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教故事-观念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们行事之时,必须心存一种良好的观念,才有助于成功。但往往一些人非常固执,总是在两个极端处徘徊。殊不知,只要一转身,成功的大门就敞开在他们身后。

    概念的误区

    白隐禅师身为一代名师,他将毕生精力都用于参禅上,在禅学方面颇有造诣,并且广收门徒,以自身传教人们参悟禅道。

    在他年老的时候,有一次,他在禅院里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见了,感到十分惊讶,都以为这些杂事应该让他的弟子去干,何况他有那么多的弟子。而禅师作为老年人,应该去修行才是。于是,他们便带着个疑问去请示禅师。

    禅师听后,非常不满意,说道:“如果处理杂务不是修行,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与煎药,又算是什么呀?”

    信徒听完,当下就开悟了。

    只要有心,在生活中处处都能修行。而一般人往往是将做事和修行分开来看了。而修行就寓含在做事的过程当中,可以这样说,修行源自于生活,一旦能在此基础上再回归到生活,定可造福于人类和自然。

    不拘一格

    似乎在人们心中均有这样一种定性思维:参禅一定要打坐,参禅打坐必须入定,眼观鼻,鼻观心。

    可是身为一代名僧的六祖禅师并不这么认为。

    当时,有人就曾特意问过他:“如今京城里诸多神宗禅师都推崇觉悟必须坐禅习定,倒想听一下大师的高见。”

    禅师听后,立即以八字作答,“道由心语,岂在坐也?”

    坐无非是一种形式罢了,流于形式的打坐入定难以觉知高深莫测的禅学。必须寓禅于行住坐卧之中,才能有所觉悟。不应拘泥于坐禅入定,实际上,一举一动中都体现着禅的境界。让我们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参悟禅学。

    食无忧,睡无虑

    一日,小沙弥带着问题去请教慧源禅师。

    “禅师,请问在修道中是否存在高超的秘诀呢?”

    “有的,那便是肚子饿时吃饭,身体困时睡觉。”

    沙弥疑惑了,心想:秘诀就这么简单?常人也莫不如此,禅师又有什么两样么。一下子陷入了沉思。

    禅师从那小沙弥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不解,于是继续解惑道:“一般人吃饭总是百般挑剔,挑肥拣瘦的;睡觉也不安分,喜欢四处瞎想。而禅者对此一切却能保持一颗常心。”

    是的,这就是常人与禅者最大的不同,禅者也只有以平常心去修练,一切顺其自然,才能修成正果。吃饭睡觉之事看似简单,其中却蕴含着深奥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思。

    多捡一些

    深秋的一天,觉真禅师和沙弥走在寺内的庭院里,随着一阵风过,地上落了好多树叶。禅师立即弯腰拾了起来,一片一片地放进口袋。

    旁边的沙弥却认为反正明天会打扫的,劝禅师不要再捡了。

    觉真禅师发话了:“打扫就一定会干净么?多拾一片就能增加一分地面的清洁。”

    但你拾它落,数目庞大的落叶如何拾完的问题又在困扰着沙弥,觉真禅师边拾边说:“其实,落叶也落在我们心上,我是在拾落叶的同时除去心中的不快,如此将有拾完之时。”

    作为禅者,每拾一片落叶时,都能将心中的妄想烦恼逐渐去除。实际上,觉真禅师是用心在拾落叶,他是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心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无言

    从前,在一座藏经阁里,一位禅者在里面参禅,每天只是打坐,却从不看经。

    管理藏经阁的藏主见状十分不解,为何他从不看经呢?于是,带着这份困惑去请示禅者。

    “我不识字。”禅者回答得异常坦诚。

    藏主又问他为何不请教别人,并且还说自己就可以给予他帮助。

    禅者立即起身作礼,向藏主合掌问道:“请问这是什么?”

    藏主却无言作答。

    那藏经阁的藏主博学而且慈悲,但迷昧了本心;而那位禅者虽不识字,却能明晰自心。殊不知,心灵的最深层面是没有语言和文字的,全在乎自己那颗心去领会和觉知。

    宜默不宜喧

    慧可禅师是五代后汉时期的一位著名高僧,悟道颇深,如此声名远播,甚至在朝廷中都有名气。

    一年夏天,刘王特意来请禅师及阖寺大众,全到王宫里避暑。并要求各位法师在宫内讲授佛法,宫女们也潜心学习,刘王自己更是虔诚重法,因而寺中僧侣均乐于向宫中人说法。

    出人意料的是,云门禅师一人却在一旁默默的坐禅。宫中人见状十分不解,刘王也特地上前去请示法要,但得来的却是禅师的沉默不语。

    但是,刘王反而更为敬重云门了,并亲笔写了一首诗,贴于碧玉殿上。读道:“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争如实,输却禅门总不言。”

    佛法因物而成形,并无一定之主见。宫里人为了讨好刘王,均请慕佛语。云门对于此求不以为然,并以沉默对之,为的是要让大家明白,佛法是高于王权的。

    何必在意小事

    洲山禅师与仰山禅师是师徒。两人一年没见面了,彼此十分想念。于是,仰山便去看望洲山禅师。

    禅师一见到弟子,便问他这一年都干了些什么。仰山就把开荒、种地之事一一例举出来,也得到了禅师的赞许。

    接着,仰山便问师父这一年的作为。禅师却笑着答道:“我过了白天就过晚上。”

    “那这一年也十分充实啊!”仰山随意说了一句。但说完之后异常懊悔,觉得自己说得太欠妥当,继而涨红了脸。

    禅师马上就看破了他的窘态,对着弟子说道:“你怎么把一句玩笑看得那么严重呢?”

    禅师的一席话终于让弟子开悟了。

    世间之事本很平常,何必过于在意偶然的小疏忽和无意的小过失呢?那样只会增加自己莫名的烦恼。让自己活得轻松快乐些,就不要让一些芝麻小事充斥自己的内心。放下心中的包狱,一切随它自去。不为小事烦心,定会发觉天地原来也如此澄明。

    感悟

    唐代的灵佑禅师道行高深,非常受人们的尊敬。

    有一次,他给一个弟子提了个问题,问他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事情。

    弟子听后冥思苦想,无言以对。便向禅师请教,但却遭到了禅师的拒绝。

    于是,他只好回去查阅经典,但从中毫无所获。本以为饱读诗书即可体味佛法、参透人生哲理的心也碎了。继而便一把火将佛籍经典全都烧掉了,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学佛法。

    然后,他就辞别了灵佑禅师,下山去了。禅师也没有挽留和安慰他,任他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那个弟子去了一家破寺庙,整日参禅度日,但心中总在思虑着那个问题。

    一日,他随便抛出一片碎瓦块,瓦块打到一颗钉子上,“哐啷”一声脆响,顿时,他从中感到一种从未经历过的颤抖和喜悦,体验到了禅悟的境界。原来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有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此时他十分感激当时师父没有说破题意。

    感悟的魅力就在于——长久地追寻和执著的探索之后有所发现。这也就不自觉便增加了自己心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当你真能有些觉悟的时候,心中会备感畅快。真正达到悟知的那一刻也是无比珍贵和幸福的。

    磨砖成镜

    马祖道一禅师是一位著名的高僧,在他没修成正果之前,曾跟随过怀让禅师。其间,马祖特别注意坐禅修行,但少有成就。

    一日,马祖又在打坐,怀让便去问他整日坐禅,到底图甚。

    “成佛。”马祖回答得非常干脆。

    怀让听后不语了,随手从旁边捡了一块砖头放在一块石头上就磨了起来。马祖见状十分不解,便问怀让禅师。怀让回答说他想把砖头磨成镜子。这下,马祖更不明白了,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呢?

    怀让禅师马上就看破了马祖的心思,随即意味深长地说道:“砖头不能磨成镜,那每日打坐就能成佛么?譬如牛拉车,车不走,还是该打牛啊!”

    马祖听了猛然醒悟。

    神宗反对单纯的静坐思考的修习方式,那样过于死板,失去了禅的本义。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观照自身才能修练而成。学习也是一样,如果一味地教条主义,必定难以学有所成,更谈不上有所突破了,甚至可能会徒劳无功。

    好事不如无事

    赵州禅师是一代名僧,他经常提起一句禅话道:“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他的众多弟子听了,冥思苦想,还是十分不解,佛到底是在为谁烦恼呢?于是,他们纷纷去请示禅师。

    一次,禅师便将所有弟子叫到身边,说道:“佛的烦恼是为了一切众生。”

    弟子们听完,又进一步问禅师如何才能免除这些烦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得到的却是禅师严肃的责问:“免除烦恼做什么?”

    过了一段时间,禅师看到一位弟子正在礼佛,便用柱杖打了他一下,并问他在干什么。

    “师父,我在礼佛!”他回答得十分得意。

    “佛是用来礼的吗?”禅师斥责道。

    那弟子迷惑了,继而说道:“礼佛是好事啊!”

    赵师听完,沉默了一会,意味深长地说道:“好事不如无事。”

    礼佛虽是好事,但不要执著于“好事”。佛为众生烦恼,这是觉悟,无须免除。如果不能明心见性,无非是浪费时间。殊不知,无事才是真正的好事,道生于心,一切形式都是虚的。

    大小不二

    一次,唐朝的刺史李渤去参悟佛经时,对上面的一句话怎么也弄不明白。“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芥子如此之小,它怎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未免太过于离奇了。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特意去请示智常禅师。

    禅师听后并没有从正面回答问题,而是笑着问他,“人家都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此事。”

    李渤得意洋洋地点了点头。

    禅师继续问道:“那你所读的万卷书如今何在?”李渤没有作答,而是抬手指着自己的脑门。

    禅师沉默了一会,意味深长地说道:“奇怪,你的头颅只有椰子一般大,又怎能装下万卷书,你也是在骗人吧!”

    李渤听后,顿然彻悟。

    其实,芥子虽小,可它与须弥山皆由法理所造,因而彼此自然可以相互包容。与头颅同质,才可能人脑容下万卷书。空间本有多种,它也无比广阔,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与利用。

    坚强的意志

    从前,一个弟子对于如何才能成佛十分困惑,于是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智通禅师。

    禅师却厉声喝道:“你外出云游,在庙宇与丛林之间奔走,可曾找到自己的安身之处?如果只会攀山涉水来来去去,必然是白白踏破草鞋,毫无益处可言的!”

    弟子听完,还是不解,继续问道:“怎样才能成佛?”

    禅师哈哈大笑一声,说道:“意志坚定之人,会将破草鞋扔掉,光脚继续行路,心里没有了束缚和烦恼;而意志不坚定的人,内心都被挂念和忧虑所充斥,安身立命之事又何从谈起!”

    弟子望着自己的草鞋,一下子,恍然大悟。

    说什么安身立命,修练成佛,自身拥有坚强的意志才是最重要的。在修养身心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艰难险阻,具有了坚强的意志,才能坦然面对困境,并想方设法去克服。遇到逆境便表现出过多的担心和不安,定将难以达到修心养性,更不用说成就事业了。

    苦瓜的味道

    德胜禅师德高望重,座下弟子众多。

    有一次,他的一群弟子要去朝圣,在送别的时候,禅师并没有祝福的语言送给弟子,却拿出了一个苦瓜,递给弟子,接着说道:“你们随身带着这个苦瓜,每当你们经过圣河时,记得将它置于其中浸泡,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桌上供奉,并朝拜它。”

    弟子们听后牢记于心,在朝圣过程中,都照师父的话一一做到了。回来后,又把那苦瓜交回给了师父。师父立即吩咐伙房将其煮了,以供大家品尝。

    过了一会,禅师便将众多弟子叫到面前,苦瓜也已经煮熟端上来了,禅师吃了一口,然后意味深长地说道:“真是奇怪!怎么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的苦瓜一点也没变甜。”

    众弟子听后,当下心开意解。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苦瓜味本苦,无论如何,其性不变。我们的心何尝不是如此呢?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应保持自己的清灵之性和明空的本质。

    通身是眼

    一个学僧心想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于是便带着问题去请教师父道吾禅师。

    “师父,请问你的哪一只眼睛才是正眼啊?”

    禅师并没有作出回答,而是反问道:“当你晚上睡觉时,枕头掉到了床下,但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枕头继续睡觉。请问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学僧听后,有所醒悟,便对着师父点了点头。

    禅师便问他到底懂得了什么,学僧仅以四字作答:“遍身是眼。”

    禅师听了,面露嘉许之色,接着却说他只懂得了八成。学僧一下子陷入了沉思,可仍然不解。

    过了不久,禅师笃定地说道:“通身是眼!”

    我们每人都有一个通身是眼的真心,因而便能观望一切。生活中何尝不需要这种真心,只有它才能让我们明了事理,并且可以观照和守望世间万物。

    佛祖论美

    从前,有个大财主,他有个花容月貌、美艳无比的女儿。每当家里来了宾客,财主总要把女儿叫出来展示一番,以获得客人的赞叹声。实际上他的女儿也的确很美。

    一日,财主家里又来了个客人,他照常叫出自己的女儿,继而问人家自己的女儿是否漂亮。

    那个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和财主下了个赌局,让财主将女儿披上盛装,去各地行走。如果每个人都说她美,那人便输给财主800两黄金;一旦有一个人说不美,财主就要掏出800两黄金给那个人。

    于是,财主便带着女儿四处游走,众人都说他的女儿漂亮,800两黄金似乎就在眼前了。但是,当他带着女儿见到佛祖后,佛祖却不屑地说她并不漂亮。

    财主听后十分不悦,却备感无奈,只好输给了那人800两黄金。

    美不只在面貌,还在灵魂。但常人看重的往往是面容,而不是心灵。面容乃天生,难以改变,但却可以通过不断地修养身心来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灵魂。外表美和心灵美的巧妙结合才算是人世间真善美。

    信心的力量

    从前,有个叫铁眼的和尚,他发誓要用募捐来的钱修建一个佛的金身。他也知道其中困难重重,但既然已经立下宏愿,就绝不退缩。

    第一天,他便去了闹市,向路过的人乞讨施舍。过了不久,就有一个武士走过来了,铁眼急忙行礼,并且说道:“贫僧誓愿塑佛金身,请施主捐一点吧!”

    可是武士却迈着大步从他身边走过,像是没听见他所讲的话。铁眼立即追了上去,向其发出低声的乞求。

    那武士不耐烦地拒绝道:“不!”

    于是,铁眼又继续跟在武士后面,一直走了十多里路。最后,那个武士实在无可奈何,才扔了一文钱。铁眼马上从地上捡起钱,并立即向武士行致谢礼。

    行完礼,他又按原行路回去继续化缘。如此经过无数个风雨霜雪的日子,铁眼和尚终于筹足了资金,建起了一个佛的金身。

    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在拥有了目标的基础上,充满信心,并且不遗余力地朝着目标迈进,那他一定会获得成功。往往是那些灰心丧气之人,容易半途而废,实在是遗憾。

    哭婆忧天

    云峰禅师总是云游四海,居无定所,经常借宿于人家。

    有一次,他在一个老婆婆家借宿时,一连好几天都能听到老婆婆的哭声。禅师十分不解,便去问她为何如此伤心。

    原来那老婆婆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卖布鞋的和卖伞的。因为在天晴之时,雨伞定会难以卖出;而在下雨天,必然无人上门买布鞋。如此一想,无论天晴下雨,总忍不住要为其中一个女儿伤心落泪。

    禅师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便对老婆婆说道:“为女儿担心是没错的,其实你应该为女儿高兴呢!试想一下,天晴之时,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的时候,雨伞必然十分畅销。”

    老婆婆听完,心中豁然开朗。从此,无论天晴下雨,她都会为自己的两个女儿开心。

    改变一个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痛苦中体味快乐,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曙光。但我们往往不能转换视角,因而就难以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更谈不上巧妙地解决问题了。

    隐峰悟道

    隐峰和尚是马祖禅师的徒弟。一次,隐峰推着车子搬运物品,正好碰到马祖禅师躺在路中间休息,便请求禅师起身。可是马祖禅师却生硬的说:“只伸不缩。”

    隐峰当下也不甘示弱地说道:“只进不退。”

    两人相持不下,最后,隐峰就推车向前,从马祖禅师的腿上碾过去了。

    马祖禅师回到寺里,立刻登堂说法,还拿着一把斧头,厉声说道:“刚才是谁碾伤老僧的脚,快出来!”

    隐峰快步走向马祖面前,毫不畏惧地伸出了脖子。马祖禅师却放下了斧头,温和地说道:“你对自己肯定的前途毫不犹豫,大千世间你可以任意行走了。”

    隐峰便缩回了脖子,向马祖禅师行跪拜礼,然后弯腰退下。

    认为正确的就应该放手去做。无论学禅还是行事,都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前进中也须注意变通方式,进退有道,往往能更助于达到目标。

    正与邪

    惭源仲兴禅师在道吾禅师那里作侍者时,有一次端茶给道吾禅师时,道吾禅师指着茶杯问道:“是邪?是正?”

    仲兴走到道吾禅师的跟前面对着他,一句话也不说。道吾禅师道:“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仲兴却摇了摇头,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我不认为如此。”

    于是,道吾禅师便追问道:“那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仲兴就把道吾禅师手中的杯子抢到手里,大声反问道:“是邪?是正?”

    道吾禅师拍掌大笑,说道:“你不愧为我的侍者。”

    仲兴便向道吾禅师礼拜。

    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是邪;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原由是邪人其心已邪,而正人本心是正。

    我们的心本清明,但是已经久被概念所遮覆、所奴役了,变得不再纯真。因而必须扫清心中的尘埃,以一颗清净的心去看待世间万物,将体会到原来世上的一切都如此美好!

    禅师卖油

    一日赵州禅师到桐城县去,途中与安徽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相遇。

    赵州禅师打量此人气度不凡,便上前问道:“你是投子山主吗?”

    大同将手摊开道:“盐、茶、油,请随意买一些。”

    赵州不理睬他,自己快步走到寺庵中安坐,大同禅师随后也提着一个油瓶到了庵中。赵州禅师看着大同禅师手中的油瓶,便说道:“久闻投子山大同禅师之名,今日一见,原来只是一个卖油翁。”

    “我也久闻赵州禅师,却原来是个俗人!”大同不甘示弱地回敬道。

    赵州禅师问道:“我何以是一个俗人?”

    大同禅师说:“你只认识卖油翁,却不认识投子!”

    “那投子是什么样的呢?”

    大同禅师提起油瓶道:“油!油!”

    禅是没有固定形成的,因为禅心是活的。大同禅师以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表现出禅的亲切,其中却在演绎着一种禅的意境,就看人们如何用心去体味了。这也许便是禅意。

    慧可安心

    神光慧可禅师年轻的时候,听说嵩山有个天竺来的和尚德行很高,就去拜谒他。神光来到嵩山,尽心尽力地服侍祖师。但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从来没有听到祖师跟他讲过一句佛法。在一个大雪的日子里,神光决定肃立雪中,以此明志。如果祖师再不开示佛法,就冻死算了。

    这样过了一天,雪已经下到神光的膝盖了,他冻得奄奄一息。祖师起来看到神光这样,便问神光为何?

    神光赶忙回答:“请师父慈悲,教我无上心法吧!”

    达摩祖师说道:“要学无上心法,必须德行好,智慧高。”神光听后,拿来一把刀,一下把左手砍掉。祖师一看,说:“为法捐躯,勇气可嘉。”

    于是,祖师终于肯收神光为徒,法名为慧可。

    慧可又说道:“我的心无法安宁,请师父帮我安心。”

    祖师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心!”

    慧可一愣,自己刚才烦躁不宁的心哪儿去了?只好回答:“我的心找不到了。”

    祖师笑了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置好了。”

    安心之道,其实就在一个转身。如果你不再是原来的自己,必定原来的烦恼不再属于你。佛性之道,就在于一个“变”字。如果能够不断转换自己看待世间万物的视角,定会从中体会出许多新义来。新鲜的地方自然是有风景的!

    只偷一次

    石屋禅师外出,晚上投宿一家客栈。到了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以为是客栈的主人,就问:“天亮了吗?”一个声音回答:“没有,现在还是深夜呢。”石屋禅师心想,此人能在深夜一片漆黑中起床摸索,定是见道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汉吧?于是又问:“你到底是谁?”

    “是小偷!”不想对方如此回答。

    石屋禅师说:“原来是小偷。你先后偷过几回啊?”

    小偷回答:“那可数不清。”

    石屋禅师就问:“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小偷说:“那要看偷的东西价值如何!”

    “最快乐的时候能维持多久?”石屋禅师问。

    小偷郁郁地说:“不过几天,过后仍然不快乐。”

    石屋嘲笑说:“原来小贼呀,为什么不做一次大的呢?”

    小偷一听,颇感兴趣,便反问道:“你也是同道吗?你偷过几次?”

    石屋禅师说:“只一次。”

    小偷好奇地问道:“只一次,这样够吗?”

    石屋禅师不容置疑地说:“虽只一次,可终生都受用不尽。”

    小偷情不自禁地走近禅师,问道:“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能教我吗?”

    石屋禅师突然一把揪住小偷的胸部,大声说道:“这个你懂吗?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一生奉献在这里,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

    小偷若有所思地说:“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过这种感觉让人很舒服。”

    这个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禅师为师,后来居然成了一名著名的禅僧。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而缘法就在于触及了那贼的内心,并且他拥有直面内心的勇气,使自己达到了开悟,从此去追求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了。

    一物都不违

    一日,哀州南源道明禅师还在禅堂里坐禅。

    恰好在此时,洞山禅师前来参见,当他刚步入禅堂时,道明禅师便对他说:“已经见过了。”

    洞山禅师听完,立即返身走出了禅堂。

    但是,洞山对于二人已见十分不解,于是,他在第二日再见道明禅师时,便请示禅师到底何时曾相见过。

    “心和心之间没有间隔,都归入佛性大海。”道明禅师回答道。

    洞山慨叹道:“差点儿放了过去。”

    后来,洞山向道明禅师辞别的时候,禅师给了他八字赠言:多学佛法,广作利益。

    洞山对何为广作利益很不明白,便请教禅师。

    道明禅师开示道:“一物都不违。”

    万事都随缘。这是需要何等的智慧才能达到的境界,也许对于常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是,一旦我们心中常存这种“一物都不违”的信念,定会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业和为人处世大有裨益。

    自己有主见

    大梅禅师学了很多年禅,尽管他学习十分努力,但是一直没有悟道。

    有一天,他去请教马祖禅师:“如何是佛?”

    马祖答:“即心是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大梅马上开悟。

    开悟后,大梅离开了马祖禅师,下山弘扬佛法。三年之后,马祖要试试大梅是否真的明白了,派一个侍者去跟大梅禅师说:“师兄啊,师父近日佛法又有不同。”

    大梅禅师吃惊地问道:“有何不同?”

    侍者说:“大师又道:非心非佛。”

    大梅听了以后,笑着说:“这个老和尚,真是没完没了。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

    侍者回来禀告马祖,马祖禅师激动地说:“梅子熟也!”

    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坚信自己正确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那样终将会被惊涛骇浪冲走。在现实生活中,迷信权威的大有人在,但是权威人士的观点不一定都是科学的。只有相信自我、勇于探索、勤于求知,才能有所建树。

    头尾之争

    有一条蛇,蛇尾对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头。”

    蛇头拒绝了,并且说道:“我一向走在前头,为何突然你要提出走在前头啊!”

    蛇尾十分不悦。接下来,蛇头仍然走在前头,但蛇尾却缠住树干,蛇头也走不动了。

    无奈之下,蛇头就让蛇尾走在前头,结果蛇掉进了火坑,这条蛇就被烧死了。

    师徒关系也是如此,徒弟们总是埋怨年纪很老但经验丰富的老师。殊不知,自己过于年轻,不熟悉戒律,经常会惹出一些祸端,最终还会使师父受到牵连,彼此遭受惩罚。

    头尾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是位置功用不同罢了,假如彼此之间不团结,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在人类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都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默默无闻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共同演好人类社会这台大戏。

    不能代替

    临济禅师意识到自己即将圆寂,便召集弟子问道:“假如日后有人问起我的禅法是什么,你们如何答他?”

    大弟子三圣惠然禅师学着临济禅师一向教导学人的方法,高声大喝!

    临济禅师眼光一暗,非常不以为然地摇头说道:“谁能想象以后我的正法眼藏却会在这些大喝的人那里丢失!真是叫人伤心呀!”

    说完,临济禅师坐在法座上端然而寂。

    看到临济禅师已经离世,惠然禅师伤心不已,说道:“老师平时对来访者都大喝一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这样呢?”

    临济禅师忽然活了过来,开口搭话:“我吃饭你们不能当饱,我死你们不能代替。”

    弟子们急忙跪叩在地,惠然禅师请求道:“老师!请原谅,请给我们多一些指导吧!”

    临济禅师大喝一声,说道:“我才不让你们模仿!”

    说完,临济禅师就真的圆寂了。

    度人必须依靠自己的本心,而不可一味模仿别人。回归到现实生活,人们应具有开拓精神,勇于创新,如此才能不断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克契的谦让

    克契到佛光禅师那里学禅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由于性格内向,总是一个人闷着头默默地修行。

    有一次,佛光禅师问他:“你自从来此学禅,岁月匆匆,已有十二个秋冬,你怎么从不向我问道呢?”

    克契答道:“老师每日很忙,学僧实在不敢打扰。”

    时光迅速,一晃眼,就过了三年。

    一天,佛光禅师在路上又遇到克契禅僧,再问道:“你在参禅道上,有什么问题吗?怎么不来问我呢?”

    克契仍然回答说:“老禅师很忙,学僧不敢随便和您讲话!”

    又过了一年,克契学僧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面,禅师又对克契禅僧道:“你过来,今天有空,请到我的禅室谈谈禅道。”

    克契禅僧赶快合掌作礼道:“老禅师很忙,我怎敢随便浪费您的时间呢?”

    佛光禅师知道克契过分谦虚,不敢直下承担,这样再怎样参禅,也是不能开悟。

    佛光禅师知道非采取主动不可,所以又一次遇到克契禅僧的时候,便明白地对克契说:“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

    克契禅僧仍然说道:“老禅师,你很忙,学僧不便打扰!”

    佛光禅师当下大声喝道:“忙!忙!为谁在忙呢?我也可以为你忙呀!”

    佛光禅师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深深打动了克契的心,克契立刻于言下有所悟。

    禅的本来面目,就是直下承担。谦虚固然不错,但是过度谦逊会使人错失开悟的良机。尤其在现代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机遇就是金钱,就是发展,过度谦虚只会丧失许多发展壮大的良机。自信一点,抓紧机遇不放松才是硬道理。

    糖饼的问题

    有位学僧平时研究唯识论,一次去睦州道明禅师那儿参访。

    禅师桌上放着一盘点心,禅师便拿了一个糖饼,将其掰做两片,问道:“这是什么?”

    学僧愣住了,无语以对。

    禅师接着问道:“叫做糖饼,还是不叫糖饼?”

    学僧期期艾艾,小心地答道:“不能不叫糖饼吧?”

    禅师听后不置可否,叫过一旁的小沙弥,问他:“一块糖饼分作两片,你怎么说法?”

    沙弥毫不犹豫地说道:“两片留在一心。”

    禅师再问道:“你把这叫做什么?”

    沙弥回答道:“糖饼。”

    腔州禅师笑着说:“如此,你也可以讲解《唯识论》了。”

    学问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那学僧连一惯常吃的糖饼叫什么都不敢大声地、肯定地说出来,如此不自信,就不是一个做学问的人。那么,即使读再多书懂再多道理,也只会如邯郸学步而寸步难移。

    是法平等

    慧忠还只有十几岁的时候,就对慧能禅师说道:“请求禅师慈悲为怀,收我做徒弟,救度一个众生。”

    慧能禅师讲道:“在禅宗门里,银轮王的嫡子、金轮王的孙子才能继承法嗣,不损坏宗门风气。你是山野小林的俗人、牛背上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够投入这个宗门呢?”

    慧忠讲道:“启禀禅师,万物平等,没有高低。您怎么能用这样的话妨碍我向善的心?再次请求禅师发慈悲收我为徒!”

    慧忠小的时候与慧能对话中出言不凡:“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虽然他还是十几岁的小孩,而且还没有皈依佛门,但是由于他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养育了他的德性,也说明他的悟性很高。

    因此,在后来慧忠禅师受到唐代玄宗、肃宗、代宗等的礼遇,人称为南阳国师。

    人虽有南北之分,但佛性普照天南地北,人人都具有相同的佛性,人人也都能参悟禅学。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关键在于是否勤奋地去付出。只要自己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成绩。因为付出总有回报。

    我有明珠一颗

    守端禅师前往参拜杨歧方会禅师,有一天杨歧方会禅师突然向守端禅师道:“你的受业老师叫什么?”

    守端禅师回答说:“茶陵郁和尚。”

    方会禅师讲道:“我听说茶陵郁和尚在过桥时跌倒有悟,作的偈诗很是奇特,你是否记得呢?”

    守端禅师即刻背诵道:“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歧方会禅师听了以后笑笑,起身离开,守端禅师感到愕然,整夜睡不着觉。

    第二天天一亮,便去问杨歧禅师。当时正值年终,杨歧禅师说:“你昨天看傩戏了吗?”

    守端禅师说:“看了。”

    杨歧禅师说:“你连那傩舞的丑角都不如,他喜欢别人笑,而你却怕别人笑。”

    守端禅师听后即刻大悟。

    茶陵郁和尚的诗讲得很明白,明珠在自己心中,只因尘埃和愚昧将它埋藏。明珠代表自性,只要尘埃除尽便会光芒生起。守端也只会背诗,但自己不能开悟,不能将其变为自己的行为指针。

    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对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却不能用之于行动上,再美妙的梦想只停留在纸上,而没有付诸行动,到最后也只是一种痴心妄想罢了。

    攀比的烦恼

    唐朝有一位很有名的高僧大德,名字叫洞山禅师。

    他有一首名偈,是这样写的:“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在,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这是洞山禅师开悟之偈。

    当初,他参禅多年还没开悟。有一天,他乘船渡河,看到河面上映着自己的影子,这影子好像另外一个自己在与这个真实的自己对话,洞山突然顿悟了。他把顿悟的感想写成偈诗呈给老师,得到老师的赞许。

    洞山禅师这首偈的意思是说,人要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具备的条件。千万不可贪图虚荣,追逐名利、权势等身外之物。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然达观,安贫乐道,要有自己真实的生活,不要盲目攀比。如果一味地与人攀比,只会不断地迷失自我,失去自己原有的那份纯真。

    突破戒律

    南北朝时,南朝刘宋间的竺道生是一个才思敏捷的高僧。有一次,宋文帝设会斋僧,过了很长时间才摆下斋饭,众僧皆疑天时已晚,不敢食用。这时宋文帝一再劝大家用斋,并信誓旦旦地说:“没关系,现在刚刚中午!”众僧仍不敢举箸。这时,竺道生站起来大声说:“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意思是说,太阳是附着在天上的,皇帝就是“天”,既然“天”说刚刚中午,那就肯定是刚刚中午,没什么好怀疑的!说完,便捧起大钵吃斋,众僧也就随之吃了起来。

    原来,释迦牟尼创建佛教后,为了使这个新生的宗教尽快地为社会各阶层接受认同,进而使人们达到皈依佛教的目的,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整而全面的僧人行为规范与僧团戒律。其中自然包括了僧侣的饮食规范。过了中午众僧不敢吃斋,就是因为不敢违反“非时食”的规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固然不错,但清规戒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

    有主沙弥

    赵州从谂禅师十八岁的时候到河南初参南泉普愿禅师,当时南泉禅师正躺着休息,见来人年轻,就没有起身,仍然躺着问道:“你从哪里来?”

    赵州禅师恭敬地答道:“从瑞像院来。”

    南泉故意问道:“见到瑞相了吗?”

    赵州禅师微微一笑,说:“不见瑞相,只见卧如来。”

    听到这出乎意料的回答,南泉禅师不觉坐了起来,对赵州禅师颇为欣赏。然后又问道:“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

    赵州禅师深施一礼,回答:“我是有主沙弥。”

    南泉好奇地问:“是吗?那么谁是你的师父呢?”

    赵州恭敬地顶礼三拜后走到南泉的身边,非常关心地说道:“寒冬腊月,请师父保重!”

    因为赵州禅师恰当的回答,南泉禅师非常器重他。从此,师徒相契,佛道相投,赵州禅师成为南泉禅师的入室弟子。

    赵州禅师慧眼明利,出言吐语暗含玄机,并且还会利用行动去示意,这正所谓无言说的禅风。但这一切都由于他自身具有主见。

    真正有主见的人,自有异于常人的能力。而往往大部分人自身毫无主见可言,事事随波逐流,终将难有所成。只有充满自信、真有主见之人,才能不断地披荆斩棘,最终迈向成功。

    一切现成

    文益禅师在雪停后辞别而去,临行时地藏禅师将他送到门前,问道:“上座平时说三界指因心而产生,万物因识而起。”接着指着庭院中的一块石头说道:“且说这块石头是在心里还是在心外呢?”

    文益禅师答道:“在心里。”

    地藏禅师说:“行脚人,何必要将石头放在心里呢?”

    文益禅师被问窘得无言以对,便放下包袱留在地藏禅师法席下,请求指点。

    一个多月来,文益禅师每天都提出他的观点和道理,地藏禅师对他说道:“佛法不是这样。”

    文益禅师说:“我已经词穷理绝了!”

    地藏禅师开示道:“如果说到佛法,一切都是现成的。”

    文益禅师听完后立即大悟。

    事物的实体就是现成的,只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从是非去看,便有是非黑白之分别,由此产生对是或非的执著。禅宗认为一切现成,一切皆如本来的样子存在着,也就是实体。

    平常心是道

    从谂禅师问南泉禅师:“什么是道?”

    南泉回答道:“平常心是道。”

    从谂又问:“还可以探究吗?”

    南泉说:“一探究就错了。”

    从谂反问:“不探究又怎么知道是道呢?”

    南泉说:“道不属于知与不知的范畴。知是虚妄觉,不知则不可判断。如果真正达到不疑的道,就像虚空那样,空旷开阔,怎么能对它强作是非判断呢?”

    从谂禅师言下立即领悟了禅的道理。

    平常心是禅、是道,禅、道存在于人的生活中,日常的生活、学习、劳动,甚至穿衣、吃饭,无处不存在着禅。禅也就是平常的生活,而不是远离人世间,在生活之外的什么神秘的东西。关键在于我们怎么以一颗平常心,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参悟禅的妙处。

    智慧无处藏身

    司马禅师想挑选一人去大洲山当住持,于是召集全寺僧人到禅院里。并当众宣布说:“你们中间谁能出色地回答我一个问题,就让他去大洲山当住持。这里每人均有机会。”

    说完,禅师便从旁边的案上拿起一个净瓶,继续说道:“这不是净瓶,是什么?”

    众僧抓耳挠腮,面面相觑,分明是净瓶,却不能称作净瓶,那又称作什么呢?

    正在这时,一个蓬头垢面的和尚朗声说道:“让我来试试!”众人一看,原来是寺内专干劳役的杂务僧,都大笑起来。

    司马禅师却一本正经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灵佑。”和尚沉静地答道。

    于是,灵佑就走上前去,从禅师手中接过净瓶,放在地上,然后一脚将它踢出了院墙,转身退回原地。

    司马禅师见状,不禁惊叫:“此乃大洲山住持也!”

    既然不是净瓶,那就一脚踢翻好了,何必多说?灵佑真是深得禅机。后来,他便去大洲山当了住持,并且创立了中国禅宗五大宗派之一的洲仰宗。

    答案既然是否定的,就没有必要再去讨论它的归属。而且,从中不难体会出,智慧无处藏身,即使一时没被重视,是金子终究会发出夺目的光芒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自己品性的修养与知识的积累,相信有一天必将步入成功的殿堂。

    有与无

    智藏禅师住持西堂后,有一位僧士问道:“有天堂、地狱吗?”

    禅师答:“有。”

    僧士问:“有佛、法、僧三宝吗?”

    禅师答:“有。”

    还有许多问题,禅师都回答说有。

    僧士就用不屑的口气说:“禅师这样回答,恐怕错了吧!”

    禅师就问他:“难道你有不同的见解?”

    僧士颇为自得地说:“我可是曾经在径山禅师那里学过禅的!”

    “那么,径山禅师是怎么对你说的?”禅师问道。

    僧士答道:“他说一切都无。”

    禅师话题一转,问道:“你有妻子吗?”

    僧士答曰:“有。”

    智藏禅师又问:“那径山禅师有妻子吗?”

    “没有。”僧士回答。

    禅师趁机开示:“径山禅师说‘无’就对了。”

    僧士施礼道谢而去。

    有与无因情况不同而存在,都有道理,实际上是破除人们对有无的执著。一切存在都是按条件来组成,但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一切是“无”。因而,我们要超越相对的概念,不能对任何概念执著,从而更好地去认识世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