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北京陶然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京城水面金贵,陶然亭公园成了宝贝疙瘩。葱茏的土丘,堆秀似的绿地,簇拥着几泓明丽水面,可谓“美目盼兮,巧笑倩兮”。难怪这里四季游人络绎;不仅情侣,连童男童女、老翁老妪也不免对她着迷了。

    这么一来,人们自然——其实多半也没必要,想象她原来是怎样的面貌了。文学家,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二十多岁时跟挚友踏访此地,写过一篇独卓的散文《陶然亭的雪》,追忆他们坐了黄包车冒了雪游陶然亭的见闻感触。发现“江亭无亭”,觉得“名实乖违”而“怅然若失”。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荒冷衰败景象,只有“拙钝的几间老屋”。

    到底是颇具旧文根底的新诗人,文思的奇崛陡峭在于他并没有渲染他的失望空落,却空穴来风挥洒一笔,写了这么一段文字:

    我来时是这样预期的,一座四望极目的危亭,无碍无遮,在雪海中沐浴而嬉,宛如回旋的灯塔在银涛万沸之中,浅礁之上,亭亭矗立一般。

    衬托,反差,想象,文采妙思耐人玩味。

    五十年代初,陶然亭时来运转,由荒墟被建成一座京城瞩目的绿地公园,也有一篇出自名家之笔的文字记录,便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撰作的游记《陶然亭》,意味语调都乐陶陶,一如当时京城人的心思。

    而今游人要拜览陶然亭的亭,都奔坐落在湖水映照葫芦形岛上的古刹慈悲庵。庵院西侧三间轩敞透厅,回廊清廓,湖光山色在在入眼,这里便是清康熙年间,做了工部郎中的汉阳人江藻最早建屋为亭的原址。这位管实务的高级干部颇儒雅,从白居易的诗“更待菊黄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拈出一个精魂字眼,命名自己休憩的屋子,于是有了陶然亭。

    亭,作为建筑物的一种形制,最早都是实用的。除了道边水滨供人遮阳避雨,歇脚休息,也有把供人食宿的驿舍称为亭的。发展到后来,亭才慢慢延伸了,或为观景,或成景观,变成有独立价值的艺术建筑物了。陶然亭原本用的“道路设舍,所以停集行人”的古意,然而她“有容乃大”,应事顺时,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根据有心人的建议,公园主持人实践了一个园林文化的好点子:在离慈悲庵不远的园西南角辟出一块地方,把国内一些有名的亭按原构仿建,造了一座“华夏名亭园”。此举可算首揭“亭文化”的旌旗,其创意值得感念。只此事便把有近三百年历史的陶然亭,推向了一个空前光耀的境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