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必太计较-人至察则无徒——与人相处不必太计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个人无意间获得了一颗有小斑点却异常美丽的珍珠。他心想:“要是能够将这个斑点除掉,这颗珍珠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了。”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将珍珠的表层削去,可是斑点依然存在;他又小心翼翼地将第二层削去,满心觉得这下子斑点一定消失了。殊不知,斑点依旧存在;他不断地削掉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斑点的确是消失了,可珍珠也变得不堪入目了。

    处事如此,与人相处亦如此。古语有训:“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不存在没有缺点的人,与人交往的时候,不必太计较,无须过于苟求。

    第15节人无完人,对他人何必吹毛求疵

    假如挑剔可以让一部被撞坏的汽车恢复完好如新的话,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然而,这只是天方夜谭式的幻想罢了,在现实中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常言道:“瓜无滚圆,人无完人。”只有神才是至善至美、无可挑剔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对他人过于挑剔、吹毛求疵,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态度,对他人少一些吹毛求疵,少一些指责,多一些赞美,则有助于赢得别人的尊重与好感,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崔浩宇在一家洗化公司的采购科工作。一天,有位洗化厂家的业务员来到采购科推销产品,碰巧公司的孔总经理正在采购科交代工作。互通过姓名之后,这位业务员递上自己的名片,便想当然地认为孔总经理是采购科的负责人,开始对自己的产品兴致勃勃地推销道:“孔科长,这是我们公司最新研发出来的去屑控油洗发露,市场反响很好……孔科长,倘若您能代销我们的产品的话,必然会为贵公司创造可观的收入,赢得老总对您的欣赏……”

    他滔滔不绝地推销着,孔总经理则时不时地点头微笑着,并穿插地说一些自己的观点,都能得到这位业务员很专业的答复。

    在这个过程中,崔浩宇始终站在孔总经理身旁。他见这位业务员口若悬河,心里非常着急。他看出来了!这位业务员误将总经理视作了科长,擅自给老总降了级,这显得不是很有礼貌。他屡次想把业务员的观点予以更正,奈何孔总经理对业务员的产品很是兴趣盎然,两人一问一答甚是投机,他并没有机会插嘴说话。

    后来,孔总经理认为这笔生意是有丰厚的利润空间,就答应这位业务员先留下一些产品试销。待业务员走后,崔浩宇对孔总经理小声说:“刚才那‘业务菜鸟’把您当成是科长,当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孔总经理笑着说:“这没什么。我在采购科里待着,小伙子一瞧我又像个管事的,把我误当成科长也在情理之中,不能完全怪罪他嘛。更何况,他初来乍到,尚还年轻,缺乏经验,我们无须为这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跟他计较的,人至察则无徒嘛!”

    两人说得正火热的时候,刚才那位业务员忽又跑了回来,走到孔总经理面前满脸歉意地说:“真是抱歉,孔总经理,我刚才把您误当成科长了,不晓得您是这里的总经理,我真是有眼无珠。我下楼时一问门卫才发现自己犯了这样的错误,还望您多多包涵!”

    “嘿嘿,不知者不怪,科长也好,总经理也罢,只要生意谈成了,我们就是朋友嘛!”孔总经理微笑着说道。一个小小的误会就这样被化解了。

    如今,昔日那位业务员已经成长为一家私营企业的经理了。他现在依旧难以忘记自己初次上门推销产品时的事情。每次回忆起来,都会被孔总经理的大度感染。后来,他一直与这家洗化公司保持着不错的合作关系。可以说,是孔总经理当初的“不察”成就了这段佳话。

    古语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水流过于清澈,就很难在其中滋生鱼类。同样,一个人如果对事物的观察太过敏锐,就会认为他人从头到脚都是缺点,不值得与之相处与交往。

    一提美国总统林肯,可谓是家喻户晓。很多人也都知道他曾经做过伐木工人,但他有一封写给胡克的信,却并不怎么广为人知。事实上,这封信理应被更多的人知晓。因为这封信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位睿智、率直、老练又不失慈爱,具有外交天赋和宽大胸襟的林肯。

    我们先来说一下该信的写作背景。胡克曾经粗鲁、不公正地批评自己的总司令——林肯,这让他的上司伯恩赛德感到非常难堪。不过,林肯对此却并没有一点儿计较之心,反倒是充分发挥胡克的优点,为自己所用。林肯提拔胡克,接替了伯恩赛德的职务。也就是说,被冤枉的人提拔了冤枉他的人。事实上,林肯与伯恩赛德的私人关系非常好。

    尽管如此,误会依旧存在。为了让被提拔的胡克获悉事情的真相,林肯用一种既不让他难堪也不至于惹怒他的方式告诉了他,用理智的方法将他跟胡克间的矛盾化解掉了。

    下面就是这封信的大概内容。

    少将:

    我已经将你任命为波托马克军的首领。我如此行事,当然有我充分的理由,但我依旧觉得你最好知道,这并不意味着你在我眼中是完美无缺的。也就是说,你身上依旧存在着一些我不太满意之处。

    我相信你是一位勇敢又才华横溢的军人,当然,这是我所欣赏的。

    我也相信你不会将你的职业跟政治倾向混为一谈,这一点是有价值的优点。

    你有着雄心壮志,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它利大于弊。然而,我觉得你在接受伯恩塞德将军统帅时,你的雄心壮志曾经受到过挑战。在这一点上,你犯错误了,且这个错误很大,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那位战功显赫和令人尊敬的长官。

    近些日子,我曾听你说过,不管是军队还是政府都需要一位最高统帅,对你的观点,我表示认同。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但并不局限于此,我给你下达了任务。只有那些赢得战争胜利的将军才可以升级为统帅。我现在要求你的是,在军事上取得胜利,而我自己也冒着独断专行的危险,把你提拔。

    政府将竭尽所能给予你最大的支持,而且对所有的司令官一视同仁。指责自己长官甚至让他失去自信心,我忧虑这些由你带入军队的思想会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我会尽自己所能来帮助你加以控制。不管是你,还是拿破仑(假如他还活着),欲从一个充斥着此种情绪的军队中有所获益,实属海市蜃楼。

    现在,请将这种轻率加以克服,保持这种旺盛的精力,勇敢向前冲,争取伟大的胜利。

    此致

    敬礼

    林 肯

    1863年1月26日

    于华盛顿

    从信中不难看出,虽然胡克有种种缺点,但他依然受到了林肯总统的提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林肯能够永远保护胡克。假如胡克战败了,林肯不得不再起用其他人取而代之——一个更沉着冷静,一个不妄加评论,不吹毛求疵的人。

    对别人不要吹毛求疵,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原则。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最大的缺点莫过于自己瞧不到自己的缺点,反倒对别人吹毛求疵,斤斤计较。试想,如果你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浪费在评论别人的是是非非上,你自己用来经营成功的时间与精力又能有多少呢?想提高自己,并不需要对别人吹毛求疵,贬低别人,也不需要恶意中伤其他的人。

    世上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自己没有办法做到十全十美,却要求其他人尽善尽美。一旦其他人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他们便毫不客气地对其展开嘲笑与批判。殊不知,如果一个人养成了对别人吹毛求疵、嘲笑与批判的习惯,就好比是任由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滋生出类似龙葵的致命物质。对此不加克制,最终将贻误甚至毒害自己的一生。

    苛求他人,等于孤立自己

    苛求他人,顾名思义,就是对待别人过于严格要求,看别人这也不顺眼,那也不顺眼,确切地说,就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对别人身上的刺太过计较。假如总这样,时间长了,自然没有人情愿接受你的百般挑剔,因为一个人假如总是活在对方的挑剔中,这对他而言,必然是一种心灵上的折磨。

    在心理学上,一个人如果过分地对别人施加压力,称得上是一种精神施暴。即便是强者,他的承受力和忍耐力也是有限的。更何况,在这世界上生活的更多的是普通人,并非都是强者。假如总是被你如此严苛地“礼遇”,除了极少数无限包容你的人,大多数就算没有表示抗议,估计也会如同躲瘟神一样对你避而远之吧!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相信都没有人愿意看到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并不乏苛求他人和抱怨他人的场景。

    “你看人家莉莉的老公,多有本事啊!他可跟你是同班同学,现在人家是一个公司的经理了。住别墅、开宝马车、穿名牌服装。再瞧瞧你,到社会上混了五六年了,还是一个小职员,啥时候才能像莉莉她老公那样风光呢!”

    “真让人上火!做题的时候有没有动脑筋?每次考试都比邻居家的萱萱低十几分,你啥时候给我争口气,考个好成绩回来!你这样的分数,让我这当妈的脸往哪里搁呢!”

    “老爸啊,我同事的爸爸跟你年龄相当,人家是局长级的了,你怎么还是个小办事员呢!跟同事聊起天都不好意思说!”

    ……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很多人总是在无休止地苛求别人。试问,一个人整天抱着这样的态度生活,他的幸福指数能高到哪里去呢?

    刘先生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职员,妻子王艳除了上夜大之外,就是赋闲在家料理家务。

    一天,路上遇到堵车,刘先生下班回家晚了一小时。他刚进门,王艳就一脸不悦地抱怨说:“哎哟喂,刘先生,咋回来得这么晚啊!刚才房东来电话,又催缴房租的事情呢!你这个月的工资啥时候发呢?”

    “老板说这个月资金周转有点难,估计得迟几天,大概得……”刘先生的话还没说完,王艳就扯开嗓门喊道:“等,等什么等?你一个大男人,在北京一个月才赚3000来块钱,每个月还拖,拖,拖!你瞧人家张培的老公,月薪过万,还做了行政部的经理!”

    “你觉得他能耐大,那你去找他啊!我一天到晚在外奔波,压力再大也自己扛着,下班回到家,你不仅没有好脸色,还冷锅冷灶的,连口热饭我都难吃上。如果是你,你还有心思做事吗?猴年马月也坐不上经理那个位置,我就是让你给拖累的。”刘先生被王艳数落得火冒三丈,反击王艳,毫不示弱。

    王艳听到老公说自己拖累了他,心里觉得非常憋屈,歇斯底里地反驳:“我哪天没做饭啊?不就今天没准备晚饭吗?我每天在家当洗衣妇、煮饭婆,累得腰酸背疼,你觉得在家是享清福啊!你既然说你吃不上热饭,那我今天还真不做了!”

    “你说你辛苦?难道我不辛苦吗?你知不知道现在形势越来越不好,公司又要裁员了,我有多大的压力,你明白吗?”刘先生越说越气,到最后怒火无从发泄,便随手将背着的公文包朝着王艳砸过去。

    王艳见状,气愤地走回卧室,越想越委屈,终于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生活怎么会这样!这日子过不下去了!”刘先生夺门而出,喝闷酒去了。

    刘先生并不晓得,王艳之所以没做晚饭,是因为她的毕业论文没通过,她郁闷极了。等刘先生回来后,坏情绪终于有了一个发泄口。但她哪里知道,老公正面临着失业的压力,情绪也不是很好呢!他们缺乏必要的沟通,动辄苛求对方,指责对方,最终引发了一起家庭口舌之战。很多时候,人们总是过于在乎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了家人同样需要安慰与理解。

    对他人不要过于严格要求,这样才会生活得快乐。虽然不少人知道这个道理,但做起来却未必就如此。当然,在家庭中如此,在职场中同样如此。

    做员工的总是希望老板能给他升职加薪,但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于是,有一些员工便三五结群地谈论起来:“这老板就跟葛朗台似的,简直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好几年都不涨工资了,还让员工天天加班……”“是呢,每天下班后都快累趴下了!我来公司三年了,等着加薪等得花儿也谢了……”诸如此类的人,不能从老板的角度去考虑事情,去改变自己,可能终其一生,也只能眼睁睁地望着别人过潇洒的生活,自己却在抱怨中日复一日。

    是谁给了你一份差事?是老板!是谁每个月给你发放薪水?是老板!

    是啊!是老板!那为何还要抱怨呢?比尔·盖茨曾说:“老板就是老板,职场不是理想世界。”假如你不满意这份工作,大可以拍屁股走人,抱怨是解决不了任何事情的!所以,对老板也不要太苛求了。

    当然,对于老板来说,不要成天将“有压力才有动力”的话挂在嘴边。要清楚“管理无情人有情”的道理。只有重赏才能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假如只晓得苛求员工多做事、多干活儿,却又舍不得多发些必要的补贴作为奖赏,又有什么理由抱怨员工舍你而去呢?

    因此,作为老板,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员工的立场思考,也不要对员工太苛求了。

    最后,对待周围的朋友,更不能太苛求。只要是朋友,无论你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都应该懂得去欣赏,去包容。无谓的抱怨和指责是没用的,只能让你失去珍贵的友谊。

    苛求他人是一把刺向自己的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你总是对别人提出过高的要求,久而久之,你就会越来越缺乏伙伴,最终变得孤立无援!所以,不要太苛求别人。与其苛求别人,不如苛求自己!苛求自己善待亲朋好友以及身边所有的人!

    学会接纳别人的缺点

    据《资治通鉴》中记载:公元前377年,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时说:“依照苟变的军事才能,他足可统率五百乘的军队。”但卫侯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清楚他是一个将才,不过他在向老百姓收田赋时,曾白吃过人家几个鸡蛋,因此不可以用他为将。”子思听完这个逻辑,进言说:“圣明的君主用人,犹如木匠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合抱粗的大树,尽管烂了一些,但好木匠绝不会因此而将之抛弃。如今,您处于狼烟四起的环境中,需要选择勇猛之人,因为区区几个鸡蛋而舍弃捍卫社稷的将才,万万不能让邻国知晓啊!”

    这个小故事说的大概内容是,子思推荐苟变担任将领,卫侯却由于苟变昔日为官收税时吃了百姓几个鸡蛋而弃之不用。结果,子思以“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劝谏:选人任官不可求全责备,而应“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为我所用,最后成功说服了卫侯,让苟变获得了重用。

    我们要明白,世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只存在完整的人。一个完整的人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接纳别人的缺点。一个人学会了接纳别人的缺点与短处,他才有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与自由,才有可能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去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假如我们总是去计较和放大别人的缺点与不足,那么我们永远不会对对方感到满意;假如我们总是习惯于揪住别人的缺点,穷追猛打,那么实际上也是在作茧自缚。

    一天,老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幅“画”:白纸中间画了一个黑圆点。老师指着画,问同学:“你们看见了什么?”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黑点。”老师进一步开导说:“你们只答对了极少一部分,画中最大的部分是空白。只看见小,对大视而不见,就会束缚人的思考力。成千上万的人难以突破自己,这便是关键原因之一。”

    事实上,这个黑点好比是人的缺点。一个人揪住自己的缺点不放,他就会成为一个自卑的人;而揪住别人的缺点不放,他就会失去所有的朋友,人际关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镜子肉眼望过去是非常平的,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变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我们的双眼看起来非常干净的东西,放到显微镜下,将不再如此。试想,假如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看见饭菜里的细菌,恐怕连饭也不敢吃了。与人交往时,如果拿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恐怕不少人都会被视作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记得四川乐山凌云寺内弥勒佛旁有一副这样的对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低。”这副对联强调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己要时时处处看到自己的无知无识,对人要尽量找出别人的长处。笑,并非笑人,而是笑自己无知无识;观,并非是观人之短,更要观人之长,取人之长,学人之长,容人之短。任何正常的人,都是有短有长的,都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有时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往往结合在一起。所以说我们在看人、待人的时候,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得见人之长、容人之短。

    郑晓龙导演有一部特别火的清宫戏,那就是《甄嬛传》。在这部剧中,有一个人必须要提一下,那就是令雍正念念不忘、又总是被剧中人提及的纯元皇后。纯元能歌善舞、上善若水,对待宫女体恤有佳……总之吧,她简直就跟神一样完美。可惜她死了,且殁于盛年。或许,这个人物形象的隐喻是,完美无瑕的人,在世间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既然如此,何不学会包容、学会接纳别人的缺点呢?

    那么,该如何接纳别人的缺点呢?

    第一,有一个宽阔的胸怀。能够从容地对待全部的人生际遇,包括嘲笑、诽谤、嫉妒、误解等。

    第二,以尊重人的态度建立自己的人脉圈。尊重每个人,但不苛求别人的尊重。

    第三,诚信、公正。诚信与公正一样,是我们在人际关系构建中一种必需的美德。缺乏诚信,就会很容易失去别人的信任;有公正才能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与有序。

    第四,帮助他人。善待别人,善意地帮助别人,在整个团队中无疑会拥有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让自己一直处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

    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其他的情况,对于别人身上存在的缺点,都要心怀包容。接纳别人的缺点会让我们觉得脚下的路更宽,头上的天更高。因瑕掩瑜,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察觉不到别人的优点,是极其不明智的。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完美只属于神。对别人的不足之处,要给以接纳,不排斥,不藐视。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努力寻找别人的优点

    古时候,在一座深山中,有一位勤劳的农夫。他生活特别有规律,每天都会肩负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木桶去河边汲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后来,这两只木桶中,有一只产生了一道裂纹。从此之后,农夫每次回到家时,这只木桶常常会漏得只剩下半桶水;另一只木桶由于没有裂纹,因此总是满满当当的。就这样,过了两年,农夫每天只能从小河中挑到家一桶半水。

    完好无损的木桶觉得自己对主人贡献很大,所以整天洋洋得意、自命不凡,而有裂纹的木桶则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能胜任工作而汗颜不已。一天,存在裂纹的木桶终于忍不住对农夫说:“两年了,我觉得非常惭愧,因为我这身上存在裂缝,一路上漏水,只能挑半桶水回家。”

    农夫听完这只木桶的话,安慰它:“你留意到了吗?在你那一侧的路边上鲜花怒放,而另外的一侧却没有一点儿花的影子?其实,我很早就发现你身上有了裂纹,会漏水,于是将花籽播撒在你的那一侧的路边。我每天挑水回家的途中,你就给它们浇水。两年了,我常常从这路边采摘鲜花,作为装饰房间之用。假如不是因为你的所谓的缺点,我如何能够获取美丽的鲜花,把房间弄得芳香怡人呢?”

    每个人都是优点与缺点的综合体,就好比那只有裂纹的木桶,总会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缺点。倘若我们心怀包容,努力寻找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且能够扬长避短,我们的生活必定会变得轻松愉悦、多姿多彩。

    不容否认的是,每个人都可能存在思维偏见,只不过是程度有轻有重罢了。所谓“偏见”,是根据自己所获取的信息,凭主观的想象,甚至已有的经验与逻辑,杜撰故事一般地给对方构造出一个形象,甚至依次去推测他的过往与未来。

    与对方第一次见面,如果你看见对方穿着邋遢,谈吐不雅,你很可能会判定他是一个文化素质不高、且缺乏教养的人。当然,你有如此认为的权利。不过,假如你进而认为他做事一定马虎粗心,并且为人自私,甚至可能性情邪恶,以至于日后不想与其有任何交集,这样就会变成一种偏见,就欠妥当了。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非常容易丧失大把大把的良机。在与人交往、合作过程中,明智的人总是懂得充分利用并发挥对方的优势,从而为自己提供这样或那样的方便。

    对别人存在偏见,结果往往不利于自己。有人曾说:“一次偏见就等于失去了一个合作伙伴,甚至失去了一个潜在的朋友。”因为对别人有偏见,很容易被对方察觉,一旦别人感觉到你对他存在偏见,很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假如你们要做的事需要合作方能完成,那么你就摊上事儿了!同心协力地合作是肯定没戏了。

    要想消除偏见,我们就得设法改变自己的一些思维定式,对自己的观点稍作调整。首先,要让自己坚信每个人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然后努力去寻找别人的优点,这样做将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假如能多关注别人的优点,对别人持吹毛求疵态度的倾向和不满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就能以舒畅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去。

    努力寻找别人的优点,不单纯是为了别人,其实也是为了自己。寻找别人的缺点进行批评,不仅会影响自己原本愉悦的心情,还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烦躁起来。对别人持有吹毛求疵的态度,有时是自己对别人“羡慕嫉妒恨”的一种表现。因为你“羡慕嫉妒恨”对方,所以会专门挑别人的缺点与不足,以平衡自己的不良心理。一旦被吹毛求疵的一方察觉不到你的挑刺儿,反而会让你的心情变得更加郁闷、烦躁。

    和人交往要尽可能地多看对方的优点,少看对方的缺点,能以这样一种态度与人交际,我们就会感到这世界很美好。恰如一位成功人士所指出的:“看人应该看到他的优点,必须尽量发掘他人的长处,善于观察到他人优秀的一面。只用三分心思去挑剔他人的缺点。切不可本末倒置。”

    第16节不要对他人的过失揪住不放

    世界上没有完人。一个人要是苛刻到不能容忍别人的小错误,那么就容易变得孤独,少有朋友。其实,过于计较他人的过失,就如同磁铁,那些怨恨、责怪、猜测、多疑就如同铁屑,统统都会收拢归位,进而让你用怀疑不解的眼光去与人交往,去处理事情。这世间的一切都会随风而去,灰飞烟灭,我们何必事事太较真呢?

    计较是把双刃剑,既伤人又伤己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要对他人的过失揪住不放,过于计较。因为计较堪称一把双刃剑,既能将别人伤害,也可能会将自己伤害。

    白梅和夏雨是一对相识多年的好朋友。因为一件小事,白梅竟然对夏雨有了很大的意见。

    过了很多天,白梅仍然心存不满,便忍不住对另一位好朋友牢骚满腹地说:“认识那么多年,我对她还不了解?你知道吗?她竟然在我面前装大!那天,在新世界百货商场偶遇,她居然假装不认识我!我跟她打招呼,她居然视而不见!我真是拿我的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

    其实,那天正逢夏雨心中有事,白梅向她打招呼的时候,她正在沉思,“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根本就没听见白梅的喊话。但白梅却自感在大庭广众之下很没面子。后来,虽然有人劝告,有人告之事实真相,白梅仍难以释怀。因为白梅的计较,两人关系日渐降温。这件事传出去,亦使得其他人对白梅“另眼相看”,与白梅交往时,不得不多个心眼。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类似的情况,也让一对友人反目。

    郄婷婷和张聪自高中时代便是无话不谈的好姐妹。大学毕业后,郄婷婷在河北石家庄就业、定居;张聪则在北京就业、定居。因生活和工作奔波而忙碌,两人联系日渐减少。

    去年七夕节,郄婷婷给张聪发了一条祝福短信,但过了一个星期,郄婷婷也没有等到预料之中的回复。中秋节之际,当年的班长组织了相识10周年的同学聚会。待饭菜上桌后,同学们开怀畅聊,好不热闹!但郄婷婷总感觉张聪对自己若即若离,便更加感到窝火。

    郄婷婷忍无可忍,对张聪气冲冲地说:“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北京安了家,自感高人一等,不把我这个昔日的朋友放在眼里了?给你发个短信,你现在都不屑于回复了!”这一番话,听得张聪是一头雾水不知所然。经过这件事后,两人的感情受到了极大伤害。

    其实原因很简单,是因为那天张聪的手机碰巧欠费停机,根本没有收到郄婷婷的短息,尽管见了面,因为不知也未提,误会就这样造成了。因为计较,事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只要去计较,类似的事情俯拾皆是,就好比天上的星星,不胜枚举。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关于“打满补丁的外套”的小故事。

    有一个偏远的山村,住着一个穿着怪异的老先生。之所以说他穿着怪异,是因为他每天都穿着一件打满补丁的外衣到处游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外衣上的每一个补丁都是用不一样的颜色补上去的,乍看上去,外衣很是抢眼。

    一天,这个村子里来了一名旅行者。旅行者在这村子里稍作停留之际,发现了这位特立独行的老先生。他对老先生的穿着感到很费解,忍不住询问:“你为啥要穿如此怪的外衣走来走去呢?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这位老先生严肃地回答说:“我这衣服上的补丁啊,颜色各异,是因为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乡亲们的一个错误。我不想他们忘记自己曾犯下的过失。”

    旅行者听完,继续问老先生说:“我想知道的是,你胳肢窝处的白色补丁又代表着什么呢?”老先生面带不悦地回答说:“这代表我自己的错误。我将其搁置在我目光不容易看见的位置。”

    仔细想想,在你的实际生活中,是否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情景?就好比这个穿着一件打满补丁外衣的老先生,过于计较他人的过失,并将其放在最明显的地方,用最引人注目的颜色标识出来,却将自己的过失隐藏在胳肢窝下的丁点儿大的白颜色中。

    其实,过于计较他人的过失,就如同磁铁,那些怨恨、责怪、猜测、多疑就如同铁屑,统统都会收拢归位,进而让你用怀疑不解的眼光去与人交往,去处理事情。这世间的一切都会随风而去,灰飞烟灭,我们何必事事太较真呢?

    曾见过,一些甜蜜恋人分道扬镳,可能只为一个误会;一些恩爱夫妻以离婚收场,可能只是对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心存分歧;结识多年的挚友对彼此芥蒂满怀可能只为一些莫名的缘由。试问这些事例,有哪一条理由可以站住脚?

    智者从来不会抱着“锱铢必较”的心态度日,从来不会让别人制造的过失或麻烦转变成自己的烦恼。因为他们懂得,不管自己因此有多么愤怒,对方也不会为自己而失眠的。假如因为他的过错而令自己陷入无尽的烦闷、苦恼甚至悲恸之中,自己就成了唯一受到伤害的人,而且将这种伤害的深度和长度加以强化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不去计较他人的过失貌似是在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谅解。假如计较之后,抱怨、忧郁、责备、猜疑统统化为虚有,心境豁然开朗,那计较还算划得来。问题是,计较他人的过失之后依旧无济于事,除了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还会迷蒙辨别的目光,让一些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复杂起来,甚至招惹来一些是是非非。这绝不是什么价有所值的事情。

    对他人过失不计较,最终会成就自己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也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接受的人。这些人可能会做一些让我们难以接受的错事。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试着去改变别人,与其非常愤怒地大声指责别人的过失或不良行为,不如对对方心怀一份理解,一份宽容,说不定最终成就的还会是自己呢!

    春秋时期楚王开设太平宴,大宴文武官员。宠姬妃嫔们也被要求统统出席,陪着君臣一起狂欢。席间奏乐歌舞,美酒佳肴,转眼间就到了傍晚,但众人高兴劲还没过去。楚王下令燃起蜡烛接着宴饮,还专门让他最宠爱的美人交替向官员们敬酒。

    突然,一阵怪风刮来,将所有的蜡烛刮灭了。宴席顿时漆黑一片。这时,有位官员趁黑使劲儿摸了摸美人的玉手。美人察觉到后,立刻将手甩开,顺势将他的帽带扯断了。然后,急忙回到座位上,凑在楚王的耳边告状:“刚才有个官员趁黑调戏我,我把他的帽带扯断了,赶紧让人燃起蜡烛看看哪个官员没有帽带,就能判断是哪个人揩我的油了。”

    楚王听了美人的一番话,不仅没有立即下令点燃蜡烛,反而扯开嗓门对众人说:“寡人今晚务要跟诸位一醉方休,来来来,大家把帽子摘了尽情痛饮!”就这样,各位官员将帽子摘掉。然后,楚王才下令点燃蜡烛。诸官都不戴帽子了,自然就判断不出谁的帽带断了。

    宴席结束后回宫,美人抱怨楚王不为她出气。楚王微微一笑,说:“这次宴会为的是让百官尽情狂欢,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如果要过于计较追究的话,就是大煞风景啦!”于是,这件揩油之事就到此为止了。

    照理说,楚王有一千个理由计较,只要他下令一查,犯了错的“嫌疑人”便可水落石出。然而,他不仅不去计较,还下令熄烛摘帽喝酒,保护了“嫌疑人”。也正因如此,后来楚王伐郑,有一健将独率数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逼郑的首都,使楚王声威大震。原来这位将军就是当年酒后摸过楚王美人之手的人。

    由此可见,有时候对他人的过失不计较,当下是维护了他人的尊严,但最终却可以成就自己。一个处处计较的人,一个动不动耿耿于怀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不计较,有时其实是给别人让路,给别人机会的同时又给自己留了余地。

    我们再来看一看松下幸之助是如何对待有过失之人的,或许也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发。

    松下幸之助何许人也?他是日本著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人誉为“经营之神”——“事业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等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均由他首创。

    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得知部下后藤犯下一个大错,于是,忍不住怒发冲冠。松下幸之助一边用挑火棒击打着地板,一边板着脸大声斥责后藤。

    一番怒骂之后,松下幸之助望着挑火棒,对后藤说:“你瞧,我刚才情绪多么激烈,竟然将挑火棒都弄弯曲了!后藤先生,你现在可否帮我将它弄直呢?”

    看吧!松下幸之助的这句请求是多么绝妙!后藤自然是答应了,没过一会儿就将挑火棒恢复了原状。

    松下幸之助感叹道:“呀!你的手可真是巧极啦!”随后,松下幸之助脸上马上露出了和蔼可亲的笑容。然后,真心赞美了后藤先生一番。

    事情到了这一步,后藤先生原本满肚子的反抗情绪,竟然不由自主地消失了。

    更令后藤惊讶的是,他回家推开门后,居然发现夫人已经精心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摆在餐桌上,耐心地等他归来。

    “哦,亲爱的,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后藤先生纳闷地问道。

    “是这样的,你的领导松下幸之助打电话说:‘你家先生今晚回家的时候,心情估计是十分糟糕的,你最好准备些好吃的让他解解忧吧……”

    后面的故事无须赘述。从此以后,后藤先生自然是铆足了劲地为松下幸之助工作。

    松下幸之助先生对后藤采取的是刚柔并济的方法。松下幸之助一番暴怒之后,对于别人的失误对自己造成的伤害,选择了谅解和遗忘。这种不计较的心态,是一种远观的智慧。有一句说得好:“计较是用别人的过失来惩罚自己。”总是计较别人的过失,其实最受伤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面对别人的过失,学会包容,将会对你的人生大有裨益。

    唯有对他人的过失不计较,才能宽恕自己的缺失,才能赢得他人的感激。原谅了他人,舍弃的是旧怨,获得的是新生。说不定,还能够就此获得他人的一臂之力,助你走上成功之路,或者是助你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当察觉到别人的错误时,切忌粗鲁地指出

    身为美国历史最能干、善于外交的著名人物,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富兰克林传》中记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好与人争论的人,转变成一位极具亲和力的人。

    年纪轻轻的富兰克林由于人非常聪明,各方面的见解又十分独到,他总是能洞察到别人的错误,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毫不留情地指出他人的错误,甚至还会用嘲笑的语气,评判对方的无知。

    一天,一位老教友对富兰克林说:“你再也不应该如此行事了。你总是打击那些跟你意见不合的人,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倾听你的意见了。你的朋友们甚至会因为你不在场,而感到更加的轻松快乐。”

    年轻气盛的富兰克林计较说:“可是,我只是用我的方式指出那些错误。”老教友对他说:“你的确知道的颇多,以至于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告诉你任何一件事了。然后,你会发现,除了现存的那么些知识外,你不会再知道的更多了。”

    富兰克林听取了教友的指点,在任何情况下,发现他人的错误之后,绝不再用颐指气使的口吻粗鲁地指出来。富兰克林后来在提及自己的转变时这样说:

    “我制定出一条规矩,绝不正面反对任何人的观点,也不容许自己过于武断。我甚至不容许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有过于肯定的措辞。‘当然’、‘无疑’这类词是我不会用的,我尽量改用‘我觉得’、‘我推测’、或‘我想象’一件事该这样或那样;或者‘目前我觉得是这样’。当别人讲述一件我不以为然的事情时,我也不马上驳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错误之处。

    “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对方的观点是无误的,但在眼下看来,似乎稍有不妥等等。当我改变与人相处的态度后,我很快就领会到改变所带来的收获——凡是我参与的交流沟通,气氛都变得很融洽。我以谦逊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容易被接受,还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后来,我发觉自己犯错误后,也没有遇到多少难堪的场面,而我恰巧是正确的时候,更能让对方抛弃自己的错误意见转而认同我的观点。”

    富兰克林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自己肯定正确为计较的理由,而丝毫不顾及他人的心理感受,肆意地指责他人或高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不仅难以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会让自己成为一个被人讨厌的人,甚至招致厄运。

    某企业新招聘了一批新员工,总经理抽空开了个见面会。总经理点名:“刘烨(huá)!”这时候,会场寂静无声,无人回应。总经理又重复了一遍。然后,一个员工起身,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只见他指着另一位员工说:“他的名字是刘烨(yè),不是刘烨(huá)!嘿~嘿~嘿~”随后,人群里传来一阵低低的笑声。

    总经理的神情有点窘迫。“报告经理,我是打字员,是我把那个字打错了。”一个机灵的小姑娘起身,大声说道。

    “太马虎了,下次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要多注意。”总经理挥挥手,神情恢复正常,继续大声地点名。

    没过多长时间,这名当众承认错误的打字员被破格提拔为公关部经理,而见面会上那位当众指责经理读错音的员工则被开除了。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总经理,你会提拔“不诚实”的打字员,还是会提拔那个当众指责自己错误而害自己颜面扫地的“有学问”的员工?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诚实地指出别人的错误,让别人及时改正,的确是一种美德,但遇到特殊的情况,我们必须学会灵活处理。如果我们的言行举止之所以有悖于诚实,是为了照顾别人的心理感受,是为了挽回别人的颜面,也未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不诚实其实也是一种美德。

    有些人或许会为这位“有学问”的耿直员工而叫屈,认为“不诚实”的打字员很虚伪,理应受到批判。他们忘了,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过于耿直或不管不顾很容易将别人弄得伤痕累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欠缺,犯错误有时是无法避免的。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巧妙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并让别人逃离犯错误的尴尬处境呢?具体地说,指出别人错误以其方式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六种:

    一是触动式。触动式指错,措辞尖刻,用语激烈,适合一些依赖性较重、惰性较强的人。

    二是渐进式。渐进式指错是逐步接近主题,适合一些自尊心与荣誉感较强的人。

    三是商讨式。商讨式指错的态度比较平缓,不强加于人,而以商量讨论的口吻交流。这样易于被反应迅速或暴脾气的人所接受。

    四是提醒式。提醒式指错,重在暗示、启发与提醒,适合一些性格敏感、疑心较重的人。

    五是参照式。具体地说,即借他人的事例来对比,导引出指责的内容,适合一些知识不丰富却又自以为懂很多、悟性不高的人。

    六是提问式。提问式指责,以问答的形式展示,适合一些性格内秀、思想较有深度的人。

    当我们有理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放弃计较,不要让自己沦为粗鲁的指责者。正确的态度是彬彬有礼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问题得以解决,观点被人接纳,同时还能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对事不对人,不轻易给他人贴标签

    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要有一颗公允的心,多关注事物本身的对错,而不是依据这件事是谁做的来给出相应的评判。比如,面对不相上下的电器月销量,如果是小王当值,就是不错的业绩,有此销量已经是可喜可贺;如果是小杨当值,就是一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小王根本就没有尽心尽力做事。此外,将对一件事情的评判直接发展成对人的评价,也是一种不理智的做法。

    “人不可能不存在缺点,不可能不犯错误,做事情时要对事不对人”。这个道理相信谁都会说,说出来谁都能懂,然而做起来,却并非谁都能够践行。

    十几年前的百度,是一家快速发展中的搜索引擎网站。那个时候,百度一方面要面对独立流量带来的用户,另一方面,还要提供搜索服务给合作的门户网站。考虑到百度服务器每天承受的访问压力已经接近服务器的极限,倘若访问人数再增加,就会导致百度独立网站的服务不稳定,如此一来,会给用户的搜索体验造成严重影响。所以,负责人丹尼尔差不多每天都盯着百度服务器。

    碰巧这个时候,销售部那边新谈成了一个门户网站,希望立刻使用百度的搜索引擎服务。

    对此,丹尼尔显得犹豫不决,他知道这个服务不应该上,因为新服务很可能成为压垮百度服务器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过,最后出于各种原因,丹尼尔没能坚持到底,新服务还是上线了。结果,连续两天,百度网站的服务稳定质量性很是糟糕,用户在提出搜索请求时时常得不到正常的搜索结果,新服务被迫迅速下线。

    丹尼尔因为这件事情忐忑了数日,已经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他知道,虽然上司罗宾从不发脾气,但依照罗宾的性格,是不可能容忍下属出现如此大的纰漏的。丹尼尔心想,或许罗宾会大发雷霆……

    丹尼尔揣测得没错,罗宾的确很在意这件事,然而在例会上,他并没有对任何人发脾气,而是平静但认真地对丹尼尔说:“你的职责就是保证百度的服务可依赖,所以这次事故你有很大的责任,要好好反思。”随后,便迅速地将话题一转,环顾众人一圈后,说,“现在最关键的是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抓紧时间讨论一下。”

    丹尼尔说出了自己准备好的解决方案,罗宾非常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地点点头,他认为这个想法考虑得很周全,随后非常投入地和他一起讨论起其中的细节来。丹尼尔长舒了一口气。

    会后,丹尼尔看见罗宾还是有点儿难为情,没想到罗宾却好像不记得这件事了,主动过来对他说:“这个周末你有时间吗?”看着罗宾脸上那带着甚为期待的熟悉表情,丹尼尔笑了:“你是不是又想把大家聚一块玩‘杀人’了?”“对呀对呀,好长时间没玩了,你们不想玩吗?”“早就想了!我去约人,就这个周末吧!”于是,先前那个充满活力的丹尼尔又回来了。

    事实上,在百度的会议室中,整天都可以听到人们在争论。直接反驳或争执得面红耳赤是司空见惯的,不过,走出会议室后,并不会改变员工之间的融洽互助关系。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一切争论都是“对事不对人”的。

    一件事,成也在人,败也在人。因为是人在做事。做事的人对能否做成一件事所起的作用的确至关重要。但这是否意味着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就一定要花费诸多时间与精力来对待人的因素呢?非也。当事情出现纰漏的时候,人的本性会首先找人的原因。所以,对事不对人,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对人不对事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日常交往中,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帮助这个人总结教训的人为了表明不是对这个人做评判,常用“对事不对人”这句话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不是来审判你的,而是来帮助你以后再做类似的事情时可以做得更好。”言外之意是——这次这件事没有做好,是做这件事的方法和过程有问题,和做这件事的人关系不大;倘若换了别人,用同样的过程与方法,在同样状况下来做这件事,结果是差不多的。

    “对事不对人”经常在事件发生之后被人们使用,它的精髓在于尊重规则、注重成果。在人际关系中,“对事不对人”能够让人将有限的精力放在事情与结果上。当然,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不带偏见地评价他人的做事成果,一事一议,不过多联想。

    尽管是人在做事,但也不能因为这个人做了一两件错事,就轻易给他贴上“不好”或“不行”的标签。一言以蔽之,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做错了一件事,就将一个人定位了,而应该将更多的心思与精力放在事情本身上,关注解决方案。

    第17节要想着让别人如何接纳你,而不是你能接受什么人

    在与人相处过程中,我们要想着让别人如何接纳自己,而不是自己能接受什么人。一个人只有喜欢别人时,别人才有可能会接纳他;但是当他不喜欢别人时,别人也可能不会接纳他。我们对别人采取怎样的态度,别人也会对我们采取怎样的态度。谁都不比谁傻,一旦我们言行举止散发出不友善的信息,别人会有所察觉。而一个人散发出怎样的信息,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我们要想拥有圆通的人际关系,就得散发出一些信息,并做出一些让别人接纳自己的行为。

    别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

    有一天,杨丽娟走进一家电器商城,一台音色清纯透亮,低音浑厚震撼力强的电视机吸引住了她的眼球。这时,走来一位热情的男售货员。这名售货员一脸职业微笑,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台电视机。他从电视机的性能优势讲到它的结构特点,又从性价比介绍到它的售后服务……刚一开始,杨丽娟被售货员那热情而熟练的业务知识所感动,对电视机也产生了八分好感。她本来想咨询一些什么,但售货员连珠炮似的慷慨陈词着,她总也插不上话。

    杨丽娟看出来了,这名售货员不管你懂不懂,也不管你什么反应,只是一味地说啊说,似乎顾客不掏出钱包买下这个产品,他就会一直说下去。于是,杨丽娟心中开始不悦,尤其是当售货员极力夸大自己的品牌而贬低其他品牌时,让杨丽娟对他的动机产生了怀疑:这么夸夸其谈,这台电视机的性能是否真如他所说的那样?这种疑虑迅速将她之前产生的好感取而代之。只是出于礼貌不好意思马上走开,幸亏这时又来了一位顾客,杨丽娟赶紧抓住时机“逃”走了。

    在杨丽娟看来,这名售货员是一位训练有素且业务知识熟练的推销员,可却又是一个不懂得处世技巧的推销员。扑灭顾客购买欲的恰恰是他那滔滔不绝的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喜欢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没有谁情愿接受推销,或被人强迫去做一件事。谁都喜欢依照自己的意愿和审美去采购物品,或依照自己的逻辑而言行,不喜欢他人擅作主张。与人交往者都应记住这一点。

    发生在汤姆斯医师身上的一个例子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汤姆斯医师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家大医院上班。前些日子,该医院需要增添—套X光设备,不少厂商获悉这一消息,都派业务人员前来推销自己生产的设备,负责X光部门的汤姆斯医师为此心烦不已。其中,有一家制造厂商则采用了一种非常高明的技巧。他们发来一封快递信,内容如下:

    我们工厂最近完成一套X光设备,不久前才运到公司来。因为这套设备并不是尽善尽美,为了希望能进一步改良,我们十分诚恳地请您前来拨冗指教。为了不耽误您宝贵的时间,如果您有意向,请随时跟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开车去接您。”

    “这封信的内容着实让我感到诧异。”汤姆斯医师说道,“我作为负责采购的人员,以前从未有厂商询问过我的意见,所以这封信让我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那一个礼拜,我每天晚上都忙忙碌碌,不过还是取消了一个约会,挪出时间去瞧了瞧那套设备,最后我发现,我越研究就越喜欢它了。没有人叽叽喳喳地游说我,是我自己主动跟医院建议购买那套设备的。”

    事实证明,相较于自己擅自作主张,把意见强加给别人,事先征询意见的效果要好很多。

    然而,在现实中,有些人却常常将这一点忽略。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们做事的时候,被一种占有欲和控制欲所驱使,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希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殊不知,这种一意孤行的做法常常会落空,因为没有谁喜欢被他人支配。除此之外,这种强加于他人的做法,还将对你赢得好人缘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有一位眼科医生为患者配眼镜,竟然摘下自己的眼镜让对方试戴,理由是:“我已经戴了七八年,效果甚佳,就给你吧!反正我还有一副。”谁都清楚这是荒唐可笑的,但医生却一个劲儿地说:“我戴着感觉真的很不错,你再试试。”患者推辞说:“我戴上去,我看到的事物都是模糊不清的。”这位眼科医生继续说:“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再等等看,你会看个一清二楚的。”经患者一再抗议,眼科医生最终恼羞成怒地说:“我真倒了八辈子霉了,我真是好心没好报!”

    这则笑话在惹人捧腹大笑之余,揭露了一个不少人身上存在的缺点,就是不在乎别人的喜好与感受而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有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存在不同的看法,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当自己的观点跟他人产生分歧之际,你是经常自以为是,还是考虑他人的观点,很多人都选择前者,特别是那些身居高位者,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唯我独尊,藐视他人的观点。

    殊不知,如此处世,一方面对自己不利,假如他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不听取或不采纳就获得不了正确的信息;另一方面,对他人的自尊心是一种伤害,会导致人际关系上的负面影响。谁都不可能万无一失,万事通晓,为什么总想着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不认真考虑他人观点的正确与否呢?

    我们做事要使人信服,要想让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要想拥有一个左右逢源的人际关系场,就别高高在上地指手画脚,专横地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倘若使用强制的方法,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但采取让步的方法,则有可能得到比所预期的更多的东西。

    永远不要与人进行无谓的争辩

    宋朝时期,蔡州的知州张绅犯了贪污罪被免职。有人对宋太宗赵光义说:“张绅非常有钱,不至于会贪污,是吕蒙正贫穷之际向张绅索取财物没得逞,现在施行报复罢了。”吕蒙正不申辩,结果张绅官复原职,而吕蒙正的宰相之职却被罢免了。后来,考课院查到张绅贪污的证据,于是又将张绅的官职免了,吕蒙正重当了宰相。宋太宗特意对吕蒙正说:“张绅果然有贪污的行为。”吕蒙正听了,一笑置之,既没有重提旧事让太宗脸上无光,也没有追究那个打他小报告的人。

    这种做法绝不是争斗的小人所能做到的,明明知道对方是不对的,却不争不斗反倒认输。一个人如果不争表明形式的输赢,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准的高低,那么他的生活必然过得很潇洒。

    仔细想想,人生之中,何必事事都要去争论,以赢取那无谓的胜利呢?就像有人所说,嘴巴痛快根本不算赢。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要为了逞口舌之快,与他人进行无谓的争辩。

    19世纪时,美国有一位青年军官由于性格争强好胜,总喜欢跟人争辩,所以时常跟同事们发生激烈争执,林肯总统为此把这位军官处分了,并对他说了这样几句颇有哲理的话:“成功之士肯定不偏执于个人成见,更无法承受其后果。这包括了个性的缺憾和自制力的缺乏。与其为争路而被犬咬,不如让路于犬。因为就算将犬杀掉,也弥补不了被咬的伤口。”

    有一次,刚参加工作没多长时间的冯宁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席间有一位小伙子在解说新郎与新娘的关系时,用了“青梅竹马”这个成语。他可能为了显示自己学识渊博,还张口吟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随后,小伙子补充说,自己所吟的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殊不知,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长干行》。或许,这首诗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以致让这位小伙子误以为出自女子之手。

    可能是冯宁年轻气盛,又觉得自己古典文学功底深厚,于是,毫不客气地当着众人的面,给那位小伙子纠错。令他没想到的是,那人反而更加坚持己见了。

    就在冯宁和他争论不休时,冯宁瞅见他的大学老师在隔桌坐着。话说这位老师在唐代文学领域可是颇有造诣。于是,他们跑过去让老师做仲裁员。孰料,老师听完后,在盖着桌布的桌下,用脚轻踢了冯宁一下,一脸严肃地对他说:“你记错了,那位小伙子所说无误。”

    回家途中,冯宁越想越不服气,他不相信学识渊博的老师,居然会记不清这首诗。于是他一到家就从书柜中翻出一本权威版本的《唐诗三百首》,确定自己无误。第二天,他向公司请了事假,因为他要拿着书去学校找老师,要老师还自己一个公道。

    见到老师后,冯宁还未开口,老师就先说了:“你昨天说的那首诗是李白的《长干行》,并没有错。”冯宁听完后,很是纳闷。老师接着说:“你是正确的,但我们没必要在那种场合让他人下不了台。那个小伙子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对错根本与你无关,你干吗跟他争辩呢?在社会上行走时,永远不要与人进行无谓的争辩!”

    “永远不要与人进行无谓的争辩!”我们应将这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因为在争辩结束之后,争论的双方十有八九比争辩之前更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们永不可能在辩论中赢得胜利,因为假如我们辩论输了,那便是无话可说;即便是赢了,一样也是“输”。此话怎讲呢?倘若我们赢了对方,将他的说法抨击得体无完肤,那又能如何呢?倘若我们获得一时的胜利,那种喜悦又能维持多长时间呢?

    相反,假如对方在争论中占了下风,肯定会觉得有损于自尊心,他日必寻找机会加以报复。因为一个人如果不是心甘情愿地认输,内心依旧会执拗地守候着自己的见解。

    事实上,当我们与人争执时,有时候争到面红耳赤仍旧毫无结果。或许最终证明我们是正确的,但如果这种正确性是以人际关系的受损为代价换来的,那么,我们真的值得这样做吗?当与人争辩时,不妨先思忖这样一个问题:“我究竟需要的是什么?一个是意义不大的‘表面胜利’,一个是对方的好感。”它们就好比孟子口中所言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定要权衡清楚,尽量避免不应该有的遗憾。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倘若你经常跟他人抬杠、反驳他人,与他人争论,或许偶尔可以取得胜利,但那仅仅是空洞的胜利罢了。因为你永远赢得不了对方的好感。”所以,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得胜利的方法,那就是永远不要跟人做无谓的争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赢得好感,才能在人海中不再孤立。

    我们双脚踩踏的地方,不过几寸大小,然而在蜿蜒的山路上踱步时,稍微不慎,就会坠入山崖之下;从碗口粗细的独木桥上过河时,稍微不慎,也会坠入河中。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双脚旁边缺乏足够的余地使然。人要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游刃有余地与人相处,也必须学会给别人留点回旋的余地,不要一味与人争论不休而在嘴巴上做得太绝了。

    善于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

    平日里,我们要善于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在非原则的问题上,争取能够“求大同,存小异”。这样有助于我们赢得好人缘。

    从前,有一位求道的年轻人,为了掌握人生的道理,不辞劳苦,长年累月,跋山涉水到各地拜访有道之士,求知解惑。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他也拜访了不少人,但感觉自己的收获并不大,所以他失望至极。他前思后想,也想不通为什么。

    后来,有一位私塾先生告诉年轻人,在他家乡附近的南山中,有一名得道高僧,可以解答关于人生的各种疑难问题。年轻人听后大喜,连夜起程,边走边打听这位高僧的栖身之地。

    这天,他终于来到南山脚下,碰到一个樵夫挑了一担柴从山上走下来,就走上前询问:“樵夫大哥,你可知晓这南山上住着一位得道高僧?如果住着的话,他的房舍具体在哪里?他又长什么模样呢?”

    樵夫稍微想了想,说道:“这山上的确住着一位高僧,但我也不清楚他究竟住在哪里。因为他总是四处游历,随缘度化世人。至于他的长相吧,有人说他佛光普照,相貌清奇;也有人说他蓬头垢面,胡子拉碴。没有人能说得确切。”年轻人谢过樵夫后下定决心,找不到高僧誓不罢休。接下来,步履坚定地朝着深山走去。

    后来,年轻人又遇见了很多人,他们当中,有的是农夫,有的是猎户,有的是牧童,还有的是采药人,就是始终没有遇见他心目中的那位可以指点人生迷津的高僧。

    年轻人倍感绝望,打算转身下山。在半路上,他碰见一位拿着破碗的乞丐,跟他讨水喝。年轻人就从身上把水袋取下来,给乞丐倒了一些水。还没等乞丐喝进嘴巴里,碗里的水就漏光了。没办法,年轻人又倒了些水在碗里,并催促乞丐抓紧时间喝。但碗刚端到乞丐的嘴边,水又漏光了。

    “你拿个破碗怎么可以盛住水呢?盛不住水怎么喝水解渴呢?”年轻人不理解地说。

    “我说年轻人啊,你四处请教人生的道理,表面上谦虚,可是在你的内心里,判断别人的话是否合你的心意,你不能接纳不合你意的观点,这些成见在你的心中导致了很大的漏洞,让你永远得不到答案。”

    年轻人听后,如醍醐灌顶,赶紧作揖说:“请问大师是否就是我苦苦寻觅的得道高僧?”连问数声无人回答,他只好抬起头来,原来那位乞丐已消失不见了。

    参考别人的观点,借鉴别人的方法,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尊重他人的意见,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对双方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人们在心灵上存在着很多的漏洞,比如嫉妒、猜疑、懦弱、浮躁、仇恨、成见等等。只不过,每个人的心灵漏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罢了。心灵存在漏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有漏洞而懒得去弥补,以至洞变得越来越大,贻误人生。有了漏洞竭心尽力地去弥补,心灵才显得可贵。也唯有如此,别人才会乐意与这样的我们交往、亲近。

    说话要有分寸,做到慎言、忌口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有些人伶牙俐齿、口若悬河,这固然令不善言辞者心神向往。但假如在人多的地方,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是很难挽救的。因此,在人多的场合,聪明的人会尽量少讲话,并讲究“忌口”。他们明白,如果由于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将事情弄得一塌糊涂,是很划不来的。

    古往今来,“言多必失”的教训不计其数,让很多人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纵观那些成功人士,说起话来往往很会把握分寸,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是落落大方。该说的时候,说得充分;不该说的时候,惜字如金。

    现实中,我们要想在别人心目中有个好印象,那么,有一个原则必须谨记于心:在任何地方和场合,针对任何话题,我们都要做到说话有分寸。

    1.避免谈论他人的隐私和不当之处

    有人喜欢当众谈论他人的隐私和不当之处。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让自己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在一次宴会上,张先生在酒桌上向邻座的人谈论起某校校长的秘密来,同时表现出对校长卑鄙行为的大为不满,还说了一大堆抨击的话。

    后来,有一位太太问他:“先生,你知道我是谁吗?”

    “还没有请教贵姓。”他说。

    “我正是你说的那位校长的太太。”

    张先生当场窘住了,脸色通红,场面十分尴尬。

    不过,这位太太显得非常有教养,并未当众指责他,但张先生口无遮拦,给众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好。

    2.要尽量避免伤害他人的自尊

    在公众场合要重视对别人的尊重和说话的礼貌,否则很容易将对方伤害于无形之中,进而招致对方的反感和厌恶。试问,如此一来,又怎么能让别人接纳你呢?

    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15周年的晚宴上,斯大林心情甚好,他当着众人的面,对他的太太娜迦大声喊道:“喂,你也过来喝一杯!”

    假如这话是在家中说,不失人情味。但当着前苏联党政高级官员和外国代表的面,这话就显得有失庄重与得体了,甚至可以说很是随便!偏偏娜迦是一位个性极强且年轻气盛的人,她从来就不觉得自己是男人的附属物。她听了这句话,觉得受到了羞辱,一时又想不到化解的方法和言辞,就回喊了一句:“我不是你的什么‘喂’!”然后,就站起来,怒气冲冲地在宾客的惊讶眼神中走出了会场。

    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年仅22岁的娜迦已经躺在血泊里,手中拿着“松牌”手枪。

    一句不得体的话,毁了一条正值大好年华的生命,让人很是惋惜。假如斯大林注意场合和分寸,说一句:“娜迦,请你也过来喝一杯吧!”说不定就能够避免这场悲剧了。总之,注意说话的场合,亲朋好友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父母之间,都不能忽视了说话的分寸。

    3.说话形式的选择要跟场合相符合

    一位湘籍著名歌星应邀到湖南某市做嘉宾,主持一个义演节目。她上台后,只见她手持话筒,高声说道:“那次在中央电视台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我给‘娘屋里’的参赛选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里’的伢子妹子到北京参赛,我还要给他们打最高分。”这番话假如是在私下场合对“娘屋里”的人说说私情乃人之常情,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在这义演的严肃场合,说的又是严肃庄重的大奖赛评选打分的问题,她这样偏重于“情感”而忽视“理智”的言辞,引发了很多人的质疑:“作为一个评委,其公正何在?这样的话显然与自己主持人的身份不符。”

    说话注意分寸,要做到慎言、忌口,同时还要兼顾说话的场合、地点和说话的对象。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乱说一气;同时还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只字不说。没有考虑周到的话,也应该尽量少说为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