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必太计较-风物长宜放眼量——处世不必太计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星云大师曾指出,成就大器离不开四个条件:要经得起烦嚣、要受得了气愤、要忍得下挫折、要耐得住时间。风物长宜放眼量,做人处世,不必太计较,一切都要能承受得起。心胸豁达、能够宽容待人者,凡事看得高远,不会被眼前的得失遮蔽双眼,这样的人往往容易走向成功;心中狭隘、睚眦必报者,则总是处于与人比较、计较的状态中,徒生烦恼,这样的人往往不能成事,更别说成大器了。

    第18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糊涂是睿智的选择

    糊涂是一种不计较的大度和坦然。难得糊涂是一种睿智的选择。活得清醒之人,易生烦恼;活得糊涂之人,易获幸福。前者将世间之事看得真切,所以较真,再所以,烦恼尾随而至;后者,虽然活得粗糙,却由于计较的少,而活得惬意畅然。一个人精明于世虽然可喜可贺,拥有一颗糊涂之心却也非常难得。糊涂处世,不去做过多计较,不仅自己轻松欢愉,别人也会乐意跟你相处。

    做人不能太较真、认死理

    做人虽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做人是否太较真,正是有人活得潇洒快活,有人活得抑郁烦闷的原因所在。

    孔子领着一行弟子东游,半路上,感觉又累又饥肠辘辘之际,正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酒家。于是,孔子吩咐一弟子前往,弄点吃的东西。该弟子走进去,对酒家的老板说:“我是孔子的学生,我们和老师有点饿了,请您给一些吃的东西吧。”

    老板听闻,想了想,说:“你说你是孔子的弟子,我写个字,假如你认识的话,随便你们吃。”然后,就命人取来笔墨,写下一个“真”字。

    该弟子看后,毫不犹豫地说:“这个字太简单了,‘真’字三岁的小孩子都认识啊,这是个‘真’字。”老板仰头大笑道:“你竟然连这个字都不认得,还说是孔子的学生!我看你是假冒的!”然后,就吩咐伙计将他轰了出去。

    孔子看到该弟子垂头丧气地空手而归,问后得知原委,就亲自前往酒家,对老板说:“我是孔子,现在有点饿了,想点一些吃的东西。”老板说:“既然你说自己是孔子,那么我写个字,假如你辨认得出,那就随便吃。”然后,又写下一个“真”字。孔子看了看,说这个字念“直八”,老板爽朗地开怀大笑道:“孔子果真名不虚传,你和弟子们免费吃吧,随便点单。”

    刚才那位弟子百思不得其解,便问孔子:“这明明是‘真’嘛,为什么非说是‘直八’?”孔子解释道:“很多时候,是认不得‘真’的,你非要认真,自然会碰壁。处世之道,你还得继续学习啊。”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不能太较真。

    平日里,我们将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了不一定就认真。有时候,事情没办好,在上级眼中也是认真,因为你认真地揣摩了上级的需要,并且竭心尽力地配合了上级的需要。认真不等于较真。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兢兢业业做事的人没有被升职加薪,但一些业绩并不突出的人反倒获得了领导的青睐和提拔,便是由于前者多较真,而后者是认真;前者多被领导赞扬,但跟领导走得不近,后者多被领导批评却跟领导交往密切。你说哪一种人更认真呢?糊涂也只是旁人眼中的糊涂罢了,实际上,他们自己心里清楚着呢。

    假如你在公共场所碰到不顺心之事,那就更不值得为之较真郁闷了。有时素不相识的人冲撞了你,其中必然存在一些你不知道的原因,不知什么烦心事让对方此刻心情糟糕,行为失控,只是碰巧让你遇到了罢了。

    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跟萍水相逢之人较真。如果对方为人处世水平欠缺,跟他们较真就等于将自己降低到对方的水平。再有,从某种程度上讲,对方的冒犯也许是在发泄和转嫁他内心的苦楚,尽管我们并没有绝对的义务帮着他们分担苦楚,但若我们用宽容尽量对他们提供一些帮助,等于是在无形之中做善事。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愤愤不平与烦恼不止呢?

    活得糊涂的人,幸福指数也容易偏高;活得清醒的人,则容易烦恼。这是因为聪明的人看事情往往看得太真切,太较真儿了,生活中便是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由于计较和在意的东西不多,尽管活得简单粗糙,却因而能够抵达人生的大境界。

    大智若愚,该糊涂时且糊涂

    人行于世,在旁人眼中,看起来太傻气不好,看起来太聪明也不好。有道是“不智不愚”,其实就是一门假借糊涂之象,行聪明之道的处世哲学。

    威廉·亨利·哈里逊曾担任美国第九任总统。据说,他出生于一个小镇。幼年时期的他,性格很是文静害羞。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傻子,总是喜欢耍弄他。那些耍弄他的人时常将一枚5美分的硬币和1美元丢在他的脚下,让他随便挑一个,威廉总是挑那个5美分的,然后,那些人就哈哈大笑说他傻。有一天,一位好心人问威廉·亨利·哈里逊:“难道你不清楚1美元比5美分价值大吗?”“我当然清楚啊。”威廉不紧不慢地说,“不过,假如我选择了那个1美元的,我担心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丢钱给我了。”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有大智慧者,往往不在众人面前,特别是不在同行、同事或同伴面前彰显才华,表面上看貌似愚笨不堪,实则是一种人生的大谋略,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大智若愚之人,往往在人前收敛自己的智慧,一副傻啦吧唧的模样。在旁人看来,他们在小事上往往不如一般人精明,应变能力也比较差。殊不知,这正是城府颇深的表现之一。韬光养晦,让人误以为自己能力不足,让人忽略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时,却可以不动声色,以高超的智慧,先发制人,一举将别人击败,别人还一时半刻想不明白为什么!

    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吕端的人官至丞相,是三朝元老。此人平日里不拘小节,不计小过,看上去糊涂得很,不过处理起朝政事务来,却机敏过人,一点也不含糊。宋太宗夸奖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有一种人刚好与其相反,只要是便宜就想占一占,只要是好处就想捞一点儿。为了一丁点儿小利,不顾前程;为了一丁点儿小过,争个你死我活。这种人貌似聪明,实则再糊涂不过。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则关于宋太宗的故事。

    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饮酒,大臣孔守正与王荣侍奉酒宴。这两位大臣喝得酩酊大醉,彼此吵嚷不休,甚失做臣子的礼节。内侍奏请太宗将他俩逮捕送吏部治罪,不过,宋太宗却命人将他们送回府了。

    等到次日清晨,孔守正与王荣侍酒醒,回忆起头天晚上喝酒后在宋太宗面前放肆,非常后怕,便匆忙奔赴金銮殿,双膝跪着跟宋太宗请罪。宋太宗微微一笑,摆手说道:“说实话,朕也喝多了,记不得发生过这等事。”

    宋太宗托辞说自己也醉得不轻,一方面并未丧失皇家体面,另一方面,侧面警告这两位大臣日后严于管理自己。宋太宗假装糊涂,不仅表现了自己的大度,还收买了人心。

    糊涂能够让人在处世时获得好人缘,做事情时拥有好机缘,大智若愚的糊涂之人总是笑到最后。所以,糊涂不等于昏庸,而是另一种形式上的韬光养晦,豁达大度。糊涂的精髓就在于大智若愚,懂得后退,知晓前进,在一颗宽厚之心中不失随机应变的智慧与计谋。

    作为商人,向来以精明闻名,每一分钱都要算计,这固然是做生意的一种思路。然而,做生意也有例外的时候。尤其是在生意处于生死攸关之际,为了挽回大局,万万不能对小利斤斤计较。所谓该糊涂时且糊涂,这种糊涂才是大精明、大智慧的体现。

    真正的聪明人都是懂得糊涂的道理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绝对不会自作聪明,大发议论,相反都是装出一副所知不多的模样,躲躲闪闪伪装糊涂。实际上,他们心知肚明,懂得糊涂的人,什么人也不会得罪,因此更能够逢凶化吉、左右逢源,并逍遥自在地生活。

    一个人假装糊涂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难的是如何把握好“糊涂”的度。糊涂学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有人曾指出:“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乐在糊涂,成在糊涂。”倘若我们静下心来学习并实践一些糊涂学的知识,说不定它会让我们恍然顿悟,带给我们特大的惊喜,甚至让我们拥有一种乐观而从容的心态。

    涉及原则问题时,绝对不能糊涂

    我们要时常告诫自己保持清醒,不要总是稀里糊涂,不要总是错误不断。

    郑板桥是“糊涂”过的。他做山东潍县知县的时候,曾接过一桩田产官司。刘家说王家将10亩良田卖给了刘家,但总是不愿意将田交给刘家打理。刘家呈上田契,田契中写有良田的位置、面积、卖价、中间人、日期,瞧不出丝毫破绽。

    郑板桥提出让王家拿出田契。王家说,这10亩地是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田契早就弄没了。郑板桥又问王家:“这块田有多长?有多宽?”王家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郑板桥派人将三个中人找来询问,他们很确定地说:“王家将良田卖给刘家的事情千真万确。”所以,郑板桥大笔一挥,将这些良田判给了刘家。

    这件事情过了7年,郑板桥因得罪权贵而丢了乌纱帽,以平民身份到民间察访。一个信得过的农夫对他说了实情:当年那块良田是风水宝地,的确是王家祖传下来的。刘家意欲买来做坟墓,王家不愿意出售。刘家就托人伪造了契约,并买通了几个中间人,恶人先告状。郑板桥判的这一错案让王家失去赖以为生的基础,此后开始了离乡背井的生活。郑板桥获悉此事的来龙去脉后,追悔莫及,暗自责怪自己没搞清楚事情的真相。

    有人说:“人生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还有人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殊不知,糊涂分为两种:一种是真糊涂,懵懂处世,表面看去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一种是假装的糊涂,明明对是非黑白已心中有数,时机未到之际偏偏装作不知晓,即由“聪明转入糊涂”了。

    在10亩良田一事上,郑板桥是真糊涂;相较于郑板桥的这种真糊涂,鲁密斯在涉及原则问题时,则是假装的糊涂。鲁密斯的故事是这样的:

    这还得从鲁密斯在伊利诺州铁路局做局长那会儿说起。当时铁路局在进行裁减冗员,缩减支出预算,所以鲁密斯就把防备小偷盗窃木材的守夜人裁去了。

    那个时候,有些工人觉得堆积木材的场上没有人员看守,这样就可以将木材随意搬取。因此,在守夜停歇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场上的木材时有丢失。而先前路工们家中破烂的篱笆,如今一户户已修理完整,还增设了一些猪圈、鸡栏,更有甚者,有些路工家的走廊跟梯子的破旧板子也焕然一新了。

    鲁密斯观察到这些情况,不动声色。路工们还以为他老实糊涂可欺。没想到,下个月发工资的那日,凡是曾偷窃木材的路工,在应发放的工资里,已经把木材的价值扣除了,财务处所开列的工资条上,正确地显示着路工们偷窃木材的数量。

    众人都非常惊讶鲁密斯如何会知晓,并计算得如此精准。鲁密斯解释说:“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每日总是度量木材,计算损失的数量。谁如偷窃木材,万万不会把他偷窃木材的数量算错,或漏记在工资账上。”路工们听完,只能苦笑。既然一样要付出木材的成本,根本就没必要大半夜的偷偷摸摸,自己费力,把木材弄到各自家中来。之后,路工们偷窃木材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也就是说,我们保持与人为善、难得糊涂的态度固然很重要,但在涉及原则问题时,绝不能视而不见、假装糊涂。

    不少人都不愿意糊涂地活糊涂地过日子,总喜欢打探个水落石出,当获悉事实上许多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和能力范围,自己难以承受,那就变成了心理的负担。其实,无论是谁都存在着一定的盲点,有一些事情可以淡化而模糊地处理,有一些事情则应做到心明如镜,万万糊涂不得,否则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第19节吃亏是福,要学会承受吃亏

    “好汉要吃眼前亏”,因为不懂得吃“眼前亏”,可能日后会吃更大的亏。当我们的实力不足、处境艰难的时候,也就是最容易遭受打击与别人欺侮的时候。在这种情景下,我们的抗争力会微弱很多,假如可以避开大劫也算是一桩幸事;假如这个时候面对他人过分的“欺凌”,最好是抱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态度,暂时先吃一吃眼前亏。与此同时,树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志向,以“卧薪尝胆,伺机而动”作为奋发图强的力量之源。

    不计较吃亏就是占便宜

    净空法师云:“吃亏就是占便宜。”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则小故事。

    据史料记载,唐代崇贤人窦公善于经营实业,然而在财力上却比较困难。他在京城中有一块空地,跟一位大宦官的地段紧紧挨着,宦官看上了这块地,迫切地渴想拥有它。其实,这块地并不值什么钱,充其量五六百缗(在中国古代,一千文为一缗)。窦公爽快地将这块地献了出去,却只字未提钱的事情。宦官自然欢喜极了。这个时候,窦公就借故说自己想去江淮发展,希望得到大宦官几封保证旅途平安的给地方官员的信札。大宦官痛快地应许了。后来,窦公依靠着这几封信,总共获利三千缗。从那以后,他的事业也越做越大。

    史料还记载,东市有一片洼地,地势低洼时常出现积水的现象。于是,窦公以很低的价格入手了这片洼地,然后吩咐家中女眷带着蒸饼盘在那块空地上吸引孩童。规矩是:往其中投掷砖瓦,凡是击中空地上设置的目标,就奖励那孩子一块蒸饼。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孩子纷纷跑过来,往空地上投掷砖瓦石块。假以时日,那片洼地就被填平了十分之六七。接着,窦公又安排人手运送好土,将剩余的低洼之处铺平了。后来,窦公在这片空地上修建起了一座客店,专门接收波斯客商居住,每天可以获利一缗。

    窦公的事例启示我们,以最功利的目的来说,吃亏是为了占大便宜,不计较眼前得失的目的是想要在未来获得更多。

    愿意吃亏,是一把打开人生幸福大门的钥匙。佛家有云:“吃亏恰恰占便宜,占便宜恰恰吃亏,奇妙难思。人亏天补。上天自有一杆秤。天补的,谁也拿不走;天没补,说明没吃亏。天秤比人秤准,天心比人心平。莫怨老天不灵。”

    虽然“不计较”解决不了所有的烦恼,但亦能解决一大半的烦恼。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道理也是如此,既然求人,就别因为吃一些小亏而斤斤计较,开始时吃一些亏,日后求人办的事情办好了,损失就会弥补过来,有道是“有舍必有得”。与此同时,从长远来看,表面上吃亏,实际上是占大便宜,不失为一种隐身法的体现。

    美国人外出旅行,有一个地方可以不花分文,甚至还会产生节余,这个地方就是大西洋赌城。从纽约出发,到赌城的往返车费仅仅是20美元。当人们抵达赌城后,立即能够得到赌城当局赠送的15美元现金,还提供一顿丰盛的自助餐。第二次来时,凭车票就能够免费得到8美元的礼券。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正是赌场一把手谋利的策略,目的是吸引顾客前来,来的人数量多多益善,因为来赌场而不赌者几乎没多少,无论赌客运气怎样,大体上是赚少赔多。所以,表面看上去的“来去不花分文”,实际上花费的是赌场一把手从顾客身上赚来的小钱而已。获利最多的当然是赌场一把手,不过,很多顾客在心理上还是可以承受的。

    由此及彼,每逢节假日,各种商场举行的所谓“降价销售”、“有奖销售”、“品尝销售”、“买一赠二”等活动,实际上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不过,商战中由此取胜的案例却不胜枚举。貌似是吃亏了,实则赚了个大便宜。

    小聪明的人,总是瞅准了便宜就过去占,好像苍蝇撞玻璃一样。其实,依靠小聪明发财致富,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无异。而大智慧者,则不计较吃亏,看似很傻,实则傻人有傻福。吃亏是福。一日没有吃到亏,一日没有修到福。

    一个人如果斤斤计较,什么便宜都想占,那才是真正吃亏了。吃别人不愿意吃的“亏”而不去计较,就会从内心深处得到一种温暖和满足,给人一种心胸广阔、不在乎个人得失的良好印象,让人觉得你可亲、可爱、可敬。如此一来,自然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与信任,获得更多的肯定与支持,进而让你笑到最后,笑得最好!正应了那句话:“吃亏就是占便宜。”

    不妨适时吃点儿“眼前亏”

    如果有人问:“你爱吃亏吗?”对于这个问题,或许每个人的答案都差不多,那就是“不”。这是人之常情,但却只是人们的一种理想而已。人生数十年的光阴,虽然谁都不爱吃亏,但相信很多人都曾吃过亏。其实,处世学认为吃亏未必就是坏事,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将吃亏视作洪水猛兽般,避而远之。

    据报道,曾担任盛大集团总裁的唐骏,在卡拉风靡之际,研发过一个专门用于卡拉设备上用的打分机,演唱者唱完一首歌后,打分机会自动将分数展示出来。这一设备增加了卖点。三星公司以8万元的价格将唐骏的这项专利买断了。就这样,该卡拉设备在整个市场所占的份额猛然从百分之十几提升至百分之三十多。日本先锋公司作为三星公司的竞争对手,以150万元向三星购买了专利使用权。三星公司依靠这项专利成为大赢家。唐骏周围的不少朋友都认为唐骏亏大了。

    相较于唐骏,国内软件行业的旗帜型人物求伯君做的第一桩买卖,在吃亏的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求伯君编写的西山打印驱动程序以2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四通公司后,四通公司将该程序以500元一套的价格卖了数百套。

    出人意料的是,这两位行业的风云人物,在提及早期的吃亏经历时,却没有什么遗憾,相反,都对当年的吃亏心怀感激。

    在唐骏看来,他应该感谢三星公司,假如没有三星来购买这项专利,就没有他创业之初的8万元启动资金,或许后来的事业就不会开展得那样顺利。同样,唐骏也认为,这件事也让他学会了该怎样将专利转化成商品,让他从一位学者型的人转身为一位事业型的人。

    求伯君则认为,四通并没有薄待他,该公司曾聘用他做了一段时间的专职软件技术员,进而为他日后踏入金山公司、开发软件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这笔交易让他懂得了经营在软件行业中至关重要。后来,他将金山公司总裁一职让位于颇有经营头脑的雷军,自己一心搞软件开发,金山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而求伯君也由此成为行业的大富翁。

    从唐骏和求伯君两位成功人士的经历中,不难看出,有时候,吃一些眼前亏,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不妨假定这样一种情景:深夜里,在一条偏僻的小路上,你开着车不小心跟另外一辆车擦撞,对方只是“小伤”,甚至可以说根本称不上是伤,但从对方车里走下来四位身材魁梧却又横眉竖目的壮汉,围住你要求赔偿。你瞅瞅事故周围一片荒僻,更不可能会有人对自己伸出援助之手。这时,你愿不愿意吃个小亏,“赔钱了事”呢?

    如果你嘴皮子功夫好,可以“说”退他们,或是身手好,可以“打”退他们,而且确保自己毫发无损,那么,你可能会说“不吃”。然而,如果你既不善交涉又没什么功夫,那么看来也只有“赔钱了事”了。因为“赔钱”就是“眼前亏”,倘若不吃这个眼前亏,任事态发展下去,可能会让你蒙受更大的损失,比如肢体受重伤,花费不菲的价钱入院接受治疗等。

    “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目的是为了留得青山,要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的利益。所以,在吃亏后,我们要学会及时地调整心态,坦然面对。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轻松愉悦,走得步履踏实。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我们所谈的吃“眼前亏”,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吃亏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渡过难关,克服对方给我们制造的麻烦,以免对我们的正事造成不良影响;其次,“吃眼前亏”这种理念所针对的麻烦应是对抗性的矛盾与冲突,而并非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再次,着眼于长远目标,致力于成就大事,而不能使用卑鄙的报复手段;最后,要明白吃眼前亏的价值在于以暂时之吃亏换取长久之利益。

    老子说:“少则得,洼则盈。”留出了容纳的空间,才能有容。月盈则亏,水满流溢。提前“吃亏”,可以确保日后不亏。而吃眼前亏则是为了避免日后不吃更大的亏,是为了获得更加长远的利益与更高的目标。我们不能总盯着眼前去算计。要知道,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为下一步打基础,着眼于将来,去选择吃不吃眼前亏,更容易掌握主动权。

    “亏”要吃在明处,才能换来“福”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人说:“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不少人单从字意上理解,觉得这是一种愚蠢的理论。吃了亏不发怒,不择机报复就不错了,还要让人认定是一种福气。乍一听,说不过去。那么,吃亏究竟是福是祸呢?

    马强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南京某企业做程序员。一天,另外一个团队设计的程序出现了问题,他便将责任主动承担了下来。处于气头上的领导并不清楚他只是替罪羊,于是毫不犹豫地将他辞退了。马强觉得自己吃了亏,为同事们承担了责任,同事们对他应该不会有什么恶意,自己再找工作时,肯定会帮着推荐推荐,没想到的是,他们对自己形同陌路。

    楚娜是一家装饰公司的销售代表。一天,她接到一位客户的装修单,这位客户的职业是某位大型楼盘的置业顾问。楚娜公司的装修报价已经非常合理,但客户依旧觉得贵,楚娜便在没有对客户明说的情况下,舍弃了自己的提成,以满足客户降低装修价钱的要求。

    她想当然地认为客户见装修价位降低了,肯定会知道是她个人让利,这位客户内心肯定会感谢自己的。楚娜这样做,是想吃一些眼前亏,留住这位客户,跟他搞好关系以后,请他在其工作的大型楼盘帮自己免费拉一些装修订单,赚一些提成。

    楚娜的想法是对的,但实际上是欠妥当的。她主动舍弃自己的提成,客户并不会领情,相反只会认为是他会砍价,这个低价是自己争取来的。楚娜假如让他在楼盘方面免费拉一些装修的订单,他也不会去帮这个忙。在他看来,就算帮楚娜拉的订单再多,他也没丝毫好处。

    马强和楚娜便是非常典型的“不善于吃亏”的代表。

    不难看出,吃亏跟享福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将吃亏与福气连在一起,其实是在强调吃一些小亏,以避免吃更大的亏。有时候,吃亏是福,则透露出的是吃亏后的无可奈何与自我安慰的情绪罢了。

    实际上,人们头脑中所谓的“吃亏是福”,本身就是一个利益交换等式,吃亏者并不希望利益平白无故地遭到损害,而是渴望能够通过“吃亏”换来“福”。至于会有怎样的“福”,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因此,亏,要吃在明处,至少,你该让对方“瞎子吃汤圆——心里有数”;吃一些眼前亏,用眼前利益的暂时损失去换取长远的利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亏是福”,不然就是吃闷亏,就是吃傻亏。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记住一句话:“吃亏在明处才是福。”明明白白地吃亏,让关键人物清楚你是主动在吃亏,并让关键人物认可你的吃亏,甚至感激你的吃亏,这样,才有可能换来对方的“知恩图报”。

    审时度势,学会做“亏”本生意

    有时候,“吃亏”是一种隐性投资。所以,我们要审时度势,学会做“亏”本生意。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取舍,权衡利弊。辩证法告诉我们,得与失之间是可以转化的。或许眼前一时的亏本,一时损失掉一些蝇头小利,就能够有朝一日换来机会,换来稳定,换来信誉。站在全局角度,从长远利益出发,智者都会适当选择从事一些亏本的买卖。

    战国时期,齐相孟尝君以养士闻名。孟尝君待士真诚,打动了一名叫冯谖的失意之人。有一天,孟尝君派人到其封地薛邑讨债,冯谖自告奋勇,问孟尝君:“您打算将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呢?”孟尝君让他采购一些家里所没有的东西。

    冯谖抵达薛邑后,看到那里的百姓生活非常穷困。那里的百姓听闻孟尝君派来讨债的使者,于是怨言四起。冯谖见此情状,召集邑中百姓,解释说:“孟尝君听闻大家生活捉襟见肘,此次特意派我来跟大家说一件事情,先前的欠债一笔勾销,也不用偿还利息了。孟尝君还让我将债券也带过来,现在就当着众人的面烧毁了它们,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话音刚落,冯谖便命人点起一把火,将那些债券焚毁了。薛邑的百姓没想到孟尝君这么仁义,个个感动得痛哭流涕。

    冯谖从薛邑回到齐国后,孟尝君获悉此事很是不爽,冯谖劝解说:“你不是叫我采购一些家中没有的东西吗?我已经给你买回来了,这个东西的名字叫‘义’。焚券市义,这对您获得民心是大有裨益的啊!”孟尝君吃了个哑巴亏,只好打发冯谖回去歇息。

    一晃过了几年,孟尝君被人谮谗,相位不保,三千门客也走了大半。无奈之下,孟尝君只好回到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闻孟尝君回来了,纷纷出来夹道欢迎。孟尝君很是感动,终于明白了当初冯谖“市义”的一片苦心。

    亏在利益,赢得人心。由此可见,得失之间的转化,有时并不能马上看到。冯谖是运气好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他深谙“亏”与“福”之间的关系,并善于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舍得小利,方得大益”,最终才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吃亏是运筹帷幄的策略,是放长线钓大鱼,是甘于付出的心态。面对亏本生意,需要审时度势,要有限度,有承担的底线。有目的地吃亏,是一种策略。为了自己的发展和稳定,适当选择亏本生意,是明智的。

    福思特的公司曾经跟劳艾德·弗莱公司有过为期一年的合作。福思特用协商好的价位跟他们采购原材料。福思特的公司是他们最大的客户之一。

    一次,他们的副总裁伍迪·伍德沃德提出想要与福思特在匹兹堡全面讨论一些要事。福思特头一天晚上抵达那里,次日清晨的早饭时跟他见面。福思特清楚他在想什么。果不其然,他说:“我认真考虑了一下我们现在的合同,发现我们目前难以遵照合同上的价位继续为你们提供原材料。”

    福思特原本可以回答:“你自己找的麻烦自己受吧,离合同终止日期还有7个月,到期后再说吧。”如此一来,他将不得不依照合同上规定的价位继续为福思特提供原材料,但他肯定会由此而心生不悦。福思特原本还可以回答:“好啊,我听你的。不过你要记住一点,你欠了我的,对吧?”

    福思特考虑到自己的事业正处于起步时期,他需要与这位重要的供货商维持长期而稳定的关系,所以福思特问:“请您告诉我你想出什么价呢?”

    他说:“单价20分。”然后,又对自己开出这一价位的原因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福思特沉思了一小会儿,便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一个数字——他已经想清楚了自己要做什么。福思特说:“我给你25分。”

    对方十分惊讶地说:“等一下,我说过我只要20分。”

    福思特说:“我明白,但是我可以出到25分。”

    对方追问:“为什么?”

    福思特回答说:“请告诉我你打算跟我合作多久?”

    对方说:“三年。”

    就这样,福思特得到了一个长期的承诺,对方则获得了一个超乎预想的价位。伍迪·伍德沃德向公司的总裁汇报了这个好消息,他将伍迪·伍德沃德看作一名英雄。福思特基本上能够想象他们会议室中的交流:如果对方主动愿意多提供给我们5分钱的价格,那说明他合作的态度很真诚,是值得我们长期合作的。

    吃亏,难免会做一些舍弃和牺牲,但仍然不失为一种胸怀、一种风度。对一个渴望成功的人而言,不仅要敢于吃亏,还要善于主动吃亏。富人之所以能获得大量的财富,是因为他们始终秉承着这样一个理念:赚钱从吃亏开始。要知道,一心贪利,得到的只是短暂的小利;善于舍弃,得到的才是长远的大利。

    吃亏是一种智慧,更是对他人的一种包容。 学会吃亏,才能在社会游刃有余。在面临着得与失的抉择时,善于做事者能够适时适当地放弃小利,保证不因小失大,使自己轻装上阵。恰当的吃亏好比月缺月圆之美,失去的是暗淡的光影、阴霾的天空,获得的却是智慧的光辉、做人的经验,堪称得大于失。

    第20节适当弯腰,妥协和退让也是

    一种智慧

    不会弯腰的躯体是僵硬的。在这个世界上,你做一根硬硬的钢铁试试,保证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到废品回收站报到。不会弯腰,是顽固,是呆板,是色厉内荏。别将弯曲误以为是曲意逢迎,辱没人格。适当弯腰、妥协和退让也是一种高智慧,一种高艺术,还是一种高境界!众所周知,高昂着头的稻子颗粒干瘪,面子有了,收获却没有了;弯腰的稻谷,意味着成熟,也预示着大地的丰收。越懂得弯腰,才会越成熟。当然,弯腰以后,一定不能忘记了将自己的腰杆挺直。

    适时弯腰,是一种成熟的处世哲学

    有一句非常朴素但却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话:“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成熟的稻谷之所以会弯腰,关键在于它经过默默的孕育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个道理。

    如果稍加观察,就会发现鹅毛大雪之后的雪松树枝由于厚重的积雪而压弯了腰,低垂下去。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大雪压青松也弯腰,岂不愧对先人的溢美之词?实际上,的确有大量枝条由于不能弯腰而被大雪压断了。雪松之所以在厚重的积雪压力之下将腰弯下去,为的是不令自己折断,为的是日后继续挺拔向上。

    弓腰弯腰,才能射出更远的射程;稻秆直立,那是它还没有攥紧沉甸甸的谷粒。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谁,都要学会适时弯腰。弯腰并不是软弱的代名词,而是一种韧劲、一种弹性,是生命的一种更深刻的睿智。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这所佛学院之所以闻名遐迩,除了它建院历史悠久、雄伟的建筑和培养出了大量知名学者外,还有一个其他佛学院所没有的特色之处。这是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不过,所有出入过该地的人,当他再出来的时候,基本上都发自肺腑地承认,恰恰是这个细节让他们顿悟,让他们获益颇深。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细节,不过人们并没留心:这所学院在正门一旁,开了一个小门,小门只有150厘米高,40厘米宽,成年人要想出入需要将腰身侧弯,否则就只能碰壁。一切初入佛学院的学生,无一不感到困惑:这么一个偌大的佛学院,有着壮观雄伟的大门可以体面地进出,为啥还开一个小门?

    实际上,这恰恰是孟买佛学院为它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全部新来的学生,都会被教师引导到这个小门旁,让他们进出一次。不难想象,这些新生都是弯腰侧身进出的,虽然有失礼仪与风度,但却达到了目的。教师指出,出入方便的肯定莫过于大门啦,大门还能让人非常体面而又有风度地进出,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出的地方,并不是都拥有着壮观的大门,或有些大门并不是随便能够进出的。这时候,唯有学会弯腰与侧身,将尊贵与体面放下的人,方可出入。不然,就只能被阻隔在院墙之外。

    教师对学生说,佛家的哲学便蕴藏于这个小门中,人生的哲学亦如此。人生之路,尤其是通往成功的路,基本上没有宽广的大门,绝大多数的门都必须弯腰侧身才能通过。暂时的寄人篱下,暂时的委曲求全,是一种渡过暂时逆境的策略,可以成就自己辉煌的明天。

    的确,正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学会适时低头,懂得及时规避,蓄势待发,让自己永远保持良好状态,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相反,一个人倘若不懂得适时低头,凡事争强好胜,以自我为中心,希望身边的人都主动给他让路,最终必然被撞得粉身碎骨。历史上有许多胸有点墨之人,却未能抵达人生的巅峰,便是由于在途中不懂适时低头,不会韬光养晦,最后落得一事无成、肝脑涂地的下场。

    不会弯腰的躯体是僵硬的。不会弯腰,是顽固,是呆板,是色厉内荏。无论何时都要记住,弯腰是为了更笔直地挺立着。弯腰以后,一定不能忘记了将自己的腰杆挺直。假如我们一味地低头,总是习惯于卑躬屈膝,那么只会显得我们很卑微。一言以蔽之,低头弯腰应是暂时的,过犹不及。

    为人处世,太刚则易折,太柔又缺乏风骨。所以,一个睿智的人,懂得做到刚柔相济、适时弯腰。弯腰能磨砺人的意志;弯腰是一种成熟;弯腰与面子之间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众所周知,高昂着头的稻子颗粒干瘪,面子有了,收获却没有了;弯腰的稻谷,意味着成熟,也预示着大地的丰收。越懂得弯腰,才会越成熟。

    用理性的妥协消除“应激反应”

    学会妥协才意味着成熟。有人指出,理性的妥协是消除“应激反应”、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健康的心态,更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良好的合作行为,就好比在两个不同的数字之间去寻求到一个公约数。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确实,人际关系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并不是一潭死水,势必会发生一些磕磕绊绊,冲突纷争。比如,彼此相爱的一对情侣,一个性格外向、乐于社交,一个文静内向、喜好“宅”生活;一个是球迷,一个酷爱文学创作;一个痴迷于事业,一个则更在意小家庭的和美……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倘若互相之间缺乏谅解,各行其是,难免伤害感情,促使矛盾进一步激化,甚至因此而分道扬镳、沦为陌路人。

    环顾我们周围,包含着妥协的例子不胜枚举:同一年级的同学,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有方的老师会“折中”地选择了一种教学进度。于是乎,有一部分同学因此被迫放缓了学习进度,有一部分同学不得不快马加鞭,拼命追赶。倘若这些同学都不乐意迁就,势必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老师自然也完成不了教学计划了。

    其实,妥协的含义不仅在此。某些时候,求同存异、除弊存利,寻找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同样也是处世中的理性妥协。当下,很多人都在谈民主。其实,“民主”的实现就是需要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们之间的妥协,形成某种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共识”,然而,这里的“共识”并非是全体一致,而是某种互相妥协的方案。

    理性的妥协,不仅可以避免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营造出一种“和而不同”的局面,还能够从照顾对方利益中获得自己的利益。

    在一个原始森林中,有一头花豹和一条巨蟒。一天,它们几乎在同一时刻将目光盯在了一只羚羊身上。花豹注视着巨蟒,巨蟒注视着花豹,各自心怀“鬼胎”。

    花豹盘算着:假如我要吃到羚羊,必须得先将巨蟒干掉。

    巨蟒盘算着:假如我要吃到羚羊,必须得先将花豹干掉。

    就这样,几乎在同一时刻,花豹扑向了巨蟒,巨蟒扑向了花豹。

    花豹撕咬着巨蟒的脖颈,心想:假如不下力气咬,我就会被巨蟒纠缠而死。

    巨蟒缠着花豹的身子,心想:假如不使出全力纠缠,我就会被花豹撕咬而死。

    就这样,双方都拼尽力投入“战斗”。

    最后,羚羊安详地迈着步子走了,而花豹和巨蟒却同时倒在了地上。

    一位亲眼目睹了这一场“战斗”的猎人非常感慨,说:“假如花豹和巨蟒同时朝着猎物扑过去,而不是同时朝着对方扑去,然后平分猎物,它们都不会死;如果花豹和巨蟒同时走开,不约而同地放弃猎物,它们都不会死;假如花豹和巨蟒中有一方走开,一方扑向猎物,它们都不会死;假如花豹和巨蟒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互相松开,它们也都不会死。花豹和巨蟒的悲哀就在于把本该具备的妥协与退让转化成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生活中的悲哀也常常由此而起。要想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我们必须树立妥协的理念和意识,学会妥协的智慧和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并不提倡无条件、无原则的妥协。妥协的条件必须是彼此(或多方)必须处于平等的位置。如果缺失“平等”这个前提条件,妥协就仅仅是“城下之盟”罢了;妥协必须讲原则,即守住自己的“底线”。举个例子,中国政府当年跟英国政府谈判香港问题,承诺可以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保持港人的生活方式,实行港人治港,不过收回对香港的主权这是一个“底线”,是一个大原则,在这一问题上,不能讨价还价,不能改变。

    再有,理性的妥协也不等于麻木、迂腐和世俗,更不是弃昨天而不思,避明天而不想,处今天而无虑,没有一点忧患意识与危机感。妥协也不尽是委曲求全,比如在正确地教育孩子、义务赡养父母、克服对身心健康不利的不良嗜好等事情上,就不能对无理的一方做出迁就与让步。不过就算如此,也应该包含着平心静气的商议、耐心的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最大限度地获得共识,让问题得以解决。

    当两个野兽相遇的时候,其中的一方会大声吼叫,因为只要对方退下,就可以避免一场战斗。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会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之处。不过,为了人生路上多一些微笑,为了给人生航程“清淤”导航,我们必须学会妥协的艺术。

    积极意义上的退让,是退一步进两步

    美国独立战争中,在最黑暗、最失落之际,华盛顿将军率领的美国军队,不断后退,从休斯顿退到新泽西,从大河边退到大山中。士兵们的抱怨声此起彼伏,军官们的彷徨迷茫情绪也在蔓延,他们质问华盛顿:“我们打算去往何处?究竟还要后退到哪里?”华盛顿回答说:“假如一直没有出现战机,我们将不断后退,越过美国的每一座高山,越过大地上的每一条河流,直到击败英国人的战机出现为止。”

    妥协并不代表承认失败与放弃努力。积极意义上的妥协,目的是在冷静中见机行事,然后准确出击,出奇制胜,是退一步进两步;积极意义上的妥协,是一种争取更大胜利,赢取更广阔发展空间的策略。

    郑伟华任职于某化妆品公司,是一名业务推销员。该公司数次想跟另一家化妆品公司合作,但均未能得偿所愿。后来,在郑伟华的不懈游说下,另外那家化妆品公司终于应允跟郑伟华所在的化妆品公司合作。不过,对方的合作是有条件的,即必须在其化妆品广告词中加上该公司的名字。

    起初,郑伟华所在公司的总经理并不同意,觉得这是在花钱给别的公司做广告。就这样,协商再次陷入僵局。合作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发信息给郑伟华:“希望贵公司能够在两天之内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

    郑伟华收到信息之后,直接走到总经理办公室,催促总经理马上答应,不然会错失良机。总经理很不爽地说:“我坚决不妥协。你知道吗?他们这是以强欺弱。”郑伟华则觉得将产品和一个著名的品牌捆绑起来是有利的。在他的劝说下,总经理最终同意了合作的条件。

    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郑伟华预想的那样。由于公司的生产情况蒸蒸日上,销售额不断攀升,郑伟华也因此被提升为市场部经理。

    程屹拥有一家三星级的宾馆,经朋友介绍,他结识了一位颇有名气的导演。这位导演打算在他的宾馆为某影片办一个开机发布会。

    程屹很痛快地答应了,但是在租金问题上,始终未能跟对方达成一致。程屹开口要价5万,导演说最多出到3万。就这样,双方争执不下。朋友知道此事后,劝说程屹:“你别犯傻了,3万就3万吧,3万背后的money可不仅仅是这个数。这帮人都是大名人,平日里请都请不到的。”

    不过,程屹还是不情愿妥协,坚持要5万,还对朋友说:“你看你介绍的人,还真是守财奴,像葛朗台似的。”朋友见劝说不过,只丢下一句话,便转身离去了。朋友说:“既然如此,我也没有你这个见识短浅的朋友。”

    在程屹宾馆的左侧是一家四星级宾馆。该宾馆的总经理获悉了导演某影片开机发布会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到导演,说他乐意将宾馆大厅租给导演,而且只需要2万元的租金。

    就这样,导演租下了这家四星级宾馆。

    开机发布会那些天,除了涌入大量的记者、演员之外,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粉丝儿,十几层的宾馆无一空房。还有,由于诸多影视明星的光临,这家四星级宾馆也迅速爆红。

    程屹看到这一幕后,很是后悔当初应该退让一些,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一切都太迟了。

    这两则一正一反的案例,不难看出,妥协是一种交易,一种权与利的让渡。积极意义上的妥协,往往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表面上貌似以对方利益为重,实则是为自己的利益开道。我们是不是应该得到一些启发呢?

    在森林里,老虎被尊为“百兽之王”。它威风凛凛,令森林中的小动物们闻风丧胆。然而,倘若你仔细观察,老虎在捕捉食物的时候,总是先退几步,然后猛奔前进,牢牢地抓住猎物。在进攻时,老虎尚能知晓先往后面退几步,以便产生更大的势能,而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又怎么可以只知道前进,而不晓得后退的道理呢?

    切忌毫不妥协地争取权益

    我们知道,妥协大致可分为明智的妥协与不明智的妥协。前者是一种适当的交换。为了实现主要目标,可以在次要目标上做适当的让步。这种妥协并非彻底放弃原则,而是以避退为进,通过适当交换来确保自身要求的实现。相反,不明智的妥协,就是缺乏适当的权衡,或是守住了次要目标而将主要目标舍弃,或是妥协的成本太大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明智的妥协是一门让步的艺术,而掌握这门艺术,是一个人成熟处世的必备素质。而具体到争取权益这一问题上,过于计较,毫不妥协,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

    在一个小村庄中,生活着一户人家。家里有两个男孩。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儿,哥儿俩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父亲并不感到欣慰,因为家境不算很富裕,哥儿俩时常为一些小利益而争执不下,一旦到分家那天,天晓得会发生什么争端。

    有一天,父亲得了重病,卧床休息。这时,哥哥过来伺候。父亲说:“把你弟弟喊过来,我有话要说。”

    弟弟到了。父亲坐起身来,说:“真是病来如山倒啊,我感觉自己时日不多了。”哥儿俩劝父亲安心养身体,别想太多。父亲摆摆手,说:“其实吧,这病倒不是我最担心的,因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有那么一天的。我担心的是,假如在我死后,你们为了计较那些家产,反目成仇,那就是咱家的‘病’了,我死不瞑目啊。”哥儿俩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父亲颤颤巍巍地移步到院子中,指着院子空地上的几只鸡,意味深长地说:“瞧瞧它们,蹲在那里相安无事,这不是很好吗?”然后,又慢腾腾地回屋端出了一大碗谷粒,悄悄走到屋后,将大多数谷粒撒在地上,就留了不多的一些端回到院子中,撒向那些鸡。鸡们看见来了谷粒,纷纷迎上前来你争我抢,挥舞着翅膀,大声乱叫起来。这为数不多的谷粒,将本来清静的场面打乱了。

    哥儿俩笑了,他们明白父亲的意思。父亲又说:“你们都瞧见了,更多的谷子在屋后……”

    是的,退一步,更多的谷子在屋后。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毫不妥协地争取权益是万万不行的,这样做只会让人迷失双眼,看不见更大的权益。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忌毫不妥协地争取权益。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则出自《百喻经》中的小故事。

    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尽管新婚不久,却也互相不谦让。隔壁邻居向他们贺喜,特意烘烤了一种糕饼,送给他们。夫妻俩吃着酥脆美味的糕饼,你一块儿,我一块儿,吃得很是津津有味。吃着吃着,一盘的糕饼就剩下最后一块了,他们都伸手争着去抢,男人发话说:“我是这个家的顶梁柱,这饼应该我吃。”女人听了,振振有词地说:“这个家里里外外,哪儿不是靠我打理着,我才是吃这饼的最佳人选。”

    他们唇枪舌剑,你一句我一句,吵个没完没了。

    男人眼看妻子如此坚持,心生一计,狡猾地说:“既然咱俩都很想吃剩下的这块饼,不妨这样,我们来打个赌,互相对视不能出声,假如谁先张口说话,谁就输了。赢的人,才是有资格吃饼的人!这个办法如何?”女人听了,为了争一口气,毫不犹豫地说道:“赌就赌!一言为定!愿赌服输!”

    就这样,夫妻俩围着餐桌对坐起来,谁也不让谁。他们从清晨对坐到中午,又坐到夕阳西下。夜渐渐深了,万籁俱寂。这对小夫妻认真地对坐着,只听见呼吸声此起彼伏。忽然,木头门发出一声微响,一个小贼蹑手蹑脚地爬窗而入,眼睛骨碌碌地搜寻着他的行窃目标,居然发现厅中坐着两个人,赶紧收回了身影,屏气观察,啊!没有动静,原来是两个木头人。

    小贼宽心了,胆子越来越大,从卧室、客厅到厨房,将这对新婚夫妻的妆奁家当、金饰财物都偷了个精光,还打开厨柜,拿出酒菜佳肴,明目张胆地坐在小夫妻之间,大快朵颐地吃起来。小贼酒足饭饱之后,背起装满财物的袋子,正要离去时,顺眼一看,哟,这个女的长得还行,常言道“饱暖思淫欲”,便壮了壮胆子,对小妻子开始动手动脚。

    女人瞅着家里财物被席卷而空,自己还受到了非礼,终于忍不住说:“有贼哟!有贼哟!快来抓贼啊!”

    小贼听到这话,吓得拔腿就跑。这时男人却欢呼雀跃地拍着手掌说:“哈哈!你先张口说话了,这块饼输给我啦!”

    除了这对小夫妻,在很多人看来,妥协貌似都是软弱与不坚定的代名词。他们认为,貌似唯有毫不妥协,方可显出英雄本色。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是认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没有丝毫妥协的余地。

    其实不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由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转向相互依赖关系。就说买物品吧,过去物品短缺,供小于求。于是价格自然是铁价不二,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但在市场经济下,形势不同了。在巨大的买方市场面前,买家与卖家的关系变为相互依赖,进而造成讨价还价流行开来。在这种情况下,假如不愿意做出一些妥协,最终只会失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沦为生活悲惨的平庸者甚至是失败者。

    在现代生活中,善于妥协是明智之举,也是一种美德。能够妥协,意味着对对方利益的尊重与重视。在个人权利日趋平等的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一个人只有尊重他人,才有可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为了赢得别人更多的尊重,进而让自己成为生活中的智者和强者,我们要学会妥协的艺术。

    实行让步与妥协,达成和解与合作

    古时候,有一条大河,水流湍急。河上有一座独木桥,桥面非常狭窄,只是由一根圆木搭就而成。有一天,两只小山羊各自从河的两岸走到桥上来。它们在桥中间相遇了。不过,由于桥面过于狭窄,谁也没办法通过,却又不愿意退让。它们就这样僵持了一阵子,后来,两只山羊都忍无可忍,便在狭窄的桥面上用角互相顶撞起来。它们互不示弱,拼死相抗,最后双双跌落桥下,溺水而亡。

    这则寓言很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正是“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的道理。在狭窄的路口处,不妨让别人先行。表面上看来,自己吃亏了,但事实上,假如彼此都不想让,势必会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如此一来,反而不如稍作退让,不仅可以免去不必要的麻烦,还能够达成和解与合作,实现双赢。

    身为本田车系列创始人的本田宗一郎,最初是本田公司的技术员工。杉浦是本田公司的一名员工,他曾经接受过本田先生严格的训练,假如他们稍有差池,与本田的意愿与方针不符,就会随时领教到本田的厉声喝骂,甚至遭到本田的拳打脚踢。

    一天,杉浦正在办公室聚精会神地做事,忽然一个部下通知他说本田找他。杉浦赶紧去本田办公室,问有何指示。没想到,本田一言不发,使劲儿用他那粗壮有力的右手,赏了杉浦一个耳光。

    杉浦如坠五里云雾,呆呆地站在原地,问:“董事长,究竟出了什么事情?”原来啊,问题出在螺丝钉的长度上,这批生产的螺丝钉比实际需要的长了3毫米。“谁叫他们这么马马虎虎地设计呢?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杉浦还未来得及解释,又被打了一个耳光。

    遭逢这样的情况,估计换成是谁都会气愤至极。杉浦正要冲动地提出辞职之际,一抬头观察到本田的眼睛里泛着泪花,双手轻轻地打着颤。杉浦深深地呼吸,极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憋住了原本想脱口而出的话,他冷静反省和重新审视自己。他意识到,缺乏质量做后盾,对于本田的每一位员工而言,都将面临着失业。就这样,杉浦对本田说:“很抱歉,我打算让他们全部返工,希望得到你的谅解。以后我知道该如何做事。”

    “我也有错,不该一时冲动动手打人。我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你的原谅。”本田脸上露出了真诚的歉意,并不好意思地拍了拍杉浦的手臂。

    杉浦想了想,深深地点了点头。本田伸出右手,说:“就靠你们了,辛苦你们了,谢谢你们!”两个人的手有力地握在了一起。

    实行让步和妥协,或者主动示弱,并不意味着怯弱,相反,很多时候,恰恰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缓解原本剑拔弩张关系的良方。只有自卑的人才会表现出“不甘示弱与妥协”,一心想要取得胜利,或者占据上风,就算那种胜利或上风是丝毫没有意义的。

    哈曼享有“全世界最伟大的矿务工程师”的美誉。现在我们讲述一则当年他在谋求第一个职业时的故事。

    哈曼毕业于耶鲁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又在德国的菲莱堡研读三年。学成后归国,开始求职生涯。最初,哈曼找到当时美国西部的大矿产业主哈斯特先生,他只是采用了一个小计谋,就成功地谋得了这一差事。

    据福贝恩介绍说:“哈斯特是一位性情固执,看重实际的人。他对那些斯文秀气专讲述理论的矿务工程师,从来都是抱有一副不信任的态度。所以,这位固执而粗暴的哈斯特便对哈曼说:‘我不打算聘用你,仅仅是由于你曾在菲莱堡研究过,大脑中尽是一些幼稚的理论。对于这种文质彬彬的工程师,我是最不需要的!’话音刚落,哈曼便笑着说:‘假如你答应不告知我的父亲,我想对你说句真心话。’哈斯特爽快地点点头。哈曼接着说:‘其实吧,我在菲莱堡没学到一点有用的知识。’哈斯特听完这句话,哈哈大笑,说:‘好!很好!这样吧,你明天就过来去人力资源部门报到吧!’”

    哈曼仅仅采用了一个很普通的策略,便征服了一位性格执拗的大产业主,进而轻易地得偿所愿。这个普通的策略就是所谓的“稍微让步”这一策略。

    不少人对于自以为非常重要的观点,常常固执己见,不愿轻易妥协。然而,那些自以为是的观点,对他人来说,有时候却是无关紧要的论点而已。恰如哈曼从哈斯特的口中了解他有所偏见那样。实际上,很多时候,人们需要的只是别人对他的意见持一种尊重的态度,并能够维护他的“自尊心”。

    因此,聪明的人,在应付不一致意见的时候,往往会尽量地主动让步。凡发生争执之际,他们想得更多的是:我稍微做一些让步,应该不会对我有什么大的不良影响吧?

    我们要时刻记得:一味逞强,并非解决问题的上乘良方,些许的让步与妥协,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还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达成和解与合作。

    智者遇到问题时,从不害怕让步,在他们看来,让步并非就是吃亏,而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问题。事实上,唯有站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才会发现问题的真实性。遗憾的是,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人在遇到问题时,会固执地坚持己见,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就算是自己做错了,也不情愿主动承认自己的失误。

    第21节不忍常招灾致祸,要经得起忍耐与等待

    中国古代流传着一首《百忍歌》,其中有这样几句颇有哲理:“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的确,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忍常招灾致祸,忍则有诸多益处,我们要经得起忍耐与等待。

    忍耐是思想上的睿智

    老子曾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曰:“汝何不学水之大德?”孔子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从老子和孔子的对话中不难看出,水有三大优点值得效仿——水可以滋润养育万物;水的本性柔弱,能够随圆就方,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水自甘卑下,能够包容忍让。

    一个人若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编者按:语出自老子);一个人倘若不设敌,将天下无敌。水性柔弱,可方可圆,坚忍负重,居卑忍辱,竭尽全力地倾出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绝不与他人计较甚多。此乃效法水德也。

    忍耐并不是懦弱,也不是伤自尊,而是一种思想上的睿智。在很多时候,忍耐往往是制胜的法宝。

    某公司一个重要部门的经理因为某种原因,向董事长递交了辞职信。董事长打算寻找一位才德兼备的人接管这一职位,不过,前来应聘者都未能通过他的“考试”。

    一天下午,来了一位30岁出头的留美男博士。不过,董事长却通知这位博士早晨4点去他家考试,并提供给他家庭住址。这位博士如期去按了董事长家的门铃,但是一直没有人开门。于是,这名博士就在过道里等着。一直到早上7点钟,董事长才给他开门。

    考试的题目是董事长口述的,董事长问博士:“你会写字吧?”博士回答说:“会。”

    董事长递给他一张白纸,说:“请你写一个白板的‘白’字。”

    博士写完了,却迟迟不见董事长问下一个问题,于是,他疑惑地问:“就这样吗?”

    董事长若有所思地望了望他,说:“是的!考完了!”

    博士觉得有点奇怪,心里嘀咕:“这算什么考试呢?”

    次日,董事长在董事会上宣布,这名博士通过了考试,而且是一项严格的考试!

    董事长的解释是:“一位在美国某知名学府深造的博士,他的聪明与知识必然不是问题,所以我的考试题目更难。首先,我对他的牺牲精神进行考察,我要他牺牲睡眠,凌晨4点钟来参加公司的应考,他做到了;我又对他的忍耐进行考察,要他空等3个小时,他也做到了;我又对他的脾气进行考察,看他是否可以不动怒,他也做到了;最后,我又对他的谦虚进行考察,我只考堂堂一个博士连三岁小孩都会写的汉字,他也乐意写。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大才子,又兼具牺牲的精神、忍耐、好脾气、谦虚,堪称才德兼备,所以决定聘用他!”

    一个人是真心忍让也好,还是将忍让作为一种策略也罢,善于忍让,更容易左右逢源、纵横捭阖。

    一天,几个人冲进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1843—1901)的办公室,向他提出一项抗议。为首的是一个议员,张嘴就用非常难听的言语咒骂总统,不过总统显得十分平静。因为在他看来,现在做任何解释都会导致更激烈的争吵,而激烈的争吵局面显然不利于自己。

    于是,总统一言不发地听着这些人发泄自己的怒气。等这些人发泄完心中的怒气以后,总统才温和地问道:“现在,你们感觉好一点儿了吗?”接下来,总统开始向他们耐心解释为什么要做那项决定,并且不能予以更改的原因。

    这位议员并没有完全听懂总统的话,但他在心理上已经彻底服从总统了。他回去后就对他们的同伴说:“伙计们,我忘了总统所说的是什么了,不过他是正确的。”

    麦金莱总统凭着他的自制力与忍耐力,在心理上打了一个胜仗。

    人生在世,往往会遇到令人非常苦恼的境况,比如难以表白自己的时候,或无须、不值得为表白自己浪费过多精力的时候,比如与人发生矛盾、争执、冲突的时候,你会采取什么方式去解决呢?明智的人会选择等待、忍耐,而非玉石俱焚、纠缠不清。

    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济。忍耐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同时也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需要用心培养的品质。人生无所谓困苦、艰辛,各种不尽如人意的悲惨遭遇,充其量只算作坎坷罢了。对于坎坷,要扛得住,忍得住,有耐心地一个坎儿一个坎儿地过。

    忍耐堪称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假如你在人际交往中没有忍让的准备,是很容易陷入四面楚歌的尴尬处境的。即便你拥有三头六臂,也将牵制得你倦怠不堪而没有办法继续前行。因此,尽管有“不得不”的心态,但依旧不失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北宋仁宗时,有一名叫富弼的宰相。此人字彦同,年轻时,由于聪颖过人,巧舌如簧,往往在无意之间得罪了一些人。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自省,他的性格慢慢变得宽厚谦和。因此,当有人对他说:“某某在说你的坏话……”这个时候,他并不计较于心,总是笑着说:“你听错了吧,他怎么会说我呢?”

    一次,一位秀才想当众侮辱富弼,就在大街的繁华地带将他拦住,说:“素日听闻你学富五车,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

    富弼清楚来者不善,但也不能不加理睬,只好应允了。

    众人见富弼被人拦在大街上,都涌过来观望。

    秀才问富弼:“请问,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所谓诚意即毋自欺也,是即为是,非即为非。假如有人咒骂你,你会做何反应?”富弼想了想,回答说:“我会假装没听到。”

    秀才听后,大笑说:“居然有人说你熟读四书,通晓五经,原来纯属虚妄,富彦同其实也不过尔尔!”说完,哈哈大笑地离开了。

    富弼的仆人向主人抱怨说:“我真的想不通,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可以回答出来,怎么您却假装不晓得呢?”

    富弼回答说:“此人乃轻狂之士,如果跟他以理辩论,肯定会言辞激烈,导致气氛紧张,不管谁将谁驳得哑口无言,其实是徒劳无益的事,又何必去做呢?”

    不过,仆人听完后,还是觉得自己的主人其实是怯弱而已。

    过了些日子,那秀才在大街上又与富弼邂逅了。富弼主动上前打招呼。秀才不理,扭头而去;走了没几步,又回头盯着富弼,大声咒骂说:“富彦同乃一乌龟耳!”

    然后,有人告诉富弼那个秀才在骂他。

    “是骂别人呢吧!”

    “他指名道姓骂你,怎么会是骂别人呢?”

    “天下这么大,难道就不存在同名同姓的人吗?”他忍受住了秀才的辱骂,丝毫不理会他。秀才觉得很没趣,就低着头自己走开了。

    由此可见,要在为人处世中降低别人带来的伤害,就必须学会忍耐。对于每个人来说,忍耐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一旦你忍耐的功夫修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能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虽然“忍”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并不等于要无限度地忍耐。忍耐必须讲究“度”,不必无条件忍让,否则就成了过忍。

    过忍,会使不少人的骨骼中缺“钙”,变得窝窝囊囊、缺乏个性,越来越带有奴性,也会越来越自卑;过忍,是一种消极适应社会的生存之道。这样的人不懂得宣泄情绪,不善于积极想办法去化解矛盾,只会将个人在人生中所遇到的矛盾、问题统统由自己默默承受,一个人在夹缝中生活、在某个角落掉眼泪。如此一来,矛盾自然会越积越多,自己呢,也越来越痛苦。一方面苦了自己,另一方面对身边的人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我们不必无条件地忍让。我们如果长时间用示弱的办法处理人际关系,时间长了,容易让对方体会欺负我们“好处多多”,就会促使他们继续欺负我们。所以,在遭到不平之事时,假如短时期内难以反击,那么至少要迅速地表现出不在乎,并尽快让自己情绪恢复正常。

    恰如其分的忍耐让生命更厚重

    1994年的一天下午,周游打电话给星云大师,表示想前去拜访。令星云大师意外的是,他们见面的时候,周游已经带着一组摄影队到了现场,还请求星云大师为她新制作的《唐太宗》连续剧来几句好评。星云大师向来不喜逆他人心意,尽管有一丝不悦掠过心田,也明知此举将广受人们议论,但还是勉为己难,满足了周游的心愿。后来,片头上演后,果然如星云大师所料,有很多来电、来信纷纷指责自己。

    不过,星云大师对此有着另一番解读。在他看来,恰恰是由于这个因缘,佛教有了更开阔的发展空间,进而度化更多的民众。因此,凡事在没有办法做到尽如人意的前提下,倘若仅仅在细枝末节上比较、计较,结果只能是蹉跎岁月,事实上,也容易将良机错过。如此衡量,反而不如果断承担,忍辱负重来得有意义。

    要为实现卓越的人生备战,你就必须在你的堡垒里配备忍耐力。一触就跳、一碰就叫,这样的人怎能成就一番伟业,拥有华丽的人生?

    曾经当过医生的法国讽刺作家拉伯雷早在16世纪就曾经说过:“忍耐力强的人,什么事业都能完成。”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留下过类似的话:“没有忍耐力的人,是多么贫穷。”毛泽东1944年4月9日给陈毅的信中也提到忍耐:“来信已悉,并送少奇同志阅看。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做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句话就充分说明了养成忍耐与识大体、顾大局之间的关系。为了大局,可以忍气吞声,可以寄人篱下,可以忍辱负重,可以韬光养晦,甚至可以舍生取义。古今中外不乏其忍耐程度达到极高层次的风流人物:韩信忍胯下之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魏国司马懿“装病夺权”……

    忍耐,大多时候是痛苦的,因为忍耐压抑了人性。但是,成功往往就是在你忍耐了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痛苦之后,才出现在你面前的。千万不要只差那么一点点就放弃了。“忍”字在《古兰经》中出现过70多次,真主安拉以种种方式赞扬坚忍者,并授予坚忍者不曾授予他人的诸多殊荣。安拉说:“唯有坚忍的人,得享完全的、无量的报酬。”

    俾斯麦35岁时,担任普鲁士国会的议员,这一年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当时奥地利是普鲁士南方强大的邻国,曾经威胁普鲁士如果企图统一德意志,奥地利就要出兵干预。俾斯麦一生都在狂热地追求普鲁士的强盛,他梦想打败奥地利,统一德意志。他是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和热爱军事的好战分子。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要解决这个时代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依靠演说和决心,而是依靠铁和血。”

    但是令所有人感到惊异的是,这样一个好战分子居然在国会上主张和平,其实这并不是他的真正意图,他做梦都想统一德意志。他说:“没有对于战争后果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疾、妻离子散的悲伤?”

    在国会上,他盛赞奥地利,为奥地利的行为辩护,这与他一向的立场简直是背道而驰。俾斯麦反对这场战争有别的企图吗?那些期待战争的议员迷惑了,其中好多人改变了注意,最后,因为俾斯麦的坚持,终于避免了一场战争。几个星期后,国王感谢俾斯麦为和平发言,委任他为内阁大臣。几年之后,俾斯麦成为普鲁士首相,这时他对奥地利宣战,摧毁了原来的帝国,统一了德意志。

    俾斯麦的行为告诉了我们:当你还很弱小的时候,只能忍耐,直到找准好的机会,一飞冲天。命运常常不尽如人意,时机还未成熟的时候最好就是选择暂且忍耐,要知道,事物总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在忍耐中等待命运的转折点才是聪明人的明智之举。

    大忍者,大智也。英雄豪杰能够做人所不为,成人所不能,就在于他具有平常人所没有的本领。俾斯麦在时机还不成熟,自己羽翼还未丰满之时,把真实的思想和激烈的情绪巧妙地掩盖起来,而为世人所不察,直到最后才爆发,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忍耐也是一种由深厚的内力所形成的韬略。

    忍耐并不容易。常言道,“‘忍’字心上一把刀”,没有一定的信念和意志是很难做到的。按孙子的思想,带兵打仗需要忍耐的时候尚且那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更应该提倡一点忍耐精神。为了大局,为了出类拔萃,有的时候我们不必争一时之长短,不妨忍辱负重,急流勇退。

    忍耐:笑到最后的黄金法则

    当罗斯福继麦金莱而就任美国总统一职之后,他的好朋友菲莱邱到华府拜谒他。而后菲莱邱曾这样讲述自己到总统的府邸谒见罗斯福的情形:

    “我那位好朋友起身朝我微笑,将手搭在我的肩膀上,问:‘你需要什么?’当他问我这个问题时,居然大声笑起来。不过,我感觉他这爽朗的笑是为了掩饰心底的厌恶。或许我并非他意中加入政治圈的唯一人选……所以,我也笑着表示,我并不需要什么。而他显然就此放心很多,说道:‘怎么可能!你是这班人中唯一的人才,其他人不是做官升职,就是锒铛入狱。’当时我觉得,我到此拜谒已让他很高兴了。尽管我明白我时刻都可以谋得一份好差事,但是,我觉得假如我能无求于他就告辞了,那么,我跟罗斯福的交情将会更深。所以,我就此告退了,携带一本西班牙文的自修字典,回到家中着手准备外交事宜。

    “大概过了一年多,我从报纸上阅读到一则要派遣一位美国的第一公使前往哈瓦那的公告。这是一个大好机会,我一直熟悉古巴,而且我还持续在研读西班牙文,我觉得我早就对那个地方熟知于心了,剩下的事情就更容易,我只需再到华府,将我的衷心愿望及以往的研究对罗斯福做个汇报就行了。果然我如愿以偿了。”

    这便是菲莱邱之所以担任古巴公使,继而得以开始他长期而光辉的外交事业的原因。也是他用以毛遂自荐的另一种策略。

    起初,他认为罗斯福的内心深处隐约藏有一份说不出来的反感,于是,马上伺机引退,以等待新的时机。这就是他在日后毛遂自荐中获得成功的一个良方。而他仅仅携带一本西班牙文的字典回去自学,准备外交上的事务,也为他顺利就职古巴公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当跟对方谈事情之际,或许因为时机不对,对方会表现出抗拒、反感甚至厌烦之意,诸如此类的障碍是常常发生的。不过,遭到这种障碍的时候,有远见的人一定会马上想办法回避。实践表明,在大量事件中,能够做到忍耐的人,有时反而是令人可以实现真正的需求和兴趣的最佳策略。

    南非的曼德拉,由于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被人关进了监狱,白人统治者将他羁押于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虽然曼德拉已经垂垂老矣,不过白人统治者仍旧像对待普通的年轻犯人那样虐待他。

    然而,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他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将整个世界都震惊了。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站起来致辞欢迎他的人。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尽管他深感荣幸可以接待如此尊贵的来宾们,但他最高兴的是他被羁押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光临此地。他邀请他们起身,以便为众人做介绍。

    曼德拉的行为举止让南非那些残忍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甚为汗颜,也让所有到场的来宾肃然起敬。只见垂垂老矣的曼德拉慢慢起身,恭敬地朝着3个曾关羁押他的看守致敬,这时,现场一片安静。

    后来,曼德拉在提及自己获释出狱那天的感受时说:“当我走出牢房、迈过通向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假如不能将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跟在狱中没什么区别。”曼德拉还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学会了忍耐,才生存了下来,才有机会就任总统一职。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总是烦恼缠身,总是有一种痛苦感,总是怨天尤人,总是有那么多的不满和不如意,是不是因为我们缺少曼德拉的那种忍耐精神呢?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当跟对方谈事情之际,或许因为时机不对,对方会表现出抗拒、反感甚至厌烦之意,诸如此类的障碍是常常发生的。不过,遭到这种障碍的时候,有远见的人一定会马上想办法回避。实践表明,在大量事件中,能够做到忍耐的人,有时反而是令人可以实现真正的需求和兴趣的最佳策略。

    修一颗忍辱心,奋发图强

    孟子对“忍耐”一词有独到见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养成能忍耐、会忍耐的品性,奋发图强,对个人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反(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忍中不贪安逸,忍中不近甘味,终于复国。

    有时我们感到自己置身于绝境之中,其实只不过是有一些困难堆成一座山丘罢了。这个时候要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修一颗忍辱心,使自己拥有足够的忍耐力。

    在林肯尚未发迹时,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律师。有一次,他为了一件重要的诉讼事件到了芝加哥,几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律师,对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欢迎之意。他上门拜见,也总会遭受对方的白眼。由于那些律师自视甚高、目中无人,觉得自己和这样一个年纪轻、资历不深的小菜鸟交往,是有失身份的。

    那么,林肯是怎么看待他们的侮辱的呢?他将双眼抬得更高,也用鄙视的态度来回复他们吗?不!假如他如此做,恐怕后来也不会拥有那么大的名望了。

    当他回到斯普林非尔时,他对别人说:“我从他们的白眼里,望见了自己的学识经验,当真还差得很远。我发现自己应该学习和尚未学习的事还很多!”

    侮辱的结果,促使林肯更加努力上进,后来果然爬到了很高的地位,当了总统。

    无论是谁的一生之中,总会有“宠”有“辱”。“辱”,即侮辱、耻辱之意,也可以理解为落魄之际。对待“辱”,君子、小人的处境尽管相似,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待之态度:君子坦坦荡荡,泰然处之;小人气馁沉沦。我们需要的是君子胸怀——受辱而心不惊。

    古时候,有一头水牛王带领着一群水牛,生活在一片草原上。它们饿了吃青草,渴了喝甘泉,过得很是逍遥自在。每逢要去什么地方的时候,都是由水牛王在前面带路,剩下的水牛们仅仅尾随其后。

    这头水牛王形体硕大,相貌堂堂,步履端庄,性情温和,举止文雅。

    有一天,当水牛王带领着水牛群前进时,路的一侧窜出来一只猕猴。

    猕猴瞧见水牛王带领着一群水牛走过来,恶作剧地对着水牛王撒尘土、投掷石块儿,嘴里还骂着脏话。

    不过,水牛王依旧迈着平稳的步伐,毫不理睬地走了过去。

    猕猴见水牛王毫无反应,就对着后面的水牛群撒尘土、投掷石块儿、做鬼脸、大骂不止。

    后面的水牛群,心里尽管非常气愤,但看到带头的水牛王坦然地接受猕猴的侮辱,也就一言不发地任凭猕猴胡闹,也迈着平稳的步伐行走着。

    猕猴见一大群水牛都无动于衷,以为它们是害怕自己,心里甚是得意。

    这时,一头掉队的小牛犊追赶了上来。

    这时,猕猴更来劲了,它追在小牛犊屁股后面,大吐口水,还大声骂喊。

    小牛犊心里非常恼怒,但看见一大群水牛都不理睬猕猴,心想:“我应该向它们学习。”于是,也尽力躲避猕猴的无理纠缠,一心朝着大队走了过去。没多久,就赶上了队伍。

    人世多磨难,并不可怕。智者从来不会在困恶忍辱中忧心忡忡、动摇信心。他们深深懂得环境越是艰苦、条件越是恶劣,越能磨炼人的忍耐心,越能激发自己进取,奋发图强。

    根据佛教的说法,人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娑河”“索诃”等,在汉语中是“堪忍”之意。说的是这个世界的人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练就非常强的承受力,特别好的忍耐力,无论多苦的事都能够承受,无论多难达到的目标都会竭尽全力去完成。

    第22节切莫睚眦必报,宽容可以

    活出大境界

    北京潭柘寺内弥勒佛旁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这副对联在宽容上强调的是要容天下难容之事,以一种坦荡的心胸去对待。这样通常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斗争为和谐,化烦恼为快乐。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精神的成熟,是心灵的丰盈。有了它,我们就会变得豁达,活出大境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放纵。相较于报复,适度的宽容更能维护一个人的尊严,也更有益于对方迷途知返,走向纠正自己错误的康庄正道。

    多些人性与宽容,少些狭隘与计较

    计较就像是一根毒刺在人的心里扎根。计较不但令人心情烦躁,头脑混沌,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导致疾病。当你计较的时候,身体动气,各个器官都会跟着你的状态做调整。其实,多些宽容,少些计较,这样生活才会喜乐无限,充满温馨与幸福。

    在一个落叶飘零的秋日,一位禅师打算开门外出之际,忽然有一位彪形壮汉闯进来,狠狠地把禅师撞了一下。由于这位禅师眼神不太好,所以戴着一副眼镜。彪形壮汉撞击力太强,不仅将这副眼镜撞碎了,还擦伤了禅师的眼皮。

    可是,彪形壮汉非但没有羞愧之色,还理直气壮地反问:“喂,谁让你戴眼镜的?”

    禅师笑而不语。

    对于禅师的这种反应,彪形壮汉感到十分惊讶,便问:“喂!和尚,你为什么不生气啊?”

    禅师神情淡然地说:“为什么一定要生气呢?生气既不能让眼镜恢复原样,又不能消除眼皮上的瘀青和苦痛。更何况,生气只会扩大事端,如果我对你张口大骂或舞刀弄棍,必定会导致更多的业障及恶缘,如此一来,事情也得不到解决。”

    “倘若我早一分钟或迟一分钟把门打开,都会避免相撞,或许这一撞就化解了一段恶缘,这么说,我反而要谢谢你助我消解业障呢?”

    对于禅师的毫不计较,彪形壮汉听后感动至极。在追问了许多佛的问题之后,他若有所悟地离开了。

    过了许久,一天下午,禅师收到一封挂号信,内附5000元,寄信人正是那位壮汉。

    原来这位彪形壮汉上学时浑浑度日,大学毕业后,在工作方面高不成低不就,苦恼之余,婚后也不知善待妻子。一天,他上班时忘了拿公文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却发现妻子与一名陌生男子正在暧昧,他气冲冲地冲进厨房,拿了一把菜刀,心想:“我先杀了你们,然后我自杀,以求了断。”

    孰料,那陌生男子听到脚步声,惊慌地回头时,眼镜掉了下来。彪形壮汉看见这种情景,瞬间想起了禅师的教诲。于是,他努力让自己慢慢冷静下来,反思了自己的过错,并原谅了妻子。从那以后,他的家庭生活过得很幸福,工作也勤奋起来,于是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经过一番努力,他还拿到了公司的第二季度奖。他便抽出了一半金额,一方面为了感谢禅师的点拨,另一方面也请求禅师为他祈福消业。

    禅师的不计较给了壮汉觉悟,教会了他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

    人行于世,每天都要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堆大事小情,不公平的待遇十有八九会发生,每个人又都不是圣人,烦躁计较也是在所难免。然而,计较对于改变现状于事无补,它不会让正在发生的事情戛然而止,也不会让已经发生的事情重新来过,更不会给你带来点滴的安慰,只会让烦躁的心情更加烦躁,失落的心情更增挫败感。

    事实上,根本没有一个人愿意与整日喋喋不休的计较之人为伍,也没有一个人希望和整日斤斤计较的人做朋友。既然事情发生了,而且不可逆转,那么就不能陷在计较的泥潭中无法自拔,我们需要放下那颗计较的心,坦然面对。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做一个遇到事情不去斤斤计较,而去宽容的智者。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算是学会了宽容大度呢?

    首先,要以微笑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日出日落,真心善意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其次,对他人无须太苛求。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世人津津乐道于桃园三结义,其实,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是各有缺点的。比如,刘备容易哭鼻子,少一点大男子汉气概;关羽傲慢、刚愎自用;张飞则鲁莽暴躁。不过,他们各自的不足却未能对三人义结金兰形成阻碍,三人取长补短,为创下一番事业打下了基础。

    最后,当遭遇挫折和困境之际,要尽量往好的方面想。如果没有给我们的人身安全造成巨大损伤,就不要出于报复而去伤害他人。

    我们要明白,人性本善。如果你善意对待他人,他人就算起初对你不怀好意,但在良心的驱动下,他最终也会被你的宽容所感动,进而用同样的善意对待你。所以,学会宽容,不仅让他人心灵得以解脱,也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

    得饶人处且饶人,得理也要让三分

    当别人犯了错误或者不经意之间冒犯了我们,损害了我们的利益,我们应该既往不咎,给予他们理解、关怀和帮助,帮助他们改过自新,如此一来,这个世界上就会少一分怨恨,少一分斗争,少一分陷害。

    在森林中有一头大象优哉乐哉地散步,一不小心踏坏了老鼠的窝。大象非常抱歉地跟老鼠说对不起,但老鼠却对此心存计较,耿耿于怀,不愿意谅解大象。

    一天,老鼠见大象躺在地上睡大觉,一阵窃喜:“我的机会终于来了!我不能这么轻易饶了这个庞然大物,我最起码要咬它一下。”

    然而,大象的皮厚极了,老鼠那点小牙根本咬不动。随后,老鼠绕着大象转了几圈儿,自认为大象的鼻子是一个不错的进攻点。

    于是,老鼠钻入大象的鼻子中,狠狠地咬了大象的鼻腔黏膜一下。

    大象觉得鼻子很不舒服,便强烈地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不难想象,钻入大象鼻子中的老鼠被射出去好远,被摔得鼻青脸肿,几乎半条命都快没了。

    老鼠忍着疼痛,对前来探望它的同伴说:“要吸取我的惨痛教训啊,得饶人处且饶人!”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就像寓言故事中的小老鼠那样,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手,得理也让三分,很是君子。前者常常让生活起波澜,后者则拥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前者活得很不开心,后者则活得潇洒惬意。

    “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这样做可以令你吹响胜利的号角,但却也容易为下一轮的争斗埋下隐患。何出此言呢?因为失利的一方往往出于面子与利益考虑,他们是不会轻易罢休的。常言道:“冤冤相报何时了。”更何况“冤家宜解不宜结”。

    “得理不饶人”,让对方无路可走,并非智者所为。因为他们懂得,这样做很容易激起对方“反抗”的意志,而既然是“反抗”,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如此一来,其实是不利于自己的。对方“无理”自知理亏,你在理字已明之下,倘若放他一条生路,他自感“逃”命要紧,即便不会心存感激,改日自当图报,也不好意思再对你有所伤害,就算是他内心仍然感到不爽。

    这是一个让人灵魂震撼的故事。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经过一场激战,最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之所以在激战中还能相互宽慰,互相照顾,因为他们是来自同一个小镇的战友。他们俩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互相鼓励。

    10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部队联系上,幸运的是,他们打死了一只鹿,靠着这点鹿肉维持生存。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遇到了敌人,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已脱险时,只听到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

    后面开枪的战友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起战友的身体泪流满面,赶忙把自己的衬衣撕了用来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战士嘴里一直叨念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的生命即将结束,身边的鹿肉谁也没动。天知道,他们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时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他去年去世了。30年前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了他发热的枪管,但当天晚上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带的鹿肉活下去,但我也知道他活下来是为了他的母亲。

    此后30年,安德森装作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安德森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他跪下来,请求安德森原谅他,安德森没让他说下去。他们又做了二十几年的朋友,安德森没有理由不宽恕他。

    在牛津英文字典中,“宽容”的意思是原谅和同情那个受自己支配且无权要求宽大的人。安德森在知道自己的战友朝着自己开枪后,完全有资格对他置之不理。但安德森居然从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人求生存求团圆的本性考虑,对这位战友选择了原谅,抱着不计较的心态与曾经想枪杀自己的人继续友情。这种宽容的美德,让他的人生更加饱满。

    其实,有理,没理,饶人不饶人,通常都在是非场上、论辩之中。如果涉及是非问题,自然值得不失原则地一争高下。然而,在平日里,也包括职场中,往往为一些非原则问题,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得唾沫星四起,非得说上点儿,谁也不情愿认输,你来我往,说着论着就较起真来,以至于非得一拼到底才能解气,结果最终发展到大动干戈,或者闹个不欢而散的下场,既伤人,又伤己,实在是划不来!

    所以,让我们“得饶人处且饶人,得理也要让三分”吧。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是放对方一条生路,让他有台阶可下,给他留一些面子和立足之地,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但如此行走于世,不仅可以给别人留有余地,也会让自己赢得海阔天空,收获无尽的快乐!

    在人际交往中,得理不饶人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有些人一旦觉得自己有道理,往往会对别人穷追猛打,直到逼得对方竖起白旗投降才肯罢休。殊不知,你或许会因此而取得胜利,但这种胜利往往是表面的,是空洞的,因为得理不饶人的人,是很难得到对方好感的。

    睚眦必报不可取,别总想着“报复”二字

    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印度画家在集市上卖画。距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孩子在侍卫的前拥后簇中走过来。画家一眼便认出了那个孩子是一名大臣之子。那位大臣在年轻时,曾骗过画家的父亲。

    这孩子来到画家的摊前,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画家的画作。最后,还选中了一幅画要买下来。画家心想:“报复的时机来了!”于是,急忙用一块布把画遮上,并声称这幅画出多少钱都不卖。从那以后,这孩子由于心病而日渐憔悴。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自己情愿掏一笔高价购画。然而,画家宁可将这幅画挂在他画室的墙上,也坚决不予以售卖。他表情阴沉地坐在画前,喃喃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这事情发生之前,每日清晨,画家为了表现虔诚的信仰,他都会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但现在他认为这些神像同他先前画的神像渐渐有所差异。这让他很是苦恼。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是为什么。有一天,当他重新观察自己所画的神像时,他猛然吓得扔下了手中的画,还惊愕得跳起脚。原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双眸,像极了那位大臣的,甚至神像的唇形也是那么相似!于是,他一边撕画,一边喟叹道:“我的报复已经回报到我的头上来了!”

    报复是人性中一处扭曲的心理死结。心存报复者,内心是很难得到明朗的。报复之心就好比是潜藏在机体内的癌细胞,当人可以抑制它时,可能它们对人并没什么危害。然而,一旦它超过正常的心理范围,就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有一则寓言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一天,有一匹马偶然间寻觅到一片肥沃的草地,自那以后,这匹马经常到此饱餐。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只鹿也发现了这片草地。于是,它趁马不在,也溜过来满足食欲。原本啊,依照马的食量,就是它再活100年,再多来两只鹿一起共食,也吃不光这块地上的草。奈何这匹马天生就是一副小肚鸡肠,当它发现鹿闯入后,非常不悦,总认为是鹿侵占了自己的利益,便心存报复。然而,它自己又无能为力,便去请人来帮忙,想借助人的力量征服可恨的鹿。但狡猾的人却说:“我也没办法抓到鹿,除非你套上辔头,我骑上你,才能追上它,惩罚它。”马想了想,便点头答应了。

    于是,人骑着马追上了鹿,并惩罚了鹿。之后,狡猾的人便将马拴在了槽头。这时,马才意识到:逞一时意气之快,睚眦必报本就不可取。为了打击报复又不择手段,终会让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它只能感慨地说:“我怎么那么傻,本来马和鹿的奔跑速度是人远不能及的。但我为了一点小事而图报复,反而让自己沦为人的俘虏。”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报复的受害者是被报复者。其实不然,最倒霉的受害者常常会是报复者自己。在报复者进行报复行动之前,他们的心灵已经陷入扭曲、变态的泥潭中了。报复者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琢磨和实验报复的内容,还会时常陶醉在演习的过程中,甚至还会独自发出一阵冷笑。

    报复心过重的人有时也很想惬意地与人沟通交流,但其内里却不时地漏出的报复的污浊之气,直让人避而远之。当报复之心控制了人的灵魂时,人就难以自已了。从这时开始,报复者就等于在作茧自缚,自己给自己判了无期徒刑。于是,孤独(一种好比孤魂野鬼似的孤独)就会成为报复者的唯一选择。

    有位哲学家曾说过:“人是灵魂塑造的。当报复之心将一个人的灵魂牢牢控制住之后,他(她)失去得最多的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事物:宽容和慈善。而没有了宽容和慈善的人,通常在他们的脸上都会布着一股杀气,这股杀气会严重削减他们的人格魅力。”

    其实,假如深入思考一下,我们不难察觉到,真正令我们走向成功,并让我们坚持下去的,真正督促我们阔步前行的,很多时候,并非顺境和富裕的生活,甚至也不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而是那些置我们于死地的打击、挫折,以及动了我们奶酪的人。因此,我们无须计较太多,更没有必要总想着“报复”两个字。

    有些人的命运车轮原本朝着很不错的方向在前进,奈何却因缺乏宽容之心,而让报复的心理改变了车轮的轨迹。生命是一串在定律中跳跃的音符,当我们背离了自身正常的旋律,就代表着已被封锁在悲剧中。假如转身去看一看或审视报复的成本,我们或许会发出不可思议的感慨:报复的人生代价是昂贵的,懂得宽容以待者,才是大智慧之人!

    用爱代替仇恨,宽恕伤害你的人

    很多人只知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原则,而置“以善相待”、“以德报怨”的为人之道于不顾,总认为将对方搞得吃不香睡不踏实,方是人生的一桩乐事。其实,这种人在伤害对方的同时,也将自己伤害了。真正善于做人的智者,总是敞开大度胸怀,做到理解与宽容。放下恩怨,学会宽恕,用爱代替仇恨吧,这样将让你缓解痛苦,并且变得快乐起来。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

    荷兰的一所著名的大学的研究人员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做了一项有关于“宽恕”的实验。

    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们被要求想象自己被他人伤害了感情,并反复“回忆”被伤害时的情景。研究人员发现,这个时候的志愿者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的压力同时增加,并伴随着血压的上升,他们的心跳也加快了,还冒汗、面部表情也扭曲。之后,研究人员又要求这些志愿者终止想象自己被他人伤害的情景,尽管没有刚才的生理反应强烈,可是某些生理症状仍然存在。最后,志愿者被要求想象已经谅解了自己的“假想敌”,这个时候,志愿者感到身心放松并且非常的愉悦。

    由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宽恕别人,并不代表为伤害你的人寻求借口,而是将目光聚集在他们好的方面,进而将自己拉出怨恨与痛苦的泥潭。

    在柴可夫斯基年轻的时候,有一位28岁的姑娘安东尼娜曾给他写过一封求爱信。那个时候,柴可夫斯基并未接受这位爱慕自己的姑娘。出于礼貌,柴可夫斯基写了一封回信,婉言谢绝了她。不过,这位姑娘很快又写了一封信,固执地表示:假如柴可夫斯基不接受她的爱意,她就会以死来表示自己的忠贞。柴可夫斯基不想发生这样的悲剧,碍于怜悯之心,他同意与这位姑娘交往,后来,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没多长时间,柴可夫斯基发现安东尼娜只顾着贪婪地享受着他的荣耀,整天絮絮不止的是上流社会的逸闻趣事,却对音乐懵懂无知。厌烦和痛苦深深地影响着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他无奈地悄悄避开她的纠缠。后来,安东尼娜和一个名为波切科夫的人姘居并且有了孩子。当时,朋友们建议这位作曲家跟这位没有一点儿共同语言的妻子离婚,但善良的柴可夫斯基并未如此行事,他以人道的宽容,仍然给安东尼娜提供生活费,直至终老。

    宽恕伤害自己的人,是不容易的,但也是高贵的。“如果有可能的话,不应该对任何人有怒恨的心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如是说。为伤害自己的人而怒火中烧,最终受伤的可能是你自己。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海格理思的大力士。一日,海格理思走在崎岖坎坷的山路上,看见路中间有一个口袋似的东西,非常碍眼,于是,他走上前去,想着一脚把它踢开;没想到的是,那个东西非但没有被踢走,反倒变大了一些。

    见到这种情景,海格理思很是恼火,于是,使出全身力气又踩了那东西一脚,想将它踩破,但它非但没有被踩破,还膨胀了一倍。海格理思恼羞成怒,到不远处捡来一根又粗又大的树枝,使劲儿砸它,它居然再次膨胀,大得将整个道路都封死了。

    这时,山中出现了一位圣人,望着怒火中烧的海格理思,说:“亲爱的,别再动它了,请放下计较之心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就会变小如初。你总是记挂着它,不停地踢它打它,它就会不停地变大,最后还会挡住你前进的道路,跟你抗争到底。”

    的确,我们越理会仇恨袋,仇恨袋就越膨胀。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与人相处过程中,发生摩擦、误会,甚至是不愉快,这是在所难免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让仇恨袋不断地膨胀,令仇恨的种子根植于心。正确的态度是:淡化矛盾,摒弃前嫌,握手言和,进而让自己自在,也将别人解脱。

    古人有云:“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用爱代替仇恨,宽恕伤害我们的人,这个行为一旦做了出来,假以时日,成为一种习惯,会让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获得更广阔的人脉。

    仁者爱人,宽则得众。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生存在同一个蔚蓝色星球上的人,彼此有什么不能宽容的呢?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别人宽容自己,我们也应该宽容别人,不乐意别人对自己苛求,我们也就不应该对别人苛求。“将心比心”,以“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就一定能豁达地宽容别人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