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他本性马,回族,小名三保,由于少年入皇宫做宦官,任内官监太监,所以后世有“三保太监下西洋”的说法。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孙子朱元即位,为建文帝。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兵“靖难”,经过四年鏖战,入京师夺得帝位,改年号永乐。马和随燕王起兵,在北平东面跟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一场决定性大战中,马三保立了大功。朱棣做皇帝之后大封功臣,封到马三保,想到他立战功的地方叫郑村县(即现在北京东郊的东县),遂御赐他一个汉姓,此后马和改名郑和。
永乐皇帝登基以后,对内解除藩王兵权,巩固中央,对外实行打破长期的禁海闭关政策,大力开放通商。永乐三年(1405年)派郑和率领大规模舰队出使西洋,两年而返。由于郑和家世关系,他对外埠情况从幼时就多有了解,首次通航成功。前后七(又说八)次奉使,历时二十八年,先后到达东南亚、印度半岛、东非等三十余国,促进了中国同各国间的商贸和文化交流。最后一次航行,郑和已经六十岁,不久便逝世。
昆阳是郑和故乡,月山公园内为他修建的纪念亭,是怀念与敬仰这位比哥伦布还早的中国航海家的标志。
亭建在纪念馆左侧,原建于1958年,重新修整后,面积扩大,彩绘一新。亭入口处楹联:“艨艟远航十万里播,赤胆照亮九洲心开”,为黄河书画院邵光琰先生撰书。亭内的碑,是“郑和行香望灵碑”的复制品,原碑立于福建泉州圣墓地,是永乐十五年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在那里焚香时,“望灵庇佑”的铭物。亭的背面,有画家刘军先生所绘的大幅油画,画郑和下西洋的途中情景,横跨时空,气势磅礴。
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前,回到家乡,到祖坟祭扫,他把请大学士李至刚在京城撰写的碑文带回家乡,勒石立碑。如今这座红砂石质,额呈半圆形的碑,俗叫马哈只碑,与郑和亭一起,成为晋宁的重要文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