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强高效管理笔记:给你一个团队,这样抓落实-目标管理:让员工干劲冲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企业的目标管理

    当目标被具体化或将理想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来后,员工就会从思想上产生一种共鸣,就会毫不犹豫地追随管理者。形象地说,就是管理者利用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激励员工,充当了一个“建筑师”的角色。“建筑师”把自己的想法具体地表现在蓝图上,让“建筑”的形象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来,以此激发出员工为之而努力工作的热情。

    杜拉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首先,他们必须一起确定企业的航标,即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使目标流程分明。其次,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各级职能部门制定自己的目标。再次,为了实现各层目标必须将权力下放,培养一线职员主人翁的意识,唤起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除此之外,绝对的自由必须有一个绳索——强调成果第一,否则总目标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岂不是空中楼阁?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则企业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当今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每年生产各种汽车300多万辆,其中50%出口,年营业额高达6万多亿日元,居日本汽车制造业的榜首。在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中,丰田公司仅次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而名列第二位。丰田公司生产的轻型小轿车,更是以它质量上乘、美观耐用、上门服务而遍布全球。“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语,实际上就是丰田公司的追求。

    杜拉克指出:“凡是工作状况和成果直接地、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繁荣发展的地方,目标管理都是必要的。”丰田汽车公司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日本与美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反差大的认真比较和分析,找到了日本人在生产管理上存在的致命弱点,就是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以前,按照传统的作业方法,装配工厂总是将储存在仓库里的汽车零件在装配线需要时才运到现场,这就需要公司拥有较完善的仓库设施、运送汽车部件的人员和仓库管理人员。公司生产出目前不需要的汽车部件存放在仓库里,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库存零件就等于占压了资金。为了改变生产过程中的严重脱节而造成的浪费现象,丰田汽车公司实行了独特的传票卡制度。

    这种制度以销售公司需要的汽车数量为大前提,以最后一道工序为起点,上道工序只生产下道工序所需要的汽车部件的数量。“传票卡”上面记载着何时生产、生产多少、运往何地等多项指示。装配厂将用完的空箱送回原处,各零件生产工厂就根据“传票卡”上的指示,装好零件再送到装配厂,绝对禁止超过票卡上规定的数量领取部件。这样就使各原料工厂、零部件工厂和装配厂不但分工细,而且能自我约束,从而做到了忙而不乱,井然有序,大大减少和消除了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

    传票卡制度合理完善后,丰田汽车公司由于按计划生产所需要的东西,不使生产的产品过多,减少了仓库的产品积压,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据统计,丰田公司设置的零组件仓库仅是日本第二大汽车公司——日产公司的1/5,仅这一项每年节约开支就达40亿日元。

    目标管理理论强调自我控制,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促使权力下放,突出民主管理。为了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首先确立企业的整体目标,然后制定企业各部门员工的目标。

    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实行的是目标管理理论。为了实现公司的总体目标,丰田公司从生产作业、营销管理、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强着手,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动力。

    丰田公司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实行了建议制度。公司积极鼓励每一位职工提出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合理化建议,然后对每项建议认真研究,只要能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公司都会积极地采纳。建议一经采纳,就要支付给报酬。这种报酬的数额最低为500日元,最高为10万日元,主要是根据建议的大小、经济效益的高低而定。

    建议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每辆汽车的设计、组装的改革,小到怎样利用信封和短铅笔头。有些建议由于经济效益价值大,而获得了专利。如某职工提出改进汽车坐垫下面的弹簧建议,公司采纳后每月可节约开支240万日元,并且每天可减少两个人工。为此,他不仅获得了公司奖励的10万日元,而且在日本和美国申请了专利。

    建议制度的实施得到了职工的积极拥护。1977年丰田汽车公司全体职工提出了46万多条合理化建议,每人平均10条,其中被采纳的达38万多条,为公司节省开支260多亿日元。

    丰田公司的建议制度,使其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产品返销率和赔偿费直线下降,销售额急剧增加。

    民主管理是丰田汽车工业公司管理制度最大的特点。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提倡“人人有建议,人人有报酬”这种民主管理制度,使职工有了畅所欲言的权力,得到了职工的拥护,同时使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各层目标得到了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度了员工的积极性,实践了杜拉克的参与管理“自我控制”的管理理论。

    1950年,在丰田公司债台高筑、濒临破产时,公司接受了日本中央银行的建议,将汽车生产公司与销售公司分开。由于“产销”分开,各行其职,销售公司可以自行决定推销方式,表现出了高度的灵活性和强大的活力。

    1977年,为了促进销售,销售公司建立了“推销责任区域制度”。这种制度就是在全丰田系统成立特约经销店,并根据汽车的类型,把经销店分为“丰田店、小丰田店、奥特牌店、花冠牌店”,每个经销店下设若干营业所。就这样,销售公司建立了四大系统的经销店252个,下属营业所2850个,共有推销员28000多名,形成了庞大的销售网络和销售队伍。在此基础上,明确划分出每一个经销店所属营业所的责任区域和每个推销员所负责的经销地段,使公司的流通网络星罗棋布。

    为了牢牢控制自己的责任区域,公司制定了《责任区访问法》。访问的主要内容是:挨区访问,争取不漏一家一户;按行业一个一个地访问,收集各行业购买汽车的情报资料;针对购买汽车的大主顾,进行重点访问。此外,还有根据季节、汽车种类而进行的访问。

    为了保证责任区最大限度地销售汽车,销售公司给推销员制定了销售汽车的定额。公司根据每个推销员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所在的地段,按月下达销售数额。一般新推销员每个月要售汽车13~14辆。经销店要求每一个推销员必须完成自己的销售数额。这种科学的分工、严格的管理,成为丰田公司数以百万计的汽车源源不断地售出的关键所在。

    这些强有力的营销管理也是目标实现的手段。生产和销售搅拌在一起,是丰田汽车工业公司一大致命的弱点: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丰田公司实现“产销”分开,各行其职,建立了“营销责任区域制度”。这样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层层有目标,人人有动力,为目标实现提供了保障。

    目标管理又称为成果管理,是思想的产生及发展,是许多管理学家努力的成果。凡是工作状况和成果直接地、严重地影响着公司的生存和繁荣发展的地方,目标管理是必要的,而且希望管理者所能取得的成就必须来自企业目标的完成,他的成果必须用他对企业的成就有多大贡献来衡量。

    其实目标管理思想在古典派经济管理大师泰勒的科学管理中初见端倪。对员工实行工资差别制,就是实现目标管理的一种表现。按照每个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实际成果大小来进行,以激励其工作热情,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管理规定了每个人在一个特定时期完成的具体任务,从而使整个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在特定的时刻内充分地融合为一体。所以,应当为公司所有子公司、工作人员规定具体目标,并且要及时评价实践,并用一个标准来评价。

    现代文明时代任何人都主张推崇民主而拒绝独裁。管理者不是一位体育教练,而是一位实干家。管理者权力下放,有利于为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舞台,而不是家长式的管理氛围。

    目标管理的目的就是体现效益。一个好的目标会给公司带来竞争力,因此整体目标的确定要有前瞻性。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容易犯主观主义错误。

    制定企业各部门、员工目标一定要责任清楚、分工合理,这是前提。在制定目标时,一线员工和领导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体现民主,这样才能使下面的目标与公司总体目标相协调,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

    总之,通过将组织的整体目标层层展开和具体落实以及正确确定下属人员的工作目标,就形成了组织目标体系。形成了组织目标体系之后,为了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还需做好目标实施所需的各项准备工作。较高层次的管理者通过与其下属共同确定目标,根据下属完成目标所需的资源情况,组织内部确定并协调对各种资源的需要量,将组织可支配的各种资源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在企业组织中,为实现目标所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对经费的分配、人员的配备、技术资料、工艺装备、原材料、燃料、动力、劳动定额、设备检修以及技术组织措施和生产调度工作等。

    在共同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前进

    共同的奋斗目标一般是指某个组织中的人所共同持有的意向,它能够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中,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用美国学者彼得·圣洁的话说,如果有任何一种理念能够一直鼓舞人心、凝聚一群人,那么这一共同奋斗目标就能使组织长久不衰。

    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在企业里领导班子成员应该首先建立共同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对企业其他员工的领导和统筹作用,从而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队伍成员共同目标的建立,使企业发展有了一个出发点,就会让所有的力量朝着一个方向使,避免了企业内部力量的分散而导致的生产力低下。换句话说,团队的共同奋斗目标能够确定这个企业是一个怎样的企业:是生机勃勃前景光明的企业,还是混混沌沌、毫无生机,在衰败中挣扎的企业。

    联想集团的精神领袖柳传志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办企业有点儿像爬珠穆朗玛峰,目标是爬到山顶。不管是从北坡上,还是从南坡上,都能爬到山顶。但你做企业,你的队伍总不能一半人从南坡上,一半人从北坡上,这是不行的,大家要从同一个方向朝目标前进。只有这样,这个企业才会在竞争中有获胜的机会。”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是联想人在十多年来形成的心智模式。在硅谷中关村,企业潮起潮落,联想总能置身于商战的潮头,其原因就是联想有与习俗不同的心智模式。“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这个愿景是联想人共同奋斗的结晶,是无限的创造力和驱动力,促进了联想企业文化的成熟。

    柳传志在说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强调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对企业目标、企业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员工队伍。企业文化认同对于维护整体、保持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公司采取几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在员工中形成共同愿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首先,新员工进入联想之后都要接受“模式培训”,深入了解联想的历史、现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其次,联想人善于通过开会来统一思想,贯彻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决策准则。通过这些朴素而行之有效的措施,联想已形成稳定的企业文化和一支稳固的核心员工队伍。

    自创业之初,联想就抱定了“要把联想办成一个长久的、有规模的高技术企业”的信念,并逐渐为自己定下了更清晰的目标:到2010年力争进入世界500强。现在,这个目标已深深根植于每个联想员工的内心深处,它就像一盏明亮的灯,指引着全体联想员工奋勇前进。同时,柳传志总裁也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把大家凝聚起来,指引大家向着目标前进。柳传志自己也曾说过:对于联想领导核心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深刻理解市场运作的规律,认识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并带动各层次的领导共同认识。建立共同愿景是联想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组织的共同奋斗目标是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发自内心的愿望,并由此对企业员工也产生了不断的激励。因为队伍成员有了一种同心力,他们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所以会被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用彼得·德鲁克的话说,是因为“共同愿景会唤起人们的希望,特别是内生的共同愿景”。

    共同的奋斗目标可以产生强大的驱动力,驱动团队成员产生追求目标的巨大勇气,并把这种勇气转化为自己发自内心的行动力。事实已经证明: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力量把人们拉向想要实现的目标,那么维持现状的力量将牢不可破。只有设定共同目标,才会引导人们一步步排除干扰,沿着正确的方向到达成功的彼岸。

    伟大愿景创造梦想

    杰克·韦尔奇是一位强硬的公司愿景拥护者。在他的著作《杰克:在领导一个伟大的公司和伟大的民族中我所学到的东西》中,他是这样说的:“每当我有了一种想运用到这个组织中去的观点或者信息的时候,我从来都说不够。我在每次会议和每次考察中都会一次又一次地对它进行重复。我总是觉得我必须说到极致,好让大量的人们理解并追随这种观点。”

    韦尔奇说:“领导人,像罗斯福、丘吉尔和里根等人,他们有办法激励一些有才干的人,让他们把事情做得更好。而管理者呢,总是在复杂事务的细节里打转,这些人在‘进行管理’的同时,‘把事情弄得复杂’。他们往往试图去控制和抑制,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琐碎的细节上。”

    在被问到“你如何确保自己成为一个不进行微观管理的梦想家式领导人”的时候,韦尔奇这样回答:“明文写下愿景;避免深陷细枝末节;雇用并提升那些最有能力将愿景转化为现实的人。领导人——你可以从罗斯福、丘吉尔和里根中任选一人——清晰地说出如何可以将事情做得更好,以此激励手下。”

    韦尔奇是这样解释员工的力量和真正的领导艺术的:“不可能有哪项业务能够离开替补席上的运动员。真正的领导艺术来自一个人的愿景的质量,以及此人激发他人尽情施展的能力。”最好的经理人并不用威吓胁迫进行领导(“我是老板,你得照我说的去做”),他们通过感召他人产生施展抱负的愿望来领导(“这是我为我们的未来设置的愿景,这样做你就能帮助它成为现实”)。

    比如,他的关键性文化创意“群策群力”计划就是特别为确保每一名员工对企业应当如何运转都有发言权而设计的。通过引领员工为共同目标的奋斗,能有效地减少官僚主义、独断专行等阻碍员工才智发挥的障碍,为员工创造一个可以尽情施展的理想环境。

    还有,20世纪80年代初,GE是一个工业革命时代遗留下来的庞然大物,韦尔奇坚信它一定可以成为市场上高价值的供应商,高效率运营的公司。为了达到这个愿景,韦尔奇不断加强公司的学习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从而推动了公司的改革,使GE成为了全球最成功的国际企业之一。

    韦尔奇上任伊始,就提出数一数二的战略愿景。他说:“我们要能够洞察到那些真正有前途的行业并加入其中,要在自己进入的每一个行业里做到数一数二的位置——无论是在精干、高效,还是成本控制、全球化经营方面。不这样做,80年代的公司将不会再出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必须做到数一数二,因为,如果我们对一项业务的长期竞争力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终将有一天业务会陷入困境,这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韦尔奇认为GE的各项业务都要力争在市场占有率、在竞争力上达到业界数一数二,否则就要处理掉。追求数一数二,这正是韦尔奇掌舵后的GE的新战略愿景。在此后的20年里,这一愿景就像一面旗帜,指引GE从当年的美国十强之一,变成世界第一;从当年的大而有些僵化的“超级油轮”,变成最具活力的企业——“会跳舞的大象”。

    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拥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共同愿景”:

    通用电气“使世界更光明”;

    IBM公司“无论是一小步,还是一大步,都要带动人类的进步”;

    苹果电脑公司“让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

    AT&T公司“建立全球电话服务网”。

    我们来看看福特公司是如何做的。一百多年前,亨利·福特说他的愿景是:“使每一个人都拥有一辆汽车。”很多人认为他疯了。但是,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福特的T型车在美国卖出了1500多万辆,他的梦想已在当今的美国社会完全实现。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在他来到这个世界时,人们骑着马;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人们开着车。”

    正是亨利·福特伟大的愿景激励着福特公司的员工,为着一个伟大的梦想而奋斗,使福特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汽车公司,也造就了福特公司这一伟大的团队。

    目标明确,让员工有的放矢

    在企业中,目标就像灯塔为航船指明前进方向。在鼓励员工为你打拼之前,企业管理者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为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制定一个定性定量的目标,让员工的激情与能力能够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充分地发动每一位员工为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奋斗。

    目标设置要适时、合理、可行,并且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这将成为能否有效激励员工为你打拼的关键。因此,如何正确设立目标是利用目标激励员工的关键。为了使目标的设立与管理更为科学、合理,企业管理者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沟通

    在现实中,几乎每个人都在心里给自己设定了追求的目标。但是,由许多个人目标所组成的目标就是“组织目标”了吗?当然不是。因为两者很难同时获得成功或很容易发生冲突,而且不仅仅在个人与个人的目标之间,即使在个人与组织的目标之间也经常会存在分歧。为了提高工作绩效,管理者必须使每一个员工对所有目标有一个清醒的共同认识。

    管理者应该及时与下属进行沟通,促使员工理解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取舍。通常,那些看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有直接关系的员工,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工作欲望和工作热情,这样实现组织的目标也就比较容易。

    (2)目标设置要协调一致

    要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励员工为企业打拼,归根结底是要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可能是平衡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二者会发生偏向,这种偏向会导致冲突发生,从而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更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只有使这种偏向趋于平衡,即组织目标向量与个人目标向量间的夹角最小,才能使员工产生较强的心理内聚力,从而使员工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奋斗。

    (3)目标设置要具体明确

    设立目标的目的是为了使所有员工的行动能够尽量统一,让大家具有共同的方向,从而使行动的效果达到最大化,这就必然要求目标的设置要明确。如果目标不明确,很容易对目标的理解产生分歧,从而影响目标执行的效果。

    目标应该达到能精确观察和测量的程度。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具体、明确的目标要比笼统、空泛的目标产生更高的绩效。例如,在制定每个月要达到的销售目标时,用具体的数字往往比含糊其辞的“尽最大努力”“争取有所提高”等要有效得多。

    (4)目标设置要适宜

    很多时候,目标设置表现为一种选择,特别是在难易程度方面。设置目标时,其难度应以中等为宜,这个目标又被称为“零点五”目标。如果目标难度太大,员工容易失去信心;而难度过小又激发不出足够的激情与干劲。这两种情况都无法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只有所谓的“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激励作用才最强。因此,作为目标的制定者,管理者在设置目标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个问题。

    (5)目标设置要有可接受性

    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白,企业目标只有内化为员工个人的目标,才能对个人的行为产生激励作用。相反,如果组织目标无法内化为员工的个人目标,那么目标顺利执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是不可能的。

    让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要比单纯的指令性目标好。这是因为,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可以使其看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同时可以把目标定得更合理,从而提高目标的可接受性。当员工愿意接受某一目标时,就表明他认同这一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更重要的是,这与员工自身的目的性相一致。那么,员工尽心尽力为这样的目标打拼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6)目标设置要有可反馈性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如果员工能够得到及时、客观、不断的信息反馈,其受到的激励要比无任何反馈大得多。同时,员工获取行动效果的信息后,往往会主动发动或调整下一步的行动,这无疑将有利于取得更高绩效。

    (7)设定充满乐趣的目标

    管理者在用目标激励员工时,把游戏和竞争法则用于组织的工作及挖掘组织中员工的潜力也是非常可行的。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图表、游戏和竞争的方法使目标变得充满个性与趣味,消除员工工作中过分的紧张。这样,员工必定会用实际行动给予企业相应的回报。

    (8)制定有期限的目标

    对有明确期限要求的目标,员工会全身心投入,以期在期限内完成。而对没有确切期限的目标则会无限期地拖下去,甚至遗忘。因此,领导者一旦制定一个目标,就应给出一个具体的、明确的期限,否则你马上就会充分体会到,没有期限的目标,很多时候是没有结果的。

    企业的目标应该具有阶梯性,从企业的管理层到执行层都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每个层次的目标都是为组织的总目标服务的,这样的目标管理系统才能起到激励整个企业员工的作用。

    目标设定是员工“职业生涯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目标定得是否合理,决定着整个计划的成败。在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中,企业管理者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的设定应该适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而不是越高越好

    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都是有一定条件、遵循一定规律的,脱离实际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一个企业的员工不可能都成为管理者,那么员工的个人目标应该怎么定呢?

    对大多数员工来讲,一个基本目标应该是通过长期的努力,使自己成为本岗位或者本专业的能手,成为“第一”。从敬业开始,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工作取得成就,成为一个对企业、对社会都有用的人。到这时,个人的收入和需求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2)目标应该是阶段性的

    员工的成长和企业发展一样,都有一个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对职业生涯来讲,投入的主要是学习和时间,而产出的是能力和成就。

    实现目标需要一步一步地前进,企业管理者要确定一个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把一个完整的目标变成一个一个的分目标。

    将目标的实现分成若干阶段,这样既不至于使目标太大,难以激起员工的兴趣,又不至于使目标太小,让员工觉得没有意义。为实现最后的结果,就必须从最后位的目标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前位目标迈进,依次完成每个目标。最后位的目标必须最接近目前的状况,且尽可能地详细而现实。也就是说,最后位的目标必须是可以达成的。达成了以后,再以更高的目标为目的。

    达到目标的过程或手段,规划得愈仔细愈好。愈上位的目标,其过程或手段可以愈概略。只要从下位目标一步一步地向上“爬”,最后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3)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是员工的素质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大的方面的提高和进步,也要注意员工成长过程中一些小的缺点和不足。比如:经常迟到或者不注意小节,像开会时手机响,衣着随便,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还有做事拖拉,不能及时完成任务或者不及时汇报等等。

    这些不足虽然不是什么严重的错误,但是对个人职业生涯计划的实现会带来极大的不利。一个人的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作风,是一个人树立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不能在细小之处克服人性中的惰性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很难使自己在本职岗位上争创第一。

    规划美好蓝图,让员工充满信心

    盖房子的时候,建筑师把自己的想法具体地表现在蓝图上,再依照蓝图完成建筑物。如果没有建筑师的具体规划就无法完成。同样的道理,企业在行动时也必须要有行动的蓝图,也就是精密的具体理想或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境界就是把各个员工的理想、抱负与企业前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双方共同发展。员工认为企业有前途,才会留下来努力工作;相反地,如果员工对企业前途没有信心,就会产生一种前途未卜的恐惧心理以及对业绩成长的忧虑。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员工就会表现为混日子、悲观消极、缺乏责任心和事业心,甚至整天想着跳槽。这样的心态,当然对员工个人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要使员工对企业前途充满信心,就要让员工了解企业的优势和发展目标及企业的美好前景。员工看见了企业发展的蓝图和目标,才会主动地把个人的事业和企业的前途紧密地连在一起。

    明确的企业发展目标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员工越了解公司目标,归属感越强,公司就越有向心力。

    不断地提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目标,让员工对企业前途充满信心,是松下先生的重要激励谋略。早在1932年,松下幸之助在向企业员工演讲使命感的时候,曾经描绘了一个在250年内达成使命的愿景。其内容是:把250年分成10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的25年,再分成3期,第一期的10年是致力于建设的时代;第二期的10年继续建设,并努力活动,称“活动时代”;第三期的5年,一边继续活动,一边以这些建设的设施和活动的成果贡献于社会,称“贡献时代”。第一时间段以后的25年,是下一代继续努力的时代,同样要建设、活动、贡献。如此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直到第十个时间段,也就是250年以后,世间将不再有贫穷,而是变成一片繁荣富庶的乐土。

    松下的这个规划,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在企业界未有先例,就是那些赫赫有名的政治改革家,也没有多少人有这样宏伟的规划。难能可贵的是,时至今日,可以说他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而更为现实的是,松下的这种规划让每个员工都拥有了灿烂辉煌的梦想,使员工对企业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松下说:“经营者的重大责任之一,就是让员工拥有梦想,并指出努力的目标。否则,就没有资格当领导。”

    也许有人会说,松下电器之所以能够把梦想变为现实,完全是因为松下电器的经营一直都很顺利的缘故,如果经营状态不那么理想,松下先生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实际上,企业经营顺利时,需要制定远景目标,把企业做大做强;经营出现困难时,更需要制定改进目标,凝聚人气,走出困境。战后的松下电器公司正处于惨淡经营之中,但松下先生却不曾因此放弃为公司制定目标。由于目标明确,松下电器公司才能在很短时间内就走出困境,续写昔日的辉煌。

    如果是以强权或权威来压制一个人,这个人做起事来就失去了真正的动力。抓住人的期待并予以具体化,使其为了实现这个具体化的期待而努力,这就赋予了动力。因为具体化期待是能够实现的目标。善于激励人的管理者,能够将大家所期待的未来的愿景,着上艳丽的色彩。这愿景经过他的润饰后,就不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是形象生动的美好蓝图。大家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热情自然高涨,士气自然高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