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邂逅最好的爱恋-上海:醉在迷朦中的夜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也许是受到《告别薇安》的蛊惑,感觉上海是个现代而小资的城市:地铁里的神色阴郁内心残缺的男子,外表精致神色冷漠的女人。在等待车来的时间,遇见,就从这一刻开始。

    一座老洋房,一场旧梦

    从什么时候起,上海在我心目中变成了一场繁华旧梦。

    《上海滩》里风云变幻,爱恨情仇;《上海探戈》里,翩跹舞步,舞出的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悲欢离合……

    而王琦瑶在上海深深的弄堂里上演的《长恨歌》里,上海是使着小女人性子的梅雨季风,是日复一日家长里短的深深弄堂,更是落漠感伤的漫长作别。

    寻梦,应该是一个郑重的,有仪式感的事情。

    所以,我没有约好友同行。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去,然后再静静地回来。

    走过徐家汇那一幢幢老洋房,色彩很少单一,却令人不由得令人泛起了别样的心情,也许,这就是怀旧。寻找到的,是上海人骨子里的旧梦。

    上海没有太浓重的历史。她不像北京,有着漫长的时光长廊可以追溯;更不像古老南京或西安,朝代兴衰中有太多的痕迹可以依循。

    而上海,没有历史,但也却从来不没缺故事。

    这些故事,便都凝聚在那五千多栋老洋房里。那些各式风格的建筑——中西杂糅的,哥特式的,希腊式的,英国乡村式的,法国古典主义式的——的每一块玻璃,每一处棱角,每一处装饰,都是故事。

    上海的老洋房大多集中在今天的徐汇和长宁之地,李鸿章的丁香花园、正广和大班的寓所、丽波花园、高安公寓、荣德生私宅、席家花园……它们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若干故事。

    闹中取静的地理位置,一段波云诡谲的时代的沉积,十分有限的保存量,以及不可再造性都让人们对老洋房的热度有增无减。

    高陡的红瓦屋顶,装饰华丽的山墙和木敞廊、角塔、屋脊小塔和挑楼用木架构成的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外表有亮丽的色彩,屋顶坡度较缓,门窗带有螺旋形柱子,花园面积较大的西班牙建筑风格;以古典式作为建筑造型的主要元素,多采用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厚石墙、水平向厚檐,强调建筑的稳定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甚至于希腊、阿拉伯风格你都能在散落在各处的老洋房里对号入座。

    岁月更替,上海的老洋房跟苏州的园林一般,几乎都避免不了几易其主,并在不同的年代里,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为不同的人,敷衍着不变的旧梦。

    作为住宅,人们日日身处其间,在每一处角落里,倾听过去的一切回响。

    作为医院,又是以厚重与历史间或着医院特有的味道,让病人们身体的伤,先从心灵开始治愈。

    作为餐厅,繁华旧梦与琳琅的美食更是相得益彰。

    于是,昔日光彩华丽的老花园洋房便都变成了表面风光、内里腐旧的老房子。

    所以,过去的许多年里,上海人做的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便是针对这些老洋房的翻修。老屋翻新是项极其浩大的工程,在屋主对其整修的时候不得不将那些看似完好实则被白蚁蛀得体无完肤的地板全部掀掉,然后杀虫,铺上新的;墙体的裂缝需要一一修补;而且全屋水电管道重铺;卫浴设施更新;中央空调的设计安装等等。

    但即便是颓败了的老洋房,却仍然像是旧日的淑女名媛,静静地,像王琦瑶一样,像张爱玲一样……让人隔着一层纱一层雾一样的若即若离,却无比向往。

    在其间,你还是会寻找到她们昔日的幽雅身影。盘旋而上的楼梯,精雕细琢;静立在客厅一角的壁炉,目睹了历史的变迁;铸铁的盘花栏杆还在俯瞰着幽静的路上“法国梧桐”的茂盛和凋落;各类风格的尖顶,组成了形式各样的阁楼,这些都是在老洋房翻新的过程中,屋主们不忍舍弃的一角,在经过修整,防腐处理,重新涂装之后这,都可以成为老洋房的亮点所在。做工精细的把手,屋顶的石膏雕饰,卫生间的马赛克拼画地板等,同样是值得保留的细节。

    徐汇区有两千多座老洋房,而这两千多座老洋房,又岂止是两千多个故事。

    单单一个丁香花园的故事,坊间流传的就有四个版本:有说丁香花园是李鸿章藏娇之所,此娇便是他的七姨太,名丁香;又有传说丁香花园是李鸿章庶出之子李经迈名下,李鸿章为觉得此子不争气而给予他此房产,以备他穷途之时讨生活用;又有传说据说丁香的父亲是个武官,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殒命。因为丁香不甘心做小老婆,在天津与合肥时,便与李家门中的人及李的正室不和,李鸿章也知道自己年老,便委托盛宣怀在上海为她置办一笔不动产。盛氏心领神会便在海格路(今华山路)购置土地2.67公顷,建造了一座新颖的别墅和西式大花园,园内种植了许多丁香丛,甚是高雅。后来人称为丁香花园。

    告别了丁香花园,我来到了早已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一部分的蒋宋旧宅:爱庐。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前,在上海的住所大多是临时的,直至到了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俩人才在上海真正安置了一个家。

    不过这所住宅也不是蒋介石掏钱买的,而是他大舅子——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买来作为宋美龄的陪嫁。这幢法式花园洋房位于法租界贾尔业爱路9号(现东平路),由一座主楼与两座副楼组成。副楼位于主楼两侧,分别是侍从人员、警卫人员的住所及工作室。主楼坐北朝南,由造型不一的东、西、中三个单元组成。

    东侧副楼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主楼东侧二楼原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卧室及卫生间,且有一秘密暗道,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从暗道直达楼外。现在卧室与卫生间已打通,成了学生们练琴的教室,只有那个逃生的暗道仍然保留着。主楼中间单元底层,现由学校出租给高华纺织品有限公司作办公室。主楼南面原有一占地30多庙的大花园,现已大大缩小,只有三四亩大。顺着花园往前走几十步有一汪池水,池水旁有一前一后、一大一小两座假山,在一块突兀的假山石上,镌刻着蒋介石亲笔题写的“爱庐”两个大字,今天依然清晰可见。蒋介石把庐山牯岭别墅称为“美庐”,把杭州西湖的别墅称做“澄庐”,把上海这所住宅称做“爱庐”,可见他对这幢洋房的喜爱。

    而不管故事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像丁香花园或爱庐这类宅院深深的老洋房里,墙外行人的世界或奔忙,或喧闹,或无奈,而每每他们走过那高高的围墙时,都会定是猜想那墙里的时光有多美,佳人笑得有多甜了。

    所以,那一个个故事,便是上海人用美妙的想象填补出来的起的,那些繁华神秘成了的上海旧梦。

    这里没有798只有田子坊

    我刚发完朋友圈,就接到电话:我在——著名的——田子坊,你在哪?过来喝点啊!

    著名的?我在脑子里拼命想。

    或许是受到朋友的感召,亦或是受北京798的影响,我一直觉得,没有什么比艺术更能真而贴切地感知到历史与旧事,只有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品才是能更真实地还原每一个它所见证的当下。

    于是,打车到了田子坊与朋友汇合。

    高大的梧桐树在并不宽阔的街道两旁,执著地撑起一方布满绿意的天空。正是晌午,太阳见缝插针地照射进来,喷水风扇不停滴摇摆,到也不觉得那么难耐。

    刚刚踏进这里的巷弄,我便就已经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上海气息了。同时感受到的是,充满故事的上海旧时光。

    田子坊一直是热闹的,文艺青年们三五成群,各色美食十里飘香……难怪老艺术家们更是将这里当做安放自己梦想与灵魂的场所,当然,这里更可以说是老上海人家。

    排了半小时的队,我们终于买了两串炸土豆片,土豆片一圈圈的穿起来,一串足有半个土豆,看上去金黄金黄的,很有食欲,要说味道,比肯德基里的薯条好,比乐事薯片的又多了几分香香厚度,或许是因为太新鲜了吧。

    我们继续逛,在这个特色的集市里,每一样物件都让我们欣喜不已。有清朝时流传过来的眼镜、钟表,有风格迥异的画作和摄影作品,而它们都清清楚楚的有着老上海的鲜明印记。

    我来来回回在弄堂里穿梭,试图走遍这个横竖交错的迷宫,寻找每一处值得被发现的美。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如此自然而妥当地,将生活与艺术结合得天衣无缝,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

    里弄之间,依然住着一些本地人,或许我们会觉得很嘈杂。而他们并没有被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扰乱,他们在红砖的小楼里低调固执地生活着,在他们看来也许这就却是最质朴和安逸的居所,是最简单的生活状态。

    因为他们对这方土地的有爱很是得深沉,他们用一直以来沿袭的状态生活着,他们依然骑着自行车出门,在楼和楼之间默契的共用几根竹竿晾晒衣物,或许刚好碰到对面有人还能拉上几句家常,再或者还可以搬个小椅子穿着睡衣坐在弄堂里晒太阳。

    小店和画廊之类是拒绝拍照的,有的时候在生活区的墙上也会看到写着“私人住宅,请勿拍照”之类的字样,也许那是他们不希望被外界所扰的唯一宣言。

    如果说天成里和平原坊的每个角落都依然充斥着市井气息,那最东边靠近思南路的210弄,就带有点儿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感了。各种艺术家的工作室和画廊在这条小巷子里挨户排过去,还不乏古玩店、旗袍礼服店和陶艺馆,还有一个四合院休闲区。

    这就是田子坊。新上海关于旧上海的文化地标,艺术创意的文艺风向标。各种创意小店、名人工作室、咖啡馆、餐厅在几条交错的弄堂里散布,在上海老民居和新作坊混杂的巷口里弄伸展着自己的独特。

    最后,我们买了一套别致而且带有寓意的茶具、餐具,和一些小的工艺品。然后,在中式、东南亚式、西式的等等各种风格中选了一家酒吧。喝喝酒,聊聊天,发发呆。

    如果你能亲自行走其中,希望你也可以找到自己最你爱的那一抹亮色。

    人民广场,跨世纪的沧桑

    人民广场上透着光,古典的大奔钟滴答滴答地流淌,一段流浪的忧伤。

    这段旅途,我不是一个人。

    我就站在黄昏的人民广场,那群白鸽背对着夕阳,那画面太美,以至于我不敢看。

    解放前,这里就是著名的“远东第一跑马厅”,抗战期间又是日本侵略军的兵营,解放战争中是美国军队的俱乐部。

    其实,人民广场跟上海那几千座老洋房一样,经历了沧桑。

    解放后,变成了上海人民的文化娱乐场所。

    现在的人民广场,有市政大厦、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等,东西两侧分别为旭日广场和明月广场。整个广场全是绿茵茵的草地,众多的树木,花坛里鲜花盛开。绿化带种植有香樟、雪松、白玉兰、银杏及一些常绿灌木,郁郁葱葱错落有致。

    现在的人民广场成为文化、绿化、美化为一体的场所,跨世纪的上海政治文化中心。

    而在广场上喂鸽子,也成了一件浪漫的事。黄昏,羽羽白鸽悠闲地踱步,点点身影穿行其间。

    人惜鸽子,鸽子亲近人。终于明白梁朝伟飞去伦敦喂鸽子,是多么惬意的事,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

    晚上,中心广场开的喷泉,喷水池中央凸现的是上海的整个版图。这个320平方米的、三层九级下沉式圆型喷水池,是国内首创的大型音乐旱喷泉,有红、黄、蓝三色玻璃台阶组成彩色光环,创造出美丽壮观,富有吸引力的新景观。

    若沿着喷水池走一周,能看到四座紫铜花坛以及用花岗石制成的44只石鼓灯,它们“蹲”在中心广场上,在喷泉关闭时守护她;在喷泉打开时,为她加油。

    在四个入口台阶处上,还有6组富有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浮雕,分别为古篆书写就的“申”、“沪”、“友谊”、“和平”等,线条生动优美,图案古朴雅致,反映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及上海人民的美好心愿。

    中心广场的东西两侧有2个小广场,东面为旭日廊,形成旭日广场;西面为明月廊,形成明月广场。绿化带主要种植香樟、雪松、日玉兰及其他常绿灌木,总量达40万株,在人民广场外围拉起了长青的“手”。

    广场的绿化让人惊叹:占地13公顷的广场,仅绿化就占了8公顷。所以,称人民广场为上海最大的园林广场并为不过。

    每天清晨,市民们纷纷来到人民广场绿化地练功、舞剑、打太极拳。而那个音乐喷水池便是绝佳的免费舞池了。

    我脑子里过像回放一部影片似的电影一般,回想起我跳广场舞的那些老人们。穿过广场人群中间,便有一种心灵的宁静。

    站在广场上,那座庄严大方朴素而明快的大楼,便是上海市政大厦了。在上海人的心目中,它是民主和公正的象征。走近一看,大门竖立着十根9米高的石柱,显得无比庄严方正,用宽大的花岗石为踏步,4层裙楼的外墙用花岗石贴面,象征政权的恒久与牢固;主楼用白色人造石贴面和蓝灰色垂直玻璃幕墙,既清新明快,又象征政权的清政廉明。细部处理上采用了上海市花白玉兰图案做浮雕装饰,加上精致的线条达到丰实的艺术效果。市政大厦既有上海特色,又有时代精神,是上海最具代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除此之而外,上海大剧院也让我深深地震憾。上海大剧院位于人民广场西北侧,是由法国建筑界久负盛名的建筑大师设计,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材料、灯光,以全新的构思向上海人民交出令人赞赏的设计方案。大剧院结构为简洁流畅的几何形造型,皇冠般的白色弧形屋顶弯翘向天际。上面有古典的户外剧场和空中花园,形似聚宝盆,象征着上海吸纳世界文化艺术的博大胸怀。

    我们徜徉在大广场满目的花树之间,看着或庄严、或古典的建筑,就那么,沉醉在这一片安静而和谐的夜色里。

    外滩,让夜上海成为一道风景

    不知不觉往前走,远远就看到江上架起的一座桥。这座桥,在所有大上海的电视剧里出现,这条江,被人反复提起。影视里,亦或印象里,总是不自觉的出现。

    这就是外白渡桥和黄浦江。

    它们是海岸上的风景线,越是走近,越是激动。走在桥上,黄浦江伴着微风波浪而来,这条路曾经是黄包车与船夫踏出来的纤道,这条路现在依然车水马龙,这些路现在依然古典与现代感并存,如今,已成为上海的永远的象征。

    外滩就在这里了,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而外滩的精华也就在于此。建筑群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

    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东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厦遥遥相对。这里是上海最美的夜景。

    东方明珠塔一有三个塔球,每个塔球都亮着光芒。塔上的灯光不停地换着颜色,像是璀璨的大宝石在空中旋转。在197米高处是第一个大球,有10个教室那样大,有可能比甚至比10个教室还大。在250米高的地方是第二个塔球,有五个教室大,从这里用望远镜可以看见整个大上海的迷人的夜色,非常美丽,要去350米高的塔球,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排很长很长的队才能乘电梯到350米的太空舱,从这里往下看,行人和汽车就像蚂蚁一样的渺小,这体现出了东方明珠塔的高大。

    金茂大厦没有东方明珠塔的五颜六色,它的外表是那样的淳朴,但是它的内部却是如此非常豪华的五星级饭店和写字楼,88层是观光厅,这里比东方明珠塔要高的多,这也是有名的世界第三大高楼,从这往下看,行人和汽车都成了是小蚂蚁。

    沿着黄浦江边走,我发现,无论在哪个角度,明珠塔都在中央,在五彩缤纷的灯海中,黄浦江两岸成了一个真正的不夜城。而这个夜晚,再也不会寂寞。

    我靠在江边的栏杆上,江面上的浪花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不停拍打着岸边,晚风轻轻拂过我的脸颊,给这炎热的季节增添了一丝凉意。远处传来轮船的汽笛声,外滩显得更加宁静了,细听这个城市最深处的声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