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山西忻县野史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山西太原以北百里之遥的忻州,原本是很普通的地方。而在公元十二、十三世纪,即金元改朝换代期间,这里出了一位功绩卓异的文化名人,他就是元好问。“他以文学独步天下者三十年,为‘金诗人之殿,元文章之祖’”,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的这句话,可做元好问的碑铭定评。

    忻州韩岩村有元好问墓,旧称“五花坟”。据说元氏安葬时,四方来祭吊的人非常多,人们便堆起5座大土台,台上搭棚,画花为记。如今土台已不见,墓前只有一尊石碑,上书:“诗人元遗山之墓。”元好问生前遗言:“某身死之日,不愿有墓志也。墓头树三尺石,书曰:‘诗人元遗山之墓’,足矣。”他的学生遵嘱执行。

    但是真正可以作为一代宗师元好问精神与业绩的物化标志的,倒是矗立在元氏故居的一座亭子,名叫野史亭。今天的野史亭,六柱六角,翘檐攒顶,建在砖石台基上,亭中间墙壁上嵌有石碑,铭刻元氏事迹,台基周围汉白玉护栏。亭子看上去俊逸典丽,很可以象征主人公的风度气质。然而起初遗山先生建造并命名的并不是这样的亭,而是一座房屋,他决心以一生心血修撰史书的工作室。

    为什么定名“野史”呢?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有一百二十年历史,它代辽而兴,后被蒙古所灭。元好问出生在金建国七十五年之后的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在金朝习读、科举、做官,到四十五岁时,亲历了亡国惨剧,他的遭际命运跟这个朝代血肉一体。作为一代饱览典籍、鉴古知今、抱有强烈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清醒自觉地为自己定下一个使命,便是将自己所亲历的这个朝代的历史真实完整地记述下来,留给子孙后代。“国亡史兴,己所当任”,他下决心用自己的力量修撰一部金史。他拒聘做元朝的高官,但是为了写史,为了收集大量资料,包括饱览被元朝掠去的官方史料《金实录》,又要跟朝廷要员周旋,摩顶放踵,忍辱负重。他借为人写作碑板铭志的机会,以文为史,传播史传。又用编辑金代诗歌总集《中州集》的形式,“以诗存史”,为金代二百五十余位作者立传。他五十岁那年,由于借《金实录》之事受阻,乃发愤以在野之人的身分来修金史,以司马迁为楷模,拼血肉之躯也要完成撰著。他在自家院里盖了一座房子,作为著史书的工作室,取名“野史亭”。此后十六年间,他便在这“亭”里晷以继膏,笔不停书,将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全放在这件重于泰山的事业上。他的拳拳之念、耿耿之情也在诗中透露出来。他在《己亥元日》诗中写道:“五十未全老,襄容又新新。渐稀头上发,别换镜中人。野史才张本,山堂未买邻。不成骑瘦马,还更入红尘”。

    元好问作为一代宗匠,一位成就卓著的诗人和历史学家,值得人们尊重、了解、研究。而纪念他的野史亭,也值得瞻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