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必太计较-你永远有待生成——对当下的自己不必太计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法国著名作家萨特曾在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阐述了这样一种思想:人和物是不同的。人是to be,而物是be。为了更便于人们理解,他以裁纸刀为例,指出裁纸刀一经被制造出来,那么它就是一个裁纸刀;而人则不同,永远是一个待生成者。至于人最后是什么,取决于个体的言行举止。也就是说,如果你认定自己是块简陋的石头,那么你就永远只是一块陋石;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块无价的璞玉,然后用心雕琢自己,那么你最终就是一块无价的宝石。

    第9节认清自己,才能找到属于

    自己的位置

    成事者,40%是识人,60%是靠“自知”。一个人需要认清自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才能成为生活的见证者。所谓“见证”,就是活在当下,观赏心灵之舞。除非我们让它肆意地舞出自己,否则它是不会停下运动的。所以,“观”成了一种灵修,一种发自内心深处悲悯自己与他人的修持。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甚至改变世界,有个前提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首先他得改变自己对世界与对自己的认知。

    不高估,不自轻。记住,你给自己的定位决定你的人生。

    摒弃计较,认清自己当前的真相

    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金顶上刻着一句名言:“人,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就是你自己,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认识你自己’。”如果再往后思考,也可延伸成:“要决定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因为就在你认识的当下,你就不再固定在那里了。你可以重新决定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想过怎样的生活。

    一个总是以计较为挡箭牌的人,永远都没有办法认清自己。有则耐人寻味的古老寓言,叫《猫头鹰搬家的悲剧》,讲的就是爱计较的人的愚钝。

    一只猫头鹰经常将家搬来搬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啊,是因为它的邻居总嫌它的叫声太难听,不想跟它交往。所以,这只猫头鹰每次遇见同伴就计较道:“那些住在我隔壁的笨蛋啊,对于我那美妙的歌喉,一点都不懂得欣赏。我简直是倒霉透顶了,总是遇不见可以欣赏我的邻居。”直到有一天,一只年长的猫头鹰告诉它:“孩子,你可曾想过,你的计较只是你的借口,你何不改变一下唱歌的方式,就像我们其他猫头鹰一样,这样,大家就不会对你的嗓音感到厌恶了。”

    计较是认清自己真相的障眼法,让人对真实的自我混沌不知。不再计较是认识真实的自我,呵护自我的开始。这只爱计较的猫头鹰从未曾意识到,自己的悲剧其实跟别人关系并不大。它总是计较自己点背儿,遇不见懂得欣赏它歌喉的邻居。殊不知,正是计较之心蒙蔽了它的自省,让它失去了认识自我,改正过错的能力。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那只叫声古怪的猫头鹰呢?如果是,就得赶紧摒弃计较了。摒弃计较是找到真实自我的开始。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把所说过的理由和借口罗列出来,再逐个进行分析,究竟是什么缘故造成了失败与过错。如此行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甚至还能够将我们潜在的、被自己忽视的优势挖掘出来。

    最终有所作为的人往往在起初的时候,试图找到自己梦想中的乐园。然而,在努力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没办法找到时,就决定亲手创造它了。遗憾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他们耗费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但到头来却忽略了对自己的认知。

    说实话,生活中大量的悲剧,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人们对自己的不甚了解——不清楚自己在世间的位置,不了解自己在社会中有何价值,不知道自身的能力有多高。这些导致诸多机会擦身而过,让相当一部分人一生都在走弯路,甚至是平平庸庸地终结此生。

    章晓涛从大学校园毕业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三年多以来,依旧没能摆脱“月光一族”的身份。由于他对自己的现状极为不满意,痛定思痛后,找来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进行咨询。按照章晓涛的愿景,他的目标是找到一个心满意足的工作,同时,可以令自己的生活水准有所提升。从他的要求来看,章晓涛的生活动机貌似不全是出自私心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

    “你清楚自己究竟想做点什么吗?”人力资源专家问。

    “我也搞不太清楚,说实话,我从未曾用心考虑过这个问题。”章晓涛说,“我只知道我的目标不是‘月光族’,我急切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好吧。那你清楚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是什么吗?”人力资源专家接着问,“对你而言,你想过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吗?”

    “这个问题我也从未曾认真思考过。”章晓涛干干脆脆地回答说。

    “假如现在有一个大外企,这个外企的工作岗位非常多,而且让你自由选择,你会选择什么岗位呢?你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吗?”人力资源专家对这个话题层层推进。

    “不好意思,我也说不清楚。”章晓涛皱着眉头说,“我之前搞不清自己到底喜欢从事什么工作,但现在我意识到也不算太迟,我必须要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了。”

    “的确是这样!”人力资源专家严肃地说,“一个人想要离开他目前的立足之处,转身到他处去是可以的。可是,在他离开之前,他必须知道自己想要到哪里去。假如一个人不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将什么事情做好,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你认真想想吧。”

    人力资源专家对章晓涛进行了深入骨髓的分析,同时对章晓涛的各项能力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发现章晓涛对自己所具备的才能依旧稀里糊涂。

    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实践,这位人力资源专家明白,对任何人而言,前进的动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他为章晓涛提供了一些培养信心的小策略,并且鼓励他迎难而上,战胜各种“拦路虎”。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专家引导章晓涛先对自己有个整体上的认识。

    过了几年,章晓涛踏上了成功之路。他始终对当年人力资源专家给予他的指导和鼓励念念不忘,并心怀感激。

    我们也应该像故事中的年轻人那样,多花点心思与工夫去全面了解自己,认识我们的内心,以及内心的每一个角落,想想我们自己都有怎样的特质,想想我们自身的能力以及我们能够完成的事业。然后再回头检查一下我们身上所具备的条件是否能够达到自己所预期的目标;假如不能,那么又该怎样改善?一个人只有定位好自己,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做到谦逊,不断进取,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才会获得成功女神的青睐。

    如果你发觉自己的生活充满了计较和怨言,那么就应该及时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节奏。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扪心自问:“我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我们很有必要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认识到自我价值。一个人假如总是计较各种事情,为自己的烦躁不安或者百无聊赖找借口,只会让他彻底丧失自我诊断的能力。

    找到属于你的目标,并脚踏实地实现它

    传说,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家磨坊。这家磨坊坐落在长安城西。磨坊的主人饲养着一匹马和一头驴子。马和驴关系很要好,它们各有分工:马在磨坊外拉东西,驴子在磨坊内推磨。贞观三年,玄奘大师挑中了这匹马。于是,马和驴子分开了。马有了新的任务: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载着玄奘到印度取经去!

    岁月荏苒,转眼17年的光阴过去了。这匹马载着佛经返回长安。马再次回到磨坊,见到了它的故友:驴子。老马提起这次旅途的经历:一望无际的沙漠,耸入云霄的山脉,美妙的冰雪,波澜壮阔的大海……这些如同仙境的美景,听得驴子甚是惊讶。驴子说:“你的见闻可真是丰富啊!可是,要领略到如此风光,就得涉足遥远的路途,我是不敢奢望的。”“其实,”老马说,“我们走过的距离大致差不多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的步伐也没停下来。不一样的是,我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依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宽阔的世界。而你的眼睛被蒙蔽了,一辈子就只满足于围着磨盘绕圈圈,因此永远也逃离不了这片狭小的天地。”

    这个寓言故事虽然简洁,却引人深思。茫茫人海中,绝大多数人的智力其实并不相上下。可是,这些人在走过漫漫人生路之后,一部分成绩辉煌,一部分却平平庸庸。为什么原本智力差不多的一群人,人生轨道却有天壤之别呢?卡耐基的一份调查也许可以说明问题。

    卡耐基曾就人生目标做过系统的调查。此次调查对象涉及世界上一万个不同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的人可以明确目标,并知道如何将目标落实;而剩下的97%的人,不是毫无目标,就是目标缺乏明确性,再就是不知道如何将目标落实。10年之后,当卡耐基对上述对象再次进行调查,结果很让他震惊!调查样本总量的5%难觅其踪,95%的人还在;属于原来97%范围内的人,除了年龄大了10岁之外,在生活、工作、个人成绩方面基本上没有太明显的起色,依旧普通,甚至是碌碌无为;而原来与众不同的3%,却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变得优秀起来。他们10年前确定的目标,都不同程度得以实现,并正在依照原定的人生目标继续行走。

    原来,优秀人士与平庸之徒最根本的区别,并不是天赋,也不是机遇,而是有没有确定的人生目标!就如同寓言故事中的马与驴子。当马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时,驴子仅仅是绕着磨盘转圈圈。虽然驴子一生所跨出的步伐与马差不多,但由于缺乏目标,导致大半辈子都没能走出那片狭小的天地。同理,人们的生活也大概如此。对于缺乏目标的人而言,斗转星移之后,只是带来了年龄的增长,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罢了。

    澳大利亚有一位著名的精神病学家,他的名字叫沃尔夫。1932年的一天,当他听完很多生活缺乏目标的人诉苦之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总结了他的幸福哲学:“假如你观察一个幸福人的生活,你会看见他要么在制作一艘小船,要么在谱一曲交响乐,要么在用心教育自己的子女,要么在花园里照料漂亮的花,要么在戈壁滩上仔细搜寻着什么。”相比那些缺乏明确目标与梦想的人,生活有目标的人幸福指数更高。无论何时观察他们,都会发现,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工程。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辉煌之地!

    那么,具体地说,一个人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这里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好方法。即准备几张空白的纸(如果方便用计算机的话,也可以打开一个文字处理软件,比如word、wps、txt等),在纸的顶部或者文档的顶部列出:“我想达到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然后,将浮现在你脑海中的第一个答案写下来。当你写出一个答案时,你会为之而欢欣。因为你终于有了一个明确而发自内心的目标了。

    不管你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还是舞蹈老师,抑或是篮球教练,上述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一般情况下,它需要消耗大概一刻钟的时间。这段时间主要是用来梳理你头脑中纷繁的、被周围环境影响的人生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合时宜的答案会从你的心中和记忆里不断涌出来,然而,当正确的答案最终现身之际,你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感觉它来自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这便是你想寻找的答案了。

    当你落实这件事的时候,一些答案或许会十分相似。你不妨将前边写的答案列一张表,然后再回头重新捋一遍,你就有可能从中再联想到其他一些答案。然后,不断地将脑海中想到的答案填写到列表上。如此行事,将收到不错的效果。或许你还会发现一些答案让自己感到些许的兴奋,但它们还没到让你惊叫的地步。它们只会让你产生一丝心动感。

    当你落实这件事的时候,针对令你情绪不同的答案,做出不同的标记。当你回过头来捋它们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系列新的答案。其中,每一个答案都是你的一部分目标的反映,但是每一个并非你的最终目标。当你开始获得这些答案时,那就意味着你正逐步接近正确的答案,还意味着你正逐步走向成功。

    可能有人会反驳说:“抑郁者都是虚无主义者”。其实,抑郁者更应当尝试着放松自己,努力寻找自己的答案。任何一个想要在社会上立足脚跟的人,都必须将“我没有人生目标”或者“生活毫无意义”的念想抛到九霄云外。假如你总是带着这样的念想去过生活,你最终将碌碌无为。果真如此,还谈什么位置呢?

    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当你找到人生目标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持之以恒地实践它。记得有这样一则小寓言:老钟对小钟说:“你一年要摆31536000下。”小钟听完,计较说:“我怎么可能完成呢?”老钟说:“别担心,你只需一秒摆一下,每一秒坚持下来就行。” 小钟心里寻思:“一秒摆一下,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一年过去了,小钟果然摆了31536000下!的确,制定目标不难,难的是如何分解目标,一步步去实现。当你找到了目标后,就需要不断地完善你自己来实现这个目标,用实际行动填充你的生活,实现思想的蓝图。

    多花些时间了解自己,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追求什么事物——是自己内心真正所渴求的事物,还是别人期望自己获取的事物。与其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不如努力尝试改变一下自己。当你拥有了确定的生活蓝图,有了生活的热情,你就会发觉自己活得充实而富有生气,这才叫活出了人生的真滋味。

    计较身材矮小,不如争做他人心中的巨人

    假如你为身材矮小而选择抑郁寡欢的生活,你将会错过精彩的人生。诚然,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无从选择自己的身高,不过,却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式。身材矮小并非什么应该计较的事情。说不定,正因为如此,你将拥有更多表现的机会呢。

    小品演员潘长江的矮个子早已成为一道标志性的风景。在201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他凭借着出色的才艺和嘹亮的歌喉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他丝毫不计较别人说他身材矮小。在小品中,他曾幽默地用“浓缩的都是精品”来抖包袱。当有人称呼他为“小陀螺”的时候,他也是喜颜相对,甚至以此作为小品演出的笑料。

    香港娱乐界的“大哥级人物”曾志伟,他是一个胖墩墩、矮墩墩的“搞笑高手”,凭借着1.60米的身高与其貌不扬的外貌在香港演艺圈混迹30年而不倒,出演过很多部喜剧,塑造过很多不同类型的角色。

    再有,听说拿破仑也奇矮,可多少年过去了,他依然是人们心目中的“巨人”,站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前些年,很多人喜欢看NBA的夏洛特黄蜂队比赛,尤其喜欢看1号博格士上场打球。

    博格士只有1.60米的身高。这个数据就算在东方人中也不算高个子,更别说在就算是身高2米都嫌矮的NBA了。据说博格士不仅是当时NBA中身材最矮的成员,也是NBA有史以来破纪录的矮个子。可别小瞧了身材矮小的博格士。他可是简约不简单呢。他是NBA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除了有着一流的控球技术、精准的远投,甚至在高个队员中带球上篮也没有一丝畏惧。观众们每次望见博格士像一只小黄蜂那样满场飞奔,总是忍不住由衷地表示赞叹。

    其实,博格士拥有如此高超的技能,并非是与生俱来,而是意志与苦练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博格士不仅安慰了天下身材矮小而酷爱篮球者的心灵,也鼓舞着普通人内在的意志。

    博格士自幼就长得不是太高,但他对篮球酷爱至极,差不多每天都跟同伴们在篮球场上运动锻炼。当时他就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去打NBA,因为NBA的球员除了诱人的待遇,还享有风光的社会评价。这是所有酷爱打篮球的美国少年最梦寐以求的事情。

    然而,每当博格士对他的同伴说出“我长大后要去打NBA”时,对方都会忍不住捧腹大笑,甚至有人笑倒在地上,因为在他们看来,一个1.60米的矮子打进NBA,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尽管如此,博格士的志向并没有因为遭受到同伴们的嘲笑而有丝毫改变。他更加刻苦地练球。在付出汗水之后,终于成为全能的篮球运动员,也成为最佳的控球后卫。这个时候,身材矮小居然可以成为优势。比如,矮小的控球员,能够像子弹似的,行动灵活迅速,运球的重心最低,不会失误。而且,个子小不引人注意,抄球屡屡得手。

    博格士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身材矮小又如何?

    我们要清楚,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有些缺点是可以战胜的,有些缺点战胜起来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比如身材矮小。对于身材矮小这件事,我们不一定非要战胜它,也没必要一直伤怀。与其计较外形矮小,不如争做他人心中的巨人。难道不是吗?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弱点或者说是缺点,就好比物理学上的位置变动一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所参照的事物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弱点或者缺点从这种意义上讲,可能是缺点,但换另一个角度观看,可能就成了优点。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身材矮小这件事。由于自己身材矮小而陷入自卑与苦恼中,是得不偿失的。

    安于自己的位置,才会让自己真正安心

    一个人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只有安于自己的位置,才会让自己真正安心。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一实践起来未必人人能够做到。生活中那些总是将目光盯向别人位置的人,最终将导致自己连原本应该享有的位置也失掉。

    很久以前,有一名男子自感怀才不遇,便去寺院拜访一位高僧求解。

    “施主,”高僧合掌问道,“你为何事凝眉蹙额?”

    男子愁眉苦脸地回答说:“高僧您有所不知,我年龄将近40岁了,但时至今日,我仍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高僧问:“你要找什么样的位置?”

    男子回答说:“我不知道……”话音未落,男子又改口道,“我要找适合我的位置。”

    “你的位置就在你的脚下!”高僧说完,弯腰将一片落梅的花瓣捡起来,拈花浅笑。

    男子听闻,一下子如醍醐灌顶。原来,自己正端然肃立在高僧的对面,自己的头上则是一树盛开的蜡梅,脚下是落满梅花的大地。抬头望天空,日薄西山,暗香浮动近黄昏,甚是醉人。是啊,这难道不正是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风景迷人的海滩上,有一位渔翁每天都按时坐在固定的一块礁石上垂钓。这位渔翁既神秘又举止古怪。首先,没有人知道他来自何方;其次,不管运气如何,钓多钓少,两小时的时间一到,他就会将钓具收起来,然后离开。

    终于有一天,渔翁的古怪行为勾起了一位年轻小伙子的好奇心。

    小伙子忍不住问:“大伯,当你运气好的时候,何不一鼓作气用一整天的时间垂钓呢?如此一来,你就会满载而归了!”

    “可是,我钓那么多的鱼用来作甚?”渔翁微笑着问他。

    “鱼数量多了,可以拿去市场卖钱啊!”小伙子觉得渔翁太傻。

    “那卖到钱用来干吗呢?渔翁还是微笑着问道。

    “你可以买一张大网,做一名渔夫,捕更多的鱼,卖更多的钱。”小伙子麻利地说。

    “卖更多的钱又用来做什么呢?渔翁还是一副无所谓的表情。

    “买一条鱼船,做上船长的位置,出海,然后捕获数量更多的鱼,然后赚得更多的钱。”

    “赚了钱再干什么?”渔翁依旧露出那副无所谓的神态。

    “组织一支船队,弄个船队老大当当,赚更多的钱。”年轻人心里直笑渔翁太笨。

    “赚了更多的钱再干什么?”渔翁已准备收竿了。

    “开一家远洋公司,做上总裁的位置,如此一来,你就可以扩大自己的经验规模,除了捕鱼,还可以运货,浩浩荡荡地出入世界各大知名港口,赚钱将更上一层楼!”小伙子说这番话的时候已经眉飞色舞。

    “赚钱更上一层楼之后还做什么?”渔翁的口吻已经明显有些不耐烦,而且貌似还夹杂着一丝嘲讽的味道。

    小伙子见渔翁这种态度,顿时怒发冲冠,大声质问渔翁:“你不赚钱干什么?”

    渔翁开怀大笑,“我每天钓上两小时的鱼,其余的时间呢,我可以欣赏欣赏朝霞,看看落日,摆弄摆弄花草,走访走访亲朋好友,天天悠闲而过。我安于自己当下的位置,更多的财富于我何用?”渔翁边说边整理物品。话音刚落,行装也收拾好了,转身离去。

    安于自己当下的位置,内心才会具有舒适而亮堂之感。位置可遇不可求。我们可以奋斗,可以追求,但万万不能死盯着某一个位置,认定它非己莫属。

    很多时候,一个人处于怎样的位置,其实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比如,父母赋予你生命,你一诞生,你的位置就注定是做这对父母的孩子;当你背着书包走进学校,你是学生。排座位的时候,也不是你想坐哪儿,就能坐哪儿;你踏入社会开始上班,你坐的总是属于你的工作位置,没有你的工作位置,你就不会去上班。

    对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位置,追寻过甚,无异于海中捞月。诚然,人们在最初的梦想里,谁都不希望自己位置太卑微。人们总幻想着自己能够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成为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在社会上拥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那种境界或许永远不会出现在人生中的某一瞬间。很多时候,我们扮演的,仅仅是银河系里再平凡不过的一颗星星。

    所以,我们无须太在意自己没有坐在炫目的位置上,也不必在意鲜少有人为自己鼓掌喝彩,至少在亲朋好友的眼中,你是最棒的。我们努力调整心态,争取将自己平凡的角色演绎到最好即可。不妨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平日里多对自己说:“我非常满意现在的自己。”

    举个例子,你经常将自己跟别人做比较吗?你曾想要超越所有人,稳坐第一名的位置吗?假如你每次都不能名列前茅,总是屈居其次,等类似的情景再次发生时,请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学会对自己说:“我非常满意现在的自己,我很快乐,因为我已经尽力了。”有了这种达观的情绪,你的生活也会随之变得灿烂。

    有时候,一个人如果努力地做好“老二”,当主客观条件具备,自然就会成为“老大”。这个时候的老大,将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老大。

    其次,要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

    常言道:“人家骑马咱骑驴,走路遇见个挑担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无论是谁,都应该有一个比较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自我期望值。

    我们要明白,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强,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允许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既然不如别人,也就不要太心理失衡,总是对别人的位置耿耿于怀,或者觊觎别人的位置。

    除了拥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外,我们还得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自己竭尽全力了,就不要因为没有达到既定的位置而自责自怨。太过计较,心灵将永远得不到宽慰,也不会拥有快乐而幸福的人生。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自我意识进行校正,对自我心态加以调整。比如,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与期待值,进而让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愤,莫名的惆怅,无忧无虑地去拨动自己的心弦,不失为生活之道的一种上乘选择。

    第10节人人都是一座金矿,不计较自己眼下的无能

    在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上,只要是正常人都潜藏着独特的天赋,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能。这种天赋就像金矿一样埋藏在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生命中;而这些潜能则好比是漂浮在海面上的一座冰山,我们只能看见它露出水面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而绝大部分则隐藏在深处,不为人们所察觉。多数人只是将天赋潜能的10%使用了,剩下的90%还未被挖掘出来。那些总在羡慕别人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人,是永远挖掘不到自身的金矿的。

    你认定自己是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李开复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天,领导突然问他什么时候能够接替自己的工作?李开复十分吃惊,表示自己缺乏像领导那样的管理经验和能力。但是领导却认为,这些经验是可以培养与积累的,并且希望李开复在两年之后就能够做到。有了这样的提示和鼓励,李开复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果然,两年之后李开复就接替了领导的工作。

    所以,李开复建议年轻人,给自己一些机会展示某方面的能力,说不定就像他一样,会吃惊自己在某方面的潜力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想象。

    其实,只要是正常人,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只不过,这些潜能就好比是漂浮在海面上的一座冰山,我们只能看见它露出水面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而绝大部分则隐藏在深处,不为人们所察觉。多数人只是将天赋潜能的10%使用了,剩下的90%还未被挖掘出来。假如我们深刻领悟到这一点,就会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创造意识唤醒,将那部分未曾启用的潜能转化成捕获成功的强劲力量。那么,你就会像李开复那样走向成功。

    通俗地说,每个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命运也是由自己掌控的。一个人只要自己热爱自己、相信自己,并看重自己,生命才有可能获得意义和价值。你是一块陋石,还是一枚宝石,完全取决于你对自己的定位:你认定自己是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古时候,有一个生活无可依靠的孤儿。他没田地可以耕作,也没有钱财用于从商。对于自己的窘境,他感到非常迷惘和彷徨。无奈之下,他只好每天过着流浪与要饭的生活,没有人能瞧得起他。有一天,他感觉再也不能这样过下去,听人说起有一位智者专门为穷苦之人指点迷津,便慕名前去求教。

    智者将孤儿带到一处杂草丛生的乱石旁,指着一块石头,告诉他:“明天一大早,你把这石头拿到集市兜售。但要记住,不管多少人出多少钱要买下它,你都别卖。”

    孤儿听完疑惑不解,心想:“这块石头看上去的确很好,但怎么会有人愿意掏腰包买它呢?”不过,他还是听从了智者的话,拿着石头来到集市上,在一个不起眼儿的地方蹲下来,小声叫卖着。然而,那毕竟是一块石头啊。谁会将一块石头放在眼里呢!

    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又过去了,仍旧没有买家上前询问。直到第三天,终于有买家询问了。第四天,真的有买家迫切地想买它了。第五天,那块石头已经能卖一个不错的价钱了。

    孤儿听从智者的话,坚决不卖。傍晚时分,孤儿找到智者,高兴地对他说:“想不到一块石头居然值很多钱呢!”

    智者微笑地说:“赶明儿你把它拿到黄金市场去,记住,不管买家出多少钱,也还是坚决不卖。”

    于是,孤儿又将石头带到黄金市场去。一天、两天过去了,第三天,有买家围过来问价。几天以后,问价的人日渐增多,价格也已被抬得高出了黄金的价格,可是孤儿依旧不卖。然而,越是如此,买家们的好奇心就越盛,就越出高价入手。就这样,石头的价格越抬越高。

    傍晚时分,孤儿收摊后,又找到智者。智者告诉他:“你再把石头带到珠宝市场去卖。还是那句话,不管别人出的价格多高,也坚决不卖。”

    孤儿将石头又带到珠宝市场,类似上面的交易情景再次上演。到了最后,石头的价格已被抬得比珠宝的价格还要高了。因为孤儿死活都不卖,更是被人们一度传扬成“稀世珍宝”。

    对此,孤儿满腹疑惑,找到智者一问究竟。

    智者语重心长地说:“世上人与物皆如此,如果你认定自己是块陋石,那么你可能永远只是一块陋石;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块无价的宝石,那么你就是无价的宝石。”

    的确如智者所言,人就好比这石头一般,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热爱自己,才有可能赋予生命以超凡的价值与意义。

    著名作家刘墉在《肯定自己》一书中写道:“我不认为自己成功,但我始终追求一个比昨天成功的自己。我也不认为自己有过人的才智,但我不信努力的成果会不如人。我永远奉为座右铭的话是:每个人都应当从小就看重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要肯定自己!”

    几年前,以经营小本农具买卖的斯蒂芬·阿尔法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并不理想。他住的房子太狭小,也没有闲钱买家人想要的物品。对此,他的妻子并未抱怨,很显然,她只是安于天命,上帝知道,她其实并不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而阿尔法的内心深处则变得越来越不满。当他意识到心爱的女人和两个孩子并没有过上好日子时,内心就会有一种深深的刺痛感。

    然而,时至今日,一切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后来,阿尔法有了一所占地2英亩的漂亮新居。他们再也无须操心能否送他们的孩子上好的学校了。他的爱妻在花钱买衣服时也不再有那种罪恶感了。明年夏天,他们全家都将去欧洲度假。他们过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阿尔法说:“这一切的发生,是因为我利用了信念的力量,将我的潜能充分激发了出来。5年前,我听闻在底特律有一个经营农具的工作。那时,我们还在克利夫兰居住着。我决定试试,希望可以多挣一些钱。我到达底特律的时间是星期日的清晨,但公司与我面谈还得等到第二天,也就是星期一。晚饭后,我坐在旅馆里静下心想,忽然觉得自己非常可憎。‘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不断地追问自己‘为何失败和不如意总是跟随着我呢?’”

    阿尔法说不清那天是什么导致他做了这样一件事:他拿了一张旅馆的信笺,记录下几个他十分熟悉的、在近几年内远远超过他的人的姓名。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工作职责。其中两个原是邻近的农场主,现已移居到更好的地方去了;其他两位阿尔法曾经为他们打过工;还有一位是他的妹夫。

    阿尔法自问:是什么让这5位朋友拥有的优势呢?他将自己的智力与他们做了一个比较,阿尔法觉得他们的智商并不比自己高多少;而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的正直诚信、个人品性等,也并不比自己拥有多少优势。终于,阿尔法意识到另一个成功的因素,即主动性。阿尔法不得不承认,他的朋友们在这点上超过了他。

    当时已快深夜4点钟了,但阿尔法的脑子却异常清醒。他头一回察觉到了自己的弱点。他深深地挖掘自己,发现自己缺少主动性,是因为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能力并不看重。

    阿尔法回忆着往昔的一切。从他记事开始,他便缺乏自信心,他发现过去的自己总是在自寻烦恼,总对自己说:“不行,不行,不行!”他总在表现自己的短处,几乎他所做的一切都表现出了这种自我贬值。

    残夜过后,阿尔法弄清楚了:假如自己都信不过自己的话,那么将没有人会信任你!”

    然后,阿尔法做了这样一个决定:“一直以来,我总是将自己视作一名二等公民,从今以后,我要彻底抛弃这种观点。”

    次日上午,阿尔法依旧保持着那种自信心。他暗暗以这次与公司的面谈作为自信心的首次考验。在这次面谈之前,阿尔法希望自己有勇气提出比原来薪水高800甚至1000美元的要求。但经过这次自我反省后,阿尔法将这个目标提到了3500美元。结果,阿尔法成功了!

    阿尔法的事例再次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绝大多数人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自信心不足。一个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又相信自我的人,他的个人潜能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进而迎来辉煌的人生。

    你只有看重自己的分量,他人才有可能看得起你。事实上,肯定自己往往比被别人肯定更重要。因为别人的肯定是一时的,只有自己肯定自己才是永久的。有不少人不乏他人的肯定,但自己仍然不相信自己,结果一生平平。所以,不管你的能力是大是小,地位是高是低,条件是好是坏,都要保持充分的自信,不要自感低人一等。只有看重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了不起的人。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希望自己受人尊重,爱好荣誉是人类的高级心理需求,是无可非议的。尽管想受人尊重要经过别人的权衡,但实际上却取决于每个人自尊的程度。假若连你都轻视自己,把自己当成扶不起的刘阿斗,别人又怎么会尊重你、看得起你呢?

    鉴于此,我们十分有必要澄明心迹:我生命的意义,即生命目的在哪里?我是谁?我的理想是要成为怎样的人物?我有哪些价值观?我有哪些信念?我一生的策略是什么?我每天所要实行的行动有哪些?

    做人要相信自己的重要性,自己也不会永远低人一等。如果收破烂的人,一旦认为自己做别的不行,只能做这个,那么他就会一辈子推着晃晃悠悠的小车子走街串巷收破烂。你是独一无二的,要告诉世界“我很重要”。

    你不会“一无是处”,谁都有自己的芳香

    你不会“一无是处”,不要去计较自己的无能。在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潜藏着独特的天赋,这种天赋就像金矿一样埋藏在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那些总在羡慕别人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人,是永远挖掘不到自身的金矿的。

    有一个小伙子,迫切希望自己可以有所成就。起初,他也总是尝试着鼓足勇气去做每一件事情。然而,慢慢地,他就对自己没有了信心,结果碌碌无为。为此,他非常自卑。后来,他忍不住去拜访一位成功的老者。他渴望从那位老者那里取得一些成功的启示。

    相见后,小伙子问老者:“为何别人努力就能获得成功,而我努力的结果却总是经常事与愿违呢?”

    老者微笑着摇了摇头,反问道:“假如现在我送你‘芳香’两个字,首先浮现在你脑海中的是什么东西呢?”小伙子思忖了一会儿,干脆地回答说:“我想到的是糕点,尽管我开办时间不长的糕点店已在前些天停业了,但我依旧会想到那些芳香扑鼻的糕点。”老者听完这番话,点了点头。然后,带小伙子去拜访一位动物学家朋友。

    三人相见后,老者同样问了动物学家那个问题。动物学家的回答是:“‘芳香’两个字,首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当下正在研究的课题——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奇怪的动物,利用身体散发出来的芳香做诱饵,获取食物。”

    后来,老者又带小伙子去拜访一位画家朋友,也问了对方这么一个问题。画家的回答是:“‘芳香’这两个字,首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百花争妍的野外,还有舞姿优美的少女。芳香,可以给我的创作带来灵感。”

    他们告别那位画家朋友后,小伙子还是不理解老者的用意何在。

    在返回的路上,老者顺便又带小伙子去拜访了一位久居海外、不久前才回国探亲的富翁。在交谈中,老者也问了对方这么一个问题。那位富翁动情地说:“‘芳香’这两个字,首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故乡的土地。故乡土地的芳香,让我魂牵梦绕。”

    他们告别那位富商后,老者问小伙子:“现在,你已经见过很多优秀的人物了。那么,他们对‘芳香’的认识跟你的认识一样吗?”

    小伙子摇了摇头,疑惑地看着老者。他实在是弄不懂老者为何要如此开导他。

    老者继续问道:“那他们对‘芳香’的认识,有相同的吗?”

    小伙子又摇了摇头。

    这个时候,老者笑了,然后意味深长地说:“其实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芳香,你也一样呀,拥有自己的芳香。为什么你现在做得不如别人那么优秀呢?那是因为你只是在看别人如何欣赏他们自己的芳香,却将自己的芳香忽略了。”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芳香。我们要做的就是重视、欣赏和挖掘它,而不是忽略它。路不止一条,我们不必总是朝着别人走过的方向走。不是成功了的人才具备成功的因素,每位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都是普普通通的,只是他们懂得挖掘能令自己成功的独特因素,因此也就成就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成功。从现在开始,不妨找出你能做的事情,并从它做起吧。最终你将发现,原来你的人生也可以非常精彩。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前往巴黎流浪,他渴望父亲的朋友能帮他找一份谋生的工作。

    “你精通数学吗?”父亲的朋友问他。

    青年红着脸摇摇头。

    “那么你精通物理吗?或者历史?”

    青年还是羞涩地摇摇头。

    “那法律呢?”

    青年窘迫地将头垂得更低了。

    “那会计呢?”

    父亲的朋友一连串地发问,青年都只能摇头以示——自己貌似一无所长,连一丝一毫的优势也没有。

    父亲的朋友见青年一副无地自容的神情,安慰道:“孩子,你可是要维持生计啊!这样吧,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在这张纸上吧!以后有机会我会联系你的。”

    青年满脸通红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匆忙转身要告别,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孩子,你的名字写得很不错啊,这就是你的优势啊。你不是一无是处的。所以,你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找到一份维持生计的差事。”

    哦!将名字写好也算是一种优势呢?这位青年在对方的眼神中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青年备受鼓励,心想:“我写名字能够写得令人表扬,那我就能将字写漂亮,能将字写漂亮,我就能将文章写好……”他在逐渐放大看自己优势的过程中,朦朦胧胧地望见了成功女神在向他招手。

    很多年以后,这个青年果然写出了闻名世界的经典作品。你知道这个青年是谁吗?他就是法国18世纪大名鼎鼎的作家大仲马!他写的《基督山恩仇录》和《三剑客》深受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将名字写得好,或许你对此也是不屑一顾:“这算什么!”可是,无论这个“芳香”是多么“轻微”,它也是一种优势。大仲马就以此为基础,扩大他的“芳香”范围,最终收获了荣誉和成功。

    事实上,世间有许多平凡人,都拥有一些诸如“能将名字写好”这类小小的“芳香”,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常常被忽略了,没能把握住这些“芳香”,没能努力将它放大,结果失去了许多可以成功的机会,这实在是人生一桩憾事。我们要懂得挖掘平淡无奇生命中的金矿,哪怕仅仅是微乎其微的一丝优点的暗示,沿着它也会挖掘出令自己都诧异的宝藏。

    计较之心过重的人总是用别人的眼光来过低地评论和挑剔自己,将自己限制在一个劣于他人的境地,计较自己跟美好事物无缘,自设一连串的“不可能”:不可能像别人那样优秀,不可能取得那样的辉煌……总觉得自己渺小如一粒尘埃。其实,这个世界上,在你周围的人群里,比你强的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如牛毛,何必让计较之心将自己掩埋掉呢?

    抬起你的头,绝不破罐子破摔

    有人曾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特意把两辆外形一模一样的汽车停放在一样的环境中,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刚好完全相反。

    结果,引擎盖和车窗打开的那辆车在3天之内就被人破坏殆尽,而另一辆车则毫发无伤。这时候,实验人员在无损伤的那辆车的窗户上钻了一个洞,仅仅一天的时间,车的几个窗户都被人敲碎了,车内的物品也不知所踪了。

    这就是有名的“破窗户理论”。其结论可以归结为:既然是坏的事物,让它更破一些也无所谓。对于完美的事物,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维护它,不忍心进行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事物,人们就会去加重其损坏程度。这跟道德的关联貌似不是很紧密。人们也曾经用这理论在一座城市中做过类似的实验。

    在一条街道上,实验人员先是故意丢了一些生活垃圾。结果,没几天工夫,这条街道俨然成了垃圾场,一刮风,碎纸、破塑料袋漫天飞舞。与此同时,人们将另一条街道打扫得非常干净,并安排人员特意维护了一些日子。后来,在这条街道上每逢有脏物出现时,总会有人自动将脏污投掷到垃圾箱里去;假如正好碰到别人往地上乱丢垃圾,还会被人制止。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避免这种心理惯性,尽可能地让自己的人生保持干净,不要在上面随意丢垃圾,更不要轻易打破自己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假如你因为一时的无能而存在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心理,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你不仅会被周围人抛弃,还会被美好的生活抛弃。

    很多年前,有一个人将自己所有的财产投资在一项小型制造业上。因为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根本无法获得他的工厂所需要的原材料,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宣告破产。一生积蓄打了水漂,让他无比悲伤。于是,他离开妻子儿女,流浪街头。他对于这些损失始终念念不忘,而且越想越悲痛,甚至动过跳湖了结残生的念头。

    后来,他在偶然间看到了一本名为《做生活的强者》的书。这本书让他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并给了他人生的希望。他打算找到这本书的作者,请作者帮助他从低谷中走出来。

    他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作者。当作者听完他的故事后,只是简单地说:“我已经以非常大的兴趣听完了你的经历,我希望我可以帮到你,但事实上,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闻此,他的脸马上变得苍白,头也埋下去,低声说:“完了完了。”过了几秒钟后,作者又说道:“尽管我无法为你提供帮助,但我可以引荐一个人给你,他或许能够助你东山再起。”这位流浪汉听完这几句话,欢呼雀跃地攥住作者的手,说道:“看在老天爷的面子上,赶紧带我去见这个人吧!”

    没想到的是,作者竟然将他领到一面高大的镜子面前,用手指着说:“我为你引荐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个人可以助你东山再起,前提是你必须对这个人有信心,如果破罐子破摔,你只能跳海了。因为在你对这个人产生信心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而言,你都将是个毫无价值的废物。”

    他朝着镜子向前迈了几步,用手摸摸他满是胡楂的下巴,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好一阵子,后退几步,将头低下来,开始哭出声来。

    过了一些时日,作者在大街上偶遇了这个“流浪汉”,差点认不出来了。因为他的步伐是轻快有力的,他的头抬得高高的,他从上到下焕然一新,一副成功人士的姿态。“那一天我离开你那里时,还只是一个流浪汉。是你,让我对着镜子找到了我的自信!现在我找到了一份月薪3000美元的差事,我的领导考虑到我的境况,先预支了一部分钱给我家人,我现在不再是一个无能的人了,”他还风趣地对作者说:“我正打算过几天再去拜访你,告诉你:‘有朝一日,我还要再去拜访你一回,那时候我会带着一张支票,签好字,收款人那栏里填写你的名字,金额是空白的任你来填。因为你要我站在那面大镜子前,把真正的我指给我看,让我产生了激发自己潜能的勇气。’”

    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在生活面前,没有人能成为你的救世主,除了你自己,当面对生活的挫折时,一味地自暴自弃只会让自己的状况变得更糟糕,如果你能够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受挫的原因,再重新出发,就肯定可以走出生活的阴霾,成为一个散发魅力的大能人。

    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难免会经历一些挫折或坎坷,这时千万不要灰心失望或破罐子破摔。是龙也有盘着的时候,是虎也有卧着的时候,别太计较自己眼下的落魄。人总有失落失意的时候,你好生养着,不要自暴自弃,至少在精神上。否则,就是一种心灵上的自杀。开布尔曾说:“迈开步伐走吧,只要走,自然会产生力量。”

    思想是极其有力的东西。你脑海中反复想一件事,那件事就会变得壮大起来。假如你的思想总是非常消极,假如你总是自我评价过低,那么你将能力平平,很难取得大的成就。假如你期望自己获得成功,假如你要求自己做出一番伟业,假如你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大的抱负,那么,与自我贬低和对自己要求不高的人相比,你会更胜一筹。

    让我们用积极而美丽的思想充盈心灵吧!当自己想要破罐子破摔的时候,不妨用这句话自勉:“破罐子破摔,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不仅会将心灵的新鲜血液吸走,还会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西方有一句这样的话:“上帝给我们的空间再狭小,也足够我们成长。”无论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有多么恶劣,无论当下的自己有多么不堪,只要我们勇敢地抬起头来,抛弃掉破罐子破摔的有毒心理,转而倾心展现出我们最佳的能力,那么个人的进步肯定会出现,也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艳阳天。

    掩盖瑕疵,并将自己所擅长的发挥到极致

    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说,每一个人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宝玉。我们要尽己所能,掩盖自己的瑕疵,挖掘出自己的优势并利用,成为一块无价宝玉。唯有如此,才不枉在这世间走一遭。

    研究表明,人的智商、天赋都是均衡的。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某种优势,但人又不是完人,要想在每个领域都非常突出(有时候甚至带有严重缺陷)是不可能的。在生理素质、心理特点、智能结构等方面,人们的表现是有所差异的。一部分人多些条理,善于分析;一部分人多些灵气,想象力丰富;一部分人则擅长巧计,能于谋略;一部分人则富形象,表演技能高超。一个人只要比较准确或大致对应地找到自己的成功目标或方向,他的机遇就或早或晚、或近或远存在于这个方向的轨迹上。

    有这样一则寓言:

    在非洲大草原,生活着一头名叫迪奥的小狮子。这头小狮子从小就立下雄心壮志,要成为一头最杰出、最完美的狮子。后来,这头年幼的狮子发现,尽管兽类都觉得狮子是草原之王,但狮子有个显著的弱点,就是在中长跑项目中耐力不及羚羊。很多时候,正是由于这个弱点,导致快要到嘴边的羚羊“飞”了。通过长时间对羚羊的观察,它觉得羚羊的耐力与吃草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增强耐力,迪奥就模仿羚羊的饮食习惯,吃起草来。最后,迪奥因长期吃草而变得体力不佳。

    母狮发现迪奥的“饮食秘密”后,语重心长地对它说:“狮子之所以成为草原之王,不是因为毫无缺点,而是因为它有显著的优点,它凭借的是超强的爆发力、锐利的牙齿和准确的捕食动作,而不是依靠‘完美’才在草原上称霸的,毫无缺点的狮子并不存在。”

    小迪奥听了母狮的话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欠妥。从那以后,它竭尽全力去发挥自己的优点。又过了3年,迪奥成了那片草原上最勇猛、最杰出的狮子。

    羚羊以草为食,吃饱后会增强体力,奔跑起来的速度会很快。可是,如果狮子吃草,体质就会变得虚弱起来,甚至面临死亡的危险。小狮子迪奥的经历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扬长避短,而不能扬短避长。

    具体到人,所谓的“扬长避短”,就是如果你舞姿优美,却五音不全,那就选择跳舞,放弃唱歌。有人说:“玉不琢不成器,我们的人生都是一段雕琢的过程。”而能否成为宝玉,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找准了自己的方向,是否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是否对自我进行了一番雕琢。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他立志要成为一名棒球名将,于是他每天辛苦、勤奋地练球,但不幸的是,他在一次比赛中严重将手臂扭伤了,医生建议他最好禁止再从事剧烈运动。他悲痛欲绝!经过一阵子的沉沦,他选择学画漫画,将之前打棒球的精力用在漫画上。数年后,他完成了《信不信由你》等名作,成了一位著名的漫画家,这个人就是罗博·李普莱。

    无独有偶,还有一位名叫斯贝克的作家的故事。他起初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成为作家,曾屡次改行。起初,由于身高方面存在优势,他对篮球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成了市男子篮球队队员。可是却球技平平,年龄渐长,他便改行成为了一名专业画家。然而,他的画功也没有过人之处,他给报刊绘画时,偶尔写一些短文,终于发现自己的写作才能,从此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作家朱自清也曾分析过自己缺乏小说才能的短处,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说:“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25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写不出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著名演员唐国强也是一位懂得扬长避短的人。从《三国演义》到《雍正王朝》再到《长征》,唐国强在观众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有观众问唐国强有没有信心演好《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自己演不来,并说还有一些角色也演不好,比如说鲁智深等。由于每个演员外型、气质等天生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演员们都在尝试突破自己,但并非所有角色都可以胜任,聪明的演员往往懂得扬长避短。

    成大事者,他们成功的关键往往都是掌握了自身的优势,并加倍强化这种优势,完全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项目之中,并将自己所擅长的发挥到极致。

    一些人在没有发现自己的才能之前,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长处,学无成就,做无成果。这可能是因环境条件或形势所迫而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如同黑夜行路,坎坎坷坷。所以说,发掘出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一个人在一个他不擅长的方面辛苦拼搏,成效可能不会很大,甚至徒劳无功。

    莫扎特7岁那年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开办了一场音乐会。会后,有个14岁的少年走上前来,对莫扎特说:“你演奏得非常精彩!但我总是学不好。”

    “为什么?你再试试看,假如实在不行的话,就作曲吧。”

    “我写诗……”

    “写诗的确有意思。但是写好诗可能比作曲还要困难吧?”

    “一点不难的,简单极了。你可以试试……”

    你知道跟莫扎特进行上述谈话的少年是谁吗?他就是德国著名的诗人歌德。歌德没有作过什么名曲,莫扎特也没有留下什么名诗,但他们都利用攻其一点的方法,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所以他们都取得了各自的辉煌,在各自的领域中独领风骚。

    总之,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想方设法发扬、经营自己所擅长的,避免自己的短处。比如,一个比较木讷的人,不善于在公众场合下演说,可是他比较敏锐,对周围形势的判断较准,可以八九不离十地抓住对方的所思所想,那么他就应该多花些心思与精力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倘若将时间与精力都浪费在克服言辞木讷方面,就无异于是置自己的长处于不顾,且分散了自己走向成功的精力。

    生命的意义之一,在于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然而,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潜能又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何必将生命的能量浪费在事倍功半的弱势潜能上呢?因此,我们要紧紧将目光盯在自己的优势潜能上,努力去发掘它,去成全它,让它得到充分的发展与表现;而对于自己的弱势潜能,假如不是非常必要,完全可以暂时不去理会它。

    勤奋: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能的基石

    在印度,有一位富翁,视自己的独生女如掌上明珠。一天,这位富翁发布公告,说自己打算为爱女公开选拔一位意中人。入选者不仅能够迎娶富翁的女儿,还将获得富翁全部的财富。消息散开后,短短几天的工夫,就有数百名应征者云集富翁豪宅的游泳池处。

    选拔时间到了后,富翁高声宣布选拔规则:“谁先从这边游到对岸,谁就有资格迎娶我的爱女,并继承我的所有财富。”富翁话音刚落,应征者纷纷觉得这实在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小事,所以一个个挤在游泳池边准备跳入水中。然而,当管家掀开游泳池上的帆布,众人瞬间傻眼。原来,游泳池中有十几条张着血盆大口的鳄鱼,正虎视眈眈地望着岸边的人呢!应选者见状纷纷吓得退缩了,谁也没胆量跳下游泳池。

    说时迟,那时快,忽然有一位年轻人被人从背后推了一把,脚跟没站稳,掉到游泳池里了。这位年轻人一心想着保住小命,使得他潜在的能力瞬间激发出来,促使他拼命往前游。最后,他成功地游到了对岸,从鳄鱼口中逃生。

    当年轻人爬上游泳池后,急忙寻找刚才推他落水的人。这时,有人发话了:“你还计较谁推你落水的做什么呢?你就偷着乐吧!现在你已经是富翁的准女婿了,还将继承富翁全部的财富。”只听年轻人解释说:“不,我不是要计较,而是要对刚才推我落水的人道谢!没有他的推力,我还不晓得我的游泳速度可以如此之快,并且能够赢得财产与佳人双丰收,所以我想要郑重对他表示感谢。”

    这个故事强调的是:在每个人的身体内部,其实都沉睡着非常巨大的潜能。遗憾的是,这些潜能并不是为每个人所察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成就了大事业,便在于他们善于且敢于将生命潜能唤醒。假如一个人从未发觉到自己沉睡着的“神圣潜能”,也无法将潜能唤醒,则非常容易失去“人人是英雄豪杰”的信念,转而甘心于普通平凡的生活状态里。

    既然潜能沉睡于每个人体内,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够将它唤醒,并让其发挥出作用来呢?勤奋!勤奋是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能的基石。

    有的普通人也许才智一般,但却比身心更强健的人做出了更杰出的成绩。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普通人是倾其所有,勤奋而努力地发挥与运用自己的能力。

    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在这个故事中,兔子的奔跑能力要远远大于乌龟的奔跑能力。然而,故事的结局居然是乌龟取得了比赛的胜利!为什么呢?因为兔子太懒惰,而乌龟却以勤奋为基石,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限。

    这种启发的实际意义对我们展露无遗。

    我们要清楚,跑步比赛的胜利并非始终青睐于那些速度敏捷者;同样,其他事情的成功也并非总是加冕于那些智商高的人。

    在《孤雁行》一书中,日本影坛泰斗级人物高仓健先生有这样一段独白:“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拼命去做点什么。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喋喋不休、强词夺理的人不足取;我觉得勤奋地、拼命走自己道路的人才是最美好的人。”的确是这样,成功不依赖于我们出生时星相是否吉祥排列,而依赖于我们每天在勤奋的石磨上洒下的辛勤汗水。

    有个人曾给自己非常仰慕的人写了一封信,表扬伟人的杰出成就。他收到的回信说:

    “不,亲爱的朋友,你搞错了,我仅仅是一个普通人,缺乏过人的特殊才能。在大多数事情上,我只不过稍微高于平均水平,有些方面我还不如普通人。这当然是受我的身体情况限制:我无法奔跑,只能行走,游泳也不是我所擅长的。要说有什么还说得过去的话,那就是我骑马的技术还行,但也不是什么技能多高的骑手。我的枪也打得一般般,原因是视力不行,必须离猎物很近才能将目标瞄准。所以你瞧,从身体条件而言,我仅仅是一个普通人。从文字水平而言,我也缺乏优秀的写作技能。我这辈子写的文字虽然很多,但我总是像奴隶一样勤奋苦做,才能写出一些文字来。”

    这个人到底是谁?他将自己说得如此平凡,却做了那么多令人敬佩的事情。他就是西奥多·罗斯福。依照他对自己的评价,他缺乏杰出的才能——那他是怎样运用自己的才能呢?这个问题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以普通的能力获得杰出的成就,原因无他!秘密就在于“勤奋”二字!

    “宝贝芭比Babe”德里克森·扎哈里亚斯是一位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女人。她被誉为最伟大的旷世体育奇才。她无论是跑步、跳高、骑车,还是参加篮球、垒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她在田径场上有着杰出的实力表现。在1932年奥运会选拔赛上获得了5个第一;同年洛杉矶奥运会她又有着动人之举,分别赢得了女子80米跨栏冠军、标枪冠军、跳高亚军。后来,她又转行去打高尔夫球,并获得了全国女子业余选手和英国女子业余选手的冠军。有人说,无论是谁,也无法将她挡住,她与生俱来就是个运动员的好料子,是注定的冠军。

    然而,现实诉说给我们的却是这位“注定的冠军”的别样景象。“宝贝芭比”最初学习高尔夫时,请了一位十分出众的教练做指导:她演习比赛,练习挥动球杆的动作,将动作分解加以试验,勤奋地对每一个分解动作加以练习,一直练到她觉得自己彻底理解和掌握才罢休。“宝贝芭比”来到发球区,一练就是数小时,一下午仅仅击球就多达一千多个。她不停地挥杆,直到手腕又酸又痛,几乎没办法握住球杆才罢休。握不住球杆了,就放下杆,将手上一圈圈缠上胶布,然后再握起球杆。正是用这种方法,让自己强有力的挥杆动作变得趋于完美。给了人们一种错觉——“宝贝芭比”是个“注定的冠军”。

    其实,“宝贝芭比”所遵循的成功模型是: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那么每个人都必须准备以勤奋铺路。记住,任何领域里的“冠军”或者说“胜利者”都需要准备、训练和勤奋。

    生活在如此浩瀚的世界中,在芸芸众生中,就算是名人也会忧虑自己是否有立足之地,我们更不是全能的,所以,就算是小有所成,也依然需要勤奋努力。勤奋努力是为了取得进一步的成功与胜利。

    努力进入能够激发你潜能的氛围中

    就算自己眼下能力不足,也不要计较太多。因为只要是健康的正常人,其体内都蕴藏着难以想象的潜能。这种巨大的潜能沉睡着,一旦为外界的东西所激发,个体就可以做出惊人的事情来。

    爱迪生也曾经指出:“假如人们做出所有自己所能做的事情,毫无疑问地会让自己大吃一惊。”追求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努力进入能够激发自己潜能的氛围中,从开发自身的潜能延伸开去,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辉煌之路。

    那么,到底怎样的氛围才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呢?其实,这并非什么玄而又玄的事情。可以激发人们潜在能力的通常是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或许是一句格言,或许是一次演说,或许是一个故事,或许是一本书,或许是别人的一句鼓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进入能够激发自己潜能的氛围中。

    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1873年,贝尔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大量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生了利用电流将人的说话声向远处传播的构想,让相隔甚远的人能够像面对面那样即时交流沟通。就这样,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年轻的贝尔曾去拜访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向他说起“多路电报”的试验。对此,亨利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浓厚的兴趣。接下来,贝尔又说起自己在实验中曾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将包着绝缘材料的铜线绕成螺旋状,如果进行间隔通电,就会听到线圈上有“咔嚓”“咔嚓”的声响。亨利听到这,顿时有了精神。他敏锐地觉察到,这个年轻人在谈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现象。他要亲眼目睹贝尔重新进行这个试验。这一天,气温较低,外面还刮着飕飕的冷风,老亨利却顾不得这么多,兴奋地喊来马夫,打算驾车到贝尔的实验室去。贝尔担心老亨利身体吃不消,就执意将那些仪器拿过来。

    贝尔在老亨利面前开始动手实验,果然,听到了电流通过铜线圈发出的声响!贝尔认为,可以利用这一原理让电线传递人的说话声,但自己在电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又不足,不晓得是否该将这一设想公布于众,让电学专家来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亨利听完贝尔的顾虑,鼓励他说:“假如你认为自己在电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那不妨抽出时间与精力去学习。你有发明的天赋,好好努力吧!”后来,贝尔写信给父母,描述当时的心理:“我简直难以跟你们讲述亨利的话给了我怎样的鼓舞……要知道,在当时,对大多数人而言,通过电线传递声音好比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值得消耗时间去琢磨。”

    贝尔得到老亨利的鼓励后,继续他的研究之路。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贝尔忍不住对另一个房间中的助手喊道:“华生先生,我需要你,快到我这边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中!电话的构想变成了现实!

    1876年3月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贝尔成为了电话发明的专利人。贝尔感慨道:“假如当初没有遇上约瑟夫·亨利,我可能也成不了电话的发明者。”

    这件事告诉我们:在人的一生中,不管在怎样的情形下,都要竭尽全力地进入可以激发自己潜能的氛围中,并努力靠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或者能够给你鼓励的人。这将对激发你的潜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除此之外,别人的成功也会将一个人的潜能激发出来。在餐厅、俱乐部或其他场所碰见成功者,或者听闻他人成功的事迹,人们往往会在心里问自己:“我能不能做到呢?我就不能像他一样有朝一日获得成功吗?”有调查显示,一些年轻的乡村企业家最初创业时并非很成功,但在拜访过大城市的同行后,他们取得了非常大的动力,那些成功的大企业家激发了他们的努力上进之心。

    类似的事例在专业人士身上也常有发生。年轻的村医参观了大中城市的医院后,会更加坚定在医学界有所作为的信念。初入职场的菜鸟听完本行业资深前辈的精彩演说,可能会激起万丈豪情,立志在本行业出人头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运动员跟他崇拜的顶级偶像一次邂逅,或许就会促使他完成一生的转折。

    成功人士往往跟成功人士交往过密,失败的人也往往跟失败的人同行。不幸的人与不幸的人更容易为伍,而散漫的人的好友圈中也大都是散漫的人。有人说,小城市与乡村的特点,便是雄心壮志的缺失和激励力量的匮乏。别说这话充满歧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的确如此。很多时候,人们处于一种相对落后的环境里时,是难以通过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判断和衡量的。在落后的乡村,更多的人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周边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对他们形成刺激。

    有调查显示,在印第安人的学堂中,刊登着大量印第安年轻人的毕业照。这些人的表情神态与最初背井离乡那会儿截然不同,而是更显得器宇轩昂、自信满满、才华突出,看起来能干出一番大成就的模样。然而,一旦返回到部落里后,大部分的印第安人就恢复最初的状态。分析一下,便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可以激励自己的环境,导致潜在的能力被湮没了。

    只要是健康的正常人,其体内都蕴藏着难以想象的潜能。这种巨大的潜能沉睡着,一旦为外界的东西所激发,个体就可以做出惊人的事情来。所以,不管在怎样的情形下,都要竭尽全力地进入可以激发自己潜能的氛围中,并努力靠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或者能够给你鼓励的人。这将对激发你的潜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11节用学习改变自我,不计较自己一时的“无知”

    无论是谁,让他去掌握全人类的科学文化,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知识也在扩展,所以,学习知识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过程。既然如此,又何必再去计较自己一时的“无知”呢?承认自己无知,是大智慧之人才具有的品质;承认自己无知,是一种谦虚的做人态度。唯有保持这种态度,方可用学习的眼光去看待万事万物,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识的营养,进而提升自己的做事能力与水平。

    承认自己的无知,其实并不丢人

    学海无涯,而我生有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观八百年,后观五百年,如此学富五车的人恐怕为世间所罕见。因此,一个人有所不知,其实并非一件什么丢人的事情。先哲早在数千年前就教导人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庄子·齐物论》曾记载了这样一则三问而三不知的故事: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知道的东西表示知道是很容易的,而对于确实不知道的事情坦言不知道却不大容易,特别是对于有着某种称号或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而言,就更是如此。出于爱面子的心理,不少人在知识方面常常喜欢表现出一副知识渊博的姿态,这个自己知道,那个自己也知道。就算是不知道,也不乐意让别人看出来。

    对这些人来说,只要有一丝回旋的余地,他们必然不会轻易吐出“不知道”这三个字的。因为他们总担心说“不知道”伤了“面子”,会被对方瞧不起。事实上,人们敬重的是那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而对那些打肿脸充胖子、无知妄说的人反而是嗤之以鼻。

    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在中国享有盛誉。他自1967年起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毋庸置疑,他无愧于大科学家的赞誉。然而,他无论是接受记者采访,还是在大学演讲回答同学们的问题时,却多次表示“我不知道”。

    接下来,我们看几个具体的事例。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名为《东方之子》的栏目。该栏目曾对丁肇中进行过一次专访。

    记者问:“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比方说小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

    估计很多人对这位记者想要听取的答案心知肚明。毕竟,在大量的名人访谈里,类似这样的问题显然都是为访谈者作秀在做铺垫。但出人意料的是,丁肇中却说:“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于是,记者又追问说:“在这里面没有必然吗?”

    丁肇中说:“那我就不知道了。”

    记者依然不死心:“怎么才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

    丁肇中说:“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

    记者见状,自己找了个台阶,说:“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

    这次,丁肇中给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不难看出,丁肇中的严谨态度,的确是到了一般人难以理解的程度。但这就是作为顶尖级科学家的丁肇中!在他看来,不知道的就必须要说“不知道”。 不知道的万万不可以说知道,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在一个充满作秀的环境里,丁肇中的一席话让人沉思。

    又如,丁肇中某次在同济大学演讲后,有学生问“正反物质世界之间会发生什么具体状况”、“物质是否存在正反物质之外的第三种状态”、“反物质世界的具体存在状态”等问题,丁肇中干脆地回答“我不知道”,并强调“不知道的,绝对不能说知道”。

    再如,丁肇中在给山东大学的学生们做科学报告时,他专门将光绪帝朱批的“知道了”奏折展示出来,然而,当天在回答别人问题时,他最常说的就是“不知道”,并且说这三个字的时候,一点没有羞赧之色。

    有人问:如何定义世界一流大学?

    丁肇中:我不知道。

    有人问:如何培养拔尖人才?

    丁肇中:我不知道。

    有人问:对国人诺贝尔奖情结怎么看?

    丁肇中:我不知道。

    有人问:下一个110年,山大最该完成的是什么?

    丁肇中:我不知道。

    每次丁肇中面含微笑,语气诚恳地说完“不知道”时,提问的人都没有丝毫怨气,反而认为丁肇中非常实在、非常真诚。这也正应了那句流传颇久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承认自己不知道并没有对他的科学家形象造成损伤,反而凸显了他的科学严谨态度。

    丁肇中解释说,尽管自己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而诺贝尔奖又被视作是科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但这仅仅代表自己对物理有一些贡献而已,“万万不能代表对任何事都有贡献,对任何事都有能力,很多问题我确实不知道,所以我觉得我没有回答‘知道’的资格”。

    也许,正是“不知道”激发的强烈求知欲,让他学习起来孜孜不倦,成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百年历史上从学士到博士花费时间最短的学生。当时该校每年学费1000美元,丁肇中由于表现优秀总是受到校方的资助,从大学到博士的6年间,他只花了100美元学费。也正是“不知道”激发的强烈好奇心,让他不断在“不知道”的领域探索着,以至为人类揭开了大量的“不知道”,并最终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敢于承认有些东西是自己所“不知道”的,正是求得“知道”的前提;“不知道”的硬说“知道”,是自欺欺人,不仅难以格物致知,还可能会贻笑大方。有道是:“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聪明而不自以为是,并且善于向别人学习请教的,才能成才。

    我们再来看一个反面的寓言故事:百灵鸟歌喉婉转,蝉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百灵鸟刚教会蝉怎么发音,蝉就拉大嗓子高声大喊“知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蝉仅仅会“知了知了”地喊,不知道给世界制造了多少噪音!因此,假如我们想像丁教授那样有所成就,就不能以不知为知,而应该勇敢地启开口舌,说出“不知道”这三个字,并采取积极行动,努力进取,争取将“不知道”的变成自己所知道的。

    人最怕的就是不懂装懂。假如不懂,一般还不敢随便去做事,出问题的概率或许会小一些;假如没有彻底弄懂,却又自认为自己懂了,那么,放开手去做事时,往往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到那时再后悔可就晚了。有道是:“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能不懂装懂。

    不管是求学致知,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安邦,都应该回想一下丁教授对有些问题坦言“不知道”的诚实态度。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并努力学而知之。只有抱着这种诚实的态度,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进而有所作为。

    与自己做比较,每天进步一点点

    在人的一生中,不一定能够做到“最好”,但一定要让自己做得“更好”,让自己处于一种进步的状态里。

    曾经听过一位阿公的故事。他在65岁的生日派对上对前来祝贺的人说:“我42岁学弹钢琴(现在他已能够在教会中弹琴),48岁学英语(他已能够用英语与美国人熟练地对话),52岁学开车。现在我已经65岁了!如果老天爷让我活到70岁,我那个时候想开画展。”

    这位阿公的人生态度是多么积极,并让人佩服啊!

    人生,应该多与自己做比较,把握住现在,争取每天都处于“进步+ing”(现在进行式),而不应是“进步+ed”(过去式),也不应是“be going to+进步”(未来式)。而且,上进的心态绝不能受时间或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那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安慰自己“反正明天再开始也不迟”的人,很难迎来一个美好的未来。

    还曾经听过一位阿婆的故事。她是一位68岁的老人,从纽约徒步到达了佛罗里达的迈阿密市。当她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抵达迈阿密后,有记者采访她:“你是怎样鼓起勇气,开始徒步旅行的?”阿婆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其实,人在走一步路的时候,用不着多大的勇气,我所做的便是如此,我先走一步,再走一步,然后再一步,我就到了目的地。”

    的确,做任何事情,只要你迈出第一步,然后再一步步往下走,就会循序渐进地接近你的目的地。假如你清楚自己的具体目的地,而且向它迈出了第一步,只要你每天前进一点点,假以时日,你必然能够抵达梦想之乡。

    想一想,阿公阿婆都可以如此上进,那依旧年轻的我们呢?实际上,只有懂得让自己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并且长期累积的人,才不会轻易面临被淘汰的压力,才有可能最终成为一位巨人!

    伍迪·艾伦曾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这些人的生活层次仅仅停留在:为吃饭而吃饭、为搭车而搭车、为工作而工作,为回家而回家。他们从这里逛到那里,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貌似做了不少事,但却缺乏与日俱进之心,也很少花费时间想一想自己真正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于是,只好就这样平庸到老。

    其实,要想改变平庸的状态并非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前提是你愿意每天进步一点、在适当时机多一个表示、工作上多花一些精力、学习上多做一些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与自己做比较,督查自己今天有没有比昨天更进步——哪怕只是不起眼的一点点。比如,今天走访了10位客户,明天就要多走访一位;今天读了45分钟的书,明天就要多读10分钟;今天跑了3000米,明天就要比今天再多跑几米……

    美国汽车业有一位推销员,连续数年业绩都名列公司前茅,也因此而被本公司的员工封为“推销高手”!他每天晚上回家的时候,走到房间里,就能瞧见自己书桌前面写的那句话:“今天你还需要再卖一辆车才能安心就寝。”然后,他又跑客户,卖掉一辆车。

    通常情况下,评断一个人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他的师长、他的配偶或他的亲朋好友——而是他自己!一个人必须学会与自己做比较,看今天的自己是否比昨天进步了呢?即便进步只有一点点。没有任何理由足以解释自己为何长期以来依旧难以长进。第一天你可能什么都不知道,第二天你应该懂些什么。然后不断地加以练习、巩固,争取比头一天有所进步。

    每天让自己进步1%,就无须操心自己不会变得优秀。每天1%的进步,一年下来,就有365%,经年累月,你必然获得一个高品质的人生。我们无须一次大幅度的进步,一点点就足矣。不要轻视这一点点,每天一点点的改变,结果就会大不同。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职场,同样适用于求知之路。我们大脑不聪明没关系,只要再努力一点,再多准备一点,再多刻苦一点,再多一点耐心,这样就能逐步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并走向优秀。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有个前提,即不苛求自己,落后于人敢于不如人。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或多或少对自己都有些苛责,因为总会有人比我们优秀。就算是那些看起来自信满满的人,其内心也会有自我批评,这种内心的批评就是引发个体痛苦,让个体对自己的表现永远也难以称心如意的关键。其实,一个人假如可以坦然面对别人比自己优秀,才能清醒认识自己与别人存在的差距,才能摆脱内心的痛苦,才能让自己保持进步,进而做得更好。

    敢于不如人,其实就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是一种期待成长的勇气。每个人都有长有短,真正看清这一点,你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最后超过别人。

    现在,不妨扪心自问:“我的人生,是处于‘进步+ing’的状态中吗?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明天的我,三者能连成一条向上攀升的曲线吗?”

    每天进步一点点,是满腹经纶者共有的特质。优秀与平庸究竟差在什么地方呢?就差在这一点点上。可惜的是,很多人每天都不愿意多进步一点、多付出一点。他们总是在想:“明天能否多睡一点点?多吃一点点?多玩一点点?少付出一点点?早下班一点点?”试问,如此慵懒地对待人生,如何能够成为优秀的博学之士呢?

    当你有所进步时,不妨自我奖励一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而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奖励能够使你不断地产生奋斗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奖励自己,就是给自己一个肯定,给自己一份信心,给自己一个前进的动力;奖励自己,意味着告诉自己:“我做得很好!”当别人没有关注你付出的时候,就需要自己对自己关注了,也就是自己奖励自己。

    张杰是某高校一名大二在校生。他在准备英语六级考试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单词需要记忆。这对他而言成了一件枯燥至极的事情,有时候实在无法坚持。于是,他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定:每天记忆60个单词。假如自己完成了,晚上就可以上网玩1个小时的游戏。假如一个星期内每天都按时完成了,空闲时就可以去打打羽毛球、爬爬山啥的。因为张杰喜欢户外运动。后来,他为了得到这些奖励,就非常用功地记忆单词。结果,他的英语水平迅速提高。后来,他在六级考试中取得了很高的分数,令很多同学羡慕不已。

    瞧瞧吧,这便是自我激励所带来的强大力量。

    自我激励意味着我们可以独立地评论自己,不再盲目地接受别人的乱指挥。奖励自己,是自我管理的有效激励。一个人将因此而拥有独立的成长与发展轨道。

    194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来了一位应聘做会计工作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24岁,满脸洋溢着自信。他之所以来通用求职,只是因为父亲对他说,通用汽车公司是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建议他有时间的时候去转转。就这样,他来求职了。

    在面试的过程中,这位年轻人的自信,给面试他的助理会计检查官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当时,通用公司仅有一个会计的名额,面试官对这个年轻人说,应聘这个职位的人数颇多,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对于一个新手而言,也许很难马上胜任这个职位的工作。然而,这个年轻人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困难,相反,他感觉自己完全能够胜任这个职位,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善于自我激励的人。

    正是因为年轻人具有自我激励能力,他被聘用了!聘用这位年轻人的面试官告诉秘书:“我刚刚聘请了一位想做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的人!”这位年轻人是谁呢?他就是罗杰·史密斯!从1981年以来,他担任的职务就是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长!

    阿特·韦斯特对罗杰的评价是这样的:“在与罗杰合作的一个月里,他多次对我说,他将来要做通用的总裁。”

    斯普林格是德国著名的人力资源开发专家,他著有一本《激励的神话》。在这本书中,他指出:“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正是这种高度的自我激励精神,让罗杰向着自己的目标持续前进,而且,他的确将他的目标变成了现实。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受过激励,仅能发挥其潜力的20%~30%,一旦他受到激励,其潜力便能够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通过充分的激励后,所发挥的效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自我进行奖励呢?有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奖品应该是可以激励自己的东西。我们设置的奖品,如果是自己不喜欢的、或是对自己来说可有可无的,那么,这个奖品就难以发挥激励效用了。实际上,这也是自我奖励比别人奖励更好的原因,因为别人给的奖品可能并非自己所渴求的。

    二是奖励自己要第一时间兑现。空头支票、逾期兑现,都会令自己失望。这也提醒我们,预先承诺自己的奖励,应该是能够兑现的。或者说,这种奖励是够得着的,经过时间的流逝,是能够成为现实的,假如将奖品设置得太不靠谱,只会起到事与愿违的反作用。

    三是别提前透支奖励。就算确信自己会按期完成目标,也不要提前透支奖励,否则会让自己难以好好坚持下去。

    四是不要擅自将自我奖励的标准层层加码。举个例子,今天记忆150个单词,明天涨到200个单词……这就跟爬山爬得太快一样,非常容易令人产生疲劳和厌倦感,进而选择放弃。

    五是不要随意降低自我奖励的标准。举个例子,今天允许自己少背5个单词,明天又允许自己少背10个单词,如此一来,你的目标将变相地越变越低。这样的自我奖励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六是不要违背客观规律,将奖励的目标定得太高。比如,每天要求自己记忆1000个单词,这样的目标,任何奖励也难以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

    人生原本就需要获得鼓励和表扬。然而,仅仅依靠他人的赞许并不足够。更何况,他人的赞许会受到各种外在条件的约束,难以与你的实际情况相符或者满足你真正的期盼。我们可以恰当地花些时间与金钱,给自己设置一些奖励。当然,这绝不同于自我陶醉,而是为了保护你的自信、更强化进取的信念。

    你没有必要什么都精通

    知识大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性知识,另一种是专业知识。知识本身不会带来财富,只有被组织起来,并用实际行动计划精心引导,方可实现聚集财富的确切目标。很多人没有搞清楚这件事,所以常常对“知识就是力量”有所误解。殊不知,知识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罢了。

    一个人不计较自己一时的“无知”,不断地学习,让自己的知识逐渐变得不可代替,就等于在塑造自我的品牌。在确认自己有能力将梦想转化为对应的财富之前,我们必须先获得一些专业知识,以提供某些服务、提供某些商品或从事某个行业,换取金钱。话虽如此,我们也没必要将繁多的专业知识都一一牢记,必要时我们可以去查阅、去求助他人或者智囊团。

    人们夸奖一个人的时候习惯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实,样样精通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谁都渴望自己掌握尽可能多的技能与知识,然而时间是有限的,让一个人熟知一切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诸多事物上平均分配精力,不如专注研究其中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几项,进而成为精通某领域的专业人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南卡罗莱那州某报刊登了一篇社论,在其诸多的论点里,素有“汽车大王”之称的亨利·福特先生被指责为“无知的反战者”。针对该言论,福特先生提出抗议,并诉诸法律,以诽谤罪将该报社告上法庭。

    法庭在对这一案件进行审理时,报方委托的辩护律师为证明报社没罪,要求法庭请福特先生本人到场。这个律师如此要求,目的是便于向陪审团证明福特先生的无知。待福特先生到场后,这位律师向福特先生问了很多问题,无非是为了想让福特本人来证明,他尽管拥有大量制造汽车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他掌握得并不是很多。

    福特先生遭到了诸如以下问题的炮轰:“谁是科乃迪特·阿诺?”“英国出动了多少战士前往美国镇压1777年的叛乱?”对于后面这一问题,福特回答说:“我不晓得英国派去的战士的确切人数,但是我曾听说,派去的战士人数远大于生还的战士人数。”

    后来,福特先生对一个接一个的问答越来越厌倦。在又一次听到辩护律师不怀好意的提问时,福特先生就靠过去,将手伸出,对着提问的律师说:“假如我真的要回答你刚才提出的这个愚蠢的问题,以及你们从刚才到现在一直在问的那些并不聪明的提问,我不妨说一点提醒,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排电钮,只要将电钮按一下,就能够找到帮助我的人。有他们在我周围随时提供给我一些我想得到的知识和信息,我为何还要为了可以回答你的这些提问,而让自己的大脑被这些对我而言并没啥实际意义的知识占满呢?”

    福特的这个回答颇有道理,一下子就将那位律师噎得哑口无言。法庭上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个回答绝非“无知者”的回答,而是受过教育者的回答。受过教育的任何一个人都心知肚明,在需要知识时,该到哪儿去获得知识,并且知道,该怎样将知识转化成切实的行动方案。亨利·福特能够依靠着“智囊团”的帮助,随时让所有令他成为全美首富的专业知识唾手可得,他本人则未必一定得自己拥有这种知识。

    我们要弄清楚,在对缤纷世界的认知上,虽然有些人在某些领域有比较精到的研究,但几乎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边际的,学问上的精通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认知领域,存在缺陷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对此无须计较太多,强迫自己样样精通。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尽管不少人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尽心为之。

    有道是:“样样精通,样样疏松。”其实,我们只要挑选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且这些领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是有所助益的,认真研究便是了。

    首先,弄清楚自己需要哪方面的知识?以及学习这方面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与你人生的主要目标,或者想要努力的方向息息相关。它们是帮你决定需要知识的关键因素。这个问题解决后,下一步就是,获得正确的资讯,要清楚哪些知识来源是可靠的。其中有几点至关重要:它们分别是每个人自身的知识与经验;经由他人运作(“智囊”联盟),可以获取的知识与经验;大专院校;图书馆;特定的训练课程。

    知晓怎样获取知识,绝对值得每个人积极行动,努力去做。美国著名营造工程师斯托·卫尔回学校上课的时候已年过四十,而且是已婚人士。而且,斯托·卫尔精心挑选了法律最强的多所院校去修高度专业化的课程,绝大多数法学系同学需要花费4年时间学习的课程,他只用了两年就完成了。他心里明白,一个懂得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知识的人,才有可能较长时间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并拥有一席之地。

    其次,汲取知识的时候,还需要将它们进行组织和运用,凭借务实的计划完成确切的目标,除非这些知识能够针对某个可行性强且有实际价值的目标应用方可获益,否则这些知识就好比是“屠龙术”,是毫无意义的。

    在这个日新月异、网络信息技术日益高涨的当今社会,你如果没有学习的观念,不保持充电的进步姿态,那么很快你就会成为一个落伍者,成功也会对你避而远之。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人,要时时刻刻记得为自己充充电。不充电就会很快没电。尽管如此,你也无须样样精通。获得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知识,才有意义。

    第12节不能纵容自己犯错,也不能把失误看得太重

    智者从来不强迫自己做“完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天生的完人,每一个人总是有着某种缺欠,总会在不同的时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一个人力求尽善尽美,不纵容自己犯错,固然是一种高尚的追求,这种追求将最大限度地让你将美德与荣耀集于一身。然而,刻意地追求言行方面的无瑕,原本就是悲剧。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们不能将其看得太重,否则,就是作茧自缚了。

    错误是一种损失,但有时也是一种机遇

    射箭射偏了,拼图拼乱了,脱稿演说忘词儿了,辩论会上一时理屈词穷了……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无须太计较,一个人生闷气,甚至怨恨自己,因为这些原本就是生命的常态。

    然而,有些人却并不这样想,他们害怕自己会犯错,为了避免尴尬或难堪,总是怯于着手去做。殊不知,人一生所可能犯的最大错误,莫过于担心犯错而迟迟不敢采取行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人从不犯错:从不殷勤尝试、从不采取行动的人。有些错误固然是带来灾难的,但有些错误却是有价值的。

    有一位名叫顾申的人,努力了好多年之后,终于做成了一笔大买卖。一天,一位年轻的时尚女郎来他经营的一家商场闲逛。忽然,这位时尚女郎显得异常兴奋,原本不想购物的她,马上将售货员喊来,说自己打算买一架德国制造的正宗名牌——斯坦威三角钢琴。

    没想到的是,售货员翻看完吊牌价码,居然不敢销售。这位时尚女郎则执意要买。售货员喊来了分销主管,分销主管弄清楚事情真相后也回绝了女顾客的购买请求,值班经理出面斡旋也改变不了她的固执。最后,顾申亲自出场,询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当场定夺:卖!按标价卖!不仅如此,还送货上门,免费调音,直到顾客称心如意为止。

    为什么交易一台钢琴,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地惊动层层领导呢?原来,那架价值数千美元的名牌钢琴,吊牌价码竟然少了一个零!明眼人都明白,这是制作吊牌价的员工一时疏忽所致。

    消息传出,商店钢琴及其他货物很快被抢购一空……价码标错了,但顾申“一错再错”地以最低“价格”打了一幅非常棒的广告。顾申机智而敏锐地察觉到,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想方设法将眼前的错误加以挽回,不仅会丧失掉眼前这位女顾客,商店的“卖方”信誉也会受到打击。一个商店如果没有“信誉”,在这竞争激烈的商界中,无异于是在自断生意兴隆的美好未来。而“一错再错”,让他尝到了以芝麻换西瓜的欢喜。

    的确,有时候,错误固然是一种损失,但它也是一种机遇,是特殊的老师,是宝贵的经验,是正确的先导。错误的结果,并不都是废物或恶果;有些错误的结果,是歪打正着可以妙用的宝贝。“一错再错”能够带来意外甚至超常的收获。所以,面对错误,正确的态度是:善于化错误为成功,从中汲取有利的资源。我们大可不必怨天尤人,在懊悔的泪水中虚度了人生的美好时光。

    要知道,在人的一生中,懊悔就好比是慢性毒药,会在无休无止中将我们的意志削弱,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的快乐消耗,大大降低我们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懊悔还犹如一些蛰伏在我们生命长堤上看上去不起眼的蚁群,终有一日,我们会被自己创造的薄弱点招致的海水吞没得片甲不留。

    一味懊悔而沉迷于悲伤情绪中不能自拔,堪称这世界上最没有意义的事情。假如你认为过去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势必会让你内疚、自责,而当你忙着内疚和自责时,你根本无暇从错误中汲取任何有益的东西,进而采取有价值的活动。

    众所周知,一个人如果不会游泳,又不幸坐上了一艘漏水的船,有时候果敢地跳下水,或许就能练就一身好的游泳技能!当你出错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而是要首先冷静下来,分析错误的性质和对象,假如有悖公理或者对他人或社会有所伤害,不妨及时偃旗息鼓你的错误,并竭尽全力地予以弥补,并争取赢得他人的宽恕;假如错在自身,不妨仔细权衡一下你的“出错”成本与“错误”背后给你带来的潜在利益孰高孰低,有时候,“一错再错”,让“错误”跨过与真理的交界点,也能够抵达正确的彼岸。

    一错再错,往往是缺乏生活经验者的专利,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步点。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积极地对待。我们再一次错误的发生,或许会成为我们更加成熟的催化剂,或许是我们取得别种收获的良机。假如在错误中跌倒而一蹶不振,怯于行动,实在是可惜。

    了解了这些之后,不妨想想:在实际生活中,当有一些错误在自己身边产生时,你是惊慌失措、寝食不安,还是安“错”若素,意识到这“错”中潜在着的辉煌与成就。错误有时是一种化了装的机遇,只要我们想方设法,竭心尽力,跨越“山穷水尽”的艰难,最终一定会开辟出一片“柳暗花明”的天地,然后令人豁然开朗。

    有时候,很多人不去做一件事,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将这件事做好。当人们感到自己“状态不佳”或精力不足时,往往会将必须要做的事放在一边,或静等灵感的降临。你可不要这样。倘若有些事你知道需要做却又提不起劲,尽管去做,不要怕犯错。因为,错误固然是一种损失,但有时也是一种机遇。

    别自欺欺人,勇于承认“这是我的错”

    人们往往对于承认错误和担负责任心怀恐惧。因为承认错误、担负责任时常会跟接受责备或惩罚联系在一起。因此,当一个人犯错后,为了免受应得的责备或惩罚,他可能会自欺欺人,掩盖真相、敷衍搪塞、编造借口、无中生有、言不对题或者真真假假,闪烁其词。

    其实,这些欺骗伎俩并非总能奏效,但是其目的已经显而易见:不过是想方设法逃避谴责与惩罚罢了。其实,这种做法不但于事无补,有时反而会毁了自己的前程。

    曼笛诺以写文为生。当他在写作《矢志不渝》这本书的时候,他聘请了普洛密思先生做助理。普洛密思的任务是将曼笛诺数小时的录音整理成文字。曼笛诺之所以要整理这些录音,是因为这些录音是他要写的那本书文本内容的基础。誊写工作一定得如期做完,因为这项工作直接影响着曼笛诺是否可以在出版社限定的日期之前完稿。

    普洛密思先生看起来非常有才能,他的工作速度很快,实习成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他承诺在半个月后做完曼笛诺交代的工作。

    起初,普洛密思的确在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然而,过了几天,曼笛诺便察觉到普洛密思的工作变得糟糕起来,在他整理的文章中存在很多排印错误,还遗落了不少段落。显而易见,普洛密思的工作已经不能如他承诺的那样按时完成了。每次曼笛诺去找普洛密思,他都说工作已经完成了八九成,然而当曼笛诺次日再去检查普洛密思工作的进度,依然停滞不前。普洛密思拙劣的工作表现令曼笛诺失望透顶。后来,曼笛诺实在是忍无可忍,便给了他一些酬劳将他打发掉了,然后又重新物色了一个誊写员。

    一年后,曼笛诺得到了一份政府的合同,该合同急需做大量的誊写工作。依照跟政府之间的协议,曼笛诺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广告,邀请专门誊写合同的人来竞标。普洛密思先生看到这则广告后,拿起电话拨给曼笛诺,首先,他为自己先前所做的事情表示歉意,并且向曼笛诺保证这次他一定能够表现到位。当他问曼笛诺能否会在这份新的工作上将他纳入考虑对象时,曼笛诺委婉地拒绝了他。

    人们往往乐意对那些运行良好的事情负责,却不情愿对那些有所偏差的事情负责任,总是寻找五花八门的理由和借口来洗白自己。这些理由和借口虽然让人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心理的慰藉,但其破坏性极大,是人们走向成功的绊脚石。它们使人丧失进取心,让自己松懈,让本来通过努力能圆满完成的工作半途而废甚至放弃。

    而承认“我错了”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大多数人都能原谅别人的过失。坦言失误是勇敢和诚实的表现,是心胸开阔和充满自信的表现,是争取谅解、赢得人心和反败为胜的好办法。勇于正视,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信誉,有助于自我完善。

    沈从文,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等小说,以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辗转至北京,他梦想着跨入大学之门,但只是受过小学教育,又毫无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逐渐获得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1928年,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慧眼识珠,将沈从文聘任为该校的讲师。这一年,沈从文26岁。尽管他只是小学文化的学历,闯入十里洋场上海的时间也为时不长,身上还存在着一股泥土的气息,却已经凭借灵气飘逸的散文而名震文坛。

    然而,名气不是胆气,也不等于经验。在他初次踏向讲台的时候,除了原班生之外,慕名而来听课者甚。当他面对台下满堂坐着的渴盼知识的人,居然整整呆了10分钟。这段时间里鼎鼎有名的大作家竟没有说出一句话。当真是“茶壶煮饺子——肚子里有数倒不出来”。

    后来,他终于控制住情绪,开始讲课了。但还是由于害怕,事先准备好的要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地没用几分钟就讲授完毕了。课是讲完了,但离下课时间还差远着呢!他并没有天南海北地乱扯来硬撑“面子”,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然后,全场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原本心怀不满觉得他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学生,也顿时没有了怨气。

    胡适知道后,对沈从文的举动很是赞赏。他评价这次讲课时,对沈从文的坦言与直率,认为是“成功”的!成就成在敢于坦言失误。

    这启示我们,错就错了,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一个人倘若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说不定可以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失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坦言失误,甚至掩饰失误。坦言失误是勇敢与诚实的表现,是心胸宽阔与自信满满的表现,是争取谅解、获取人心和反败为胜的有效途径。成功始于抛弃借口。假如你是一个“出现过失,爱找借口”的人,那么,赶紧将“找借口”的思想抛到脑后去!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处事的最佳原则。一个连最起码的诚信都没有的人,还谈什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事业基础、取得辉煌的人生业绩?当你犯错后,千万不要自欺欺人,编就一堆谎言。因为谎言是一时得逞,纸是包不住火的,真相总有一天会浮出水面,到时你将得不偿失。

    犯错后,要及时修正错误并吸取教训

    在过失发生后,你是选择当逃兵,还是选择做一个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及时对错误进行修正、做出补救的勇者?下面这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飞机起飞前,一位白金卡乘客拿起呼唤铃,示意值班乘务员替他倒一杯水吃药。乘务员非常有礼貌地说:“先生,为了您的安全,请耐心等待一会儿,当飞机进入平稳飞行阶段时,我会马上将水给您端过来。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一刻钟之后,飞机早已进入平稳飞行阶段。忽然,乘客服务铃声反复响个不停,乘务员一下子意识到:“不妙,因为太忙,忘记给那位白金卡乘客倒吃药的水了!”乘务员急忙赶来客舱,看见按呼唤铃的正是刚才那位白金卡乘客。她小心翼翼地将水端到那位白金卡乘客面前,露出歉意的微笑说:“先生,真的很抱歉,因为我的疏忽,把你吃药的时间给耽误了。我感到非常不好意思。”这位白金卡乘客伸出左臂,扬起衣袖,露出手表,面带不悦地说:“怎么回事呢,你这样的服务态度是不合格的呢!”乘务员手中端着水,心里觉得委屈,但不管她如何解释,这位挑剔的白金卡乘客就是不想原谅她工作的疏忽。

    接下来的飞行途中,为了弥补自己的失误,每次去客舱给乘客服务时,乘务员都会特意走到那位白金卡乘客面前,面带微笑地询问他是否需要水,或者其他什么帮助。可是,那位白金卡乘客依旧面带不悦,摆出一副不合作的模样,对乘务员的搭话并不做丝毫理会。

    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那位白金卡乘客示意乘务员将留言本拿给他。乘务员心里清楚,这位乘客要投诉自己了。这个时候,乘务员心里尽管十分委屈,但是依旧不失职业道德,显得十分有礼貌,依旧笑容满面地说:“先生,请允许我再次向您表示歉意,不管您对我提怎样的意见,我都乐意接受!”那位白金卡乘客脸色一变,打算说点什么,但却没有张嘴。他接过留言本,开始在上面一番“龙飞凤舞”。

    等到飞机安全降落,客舱中的乘客陆续下飞机后,乘务员原本想的是这下完了。然而,令她感到意外的是,等她打开留言本却发现,那位白金卡乘客在留言本上写的并非什么投诉信,而是一封表扬信!

    是什么让这位白金卡乘客最终没有投诉呢?在表扬信中,乘务员看到这样一句话:“在整个过程中,您表现出的真诚的歉意,尤其是你的十几次微笑,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最终决定将投诉信改写为表扬信!你的服务质量很令人满意!”

    勇敢地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并及时进行修正,这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也是执行力的一种具体体现。如果你坦率地认错,全力补救,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不重蹈覆辙,就一定会重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信任,最终抵达梦想的终点。

    除了及时修正错误之外,我们还要懂得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做到“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才是最明智的。寻一方安静之地,对自己诉说:“我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从中学习。这些过失不会将我打入阴森森的十八层地狱,我仅仅是接受这一课,避免日后重蹈覆辙。”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玛丽·凯化妆品公司的创始人玛丽·凯的奋斗故事中得到一些经验和启发。

    玛丽第一次举办玛丽·凯化妆品展销时就搞砸了。那个时候,她迫切地想证明能够在三五成群的女性群体中销售她们的护肤品,她渴望自己举办的展销一举成功。然而,事与愿违的是,那天,她生意异常冷清。离开展销地点后,她开车拐过一个角落,将头埋在方向盘上大哭起来。“那些人到底怎么回事呢?”她问自己。“这种护肤品非常奇妙,她们为什么没有兴趣购买呢?”一阵恐惧闪过她的脑际。她的第一个反应便是怀疑自己在公司中的新举动。

    这件事之所以如此让她揪心,是因为她将大半辈子的积蓄统统投入给了公司。她对着镜子问自己:“玛丽·凯,你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了呢?”这一问让她瞬间悟到——她居然从未曾想过请人定货。她没有向外发定货单,而仅仅是凭空指望那些潜在的女性消费者会自动上门来买护肤品!她认真吸取了教训,在第二次举行化妆品展销时没有重犯上述错误。

    是的,玛丽失败了,而且几度忧心忡忡。但是分析了前因后果之后,她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她数千次向玛丽·凯公司的人讲述这段往事。她要他们知道,她首次举行化妆品展销时砸了锅,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罢休。她这次错误是后来的成大事者之母。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犯错。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成就卓著,而有的人却碌碌无为?原因在于有的人一错再错,没有及时地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所以延缓了前进的步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犯错。

    试问,一个人如果老是犯同样的错误,他何种场合出错就会被人预料到,那么,这个人在与人竞争时还有什么胜算的可能呢?一个人若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误,别人就会对他的反省能力、做事能力及用心程度产生怀疑,如此一来,上级又凭什么对其委以重任呢?

    所以说,一个人要想从“初生牛犊”变成成熟老练、有成功潜质的人,就必须慎重而认真地面对犯错及其后果。人在世界上走一遭,做错事、犯一些过失,固然没有办法避免,但能迈开双腿,重新走向另一个正确的方向,才是眼下该着手要做的事。

    不要怕跌倒!一错再错,是没有经验的人生活的专利,是你个人成长过程的一部分。有时我们需要积极地对待你再一次错误的发生,它可能成为你更加成熟的催化剂,或是你获取另一种收获的契机。如果你不懂得及时修正错误并吸取教训,就太可惜了。

    自省是改正错误的有效途径

    《第五项修炼》一书的作者彼得·圣吉曾在书中提及:“成功者普遍具有自省的特质。”自省,通俗地说就是自我反省。据《礼记·乐记》中载:“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这就是反躬自省的最早出处。意思是说,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我反省随时弄清楚自己的思想、情绪与态度,自知己短,从而弥补自己的短处,纠正自己的过失。

    自省是积极追求进步的表现之一;自省是治愈错误的良药,能为混沌的心灵带来光芒;自省是认清自我、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自省让我们的人格日渐趋于完善,让我们朝着成熟的方向迈进。力求上进的人往往都非常重视自省。假如不懂得自省,我们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更不会产生自救的念头。做人,与其低着头忏悔错误,不如抬起头纠正错误。

    自省还是完善道德的重要途径。当你看不清前面的路途时,当你陷入罪恶的深渊时,当你的灵魂处于扭曲状态时,当你自以为是而沾沾自喜时,自省就好比一道清泉,将思想中的浮躁、肤浅、消极、自满、傲慢等污垢冲洗干净,让生命大放异彩,生机无限。

    自省的主要目的是找到过失及时纠正,所以自省万万不能陶醉于成绩,更不可文过饰非。

    “静坐常思己过”,以安静的心境自查自省,方可将意气情感的干扰加以战胜,重现自己的原本面貌,捕捉到一些平日里自以为是的错误。

    唯有善于发现并且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够进一步对错误予以纠正。我们时常望不见自己的短处,诸多缺点都是经由别人之口方才察觉到的。这就要求我们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别人善意的规劝、指责与批评,反省自己的过失。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逆耳忠言往往能照亮自身不易察觉的另一面。

    沈凯是北京某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他学的专业是英语。在他看来,不管听、说、读、写,都仅仅是小菜一碟而已。因为他对自己的英文能力非常自豪,所以寄了大量的英文履历给外资企业。他觉得自己这块英文的好材料肯定是就业市场中的绩优股,是抢手货。令沈凯失望的是,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他投出的应聘简历却犹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于是,沈凯的情绪慢慢变得忐忑不安。一天,他收到了其中一家外资企业的回信。他欣喜地打开,却看到信中刻薄地写着:“我们公司并不缺人,即便是出现空缺的职位,也不会聘用你,尽管你自以为英文水平很高,但是从你写的简历来看,你的英文写作能力是不行的,估计只有高中生的水平,连一些常用的文法也用得漏洞百出。”

    沈凯看了这封回信后,气不打一处来,好歹自己也是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过了英语专业八级的人!怎么能够任人将自己说得如此不堪呢!沈凯越想越气,便拿起笔来,决心写一封回信,将对方痛骂一顿,以解心头之气。

    然而,当沈凯下笔之际,却猛然想到,别人不可能会凭白无故写信如此指责他,可能自己真的太过自以为是,犯了一些自己没有察觉到的错误。

    所以,沈凯的怒气渐渐平息,自我反省了一番,并且寄了一张感谢卡给这家企业,感谢他们道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用字遣词既真诚又谦虚。

    几天后,沈凯再次收到这家企业寄来的回信,他居然被这家外资企业聘用了!

    可见,自省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与机缘,令人抵达更高的境界。

    自省堪比痛苦的自我解剖过程。这个过程好比一个人操起利刃亲自将躯体上的毒瘤清除掉,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古人有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翻译成现代文,意思是说:日食过后,太阳越发灿烂辉煌;月食复明,月亮越发皎洁明媚。君子的过错就好比日食与月食,人人都能够望得见,但通过自省改正过错,将获得人们更加崇高的尊敬。

    懂得自省是大智;善于自省则是大勇。自省好比是剔除毒瘤,在剔除毒瘤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产生钻心刺骨的疼痛,或许还会留下伤疤,但它却是清理个体病毒的有效方法。只要“坦荡胸怀对日月”,心地光明磊落,就会倍增自省的勇气和力量。

    无须为失误而惩罚已经知错的自己

    相信世界上几乎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有做错事情而被父母责备的经历吧?相信相当一部分人也会有因为工作失误而被领导或当面训斥或含蓄批评的经历吧?其实,无论是谁,在他的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犯错误、做错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错误是难以避免的,它会像心跳一般,伴随人的一生,直到生命逝去的那一瞬间——不管你是否愿意。每一个人,不管尊卑贵贱,男女老少,无一例外。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犯错误呢?有学者指出,这跟人类存在认识上的暂留问题密切相关。不妨参考视觉暂留,视觉暂留实际上是对神经的一种欺骗,所以当人类认识上存在着不足或是停滞之际,错误就容易从中滋生。除了人的因素外,还跟错误本身的多义性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放宽心,无须计较太多,为失误而惩罚已经知错的自己。

    更何况,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炼和失误,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当我们自信满满地采取行动时,我们永远不可能准确地预见到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最终是否成功,这些尝试都是难能可贵的。实际上,我们通常能够从失误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与其为失误而惩罚已经知错的自己,不如摒弃悔恨,端正改错的态度,并做出改进的行动。

    张允和——一位睿智的知识女性,也是我国著名语言专家周有光的夫人。她曾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一生中要做到三件事:“首先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记住这三句话,人生的阴霾会被阳光驱散,人生自然也会变得简单,这时快乐就会接踵而至。”

    的确是这样,我们“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生中的诸多烦恼都是自己跟自己较劲,过于自我苛求,稍有失误就开始无休止地自责,甚至会采取多种对健康不利的方法惩罚自己,放纵自己。其实,仔细想想,这样做是何苦呢?长时间沉浸于自怨自艾的状态里,人生许多美好的东西都会悄然离去。到时候不仅会错过晨星,还将错过艳阳。

    古时候,在深山中有一座寺庙。寺庙中有师徒二人。师父每天参禅打坐、诵经礼佛;小徒弟除了每天的日课,还要照料师父的饮食起居,并负责打扫寺院。这个小和尚岁数并不大,性格比较顽皮淘气,常常趁砍柴的时间偷偷溜到后山玩耍。对此,师父心知肚明,但也没有责怪过他。

    一天,小和尚又去砍柴了。当他走在半路时,忽然从树丛中看见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儿。于是,小和尚拿起小鸟儿,正待仔细观察一番,可怜的小鸟儿却眼睛一闭,死在了小和尚的掌心里。小和尚顿时慌了,赶紧默念“阿弥陀佛”,心想:“这小鸟儿也真是的,怎么偏偏我一拿起它,它就一命呜呼了呢!”

    接下来,小和尚想挖个坑让小鸟儿“入土为安”,但忽然又认为实在没这个必要;然后,小和尚又将小鸟儿放到地上,但又觉得不妥:“万一被别的动物撕咬了,可如何是好?”小和尚心里如此一寻思,更不晓得该怎么做才好了。

    突然,一丝邪念闪入了小和尚的脑海。他想起自己未出家的时候,也曾吃过……想到这,小和尚不由自主地往周遭望了望,俨然自己已经犯下了滔天大罪。但毕竟岁数不大、修行尚浅,小和尚最终还是未能禁得起诱惑,偷偷点了把火,将小鸟儿烤熟后,入肚了。然后,才又继续向着砍柴的路出发。

    夕阳西下,小和尚回到寺庙拜见师父。师父问徒弟:“你今天为什么回来得晚了一些呢?”小和尚支支吾吾地说:“我在山脚下,碰见了几个同龄人。所以,多玩了一会儿。还望师父不要责罚我。”师父笑了笑,然后叮嘱小和尚赶紧吃晚饭,回房好好休息。

    半夜里,小和尚想起白天吃小鸟儿的事情,越想越自责,痛恨自己不该破戒,痛恨自己不该对师父撒谎。可是错已铸成,悔之晚矣,小和尚一时也不知怎么办才好。就这样,小和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知不觉就到了天亮。

    天亮了!小和尚翻身穿衣起床,将寺庙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挑水、劈柴都比平时用功。师父看在眼里,但还是什么也没说。

    接下来的几天,小和尚依旧如此,每天按时诵经,做事也非常卖力,出去砍柴也早早回来,再不拖延。终于有一天,小和尚实在忍不住了,跑到师父面前,痛哭流涕,将那天偷吃小鸟儿的事如实汇报。“师父,我知道我错了……”小和尚越哭越伤心,不知怎样才能将这罪过弥补。

    师父仔细听完小和尚的讲述,欣慰地笑了,说:“犯错并不可怕。这些天来,你做的忏悔已经够多了,难道不是这样吗?”原来,师父早看透了他的心思,只等他自己醒悟。在老和尚看来,一个人深刻的心理烙印要大大胜过别人的惩罚。

    面对不可挽回的失误,捶足顿胸、惩罚自己是于事无补的。倘若让自己的生命陷入过失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为了曾经的过失而不断自责或惩罚自己,那么生命不仅没办法再向前,反倒会向后退。

    古语有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在一生中难免会犯错误。有些错误可以纠正,可以挽救,但有些错误就不可挽回了。我们无力扭转的失误,有时候,我们只能听之任之,眼睁睁地看着它发生、发展下去。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因此而惩罚已经知错的自己。正确的态度是,调整好心情,以乐观的姿态迎接新的生活。

    记住,不能纵容自己犯错,但也不能将过去的错误看得太重。智者永远不会让曾经的过失成为自己内心中的阴影,更不会拿过去犯下的错误处罚自己。他们面对错误的姿态从来都是,勇敢地从阴影中走出来,进而朝着光明的未来奔去。

    人们为什么会犯错误呢?有学者指出,这跟人类存在认识上的暂留问题密切相关。不妨参考视觉暂留,视觉暂留实际上是对神经的一种欺骗,所以当人类认识上存在着不足或是停滞之际,错误就容易从中滋生。除了人的因素外,还跟错误本身的多义性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放宽心,无须计较太多,为失误而惩罚已经知错的自己。

    第13节放下优秀、去除骄傲,定期将自己归零

    一个人只有及时卸下荣耀、成功,让自己处于一种“清零”的状态,处于一种毫无负担的状态,方可像一个空杯子一般,倒进智慧,盛放进创造力!因此,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任何事情一旦结束,无论成败,都不妨让它“归零”,把自己打回人生的起点,找出自己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以全新的姿态开始做另一件事情。千万别被那些成就、经验、利益、学识等看似重要的东西束缚了自己。

    定期将自己清零,才能更上一层楼

    杯子只有清空了,才能再继续装水。人倘若能够定期将现状归零,将自己清零,轻装前进,或许是种不错的选择。就像冰心所说: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一个人只有摆脱了束缚,才能不断迈步向前。

    “这样的庆功会,在我做运动员时每年都开,几乎每次我都要上台讲话。但当我回到台下,我总要告诉自己:成功只代表过去,未来要从头开始。过去做运动员我时时告诫自己忘掉过去的荣誉,轻装上阵,现在做企业我也是这样要求大家:上市只代表过去的业绩,而未来还有更大的挑战要面对。”

    对于李宁及600名李宁人来说,2004年是值得庆祝的一年,经过15年的努力和7年的等待,公司终于成功上市。但是,在2005年的春节年会上,李宁作为董事长在台上所讲的不过是上面这一段听上去“毫无激情”的话。

    “让我们从头再来”,李宁经常爱说这句话。每一块金牌都是从头再来,从运动员到商人,对李宁更是从头再来。正是抱着一种一切从头再来的归零心态,李宁才能一步步超越自己,超越过去。

    那么,何谓“归零心态”呢?其实就是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清空过去,从零开始。杯子清空了,才能再装水;计算器归零了,才能进行新的计算。如果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算,算出一笔糊涂账的概率就会很大。如果一道题的数字很多,算了一部分,也最好归零,再算另一部分,免得中间一数出错,前功尽弃。

    一个年轻人跟方丈学禅。一年后,年轻人开始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出师了。有一天方丈让年轻人找来一个水桶,方丈说道:“现在这个水桶是空的,你把它装满石子。”年轻人照办。方丈问:“还能装吗?”小伙子说:“不能装啦,已经装满啦!”方丈笑道:“你取些沙子装在里边!”年轻人照办。方丈又问:“还能装吗?”年轻人答:“这下什么也不能装啦!”方丈又笑一笑说:“打点水来装进去!”小伙子又在桶里加水,加着加着,突然悟到了什么,立刻跪在方丈面前:“师父,我错了。”从此年轻人又开始用心地学禅。

    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归零的心态是我们必须首先拥有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我们主张产品零库存,同样主张成功零库存。只有把成功忘掉,才能面对新的挑战。海尔的年销售额数百亿元,张瑞敏从未有一丝飘飘然的感觉,相反,时时处处向员工灌输危机意识,要求大家面对成功始终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谨慎。

    父亲与儿子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小树林中散步。他们走到一个拐弯处,父亲突然停下脚步,看着儿子,问:“你有听到什么声音吗?”

    儿子侧耳倾听了一阵子,然后回答说:“我听到了鸟儿的鸣叫声。”

    “除了小鸟的鸣叫声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呢?”父亲继续问。

    儿子又仔细侧耳听了听,笑着说:“我还听见了马车的声音呢。”

    “是的,是一辆马车,而且是一辆空马车。”

    儿子听后,不解地问:“你没有亲眼瞧见马车,为何就能判断出那是一辆空马车?”

    父亲回答说:“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马车是不是空的。马车越空,声响就越大。”

    儿子想了想,还是一脸疑惑的表情。

    父亲进一步对儿子解释道:“就好比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一样,他们总是口若悬河,一心想显示自己很有水平。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贬低别人,以此宣扬自己的卓越与辉煌,其实这样的人最无知,腹内空空。”

    是的,一个人只有及时卸下荣耀、成功,让自己处于一种“清零”的状态,处于一种毫无负担的状态,方可像一个空杯子一般,倒进智慧,盛放进创造力!

    所以,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任何事情一旦结束,无论成败,都不妨让它“归零”,把自己打回人生的起点,找出自己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以全新的姿态开始做另一件事情。千万别被那些成就、经验、利益、学识等看似重要的东西束缚了自己。如果一件事延续的时间很长,也可以分阶段归零。

    蛇每年都要蜕皮才能长大;蟹只有脱去原有的外壳,才能换来更坚固的保障;人生没有“归零”点就不会有新的生长点。不会归零就不会创新和循环壮大。只有将自己心中那杯已长满青苔的水倒空,而且要不止一次地倒空,才能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清澈之泉,进而保持个体的生机和活力。

    优秀属于过去,别停下更新自己的步伐

    有一位博士毕业后被分派到了一家研究所入职。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他知道自己是这个研究所学历最高的,不由自主地沾沾自喜起来。

    一天下班后,他闲来无事,便拿起渔具来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边,想着钓钓鱼放松放松自己。过了一会儿,正、副所长也来钓鱼了。他们分别坐在博士的一侧。博士见到他们后,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招呼了。博士心想:“虽然是所长,但却是本科生,我跟他们没什么好细谈的!他们有我懂得多吗?”

    过了一会儿,正所长感叹说自己出来的时候水喝多了,这会儿要去卫生间。于是,他放下钓竿,伸了一个懒腰,噌噌噌从水面上如履平地般地朝着对面的卫生间走去。博士见状,惊愕不已!水上飘?不是这么牛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卫生间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噌噌噌地从水上“飘”了回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博士生又懒得放下架子询问个究竟,自己可是博士呢!

    又过了一会儿,副所长也站起身,走了几步,照样噌噌噌地从水面上“飘”到对面的卫生间。这下子,博士更是犯迷糊了:“不是吧,难道这个研究所是一个功夫高手云集的地方?”

    后来,博士也内急了。博士观察到这个池塘两侧有围墙,要到对面卫生间必须得绕十几分钟的远路,但回单位解决内急又不划算,如何是好呢?博士也拉不下脸去请教两位所长。博士憋了好一阵儿后,干脆起身直接往水里跨,边跨边寻思:“我就不信本科生可以过的水面,我博士生就过不去!”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一个倒栽葱,落水了!大呼“救命”!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上来,问他为什么要往水里走。博士说:“为什么你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走过去呢?”

    两位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中有两排木桩子,因为这几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来这里时间长了,都晓得这木桩的位置,所以能踩着桩子到对面。你为啥不问一声呢?”

    这个小故事不管是真实的也好,杜撰的也罢,所蕴含的道理却是显而易见的。有道是:“学无止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如大海一般放低自己的位置,吸收新的知识,广纳不同的观点,去劣存优,清醒地保持自谦上进的态度。就算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应沾沾自喜,轻易就停下更新自己的步伐。要知道,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所学知识只有不断充实与更新,才不至于落伍。

    想要更新自己,具备淘汰思维是势在必行的。所谓“淘汰思维”,不是将过去归于空虚,而是为了实现更高的人生理想,将每天都视作崭新的起点开始,重新播撒新的希望,等待新的收获。淘汰思维也并非将所有都一概抛弃,而是为了可以轻装上阵,全神贯注地学习新事物,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在事业上创造新成绩,取得更新、更大的胜利。

    一个人不可能做到最好,只能是做得更好。或许今天正确的东西,明天就变成了错误的;或许曾经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不再行之有效。再有,正如你曾经有过的过失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一个失败者,同样,你曾经取得的成绩也并不意味着你会一直辉煌下去。淘汰思维是对自我的不断扬弃和否定。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保持“时时新,日日新,月月新”的状态,不被社会淘汰。

    长安集团的领导者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采访时曾这样说:一个企业的失败,往往是由于它曾经的成功,昔日成功的理由是今天失败的原因。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周期性变化。成功仅仅是暂时的,在获取成功之后,将自己的心态放平,告诫自己“优秀属于过去”,方可从容应对未来的各种变故。

    人外有人,永远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2010年9月,一部名为《精武风云·陈真》的电影上映后,票房便一路飘红,成为了该年度中秋档的票房之首。在香港,这部影片的票房已经将好莱坞大片《生化危机4》甩在后面。影片让担任配角的黄渤人气进一步增高。在剧中,黄渤饰演的探长戏码说不上有多重,但亦正亦邪的角色尤其是为解救学生怒斥英国上级的那段视频,在网上转载率特别高,这让黄渤的人气再次攀升。他饰演的角色在坏人、好人与混混三者间轻松游走,让观众看后觉得非常过瘾,为此,很多人纷纷赞扬黄渤的演技一流。然而,当有记者采访黄渤时,黄渤说了这样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无论有多红,永远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有些时候认为自己在某个领域有一些天赋,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当头脑中如此寻思之际,往往就是将自己变成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之时。我们要清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个整天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是很难持续做成大事的。

    2004年8月12日,李显龙宣誓就职新加坡政府第三任总理。随后,作为李显龙夫人的何晶也开始走向了新加坡的政治前台。何晶是一位精明能干却习惯保持低调,特别不愿曝光于媒体上的商业女强人,所以,对于她的出身和成绩,在新加坡并不广为人知。随着老公正式宣誓就职,何晶才不得不逐渐曝光于媒体的闪光灯下。

    然而,假如稍微留心观察便不难发现,在美国《财富》杂志第一次选出亚洲25位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排行榜上,有一位女士,与索尼集团行政总裁出井伸之、日本丰田汽车社长张富士夫及香港富商李嘉诚齐名,排在第18位,这位女士就是何晶。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将她跟李显龙的名字挂上钩。

    成立于1974年的淡马锡控股公司,堪称是新加坡官方最重要的投资控股公司。该公司辖下大型企业包括新加坡航空公司、新加坡电信、新加坡发展银行乃至世界有名的新加坡动物园等。而该公司的执行董事便是何晶,目前掌管着新加坡遍布全球各地的数百亿美元资产。

    在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时,何晶曾明确地指出:“我跟他(李显龙)时常意见不一致,但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往往会进行有益的辩论。李显龙(当时)尽管是财政部长,但他不能做丝毫片面决策,他仅仅是一个团队的一分子罢了。”

    新加坡尽管国土面积不大,但在亚洲却堪称经济强国。作为新加坡的第一夫人,何晶的装扮向来朴素,她时常留一头短发。她曾在美国接受电子工程教育,所以,她除了商业女强人之外,还是一位优秀的政府学者。在1985年与李显龙成婚的时候,何晶正在新加坡国防部任职,当时李显龙刚以“准将”的职务从军中退役。

    当有媒体采访她为何做人始终这么谦逊低调时,何晶用一个寓言故事阐明心迹: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只青蛙认识了两只大雁,并跟它们成了好朋友。秋天来了,大雁要往南方飞去。作为朋友,这三位自然恋恋不舍,不想分手。

    大雁对青蛙说:“如果你也可以飞到天上去,该有多棒啊,我们就能够总是在一起了。”青蛙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妙招:它让两只大雁叼住一截树枝,自己则用嘴咬在树枝中间。就这样,三个朋友一起飞到了天上去。那些在地上蹦蹦跳跳的青蛙们见此情景,纷纷羡慕地鼓掌称赞。

    这时,来了一个人,询问道:“这么聪明的点子是谁想出来的呢?”那只“飞”在天上的青蛙唯恐错失了表现自己的大好时机,便张口大喊道:“这是我想出来的……”话还没说完,它就从半空中直挺挺地摔了下来。

    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千万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知道,荡气回肠的乐曲,始自无声,归于无音,飞流直下的瀑布,始自宁静,归于无息。行行色色的人生,始自平淡,归于平淡。因此,平淡方是人生原本的味道。坦诚而平淡地生活,没有人将你视为是卑微、怯懦和无能的。假如你总是将自己看成一颗闪亮的珍珠而扬扬得意,甚至目空一切,那么,你真正发光发亮的机会是不多的,而且也不会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不要把自己太当成一回事。不然,整天端着一副大架子,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当然,也不能把自己太不当一回事。毕竟什么事情都不能走极端。一个人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方可将人生的戏码演绎得尽可能无憾。

    性情过于狂妄,迟早将自己推向毁灭

    记得曾在一本杂志上欣赏过这样一幅漫画:

    森林中,有一只大象拖着长长的鼻子,望着树上的猴子说:“看你的鼻子,可真是短啊!”那猴子则拖着它的尾巴,对山羊说:“看你的尾巴,可真是短啊!”那只头上长着角的山羊并不以为然,傲慢地对着长颈鹿说:“看你脑袋上的角,可真是短啊!”长颈鹿则伸长它的脖颈,扯开喉咙,对大象说:“看你的脖颈,可真是短啊!”

    实际上,大象、猴子、山羊、长颈鹿这四种动物之间应各有所长和各有所短,不是吗?众所周知,大象的鼻子长而脖颈短;猴子的尾巴长而鼻子短;山羊的头角长而尾巴短;长颈鹿的脖颈长而头角短。然而,这几种动物却只晓得拿自己的长处去跟别的动物短处相比,狂妄自大,没有一点自知之明,简直是愚蠢到了极点!

    静心深思,其实,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是时有发生的。无论是谁,不管其在社会中置身于怎样的位置,都具有属于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反之也难免存在短处和缺点。所以,在接人持物和处理各种问题时,就会存在区别,各不相同。

    有的人总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牛的,走路抬头朝天看,目中无人。这样的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却察觉不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就算是察觉到了,也懒得去正视它,或不以为然。这样的人对待他人态度却截然不同,他只瞧见他人的短处与缺点,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与优点,就算看到了,也不情愿去开掘,要么是评头论足,要么是嗤之以鼻。他们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对自己或他人进行主观的绝对化的评论,缺乏辩证的思维。就这样,他们将自己封闭在自我满足的逼仄空间,直到自我窒息方休。

    刘备攻取汉中后,一心想着攻取中原,谋定天下。而坐镇荆州的关羽更是跃跃欲试,一直想北伐。

    后来,时机成熟,关羽迅速出兵北上,将曹军上将于禁生擒活捉,并将曹仁等人围困于樊城,一时间威震华夏。

    当时有一位叫吕蒙的人,是镇守陆口的东吴大将。吕蒙回到建业后,称病休养身体,实际上是谋划对付关羽的策略。一天,部将陆逊来看望吕蒙,两人谈着谈着便谈到了这件事。

    陆逊一针见血地指出:“关羽平日里喜欢欺凌别人。如今节节胜利,又立下战功,据我估计,他会变得更加自负自满。这些日子,又听说您卧病在床的消息,也许会放松对我方的防范。他满脑子想着讨伐曹操,假如这个时候我们出其不意地进攻,必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

    吕蒙对陆逊的见识深感佩服,于是向孙权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前去陆口镇守。

    陆逊抵达陆口后,立刻写信给关羽:“关将军大败曹军,立下显赫战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军事成绩啊!就是先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所立下的战功,韩信在灭赵中所运用的计谋,与将军您相比,也是望尘莫及呢。我刚来此地任职,既学识浅薄,又缺乏经验,向来非常仰慕您的大名,因此还劳烦您多多指教我。”

    果不其然,关羽看完陆逊的信后,被信中的吹捧之词弄得天旋地转,而且由此想当然地觉得陆逊不成气候,不足为惧,对后方的东吴也就一百个安心了。

    陆逊稳住关羽后,偷偷加快军事部署,等条件一一具备后,调兵遣将,一举将荆州要地南郡拿下了。关羽败走麦城,最终遭到杀害。

    这么凄凉的结局又能怪得了谁呢?要怪就怪关羽那自负、狂傲的秉性吧。

    自负的人往往是十分自恃、野心勃勃又难以相处的,而且对自己的成绩感到非常骄傲,虽然他们表现得自信满满,可他们依旧会对形势判断失误而铸成大错。一个骄傲自负的人通常会觉得,世界上假如没有了他,别人就不晓得该怎么办了。殊不知,这个世界离了谁,地球都会照样按照自己的规律旋转。因为狂妄,很多人失去了为人处事的准绳,最终将自己推向毁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狂妄自大,说白了,就是傲慢和无知的表现。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虚怀若谷”,意思是说,胸怀要像山谷一样虚空。这是形容谦虚的一种很恰当的说法。只有空,你才能容得下东西,而自满,除了你自己之外,容不下任何东西。这样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做出什么大成就的。

    野兔是一种狡猾至极的动物,所以,经验不足的猎人将它们成功捕捉到,实在是一桩并不轻松的事情。然而,每逢到下雪的日子,野兔的末日就降临了。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当它从窝里走出来寻找食物的时候,它总是倍加小心,一旦察觉到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立马逃窜。不过,走过一段路后,假如是安全的,它返回窝的时候也会依循原路。很多猎人便是根据野兔的这一特性,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里留下的足迹,然后做一个机关,就很容易在次日清晨收获到“送上门”的野兔了。

    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性情过于狂妄,它太过相信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了。觉得昔日成功的路,未来照着走也会成功。

    得知这些后,不妨扪心自问:我有没有扬扬得意的时候?我为什么事情狂妄自大过?狂妄自大最终给了我什么?是荣誉,还是痛苦,抑或是悔恨?当你清楚地回答了上述问题,相信你会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知道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该以怎样的姿态行走。

    马铁丁在《骄必败》一文中明确指出:“看不见缺点,看不见困难,所以疏忽大意,100件工作,99件没有不失败的。”狂妄自大的危害显而易见。所以,我们要将这种虚幻的自豪感铲除,进而形成一种谦恭与自信相结合的人生修养,在生命的历程中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一个人越谦虚,越容易出类拔萃

    谦逊,是人类最好的品格之一。凡是出类拔萃者都有自知之明。他们知道在这个广袤的世界及复杂的社会里自己实在太简单、太渺小了,不够去解决人世间全部的问题。他们只能尽其所能诚恳地去做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尽自己的头脑,勇敢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偶有所得,偶有成就,他们也绝不好大喜功、自命不凡。

    华为集团的总裁任正非在企业位居全国电子行业百强首位的时候,书写了《华为的冬天》一文,让公司全体员工阅读反省。“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有的只是危机感”,这样的文字至今仍令人深思。

    日本的高仓健先生就是一个非常谦虚的演员。他被称为“日本最后一位银幕圣手”。目前,80多岁的他之所以广受人们喜爱,跟他的艺德密不可分。他在拍完一部新片之后,会躲在自己的房间中,分别向导演、摄影、所有的剧组演员,即便是初出茅庐的小艺人,都会非常认真地写上一张卡片:“辛苦了,谢谢你!”

    谦逊的人,因为看得透,所以不躁;因为想得远,所以不妄;因为站得高,所以不傲;因为行得正,所以不惧。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谦逊之人。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高仓健,然而,在关于做人方面,有一个贯通古今中外的道理,那就是“轻狂要出问题,谦虚总会赢得尊重”。

    秋天,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始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大包小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子走上去说:“您能不能帮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学子于是轻装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年轻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各自离去。几天之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像国学大师季羡林这样积极谦逊的人,才是人类中最高尚、最可钦佩的人。一个人只有做到谦逊,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不断进取,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成功才会迎面而来。简言之,一个人越谦虚,越容易出类拔萃,越容易博得人们的好感与喝彩。

    相传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作好了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像白居易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并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人所称颂。

    有道是:“谦受益,满招损。”谦逊使人取得成就,赢得别人的称颂,而骄傲却令人不思进取,招致不良的后果。能否做到谦逊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让我们养成谦逊的美德,做一个高尚的人吧。

    当然,这里说的“谦逊”并不等于“谦卑”,也不等于“虚伪”。在荣誉面前,谦逊是一种美德。为了赢得谦逊的名声而“谦逊”,就是虚伪;为了讨好他人而谦逊,就是谦卑。我们不需要谦卑的谦逊,也不需要虚伪的谦逊,只需要真实的谦逊。

    有这样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人生好像稻穗,年轻气盛的时候,好比鲜嫩的稻穗,直冲云天。然而,越成熟,稻穗的头就会越低。做人也应该如此。当我们走向成功后,需要的是越来越谦恭的姿态,而非轻狂自大、目中无人。

    第14节不必太计较别人的看法,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人们在一起聊天,总是会聊到一些人,一些事,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它是好是坏,它们都是别人的看法。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苏轼也曾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累的只会是自己。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上唯一的“我”,保持自己的个性,坚信自己的判断,执着自己的感悟,做一个有主见的人。记住,活着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对别人的看法不必太计较。

    其实,别人并没有那么在意你

    很多人不堪烦恼,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自己主导的一种杯弓蛇影和心理自虐的游戏而已。很多时候,你的担心与疑惑,往往是自己内心的一种主观揣测。尽管从别人口中,曾经说了或者正在说一些让你心里感觉不爽的言辞,但在他们心中,其实你并不那么重要。

    严芳芳对自己的男朋友小王诉苦说:“上周高中同学聚会,貌似就我穿得衣服土里土气的,别人会不会瞧不起我呀?”小王回答:“我认为,其实你在他人心中并没有那么重要,你对同学们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所以,不必太在意,而且别人是否瞧得起你,会影响到你的整个生活吗?”小王的这句话,让严芳芳茅塞顿开。

    现实生活中,有着类似严芳芳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当你在意别人眼里的自己时,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别人真的那么在意我吗?”不要将自己想象得太重要,我们必须清楚的一件事就是,虽然自己很好,但其实自己在他人的心中并没有那么重要,真的。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自己非常受别人的关注。然而,一项权威的调查结果或许会令这些人大跌眼镜。据统计,夫妻之间,一方衣着、发型以及表情等外在方面发生显著变化时,另外一方可以在第一时间观察到的,大约不到50%,换句话说,有一半的人对配偶的一些小变化反应是十分迟钝的。朝夕相处的人尚且这样,更何况是对其他关系不痛不痒的人呢?

    当然,如此一说,仅是一般情况,并不排除有一部分人尤为关注某些人。举个例子,有些男人对容颜姣好的女子、卖弄风情的女子表现出很大的关注度,他们关注她们的脸蛋、胸脯与屁股;有些女人也很关注强势有钱的男子,但是关注的是他们的穿着打扮、口袋里的人民币。

    只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既不是美若天仙,也不是风情万种,更不是富甲一方、腰缠万贯的大财神,所以,别人并没有那么太在意你。

    更何况,人们来去匆匆,每天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关注,很多时候,处理自己的事情都手忙脚乱到不行,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关心和留意别人的事情呢。借用一句流行语:“烦着呢,别理我!”人们满脑袋装着的往往是自己的事情、自家的事情。比如,自己持有的股票是涨了还是跌了?买入的基金是赔了还是赚了?今年秋季的升职加薪有没有谱儿?这个月的工资是否会按时发放?孩子中考、高考成绩是否优秀?大学毕业后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父母的生活费该寄了,房贷还有两天就到期限了……

    所以,你就放心吧!只要你不对他人有所伤害,只要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干扰,是没有人会对你的尴尬、相貌或穿戴风格之类的事情太在意的。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碰面之后也就点个头,扬扬手,或者问声好。就算是见面拉住手寒暄“你今天这身衣服穿着真洋气儿”或者“今天你的气色不错啊”诸如此类的话语,也千万不要当真,这只能说明对方会说话,善言辞,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你穿着真的洋气儿,或你真的气色不错;就算有人对你评头论足地说上一两句,等到次日朝阳升起的时候,没准儿他就将关于你的事情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呢!唯有你自己,还在为昔日别人评头论足你的言语而耿耿于怀或喜笑颜开呢!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这里的“无所谓”,不是不负责任,而是一种豁达的姿态。你所忧虑或者感到困窘的事情,不必因担心别人的看法而太放在心上。因为别人是没有那么多的闲心对其投以关注的。

    不必追求让每个人都对你满意

    曾看见过一个饭店的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十分有意思的对联:“众口难调调众口,人心难得得人心。”它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想让每一个都满意,是很难做到的。只要你付出了真情实意就足矣。就好比是每年除夕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虽然每个节目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但依旧不能令所有观众满意一样。

    文徵明,明朝著名的大画家。一天,他下定决心要画出一幅人见人爱的作品。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努力,他终于将画作完。然后,他高兴地将画拿到街面上展示,还在画一侧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一行字:假如有人觉得这幅画哪个地方欠妥,请不吝赐教,并在画中标明记号。

    一晃,就夕阳西下了。趁着天色还没有完全变黑,文徵明开始收画。这时,文徵明发现整幅画都被人标满了记号——几乎每处笔墨都被人指出了不妥之处。文徵明感到非常失落。当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次日,文徵明情绪平静后,打算换一种方法再去试试。接下来,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街面上展示。与头一天不同的是,他这次是请赏画者将画中的妙笔标明记号。最后的结果是,头一天曾被人指责之处,这次却都换上了表扬的标记。

    “原来如此!”文徵明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了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做什么事,让所有的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一人一个眼光,一人一个看法,让一部分人满意就足以欣慰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很多时候,无论是怎样的一个人,无论这个人是否做事,做事是多是少,究竟做的是什么事,他都会不可避免地惹来别人的讨论与评价。对此,有些人以之作为行为标准,他们非常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结果导致行动的时候畏首畏尾,苛求完美,将自己搞得十分紧张,仿佛是在为别人而活一样。其实,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的。所以,要学会顺从自己的内心,不要让别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而影响了你做事的心态。

    有人问美国华尔街一家公司的总裁:“你是否对来自别人的批评很敏感?”总裁是这样回答的:“是的,我早年对这种事情十分敏感。我当时急于令公司里的每一位员工都觉得我完美至极,假如他们不这样想的话,我就会变得非常忧虑。只要一个人对我有所怨言,我就会想方设法去取悦他。然而,我做的讨好他的事,常常又会招致另外一个人的不满。等我想要补偿这个人的时候,又会惹恼其他一些人。最后我发现,我越想讨好他人,就越会让对我不满的人增多。

    “所以,我后来对自己说:只要你在世间行走,你就肯定会听到怨言,受到别人的批评,因此还是趁早不要太计较这些为好。这一点对我大有帮助。从那之后,我决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我该做的事情,而不去将心思与精力用在追求让每个人都满意上。”

    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布恩·塔金顿。布恩·塔金顿的代表作有《伟大的安伯森斯》和《爱丽丝·亚当斯》,它们均获得普利策奖。在一次艺术家作品展览会上,两个小姑娘非常虔诚地请布恩·塔金顿签名。

    “我忘记带钢笔了,用铅笔行吗?”布恩·塔金顿说,其实他知道小女孩儿是不会说“不”的,他只是想表现一下,作为一位知名作家和蔼地对待普通读者的风范。

    “没问题!”女孩儿们果然爽快地答应了,还十分欣喜地接受。一个女孩儿很快将精致的笔记本递给布恩·塔金顿。他拿出铅笔,心情愉悦地写上了几句鼓励的话语并签名。

    不料,女孩儿看过他的签名后,眉头紧皱,并仔细望着布恩·塔金顿的脸。然后,迟疑地问:“你不是罗伯特·查波斯吧?”

    “我不是,我的名字叫布恩·塔金顿,《伟大的安伯森斯》和《爱丽丝·亚当斯》的作者,两次获得普利策奖。”

    接下来的情景是布恩·塔金顿没想到的。这个女孩儿听完后,居然不屑地耸耸肩膀,然后转过脸来对旁边的同伴说:“玛丽,麻烦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一下。”

    布恩·塔金顿见状,瞬间红了脸,他内心的骄傲与自负统统化为了虚有。

    这个真实的故事启示我们,谁也无法做到让每个人都满意,就算是自我感觉很棒的时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管自己如何卓尔不群,依旧会有人不喜欢你。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犹犹豫豫,优柔寡断。当人们问及他们为何迟迟下不了决心,原来并没有什么让他为难的事情,只不过是他们太过于追求让每个人都满意。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感觉,都会依据自己的所思所想来看待世界,所以不必追求让每个人都对你满意,否则你将很难得到快乐。正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的人喜欢吃香蕉,有的人喜欢吃柚子,每个人的口味不同罢了。只要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表扬,这便是一种认可。

    在滚滚红尘之中,人的性情总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谁都没有办法做到让每一个人都满意,虽然他已经是竭尽所能了。所以,我们只需要被大多数人接纳和认可就很好了,无须因为别人的不喜欢而对自己产生失望情绪,而应该时时刻刻不忘提醒自己:“就算我多么卓越超群,依旧会有一些人不喜欢我,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远离盲从,根据自己的判断做事情

    据说,在海洋世界中有一种名叫鲦鱼的动物。一般情况下,这种鱼在行动过程中都有一个“领袖”,其他鱼儿都在它的率领下游荡,十分有秩序。当科学家们切除了“领袖”的脑子,不过却令它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生命,在水里游荡的过程中,它已经丧失了正常鱼类的抑制力,随意地朝着任何方向游荡,令人诧异的是,就算是这种情况,其他鲦鱼还是盲目地尾随于它,将它视作鱼群的“领袖”。

    其实,这种“盲从”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生物界,也存在于人类的心灵中。比如,当一个人面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且根本难以探知的领域,他往往会倾向于跟随多数人的选择。

    美国著名思想家、散文家爱默生曾说过:“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不盲从的人。”应该承认,人们是在自己的意志下做事,但也不应否认,有些情况下是盲从于众人的。也正是为数不多情况下的盲从,在人生中往往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昔日高中好友徐涛从美国某知名大学毕业后,没过几年时间,便在一家美资跨国公司任中国区总经理的要职。一天,一群好友相聚笑谈。在聊天过程中,好友们对徐涛的成功都非常羡慕,有人问徐涛:“在美国你的事业取得这样的成功,你觉得其中的关键是什么?”徐涛想了一会儿,便对众人说起他在美国社会上的初次求职经历。

    徐涛应聘的是一家大型零售连锁公司人事经理。几经考试,徐涛最终进入决赛。与他一起参与竞争的,还有另外两个人。人事经理的名单将三选其一。徐涛非常重视这次工作机会,于是将准备工作做得一丝不苟,他希望可以凭借这一次成功应聘马上在美国有一个立足之地。

    面试是三个人同时进行的,面试题简单至极:将一份紧急公文送到公司对面的一家酒店的公司谈判代表手中。三名应聘者拿着一样的公文迈出总经理办公室,朝着公司大门快速奔去。公司与谈判代表所在酒店的距离只是隔了一条马路,不过在公司大门和马路之间有一片草坪,而公司大门正好对着草坪的中间部分。

    徐涛走出公司大门,沿着草坪旁的人行道向前快跑,他想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绕过草坪,把公文送到酒店的谈判代表那里。一名竞争者几乎齐头并肩地跟他一起向前跑着。大约跑了十几米的路程,徐涛回头一瞧,看见另外一名竞争者正穿越草坪朝对面跑去。徐涛见此情景,马上改变了方向,也一脚踏入草坪。最后,那名起初就横穿草坪的人成为了将公文送达的第一人,徐涛是第二人,而始终坚持绕过草坪的人则成了最后一名送达人。

    面试结果马上公布了:被聘用为人事部经理的人是绕过草坪的那个人。总经理的解释是,尽管他是最后送达公文的人,但他能够坚持原则,这种原则第一的理念是人事经理最应该具有的;让徐涛费解的是,穿越草坪,将公文送达的第一个人被该公司破格聘用为公司经销部经理。对此,总经理的解释是,这种打破常规,不按部就班的精神可以为公司带来额外的收入。就这样,三位进入决赛的人,唯有徐涛被淘汰了。

    徐涛说完后,忍不住感叹:“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能够坚持什么,而是绝不可以摇摆不定、缺乏主见。这一次失败校正了我日后处理事情的准则,我才有了现在的收获。”

    所以,只要认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是对的,不妨勇敢地坚持下去,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盲从,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不管外在有着多大的诱惑,都要避免自己成为一只盲从的鱼儿。否则,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虽然有时候根据自己的判断做每一件事,会变得麻烦点。

    盲从是一种对人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盲从别人,是无法把握住自己的命运的。一个不情愿面对自我、盲目从众的人就好比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不晓得距离自己最近的港口在哪里,不晓得自己会流浪到什么地方。只有学会了解自我的人,才懂得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航向,驾驭好自己的人生。也唯有这样的人,才不会将自己有限的精力和工夫白白耗费在幻影里。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畏手畏尾,没有胆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仔细分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以为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别人不曾做或反对做的。一旦自己着手做了,或许会被他人误以为是另类,甚至成为被众人攻击的靶子。这种想法绝对是不正确的。人要从没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不要泯灭了自己的个性。

    权威并非绝对正确,别活在权威的阴影下

    “我的老师并不是那些世界级的权威专家,而是一位卡车司机,他的名字叫法尔芒,虽然他从不读书,可是他教给了我一个令我为之付出一切的真理,就是千万不能迷信权威,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航空科学家冯·卡门谈自己的老师时如是说。

    的确,权威并不是万能的。所谓的权威,只是代表某一方面他们比别人研究得更精明一些,更透彻一些罢了。假如一个人在权威面前习惯于屈膝哈腰地说“好”,不仅自己只能生活在权威的影子里,而且权威也未必会正眼瞧你。要走好人生路就要摆脱权威的阴影。权威并非绝对正确的招牌,我们不能因为权威的否定就轻易怀疑起自己的能力来,更不能因为权威的否定就一蹶不振。

    生于中国沈阳的小泽征尔是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指挥大赛的决赛中,他的参赛名次被安排在末尾。他依照评委会给他的乐谱指挥乐队演奏。在这个过程中,小泽征尔忽然察觉到有不和谐的地方出现。刚一开始,他心想或许是演奏家们演奏得不正确,便指挥乐队停下来重新进行演奏,然而依旧有个地方听上去很是不和谐。

    然后,小泽征尔向评委们提出乐谱存在问题。不过,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权威人士都异口同声地说乐谱并没有瑕疵,只是小泽征尔的错觉,请他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当时小泽征尔只是一个普通参赛者,还没有出名。面对数百名的国际音乐权威,他难免对自己的判断力有些动摇。不过,经过反复考虑之后,小泽征尔坚信自己的判断无误,自信满满地大声指出:“不,肯定是乐谱出问题了!”话音刚落,评判台上马上响起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夺冠。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了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状况下,能否坚信自己的判断。

    不少人总是感叹自己与成功无缘。实际上,他们之所以郁郁不得志,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会轻易地被环境影响,习惯于附和权威,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如果小泽征尔在这次特殊的比赛中,在发现乐谱确实存在问题后,不敢坚持自己的判断力,并果敢指出乐谱存在问题,那么,他夺魁的可能性也许就是零。他之所以最终取得成功,就在于面对权威,他仍然坚信自己的判断。

    在事实面前,在真理面前,在原则问题上,只要我们相信自己是对的,就一定要有毅力与勇气,哪怕面对权威,也要像小泽征尔那样,保持高度的自信,绝不轻易屈从于权威而对自己的判断力与能力有所质疑。自信和坚持是成功者必备的因素。

    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时常丢失自己,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人。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并非一块“好材料”,甚至彻底地否定自己。一个总是质疑自己能力,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除了跟自卑自贱相处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的出路呢?

    当人们向盖蒂求取成功之道时,他指出:“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应该坚信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主见。对成功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而不要迷信权威。”接着他深有感触地谈了自己因缺乏自信而犯的三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发生在盖蒂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在俄克拉荷马州买了一块自认为极好的地皮。按照他的经验,地下可能储藏着十分丰富的石油。于是,他聘请来一位地质学专家。专家考察后在报告中肯定地指出:“最好卖掉这块地,因为这块地下根本没有一滴石油!”盖蒂相信了专家的报告,将地皮转让了。然而,没过多长时间,那块地皮下居然打出了高产油井!原来,那里是一个石油高产区。

    第二个让盖蒂痛心的错误发生在1931年。那时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还在延续,全国的经济非常萎靡,股票也跌得很惨。盖蒂觉得美国的经济基础是好的,随着经济形势的慢慢复苏,股票价格会大幅攀升。就这样,他买下了墨西哥石油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股票,随后几天股价开始下滑,盖蒂自信下跌已经接近最低点。但他的同事们对大萧条心有余悸,他们竭力劝说他赶紧清空账上的股票。专家的意见也倾向于抛售。于是,盖蒂发生了动摇,最终抛出了墨西哥石油公司的股票。事实最终证明,盖蒂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在以后的几年里,这家石油公司业绩甚佳。对此,盖蒂很是后悔。

    第三个让盖蒂痛心的错误发生在1932年。那时盖蒂察觉到中东原油的巨大潜力,便派出谈判代表前往巴格达,跟伊拉克政府再三交涉后,他们计划买下一块非常有前景的地皮的开发特许权,价格仅仅在几十万美元。这个时候,世界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忽然波动,于是一批专家纷纷指出,此时在中东进行投资是一件不明智的事情。盖蒂再一次被专家意见影响,推翻了自己先前的判断,让在巴格达的谈判代表中止谈判。结果十多年以后,当盖蒂打算再次进军中东的时候,为获取那块地皮的开采特许权,他居然不得不多掏一千多万美元!

    自信不足而招致失败的教训是深刻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在以后的时间,盖蒂不迷信权威,“一意孤行”,最终成为美国最成功的商人之一。

    盖蒂浮沉的事例启示我们,自卑降低人的潜能发挥度,还让人缺乏前进的勇气与斗志;自贱则会让人滋生自我淘汰心理,得过且过。只有让自信滋润并灌溉我们的心田,才会迎来硕果累累的金秋,才会踏上成功之路。

    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信,不能轻易盲从权威。不过,这里说的“自信”是以优秀素质为基础的自信。假如缺乏良好的内在修养和素质,比如能力、知识、品质等等,自信是无从说起的。就算是有的话,这种自信也是盲目的、不可取的。有优秀素质为基础的自信,方是我们所提倡的,方是一种对人生向上攀升有利的积极力量。

    清者自清,无须太在乎流言蜚语

    人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物。很多时候,他会因为太过顾忌别人的流言蜚语而改变自己的初衷。明明告诉自己无须太在乎流言蜚语,但当真正面对的时候,就有可能跳不出这个怪圈子了。其实,清者自清,问心无愧就好!别人的流言蜚语并不是一面真实反映我们的明镜,我们又何必计较太多,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呢!

    狐狸和狗胃里不进食已经有一些时日了。正当它们饥肠辘辘的时候,在路上瞅见了一个洞穴,洞穴中矗立着一座神像和两只瓶子。

    狐狸虔诚地对着神像祈祷说:“我们很多天都没进食了,这样下去小命难保啊……”

    神像说:“这儿有两只瓶子,一只装满了吃的东西,一只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你只能通过观望选择其中一只瓶子,而且你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

    狐狸一眼望过去,想了想便大声说:“您刚才说这两只瓶子中,有一只盛满了食物,一只里面什么都没有,我看未必。我感觉它们都是空瓶子呢!”

    听了狐狸的一番话,一只瓶子忍不住吭声了:“我才不是空瓶子呢……”

    狐狸听见这句话,蹿上前去抱走另一只瓶子。待他掀开盖子,里面果然盛满了吃的东西。

    狗眉头紧锁地问:“你是怎么晓得这只瓶子里盛有食物的呢?”

    狐狸微微一笑,回答:“腹中空空者,最担心被别人说是空瓶子;腹中有墨水者,别人说什么,他们都不在乎。”

    有一位智者曾指出:“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谁,都会遭遇到流言蜚语的袭击。我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无须过于计较。倘若你曾注意过别人所说的流言蜚语是如何随意,你就不会太放在心上了。有些流言蜚语,别人讲过后或许很快就忘了,只有你自己会一直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其实,这是一件非常得不偿失的事情。

    谢娜是主持人,张杰是歌手。谢娜主持许多节目,包括《快乐大本营》,知名度远远高于张杰。他们相恋后,很多人质疑是在“炒作”。然而,2012年9月,张杰与谢娜在云南香格里拉完婚粉碎了这一评价,二人的幸福生活翻开新的一页。婚后的他们,越来越受到圈中好友与粉丝的祝福。

    其实,他们的感情也曾有过波折,主要是因为“靠老婆红”的舆论压力,让张杰整整一年变得非常缺乏信心。尤其提到被质疑“靠老婆红”“开老婆车”时,张杰满脸委屈地说:“尊严受到伤害,很不好受,真的很难受很难受,说我开老婆的车,但那真的是我自己赚的!”后来,蔡康永的一席话让他倍受启发。张杰说:“康永哥的一句话对我帮助很大,他说你现在是朝着阳光走,可是你是背对着走,转个身就好啦!你不要在意别人说什么。”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流传至今,可见人生真的需要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说不定你越在乎,你就会陷得越深,反被流言蜚语击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无凭无据的流言蜚语根本没办法经得起时间的洗涤,就看你在这之前挺不挺得住。

    再有,对待流言蜚语最明智的策略就是沉默。让别人尽管去说吧,我绝不计较。真的,人正不怕影斜。你不用去管他们怎么说你,你做好自己就行了,因为事情终会有结果,公道自在人心,只是需要时间来证明这一切。开心点,用你的微笑面对那些打击你的人,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

    流言蜚语有时候很困扰人的心灵,因为你经常都会想起,那么是时候去选择忘记了,实际上有很多话你根本不需要在意,忘记他们所说,因为这影响不了你。当然,倘若他人的言语已经对你构成了诽谤,导致了你有所损失,那么你也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讨回公道。

    人们在一起交流沟通时,总是会提到某些人,某些事,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转述别人的观点。不管它是好是坏,这些都是别人的意见。太在意别人的意见,尤其是太在意那些流言蜚语,累的只有自己。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学会忘记吧。

    当你被别人泼冷水时,要敢于坚持自我

    1933年,佛莱德·艾斯泰尔到米高梅电影公司第一次试镜后,在场导演给他的评语是:“没有丝毫的演技,前额微秃,略懂跳舞。”然而,艾斯泰尔并未因这些“冷言冷语”而丧失自信,他将这张写有评语的纸裱起来挂在自己的居所里。然后,坚持自我,通过勤奋的努力彰显出了他内在的才华,最终成为一位知名度非常高的电影舞星。

    达尔文在《自传》中曾透露自己在幼年时期被很多人泼冷水:“所有老师跟长辈都觉得我是一个资质平庸的孩子,聪明于我,是没有一点缘分的。”后来,达尔文打算放弃行医时,也曾遭到父亲的严厉斥骂:“你放着正儿八经的事情不做,成天将心思跟时间用在打猎、捉狗逮耗子上。我看你这辈子是没什么出息了!”后来,达尔文却成为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一起,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罗丹的父亲曾哀叹自己的儿子是个白痴,在众人看来,罗丹是一位前途无“亮”的学生,他曾三次报考美院,未获录取。罗丹的叔叔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所以,罗丹无奈走上了自学成才的道路。他被后人誉为“美术史上最伟大的肖像雕塑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杰作,如《青铜时代》、《思想者》、《地狱之门》、《加莱的义民》、《巴尔扎克像》等。此外,他还留下了数千幅素描、速写作品。

    上述一系列的事例表明,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被别人泼冷水。这个时候,我们要敢于坚持自我。因为我们自己的人生没必要浪费在别人的标准中。当被别人“低度评估”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证明给对方看:他错了!一个人暂时的低落并不能说明什么,只要坚持自我,努力进取,将来总有一天,会鹤立鸡群,击水三千里。

    蒙提·罗伯兹在圣思多罗有一座牧马场。他为了帮助青少年的计划筹备基金,时不时地借用他宽敞的豪宅举办募款活动。

    有一次募款活动时,蒙提·罗伯兹在致词中指出:我让杰克借用豪宅是事出有因的。这故事与一个小男孩有关。这位小男孩的父亲是一位马术师,他自幼不得不跟随父亲东跑西颠,一个马厩接着一个马厩,一个农场接着一个农场地去训练马匹。因为时常到处奔波,这个小男孩的求学过程充满曲折。小男孩读初中的时候,一天,语文老师让所有同学写一篇题目为《长大后的志愿》的文章。

    那天晚上,这个小男孩用心地写了7张纸,叙述他的宏伟大志,那就是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牧马农场!他还认真画了一幅200亩农场的画,上面还清晰标记了马厩、跑道等位置,然后在这座牧马农场中央,还想建造一栋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豪宅。

    这个小男孩花费了巨大心血将文章做完,次日交给了老师。过了两天,老师把文章发下来。小男孩迫不及待地打开文章看评语,结果,在第一页,就发现老师给标了一个大红叉,一旁还写道:“下课后来我办公室一下。”

    下课铃响后,他马上带着文章去找老师。他实在是不明白老师为何说他的文章不及格。

    老师解释说:“你小小年纪,别总是做白日梦。你没家庭背景,父亲也没什么积蓄。盖座农场可是个耗资巨大的工程;你要花钱购地、花钱买纯种马匹、花钱雇人照料它们。你别痴心妄想了。”老师顿了顿又说,“你假如愿意重新写一篇比较靠谱点的文章,我会考虑重新给你打一个分数。”

    小男孩放学回家后,再三思量也拿不定主意。于是,把父亲叫过来,征询他的意见。父亲只是告诉他:“儿子,这个决定至关重要,爸爸很难跟你说什么,你必须自个儿定主意。”

    反复考虑后,这个男孩决定将原稿交回,只字未改。他对老师说:“就算是拿个大红字,我也不想放弃我的这个志愿。”

    蒙提·罗伯兹此时向听众表示:“说起这个故事,是由于各位现在就坐在200亩农场中,坐在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豪华住宅里。那份初中时写的文章我保留至今。”他停了一下又接着说,“有趣的是,两年前的夏天,那位老师带了30位学生到我的农场露营一个星期。离开之前,他告诉我:‘说起来真是惭愧。你上初中的时候,我曾给你泼过冷水。这么多年来,我也对很多学生讲过类似的话。幸亏你有坚强的毅力,坚持自己的志愿。’”

    其实,无论别人如何对你泼冷水,自己内心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你在乎这些“冷水”,它们就重要得不行,让你处于不安宁的状态里;你不在乎这些“冷水”,它们就会变得轻如鸿毛,对你的生活不会产生丝毫影响。因此,当你被别人泼冷水时,正确的做法是:敢于坚持自我,让自己内心远离别人冷言冷语的干扰。

    人为什么会在意别人的一句话呢?往往是因为这句话说到了你的痛处、软处、短处,比如你对一位美貌的人说“你真难看”,对方可能会一笑置之,倘若你对一位相貌平平的人说“你真丑”,她很有可能会记一辈子。之所以会在意,是因为不足。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实,别人的评价,你是不必太放在心上的。

    面对别人的鄙夷,生气不如争气

    我们要理智地面对别人的鄙夷、批评与指责,与其生气,不如争气。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要努力去将它做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一位热爱音乐的15岁少年,在姐姐的鼓励下,硬着头皮参加了一次市里的歌唱比赛。由于怯场,歌还没唱完,就被裁判粗暴地打断了。只听裁判鄙夷地说:“行了,就这水平也来参赛?你可以下去了!”这个少年听后,脚抖声颤、手足无措,就像遭到了当头棒喝,做贼一样溜了下来,并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唱歌了。然而,酷爱音乐的姐姐却不这样认为,她再一次找来弟弟,严肃地说:“这有啥?姐姐相信你,你会唱得更好的!别因为他人的鄙夷而否定自己。坚持下去、奋斗下去,成功一定会到来的!”少年听从了姐姐的劝告,发奋努力,10年之后,终于以《大约在冬季》《狼》等歌曲名震乐坛,他就是著名歌手齐秦。

    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谁都有可能遭受到侮辱,特别是在我们身份地位卑微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势利眼。对于这种人,生气或者勃然大怒是无济于事的。如果因为这些而陷入自卑的沼泽,更是没有必要。还击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你的自信与尊严,并争取早日出人头地。

    塔·格·谢甫琴科是乌克兰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1814年生于一个农奴之家。后来,尽管他赎了身,但却由于写了大量的革命诗歌而被流放到奥伦堡草原。他性格既幽默又倔强,对于权贵总是一副傲视的态度,但他却很喜欢跟着渔民们去划船,捕鱼后就走进小店去闲坐。

    有一次,他在那儿邂逅了一位权贵。这位权贵跟谢甫琴科稍聊片刻,临别前,他向谢甫琴科伸出手来,不过给的只是一个指头。只听那位权贵傲慢地说:“当我跟地位相等的人表示敬意时,我伸出双手;比我低一级的人,我伸出四个指头;再低一点的是三个指头;更低一点的是两个指头;对其他的所有人则是一个指头。”

    听完这位权贵的一番“大道理”,谢甫琴科并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道:“我是一介草民,没有官位,这可如何是好呢?先生,要不然,我给你半个指头吧!”话音刚落,只见谢甫琴科把自己的拇指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露出半个指头,向权贵伸过去。

    你鄙视我,我更鄙视你,主动将半个指头伸向对方,就等于是将对方置于比自己更低的地位!一个人可以允许犯错误,但是不可以允许把自尊丢掉。一个人只有懂得捍卫自己的尊严,他的信念才不会缺失,他的人生阵地才不会陷落,他才有可能克服各种困难,最后迎来一个辉煌的人生。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个美国“国宝”杰斯特的故事。哈斯顿·杰斯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黑人,但是他却是一个“国宝”。在美国境内所有的合唱团,都逃脱不掉唱上一两首他创作的歌曲的命运,而在黑人灵魂音乐的创作上,他也是世界级的一流高手,无人能与之比肩。

    有一次,他被人这样问道:“杰斯特,说实话,你有没有遭受过种族歧视的经历呢?”

    “哦,我这辈子一向都在遭受歧视。只不过,我觉得自己不应该对种族歧视反应过度,所以,我从来都在试着对别人的歧视置之不理。尽管对此我很难做到完全释怀,但我从不记恨别人对我心存歧视。”

    还有一次,在拉斯维加斯的万人演唱会上,杰斯特·哈斯顿用真情演唱了一首《我的梦想在你那儿》。他在唱完之后,深情地说:“我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热爱我们这个国家,但是我的肤色让我跟一些人有所不同,不过这没什么大碍,你们都是颇有欣赏力的听众,认同我的歌喉绝非虚假的,我的歌喉为了你们的快乐唱出了一种梦想。”

    杰斯特·哈斯顿的话刚一说完,雷鸣般的呼喊声此起彼伏,从此杰斯特·哈斯顿名声大噪,成为国宝级歌王。

    这启示我们:无论是什么人,在遭受挫折,遭人鄙夷的时候,生气是无济于事的。生气只会让别人感到你小气,更加鄙夷你。生活给予我们快乐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伤痛的体验。有的人能够很坦然地面对一切,知耻而后勇;而有的人却一味自卑,垂头丧气,怨天尤人。为什么不想想,如果自己足够优秀,别人还会鄙夷待你吗?

    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生气不如争气。当受到鄙夷、冷遇的时候,我们要调整好心态,充满自信,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做事,才能坦坦荡荡地做人,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尊重和喝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