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意识的觉醒,名。
姓氏产生之后,名也产生了。“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据《周礼》称“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 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晋时期,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开始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尚。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时,僧、道又开始盛行,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野(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一般人取名的规律是:
(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
(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时,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明清时期,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
而且,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1744年,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清满贵族们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1,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2,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3,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两)、根山(三);张益(一)张耳(二)张山散(三)等。
4,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5,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护身符的重量)。
6,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7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8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
9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正名之外的昵称,小名。
所谓“小名”,指人在小儿时期所起用的名字。小名又称乳名、奶名、幼名或小字,一般由父母或亲戚为孩子所起,它表达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爱。
我国取小名的习惯起源很早。在上古时期,人们都在出生后不久取名,其目的只求能与别人区分开来,而不大讲究名字是否典雅。如周公之子名禽,孔子之子名鲤,春秋时魏公子名虮虱,汉代司马相如名犬子。
至于人们为何喜欢为孩子取小名,而且至今不废的问题,在民俗学上的解释是:第一,借用身边周围的金石、花鸟、鱼虫,甚至是禽兽之名,随口叫成,容易琅琅上口,好记好叫。如顾恺之小名虎头,赵丹小名锁儿,等等;第二,缘排行而命名或出于迷信特意取用的,像阿三阿四、阿猫阿狗、铁蛋柱子之类,既有亲昵怜爱,又有卑贱、易“养活”的意思。第三,讨个吉利口彩,如家宝、来福、喜儿等,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起名者的美好愿望。
“小名”一般只在家庭和亲朋好友之间使用。但“小名”却是我们“尊姓大名”的前身。因为,自秦汉以后,我国士族阶层便开始“讳小名”,认为不雅,有贻笑大方的嫌疑。故另立了“正名”,以供社交场合使用。
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有小名。如魏武帝曹操小名阿瞒,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狒狸伐,北周文帝宇文泰小名黑獭,宋孝宗赵奋小名小羊。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上述这些无不都是称孤家寡人的帝王。
此外,由于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女性成员长期生活在家庭闺阁之中,很少在外面抛头露面,因此小名更加流行,只是这种小名仅在家庭中使用,又称为“闺名”。如汉高后吕雉的小名“娥姁”,汉武帝的外祖母小名“臧儿”,汉武帝陈皇后小名“阿娇”,唐寿昌公主小名“虫娘”等。
至于一些圣贤名臣。也都有小名。如孔子小名丘,王献之小名官奴,陶渊明小名溪狗,谢灵运小名客儿,王安石小名獾郎。男人如此,女人也不例外。如明代女画家马月娇小名元儿,等等。从这些名字可以看出古人取小名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现代人取小名,情况更加普遍。其中包括一些名人的小名,蔡元培小名阿培,阎锡山小名万喜子,周恩来小名大鸾,彭德怀小名真伢子,郭沫若小名文豹。郭沫若还自己说过小名的来源。他在《少年时代》一书中写道:“我母亲说我受胎的时候,梦见一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便一觉醒了。所以,我的乳名叫文豹。”
由于小名一般只在家庭内部使用,所以,不仅古人不重视,而且现代人也很随意。如“小毛”、“小狗”、“小花”、“小囡”等一些似乎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名字,目前在城乡各地的学龄前儿童中仍有使用。尽管小名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不及正式的名字及字、号,但由于从古至今人人都有,因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小名”,当属孔子的小名“丘”。而最有趣的“小名”,则莫过于晋成公的小名“黑臀”了。晋成公的屁股之所以很“黑”,传说是由于“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的缘故(《国语·周语下》)。
另外,在有史可稽的材料中,以通行字“奴”来起小名的最多,可以说,“奴”字是中国古代名人最钟爱的小名。它最兴盛的时期是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五代。例如,西晋文学家石崇小名“齐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小名“官奴”,权臣吴敦小名“黯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陈后主陈叔宝,小名黄奴。《陈书》云,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魏书》云,李诉,字元盛,小名真奴;高佑,字子集,小名次奴。《周史》云,王德之子王庆,小名公奴。《北史》云,卢思道小名释奴。《旧唐书》云,李林甫小名哥奴。《旧五代史》云,闵帝讳从厚,小字菩萨奴。《辽史》云,圣宗讳隆绪,小字文殊奴;景宗四子,名隆庆,字燕隐,小字普贤奴;制心,小字可汗奴,等等。
关于以“奴”起小名的,还有两则轶事,颇令人玩味:
(1)唐开元二十年(即公元732年),诗仙李白与其妻许氏有了第一个孩子,是位千金。孩子出生时正值皓月当空,银光满地,李白就为女儿取名为“明月奴”。李白一生对明月情有独钟,他一生留下的诗作一千余首,竟有四分之一的作品是吟咏月亮的。给女儿起这样一个小名,充分表达了李白的钟爱之意。
(2)明人笔记《客座赘语》记载:“徐聿之为元凶所害,子孝嗣在孕,母年少欲更行,不愿有子。自床投地者亡算,又以捣衣杵舂其腰,并服堕胎药,胎更坚,及生,故小字遗奴。”徐聿之的这个孩子小名“遗奴”,正是他被母亲遗弃的证明,如同谢灵运一样,小名记载了他的人生经历。
名的解释与补充,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
(1)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是“待”义。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陆游,字务观。游、观义同。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2)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梁鸿,字伯鸾。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郑樵,字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
(3)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4)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陆羽,字鸿渐。《周易》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字对名作了解释。高明,字则诚。《礼记》日:“诚则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诚是明的前提条件,明是诚的后果。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4)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丘锡,字永锡。永锡是“永锡难老” 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雷简夫,字太简。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从以上类举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尊其名而更美称,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其一,伦理道德加强;其二,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有些人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朱 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
(2)有些人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
(3)有些人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 )自号且乐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唐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所以近代以后,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幽默形象的称谓,诨号。
诨号又称浑名、绰号、混名、花名、野名、外号、徽号、雅号,是在姓、名、字、号、小名之外的又一种称谓。
它和名、字等的初级性区别,似在于几乎全部为他人所取,然后得到公认,使用性完全不取决于担当者本人的意愿。而任何一个诨号在获得多数人认可之前,又几乎全部是通过口耳相传的途径传播。很多诨号都在与相貌、姓名、生理特征相结合的条件下,对担当者的禀赋德性、行为举止等作出外观与内涵有机统一的概括,同时富有强烈的公众舆论的褒贬性能,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社会评判机制的一个部分(其间因阶级立场、文化教养和道德观念的不同所造成的分歧乃至错误性导向,是另一回事)。
这种称谓一般是由别人根据当事人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特殊经历等特点而取的,大多带有戏谑、幽默、讽刺等色彩。如我国夏朝最后一位国王夏桀因为力大无穷,能把牺牲(做祭品用的牲畜)推动,因此被人送诨号“移大牺”。据研究,夏桀的诨号也是我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个诨号。
魏晋南北朝时代,士风丕变,读书人相互取用调侃性绰号陡增。《世说新语》中记张湛好于斋前植松柏,人谓“屋下陈尸”;袁山松出游好令人歌挽,人谓“道上行殡”;及髯参“短主簿”、“入幕之宾“等皆是。
唐宋之文化氛围,益加开放流畅,世人互相晶目、争取诨号是一种社会风气。
到元明后,诨号成为草莽文化和市井文化共同表象之一的特征业已定型,以明末农民大起义为例,见于史料的诨号如“老回回”、“左金王”、“革里眼”、“活曹操”等,便有上百个。与此同时,在上流社会里,诨号又成为互相诋毁或派系斗争的一种工具。如东林党人攻击阉党,则有“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孩儿”等各种品目;反之,阉党亦编造《东林点将录》,以《水浒传》里的诨号加之政敌,如“托塔天王李三才”、“及时雨叶向高”之类,不胜枚举。
诨号所用的词语大都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所以大多流传较广,其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过原来的名字。如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时,有一批出色的农民英雄。作战时勇猛顽强,平日里与队友们亲密无间。彼此都以诨号相称。其中说话声音大的被称为雷公,走路轻捷的被称为飞燕。眼睛大的被称为大目;姓张的英雄爱骑白马,被人称为张白骑;姓于的英雄满脸胡须,被称为于氐根。由于他们的诨号影响很大,以致连名字也没有留下来,至今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真名是什么。
从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可以发现许多关于古人诨号的记载.其中大多数诨号都充满睿智和幽默色彩。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早年隐居不仕而被称为“卧龙先生”,刘备也因为两只耳朵出奇大而被曹操称为“大耳儿”。又如三国孙吴时有一对夫妻,感情极好出双入对,被人称为“比肩人”。后来,他们的儿子和儿媳也是如此,又被称为“小比肩人”。唐朝武则天时,有一个名为张元一的人,喜欢给社会名流起诨号。如他因苏微举止轻薄,便取诨号为“失孔老鼠”(意思是不着窝的老鼠)。他本人肚大腿短,也被人取了个“逆水蛤蟆”的诨号。又如《水浒传》中,蒋忠因身强力壮而被取诨号为“蒋门神”,鲁智深因出家后不戒酒而被称为“花和尚”,时迁的偷窃技术高超而称“鼓上蚤”,孙二娘因蛮横凶狠而称“母夜叉”。
此外,我国古代还有一些充满幽默的诨号,如汉代贾逵身高出众,人称“贾长头”;隋朝韩俊娥专门为隋炀帝催眠,人称“来梦儿”:唐朝李程常在日过八砖时(日影投在砖上的位置,计时用,约在八九点钟)上朝,人称“八砖学士”:卢怀慎身为宰相而事事推于另一位宰相姚崇,人称“伴食宰相”;唐朝宰相白敏中的夫人在自敏中富贵以后才嫁到白家.人称“接脚夫人”;宋仁宗幼年时常赤脚在宫中行走,人称“赤脚大仙”;蜀州知府孙道夫遇事精明,人称“水晶灯笼”:谏议大夫赵霈曾上书建议禁养鹅鸭,人称“鹅鸭谏议”;欧阳修写作《五代史》常用“呜呼”二字,人称“欧呜呼”;明朝弘光皇帝在亡国时仍下令捕捉蛤蟆治病,时称“蛤蟆天子”;清朝一位做糕饼的出钱买了个员外官,时称“花糕员外”。上述这些诨号,仔细回味起来,都是很有深意的。
到了近现代,为别人取诨号或叫别人诨号的风气依然盛行。如驰名中外的拳击手郑吉常曾多次打败过日本、英国的高手,威震拳坛,被称为“亚洲毒蛇”: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年幼时专心苦学.为此还闹出不少笑话,人称“三糊涂”(排行第三);著名导演凌子风工作起来不顾性命,人称“拼命三郎”。还有我国排球名将郎平,因为她的球势大力沉,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铁榔头”。
演艺界特有的名字,艺名。
所谓艺名,就是某些人士在进行艺术活动时,用来取代真实姓名的名字。艺名一般为靠某种技艺谋生的人所使用,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专长、师承或纪念某件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事情。如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莱,父亲章宗义6岁登台演戏,人称“六龄童”:章金莱师承于父亲,被称为“六小龄童”。
艺名起源很早,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早在上古社会,我国民间就有把某个职业或某种特长冠在名前的习俗。如:“庖丁”、“琴高”、“盗跖”等。这些名字虽然不是艺名,但它们却具有艺名的特征,可以说是我国艺名最古老的源头。在汉代时,有一位姓赵的女子,擅长舞蹈,身轻如燕,人送艺名“赵飞燕”。由于她这一艺名影响很大。她的真名反而无人知晓了。另据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古代有“黄幡绰”、“云朝霞”、“镜新磨”、“罗衣轻”等人,也都是以艺名传世的。
我国历代手艺人的艺名多取这种模式,只是后面作用不是名,而是姓氏。例如,清末天津张万全以塑泥人著称,便以“泥人张”为艺名,并世代相传。近现代戏曲界取艺名的演员很多。如京剧演员周信芳,艺名麒麟童;荀慧生,艺名白牡丹;评剧演员李慧敏,艺名白玉霜等。
种种艺名多与其号中的俗号分不开。宋代有个姓赵的扬州人,以卖画为生,所画的屋宇虽然极深,背阴向阳却不失规矩绳墨,于是历史上流传下“赵楼台”这个名字。
以技艺谋生的人,靠的就是技。而技艺的高低不是自吹,必须得,到社会的公认,艺名往往是人们对艺人的承认的体现。有一位号称“把子许”的许寿昌,曾经对人说:“我们这一家子,从我父亲到我们弟兄,还有我的儿子、我的孙子,一家四代老老少少不是做盔头,就是做把子,可以说是制作戏衣戏具的世家了。多少年来,我在把子制作方面,不断学习钻研,改进工艺过程,做出的单刀、双刀、枪、剑等把子,不但坚固耐用、外形美观,而且逼真,深受演员们的称赞和欢迎。北京、天津、上海等剧种的演员,都喜爱我制作的把子。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我把子许。”
还有二位叫“刻刀张”的张凤鸣也在自述中说:“我家做刻刀、镊子等手工业晶,从我祖父起到我这一代,已经三代。我家做的刻刀、镊子等,选料精良,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售价低廉,一百多年来,深得用户的赞许。不仅一般的刻字的手工业者喜欢用我们做的刻刀、镊子,而且著名的金石篆刻家齐白石等,也喜欢我们做的刻刀。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我们为刻刀张。”
可以看出,“把子许”和“刻刀张”原本都是他号中的俗号。它们同一般俗号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被本人接受了,并作为本人从业的名字亮出去,以招徕顾客。
当代人取艺名的现象不仅在戏曲界有,在电影、电视、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界也有所见。如书画家李英艺名“李苦禅”,话剧演员杨淑贞艺名“杨枝露”,杂技演员赵凤歧艺名“麻子红”,电影演员杨潆艺名“夏梦”等。
艺名是我国人名的一部分。各种艺名的来历各不相同,几乎每个艺名都包含着一则生动的故事。如在五代十国时,后唐庄宗李存不仅喜欢演戏,还为自己取了个“李天下”的艺名。据说有一次他与艺名叫镜新磨的人同台演出。在戏台上也忘不了自呼两声“李天下”的艺名。
到了近现代,一位擅演武松戏的京剧演员张英杰,初从艺时仰慕京剧大师谭志道、谭鑫培父子,模仿他们的艺名“谭叫天”、“小叫天”而取名“小小叫天”。后因遭人讥笑,索性改名“盖叫天”,以示要超过谭家父子。又经过多年的苦练和探索,终于事业有成。成为誉满天下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人称“江南活武松”(他常在长江以南的京剧舞台上演戏)。可见,一个艺名,还可以成为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动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