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规则:培养具有金钱思维和赚钱能力的孩子-一个好点子开启一道成才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思维创新,作为一种高级的理性活动,从来就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恩格斯曾经拍出,当技术浪潮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更新、更勇敢的头脑。这里所说的“更新、更勇敢的头脑”就是思维的创新活动。

    创新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它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创新是被所有华尔街精英们所推崇的。作为父母,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必须着力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华尔街是想法和创意的集合

    《福布斯》是美国最有名的财经杂志。1954年,杂志创始人老福布斯去世后,他一手创办的家业由大儿子布鲁斯·福布斯接管,《福布斯》杂志继续稳定向前发展。1964年布鲁斯因病去世,他的弟弟马尔克姆·福布斯成为了杂志的出版商,在他手中,《福布斯》迎来突飞猛进的黄金时代。

    马尔克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生活奢华、一掷干金而面不改色的财富英雄,让那些比他更有钱的人也不得不崇拜他。他常常在豪华游艇上举办排场盛大的宴会,来者都是大公司的CEO和名流显贵。他的醉翁之意不仅仅是显阔,主要还是为了搞好与广告客户的合作关系。

    1973年,马尔克姆创下乘热气球横跨美国的壮举,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即使那些对财经新闻没有兴趣的普通民众,也牢牢记住了《福布斯》这个名字。

    时至今日,史蒂夫在评价父亲马尔克姆奢侈生活作风时说:他当年讲究排场是有意识对杂志进行的一种宣传。

    不容否认的是,花花公子作派的马尔克姆确实拥有惊人的商业头脑,他创意的富豪排行榜将《福布斯》杂志推向了成功的巅峰。1982年马尔克姆力排众议,聘请了一位资深编辑编制“全美400首富排行榜”,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在当年的9月份推出了该榜。首富榜一炮打响,并成为了《福布斯》的标志和品牌。

    1987年在《福布斯》创刊70周年纪念晚会中,马尔克姆用直升机运载1000多名各界名流进进出出,仅请来的乐队开支就高达200万美元。但这场晚会的收入却远远大于支出,因为前来的贵宾多为商业巨子,他们来参加活动的前提是在《福布斯》70周年的纪念刊上做广告,这些广告的收益远远超过宴会的支出。据说,仅该次活动福布斯家族创收1000万美元。

    举行盛大宴会目的是搞好和客户的合作关系;乘热气球横跨美国目的是打开知名度;创意排行榜打造标志和品牌;周年纪念搞活动挣得广告收益。在马尔克姆一个接一个的天才创意助推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布斯》步入了一个鼎盛时期,风头盖过了《财富》和《商业周刊》,成为美国浮华资本主义世界名副其实的代言人。

    还有这样一个有关创新的有趣故事:上个世纪40年代,纽约的一家银行来了一位妇女,要求贷款1美元。经理回答,当然可以,不过需要她提供担保。

    只见妇女从皮包里拿出一大堆票据说:“这些是担保,一共50万美元。”经理看着票据说:“您真的只借1美元吗?”妇女说:“是的,但我希望允许提前还贷。”经理说:“没问题。这是1美元,年息6%,为期1年,可以提前归还。到时,我们将票据还给你。”

    虽然心存疑惑,但由于那妇女的贷款没有违反任何规定,经理只能按照规定为妇女办了贷款手续。当妇女在贷款合同上签了字,接过1美元转身要走的时候,那经理忍不住问:“您担保的票据值那么多钱,为何只借1美元呢?即使您要借三四十万美元,我们也很乐意。”

    妇女坦诚地说:“是这样的,我必须找个保险的地方存放这些票据。但是,租个保险箱得花不少的费用,放在您这儿既安全又能随时取出来,一年只需要6美分,划算得很。”

    妇女的一番话让经理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就是钻法律的空子去获得一些非常的财富,这样的财富最后往往也都会出现问题;另外一种就是充分运用规则,通过创新思路来获得心安理得的财富。

    创新思维是不拘泥于惯常思维的思维,是一个人独特的有见解的思维,是改组原有知识、经验而建构新知识体系的思维。创新思维是一个人智慧的源泉。创新思维是一个企业前进的能力。唯有创新,才能让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永不停息。

    作为父母,我们当然需要孩子享有这样的能力。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家长有能力把孩子培养成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孩子。

    当然,任何创意都不会离开兴趣。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孩子学习的内在因素。事实上,只有感兴趣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新的联想,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

    任何创意都离不开问题的催生。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她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孩子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质疑的同时,能大胆地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不但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要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孩子的发现,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孩子。只有我们相信孩子会取得进步,同时注意给予积极的评价,孩子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创造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调动求知欲,让思考与孩子同在

    知识是人类的生命,没有了知识,人类就缺少生命力,缺少了前进的动力。善于学习知识,善于运用知识,才能成为思想敏锐,有智慧,有力量的人。求知的过程应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求知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才能有所发现。

    “越过那座山会有什么呢?”

    “大海的另一边是哪一个国家呢?”

    “猴子为什么会变成人?”

    “电灯为什么发光?”

    孩子们都想要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求知欲。孩子最初的求知欲表现属于好奇心、对周围的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喜欢去看、去摆弄。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受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

    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

    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把哥哥吓得险些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正是强烈的求知欲驱使着焦耳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一个个新问题,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成功的物理学家。兴趣是求知欲的通道。强烈的求知欲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并非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孩子的兴趣被阻塞了。

    1981年冬天,一位正努力寻找自我定位的年轻物理学家,与来日无多的物理大师费曼展开了长达两年的深入对话。在关于科学、关于人生的思索中,绽现了20世纪传奇科学家费曼最后的智慧之光。

    科学顽童费曼对各种事物都拥有出入意料的洞见,而他充满悟性与活力的生命态度,也帮助了一位急切而彷徨的年轻人重新思索科学的本质,并对人生产生了全新的见解。后来也就有了《费曼的彩虹》这本书。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知道是谁最早解释彩虹的由来吗?”我问。

    “笛卡尔。”他轻声回答。

    过了一会儿,他直视着我,问道:“那你觉得彩虹的哪一个特色,让笛卡尔产生作数学分析的灵感?”

    “哦,其实彩虹是圆锥体的一段,当水底被来自后方的光线照射时,会呈现出弧状的光谱颜色。”

    “然后呢?”

    “我想他的灵感来自于他发现可以藉由思考单一的水滴,以及它的几何位置来分析这个问题。”

    “你忽略了这个现象一个重要的特色。”他说。

    “好吧,我放弃。你认为是什么启发了他的理论?”

    “我会说他的灵感来自于他认为彩虹很美。”

    事实上,笛卡尔因为什么产生了数学分析的灵感,没有人知道,你可以有各种理解,而你的回答也反映了你自己的人生态度。费曼认为,笛卡尔是因为喜欢彩虹的美丽才去研究的。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费曼认为,你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

    因为只有孩子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内在欲望产生的强烈渴求才会一直激励他去奋斗,会使他集中所有的精力达到他魂牵梦萦的目标。退一步而言,即使失败了,他也绝不会后悔,因为起码他自己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没有得到只是暂时的,有目标就有希望,也就更接近成功。否则,孩子只会在成功之后感到失落,因为他得到的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求知欲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然而有了兴趣并非万事大吉,在孩子的求知过程中,思考这一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父母,需要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爱因斯坦带过两个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天天在看书。爱因斯坦早晨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就在看书;晚上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还在看书。爱因斯坦就问他:“你早晨看书吗?”

    学生回答:“是的,先生,我早晨在看书。”

    爱因斯坦接着问:“那么你中午也在看书吗?”回答是中午也在看书。

    爱因斯坦问:“那你晚上也在看书啊?”

    这个学生心想老师是不是要夸奖我了,就赶紧说:“我晚上也在看书。”

    没想到,爱因斯坦这样问:“那你什么时候在思考?”

    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思考的能力,谈不到创造,只能亦步亦趋,照猫画虎。可以说没有独立思考,社会不能进步,科学不能发展。

    孩子的思考能力,关乎孩子今后的成长之路,父母绝对不能忽视。

    进行问号式教育,鼓励孩子提出问题

    我们都知道,有些新车族的很多事故往往是在紧急状态下该踩刹车的时候,由于慌张而错踩到油门上而造成的。这一踩,势必会事与愿违,造成严重的事故。

    一个17岁的上海中学生就此事提出了问题:怎样才能排除这种事故呢?能不能把本想刹车却踩镨油门的情况区别开来?于是,她建议设计一个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判断出误踩的情况。假如司机用很大的力气“砰”地一脚踩下去,错踩到了油门上,油门上的特殊传感器马上可以感应出来,判断出司机的目的是为了踩刹车,进而自动把油门断掉,把刹车启动。因为,踩油门绝不会突然用这么大劲儿。

    这个上海中学生提出的建议是可以实现的吗?专家们认为,一切都有可能。只要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设计出这种装置。特别令人兴奋的是,这个小小的问题,如果可以实现,竟然有将近60亿元的市场价值含量。

    在创新的道路上,当我们找不到方法的时候,就要找问题。问题找到了,办法自然就出来了。在创新的道路上,永远没有可以嘲笑的提问者。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巴尔扎克曾说:“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陶行知先生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决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提出问题对孩子来说如此重要,所以,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越强就越有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孩子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孩子提出问题才是父母的明智之举。

    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一对母子之后,拉曼总对自己的解释心存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那种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不禁为之一震!

    拉曼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便决心重新进行研究。

    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人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进而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统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生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拉曼因为男孩的提问,于是无数次地提问自己,最终解释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看来,只有提问,才会有发现,才会有创新。

    在美国课堂上,大家就能感受到,美国的课堂教育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互动,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老师主要是讲述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学习方法,然后与孩子展开讨论。孩子课堂环境轻松,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话进行提问。学生提问越多,老师就越高兴,因为在美国这是对他讲课水平的肯定和基本的尊重。所有问题,老师都会认真回答,若遇到不清楚的问题,会记载下来,课后通过邮箱答复,十分认真。

    作为父母,当孩子向我们提出问题时,要耐心地回答孩子的提问,还要主动、积极地去发问。如果你陪孩子去参观一个摄影展览,对于展出的作品,你可以发现他的兴趣点,可以一起去讨论,去评价,更可以问他一些问题:为什么认为这个作品好,你的理解是什么?别人的理解是什么?

    为什么有不同?

    如果你陪孩子参观一个科技展,则他的问题会更多:这是什么材料?

    这个设施有什么功能?……对于这些,可以鼓励他多问问展台的工作人员,当你碰到孩子提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时,千万不要厌烦或简单化处理,最好是告诉孩子:“这个问题还真难,我们也不太清楚,等我查查书,或问问其他朋友后告诉你。”而且要说到做到。当然,现在有互联网,可以和孩子一起查一查感兴趣的问题。

    鼓励孩子不迷信权威

    世界上如果没有光,就会变成一片黑暗。但是光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光柱、光线、平面镜的反射,想到光就像下雨天的“雨线”,是由一个一个光微粒组成的。另外一些人从石头丢进水中激起的水波得到启发,认为光是空间存在的“以太”的波动。从17世纪到19世纪,持以上两种看法的科学界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荷兰人惠更斯。

    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他建立了光的波动说,主张光是以太波,而且成功地解释了光的反射、折射、双折射等微粒说所不能解释的现象,从而打破了微粒说独占科坛的局面。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但他不迷信权威,坚持独立见解。

    事实上光的微粒说、波动说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光的本性。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物理表明,光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可见惠更斯没有迷信牛顿这一权威人士的发现,而是积极探索,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

    “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爱迪生小时候因为爱问为什么让老师下不了台,辍学后,他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他可以专心看榆树叶芽怎么生长,秋风如何使枫叶变色;为了孵化小鸡,他可以长时间趴在鸡窝里;为了探索蜂巢的奥秘,他宁愿被蜇得鼻青脸肿。他最终成为举世罕见的“高产”发明家,一生中有2000多项发明。

    惠更斯、伽利略、爱迪生都没有迷信权威,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研究,向权威提出了挑战。只有不囿于权威的定论才能有所突破。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与老师、与课本不同的意见。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一半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了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

    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的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了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向学生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据报道,在对北京10所中学的1200个学生学习问卷调查中,敢于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占66.8%,敢于课堂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占21.5%,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占5.5%。一位外籍老师在提及中外学生差异时说:“中国那么多优秀的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的确,在当代中国的学生中确实存在这个问题。

    作为父母,鼓励孩子突破权威的圈囿,首先要让孩子敢于质疑老师。

    有的孩子在课上不敢质疑老师,害怕老师批评自己。这时,我们要鼓励孩子,质疑老师的答案和与老师作对是两码事,不要认为跟老师意见不同就是和老师捣乱。其实,在课堂上,老师是喜欢同学质疑的。没有不喜欢学生思考的老师,更没有不尊重科学的老师。

    同时,父母还要告诉孩子,老师因为你提出和他不一样的答案而批评你,这是老师的错;但是,如果你提出的问题根本就没有通过认真思考,那么,这是你自己的错。要让孩子学会在提出任何质疑的时候都要经过认真的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不给孩子的思维套上枷锁

    公司招聘职员,有一道试题是这样的: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你开车经过一个车站,发现有3个人正苦苦地等待公交车的到来。第一个是看上去濒临死亡的老妇,第二个是曾经挽救过你生命的医生,第三个是你的梦中情人。你的汽车只能容得下一位乘客,你选择谁?

    每个人的回答都有他的理由:选择老妇,是因为她很快就会死去,你应该挽救她的生命;选择医生,是因为他曾经救过你的命,现在是你报答他的最好机会;选择梦中情人,是因为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也许就永远找不回她(他)了。

    在200个候选人中,最后获聘的一位答案是什么呢?“我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他赶紧把老妇送往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着我心爱的人一起等候公交车的到来。”

    “自己从车上下来”,这不失为一个创造性的想法。我们常常会被“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所限,自己“从车上下来”,抛开思维的固有模式,我们可以获得更多。

    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可是,当孩子思维活跃的时候,我们却往往利用家长这个权威的身份,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思维。我们忽视了孩子思考的世界,丝毫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尊重。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学生的考试平均成绩在50个州里排在倒数几名,但是加州科技人员的发明和专利总数则居全美第一位,加州近10年的经济增长率也一直远远高于其他各州。这种“矛盾”现象怎样解释呢?

    加州哈岗拉朋特联合学区教育总监约翰-克拉马听到记者的这个提问,则连连摇头:“不矛盾。至少在我们看来一点也不矛盾。”他对此的解释是,局外人看到的只是加州中学生的一个侧面,却忽略了他们身上最宝贵的财富——创造性思维。

    加州之所以在科技、经济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加州的教育制度更注重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说:“从学生时代起就养成创造性思维方式,以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可能超越前人。”

    创造性思维是加州科技人才辈出的原因,那么究竟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创造性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性思维而言的,是所有人都有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用它,大量的创新思维在孩子的成长和受教育过程中被埋没或扼杀了。

    比如小孩问妈妈:“妈妈,天上有一个太阳,会不会有两个太阳?”

    妈妈说:“瞎说。国无二君,天无二日。怎么会有两个太阳?”

    妈妈这种传统性的回答,泯灭了孩子的创新思维的发挥。

    有个母亲,因为孩子把她刚刚买回来的一块金表当做新鲜玩具拆卸而弄坏了,就狠狠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

    接着老师进一步分析:“孩子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机会。”

    “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仔细想想自己的行为,感到有些后悔。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就成为学习的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了。”

    这位老师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是创造教育的倡导人之一,他认为人的创造是根本之根本,而教育的一个宗旨就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开始认识世界,对一切充满好奇,这正是启发孩子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如果父母没有及时适当地引导孩子,这种创新思维就很难顺利发展。

    在生活中,父母有很多行为在无意中阻止了孩子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此,我们列举种种,以期父母警钟长鸣。

    (1)遇事先把结果告诉孩子,是非曲直都被编好“程序”,孩子失掉了体验和探索的机会。

    (2)不允许孩子对老师说“NO”,不允许孩子挑战“师道尊严”,固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传统观念。然而,不敢对老师说“No”的孩子,不可能做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当然,也不可能超越老师。

    (3)处处设置清规戒律,害怕孩子越轨或犯错误。前怕狼,后怕虎,总是怕孩子越轨,总是怕孩子犯错误,到处设置障碍,把孩子的天地圈得越来越狭小,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间,使得孩子谨小慎微、患得患失。

    (4)凡事都要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孩子年纪越小,想象力越丰富,用大人的逻辑去抑制孩子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5)容不得孩子的固执。有主见的孩子,常常都可能比较固执。孩子没有了主见、没有了固执,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地奔向既定目标,就可能“墙头草”般地随风倒。固执不一定是贬义词。许多时候,固执也是一种执著。

    (6)总是用正确的逻辑和科学的事实去压制孩子的想象。“插上翅膀的马”是不符合逻辑和科学事实的,但这表现了想象力和形象思维。

    (7)总是用过去正确的经验来引导孩子、告诫孩子。经验的正确性是受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的。总是拿父辈的经验来指引孩子,孩子就难以逾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只有父母放开手,让孩子大胆地去做,才能放飞孩子的思维。

    永远不要给孩子肯定答案

    一天,塞德尔兹与哈塞先生正在就孩子爱提问题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哈塞先生说:“小孩子有时真的很烦,他那张嘴整天都没有停过,叽叽喳喳不停地问这问那,我的头都快要被他吵炸了。”

    就在此时,小塞德尔兹走了过来。他手里拿了一本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少儿读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调描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并且配有极为有趣的插图。

    “爸爸,进化论中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这是对的吗?”儿子问道。

    “我不知道是否完全对,但达尔文的理论是有道理的。”

    “可是既然人是由猴子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人是人,猴子仍然是猴子?”儿子问。

    “你没有看见书是这样写的吗?猴子之中的一群进化成了人类,而另一群却没有得到进化,所以它们仍然是猴子。”塞德尔兹说道。

    “这恐怕有问题。”儿子怀疑地说。

    “什么问题?”

    “既然是进化论,那么猴子们都应该进化,而不光是只有一群进化。”

    “为什么这样说?”

    “我觉得另一群猴子也应该得到进化,变成一群能够上树的人。”

    这时,哈塞先生的脸上流露出极不以为然的神色,他的眼光似乎是在说:“看你有多大的耐心。”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是猴子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得到进化……”

    塞德尔兹说。

    “为什么?”儿子仍然不放过这个问题。

    于是,塞德尔兹只能尽自己所知向他讲明其中的原因:“据我所知,一群猴子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在地面上生存,它们的攀缘能力逐渐退化,而且又学会了直立行走,经过漫长的进化变成了人类;另一群猴子仍然生活在树上,所以没有得到进化。”

    “我明白了。可是为什么要进化呢?如果人能够像猴子那样灵活不是更好吗?”儿子又开始了另一个问题。

    “虽然在身体和四肢上猴子比人灵活,但人的大脑是最灵活的。”塞德尔兹说道。

    “大脑灵活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样可以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儿子说道。

    “身体灵活固然好,但只有身体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大脑的灵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文明。”

    “为什么要创造文明?”儿子问道。

    “因为文明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塞德尔兹说道。

    就这样,儿子的问题一个又一个地如潮水般涌来,他的很多问题在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而毫无根据,但即使这样,塞德尔兹也尽力不让他失望。

    “塞德尔兹博士,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哈塞先生说道。

    塞德尔兹说:“其实也并非我的耐心比其他人好,只不过我认识到认真回答孩子问题方式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他的探索精神,而不是将这宝贵的品质抹杀掉。”

    塞德尔兹博士一语道破天机的回答,给我们父母很大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提问是孩子对事物感到好奇、探究问题结论的思维活动,也是孩子思维发展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所以父母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回答要给孩子留有思考的余地,使之解除疑惑,掌握粗浅的知识和技能,以发展智力,形成能力。

    孩子对事物产生疑问,表明他大脑活动有了飞跃性进展,这正是培养他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好机会。但如果你给孩子作出肯定的回答,就等于让他失去了一次独立思考的机会。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实验研究“中断课题的再行倾向”问题。结果表明,如果对某一课题一知半解时中断研究,就会产生紧张感,想要解决的欲望会更加强烈。就像我们看推理小说,看了一半被中断了,想知道结果的心情会更加高涨。推理小说或电影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故意把故事说一半,留下结尾以吸引人。同样的道理,你不给孩子肯定的答案,让孩子继续思考,这样不但能激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孩子更加努力地去寻求答案。当然在这个引导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孩子对问题的兴趣。

    作为父母,如果你想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就要巧妙回答孩子的提问,不要给孩子肯定答案,要善于用启发式的回答。

    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如果问题不是太难,孩子自己动脑筋后能够回答,父母就不必将问题的答案说出来,而要对孩子进行启发,鼓励孩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如孩子提出“水是怎样流动的”,这个问题通过做一个小实验孩子会自己得到答案的,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做下面小实验:用硬纸板做一水槽,在水槽中倒上水,然后将水槽变成一头高一头低,这个时候让孩子注意观察,孩子会发现水是由高处往低处流的。

    当不能准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词,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等我看过书后再告诉你”,或者对孩子说,“等你上学后你自己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将来好好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反过来问孩子为什么,有意识地针对所见所闻提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开放式的问题。开放式的问题就是为引导孩子能自由启口而选定的话题。能体现开放式问题的疑问词有“什么’’

    “哪里”“告诉”“怎样”“为什么”“谈谈”等。这样可以锻炼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让孩子不同凡“想”

    一家著名的网络公司的科研部决定招一名科研人员。几天之内,前来报名的人数就有几百人。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进入面试的是十名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年轻人。

    面试如期而来,十名面试者被一起叫进了经理办公室。主考官先问了他们一些专业性问题,回答者均自我感觉良好,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突然,一直没有开口的董事长说话了:“我现在考他们最后一个题目,它将决定谁会最终留下来。我这有几组数字,请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一组是‘1、3、7、8’,第二组是‘2、4、6’,第三组是‘5、9’。

    年轻人运用了所:有的数学逻辑概念,始终都没有发现这几组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最后,一个年轻女孩子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三组之间主要是它们的声调有区别。三组按顺序依次读一声、四声、三声。

    董事长和其他主考都赞许地点点头,那个女孩子幸运地被录取了。公司要的不是仅仅具备数学思维而不会灵活变通的员工,因为一个不具备发散型思维的科研人员难免视野狭窄,最终恐怕很难真正促进科研的发展。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异思维。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流畅性是指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思维反应的灵敏、迅速、畅通无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用数量/时间来衡量。变通性是指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能够随机应变,不受现有知识和常规定式的束缚,敢于提出新奇的构想。独特性是指发散思维的种类要新颖独特,能够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念去认识事物,思维的结果具有新异、独到的特点。

    例:请在3分钟的时间内列出“红砖”的用途。

    甲:盖房、建仓、建教室、筑墙、砌烟囱、盖礼堂、垒灶、铺路。

    乙:造房、压纸、打狗、搭书架、钉钉子、做球门、磨红粉。

    在甲乙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流畅性甲有8种,乙有7种;变通性甲有建材一种,乙有建材、工具、武器、颜料4种;独特性甲没有,乙有打狗一种。

    这道题的其他答案还有当凳子、练臂力、代直尺画线、堵住洞口、当砝码、当积木、写字等。请你想一想是否还有更独特的答案。

    但是发散性思维并不是所有人的特质,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尤其是对孩子。父母可根据下面提供的方法,练习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父母可通过培养孩子的联想力,提高孩子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剖析问题具备的各种要素(如材料、形状、功能、条件)等,以此作为思考问题的方向,然后大胆想象,不要去考虑是否实际,是否可行。如在杯子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

    材料:塑料、玻璃、纸、金属、陶瓷、搪瓷

    形态:大的、小的、圆的、方的、球、动物、植物

    功能:旅游、保健、保温、制冷、老人用、小孩用、盲人用关联学科:电、磁、知识(文字、地图、名画)

    父母可帮助孩子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思维定式是人对刺激情境以某种习惯的方式进行反应。思维定式可以使我们较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有时也会陷入思维定式的陷阱。如做钟表生意的都喜欢说自己的表准,而一个表厂却说他们的表不够准,每天会有1秒的误差,不但没有失去顾客,反而大家非常认可,踊跃购买。

    父母还要培养孩子发散思维的独创性。在活动过程中孩子时常出现对某个问题超常、独特、非逻辑的见解时,父母要鼓励孩子不轻易放弃。如我们同学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发现钻头已经烫手,但是棉花还没有燃烧。

    分析原因时有个同学讲是不是围观的同学太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太多,导致氧气不够,不能燃烧。从而想到在棉花中放点高锰酸钾加热增加氧气。

    通过实验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对孩子进行训练与培养,就可提高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点子教育,要在想象力上下功夫

    想象力能使通常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拿破仑说过:“想象支配人类。”想象力,这是人的伟大之处。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丹尼尔-高曼说:“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将以有无创造性思维的力量来论成败。”而作为决定创造范围的想象力当然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看过《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读者应该记得福尔摩斯是如何在面对他所遇到一件件稀奇古怪的案件时施展他的想象力的。他往往是根据他经过仔细观察后得到的线索来进行想象,有很多想象是常人所不能想到的,然而福尔摩斯却突破常规,大胆进行想象,最后根据想象进行追查,出入意料地破了案。福尔摩斯在总结他的破案经验时曾对华生说过苏格兰的警察们有时老破不了案,其中很重要原因的就是因为他们缺少想象力。

    美国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营业额蒸蒸日上。

    记录显示,前10年每年的营业增长率为10%~20%,令董事部雀跃万分。

    不过,随后的几年里,业绩却停滞下来,每个月都维持着同样的数字。

    董事部对业绩表现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

    会议中,有名年轻经理站起来,对董事部说:“我手中有张纸,纸里有个建议,若您要采用我的建议,必须另付我5万元!”

    总裁听了很生气说:“我每个月都支付你薪水,另有分红、奖励。现在叫你来开会讨论,你还要另外要求5万元。是不是过分了?”

    “总裁先生,请别误会。若我的建议行不通,您可以将它丢弃,一分钱也不必付。”年轻的经理解释说。

    “好!”总裁接过那张纸后,看完,马上签了一张5万元支票给那年轻经理。

    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管口的直径扩大1毫米。

    总裁马上下令更换新的包装。

    试想,每天早上,每个消费者挤出比原来粗1毫米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呢?

    这个决定,使该公司随后一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0%。

    在试图增加产品销量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总是在大力开发市场、笼络更多的顾客方面做文章,如果你转换一下脑筋,增加老顾客的消费量,也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

    还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决定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

    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营销人员,某公司拟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卖给和尚。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剃度为僧,要木梳有何用?这岂不是神经错乱,故意刁难人吗?过一会儿,应聘者接连拂袖而去,几乎散尽。最后只剩下3个应聘者:杰克、约翰和比尔。负责人对剩下的3个应聘者交代:“以10日为限,届时请各位将销售成果向我汇报。”

    10日期到。负责人问杰克:“卖出多少?”答:“一把。”“怎么卖的?”

    杰克讲述了历尽的辛苦,以及受到和尚的责骂和追打的委屈。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着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又脏又厚的头皮。小尹灵机一动,赶忙递上了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又问约翰:“卖出多少?”答:“10把。”“怎么卖的?”约翰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约翰找到了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善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约翰的建议。那山共有10座庙,于是买下10把木梳。

    负责人又问比尔:“卖出多少?”答:“1000把。”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比尔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如云,进香者络绎不绝。比尔对住持说:“凡来进香朝拜者,多有一颗虔诚的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先刻上‘积善梳’三个字,然后便可做赠品。”

    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并请比尔小住几天,共同出席了首次赠送“积善梳”的仪式。得到“积善梳”的施主和香客,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也更旺。这还不算,住持希望比尔再多卖一些不同档次的木梳,以便分层次地赠给各种类型的施主与香客。

    由此大家可以看出,想象力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

    孩提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阶段,孩子的想象力是孩子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不是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相结合的产物。21世纪是开创人类创造力的世纪,所以,父母要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开拓型”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父母可指导孩子丰富头脑中表象的储存。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材料,所以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越多,就越有供以想象的丰富资源。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走亲访友等,都可以让孩子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

    另外父母要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每一种兴趣小组活动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进入孩子的脑海中,且需要进行创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动任务,这对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十分有益。当孩子的活动成果得到展示或者获得表彰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想象力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