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教故事-修行与闭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前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闭关”成了修行人的时尚。佛教徒,只要是注重修行的,不论是出家或在家,都有不少的人想要闭关。仿佛一经闭关,修行就保证会成就;也仿佛只要经过闭关,出关之后,就身价百倍。——不管过去多么没有修行,一经闭关之后,就摇身一变,成为有修行的人。

    而有些在家佛教徒,对于闭关出来的人,更是敬若神明,奉若佛菩萨。他的一言一行,都信受不疑;其他,没有闭过关的修行人,不管他修了多久,也不管他修得多好,与闭过关的人比起来,就像星星跟月亮比,显得微不足道了。

    闭关,为何有那么大的魔力?同时,闭过关的人,就真的是修行有成吗?不妨来探讨看看。

    闭关的由来与意义

    佛陀在世的时候,是没有闭关这回事的。我们从记载佛陀行迹的四部阿含和广律中,找不到有佛陀或诸弟子闭关的记载。虽然,有佛陀或弟子,曾经半月或数月独住用功——譬如:《善见律毗婆沙》卷十载:佛陀在教了一些比丘修习不净观的方法之后,便说:“我乐入静半月独住,勿令余人来至我所,唯听一人送食。”(见大正藏二四册七四四页中)但这与国内的闭关,一闭就是三年,是有所不同的。说它是闭关,不如说是禁足来得适当。

    另外,出家戒律规定:每年的夏天雨季——四月至七月之间,出家众必须聚集在一起结夏安居,三个月之间,不得外出。这似乎有些像闭关,但毕竟有所不同。结夏安居是众多比丘或比丘尼居住在一起,与闭关者一个人独处有所差别。

    如果说,佛世时有闭关的存在,那么,所谓的闭关,应该是指修行人必须关闭六根,不去攀缘六尘的意思。这在阿含经中,是可以找到有关的经文的,而这才是闭关的真正意义。一个闭关者,如果不在这方面下功夫,或者做不到,身虽被关在房间里,心却攀缘于外面的花花世界,六尘缘影不断,那将失去闭关的意义了。

    不但佛世时,印度的佛教徒没有像我国的闭关,就是在佛陀涅架之后,直至佛法在印度灭亡之间,恐怕也少有闭关者。因为,在印度,出家人每天必须出外托钵乞食,如何能长久的关在一室中呢?当然,在家佛教徒,又将别论了。

    闭关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产品。作为中国文化开源的易经,在复卦篇大象传里有“先王以至日闭关,不行商旅,后不省方”之说。可见在我国古代,就有闭关这个名词。

    从易经所载来看,闭关似乎是繁忙的人,用以避开世事,以便修身养性的一个方法;当然,也可能闭关者,另有其他的用心,这就不是旁人可知的了。不过,能够闭关的,必然不是普通的人,若非具有学识修养者,也是具有身份的人,这是可以肯定的。因此,闭关自然就给人一种高尚的感觉。

    在中国佛教里,闭关似乎盛起于禅宗,但禅宗的闭关却是与现代佛教徒的闭关大有不同。宗门流传着一句话:“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禅宗在参禅上,设有三关:初关是破本参,破了本参之后,还有重关、牢关,必须三关都通过,才算到达究竟。而现代的佛教徒动辄就要住山或闭关,这在过去的禅宗是不允许的,认为那是偷闲与浪费光阴。必须破了本参,转了第六识,然后不会再像一般凡夫那样妄想、烦恼一大堆,才适合入山修行;否则,身在山上,心却仍在尘世里,如此,住山只是个形式,有名而无实。而要闭关,在禅宗更是慎重了,必须破了本参,通过初关,进一步要通过重关,为了专志用功,才来闭关。总之,住山与闭关在禅宗来说,都必须开悟——明心见性之后才可以。在未开悟以前,应该参访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以期开悟,而不是一个人关在关房里,自个儿摸索着修行。

    但在西藏密宗的闭关,则又跟禅宗不同了。密宗闭关有“白关”、“黑关”二种。白关跟我们一般的闭关相同,可见到光亮;黑关则关房中都加以密封,不见——丝光,白天与晚上都没有差别;不像显教,有些闭关的人,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出来晒晒太阳。密宗闭关的人,往往都是凡夫,只是他们要先得到修行法要,同时又已亲近过善知识一段时间,也有过不算短时间的修持,然后才敢说要闭关。这跟现代有些佛教徒,平常东跑西跑的,忽然间心血来潮,就说要闭关,又有所不同了。除了佛教之外,道家仙宗也注重闭关修行。但他们并不随便闭关,他们认为闭关必须具足“财、法、侣、地”才行。财是指闭关时的生活所需;法是用功的方法;侣是道侣,也就是闭关时,要有人发心的护持;地是指洞天福地,也就是说:闭关的地方,必须是个山明水秀,具有灵气的好地方,如此,修炼才容易成就。具足了这四个条件,才可以闭关。由此可见,道家仙宗对闭关很讲究,不是任何人或随便就可以闭关的。

    从前面所述,就可以看出,闭关自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是不容否认的。过去,闭关的人在闭关期间,心无二志的用功之下,似乎都会有某种程度的成就。所以,出关之后,自然广受信徒的崇拜,无形中,使人对闭关修行的人另眼相看。

    然而,时至今日,闭关似乎有每况越下的感觉,而且,有一股歪风存在其间。因此,不得不加以评估,以让闭关回复它本来崇高神圣的面目。

    闭关中的歪风

    当前的闭关,有哪些歪风呢?

    有人在闭关的时候,似乎怕人不知,于是,邀集了所有信徒,和旧雨新知,在正式闭关的当天,席开十几桌,宴请大家,让人觉得真是世风不古。

    古代人修行是深怕人知,所谓“入山唯恐不深”,才一被人知道住处,便又移往别处去了。这是古德在所修未成时,常有的作风;现在的人却刚好相反,修行深怕人家不知。所以,闭关前要请客,让人知道某人在闭关了;出关之后,当然更要请客,以让人家知道,某某闭关者已出关,可以大弘佛法,广度众生了。另外,为了闭关的知名度,更必须请大法师来封关与启关。——现代真是个注重宣传的时代,佛教徒也跟上这个时代了。或许,是深怕闭关中会饿肚子吧!所以,不得不告示天下。据说,某人在闭关时,特别打造了几十把(或几百把?)关房的钥匙,以便分发给护关者。分得钥匙的人,每月必须缴交护关金几百。如此,就不怕会饿肚子了,实在也是一大妙法。

    由于近年来,闭关之价高涨,一个人只要闭过关,不管过去如何,也不管闭关期间修得如何,只要闭过关,出关之后,在信徒眼中,便是有道行的人,不但供养丰富,要做任何事情,也容易得多了。因此,有些雄心大志的佛教徒,总会想:无论如何,一生当中,总要闭个关,三年或一年,然后自己才有分量,也才好做事情。于是,有些闭关者,是别有用心的。并非完全为了修行或用功而闭关。曾经有某位闭关者,三年关期未满,就邀约了信徒,说他意中了某块地——因为在闭关,不能出去看,也就无法看中,所以只能意中——想要买下,以便出关之后,建为道场,希望大家出钱,或帮他募款。

    这些只是个人所知的一些点滴,但已稍微破坏了闭关的崇高性与神圣性,值得卫道之士加以导正!

    闭关的评估

    排除了别有用心者的闭关之外,真正为了修行、用功而闭关的人,实在是值得赞叹的。试想,整天、整月乃至整年的被关在一个地方,没有朋友、伴侣,也少有与人谈话的机会,换了一般人,不孤独、寂寞,不无聊、烦闷才怪!所以,闭关不是人人都可以的。能够闭关的人,——闭上两三年的人,自然有它令人赞叹的地方。

    现代社会,是以工业、商业为主的社会,工商社会中的人,大多是上班族,是要讲究效率,按时上班的,不像过去的农业社会,偶尔可以悠哉游哉,这在工商社会中,是不可得了。工商社会也是个互相竞争的社会,人们在于讲究效率,分秒必争下,自然就比农业社会忙碌多了。

    佛教徒处在工商社会中,必然也就受到了影响。白天必须为生活而劳心劳力,剩下来晚上的时间,又已感觉疲惫,能够看上几页经?修上多少行呢?这不但是在家佛教徒,连有些出家法师,也有这些困扰,于是,闭关就应运而生了。能够的话,闭关一个星期,或几星期,一个月或几个月,乃至一年或几年,来专心的用功。看经也好,念佛也好,坐禅修行也好,这对忙碌中的人,自然是求之不得了。这是当前闭关风气盛起的原因吧?

    这种闭关,自然也不失为一种方便,可以让一个人专心的来用功。当然,平时没有好好的用功,希望在闭关中能够有多大的成就,也是不可能的。功夫是必须靠经验与累积,没有平时的筑基,只想靠一时的闭关,就想有什么成就,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闭关自然有它不可否认的价值与意义;但,并非修行就一定要闭关,也并非闭关才能有成就。

    闭关总是比较劳动别人,要有人护关——为自己准备三餐饮食,也要有个关房,本身并且要有静得下来的涵养。否则,心猿意马制止不住,闭关是会出问题的。我们看古今中外修得有成的祖师大德,并非都在闭关中才成就,闭过关的,毕竟是少数。只是,不可否认的,他们都认真修持过,都曾在可以让他们用功的环境中待过。这倒是真的。

    因此,在目前竞争激烈,分秒必争的工商社会中,如果把关房当作是一种可以专心用功的环境,以此来闭关,这种动机是对的,也是值得鼓励的。

    问题是:一般佛教徒对于当前的闭关,必须以平常心看待,不要以为闭过关的人,就会有多么大的成就,这样反而会给闭关者一种心理压力。毕竟,闭关只是去除外务,专心用功的代名词而已!时代不同,现代不是古代,“不到重关不闭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对于闭关者,不要要求太高,也不可盲目崇拜。同时,对于没有闭过关,老老实实的修行人,也不可忽视,以为他们修行的成就不如闭关者。其实,说不定,他们的成就早已在闭关者之上了。

    佛教是无神论也是有神论

    凡是宗教,大多以神(上帝)为信仰的对象,所以,宗教都是有神论者。但,佛教却不以神为信仰的对象,佛教所信仰的对象是佛、法、僧,称为三宝。

    佛,是经由修行,而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而成,佛不是神;法是佛所说的真理;僧则是依佛、法而出家修行的人。因为佛教不以神——上帝为信仰的对象,所以,佛教可以说是无神论者。然而,佛教的无神论,不同于共产主义,或唯物论者的无神论。

    共产主义的哲学是唯物的,就是认为宇宙人生的本质是物质,精神只是物质的产物。有物质才有精神,没有物质也就没有精神了。神是精神体的存在,共产主义与唯物论者自然不承认它的存在。可以说,共产主义与唯物论者是完全否定了精神方面——心灵、灵魂、神、仙、菩萨、佛等等的存在。所以,共产主义与唯物论者也都是反宗教的。佛教是宗教,自然不会反宗教。佛教的哲学思想是心物一元论者,承认物质的存在,也承认精神的存在。

    佛教的无神论是宇宙观上的无神论,也就是说:佛教不承认宇宙人生等万物是神(上帝)所创造。这点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凡是以神为信仰对象的宗教,大多认为宇宙内万物都是他们的神所创造,像耶教就是这样。

    但,佛教不承认宇宙万物是神所造,却不否认神、上帝的存在。只是认为,神、上帝与人一样,同样是六道轮回中的众生,仍有烦恼痛苦,仍有生死轮回,并不像耶教所说的,神(上帝)是全知全能,永生不灭的。只是,神的一切比人殊胜就是。

    所以佛教的无神论,乃是形而上方面的无神论;在形而下方面,佛教也是有神论者。可是,佛教的有神论却又和一般宗教的有神论,又有些不同了。

    譬如:耶教、回教的有神论正好和佛教相反,耶教的有神论是形而上方面的有神论,但在形而下方面,耶教似乎应该说是无神论者,因为,除了耶和华——上帝是真神以外,他们不承认其他的神。其他宗教的神明,耶教一概说是偶像,甚至斥为魔鬼,必须加以废除。而佛教呢?佛教承认宇宙间有无数的神祇,因为,神也是所有众生中的一类,不可能只有一位。因此,佛教的有神论,应该说是多神论或泛神论。

    因此,佛教是无神论者,但也是有神论者。

    从“大家乐”谈佛教信仰

    “大家乐”几乎风靡了台湾全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每到爱国奖券开奖的日子,有些工厂或行业便陷入停工、歇业的状况。因为,工厂里的员工,行业里的行员乃至老板,都是大家乐的信徒,他们要等着爱国奖券开奖的时候,看看他们签的号码有没有中奖。一旦中了奖,奖金就有几千、几万,乃至几十万,几百万了,区区一天的工资才多少?不做了!

    这就是为什么每到爱国奖券开奖的日子,就:有那么多工厂与公司行号会歇业的原因。大家乐实在太迷人了,只要签中号码的话,那么,一成的投资,可以获得十倍——十成的报酬,世界上有什么工作或行业会胜过这个的?难怪会有那么多人,被大家乐所迷惑,为大家乐而疯狂。

    报纸上记载:有些人为了签大家乐,不惜典卖财产,乃至不得已之下,妻儿也可卖,本身生命亦可牺牲。至于为了签中号码,而求神问卜,那更是正常的了!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笔者曾经被一位莫姓居士,要求去解决她一位姊姊的事情。她姊姊是怎样呢?就是精神不宁,晚上睡不着觉,有时候觉得看到鬼神,偶尔会有一双手在勒她脖子,但又看不到对方。她内心感到恐怖,整天疑神疑鬼的,不知如何是好!

    为什么莫居士的姊姊会发生这种情形呢?就是从玩大家乐引起的。莫居士的姊姊并没有信仰佛教,在一个因缘之下,被人设计、陷害而玩上了大家乐,从此,就一直沉迷下去而不自拔。为了猜中号码,便到处去求神问卜,结果,把一些野鬼野魂都引上身来了。

    鬼神由于是属于精神界的众生,人类对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民间所信仰的众多神祇,究竟是神?是鬼?是正?是邪?一般人往往莫明所以。实际上,是神也有,鬼也有,正邪混杂其中的。

    因此,信神拜神的人,如果所拜的是正神,自然不会发生什么事;要是拜上了邪鬼神,往往麻烦就来了。

    为什么说:拜上了邪鬼神,会惹来麻烦呢?这必须先从拜神者的心态上谈起。一般拜神的人,往往含有一种交易的心态,也就是投机取巧的心理。买了几十块的饼干、水果去敬拜,就要求神明保佑她全家平安,事业顺利,儿子联考考上大学,最好自己买奖券也能中上一百万元以上的大奖。要是能够如愿的话,你想想,这多划算!但世上岂有这么便宜的事?这种敬拜神明,其实是欺骗神明,把神明当成了傻瓜!

    玩大家乐的人,更会先跟神明约定好,要神明指示他,能够签中大家乐,中个几百万、几千万,然后,他一定替神明重新装个金身,或盖个大庙。结果,神明好像在他梦中指示了大家乐的中奖号码,于是他签上了号码,把所有的财产都投资了进去。可是,开奖的时候,中奖的号码,却不是神明所指示他的那个号码。于是,他所有的财产,一夕之间全部泡汤。他在一怒之下,便拿了一根棍子,将该尊神像打得全身粉碎;还好,他没有把自己也打得全身粉碎。

    像上述的敬神拜神,它的动机就是不正确的,如是因必然感得如是果。再加上鬼神是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并不是万能,只是他们略具少许神通能力,但在思想感情上也和人一样,有烦恼、贪嗔痴,七情六欲等等,所以,你对他有不当的行为,他就会迁怒于你。由于鬼神是属于精神界的众生,不是我们凡夫的肉眼看得见。因此,一旦鬼神要报复于某个人,某个人被缠上了以后,只有吃亏的份,往往被作弄得不知如何是好。

    几年前,卢胜彦的《启灵学》,曾经风靡一时,不少人看了之后,就照着书中所说的启灵方法去修炼。所谓启灵,应该是启发自己的灵性才是,但卢胜彦的启灵学却不是如此,而是通灵——也就是与灵界的众生通讯来往;说得清楚一点,就是和鬼神打交道。结果是,善神正神没有那个闲工夫与凡人来往,一般炼启灵方法请来的,大多是如世间流氓之类的鬼魂。于是,请来容易,要赶他走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笔者认识两位居士,一位姓谢,一位姓林,在他们学佛之前,都曾为卢胜彦的《启灵学》所迷惑,而修过启灵方法。结果,谢居士请来了一位可能精神有问题的鬼魂,附在他身上。一附在他身上,就说他是某佛祖、或某菩萨,要是人们不相信他,他就大哭大闹,拍桌子、摔椅子。要请他走,他又不走,必须让他闹够了,疲倦了,他才愿意离开;但当他想来的时候,不必人请,他随时会来附身。谢姓居士为此苦恼不已,曾经去找过卢胜彦,卢便为其作法,但事后该鬼魂仍然照常要来即来,而且变本加厉,越闹越凶,几乎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后来,经人介绍皈依佛法僧三宝,同时住在寺里,整天不停的持念大悲咒,该鬼魂才不敢再来。

    林姓居士则是在打坐修启灵时,就会有鬼魂前来附身,虽然该鬼魂不像附身于谢姓居士的那么凶恶,但一段时间之后,林姓居士却觉得他脸色越来越青,后来两对眉毛渐渐的倾斜竖立了起来,本来温和的面相,一变而为凶恶万分。可见该附身的鬼魂也不是善类。最后,还是由佛法僧三宝的加持力,才使林姓居士脱离了鬼类的困扰。

    可是,两位居士都在身心留下了后遗症,以后每当坐禅身心宁静到某种程度时,全身就会慢慢的开始抖起来,好像又有鬼类要来附身了。那时,他们就得赶紧持咒,身心才能稳定下来。

    从上面两位居士与鬼类打交道的经过就知道,祭拜鬼神往往会为自己惹上麻烦,有智慧的人,应该像论语中孔子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

    人类有人类的生活世界,鬼神有鬼神的生活世界,可以说,人与鬼神是处于互不相干的状况,何必要把鬼神找来人类的世界中,把人类世界弄得不安宁?

    或者,你会说:“宗教本来就是信仰鬼神的,如果一个宗教中,没有神,也没有鬼,那这个宗教,就不可能是宗教。”这种说法,当然不能说它不对,但只适用于教义较低的宗教,不能包括所有的宗教。

    就像所有正信佛教徒知道的,佛教中虽然也有神鬼的存在,但却不以神鬼为信仰的对象。因为神鬼并不是圆满的;神虽略胜于人,但还有比他更高尚的灵界生命;鬼则不如人。所以,神鬼都不是最好的信仰对象。信仰神鬼类,与鬼神打交道,就像前面引述的例子,会为自己带来极大的麻烦。信仰天神呢?也不好,像耶教、回教就是天神教,它们的道理是怎样讲的呢?“信我者,必得永生;不信者,末日审判时,将判入地狱中,永远不得永生。”这是天主教、基督教所讲的,无形中,带给了人们心中极大的压力与恐怖。同时,你信仰了天神,你必须甘心永远永远的侍奉他,只能作他的子民,一切只能听他的,你永远也不可能是神、是上帝——多么不平等、不民主哦!

    佛教就不同了,佛教的教理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每个有生命的众生都有佛性,只要正确的修行,都有可能成佛。所以,佛教里面有非常多的佛,十方三世都有佛。佛是人经由修行,证得了正觉而成,不是天生的。成了佛,就超越了三界,不在鬼神、上帝管辖之内了。

    信仰鬼神的人,往往抱着一种不正确的观念,误认神明是有求必应,在拜求神抿当中,徒然增加了内心的贪嗔痴烦恼;佛教讲究的是因果、因缘,有一分的耕耘,才有一分的收获,不好好的种好因、播好缘,从何求得好果呢?

    在佛教里,佛是不审判众生上天堂或下地狱的,如果有人死后上了天堂,或下了地狱,那是他在世所作善恶业的报应,与佛无关。(后注:此文在杂志刊登时,爱国奖券未停,“大家乐”正如火如荼风靡全省各地。如今,爱国奖券早已停,但并未对“大家乐”发生遏阻作用,乐迷转而依附香港“六合彩”,成为“六合乐”。签赌“六合乐”所发生的问题,与“大家乐”不相上下,同样值得有心之士关切。)

    谈婚外情

    爱情是盲目的吗?要不然,为什么男女之间的情爱,有时候往往是莫名奇妙的,当事人常想不出,自己为什么会爱上他(她)?

    爱情,真的是盲目的吗?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位刘姓女子,已经育有一子一女,与丈夫的感情尚称恩爱,但却发生了婚外情。在此,必须先回述一下她与丈夫结婚的背景。据她说:婚前与丈夫并不曾恋爱,谈不上有什么深厚的感情。在她与丈夫结婚前,她是情有所钟的,心中爱慕着一位同学的哥哥,可是,他却另有所属。如此一来,她的爱慕只是单恋了。在那同时,她家中发生巨变,父母离异,她一心只想脱离那个家,所以,便和丈夫到法院公证结婚。虽然如此,婚后丈夫一直对她很好。

    那么,使她发生婚外情的原因是什么呢?她说:婚后,虽然丈夫一直都对她很好,但她的心却一直都在奔跃,始终安定不下。认识与她发生婚外情的男子,已经一年多。他是丈夫的朋友。起先,她对他印象很恶劣,因为听说他刚被关出来不久,但他常来家里。她心里便有一个念头:希望能改变他,使他不再堕落。于是,不知不觉中,心中对他的坏印象,竟然完全改观。

    去年底有一天,他来家里喝醉酒,跑到浴室里呕吐,她因不放心,也到浴室去。他便对她说:知道她对他很好,心里很感激,然后,吻了她。事后,她说:心中竟然没有一丝悔过之念,也没有要对丈夫忏悔的意念。不久,他约她出去,她心里只想着:希望他真的在意她,真心的待她,渴望着他是自己心中的一分爱。两人发生不正常关系后,对他的渴望更深,想见他的意念远超过后悔的念头,虽然面对丈夫时,心里会觉得痛苦。第二次约她,她觉得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希望那日那刻早点来到,他却迟了二十分才到来,并摆着脸对她说:我不想来的。她一听,愣住了,才没多久,他对我……现在……她的心直往下沉,没想到一个人改变这么快。她问他:她在他心中算什么,他说:那有算什么……她的心开始滴血。她便离开他回家。以后她尽量想忘掉他,做种种事,让自己忙得没有时间去思想,可是他的影子仍然不断的浮出心中。同时,对丈夫的愧咎也越来越深、越来越痛苦,却没有勇气向丈夫认错。真不知要怎么办?因此问我。

    的确,刘姓女子那分爱是盲目的、是非理性的,在爱的当时,不可以用人类的道德理智来衡量。

    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人类毕竟也是理性的,经过激情之后,理性便抬头,开始批评非理性的情爱,于是,后悔、痛苦就产生了。理性知其不可为,必须斩断情丝,但情欲却千不愿万不意,内心的矛盾、冲突便免不了。所以,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往往不知要如何才好。那么,佛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因为,爱情尽管是盲目、非理性的,也不能无缘无故的就产生,更何况爱情并不完全是盲目和非理性的,必须有因有缘、因缘和合才能产生。因缘换成现代化的名词,便是:关系、条件,必须有其关系、符合其条件,爱情才能产生。例如:如果刘姓女子不关怀“他”,或者,他不知道“她”的关怀,如何能进出情爱之火?可见,爱情不可能无因无缘产生的。既然有因有缘而生的,也就可以有因有缘而灭。

    首先,必须静下心来,好好的反省:会发生婚外情的原因是什么?把原因找出来之后,再来分析:这个原因——动机正确吗?想想它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好?是坏?是快乐?还是痛苦?答案如果是否定的,就要把原因消除掉。如此,没有了“因”,“缘”也就不能发生作用,问题就能解决。

    这便是佛法用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因缘法则。

    依刘姓女子来信所述,会发生婚外情,只是由于关怀和感激而引起,它关系到个人的身世背景。例如:她与丈夫结婚,便是出于不正确的动机——所爱不遂、家庭事故,又由于丈夫并非她心中的“所爱”,她在感情上并未满足。所以,心一直有活跃着,寻找潜意识中的所爱。终于,在有人对她表达了爱意——而他又正是她心中所付出爱(关怀)的人,便将她心中长久以来隐藏的“所爱”,寄托在他身上。于是一发不可收拾。虽然“他”后来有意冷落她(可能觉得愧对朋友——她丈夫),暗示他俩不可再继续下去。可是,她却停止不了,毕竟,她心中那份爱存在、隐藏太久了,好不容易有了寄托。这便是导致产生婚外情的主要原因。“因”已经找到了,就必须来正视:这“因”正确吗?从感情的观点来看。实在无可厚非。人,不论是男或是女,感情上大都不可能满足于一个异性,心中总希望多交几个异性——不仅是朋友之交,也是“肉体”之交。所以,拥有权势的男性,除了妻子,还要纳妾,这在古代的皇帝,更是发挥到极致——选尽国内美女,充置后宫,任凭皇帝玩乐,女性又何尝没有这种心理呢?只要让她拥有权势,她同样会选来喜欢的男人玩乐。因此,有人说:人类实在是个杂交的动物。

    然而,人类毕竟不是动物。人类心中是理性与感情并存的。感情是浪漫的,理性则是道德的。为了制止人类感情的泛滥,避免伤害他己,古人建立夫妻制度,用以规范人类的感情生活。夫妻不仅是感情肉体上的结合,也具有道德上的责任。所以,夫妻在感情与肉体上都必须忠于对方。

    既然如此,为什么男女结婚以后,有些做丈夫的会有外遇,做妻子的会红杏出墙呢?乃是因为:人心是自由与喜新厌旧的,心中的感情更是浪漫的。当夫妻相处一久,互相便觉得平淡无奇,这时,感情就会想向外发展,以寻求满足。

    所以,夫妻要想常保感情于不坠,单是互相的爱是不够的,必须充实生活领域,培养个人的兴趣,让感情有所寄托、有所满足。如此,就不会发生婚外情。至于已经发生了婚外情的刘姓女子,应该怎样来解决它?从理性的观点来看,其情自然不可再继续下去。而她欲断不能,主要是她不了解其情产生的由来。如果了解了,自知自明,就算不能完全止息情爱,也会平淡了不少。因为,并非“他”有多好、多值得她爱,只是她自己的一厢情愿,潜意识中所爱的罗曼蒂克化而已。这是不真实的,更何况,他已表示不想再继续下去,还有什么好留恋的?人本往往不知道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常常会身在福不知福。毕竟,已拥有的,不论是什么,久了便觉得平淡。于是,在心中具有浪漫特性的感情需求之下,就想向外追求刺激,追求新鲜,却不自觉知:凡追求得到的难免失去。值得吗?

    爱情就算是神圣的,就算可以超然于人类道德。但爱情也是有条件的,世事变化无常,爱情又何能例外?谁能常保两人情渝不变?一旦构成爱情的条件消失,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的誓言,只是“此情可待成追忆”而已。所以,我劝刘姓女子,应尽速从不正常的情爱中醒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美好,不要再做爱情梦。爱情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要踏实到现实的人生、生活中来,做其所当作,行其所当行。如此,日子才能过得无悔而心安;如此的人生,也才是完美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