清规戒律之中。

    走进圣保罗教堂,高达30多米的全圆形穹顶气势恢宏。两排高大壮实的大理石柱子,支撑着这巨大的弧形穹顶。宽敞的走廊,五彩缤纷的玻璃花窗,温暖的阳光透过规整对称的几何图案,从窗棂照射进来,那一缕缕亮丽的光束,斑斑点点地落在地上、墙上、椅子上,显示出一种肃穆神秘的氛围。

    中间是一排排的木椅子,一直沿伸到前方的唱诗班的席位台前。

    人们坐下仰起头来,就可以细细地观赏着美妙无比的穹顶与墙面上绘着的那些有关圣经中的壁画故事,这些来自上帝或者是天使、圣母的语言,在诠释着人生的另一种涵义,把那一片安宁详和传递给他们的信徒。

    圣玛丽教堂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宗教建筑,也是悉尼天主教会的所在地,始建于1821年。天主教神父正式来到澳大利亚是在1820年,因此圣玛丽大教堂又被称为“澳大利亚天主教堂之母”。

    圣玛丽教堂气势雄伟,充分体现了哥特式建筑的特点,高耸的尖塔,营造出轻盈的飞天感。步入教堂,就会立刻被那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所感染。

    用眼睛欣赏建筑,用耳朵聆听圣乐,用心感悟神的力量。在这样浓厚的宗教气氛的浸润中,更加觉得教堂的庄严,教徒的虔诚。四周墙上高大的玻璃花窗,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五颜六色的花窗描绘的大部分是宗教故事,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画面栩栩如生,恍惚是时光的穿梭,天国的显现。

    教堂内部开阔明朗,感觉高旷、单纯,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中间是个主通道,两边是一排排的椅子,不是想象中的黑色,而是木头的褐色,感觉多了些放松,少了些紧张感。

    圣玛丽教堂门前有一个广场,据说在春夏两季,这里繁花似锦;即使是冬天,也很热闹,许多青年人在广场嬉闹、玩耍。教堂的一边是一个不大的公园,里面有法国人赠送的雕塑,讲的是希腊神话的故事,人物精致传神。

    教堂的对面就是海德公园。

    公园初建于1810年,已经有200年的历史,那里有大片洁净的草坪,百年以上的参天大树,是这里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公园的中心是一个设计独特的喷水池,由一组青铜雕塑组成,中间高处的是一位手拿琴的少年,他的后面有扇型的喷水,水池里还有几组铜雕。

    海德公园这块地方原先准备建一个兵营,可是建成后却没有军队入住过,反倒成了关押各地运来的囚犯的地方。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展示澳大利亚早期流放犯生活及一些珍贵实物的博物馆。1810年,海德公园就已经成为伦敦式样的典范。但是那时的海德公园的面积要比现在大好几倍。因为这片绿地同时用做军队的操练场,后来还被当做赛马场和板球场。

    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是墨尔本也是南半球最大最高的天主教堂。这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大教堂大部分用青石建成,由著名英籍建筑师华岱负责设计。1897年10月,教堂正式启用,但教堂3座尖塔直到1939年才完成,整整花了90多年时间。

    圣帕特里克16岁那年被海盗当成奴隶卖到爱尔兰。在被囚禁的6年之中,他成了一个牧羊人。他每天不断向天主祈祷,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家乡。一天晚上他正在祈祷时,有一个声音传入他的耳中,告诉他快逃离牧羊的农庄,在距离农庄约321千米远的岸边有艘船正在等着他,于是他带着几个同伴,一起划着船逃离了爱尔兰。逃离期间,他的神迹也渐渐显露出来,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例如,每当他们处于饥饿状况时,就会有野生动物出现,让他们能够继续活下去。后来圣帕特里克又回到爱尔兰宣扬宗教,当地愤怒的异教徒企图用石头将他砸死。但是帕特里克临危不惧,当即摘下一棵三叶酢浆草,形象地阐明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他雄辩的演说使爱尔兰人深受感动,接受了圣帕特里克主施的隆重洗礼。圣帕特里克留在了爱尔兰,建立教堂和学校,教育人民,把宗教的光芒带到岛上的每个角落。在爱尔兰有许多教堂和学校都以他命名。世界各地的许多天主教堂依然以圣帕特里克的名字命名,其中就包括墨尔本的这座大教堂。

    进入教堂需要拾级而上,一股水流从教堂前面的平台流下来,平台上有两个倾斜的碗,碗中的水汩汩地流着,一些人正在接从碗中流下的水喝。澳大利亚人认为从这两个碗里流出的水是圣水,喝了就会永远不渴,并且可以净化堕落的灵魂。

    教堂前门的两边各立着一个塑像,左边的塑像仰着头,双手举着一个用荆棘编成的圈,这是圣凯萨琳;右边是平摊着双手,凝视着远方的圣徒法兰斯科。进入教堂,人们或跪或坐,双目微闭,脸上带着一种圣洁的表情,这让旁观的人感到一份庄重,面对高高在上的圣母和耶稣,信徒们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一丝远离尘嚣的宁静。

    教堂其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感染,一座教堂就是一页书、一曲歌、一幅画。可以让你去崇敬,去观赏,去品味。穿行于澳大利亚的乡村,时不时的可以看到路边矗立着一座座教堂。乡村教堂的建筑规模很小,孤零零的一幢房子,房顶高举着十字架,象征着教堂的威严。宗教在西方文明中扮演着至高无上的角色,而人们也早已将自己的灵魂寄托在这隐秘的文化氛围中。

    3.独特口语——澳式英语

    语言通常被当做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语言。在英国人殖民澳洲的最初50年里,不同的方言在澳洲这块新大陆上融合成了一种新的英语种类。澳大利亚人对于他们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许多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讲的是“澳大利亚语”。他们把这种正式称为“澳大利亚英语”、非正式称为“澳式英语”的语言作为他们的母语。

    追溯历史,我们发现当时英国送到澳洲大陆的囚犯中有1/3的人来自伦敦。伦敦方言也就由此成为了澳大利亚英语的语音基础。时至今日,澳大利亚英语中仍然保留了大量的伦敦方言。澳大利亚英语的来源包括早期囚犯语言、下层社会及黑社会语言、一战时期参战士兵的语言、城市市民和青少年的语言;表示当地地理、气候、动植物等的语言;土着语言和各地移民带来的语言等。澳大利亚英语因此包融了丰富而有特色的词汇。如在澳大利亚英语中,烧烤是barbie(在美国英语中叫BBQ)。

    澳大利亚人说话时,嘴唇基本不动。有一种说法是-这是为了防止苍蝇飞进去。且不论其真假,我们让事实说话:“ei”的音,澳大利亚人读“ai”;而“ai”就变成“i”了。虽然也是美国式的卷舌音,但是“R”的音就是无法发出。澳大利亚英文的拼写方式以及用词是英式的。比如:

    美式的theater(影院),在澳大利亚被拼为theatre;澳大利亚人也用lift来代替elevator(电梯)。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许多澳洲人都喜欢到野外活动,与大自然进行全方位的接触,因而形成了一种热情豪放的个性,在日常口语中经常使用缩略语,三个音节以上的单词也慢慢修正成省略式。如将Australian变成Aussie等。透过这些特殊的词语和说话方式,我们不难看到澳大利亚语言文化的一些特色。

    4.金绿色的荣耀——运动文化

    澳大利亚是体育运动大国,体育在全国相当普及。国际运动竞技场上,澳大利亚的曲棍球、篮网球、板球和联盟式橄榄球具有第一流水平;自行车、赛艇、游泳也多名列前茅。国内其他流行运动还有澳式足球、赛马、赛车、网球、篮球、高尔夫球和田径。这里驻有120多个国家级体育机构,地方和州的体育组织更多达数千个。澳大利亚本土举办过两次奥运会,即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

    澳大利亚人也非常痴迷于体育运动。据估计,澳大利亚登记在册的体育运动参与者有650万名。对于人口总数刚超过2000万的澳大利亚而言,这个数字堪称奇迹。

    澳大利亚本土的头号赛事是澳式足球。这种特立独行的运动融合了足球与橄榄球的玩法,每逢比赛期间,都会吸引众多澳洲人前去观赛,其人气指数不亚于美国的超级杯或欧洲足球杯赛事。这项运动的发源地墨尔本人更是非常狂热。据估计,墨尔本冬季每个星期六,每16人中就有一人会去观看比赛,其余人会在家中观看电视转播,从而使电视收视率达到饱和。

    联盟式橄榄球这种比赛和其他球赛相比较,最大的特色是速度快以及球的移动自由度大。比赛用球宛如橄榄球状,赛事进行中将球用手击或脚踢给队友,以便能快速得分。由于球的形状为橄榄型,因此往往接球与传球都需要技巧与默契的配合,再加上双方球员的近距离碰撞,都使得比赛过程高潮不断。

    “澳式规则”足球赛在墨尔本的流行确实让人惊讶,因为观众不分性别、年龄和社会等级,各种人都有。悉尼派可能过于陶醉于自己的海滩和海港生活方式,嘲笑墨尔本人除了去看足球外就没有再好的地方去了。虽然这话带有极大的讽刺性,但也能从中看出足球赛的无穷魅力。

    每逢夏天,板球就会吸引澳大利亚人所有的注意力。过去近20年来,澳大利亚一直是板球运动的霸主。板球比赛时间长度不一,国际比赛决赛中,一场比赛每天进行6小时或以上,要持续5天才能结束。在海滩上,广播员高声播送着球况的解说。酒吧议论的焦点都是失球后的最后接球。板球电视的收视率从早到晚都很高,因此造就了数百万坐扶手椅的板球专家。

    自从澳大利亚首次与英格兰队进行国际比赛联赛决赛以来,100多年来还没有人在比赛中能与名叫唐纳德·布拉德曼的修长身材相媲美的人。大家都叫他“唐”,他是一位历史上最伟大的板球手。布莱德曼的击球生涯场均得分99.94,要知道优秀的板球国手的场均得分仅为30至40,他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赛场上的最高分。遗憾的是,电视时代姗姗来迟,没能转播他在巅峰时的英姿。

    板球项目是锻炼手眼的协调能力,集上肢动作控制能力、技巧与力量为一体的综合性运动。比赛项目为团体赛。板球中所用的球中心为软木,外表为红色皮革。红色皮革用线缝制起来,这部分叫做“缝线”。

    投手们都让球的这部分先着地,借助场地的作用,就可以让球偏离原来的方向,增加击球的难度。以前,板球队员们都穿白色T恤衫,随着彩色衣服的使用,有时也使用白色的球。

    每次国际联赛都要赛3场、4场或5场。比赛转场于悉尼、墨尔本、阿德莱德、布里斯班和珀斯之间。对喜好这项体育赛事的爱好者来说,没有哪项体育运动能赶得上在座无虚席的墨尔本或悉尼板球赛场看英格兰队对澳大利亚队决赛的开赛过程那样令人大饱眼福。阳光、球迷和啤酒交织在一起,使板球观众显得吵闹而幽默。

    如果说要观看5天的比赛时间太长了,我们可以考虑看一场“限时”赛。这种比赛充满了火药味,赛场上地拼抢在激烈的冲撞中更加动人心魄,使得观赛的观众席气氛紧张,整场比赛都充满了戏剧性。若比赛双方运动员势均力敌,板球场上的限时赛可能要持续一天一夜。在泛光灯下,赛场上到处是紧张、失落、狂喜和欢呼。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是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之一,也是每年四大满贯赛事中最先登场的,通常于每年1月的最后两个星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澳大利亚公开赛自1905年创办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第一次比赛就是在1905年墨尔本的威尔霍斯曼板球场举行的。其中,男子比赛创建于1905年,女子比赛始于1922年。

    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100多年历史中,澳大利亚选手获得了1980年代之前历届比赛的大部分冠军。特别是在1960年代澳大利亚网球的黄金时期,罗德·拉沃、罗伊·爱默生和玛格丽特·史密斯·考特三人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冠军头衔。但是自从1988年,澳网进驻墨尔本公园以来,至今还没有澳大利亚本土选手获得过澳网男女单打的冠军。

    网球一向被冠以“贵族运动”、“高雅运动”的美誉。主要是由于其经济因素。例如草地网球是最基本的户外场地,但是建立和保养费用太昂贵,所以现在被人造球场取代,人造球场的建立比较便宜而且容易保养。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都是在硬地网球球场上进行的,也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场地。硬地网球场一般由水泥和沥青铺垫而成,上面涂有红、绿色塑胶面层,表面平整、硬度高,球的弹跳非常有规律,球的反弹速度很快。许多优秀的网球选手认为,硬地网球更具“爆发力”,而且网球比赛中硬地球场占主导地位。每年被这项赛事吸引到澳大利亚来的人数之多,是其他任何体育赛事都难以企及的。

    许多体育项目需要运动员在自然环境中经受磨难,澳大利亚优秀的运动员就是在这种磨练中脱颖而出的。澳大利亚有漫长的海岸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游泳成了最大的体育项目。孩子刚学会走路就被抛到泳池中去。20世纪50年代,唐·弗雷泽成了澳大利亚游泳界的宠儿,这不单是因为她取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她坚决抵制幕后操纵体育的手法,获得了澳大利亚人由衷的敬佩。

    几乎自冲浪运动列入比赛后,澳大利亚人就一直独霸国际冲浪项目的冠军。马克·理查德夺取了四次世界冠军的头衔,使他成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冲浪比赛运动员。在冲浪救生上,没有人能比得上全能“铁人”冠军格兰特·肯尼和特雷弗·亨迪所体现出的个人品质。

    在田径运动中,澳大利亚以中长跑见长。60年代,克拉克曾创造过5000米和10000米世界纪录。克莱顿在1969年创造了马拉松世界最好成绩(2小时08分33秒)。

    澳大利亚最杰出的骑手是乔治·摩尔,他一生中连续参加了22次赛马比赛,在七个不同的国家里共夺取2278个赛马冠军。在澳大利亚赛马史上有一匹最著名的赛马,它的名字叫“法莱普”,它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连续参加了50次比赛,其中有36次获得了冠军,它以骄人的战绩被称为“澳大利亚的英雄赛马”,被人称为“红色恐怖”。

    5.奇情海岸——沙滩文化

    当中国的气候开始转凉之际,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却开始步入夏日。

    悉尼的曼利海滩开始向热爱阳光海滩的朋友敞开它的怀抱。曼利海滩拥有使人心醉的海滨地带,无论是在曼利海滩上逐浪,或只在滩畔散步看落霞,都能令人领略到难得的闲逸心情,体会到澳大利亚独特的沙滩文化。

    每到周末假日,曼利海滩总是挤满许多游客,这里以其细洁的海滩、精彩艺术表演与许多可眺望海景的餐厅最受欢迎。海滩上充满青春气息的年轻人或享受日光浴,或冲浪游泳,呈现出悉尼活力动感的一面。

    除了海上活动之外,曼利沙滩更是街头艺术表演家尽情挥洒才情的地方,沿着海滩边的沙地,许许多多的艺人在此展现自己的才华,有各种乐器演奏、歌唱、舞蹈、戏剧表演等。通常,这些街头艺术家在海滩占据一块空地后,就各自表演起来,或歌或舞,卖力吸引过往游客的注意,这些艺人在得到游客赞赏目光的同时,也让游客一飨沙滩艺术盛宴。

    虽然说来到曼利海滩大可写意偷闲,但面对如此迷人的泳滩,怎么可能错过滑浪的乐趣。

    如果你是一名滑浪新手,那么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会成为看客。在这个不时举行世界级滑浪赛事的泳滩上,有着20年丰富滑浪经验的教练,会由应付浪潮到上板姿势进行逐一的讲解。

    知识小百科

    街头艺术

    在国外,一些艺术爱好者会把自己装扮成雕像,摆出各种姿势,在游客的注视下静静地站立着,还有的会在地面上创作,给人们一种在视觉上的震撼。街头艺术还包括在街头唱歌、涂鸦等等。

    如果你想学习有关海洋动物的知识,那么旁边的码头就是曼利海洋世界了。这里规模虽然比较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座海洋博物馆中,有足够的精彩海洋生物供你欣赏。你除了可在环形水底步道隔着水槽观看鲨鱼、魔鬼鱼、海龟及各种海洋生物外,只要你够胆量,还可跳入水中与鲨鱼一起畅泳。这里提供的与鲨鱼一同潜水的活动,教练会先作一番讲解,然后数人一起跳入水内,展开与不同鱼类在水底游玩的惊险体验旅程。虽然水族馆规模不算大,但在水槽中也能找到七条鲨鱼,看着它们在你身旁不断游弋,心头也会不免紧张,但只要按照教练的指示做,鲨鱼便不会来袭击你。惊险中也别具趣味。

    太阳刚刚从云彩中露出几缕光芒,参加沙滩军事化体能训练的游客就早早地来到了沙滩上,为即将开始的“魔鬼训练”作准备。在澳大利亚的邦迪海滩,游客可以参加沙滩军事体能化体能训练,体验异国军人生活。教官一声令下,整装待发的游客排着长队开始慢跑。等大家都跑累了,教官的口令不是“立定”,而是变成了“高抬腿跑”。面对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个别游客萌生了偷懒的念头,不过教官可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人。因为这是一个完全军事化的训练,游客们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官的指令。而游客们与教官说话时,也必须称呼教官的军衔。

    在训练中,教官对每个人的要求很严格。如果有人跑得慢、动作不到位,或者交头接耳,那么不仅仅是这名游客,他所在的小组全体成员都有要为此而受到惩的可能,惩罚方式通常是50个俯卧撑。为期一周的沙滩军事化体能训练与军队中训练新兵的方式基本相似。而在训练的最后一天,游客们必须通过一项模拟军事行动才算结业。

    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来说,参加这样的训练完全是另外一种生活体验,让他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异国的军事文化。

    6.缤纷节日盛宴——多元文化融合

    每年1月举行的悉尼狂欢节持续达一个月,这是悉尼最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大队的游行者身着闪亮的饰片,把皮肤喷成日晒的古铜色,沿着牛津街一路前行。在葱郁的皇家植物园或电厂的压轴派对上,在仲夏夜的气氛中跳舞狂欢。在悉尼歌剧院或其他场馆观看光怪陆离的演出。

    除了柔术表演“穿越网球拍”、杂技“英国绅士”外,还有音乐热气球、拔河以及古怪多彩的狗展。期间有100多个音乐、戏剧和舞蹈节目在悉尼及其周边地区上演。悉尼狂欢节的庆祝活动于国庆日(1月26日)达到最高点。这一天全市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人们载歌载舞,无论是码头上还是大街上,到处都是纵情狂欢的场面,到了晚上,盛大的烟火晚会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蒙巴节是澳大利亚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节庆活动之一。一般于每年3月举办,也是墨尔本的狂欢节。“蒙巴”(Moomba)是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语言,意思是“大家快快乐乐地在一起”。当蒙巴节到来之际,一连几天都是人们庆祝的日子。庆祝活动包括美术展览、音乐演奏、歌舞、戏剧、专题演讲、运动比赛、燃放烟花、花车游行等项目。

    其中,华人除了表演具有民族色彩的音乐和舞蹈之外,还有自己拿手的舞龙灯和舞狮子表演。

    蒙巴节的压轴好戏是“化妆电车大游行”,数十辆经过特殊装扮的古老电车从亚拉河南岸的圣卡达路往北行进,最后集中在市中心。参加游行的电车有强调环保理念的,把整部电车用翠绿的草皮包裹起来;也有强调生态保护的,车子看起来就像一条大鲨鱼;有代表波里尼西亚文化的歌舞花车;也有佛教界的诵经花车来普度众生的。有一年最吸引人的是一部名为“厨房”的电车,车上装置了完整的烹调设备,七八位厨师妆扮的演员就在车上大肆烹煮,熊熊大火在锅里燃烧,几乎像要把车顶烧着,为了煮出可口的料理,厨师之间争执不断,甚至大打出手,把整锅煮好的面条相互投掷,并且向围观的群众诉苦,争取观众的支持。这些精彩的街头剧吸引了许多围观的群众。

    当你在3月清爽的早晨,看到一排排色彩缤纷的热气球从老议会大厦的草坪飘向天空时,千万不要惊讶,堪培拉热气球节正在期待你的参与。无论是和其他早起的人们一起观赏这一神奇胜景,还是坐上热气球变成别人眼中的风景,这都是以极好的方式来开始堪培拉新的一天。全世界的热气球掌舵手和队员们都会到堪培拉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事,连最爱睡懒觉的人也早早就起床了。看着这些设计成笑翠鸟、大青蛙、跳舞的小蜜蜂和梵高头像的热气球一个个徐徐上升,飘向秋高气爽的蓝色天空时,倒映在老议会大厦前的水池中,又是另一番景象。

    堪培拉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允许热气球的升高如此靠近政府大楼的地方。不妨利用这个优势,从高处俯瞰标志性的国家建筑物,比如新旧国会大厦、国家艺廊、博物馆和战争纪念馆。飘过格里芬湖波光粼粼的水面,看城市的公园被一排排秋天的树木镶边。色彩斑斓的热气球给秋天的堪培拉带来了新的美丽。

    澳大利亚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中这样唱道:“洁白的羊毛像丝绵,锋利的剪子咔嚓响,只要我们大家努力来劳动,幸福生活一定能来到”。

    正如这首歌中所唱道的一样,自从18世纪末由西班牙引进美利奴羊以来,澳大利亚牧羊业迅猛发展,羊皮、羊毛产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澳大利亚人靠着羊毛发家致富。

    澳大利亚各地都有为牧民办的类似于“庙会”的节日。这种节日一般在春天举行,最吸引人的是“剪羊毛比赛”。比赛在离地1米高的台上进行,身材魁梧的牧民在裁判一声令下后,抓起身后的一只肥壮的美利奴羊,把羊头夹在膝下,左手抓住前蹄,右手拿起电剪,羊毛很快就从羊身上剥离下来。剪一个羊的羊毛不到3分钟。每个选手必须在11分钟内剪完4只羊的羊毛才能得到100分。而且要求羊毛要剪齐,没有剩余羊毛才算技术过硬。

    参加比赛的牧民多是附近专门剪羊毛的熟练工人。到剪羊毛的季节便在各个牧场寻找工作。全澳洲大约有1.5万名这样熟练的剪毛工人。

    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次要剪30多只羊,每只羊有几十千克。在牧场中牧羊犬负责把羊群赶到羊毛工人身边,剪毛工一把拽过羊角,他一拧便让羊四角朝天。然后拿起电动剃刀,扳住羊头先从颈部,再到腹部,然后绕到背脊,转向头顶,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把整张羊毛剪下来,就好像掀下一张羊皮一样,一个剪羊毛师傅一天要剪200多只羊。最优秀的剪羊毛工人,平均每40秒就可以剪完一只。

    通过不同的节日,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巨大的包容性。这里的人们尊重差异,欣赏个性,无论什么样的风俗在这里都可以得到承袭。

    欢乐祥和是这里的宗旨,亲近大自然是人们的本性。我们可以寻觅不同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可以体会到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真切之情,更可以领略到澳大利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第二节 兴趣的伊甸园

    澳大利亚人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有着特殊的观念,那就是:父母虽然生育了孩子,但孩子并“不是你的,而是社会的”,父母只是在替社会履行监护的责任,他们必须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基于这种观念,澳大利亚的父母们,在孩子满16岁前,其主要精力就是照顾孩子。所以,你不管在澳大利亚哪个城市,周末的时候都会看到父母和孩子成群结队地出行,陪孩子去享受快乐的时光。不仅是家庭,澳大利亚的学校也素有“天堂”的美称。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他们一生中难忘、开心又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这确实是只有天堂才能赋予的。

    1.完善的教育体制

    澳大利亚是一个年轻、美丽且富有朝气的国家。从1901年成为英联邦自治领域算起,它仅有110年的历史。然而,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澳大利亚的教育从无到有,而且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个人口仅2000万的国家,已先后有6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所有的学校教育都是根据个体的需要、能力与兴趣而设,使每个学生都得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并能运用于各行各业中。

    澳大利亚教育系统可分为5部分,分别是:中小学,由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构成的职业培训,为海外学生提供英语课程的英语补习学校,开设商业、饭店管理、航空驾驶等职业课程的私立学校,大学。

    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大致承袭英国的系统,小学6年(即1~6年级);中学6年(7~12年级,即初中4年、高中2年);专科2~3年;大学3年。但是依据科系的不同,其修业年限也有差异,例如:文、商、理科为3年,工科为4年,法律为4年或5年,医学为6年。一般要进入专科以上学校进修者,必须完成12年教育。澳大利亚学生在12年级毕业后若想继续进修,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以实务课程为主的技术与继续学院;第二,具有学术理论性质的大学课程。申请资格以12年级的毕业会考成绩为依据。

    澳大利亚的小学教育体制因州而异,通常为6年制。在某些州,学生在上小学前还要先上幼儿园或学前班。

    小学通常设有以下课程:英语、数学、社会研究、艺术(包括音乐、美术、手工和戏剧)与保健(包括体育和品质培养)。凡是澳大利亚的公民,都可以享受免费的中小学教育。

    在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澳大利亚首府行政区和塔斯马尼亚州,初级中学年限是从7年级到10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一到高一);而在西澳大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州和北领地初中年限则为8年级至10年级。澳大利亚的义务教育到此结束。在10年级以后,大部分的学生会进入高级中学11年级及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或高三)。

    在初级中学里除了必修课以外,各个学校还开设有广泛的专长或技术性的选修课。在高级中学里,虽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学习英文和数学这两门课程,但是学校并没有设定其为必修的课程,学生是依据自己兴趣或将来自己可能选择的方向来选修课程的。读完12年级后,学生结业评定是由学校内的测验成绩或校内考核,加上最后一年的统考成绩综合决定的。这些评定过程虽然因州而异,但都是衡量学生是否能进入大学或其他高等教育系统的必要条件。

    澳大利亚的大学预科课程是为全自费的海外留学生设计的课程,为他们所报读的大学本科学习作准备。本地学生是不需要进入预科班课程的。澳大利亚的大学预科班是为了帮助那些已经在自己国家完成12年级的高中教育,但是无法直接申请进入澳大利亚大学的申请者,通常为期1年。学生在大学预科班所修的课程与将来他们要进入大学所修的课程息息相关。大学预科班与中等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不参加统考,但是需要成功地完成此课程并由校内教师或讲师评核与测试,以证明他们已经达到某一阶段的学术水平,就可以进入自己所报读并承认这项课程的大学了。

    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学院(简称TAFE)是全国性认可的职业培训教育体制,主要提供专业技能的训练课程,大部分课程都更具实用性。

    TAFE体系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种类繁多,为澳大利亚的劳动大军提供所需技能训练,包括专业、半专业,高级技师、技师及操作员等不同层次。

    TAFE的很多课程是与工业团体共同开办的,以确保提供最切合实际的训练和最新的专业信息。TAFE是三级教育中最大的部门,他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有70%的澳大利亚中学毕业生进入其学习。很多澳大利亚公民即使离开了学校或是年纪大时,仍然会因为各种原因进入TAFE接受培训。

    知识小百科

    继续教育

    成年人为了工作的需要接受有关成人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培训,或者有组织地进行在职学习培训,以利于更新知识结构。

    虽然各州的TAFE有各自不同的行政体系,但是所有文凭资格都是全国承认的。尤其大部分的专科文凭课程更是得到各大学的认可,毕业生在报读大学学位时可以免修部分学分。TAFE课程科目种类多而且范围广,从短至数小时、几个月到长达3年的全日制课程都有;教学方式以课堂上课及实习为主,但是大部分课程也采用大学的上课方式;各科的评分以作业、课堂讨论、实习和考试为依据。

    TAFE所提供的课程包罗万象,包括会计、秘书、营销、企业管理、农业畜牧、土地与海洋资源、建筑、艺术与人文、商业行政管理、经济、资讯科技、工程技术学、医疗保健、电脑、园艺、幼保、服装设计、美容美发、机械师训练、观光及旅店管理等。TAFE也提供英语进修课程给海外的留学生,如英语强化课程和学术英语课程,同时还有大学预科课程。

    TAFE的教育理念可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因材施教,TAFE有多种课程帮助不同教育程度的学生完成他们的专业技术训练课程;二是,有教无类,只要是学生要学一技之长,TAFE通常都会接受学生的入学申请,但是学生要努力学习,才能通过课程拿到文凭。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50年代,当时建立的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都效仿了英国的牛津与剑桥的模式。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水平至今仍和英国、美国这些教育强国不相上下。由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与亚洲距离较近,而且几乎没有时差,近几十年以来,很多东南亚、乃至韩国、日本的学生也选择到这里留学。

    澳大利亚各大学的教授、讲师均由世界各地聘请而来,而在澳大利亚各大学任职的员工及毕业的学生,在世界各地也是炙手可热的招聘对象。全球各大知名大学都十分愿意录取澳大利亚的大学毕业生作为研究生,可见澳大利亚的大学学术水平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良好的评价。澳大利亚的大学以启发及传授知识为基础,在国际学术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学的上课方式,包括课堂上课、个别指导或分组讨论和说明会,还有个人在实验室和图书馆自修,此外在学年中也有其他的附加学术活动。所有课程均于2月或3月开始,但是也有些学校的部分课程于7月中旬开课。澳大利亚各大学的课程都非常注重整体的规划,如课程设计、入学要求、修业时间及修课方法与评估等,因此能保持高水平的教育水准。此外,大学提供的学位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专科文凭。

    2.浮光掠影看大学

    澳洲大陆地理环境独特而优美,漫长的海岸线和绚烂多彩的珊瑚礁是澳洲人的骄傲。澳洲人是由来自160多个国家的移民组成,他们构成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社会,也孕育出了澳大利亚各地独的特校园文化。

    如果刚刚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人们的第一印象是这里宁静而闲适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阳光明媚,人们悠闲地享受生活。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澳大利亚的大学校园,这里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尤其是新生入学的季节,到处是年轻的身影和匆匆的脚步。通常各个系都有自己的接待处,各种介绍学校学习生活的小册子随处可取。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的报到处,你可以看到许多亚洲人的面孔。虽然澳大利亚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澳洲的地理位置和移民背景又使它与亚洲密切相连。在这个两栖之地,使用亚洲语言的人数超过80万。为此,许多澳大利亚大学制定了吸引更多亚洲学生的政策。新南威尔士大学在过去5年中招收了超过1000名的中国学生。为方便亚太地区学生申请入学,学校还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建立了办事处,成为海外留学生趋之若鹜的澳洲学府之一。

    善于招纳贤才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处处洋溢着现代气息。它的工商经济管理、信息工程、建筑设计、生命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和医科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它是国际公认的重要的学术中心,拥有成绩优秀的学生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它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成为抢手人才。许多毕业生还成为了影响国家发展和命运的重要人物。太阳能研究中心是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掌上明珠。它研制的太阳能高效电池曾连续10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中最辉煌的是在1996年澳洲300千米世界太阳能车挑战赛中荣获金奖。这个项目的经理是一位在澳洲生活了10年的南京人。由于先后有十多位来自中国的博士和硕士在此工作,这个研究中心曾被称为“澳洲小清华”。新南威尔士大学与中国的30多所大学签订了几乎覆盖所有学术领域的合作协议。早在几年前,澳大利亚管理学院就与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国际认可的高级会计师人才。

    虽然新南威尔士大学比悉尼大学晚成立一个世纪。不过,短短的50年,它就已经从一所地区性大学发展为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并连续数年跻身澳洲十大名校之列。同时它还是澳大利亚仅有的3所加入“二十一世纪大学联盟”的大学之一。该联盟包括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一流大学,中国的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名列其中。

    悉尼大学是各种杰出人才的摇篮,总理、总督、大法官,还有诺贝尔化学及经济学奖的得主和世界银行的行长都是其校友。在历年的全澳洲大学综合评比中,悉尼大学一直名列前茅。近年来,桥梁机械工程系是该校的名牌系,主持材料技术专业的米耀荣博士是这一领域的著名专家。悉尼大学在医学、健康科学、护理学、药学方面都颇有声誉;在机器人设计研究及应用方面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员;在化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语言学方面开设了世界上30多种语言的教学和研究,包括汉语的教学。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澳洲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也日益增多。现在,每年都有几十位中国学生在这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悉尼大学非常注重海外留学生的工作,不仅提供各种专业和科目,还为留学生提供多种服务。学校不仅提供学习场所,还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机会,包括娱乐活动、大学辩论会、留学生交换以及就业和职业锻炼机会。学校每年两次举办毕业生就业会,由学校联系厂家、公司到学校来进行就职咨询和面试,本地生和国际生都可以参加,这为留学生在澳大利亚找工作、培养国际经验提供了途径。悉尼大学还有雇佣服务中心可帮助学生寻找兼职工作。学校还在自己的内部网上公布各种信息,帮助留学生找到职业锻炼的机会。

    悉尼大学的图书馆是南半球最大的图书馆,藏书超过500万册。

    澳洲大学的图书馆通常采用开架借阅的方式,并配有便捷的电脑检索系统。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里还有一个“馆中之馆”-东方图书馆,从国家大政方针,到风光武侠,这里应有尽有,你可以在这里研究亚洲,也可以一解思乡之苦。

    悉尼大学平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学校设有42个运动俱乐部,很多学生加入到俱乐部的活动之中。热爱体育运动也许是澳洲人的普遍习惯,在悉尼的大街上、公园里我们就看到有许多人中午时分也在跑步、骑赛车。即便是放假的大学里,也能看到有人在游泳、打球、玩飞碟。从中可以折射出大学的办学宗旨:让学生钻研自己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东西,不是单纯为了工作、听从父母安排或为一张文凭而学习,学校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只有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热爱生活、有用于社会的人。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坐落在堪培拉的中心地段,从地图上看几乎占据了1/4的堪培拉市中心面积。

    大学于1946年由澳大利亚政府创建,是当时澳大利亚唯一一所专门从事研究的大学。学校拥有超过200座学校建筑,往来于市区的交通十分便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被《亚洲周刊》列入澳大利亚顶级多元教育大学。70多年来,学校的学术带头人里人才辈出,大批毕业于国立大学的校友如今都在国家的重要岗位上担任要职,曾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就是1981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研究学院的毕业生。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始终以研究为主,学校有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大量著名科学家。国立大学在社会科学领域即经济学、法学、商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历史与地理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大陆与民族文化学的综合排名,稳居全澳学术研究的前列,位列世界前20名。在自然科学领域和艺术人文领域的研究,学校也居于领导地位。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有花园般美丽的校园,四周被国家自然保护区-伯利格里芬湖和市中心区环抱。其理想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得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充满友好、和平的气氛。全校有大小图书馆10个,藏书量超过100万册,同时该校与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毗邻,此馆的藏量丰富,包括470万册书、10万种期刊杂志等,可媲美任何世界级的图书馆,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师生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校拥有大量的现代化设施,其中包括设备优良的演讲厅和实验室,全澳洲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中心。

    此外,校园里有银行、邮局和各类商店,而且还有众多提供各类口味的餐馆,其中包括一家广东人开办的自助餐厅。学校提供有多种选择的食宿:自己动手、包餐以及两者结合的方式。所有宿舍都有学习间、卧房。宿舍还提供计算机室、图书馆、电视室、设施良好的洗衣房等。

    学生会是大学的交流中心,体育协会组织各项体育活动,成立了包括武术、柔道、瑜伽等项目的俱乐部。2009年,根据英国《泰晤士报》的排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仍然稳居全澳第一,也是南半球的第一名。

    3.宽松自由的基础教育

    来到澳大利亚,你总会吃惊地发现,在一些林中的房屋、草地上的建筑竟然是学校。从校园内任何一棵树下,任何一片草地上,都可以进入教室、实验室或图书馆。和壁垒森然的中国学校截然不同的是,澳大利亚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没有金碧辉煌的校门和围墙。那里的很多学校是融合在自然里、在社会中。

    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为13年制。儿童通常在5岁左右上学前班,其课程与小学课程密切相连。小学为义务教育,有的州内小学6年、初中4年,有的州内小学7年、初中3年。小学升初中是根据教师推荐和家长的意见,不需要经过考试。初中升高中是按年龄也不需要经过考试。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学校分为3种:年级制学校、能力分班制学校和不分年级制学校。年级制学校中,年级的划分主要依据各门学习科目的学术要求;能力分班学校,目的是通过能力分组,克服忽视儿童个别差异的弊病,在能力分班学校内各班往往冠以“A班”、“B班”、“C班”等标志,以此标明各班的能力水平;澳大利亚最流行的是“不分年级制”学校,在这种学校里废除了年级称号,既然没有年级之分,自然不存在升留级制度。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学校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教材。学生也无需购买教材,学校为学生准备的参考教材一般会放在教室里的书架上。几个学生可以合用一本,下课后就放回到书架上,这些教材是多次循环使用的。老师根据课程标准选择教材,编写讲义并发给学生,记笔记是中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澳大利亚老师时间观念很强,准时到教室,开始点名,如果有同学迟到,老师都会问清原因,然后认真记录下来。课堂上学生会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节课大部分任务都是小组合作完成。在老师讲课时,是绝对不允许讲话的,可以提问但不可以私下小声议论。虽然澳大利亚人平时的生活风格很随意,但在这点上很严肃。遇到不懂的问题老师会耐心诚恳地教给学生,从来没有批评,老师最常说的是“Good!”

    老师上课不看材料和书,他们基本都用投影仪和幻灯机。讲课时,注重引导,逐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慢慢进入主题。如学习文化,开始时,老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发现的澳大利亚令人感到奇怪的事,将他们罗列在一起,让学生自觉发现是文化导致了这种种奇怪的现象,由此学习文化的深层内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少,大概只有中国学校的一半。老师的教学进度很慢,从不抢时间多讲内容,这可能跟澳大利亚缓慢的生活节奏有关。

    在澳大利亚小学,老师相信“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更好的学生”。

    每当老师检查完学生的作业后,总是这样评价学生:“这很好!但是你如果再修改一下,你会做得更好”;或者“你做得对,但你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来尝试一下呢?”他们总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生活有强烈的自信,通过正面的评价和强调来树立学生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

    4.个性化的高中教育

    澳大利亚高中教育的精髓是11年级和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二和高三年级。此时,学校开放了所有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必修课程只有一门英语(相当于中国的语文)。无论是留学生还是本国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此课程。英语课程分为5类,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英文水平,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别。澳大利亚的高中课程选择面广泛而丰富,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选课。每所高中都有几十甚至上百门课程可供选择,从最基本的英语、数学、化学,到音乐、美术、舞蹈、媒体、编程等等,这些课程都可以作为“高考”科目,学生们可以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澳大利亚的高中教育,强调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思考,有了思考后再回到书本或者通过和老师交谈寻求答案。学生们平时都会成立学习小组,大家互相帮忙指导,这种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考试时对答案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老师也会给满分。因为答案很多时候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如果能提出不同的见解,更体现了实践、思考能力。

    澳大利亚的高中规定,在11年级(相当中国高二)时,需要学习6门课程,其中英语是必修课,其他5门是选修课。在12年级时(相当中国高三)时,要求学生学习5门课,其中只有英语是必修课,其他4门是选修课。因此,选修课是高中生学习的主要部分。高中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达120多种,学生根据自己的未来发展、兴趣爱好来安排自己的选修课。

    大学的录取分数是以学生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一次地区性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由于没有统一教材,也没有统考,各校的试题有易有难,导致了个人原始分的“含金量”不同。所以,经过全澳等级考试,全国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比较,又产生了调节分。所谓调节分,就是如果一个学校等级考试分高于平均分,该校所有学生的大学录取分都将调高,反之,就要调低。全澳等级考试是高中生进入大学前唯一的一次统考,考试重点是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5.别样的大学生活

    一向以开放形象示人的澳大利亚大学很少有用来划定疆域的围墙铁栅,更没有站岗执勤的保安,民众和学生都可以随便穿越校园里的大路小径,校园里的学习气氛更是自由而民主。

    澳大利亚学生在规划其大学生涯上也享有很大自由。在澳大利亚,如果哪个学生选择延缓入学或暂停学业先去工作、甚至去周游世界,都不会招来奇怪眼光。同样,已入学的学生如果在开学几周后发现所学的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相差甚远,希望能换系学习,学校也会给予充分的考虑和最大的关照。因为学校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一门不喜欢的课程学好。

    很多澳大利亚人都喜欢边吃边学。不管是小学童还是大学生,大家每天都背着个超大号双肩包去学校,里面除了运动鞋、运动衣,就是便当、水果、小零食……课本文具的地方反倒少得可怜。每层楼还都有一个配备了咖啡机、微波炉和冰箱的厨房,供师生们使用。校园的草坪上时而就会飘出烧烤的香味,这肯定是学生组织在搞活动了。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澳大利亚,分数都是老师考量学生学习的重要尺度,所不同的是评分标准。在澳大利亚老师的眼中,问题是用来争论的,学生的着眼点不同,参考的书目不同,再加上每个人的理解差异,导致除了理工科的客观试题,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

    在论文写作中,老师会明确要求同学们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总结概括已出版的学术成果。就甚至在考试中,老师也会鼓励大家摒弃陈词滥调,答出新意。总之,只要你有充足的论据来支持你的论点,你就尽可以大胆地和权威泰斗们争论。

    6.用“粗”打磨顺境中的孩子

    在澳洲,有一些体操学校,每日傍晚训练结束时,常见家长陪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从学校里出来,尽管寒气袭人,但很少见家长为孩子拎鞋、戴帽、披衣。“澳大利亚人养孩子很‘粗’!”

    这是亚裔父母见面时百说不厌的话题。

    “粗养”就是不为孩子刻意营造温暖享受的环境,父母不去代替包办,也不去代替孩子感受生活、接受磨难和品尝挫折,而是将孩子当做能屈能伸的生命,培养他们与生俱来的自强和跋涉本能。“粗养教育”下长大的小孩,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不怕苦难、忍受挫折和勇敢搏击的“雄鹰性格”,具有较高的社会情商和抗挫折的能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澳大利亚,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在穿着上和生活的其他方面,父母都不会为孩子是否安逸而操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