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死了,做得很漂亮。但杀掉窦建德这件事李渊事后想起有一点后悔,因为做这件事的时候,手段没有王世充那么隐秘。窦建德的死,李渊感觉有点遗憾,自己辛辛苦苦打造起来的“厚道”招牌,在这件事上砸了。
李渊的担心并不是没有原由,杀死窦建德,他很快意识到了自己决定的失误,如果再等上一段时间,处理窦建德带来的后遗症要好治很多。
只要暂时稳住窦建德,让他的部下归顺自己,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再清洗窦建德的部下便容易了得多。
现在着急杀掉了窦建德,让窦建德没有归顺的部下,永远打消了与自己和谈的念头,他们会认为,反正是一死,还不如拼命一搏,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窦建德的事情,李渊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窦建德的部下并没有全部清楚掉,这迟早是祸害,李渊想来想去,决定先下手为强,在他们还没有力量反扑的时候,将祸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实现自己的这个目的,李渊这时想到了招降窦建德的部下。
当招降的命令传到窦建德昔日部下的耳中,情况正如李渊想象的一般,他们并不上当。相反,对于李渊心里的打算,这些人很清楚,面对李渊抛出的诱饵,这些人选择了逃离。
()范愿,最早意识到李渊的招降是个陷阱,与其他将领不同,当大家选择逃跑时,范愿选择了起兵反抗。
范愿认为与其窝囊而死,还不如和李渊父子硬拼一场,想当初李渊也是被逼无奈才造反起义的,只要自己努力,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范愿在决定对抗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凭着自己现在的实力,抗衡李渊,只能吃亏。是否起兵对抗李渊,范愿拿不定主意。
因为力量力量相差的原因,范愿起兵反抗的想法不得不暂时搁置了下来,后来听说王世充的部下段达等人被被李渊在长安城中处死,范愿造反的念头又冒了出来。
处死王世充的手下,做这个决定时,李渊想了很久。以前害怕他们生乱,李渊并没有这样干,但经过仔细思考,李渊终于痛下决心,斩草除根,将危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拿下王世充和窦建德,李渊离统一全国的目标并不遥远了,这时杀掉王世充曾经的部下,李渊有着自己的想法。
一是清理队伍,另外也想看看由此发生的化学反应。李渊想探测一下自己的地盘上潜在的对手还有多少,李渊想在他们没有形成势力之前,将他们一网打尽。李渊除掉王世充的部下,就是打开这个瓶盖,让里面的苍蝇早点飞出来。
李渊现在不害怕曾经的敌人继续出来作对,迟早要发生的事,早一点解决并不是件坏事,李渊要让控制的土地,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范愿听说李渊杀掉了段达等人,因为力量不够而搁置的起兵计划,重新在脑海中浮现起来。反正迟早都是一死,还不如早一点起来反抗,范愿这时想到了曾经的战友。
害怕自己遭到李渊的清洗,并不是范愿一人的担心,当范愿找到曾经的战友,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大家一致同意他的意见,联合起来,起兵造反,对抗李渊。
面对李渊,范愿等人知道自己绝对不能投降,他们只要一投降,李渊一定会和自己秋后算账。既然决定了起义,范愿等人决定马上行动,将自己的声音告诉李渊。
为了打响这第一枪,范愿决定首先攻击李渊管辖的地盘,做出一点血案,让李渊知道他们的存在。
范愿选择了攻击当地的县衙,这样干,可以很明确的告诉李渊自己的目的,袭击政府,就是对你最明显的反抗。
范愿等人经过周密计划,于公元621年年末袭击了居住地的县衙,事情过后,范愿很快想到了一个问题,仅仅这样做并不能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没有统一的口号,再加上一个不具备统一全军能力的一把手,范愿知道他们以后的结局,只能成为一伙流寇,最终还是会被李渊清除掉。
长安城中,范愿等人攻击政府的事情,长安城中的李渊知道后感叹地说道:“该来的还是来了。”
杀死王世充的部下会换来怎样的结果,李渊自己知道,从内心深处,他觉得必须这样干。如果手下留情,被杀的杨广就是他的前车之鉴。
当手下人请示李渊对范愿等人的处理意见时,李渊只简单的说了一个字:杀。
范愿等人也明白,李渊一定不会放过他们,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解决自己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起事的口号,二是一把手的选择。
§§§第二节 老板并不好找
范愿联合战起事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应该打出怎样的口号,如今他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口号,整个队伍在别人眼中就是一群土匪,这样的伍是受民众唾骂的。不得人心的事情,范愿等人意识到自己千万不能干。
李渊已经打出了自己的招牌,一路上胁迫着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郁捡了不少的便宜,范愿等人从李渊的成功之路中,学到了很多经验。
在大家为口号的问题苦恼时,范愿想起了已经死去的窦建德。
当初窦建德战败,他的部下并没有像王世充的手下一样,纷纷投降李渊。当初散伙,很多人拿着金银财宝,回家过起了隐居生活。想到这些,范愿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口,用窦建德的旗号作为起事的口号,范愿认为再好不过了。
这样便可以窦建德号召从前的部下一同起来放抗李渊,具有凝聚人心和壮大自身力量的作用。这个意见得到了战友们的认同,接下来关于一把手的问题,范愿等人感到非常为难。
口号可以自己想,一把手的问题却是思想不能换来的,要与李渊打仗,光动嘴皮子解决不了问题。另外,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人,队伍呈现的就是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
范愿等人这时想到了在自己人中找代理人,将周围的人审视一遍,范愿发现这样做并不理想。在这之前,很多人是平级的同事,现在突然将某人推为一把手,规格不够。
选择领导人,更重要的是他的能力,做老大,范愿等人发现自己人中谁也没有这个能力。
圈子中间没有合适的对象,范愿便将眼光投向了另外的地方,现在隐居各地的曾经的长官们。范愿知道,只要找到他们,起兵对抗李渊的事就一定能够成功。
选择谁做老板,范愿并没有马虎,他明白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
如果没有做好手下的思想工作,新来的老板可能不会得到手下的认同,说不定还会引起内部的争斗。另外,老板是否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事情的成败。
范愿知道,只要新老板一来,自己一定要配合他的工作,这样才能达到抵抗李渊的目的,自己的生命才有可能继续延续下去。
范愿想到了一个人,窦建德手下曾经的镖骑将军,当时的兼职总理大臣刘雅,他如果能够出任一把手,最好不过。
在做这件事情之前,为了给刘雅的就职创造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范愿聚集手下,暗中指使人故意占卜。占卜结果为阳,通过解释,占卜人告诉范愿等人,要想成功,一定要找一个姓刘的人作为起义的首领,否则不能成功。这样做,范愿是想告诉起事的人,要想活命,一定要有刘姓的人带领我们,不然,我们只有死路一条。
范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自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很了解。范愿明白占卜只是骗人的把戏,只是自己玩弄权术的一种手段,但在文化不多的部下面前,这便成了上天的指示,具有很好的思想麻痹效果。
为了能让刘雅顺利开始工作,范愿为他清理了众人思想上的障碍,下一步,范愿便要请刘雅出山,主持后面的工作。
面对昔日的老部下,刘雅心中十分激动,但当听完范愿等人前来相见的目的时,刘雅很为难。
在窦建德手下干活时,同僚们每日勾心斗角,互相倾轧。为了活命,刘雅每日苦思夜想,小心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不知死去了多少脑细胞,刘雅时常感觉很累。
现在,范愿请自己出山,刘雅知道因为什么。请自己出山,是因为他们起事缺少一把手,而且利益分配不公平,自己作为一只杠杆,可以从中调和矛盾,一旦平定下来,一定避免不了内讧。
看看现在的形势,刘雅认为自己并不是李渊的对手,想到自己年过半百,刘雅狠心地拒绝了范愿等人的请求,更多的日子,刘雅愿意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过平淡的生活。
公元621年年末,范愿等人满怀希望来到刘雅家。
范愿等人将他们起兵对抗李渊的计划告诉了刘雅。
刘雅听后连忙摆手不同意。
竟然换来这样的结果,但他们并不死心,范愿道:“刘大人就忍心看着夏王死在李渊手中吗。(窦建德曾经自封为夏王)”
刘雅摇摇头,他说道:“现在,天下马上就要平定了,这样的事情不是我一个老人能把握的,夏王的仇只能留给您们去完成,我老了,走不动了。”
刘雅的拒绝虽然很委婉,范愿等人还是听出了其中的味道,刘雅是在暗示自己已经厌倦了打仗,不想出山了。
带着满腔的失落,范愿等人走出了刘雅的家门。回去的路上,一些一同前来的同事显得有些愤怒,在他们看来,刘雅太没有情义。不出山替窦建德报仇,在他们看来就是无义。
刘雅的回答,也令范愿很失望,这时有人建议杀掉刘雅,范愿起初反对,但后面想想,范愿点头默许了。
刘雅的存在,范愿害怕他勾结李渊,李世民围困窦建德的时候,刘雅曾经就想投降李世民,现在自己已经被逼上绝路,为了减少对手,范愿不得不这样做。
吩咐手下干这件事的时候,范愿要求手下做到不留痕迹,李渊的很多成功经验,范愿学到了,干坏事不能让别人知道。
刘雅不肯出山,范愿和战友们想到了另外一个人,他也姓刘,各项条件符合要求,他如果能够顺利出山,后面的事情便十分顺利了。
因为刘雅的事情,范愿等人对此事只抱有一半的希望,另一半,范愿等人留给了自己。实在不行,他们就在自己的圈子里选出新老板。
§§§第三节 刘黑闼蹦了出来
范愿想到的这个人名叫刘黑闼,之所以想起他,是因为刘黑闼曾经在窦建德手下担任过诸侯一职(副省长),有东汉郡公之称,刘黑闼拥有这样的条件,范愿在请不动刘雅之后,想到了他。
在前往刘黑闼居住的漳南时,同行的人都在心里揣摩,刘黑闼如果也不出山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范愿心里也没有底,现在为了活命,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窦建德失败时,刘黑闼当时正在另一个地方扩张地盘,听到窦建德失败的消息,刘黑闼没有告诉随从部下,卷起自己的被单独自逃了。
刘黑闼知道,李渊一定不会放过他这样的敌对者,尽早的逃命,是最理智的做法。回到老家漳南县,刘黑闼为了保密,在农村过起了隐居生活。
毕竟是以前的大人物,刘黑闼还是被唐朝政府列为了重点抓捕的对象。漳南县令就很怀疑自己管辖下的这个农民,他认为新来的这个农民很不简单。
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地盘上新来的这个农民就是刘黑闼,漳南县令只能怀疑,但不敢有所行动,他知道这样的人一旦起来闹事,自己只能做他手下败将,何况自己现在手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
县令的一举一动,自然逃不过刘黑闼的眼睛,由于他的伪装十分到位,刘黑闼在漳南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但刘黑闼很快便烦厌了这种平静而没有激情的日子,回想起以前自己做统军打仗,金戈铁马的风光日子,刘黑闼十分怀念。
范愿等人的到来,让刘黑闼心里熄灭许久的激情火焰又重新燃了起来。
范愿等人说明自己的来意后,满怀希望地望着刘黑闼,如果刘黑闼的反应也和刘雅一样,范愿等人就只能在自己人中选老大了,这样一来,整个部队的战斗力就弱了很多。
刘黑闼也在心里暗自思量着范愿等人的建议,答应与否,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刘雅不同,刘黑闼最终高兴地答应了范愿等人的建议。
之所以答应范愿,因为刘黑闼早已厌倦了农村的枯燥生活。另外,刘黑闼心里也抱着淘金的想法。他认为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说不定,自己能和李渊平分天下,对于自己的能力,刘黑闼很放心。
刘黑闼愿意出山,范愿等人紧张的心情一下松弛下来,这一刻,他们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与其束手就擒,还不如以死抗争。另外刘黑闼的出山,范愿等人解决了一把手的问题。
刘黑闼来到屋外,看看自家的耕牛,回屋对范愿等人道:“大家出来帮忙,杀了这条牛,大家好好的吃一顿。”
刘黑闼杀掉耕牛,是想明确地告诉范愿等人,自己已经下定决心和他们一起干了,刘黑闼希望能够以此表明自己起事的决心。
接下来,正式起事的事情便摆在了刘黑闼等人的面前。
前面范愿等人曾经在居住地发起过一起小型的群体性事件,这件事引起了李渊的重视。刘黑闼认为,这一次既然要干,就一定要打出名声,干出点大事。
刘黑闼杀牛起事,手下聚集了一百号人,凭着这样的力量,攻击大的目标不行,刘黑闼只能将眼光转移到小城,思来想去,刘黑闼决定攻击漳南县衙。
首先,因为这里位置偏僻,李渊的力量并没有完全控制这个地方,攻打起来容易。
其次,这里散落了众多窦建德曾经的部下,虽然隐姓埋名,但只要一打出窦建德的旗号,一定能发动他们。
最后,往北走,李渊力量更弱,刘黑闼可以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
刘黑闼这番分析,范愿听后十分赞同。现在已经走投无路,只要有一线生机,范愿这些人一定报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刘黑闼决定公元621年7月19日攻打漳南县衙。
7月19日攻打漳南非常顺利,刘黑闼领导的起义军很容易就攻下了县衙,窦建德流散在各地的部属,纷纷跑来归降,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刘黑闼便聚集了几千人的武装力量,以刘黑闼现在的实力,小规模的清剿已经奈何不了他了。
刘黑闼的出现,远在长安的李渊知道后喜忧参半。李渊对刘黑闼这样的反对力量终于浮出了水面,不用自己辛辛苦苦去发掘了而高兴。
但李渊也担忧,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剿灭,刘黑闼这样的旧军阀很快便会壮大起来,成为自己又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在这之前,李渊正准备撤换调防在各地的驻军,将全国的驻军统一编排,以保持自己统治的稳定。李渊知道,只有自己掌握了国家的暴力机器,才能安稳地坐稳龙椅。
刘黑闼在漳南起义,让李渊置换驻军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下来。刘黑闼是李渊一直在寻找的强力对手,如果换成另外的人起义,李渊不会这样着急。对刘黑闼的能量,李渊有深刻的了解。
刘黑闼的来历,李渊一清二楚,刘黑闼曾经是窦建德部下唯一封王的人,剿灭刘黑闼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此时,李渊想起了一个人,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的安排才是最理想的决定。
李渊想起了李玄通,之所以安排李玄通对付刘黑闼,李渊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安排,李渊是想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利用李玄通对付刘黑闼,一来可以检验李玄通对自己是否忠诚。二来,通过这样一战,可以消耗双方的实力,以此达到削弱李玄通兵权的目的。李渊在处理李玄通的问题上,做法向来十分高明,李渊之所以能在隋末群雄纷争中站稳脚跟,不断壮大,证明李渊确实有着自己独特的本领。
安排李玄通对付刘黑闼,如果处理不好,会让李玄通认为李渊在玩弄权术,使用厚黑。这样的结果,很可能让李玄通对自己的信任转化为满腔的愤怒。
李渊做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知道应该怎样处理自己与部下权利分配的问题。这一点,李渊应该算是权术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李玄通的事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公元621年9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李渊找来李玄通,并没有提出攻打刘黑闼一事,而是让李玄通自己说出来,这样一来,李渊便取得了主动权。
李渊道:“这一次平息刘黑闼漳南起事,本来是想是让李世民去的,既然李将军愿意,那就再好不过了。”
临走时,李渊转回身对李玄通道:“漳南路途遥远,李将军要是觉得孤独,将家人也带去,寂寞时也好有个陪伴。”李渊这样做,让李玄通大感意外。
世上有两种规则,一种是写在纸上的明规则,另外一种便是只能心知肚明,不能道破的潜规则,李渊的做法,高明之处就在这里。
按照传统惯例,将军前线统兵打仗,应该留下其亲人做人质,这样李渊便可以就此要挟将军。如今让李玄通带着亲人离开自己,李渊知道,李玄通如果背叛了自己便宣告失败了。
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李渊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很多时候,这样的事情更像一场赌博,输了便不能后悔,李渊愿意赌一场。
李玄通的行动证明李渊赢了,李渊的信任,让李玄通很感动。为了表示对李渊知遇之恩的感谢,李玄通将亲人留在长安,独自一人踏上了征途。
做人高明的,李渊知道一个道理:“好君主能不让人识透,识透不值半文钱。”即使是在玩弄权术,李渊也比其他人高明,他知道应该怎样将部下的心抓在自己手中,而手段却不让别人看出来。
§§§第四节 打下俞县以后
派出李玄通攻击刘黑闼,李渊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刘黑闼没有想到的。
让自己曾经的战友攻打自己,李渊的这个决定似乎太大胆了,刘黑闼此刻并没有了解到李玄通的变化。李渊的信任,让李玄通愿意死心塌地为他效命,现在的李玄通已经不是当年的李玄通。
自己起事的消息已经被李渊知道了,刘黑闼现在最重要的是积聚手中的力量,整合队伍抵抗李渊对自己的围剿。
为了扩大影响,刘黑闼在公元621年8月12日攻下了俞县(山东省夏津县),刘黑闼要在这里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设下计谋除掉前来救援的史权威。
听说刘黑闼在自己管辖的地盘掀起叛乱,作为地方最高首长的史权威当然不会放过刘黑闼。史权威当时是魏州(河北省大名县)太守,他带着人马前来俞县救援,刘黑闼也等着他的到来。
刘黑闼起事以来,虽然有不少人前来追随,但他心里清楚,这些人中很多并不是真心实意前来投靠自己,都抱着观望的心态。此时史权威的到来,更加重了这些人的疑虑,刘黑闼知道,自己这次只能赢,只有这样才能换来自己队伍军心的稳定。
在统领军队的问题上,刘黑闼与其他有勇无谋的土匪不同,他知道应该怎样用思想控制队伍,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靠金钱的笼络部属,以利相交者,利尽则交绝。
几天后,史权威来到俞县(山东省夏津县),这次他再也没能回到魏州(河北省大名县),而是死在了刘黑闼的手下。
当史权威带领军队从魏州赶来救援俞县时,刘黑闼算计好史权威的行军路线,在半路埋伏,时机合适时,便冲出来突杀一番,史权威就这样被刘黑闼解决了。
和史权威交手后,刘黑闼知道这些人并不足虑,刘黑闼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另外的一件事情上,统一军心。
刘黑闼盘点一下军情,大概了解了一下自己队伍的情况,深思一番后,想清楚了自己应该怎样整理队伍。
范愿起事时打出的是替窦建德报仇的大旗,刘黑闼当时并不同意,他认为这样的口号范围过于狭小,没有采纳。现在看来,刘黑闼认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如果没有口号的宣传,普通士兵便不知道以后会干什么,往哪里走,军中很多士兵都很迷茫。
刘黑闼这时想到了范愿曾经提到的口号,为了团结下层士兵,刘黑闼决定在军中郑重地进行一次思想整风,整顿军队的士气。
当初起事,刘黑闼的眼光中除了窦建德曾经管辖的地方外,他看得更远。这一次,刘黑闼不得不务实起来,依照自己现在的实力,即便是仅仅恢复窦建德以前的土地,就够自己努力一番了。
由于刘黑闼的军队是靠战友关系联系起来的,在整顿思想中,刘黑闼很快摸清了门路,利用广大士兵曾经的战友情,刘黑闼打出了为窦建德报仇的旗帜。下层士兵知道刘黑闼这个决定后,非常支持他的行动。
刘黑闼刚刚起事时,参加起事的士兵为的是能够吃饱一顿饭,现在温饱的问题解决了,追逐权力成了他们最高的理想,从窦建德的事情上,一些士兵看出了权力的作用,只有拥有它,自己生活才能过得好。
刘黑闼冷静下来的时候,也常常暗自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己会成功吗,自己打出的口号,局限了众人的思维,单纯依靠窦建德这面旗帜,刘黑闼认为自己的队伍成不了大气候。但他也知道,现在后悔已经晚了,事情发展如此,只有硬着头皮往上顶了。
公元621年10月,听说李玄通要来,刘黑闼加紧了对其他地方的抢夺,在和李玄通交手之前,刘黑闼要将自己的战果展示给这位曾经的同事看。面对李玄通这位曾经的战友,刘黑闼有自己的想法。
§§§第五节 李玄通战败
刘黑闼与李玄通曾经都是窦建德的部下,公元621年7月窦建德失势,刘黑闼选择了隐居,李玄通则带领余众投降了李渊。
曾经都在一个战壕滚爬,刘黑闼想到自己与李玄通曾经的关系,战斗之前,刘黑闼想做做李玄通的思想工作,让他归顺自己。
面对刘黑闼,李玄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战友情最难忘,更何况还是战场上的生死之交,李玄通感觉自己对刘黑闼下不了手。但一想到自己当初面对李渊立下的军令状,李玄通立即打消了心中的故人之情,一仆不侍二主,李玄通明白,自己现在的老板是李渊。
如果和刘黑闼言和,意味着自己要背叛李渊。这或许对李渊没有什么影响,但李玄通很清楚,这对自己的名誉会有重大影响,自己在人们眼中就成了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李玄通现在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想了很久,李玄通终于下定决心,刘黑闼的事情自己必须严肃对待,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名誉。
和刘黑闼在一起,李玄通知道自己也能成就一番事业,但他并不想这样干。窦建德已经死了,自己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牢固的靠山,依现在的形势,李渊才是最佳的人选。
当两军对阵的时候,刘黑闼与李玄通相见,刘黑闼显得很激动,李玄通尽管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但还是流露出对战友情的追念。
刘黑闼在战场的另一边叫到:“李将军可好,我是黑闼,今天的仗我看算了,别打了,我们坐下来喝喝酒,聊一聊。”
李玄通想了很久,但话一到嘴边又缩了回去,僵硬回道:“刘黑闼你这个叛贼,今天我奉唐王之令收剿你,赶快下马投降,我饶你不死。”
李玄通说这话时,心里有一种别样的难受,他很想和刘黑闼叙叙旧情,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这样干,自己现在是李渊的手下,那样做就是叛主。
准备了一肚子话的刘黑闼听到李玄通的回答,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在他犹豫的瞬间,李玄通领着军队杀了过来。
李玄通变化之快,让刘黑闼倍感意外,看来李渊的管理水平确实很高,高水平的权术就是能换掉别人的思想,装上自己的东西。
李玄通的事情,证明李渊的政治艺术确实练到了家。面对从前的战友,李玄通没有选择背叛,这里面如果没有李渊对李玄通的思想工作,事情不会这样轻易成功。
刘黑闼事先并没有做好针对李玄通作战的准备,李玄通的突然袭击,打了刘黑闼一个措手不及。最后刘黑闼让李玄通追着跑了几座山,才幸运的逃掉,保住了命。
经过刚才的事,刘黑闼认识到讲和已经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在自己这位战友面前,现在只有一种选择,你死我活的大战一场。
李玄通并没有因为自己和刘黑闼战友的关系,放弃对他的攻击。相反,李玄通对刘黑闼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击,此时在李玄通心中,什么也没有自己在长安城立下的军令状重要,作为一个军人,李玄通知道自己一定要完成任务。
没有等到刘黑闼缓过神,李玄通的军队已经追到了刘黑闼的眼前,看到李玄通咄咄逼人的架势,刘黑闼这时感到了害怕。
从力量上对比,刘黑闼便知自己不是李玄通的对手,李玄通有五万兵马,刘黑闼只有几千人的队伍,硬对硬的干一仗,刘黑闼知道自己必定失败。
为了在气势上压住对方,刘黑闼想到了拉虎皮做大旗的方法。将军队分散开,绵延散布在十几公里的路上,这样做马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不知刘黑闼真实实力的李玄通不敢贸然发动进攻,双方就此僵持了下来。
李玄通与刘黑闼的阵地相隔一条河,如果要攻击刘黑闼,李玄通必须载兵过河。这一点难住了李玄通,如果没有顺风,自己人过河就成了一个幻想。
李渊不时发来电报询问前方战况,李玄通明白李渊的意思,接连的电报也包含另一层意思,李渊想尽快看到自己的战果。
为此,李玄通每天盼望着顺风快快来临,自己才好进行登陆作战。等待了一段时间,李玄通正为此事感到烦躁的时候,顺风来了,抓住这个机会,李玄通发起了对刘黑闼的登陆战。
当李玄通的军队行进到河中央时,风突然转变了方向,刘黑闼看准时机,带领自己人杀了过去。
李玄通的军队因为远道而来,并不熟悉河道情况。刘黑闼调整队伍,将李玄通的船队逼到浅滩,围住后来了一个瓮中捉鳖,把李玄通狠狠地揍了一顿。
本以为胜利在望的李玄通这时没有了刚出发时的神气,他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刘黑闼的手下败将,看看自己现在的模样,李玄通并没有感到害怕。
反正都是一死,李玄通认为还不如死在自己手中,当他正要举起宝剑自杀时,刘黑闼的手下将他手中的剑夺了下来。
看着眼前这位曾经的战友, 刘黑闼一时间不知应该怎样去处理,认真的想想,刘黑闼吩咐手下将李玄通关进监狱,刘黑闼想等到自己手中事情处理完毕,再做理会。
§§§第六节 由李玄通引发的联想
刘黑闼战胜李玄通的事情,很快产生了连锁反应,周围的城郡纷纷投诚过来。
刘黑闼现在的情况,与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时很类似,刘黑闼带兵来到一座城下,还没有出兵,对方就已经拱手让了出来。李渊的担心并没有错,他知道自己平定的天下并不稳定,刘黑闼的事情就是一个证明。
在投降的人中,刘黑闼发现了曾经的同事自封“鲁王“的徐圆朗,这个意外的发现让刘黑闼很高兴。凭着自己击败李玄通的战绩,刘黑闼知道招募一支军队并不难,但他明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徐圆朗这样的将领来之不易,有了他的加盟,自己以后便会顺利很多。
徐圆朗在此之前并不想加入刘黑闼的队伍,他的想法很简单:一亩三分地,过隐居生活。当他得知李玄通战败的事后,徐圆朗坐不住了,凭着直觉,他觉得刘黑闼领导的队伍能够有所成就。
从内心讲,刘黑闼并不想杀掉李玄通,除了曾经的战友情,刘黑闼更看要重的是李玄通的能力,如果他能投降自己,无异于如虎添翼。
当昔日的战友徐圆朗与刘黑闼来到关押李玄通的监狱时,狱中的李玄通一言不发。从他毅然决然的表情上,刘黑闼与徐圆朗读懂了李玄通的回答————宁死也不投降。
见李玄通的态度如此坚决,刘黑闼二人只好作罢,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住所。 看着远去的战友,狱中地李玄通痛苦的闭上了眼睛,他这时想到了李渊。
以前跟随窦建德,各个将领之间明争暗斗,李玄通痛恨这种锅里不争碗里争的做法,大家团结一致抵御外敌,在他眼中看来是最好的做法。但所有人都不是那样,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窝里斗,对强大于自己的人唯唯诺诺的低头奉承,对于普通老百姓则是高高在上,搜刮无底
来到李渊这里,李玄通感到自己真的遇上了知音,李渊这里很少能够看到将领之间的明争暗斗,只看见大家的团结一致,这才是李玄通愿意看见的。对于李渊,李玄通有种心灵上的敬佩,不知什么原因,他始终无法忘去他对自己的好。
自己现在可以背叛李渊,换来新生,想到这里,李玄通摇摇头,他不愿意这样干,即使死,他也要做李渊的鬼。
在李玄通思考问题的时候,曾经的部下悄悄跑来看望他,面对部下,李玄通问道:“是来劝我的吗?”
部下回答道:“不是,我们给您带来了些酒菜,怕你饿。”
看见对方很有诚意,李玄通来到盛有酒菜的地方坐下,酒过三旬,李玄通迷迷糊糊的站起身,对周围的人道:“大家曾经都是战友,今天来看我,我不胜感激,我要为大家舞一段剑助兴,哪位肯借剑给我一用。”
李玄通拿起剑,看见监狱外投进的月光,顿时百感交集,舞剑时,李玄通边舞边唱:
曾几何,望断天涯路不平,
投笔从戎,只愿斩尽。
不曾想,忠心化为风雨飘,
不得志,今朝路尽在此时。
李玄通唱完,拿起剑叹息一声,继续说道:“大丈夫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今天落得这般狼狈,真无脸面活在世上。”
说完,李玄通对准自己狠狠的刺了一剑,周围的部下见状连忙上前制止。在弥留之际,李玄通对周围的部下说道:“如果只想混饭吃,可以跟着刘黑闼干,想要活出人样一定要回去找李渊,我现在是回不去了,你们保重。”
李玄通在狱中饮剑自杀,李渊知道后痛苦万分,这一次李渊流泪了,眼泪里除了一小部分有做戏给别人看的嫌疑,这次,李渊的哭是真哭。
决定派李玄通攻打刘黑闼的时候,李渊使用了权术,现在证明,李玄通对自己忠心耿耿,李渊很后悔当初的决定,也后悔当初不应该派出李玄通攻打刘黑闼。
在李渊眼中,最为失败的事情莫过于这样的事,失去一位忠勇兼备的将领,有时比损失一支军队还要痛心,士兵可以随时招收,将领却时常一将难求。
李玄通的死,使刘黑闼与李渊之间保持了两个月的太平,在这两个月里的时间,李渊开始调整力量,准备围歼刘黑闼。
李渊的打算,刘黑闼也想到了,如果没有意外,这次出征的一定是李世民。凭着自己的直觉,刘黑闼感到后面的斗争将更加惨烈,更你死我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