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风范:毛泽东的人格魅力-酷爱大自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08年秋,15岁的毛泽东因母亲生病许了愿,便遵从母命独自跋涉了100多里路,专程到南岳衡山去拜佛进香。

    一路上,毛泽东风餐露宿,全凭着年轻人的朝气和健壮的体魄。为了节省几个铜板,他几乎没有买过一顿饭吃,只吃自己带在身上的干粮。这是他第一次远离家门,一步步向南观山问路,只用了两天的时间便踏上了风景秀丽、寺院众多的衡山。

    毛泽东先去了南岳的大庙中,极其虔诚地为母亲拜佛进香还愿,诸事完毕后,他信步游览了南岳真君祠大殿,见其殿高足有七八丈,七间正殿前建有72根石柱,象征着南岳72峰,柱头木雕斗拱,檐下镂刻极为精美。台基四周栏板的浮雕上刻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件件栩栩如生。离开大殿,他又走去看了嘉应门、御碑亭和寝宫,对御碑上的刻字看得格外仔细、认真……

    走出南岳大庙,毛泽东索性去登了衡山的主峰祝融峰。这里海拔1290米,山势雄伟,登上山顶可俯瞰盘亘数百里的大小72座山峰,漫山的苍松翠柏和一簇簇红枫,令极目远眺的毛泽东顿觉心旷神怡、感慨万千,更加激发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和深深的情……

    1916年夏,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和蔡和森相约利用暑假走出长沙,到外地去“游学”。

    二人都是穷学生,谁也没有几个钱,但却都有一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深入了解世风民情的朝气和心愿,便各自带了书籍雨伞,迈开大步走向了兵荒马乱而又处处油菜花泛黄、稻田泛绿的原野和村庄……

    旅途中,他们徒步游历了浏阳、湘阴、岳阳,在洞庭湖南部绕了半圈。当他们来到洞庭湖畔的岳阳城里时,二人不顾连日奔波的疲劳,即兴致勃勃地登上了矗立在西门城墙上的岳阳楼,登高远眺千里洞庭湖面,但见渔帆点点、碧波连天,一股心旷神怡的情怀令二人兴奋不已。毛泽东感慨道:“这里就是三国时的鲁肃训练东吴水军的地方啊!”

    蔡和森也激动地放声吟咏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毛泽东接口说:“我们还没有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地步!”

    蔡和森哈哈大笑起来,指着广阔的湖面说:“那就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毛泽东也开心地笑道:“‘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二人兴奋之际,蔡和森接咏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毛泽东和蔡和森对视了一眼,二人立刻一起高声咏诵道:“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毛泽东乘兴继续道:“唯毛氏泽东与蔡君和森也,时民国5年8月12日!”

    说罢,二人不禁又击掌哈哈大笑起来……

    离开岳阳楼,两个人去湖边求了一条渔船搭乘,迎着烈日向岳阳西南方向的洞庭湖中摆去。泛舟湖上,毛泽东脱了草鞋坐在船舷上,将两只脚放入水中感受湖水的凉意……

    船到君山——亦称湘山和洞庭山,两个人谢了船家,放开脚步直奔丛竹簇生的山林之间。这里四面环水,风景秀丽。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句来描述它的秀姿景色。据当地人传说,舜帝南巡时所宠的二妃娥皇和女英留居于此,因二妃被称作君妃、湘妃,故此处名君山,又名湘山,也有人说秦始皇南巡时亦曾在这里停泊。

    湖水环绕的岛上有大小72座峰峦,古迹很多。山中异竹遍地,一簇簇斑竹、罗汉竹、实心竹、方竹、紫竹、毛竹、凤尾竹各具特色,比比皆是。此处更盛产茶叶,毛泽东和蔡和森合计出了两个铜板,每人喝了一碗“君山银针”茶……

    离开岳阳后,两个人已是身无分文,只得结伴“行乞”而归。

    1919年的初春,北京乍暖还寒。

    这时毛泽东已经来北京半年了。在北海公园里和紫禁城的广场上,毛泽东看到了北方的早春。

    这时,金水河的河面和北海的湖面上依然结着冰,但北海园中的白梅花开了,开得娇媚而孤傲,吐放着袭人的清香;金水河畔和北海岸边的垂柳尚未吐绿,枝头仍挂着一串串晶莹的冰挂,使毛泽东想起了唐朝诗人岑参咏雪后披上冬装的树木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当春风真的到来时,首先吹绿了北海岸边和金水河畔的柳树,吹绿了景山坡地上的小草,吹化了金水河河面和北海上的冰封;乘着和煦的春风,在春意盎然中,毛泽东又一次去了位于北京南郊的长辛店机车车辆厂进行考察。

    1921年5月,婚后的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长沙。

    一天傍晚,忙碌了一天的毛泽东偕妻子登上了岳麓山。

    初夏的晚风吹拂着万绿葱茏的山峰。岳麓书院后面清风峡的小山上,高耸的爱晚亭飞檐拱翘,四周的枫林在微风中摇摆着茂密的枝叶,发出阵阵“哗啦啦”的声响;毛泽东和杨开慧这两位爱侣乘着轻风爽意,结伴漫步在爱晚亭前,面对亭前石柱上的刻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浮翠滴,一双训鹤待笼来”,毛泽东感叹道:“现在桃也种不得,鹤也笼不得,怎么办啊?”

    杨开慧笑道:“正所谓‘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

    毛泽东携了杨开慧的手说:“走,那我们就去‘小桥流水人家’看看!”

    说话间,二人走上爱晚亭旁的清枫桥,依栏而望,但见桥下的兰涧流水潺潺,石崖岸边草茂花红。毛泽东动情地说:“这么好的地方,可惜被军阀们搅得昏天黑地,民不得安!”

    杨开慧低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要奋斗呢!”毛泽东拉着妻子的手,走下清枫桥,“过几日我再到洞庭湖周围走一遭,搞一下农村的社会调查……”

    1922年10月26日,由毛泽东亲自发动并领导的长沙泥木工人大罢工斗争胜利结束。

    此时的湘江岸边,岳麓山上的枫林正艳,橘子洲头的橘果正黄。秋风飒飒,点点渔帆漂浮在清澈见底的江面上,点缀、映衬着沿江翠绿的竹林和山间那苍郁的松柏,唯独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层层枫林显得格外诱人、格外醒目:

    江边指点霜天树,万木谁敌枫叶红!

    伫立江边,毛泽东由心底里发出感慨说:“江山如此,我们能不奋斗么!”

    时年毛泽东29岁。

    1928年5月下旬,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井冈山坚持对敌斗争的生存条件极其艰难。为了解决生活困难,毛泽东发动革命军的战士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各处种菜、种南瓜,以此来战胜饥饿坚持斗争,同时派人下山以略高于当地的粮价四处征粮。

    在茨坪,每当有人送粮来到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时,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等人总要拿上扁担亲自下山去挑粮。

    挑粮路上,经由茅坪白露等地入山的一条小道上,边侧有一株高达10余丈的木荷树,树身粗阔,要三个人合抱才能围拢过来;这株大树长得枝繁叶茂,伞盖如云,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等人挑粮上山时,常常在这里歇脚……

    站在黄洋界上,举目观看,但见峰峦叠翠、数百里群山起伏,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白云在山间缭绕、翻滚,犹如一片跌宕的汪洋大海:

    山高林密,踏遍云海无寻处;

    隘口险关,树蔽石遮苍翠中。

    近处,陡峭的山崖和茂密的山林间传响着时隐时现的马蹄声。山道两旁,全是望不透的密树茂竹苍松翠柏,再有就是那漫山遍野的青藤和蔓草、蓬勃的杂荆和一簇簇灌丛,将整个大山融成了一派绿色,只有傲立在山崖端的几树红枫和开在山道旁的一簇簇红杜鹃,使看惯了大山密林的人们会感到些许的畅意……

    挑粮中途休息时,毛泽东常常面对郁郁葱葱的大山发出感慨:“苍松翠柏,山花烂漫,多壮美的河山啊!”又会说,“江山如此多娇,我们能不奋斗么!”

    1936年初春,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军从陕北出发,很快挺进到黄河岸边。

    要开赴前线对日寇作战,首先要渡过黄河。毛泽东在黄河边上认真观察地形、反复思考着渡河后对日作战计划的实施方案——站在黄河边上,但见宽阔的河面冰封如石,即使整个部队走上去也不会发生任何冰塌的危险;放眼远眺,天际边彤云密布,飘飘洒洒的雪花像是从天际间撒下的数不清的梨花瓣,纷纷扬扬遮蔽了整个黄土高原……

    思考中,毛泽东酝酿并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情绪激昂的长词《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月20日,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率领抗日先锋军发起了东征战役,一举突破陕西军阀阎锡山的黄河防线,连续取得三交镇、关上村、兑九峪等战斗的胜利。

    1948年7月间,正是西柏坡最热的季节。

    毛泽东习惯了夜间工作,白天休息。他住的小平房比较低矮,屋顶薄,太阳一晒,整个屋顶就像一个倒置的大火炕,烤得房间里又闷又热;别的中央首长还能趁着夜凉在房间里睡一睡,可毛泽东一到了晚上就来精神,工作起来就是一整夜,遇上白天有事又要“连轴转”,长期这样下去,身体哪能吃得消啊!

    为此,他身边的几名工作人员几次到村外去寻找适合他用来办公的地方。一次,几个人走临一个小山沟时,感觉到有一股凉风吹过来,身上很舒服;大家发现,这里有一条小河,河边是一片密林,林中还有一洼池塘,池塘里的水清澈透明。这里的山风充满了凉意,就连密林中的鸟儿也充满了欢叫声。人们觉得,这里可真是一个好地方啊!

    此处离西柏坡不到20华里,乘汽车来也仅用十几分钟的时间。人们认为此处比较僻静,保卫工作也好做,再有就是通村子的路比较平坦,汽车也好走,同来的几个人都很满意。

    但毛泽东会是个什么态度呢?他同意不同意来这里休息呢?大家心里都还没有底——因为,连着多少天了,不论多热,毛泽东从来没提出过到村外去找个凉爽的地方;实在热得睡不着觉时,他就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手里拿个芭蕉扇扇着,低头看书或是批阅文件。

    这一天,天气热得出奇。刚上午10点多钟,屋里热得就待不住了,人们乘机向毛泽东讲了他们发现的“避暑胜地”,想请毛泽东先去看看满意不满意。毛泽东竟高兴地说:“还去看什么?带我去么!”

    人们高兴了,立刻通知了阎长林。不一会儿,阎长林带着人来给毛泽东收拾帆布包、暖水瓶、帆布躺椅、书报文件,又将这些东西一件一件地往停在院外的汽车上装。

    汽车驶离村子后,很快开到了人们事先看好的地方。

    毛泽东一下车,见到这里山清水秀,凉风习习,即高兴地对跟他来的人们说:“好么,此处可真算得上是一个天然宾馆呢!”

    一切准备好以后,毛泽东以蓝天做帐,以青山为伴,躺在帆布椅上,舒舒服服地在林间的空地上睡着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就是在这块有山有水又有树的空地上,毛泽东批阅了前线来的许多封电报,收阅了香港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发来的电文,写了好几篇供党内学习的重要文章,准备了几次大会的讲话稿,甚至还用汽车把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同志们接来座谈,在大树下接见了即将出席国际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接见过程中,毛泽东同大家一一握手,谈笑风生;在这种天然环境中同大家见面,再看毛泽东的表情,使人们觉得毛泽东真是酷爱大自然啊!

    1949年12月9日下午3时30分,由斯大林派出的苏联的一列专用列车在位于中苏边境的满洲里接上了由毛泽东亲自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全体成员。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

    列车经过了一整夜的急速行驶。当天色再次现亮时,在车上睡了一夜的人们纷纷醒来了。

    车外是一派雪的天地、雪的世界。放眼望去,空荡荡的原野上尽显一片白色。东方升起的太阳照耀着急速西行的列车,广袤无垠的雪地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银光,像是敞亮展现着的一幅远东地区冬季里特有的风景画……

    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坐在车厢里的人们却很难看到这一切。由于车里车外的温差太大,车窗里层的玻璃上沁满了丝密的冰珠,车窗外层的玻璃面上则罩上了一层晶莹剔透的冰花,使车厢里的人们只能感觉到阳光的照射,却完全看不到外面的冰雪世界。

    车外的阳光很好。车厢内,不耐寂寞的毛泽东想要启开玻璃窗子看外面的冰雪。陪伴在毛泽东身边的师哲和汪东兴深知毛泽东的性格,两个人谁也不便、也不敢阻拦毛泽东的这一举动,便立刻去通知了苏联方面的列车服务员。

    遵照毛泽东的意愿,车厢两侧各有一扇双层的玻璃窗被打开。顿时,一股异常强劲的冷风直透车厢,师哲急忙上前为站在窗口处的毛泽东披大衣,却被毛泽东挥手推开了。放眼车外,冰铺雪盖的莽莽原野尽收眼底,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直漫天际;不远处,冰封的贝加尔湖坦荡无垠,厚厚的积雪像是一床从天而降的白色绒被平铺在结了冰的湖面上,在冬日里的阳光照射下,一闪闪、一闪闪地泛着令人心醉的银光;更有那挺立在贝加尔湖岸边的一株株白桦树,尽管树梢都是光秃秃的,但高挑的树枝却直向苍穹,在冰天雪地中勇敢地抗衡着世界远东地区冬天里的寒冷……

    毛泽东被他所看到的这一切陶醉了,似乎忘记了窗口处正在被疾驰中的列车飕飕地往车厢里边灌冷风的现实。苏联方面的两名女乘务员担心站在她们面前的这位身材高大的中国贵宾被冷风吹感冒了,意欲上前关闭玻璃窗,但却缩手缩脚地不敢走近毛泽东的身旁。师哲和汪东兴见了,只得去招呼了乘坐在另一节车厢里的叶子龙和陈伯达……

    叶子龙和陈伯达一走进毛泽东站立着的车厢,首先感到的是一股凉气袭人,继而看到车厢里原先摆设整齐的许多东西全都被从窗口灌进来的冷风吹乱了套:所有挂在玻璃窗上的绒布窗帘都在摇晃,几份报纸被风吹得在车厢里飘飘荡荡,就连几件沙发罩也被吹向了车厢的一角。两个人顾不得同毛泽东打招呼,立刻示意站在车厢里的那两名苏联女乘务员上前去关闭了玻璃窗……

    见到叶子龙和陈伯达,意犹未尽的毛泽东开口说的第一句竟是:“你们看——这里才是真正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呢!”

    叶子龙心里虽然明白毛泽东话中的含义,嘴上却嗔怪说:“主席,你也不怕感冒了,这还没到莫斯科呢!”

    这时候,师哲和那两名女乘务员忙着收拾、整理车厢内被吹乱了的诸多东西,毛泽东在靠近办公桌的一张大沙发上坐下来,招呼依然站立着的叶子龙和陈伯达同时坐下来,微笑着说:“不妨事的,我就是想看看……”

    叶子龙不便继续责怪毛泽东,只是说:“用主席的话说,还是‘安全第一,健康第一’吧!”

    车厢里的东西全被重新收拾好以后,迅即降下来的温度也开始渐渐回升。依然站在车厢里的两位苏联女乘务员感到,眼前她们所接待、所见到的这位当代中国最具权威的共产党领导人,其性格是多么顽强、多么坚毅啊!看着他那决意要打开窗口看世界的决心和他那面对冷风毫不畏惧的凛凛身姿与坚毅的神情,使她们觉得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领袖,更是一位叱咤世界风云的历史巨人……

    这时候,师哲和汪东兴已经为毛泽东沏好了热茶。喝着茶,毛泽东对叶子龙和师哲说:“哦,我刚刚看到了贝加尔湖,那是成吉思汗曾经到过的地方……”

    师哲似乎领悟到了毛泽东想说什么,但又不清楚毛泽东具体要说什么,只是说:“主席在诗中说过‘一代天骄’……”

    毛泽东说:“蒙古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历来民风淳朴,民情坚毅,铁骑千里……”

    陈伯达说:“蒙古草原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蒙古的畜牧业生产在世界上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无论男女老少,可以说人人都会骑马、会放牧。”

    提到骑马,毛泽东即说:“子龙啊,我真想骑上一匹快马,到外面去跑一跑呢!”

    叶子龙吓了一跳:“主席,这不是在我们中国……”

    师哲也近前说:“主席想骑马,也得等到了莫斯科再说!”

    毛泽东说:“我就是想到外面去走一走么!”

    师哲阻止说:“现在这可是个外交问题……”

    毛泽东笑了说:“看你们吓得这个样子,我只是说说么!”

    从12月11日到13日,连续三天,载乘着中国党政代表团全体成员的苏联专用列车日夜兼程,急速穿过世界远东地区的叶尼塞河、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丝毫不停歇地向西飞奔。当列车刚刚驶离冰封的额尔齐斯河时,车外突如其来地刮起了大风雪……

    西伯利亚的风雪好大哦!没有见到过的人,是绝对想象不到那种风卷飞雪、雪舞狂飙的骇人景象的。狂风裹挟着飞雪铺天盖地而来,刹那间弥漫了整个天空和大地,急剧运动中的风雪肆虐地荡涤着它们所经过的每一处地方,山川、河流、旷野、树木,所有的这一切都被它们所冲击、所侵袭、所威胁;由于它们的到来和久不停歇地搅扰,山川发出怒吼、冰封的河流蜷缩了它们的身躯、旷野为之咆哮、大地上所有的树木为之抖颤、有的甚至被连根拔起……

    列车在狂风暴雪中前行。毛泽东在车厢内似乎感觉到了车外的大风雪,他连续几个白天坐在窗前,隔着玻璃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风声、一边吸烟一边沉静地欣赏车外的壮丽景观……

    12月14日,列车在毗邻欧亚交界处风雪弥漫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停了下来。毛泽东坚持要到车厢外面去走一走,叶子龙和汪东兴、陈伯达等人不敢阻拦,只得给毛泽东穿好大衣,陪同他一起走下了车厢。

    在站台上,毛泽东一边迈开大步向着火车头的前方走,一边张开双臂做了几下扩胸运动,借以呼吸一下清新而满带了潮湿和寒冷的空气。突然间,毛泽东大声咳嗽起来,跟在他身后的叶子龙和汪东兴急忙上前去询问:“怎么了?快回去吧!”

    一向身体健康的毛泽东这时候突然觉得头晕目眩起来,脚下不由自主地趔趄了一下,急步上前的叶子龙和汪东兴发现毛泽东满头大汗,便不由分说,强行搀扶毛泽东返回了车厢……

    在车厢里,许多人都围拢过来,毛泽东却向大家摆摆手,毫不在意地说:“你们都围上来做什么?我就是咳嗽了几下么,不碍事!不碍事!”

    师哲劝慰说:“主席,你可不能再下车了!”

    叶子龙也说:“要想下车,也得等到了莫斯科!”

    汪东兴递了热茶给毛泽东。毛泽东喝了一口,答应大家说:“好吧,好吧!”

    苏联方面的人闻讯后,急忙赶过车厢来询问毛泽东的身体情况:“尊敬的毛泽东同志,您身体感到不舒服吗?”

    毛泽东挥一挥手,笑道:“我的身体好得很!”

    师哲也对苏方同志说:“没事,没事——请放心!”

    一场虚惊过后,列车继续开动了。飞驰的列车闯过被狂风暴雪笼罩着的乌拉尔山口,呼啸着,沿着冰冷的乌拉尔山脉的倾斜走向驰入欧洲大陆,继续向前……

    铁流滚滚,汽笛长鸣,横穿西伯利亚千里雪;

    荡涤乾坤,叱咤风云,纵贯欧亚大陆舞蛟龙!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再下车的毛泽东安祥地坐在温暖的车厢里读书、看报、看文件。他知道外面有大风雪,但丝毫不为其动容,只是当列车驰入欧洲大陆以后,他才站起身来在车厢里走动了两步,饶有兴趣地对坐在车厢里的人们说:“我晓得西伯利亚有大风雪的,大自然总是在运动么!这正说明了我们所在的这个地球在转动,世界也在发生变化。世界上哪有不运动、不发生变化的东西啊?”

    师哲站起身来说:“主席看问题看得远啊,考虑问题的思路也比我们大家开阔得多……”

    站起身来的陈伯达也附和说:“主席考虑问题的思路一向不同凡响,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毛泽东又说:“大风雪好么!在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作‘瑞雪兆丰年’,只是西伯利亚的雪大了些……”

    叶子龙插话说:“如果只下雪,不刮风就好了!”

    毛泽东笑着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如果让你做天公就好了,把风留在这里,把雪移到中国的黄土高原,可以灌溉那里的土地么!”

    叶子龙笑道:“我可没有这么大本事……”

    毛泽东说:“你就是有这么大的本事,斯大林也不会答应啊!”

    叶子龙昂了头说:“我要真有这么大本事,斯大林他也管不了呀!”

    一句话,满车厢里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毛泽东夸赞说:“了不起呢,有气魄!”

    1953年元旦过后的一天晚上,北京下起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白了屋顶、白了树木、白了中南海里已经结了冰的湖面,更白了山、白了地、白了北京城内外的每一条街道……

    毛泽东从怀仁堂开会回来,小心翼翼地走在厚厚的雪地上,一名卫士抱着卷宗紧随其后……

    毛泽东慢慢地走着,留恋着雪的世界。跟在他身后的卫士知道他爱雪,不敢催促他快走,只是跟在他身后一步一步地移动着脚步……

    雪还在飘。路灯下毛泽东抬头迎着漫天的飞雪,伸展双臂做了几下深呼吸,随后又用手掌和衣袖接了雪花,抬到眼皮底下细细地观看:“这是广寒宫里撒下来的梨花瓣呢!”

    卫士近前问:“主席,雪就是雪,怎么会是梨花瓣呢?”

    “哦……”毛泽东轻声感叹道,“中国古时爱雪的人很多,我也是到了北方才晓得了雪的纯洁、雪的洁白和美丽……”

    毛泽东边走边说,渐渐来到菊香书屋的院中;忽然,毛泽东停住脚步不再继续走了,而是转身对卫士说他还要在院中散散步,并让卫士给他计算着时间:“我散10分钟的步,你给我计时间。”

    然而毛泽东并未散步,而是久久地站立在雪中,任凭寒气袭身、飞雪飘落……

    5分钟过后,卫士提醒说:“5分钟了。”

    毛泽东这才开始在院中散步,时而伸手接了雪花,时而扬脸吐出舌尖去感受雪的凉意……

    10分钟过后,卫士再次提醒说:“到时间了。”

    毛泽东挥动了一下手臂,转身进了办公室。

    次日早晨,彻夜未眠的毛泽东走出办公室,站在院中的雪地上继续感受雪的世界;这时,警卫人员拿了扫帚来扫雪了,被毛泽东制止说:“莫扫,莫扫!我这里的雪你们莫扫!”

    警卫人员们只得退去了。毛泽东在雪地中向前迈了两步,随即又犹豫着寻了原来的脚印退回到原处,不再忍心去踏那落在地上的洁白的雪;继而毛泽东又退步回到房前的廊檐下,顺着走廊走出菊香书屋、走出丰泽园,开始在中南海的湖边漫步……

    卫士跟随着毛泽东,见毛泽东简直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不再像刚才那样舍不得踏雪,而是放开了脚步走在雪地上,扭着、晃着身体,摇摆着四肢入迷地倾听脚下发出的踏雪声……

    毛泽东踏雪、看雪,不时回头看看自己在雪中留下的脚印,时而又停在大松树旁欣赏落在树枝上的积雪;那神情,简直就像入了迷、着了痴……

    卫士担心毛泽东在雪中待久了生病,便提醒说:“主席,该回去了。”

    毛泽东依然看着树枝上的积雪,突然问:“你喜欢雪么?”

    卫士回答:“喜欢,我从小就喜欢雪。”

    毛泽东开始移动脚步,边走边说:“瑞雪兆丰年。农民喜欢雪,害虫不喜欢雪。一下雪,苍蝇蚊子就没了。”又说,“我也喜欢雪,我们都喜欢雪……”

    1954年1月,毛泽东在杭州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毛泽东落脚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寺旁,工作之余也会带上几个人泛舟西湖。这时杭州的气候虽然比北京较暖些,但也够冷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水面上泛着清冷的波皱,在微风中起伏荡漾着。湖中的小瀛洲上,绿树郁郁,金桂葱葱;“我心相印”亭前,“三潭印月”的三座小石塔竖立在碧绿的湖水中,更显出它们在冬季里的清冷。

    1月下旬的一天,毛泽东乘船登上湖中心的小瀛洲,漫步在绿树丛中,先是放眼水波荡漾的西湖湖面,继而指一指不远处的断桥说:“哦,那里就是许仙与白娘子初次见面的地方……”

    跟随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顺着毛泽东手指的方向看了看,回答说:“那只是个传说。”

    毛泽东笑了笑,但却很认真地说:“虽说是个传说,但人世间的许多事情往往是在传说中产生的。”

    工作人员问:“怎么呢?”

    毛泽东说:“传说是一种民族文化,它往往代表了这个民族的某一种精神和某一种向往。”并说,“任何一个民族的传说往往是美丽的,就像我们中国的‘白蛇传’、‘牛郎织女’、还有‘嫦娥奔月’……”

    工作人员说:“那都是神话故事。”

    毛泽东说:“对么,神话故事也是一种传说,是劳动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

    工作人员不再说什么。毛泽东将目光由断桥方向收回来,继而转向苏堤的方向,又说:“再过些日子,就可以去苏堤看柳树了。”

    工作人员问:“我们不回北京了?”

    毛泽东没有回答,工作人员也不再问了。

    7月初,中央办公厅统一安排中央领导同志到北戴河海滨疗养。毛泽东被安排在了靠近海滨浴场的一号平房。

    这里环境幽静。高高的小叶杨和茂盛的梧桐树,将毛泽东的疗养地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面对蔚蓝色的大海、金色的沙滩,每晚沐浴着凉爽的海风,每天呼吸着带了海味的清爽的空气,人们都舒心极了……

    在北戴河,毛泽东经常下到海里去游泳,有时也去登山。

    8月中旬,毛泽东乘车游览了位于秦皇岛西北方向的燕塞湖,返回途中停车登了联峰山。伫立山顶,放眼海色天光,毛泽东感慨地对跟随他的人们说:“海天一色,这是个好地方哩!”

    下山后,毛泽东兴致不减,又驱车去了昌黎县的碣石山……

    1958年3月26日,毛泽东乘“江峡”轮从重庆顺江而下,开始视察长江天险……

    “江峡”轮冒着蒙蒙细雨顺长江而下,离重庆而穿涪陵,经丰都过忠县通万县而达奉节的白帝城;这里,就是长江三峡的第一峡——瞿塘峡了。

    30日上午,“江峡”轮驶入瞿塘峡谷,但见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临江一侧峭壁千仞,宛若刀削斧劈;白甲山、赤盐山对峙大江南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江面最宽处不足50米,峡谷中水深流急、波涛汹涌,奔腾咆哮、动人胆魄……

    下午,船入中峡——巫峡,只见山奇水柔、风光绮丽,同瞿塘峡相比,别是一番景色。毛泽东戴了一顶帽子、穿了风衣驻足在轮船的前甲板上,抬头仰望矗立于江南岸的神女峰,喃喃地说道:“哦,‘巫山云雨阻不住,会当神女月下逢’……”

    随行的杨尚昆笑了说:“有云有雨,就没有月亮了。”

    毛泽东随即笑道:“月亮还是有的,只不过看不见罢了。”说罢,毛泽东摘下戴在头上的帽子,任凭江风吹动着风衣的下摆,继续临舷肃目沿江风光,心潮起伏难按。他时而对杨尚昆说:“这里的水这么多,这么急,要是能想办法北调就好了!”时而又对侍卫在侧的卫士说,“要是能在这里下去游泳,顺江而下,会当水击三千里,该是多么痛快呀!”

    卫士开玩笑说:“主席这话要是对罗部长罗部长,指公安部长罗瑞卿。说,他非得吓疯了不可!”

    毛泽东听罢,哈哈大笑起来,就连站在一旁的杨尚昆也笑了……

    31日,船已达湖北江面,出秭归过宜昌,江面豁然开阔。当轮船驶过宜都而达江陵时,毛泽东临船舷面对大江感慨道: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汽笛一鸣到公安。

    杨尚昆听了,哈哈大笑着对毛泽东说:“主席把李白的诗,发展到社会主义了!”

    1959年7月1日,毛泽东带着他的随行人员乘汽车上了庐山。

    上山途中停了两次车,毛泽东走出汽车,看着山间的青松、翠竹、绿树、白云,感慨万千,心情很好……

    上山后,毛泽东被安排住进了一幢二层小楼。这里,曾是蒋介石当年住过的“美庐”别墅。在山下时,人们还觉得浑身冒汗,到了山上便都感到凉爽多了。

    在山上,毛泽东沐浴着阵阵凉风和略带潮湿的空气,面对漫山的淡云薄雾和青山绿树,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毛泽东接连游览了含鄱口、汉阳峰、仙人洞、御碑亭和大天池、小天池等处,还兴致勃勃对跟随他的警卫人员讲了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的故事……

    1961年8月21日,毛泽东再上庐山。这次,毛泽东是来开会的。

    会议一直开到9月中旬。会议期间,毛泽东几次走出他住习惯了的“美庐”别墅,到山间去踏青、散步。

    踏青山间,常会使毛泽东焕发出年轻人的生命活力。面对着山林间的鸟语花香和涧溪中的潺潺流水,毛泽东有时会情不自禁地俯下身去嗅一嗅花间的香气、用手撩起涧水来品一品味道——每当他做出这些举动时,跟在他身边的江青便会责怪他“不注意卫生”,而毛泽东又总会说:“你莫管,我喜欢么!”

    9月16日,就要离开庐山了,毛泽东手书了唐朝大诗人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的四句,赠送给了庐山管理局党委的同志们: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1963年1月20日,毛泽东到达武汉。

    时值隆冬,武汉的雪下得很大。飘飘洒洒的大雪白了山,白了树,白了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也白了长江大桥,唯独没有罩住宽阔的江面和东湖。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涌着寒漩顺流东去。东湖的湖面上碧波粼粼,在寒冷的冬季里向上散发着一层层水汽,远处望去就像是罩了一层薄薄的浮云,给人以无限神奇的遐想……

    毛泽东下榻在东湖宾馆,有时他会走出宾馆到东湖边散步。漫步在东湖岸边,放眼珞珈山上的一片片松林,静听松涛赫赫;走在湖与山之间的林荫小道上,有时他会突然停住脚步远眺湖光山色,发出几句由衷的感触或赞叹:“哦,还是老样子……这里比西湖好,明年再来……”

    1964年9月14日,毛泽东去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了钱塘潮,可惜当日的潮势不大,毛泽东有些扫兴地说:“来早了,再过一个礼拜来就好了……”

    跟随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那过一个礼拜我们再来!”

    毛泽东开始往停在附近的汽车方向走去:“下个礼拜我们就回北京了。”

    工作人员问:“那没机会了?”

    毛泽东边走边说:“机会总会有的。”并低声吟诵了一首古诗,“‘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工作人员诧异道:“‘嫁与弄潮儿’什么意思?”

    毛泽东不置可否地说:“诗中也只是发发牢骚罢了……”

    1965年1月下旬,北京下雪了。

    毛泽东平生爱雪,对雪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可以说爱雪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爱雪的洁白,爱雪的晶莹,更爱雪在寒冷的气候中、在严酷的条件下能够结出精巧的雪花来……

    雪后的中南海披上了一层银装,起床后的毛泽东披了一件大衣漫步在雪中,踏着脚下三四寸厚的积雪一步一步地向前行进;在他身边工作久了的几名卫士都知道他的这种习惯和爱好,不便上前、也不敢上前去阻拦他,只是跟在他的身后亦步亦趋地慢慢走着。时间长了,几个人见毛泽东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只得硬着头皮近前去提醒说:“主席,时间不短了,该回去了!”

    “哦……”毛泽东答应一声,抬了手腕看看表,接着再深深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这才折转了身子往回走……

    5月21日,毛泽东重返井冈山。

    一踏上井冈山的红土地,望着依然是满山遍野盛开着的杜鹃花,毛泽东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

    5月25日,毛泽东填词一首: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数日当中,毛泽东游历了井冈山的许多地方,回想他当年在这里的战斗经历,向人们述说当年的许多往事……

    在茨坪,毛泽东赶上了几场大雨。有一次大雨过后,毛泽东在汪东兴、张耀祠张耀祠,中央警卫团团长。和几名卫士的跟随下再一次去竹林中散步;面对万竿蓬蓬勃勃的雨后翠竹,毛泽东像是陶醉了……

    在宾馆,毛泽东填写了一首感情丰富、气势宏伟的长词:

    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5月29日,毛泽东惜别了井冈山。

    次日下午,毛泽东乘坐的专列停车南昌。

    在南昌,面对着滚滚北去的赣江水和葱郁、苍茫的大地,毛泽东感慨有加,随题诗一首:

    七律·洪都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

    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1966年6月17日下午4时30分,离开北京已达7个月之久的毛泽东乘汽车离开长沙,开始向自己的家乡韶山驶去。

    这时候,在公路两旁已经可以闻到仲夏时节的桂花飘香了。

    临近韶山,毛泽东住进了湖南省委拨专款为他修建的乡间别墅滴水洞。这里,地处韶山西侧,三面环山,树高林密,一条弯弯曲曲而又不是很宽的红色沙石公路直通进来,无论从远处看去或者是从高处俯瞰,都很难看出有什么建筑物的存在。

    在滴水洞居住的日子里,毛泽东时不时地会在住地和山间漫步,或长时间地伫足山顶极目远眺,或留恋于山间的树丛中长时间思考问题,跟随他的人谁也不敢近前去打搅他;人们在想,是他贪恋于家乡故土的恋旧情怀?还是在集中精力思考国家大事?抑或是他被身处其中的自然环境所感染而不能自已?所有这一切都不得而知……

    在滴水洞的这些日子里,他写了一首七言律诗:

    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6月28日,毛泽东离开了他的故乡,此后再也没能回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