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24个悖论-陆九渊悖论:我的心就是宇宙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据传说,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读古书时读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他提笔接着写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干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认为人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不是外铄的,学习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他认为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内心的本然。

    可是据我们所知“人心”与“宇宙”差别如此巨大,二者怎么能相同呢?陆九渊提出的这个悖论,成为他一生思想的主线。他不但终其一生坚持这个悖论,而且进行了多方面的引申和发挥。

    陆九渊认为,人的内心并不像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认为的那样,是空无一物的“白板”,其中隐藏着天然的“理”。“理”一直在内心中,或者说,“理”就是“心”’“心”就是“理”。因为“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意思是理(天理、易理)投向的是人类心灵结构,人类正是借助于这种结构,实现了日常的乃至哲学的心性交往。这个内心中的“理”,也就是朱熹认为的“宇宙之理”,二者是一样的,没有本质性的差异。陆先生云:“此理塞宇宙,所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舍此而别有商量,别有趋向,别有规模,别有形迹,别有行业,别有事功,则与道不相干,则是异端,则是利欲。”既然心中的“理”与宇宙的“理”是一回事,那么“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明白了这个道理,陆先生要求人们在受教学习的时候,“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养心最好的办法在于去除欲念,清心寡欲方为养心之道,这样就不必向外追求,而要“返回本心”,做足内省工夫。因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认识自己的心灵就是认识万物的捷径。

    职场中也是如此,要想认识自己的上司、同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心灵,因为此心灵、比心灵都是为欲所绊,而欲念无非是情、色、贪等,通常在职场自己贪恋什么,你身边的人也不能脱离这样的俗套,所以此“心”都有一些共性,可能就是哲学家所说的“道”“理”,也可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律,要想找到这些规律,就首先问问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内心的动念之间的规律,你也就了解别人的内心。这就是陆先生所说的“道心之微,无声无臭,其得其失,莫不自我”心的得失都是来自于“我”。

    所以,陆九渊反对朱熹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天下事物无穷无尽,什么时候能“格”完?他甚至还反对读书,反对努力去争取。陆先生认为如果还没有“发明本心”,在心术不正的情况学习,则只会越读越糟糕。读书也是为了人的“本心”服务,“学苟知本,六经皆为我注脚。”

    陆先生认为“存心养性”的方法:

    自作主宰——只“存”一字,自可使人明得此理。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砾。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与曾宅之》)。意思是“心”本自存,不是外面能够习得的,所以要按照自己内心,主宰自己的命运。

    内琢外切——“内心琢磨,外更切磋,以求此心,心通则六经皆吾心中物也。学问之道无过于此”(《横浦文集》)。也就是说,只有对自己的内心多加琢磨,外面才会得到发展,只有心中通明了,读书才会是心中之物。

    剥落病心——“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荡,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语录下》)。如果人心有病,就得将病连根切除,层层剥离,这样还会还以一个清亮明净的心。

    力行践履——“迟在进而求之远,事在易而求之难。道岂远而事岂难?意见不实,自作艰难耳”(《与赵监》);“仁智、信宜、勇刚,皆可以力行”(《与刘淳吏》)。内心的任何本质都需要实践,需要践行,行动要和内心一致。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中国哲学史上较为典型的悖论,虽然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但是对今天的很多方面都有借鉴意义。也可以揭示职场所谓的成功来自于心,还是来自于规律技巧。

    敢想,才会有动力

    “我心即宇宙”那就是心有多大,宇宙便有多大。中央电视台有个公益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能来自陆九渊的启发。通俗点说,职场中只要你敢想,无论你的内心想要的多么离谱,只要你去坚持做,那么总有一天你所想的和现实一致。敢想,是职场中人们前进的动力。因为敢想会使人施展全部的力量,尽力而为,超越自我,那比做得好还重要。成功与默默无闻之间不如人们想像的那么大,仅仅一念而已,在于你的“心”。

    他们的职场:

    敢想可以使一个人的能力在职场中发挥到极致,也可逼得一个人献出一切,排除所有障碍。敢想使人在职场中全速前进而无后顾之忧。凡是能排除所有障碍的人,常常会屡建奇功或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职场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尽力施展一切,生活就很踏实,少有遗憾。没有付出最大的努力,就会后悔未曾尽全力。

    姚瑶真正喜欢文学,一直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作家,没什么事就会写点美文放到空间中,可是,她却干起了化妆品推销的工作,因为她身边很多人说这个工作有可能挣很多挣线。10年来,每周7天她都得从床上挣扎着起来,用推销的化妆品,描绘出一张精致的脸,去干自己并不喜爱的工作,而这工作也并不像她想像的那样能赚钱。每天晚上回到家中,卸掉脸上的彩妆,望着镜子中那张不堪入目的脸,就感叹,何时才能实现自己文学抱负?

    姚瑶感叹自己实现抱负遥遥无期的时候,就是在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她没有坚守自己的心中所想,成为作家,而是为了钱、为了所谓的生计,挣扎在生活的边缘。如果姚瑶在高中毕业时期就将作家的梦想放在心中,每天去抒写自己周围的故事,坚守贫穷,看着一堆堆的退稿,埋头继续去努力实现作家梦想,谁能料想到她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贾平凹。姚瑶失败的根源是虽然她有作家的梦想,但是不属于敢想,因为她心中有许多的不确定,她担心自己经过很多的努力不能成为作家,而敢想的人会认定自己所想一定会成功,这份确定才是想中之“敢”,没有这份确定,所想只能成为梦想。因为敢想之人,一旦认定就会破斧成周,投入自己的百分百的精力;敢想之人,他心中存有一份希望,这份希望更确切的说是一个目标,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不似姚瑶那样的不确定,作家好像是一种奢望;敢想之人,因为认定目标可以实现,所以他的奋斗历程不似外人看的那般苦不堪言,其中乐趣其实不敢想之人所能体会到?

    你的职场:

    马丁·路德金说过:“世界上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这就是说,人们基于对职场的认识,进而找到自己的目标,为实现目标导致需要,需要又引起动机,动机即是欲望。欲望即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标的要求。职场中人的欲望愈强烈,目标谋取就愈靠近,正如同弓拉得愈满,箭头就飞得愈远一样。有了明确的、高远的目标,又有火热的、坚不可摧的愿望力量,必然产生坚决有力的行动。只有不畏困难,一个人才不会不轻言失败,信心百倍,朝着既定目标永不回头,才会在有生之年走向成功。实现目标的欲望越强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没有坚不可摧的成功愿望,目标便永远不可能达到。根据加菲尔德的研究,以下8个步骤有助于你通过敢想,实现职场的最高成就:

    (1)你的心认为能做到就能做到

    职场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做不到的,有些事情其实只要你愿意都能做到,只是不知道自己能够做到,但是,遇到困难仍然前进,就能做到。职场中人们很容易将思维编人既存的框架里,或满足或失意或进取等等,产生“只有这么点能力”“这都是命中注定”或“无法更改”的思维定势。逐渐失去踏出围绕身边框架的勇气,然后将自己对人生的梦想和雄心一个个抛弃掉。而没有追逐梦想、实现雄心的激情,人生将会缺乏激馆。

    所以,永远也不要消极地认定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首先你要认为你能行,再去尝试、再尝试,最后你就会发现你确实能够做到。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你从你的人生字典中把“不可能”剪掉,而是建议从你的心智中把这个观念铲除掉:谈话中不提它,想法中排除它,态度中去掉它。抛弃“不可能”,不再为它提供理由,不再为它寻找借口。把这个字和这个观念永远地抛开,而用光明灿烂的“可能”来代替它。

    只有认为一切皆有可能,才会全力以赴,不管结果如何,所想的,我们都努力去尝试了,这就算是赢了。因为全力以赴所带来的个人满足,使人们会成为职场赢家。

    (2)生活安排井然有序,兴趣广泛

    经常听人说,职场高成就者的性格一定是拼命干活,工作入迷,事情干不完便带回家去,直干到很晚。可是加菲尔德却不是这样。他认为,这种人比较容易取得成就,可是很快就会垮掉,也可能会稳住一段时间。但他们沉溺于工作本身,对成就和生活中的其他,包括自己的亲人,却很少去关心。

    与之相反,职场高成就者乐意努力工作,但是却有严格的原则。对他们来说,工作不是一切。他们撞得怎样在工作之余放松自己,懂得如何享受生活。

    (3)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职业

    其实,敢想的人他们所想的出发点是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真正喜爱的工作。他们花三分之二还多的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用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做那些自己不喜欢干的琐事。喜欢内在的满足,而不只是外在的报偿,如提薪、晋级和权力等。当然,坚持梦想的人最后拄往能得到这一切。因为他们欣赏自己的所为,工作越干越好,报偿自然也越高。

    (4)执行重要任务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在遇到困难的或是重大的场合之前,比如参加某个知名企业的面试、在公开场合露面、参加重要的比赛等,大多数敢想敢做的人都要在头脑里反复琢磨该怎么办,制定出一个详细的应对方案。职场上几乎人人都会遇上一些较为重要的事情。周详的思想准备工作是帮助你成功的最好办法,这种准备工作其实是琢磨将在实际活动中运用的技巧。

    (5)追求的是出成果,而不是每个环节都十全十美

    职场中不少有抱负而又勤奋的人过于追求工作中每个环节十全十美,认为这样就会出不了多少成果。有一位推销员准备拜访一位客户,她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收集并研究这位客户的详细资料。由于生怕遗漏掉点什么,一直没有去拜访这位客户。与此同时,这位客户在推销员研究她的资料的同时,搬了家。谁也不知道她搬到什么地方去了,可是推销员还是在忙着研究这位客户,准备一旦研究好了恰到好处的推销方案,就前往拜访。真的等到他拜访的那一天,却发现主人已经换了。

    (6)勇于担风险

    职场中不少人喜欢站在“舒适区”,喜欢安逸的职场生活,每个月拿着不少的工资,最好做着没有太大压力的工作,他们这样是为了安全。可是这样安逸的工作既枯跺无味又没有挑战性,这样的人是不愿去碰碰新的机会,也是不“敢想”,没有抱负的人。有一位行政人员,他的计算机玩的特别好,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十分出色。可是,他只是甘愿天天做个办公室秘书的活,拿着不多的工资,天天尝试着各种电脑游戏。说:“我不愿去技术部门,因为那样的话整个公司的电脑维护可能都是我,公司所有的人会注意我的每次维护,一旦出了什么差错,或是网络没有维护,造成了损失怎么办?还不如玩玩网游来得轻松自在!”

    然而,职场成功者都敢于冒风险,因为他们在行动前就仔细地考虑过一旦失败,该怎样来挽回局面。

    (7)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

    就像上面故事中的行政秘书,他虽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都十分出色,除了他不愿意冒风险,,不敢承担责任外,还有就是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每个有都有自己的潜能,只是没有被挖掘出来了,那个行政秘书计算机方面的潜力已经先露头角了,只不过自己不知道而已,如果他选择去技术部,负责维护公司的网络和计算机,那么就会发现,自己在计算机方面还有更多的潜力,有可能成为比尔·盖茨也会说不定。

    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善于激发自己潜能,一个人就能够干好任何特殊工作。但是人们实际上并不清楚到底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了极限。因此,不少人给自己规定的极限往往大大低于他们实际上能够达到的程度。

    (8)与其同别人竞争,不如同自己竞争

    职场成功者往往重视如何在自己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如何去击败对方。事实上,压制竞争对手的能力就是自拆台脚,因为大多数成功者所感兴趣的,是如何按照自己的标准,尽可能地表现的出色一些,做出更多的成就。他们认识到,集体能比个人更好地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因此,会热心于让别人承担部分工作。独干的人往往过分关心对手的进展,因此不能承担作出决策的重任。这种人局限性大,因为他们什么事都得靠自己干。

    心对了,你的职场就对了

    心态是人类命运的控制塔。要么你去驾驭职场,要么是职场驾驭你,这一切取决于你的心。心态即命运。

    他们的职场:

    让我们先来了解这样两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故事一:上世纪90年代,日本有家买鞋的公司派两个市场推广人员去非洲考察市场,一个月后其中一名工作人员,发来电报说:非洲由于气候炎热,当地人习惯光着脚,从不穿鞋,怎么会买鞋?没有办法做市场推广;他失望的回到了日本;可是,过了一个半月,另一位工作人员也发来电报说,非洲没有人穿鞋,都光着脚,这里的市场太大了。随后不久,这名市场推广人员兴高采烈地拿着一份详细市场推广计划书,回到了总部,得到总部的批准后,他代领销售团队和大量的鞋子再次飞回非洲。因为他想方设法,宣传穿鞋的好处,慢慢地引导非洲人穿鞋,最后他不但将所有的鞋子销售出去,还增加了货物的供应量,最后,他索性常驻非洲,代理各种品牌的鞋子。

    故事二:古时候有个老太太有两个姑娘。大姑娘家里卖油伞、二姑娘家里开染坊,她整天发愁。下雨的时候,老太太忧心仲仲,担心二姑娘的染得布晒不干,霉烂了就没法做生意了;天晴朗的时候,老太太也心事重重,害怕大姑娘的油伞卖不出去,没有生计。久而久之,老太太愁出病来了,无论吃什么药都天济于事。后来—个郎中来给他看病,问明了情况,什么药都没开,只是写了个:天晴的时候,您为二姑娘高兴,因为她染的布不会霉掉,能卖出好钱;天下雨的时候,您就为大姑娘高兴,因为她家的油伞卖得很好。

    两种考虑问题的方式,两种心态,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决定你的职场关键不再于你是否聪明,也不是不是环境,而是心态。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意思是说“心”是身体的主宰,你的心是愉悦的,那么你面部松弛呈现出祥和的神色;如果你的信是焦虑的,你就会紧蹙眉头,愁眉不展。

    其实每一个人都随身携带着—种看不见的法宝,它的—面写着“积极的心态”,另一面写着“消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你的职场顺利,而且你的人生也容易成功,消极的心态则使你一生中困苦与不幸缠身。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专家曾经研究发现:决定一个人成功的景关键要素中,80%属于于个人自我价值取向的“态度”类因素,如“努力、信心、决心、爱心、恒心、雄心”等13%属于后天自我修炼“技巧”类因素.如各种专业技能;7%属于运气机遇、环境等客观因素。

    消极的人在职场中会从机会里看到难题,积极的人每每从难题里看到机会。我们可能无法改变身边的同事、上司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可能无法左右职场发展的趋势,但至少可以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人们应该努力学会积极的思维方式,并努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所谓积极的心态就是只要看待事物积极的—面,就会产生良好的愿望和结果。当向好的方面想时,好运便会来到。这种思维方式考虑的是积极的事情或事情的积极的一面、积极的心态偏向于希望而不是绝望。

    积极的心态是每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这种积极的心态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培养,才能形成和维持。

    你的职场:

    当你面对一件事,更多的看阴暗面还是看光明面?当你面对一个人,更多的是看缺点还是优点?当你面对危机,更多的是看危险还是看机遇?当你面对失利,更多的是看失去还是看得到的?

    选择什么角度去看,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也是每个人的智慧,但你应该知道:看法决定想法,想法决定做法,而做法决定结果。因此,成也好,败也好,这就是每个人早就选择好了的。

    做管理的人,无端放大员工的缺点和劣势,而看不到员工的潜质、特长相对成功的渴望,那他怎么成为职业经理人?

    做销售的人,无端放大被拒绝的事实。而看不到拒绝背后客户的需要、竞争上的动向和产品改进的余地,他怎么能够成长?

    作为职业者,只看到单调重复的日常工作,却看不到在重复中的能力提升,那他的工作将变得何等的无聊与乏味。

    只要我们重新梳理思路,改变一下对待事物的看法,我们就完全可以找到不同的答案。有人做过试验,从活体上任一部位切割下一点器官组织,放在显微镜下的一块有强效化学制品硝化甘油的玻璃片上,可以看到,这块组织本能地迅速收缩,以避开有毒物质;如果我们把这块组织和一些无害的物质如食用味精放在—起.这块组织不仅不会收缩,相反会迅速地靠近它。

    所以,如果—个人在他人面前总是表现出郁郁不乐,是没有人愿意长期和他在一起的,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避而远之。人类的天性就喜欢与和谐快乐的人相处,人们看着那些忧郁愁闷的脸,就如同看着—幅糟糕的图画一样,表情可想而知。我们应该不时地去拥抱快乐,因为快乐不仅仅是一帖良药.它还是仪人奋进的原动力。

    在职场中也一样,是没有人愿意和一个抑郁、闷闷不乐的人在一起共同工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老板、同事也会因为你错误的心态而改变对你的看法,使你的职场陷入危机。因此,我们每天都应该怀着宇宙一样的心态去对人对事对工作。心对了,你的职场也就对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