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书亭,清代著名大学问家、诗人、藏书家朱彝尊先生故居。他的旧宅原本还有一些儒雅建筑,像潜采堂、舫堂,以及雪之堂、桂之树堂等,可惜历经世变风云,这些故物都毁圯不存。
于是现在院内的曝书亭,便成为朱竹姹先生最重要、最具有人格特色的纪念物。但它也是后来人重建的,原来的亭为先生生前所修,时间当在康熙三十五年,距现在三百余年了。
为什么取名曝书亭呢?这里包容着一个故事,一个值得竹垞先生缅怀感念的机遇。满人进关,坐定了江山,成为全中国的统治者。康熙皇帝雄才大略,热衷学习汉文化。他曾经下江南微服私访,网罗贤才名士。一次来到嘉兴梅会里,此处巷子既多又窄,七十二条弄堂,左拐右弯,皇上进来转悠却找不到出口了。走进一个院落,瞧见池塘边草亭里有个老头儿瞌睡着晒太阳,肚皮裸着。
“老人家,”皇上近前招呼:“节气刚刚立春,天还凉,您这么晾肚皮,不怕受病么?”
老人微微睁眼,瞧瞧说话的陌生人,探探身子,叹口气,说:“没法子,要是不常晒晒太阳,这里头的东西快要发霉啰!”
交谈之后,康熙立刻觉得眼前的人满腹经纶,自然也流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后来竹垞先生奉旨进京城,带了他多年苦心经营的八十一卷著作,那是不可多得的宏文巨制,极有价值的汉文化经典。他抬头仰视皇上,拜谒之后,才知道到他家池亭边造访的人,原来是当今万岁!朱先生被朝廷赏识,官授翰林院检讨,专门负责编修明史。他博大精湛的学识,他的满肚子诗书,终于派上了用场。皇帝赐了他一块御笔题字的匾额,上书“经研博物”四字。
这块匾如今陈列在曝书亭公园的展室,成了一件珍贵文物。
朱彝尊一生乐此不疲地读书、著书,又嗜好搜书、藏书。他撰著的《词综》、《诗综》、《经义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的学术巨著。他因书缘得到京官位置,也因为爱书的缘故被人劾奏,丢了官衔,但他并不很在乎,被削职还乡的时候,在一个书椟上写了两句话,表白心曲:
夺侬七品官,写成万卷书,
或默或语,孰智孰愚。
晚年,竹垞先生在家中著书,又热衷搜求典籍,印书、藏书。他把家中的草亭改建,取名曝书亭,他给自己的诗集命名为《曝书亭集》。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亭的文化涵盖十分广博。如果选一个标识书文化的亭建筑,名城嘉兴的曝书亭无疑当仁不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