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智慧-阴阳调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阴阳”学说,是中华智慧的巅峰之作。大千世界、自然万物无不涵盖于阴阳之中,有阴即有阳,有阳必有阴。阴阳既互相依存,又彼此对立,还能相互转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盛衰更替,从而促进自然界的生生息息,不断进化。“阴阳调和”理论告诫人们,要学会调和人世间的阴阳之道,阴盛则补阳,阳盛则采阴;也就是说,事物在旺盛时期,要预防以后的衰败;而时运处于低潮时,则要通过奋斗走出困境,摆脱厄运。阴阳更替,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的生活法则。

    一、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

    阴阳调和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一对范畴,它指的是两个相反、对立的事物的辩证统一。阴阳互相制约、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最后此消彼长,达到动态平衡。阴阳通过自己内部的这种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健康发展。其理论跟矛盾论、辩证法有相同之处,但更有其独到之处。

    1阴阳合德,万物育生

    阴阳,本指物体对于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用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西周末年,人们从矛盾现象的观察中,逐步把矛盾要领上升为阴阳范畴。春秋末期的范蠡认为“阳至而阴,阴至而阳”,表达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思想,且处在统一体中。《易传·系辞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把阴阳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汉代以后,阴阳学的发展比较曲折,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都在阴阳二者的不断交替变化中除旧更新,形成了比较彻底的矛盾发展观。

    现存典籍中,以阴阳为宇宙观的最早论述见于《国语·周语》,西周末年的周太史伯阳父用“阴阳”解释地震的起因: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伯阳父指出,阴阳乃“天地之气”,阳指阳气,阴指阴气。阴阳二气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失而同失。

    老子在《道德经》中用阴阳说明万物的构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万物是阴气、阳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庄子·则阳》篇说:“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庄子和伯阳父的观点如出一辙,他们都认为阴阳即是阴阳之气,是天地间生成万物的本源。

    《易传》里的阴阳则是偏重其性质,《系辞上》“阴阳之义配日月”;《系辞下》“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这些都是在阴阳之气概念上更高层次的注解。《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虽然也包含阴阳二气的变化,但还指正反两方面的互相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

    西汉中期董仲舒将阴阳家的一些观点纳入儒家体系,他建立的阴阳学说,其“阴阳”仍指阴阳二气。

    宋代理学家程颐、朱熹也认为阴阳是气非道,《二程遗书》中说:“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朱子语类》曰:“道须是合理与气看。理是虚底物事,无那气质,则此理无安顿处。”依程、朱的说法,阴阳的对立和迭运都还不能称为“道”,只有那使得阴阳对立迭运的根本道理才是“道”。所以《易经》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何谓道呢?天地自然变化过程就是道。在天地万物创始前期,本是清空虚无,即名无极天地,即而产生气体,是为混沌时期,名为太极天地,渐孕育两仪阴阳,混沌初期,乾坤始奠,轻清为天阳,重浊为地阴,故无极生太极也就是道,太极生两仪,亦即道生阴阳,阴阳生天地,再由天地生万物。

    天地生育万物,万物生长发育,以致成长、毁灭、更替具备了阴阳的条件,阳气推万物而起,阴尽万物而止。在天地灵气的培植之下,才开始生长发育变化,所以阴阳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规律。故《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合德,万物育生。”

    2阴阳为道,辨证统一

    在古代著作中,先秦的《黄帝内经》对于阴阳的论述最为详尽透彻,该书中阴阳的要旨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阴阳是指自然界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生命物质。

    如《素问·四气调神》中写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里的“四时阴阳”的阴阳是指自然界四时变化的寒暑之气,而“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阴阳则指圣人因时调养人体的阴阳物质之气。

    《素问·逆调论》里说阴阳指人体的阴气、阳气:“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灵枢·卫气》则把阴阳比喻为营卫之气:“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

    第二,阴阳是对自然界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概括。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揭示了天地间万物生长、变化、存亡的根本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与《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管子·四时》的“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一脉相承,但认识更加深刻更加成熟。而且还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即阴阳间的内在联系。其精髓如下:

    ①阴阳的对立性质

    《素问·阴阳应象》说:“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与阳的对立性质就是静与躁、血与气、男与女、水与火的对立。换言之,阴阳是对自然界水与火、男与女、血与气、静与躁等对立性质的概括。

    ②阴阳既相互对立,又彼此依存

    《素问·阴阳应象》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③阴阳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换

    《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④阴阳必须达到其内部的平衡

    《素问·生气通天》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阴阳属性双方,既对立又彼此依赖,最关键的是要达成一种稳定平衡状态,才能维持事物正常的发生、发展、变化。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阴阳范畴,不仅是对自然界对立统一规律的概括,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阴阳为道的基本原理,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这是其对阴阳学说的最大贡献。

    二、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

    阴阳双方在不断地对抗、排斥和作用的运动中,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和转化,使阴阳双方始终维持着相对的稳定关系,自然界的这种稳定平衡关系,标示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和协调发展。

    1阴阳双备,成其事物

    阴和阳涵盖万物,其反映了宇宙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对立而又相关的现象。比如说天和地、白天和黑夜、奇数和偶数、生和死、男与女、进与退、人生的顺利与坎坷以及人之心与理、科学与艺术等等,它反映了宇宙规律、自然规律、人生规律和生态规律。

    自然界最值得关注的两个对立且又不能相互分离的现象,中国先哲用阴阳来表示。

    有阴即有与之相对的阳,有阳即有与之相对的阴。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阴阳是相对性概念,所以,阴与阳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如热(阳)相对于寒(阴)而言,表(阳)相对于里(阴)而言,反过来也是这样。阴阳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们必须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在自然界中,可用阴阳来分析的事物很多,如天与地,日与月,寒与暑,昼与夜,隐与显,进与退,伸与屈,动与静,男与女等等。而就其作为阴阳相对的属性而言,对立的双方具有互依共存的关系,也就是说阴阳既然是以相互依靠、互为存在为前提的,那么,二者之间就必定有相互促成、相互利用的一面。只有阴阳双备,才能成事物,才能有变化。

    2阴阳转化,否极泰来

    宇宙万物,有阴即有阳,有阳必有阴,阴阳的双方总要顺遂天时发生相互作用,造成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情形。当阴阳一方长到至高点,相对一方消到最低点时,事物再也不能照原样进行下去,于是,生化的过程就处于停滞状态。经过一段时间,阴阳双方的关系会发生转化:长的一方变为消,消的一方变为长。阴阳双方就这样互相转化,周而复始,不断发展演变。

    假若停滞后能够转化,那么,事物的生命就可以长久。如果停滞后没有变化则意味着死亡的来临。但是某一事物的死亡,又意味着另一事物的新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这是警告人们,事物不会永远处于上长趋势,事物的长久也不在于持之以盈,而是在于适时变通。只要肯于转化,善于变化,置于死地也能后生。阴阳在对立统一中相互作用,使双方的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出现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情形。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夏至以后,阴气渐长,阳气渐消,变得昼短而夜长,气温逐渐转凉变寒;冬至以后阳气渐长,阴气渐消,又变得昼长夜短,气温暖热。夏至和冬至正是季节变化的关节点,阴气和阳气的地位就将在此关节点上发生转化。所以说,在一年之中,春夏以阳气为主导,阴气居从属地位;秋冬则阴气居主导,阳气为从属地位。阴阳消长转化在四季的循环递进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也最为明显和形象。

    《系辞下》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天地若不能交通,大地就会干旱,树木就会干死,万物的生命就难以生存。但如果暴雨数起,狂风频作,四季失序,生命也难以为继。干旱是阳气亢而为害,洪涝是阴气过盛,生命也不能存在,只有阴阳调和,才能风调雨顺,万物才能正常生存。推而广之,万事万物切勿阴阳失衡,阴太盛或阳太盛都不适宜。

    阴阳平衡的原则在动物身上体现得也比较明显,如不长毛的动物在水中能生存下来,而在陆地难以生存,如鱼、龟、虾等;而陆地上长毛的动物,如老虎、羊、老鼠、兔子等,在水中则会淹死。总而言之,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所谓否极则泰来。

    3阴阳常阈,动态均势

    宇宙虽然大而无边,却是阴阳组成;万物虽然芜杂无比,却离不了阴阳二字。比如有男就有女,“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就是法则。有一个正面,就有一个反面,否则正面也不会存在,如没手心,就不可能有手背一样。宇宙间万事万物不可能只有正面或只有反面的。“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单阴独阳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一阴一阳虽然是有正有反,但是调和正反的,不是矛盾的统一,而是动态的均衡。均衡即是阴阳平衡,它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的相互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双方虽然不断地处在相互对抗、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运动中,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和转化,但阴阳双方一直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

    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阴阳平衡的观念也是“阴阳贵和”思想的反映。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平衡”与“中和”的内涵是同一的。《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中者,天地之终始也;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意思是说,天地阴阳二气的中和,促成了万物的发生和发展。中和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循的法则,是天地之间最正确、最通达的道理,是人生处世的法宝。

    阴阳双方的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所谓阴阳的动态常阈平衡,是指阴阳双方量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又稳定于正常限度之内的状态,是动态的均势,而非绝对的静止。维持这种平衡状态的机制,是建立在阴阳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的关系,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协调。

    所以,《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如果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失调,阴阳双方的消长与转化运动失常而超过了正常的限度,阴阳的动态常阈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而出现偏盛偏衰或皆盛皆衰的情况。这种偏盛和偏衰,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变化的异常,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失常而进入疾病状态。而养生与治疗的一切方法和手段,都不外乎是为了维持或恢复机体阴阳的平衡。

    实际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不断变化发展着。其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在于阴阳双方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而阴阳二气升降交感的内在机制是阴阳双方的互藏互寓、对立相摩。人体的生命过程中,气的升降运动,血液的循环,物质与能量的代谢,精与气的转化,都是时刻不停顿的。

    整个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但这种不停的运动变化必须有一种自控机制,以使其自律而不至于过度运动或过于静止。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只有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才有可能。如果事物内部的阴阳双方永远处于消长转化运动中,永远没有均势、相持、稳定和平衡,那么,宇宙就会处于瞬息万变之中,生命就不可能产生和存在,更不可能有健康和长寿了。

    中医学既承认人体生命过程的恒动性,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又不否认生命过程的稳定性。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在阴阳双方的恒动性和稳定性的对立统一过程中进行的、发展的。因此,人体的阴阳平衡是体内阴阳二气在运动变化中维系的动态平衡,而体内的阴阳二气的运动,是推动和调控物质与能量代谢和各脏腑功能的升降出入运动。

    4阴阳交融,互为基本

    阴阳双方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阴阳之间的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它们表达了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正所谓阳气活动而显出,阴气隐藏而进入。阳气到了极点变为阴,阴气到了极点就反为阳。总之,阴阳要互为基本,两相交融。

    相互关联、不可割裂,是阴与阳的运动规律;阴阳的升降交感、交融合和,指的是阴阳双方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阴阳的互藏互寓和对立相摩,则是阴阳升降交感的动力根源,也是阴阳双方产生消长转化运动形式的内在根据;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相互排斥和互根互用、相互吸引,是阴阳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也是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表达;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具体方式,它们建立在阴阳双方对立制约、互藏互根的关系之上,维系了阴阳的动态常阈平衡;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向着平衡协调目标运动趋向,是维系阴阳双方协调平衡的深层次机制,也是人体疾病自动痊愈的内在机制;阴阳动态常阈平衡是阴阳双方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也是阴阳双方由对立制约、互根互用而出现的消长转化运动维持在一定限度之内稳定状态的表达,由此,宇宙万物才得以发展,自然界才生机勃勃,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健康有序地进行。

    总体来说,对立统一是阴阳最基本的规律。阴阳交感、互藏、制约、互用、排斥、吸引、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都可用对立统一来涵括。阴阳的升降交感、交融合和,既表达了阴阳的对立和相互作用,又说明了阴阳的合和与统一。阴阳互藏互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既表达了阴阳双方的共存统一,又说明了阴阳的相悖对立。阴阳的制约,是其对立关系的引申,指阴阳双方之间的相互压制和相互抑制,维系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协调;阴阳互化互用,是阴阳依存(互根)关系的引申,说明了阴阳双方的统一性。阴阳双方的相互排斥,是以阴阳相互对立为基础的;阴阳的相互吸引,是维系阴阳相互依存统一的纽带。阴阳的消长,表达了阴阳的运动是永恒的,一般有两种消长形式:一是建立在阴阳对立制约基础上的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二是建立在阴阳互根互用基础上的皆消和皆长。阴阳的自和,是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层次表达,阴阳既然是由“一”分化的“二”,那么,合此“二”而为“一”也必然是阴阳运动的一般规律。阴阳的动态常阈平衡是阴阳双方的一切运动规律和形式所趋向的目标,也是阴阳自和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阴阳通过以上运动达到的平衡,是阴阳双方在对立基础上的相对协调和稳定;平衡的动态性则反映了阴阳双方的对立和相互作用,而阴阳的对立和相互作用又是阴阳双方在相对平衡协调关系中的相摩相错。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和协调性,都是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运动达到相对平衡的结果;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如生长壮老的规律性变化,都是阴阳双方对立统一关系达到协调稳定时的表现。

    5阴平阳秘,协调发展

    阴阳的平衡是建立在阴阳对立的基础上的。所谓阴阳对立,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内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对立是统一的前提,统一是对立的结果。没有阴阳的对立,就没有事物和现象的生成。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不一定存在剧烈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性质相反的阴阳双方一般都有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特性。如精与气、血等都是相对立的阴阳双方,但都没有剧烈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寒与热,水与火,都是性质相反的阴阳双方,大都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和排斥。

    此外,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还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

    这里所说的“制约”,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抑制、相互压制、相互牵制,与一般哲学意义上的“制约”不同。人体之所以有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相互制约取得统一的结果。就人体机能的兴奋与抑制来说,兴奋属阳,抑制属阴。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人体白天阳气充盛,兴奋机能制约了抑制机能而占主导地位,因而工作学习精力充沛;入夜则阴气充盛,抑制机能制约了兴奋机能而占主导地位,因而人进入睡眠状态。正是由于一日之内阴阳二气的盛衰更替和相互制约,才使兴奋和抑制取得了协调统一。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若一方过于强盛,则另一方过度抑制,可致其不足,一般称为“制约太过”;若一方过于虚弱,则对另一方的抑制不足,可致其相对偏亢,一般称为“制约不及”。如此则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协调。正是由于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了统一,取得了相对的协调平衡,即所谓的“阴平阳秘”。这种阴阳双方的有序的运动变化,促进了事物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阴阳之道的生存哲学

    阴阳之道是自然之道,人生之道。自然有升降消减,人生有悲欢离合,大自然检验人意志和能力的砝码不是看你在顺境时志得意满,而是看你在逆境时的默默抗争。顺境、逆境是互相转化的,人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顺境中,当然也不可能长期挣扎在厄运里。“阴阳”理论告诉人们,处在顺境中的人,应低调处世,不可张狂;处在逆境中的人则应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如此采阴补阳或祛阳补阴,才能保证人生的平安无事,才能顺应自然而无为,才能创造生命而有为。因此,阴阳调和理论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1阴阳平衡,人生圆满

    在中国历史上,运用阴阳之道受益最大的是清朝后叶的曾国藩。曾国藩在30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阴阳之道。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功名、事业、富贵、地位、权势等等,一切好的东西都是阳的范畴,一切坎坷、挫折、不利、退让、宽容等则为阴的范畴,这两个范畴中的阴阳要互补、要调和。

    曾国藩很早就认为自己阳的方面很多了,他说自己早年做了中级官员之后,祖父、祖母、父母都在,而且还有儿子女儿,兄弟姊妹也都有,所以他就竭力偏重阴的方面,以此来进行平衡。到晚年他愈发得势,阳盛至极,所以他时时刻刻有一种恐惧之感,深怕因为阳刚太盛使自己陨灭,他明白古来成大功大名者皆长寿的少,所以他退让、宽容别人,压抑自己,力求用“阴”来抵清“阳”的旺盛,保持阴阳平衡,以求得全家的安宁,也求自己一生的保全和圆满。

    1861年9月,曾国藩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11月,被朝廷敕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可谓如日中天。但他为了淡化自己的锋芒,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

    1862年,曾国藩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了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历来都对建功立业的功臣心存疑惧,为此,手握重兵的大臣能得善终的很少。由于曾国藩深谙阴阳之道,所以,他在封侯加爵的辉煌之时,没有忘乎所以,没有居功自傲,而是以阴冲阳,削减军队,兴办学堂,逐渐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最后才得安享晚年,无疾而终。

    “阴阳调和”的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会永远处于上升趋势,同样,任何事物也不会永远处于降落之势,自然界的规律是此消彼长,轮回转换,只要适时变通,善于转变,万物都会欣欣向荣。

    2阴阳互补,生存和谐

    《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皆自然进化而来,在这个进化过程中只有自然的作用而没有上帝的作用;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也是自然进化而来,这个进化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进化而非任何神灵力量的驱使;另外,男女、夫妻、父子、君臣、上下之间的五伦关系是一个礼仪关系而不是征服与屈从的关系。

    古人认为:天地之前没有上帝而只有一阴一阳两种原动力,在一阴一阳的和合作用下形成了天地、万物以及最初的男女。阴阳和合是礼仪五伦观创立的哲学基础,也是中国哲学和智慧的精髓。

    阴阳有广泛的象征性——天地、日月、男女、雌雄、寒暑、水火、气血……所有的象征里面都包含着一对相互依存、相互排斥,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矛盾统一体。这个矛盾统一体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相互平衡的关系。

    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犹如阴阳之道。如果缺乏了平衡,就容易犯“一手软,一手硬”的毛病。实践证明,代表上层建筑的精神不是万能的。改革开放至今30年了,也使我们看到了代表经济基础的物质同样不是万能的。只抓经济的决策者,抓出的是阴阳失调的经济,是破坏环境和自然的经济;阴阳失调的经济,构建的是阴阳失调的社会;阴阳失调的社会,后果是阴阳失调的“翻车”。今天出现的能人犯罪、能吏腐败,皆以为自己“功大于过”,岂不知今天打着经济建设旗号的犯罪,和当年打着极左政治旗帜的犯罪,同出一辙。现在某些地方政策“不顾一切”地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支撑经济的飞速发展,此举实在令人担心。无论他们出于什么动机,结果造成了阴阳失调的社会环境,以后再想找回平衡并达到和谐,可能就要付出加倍的代价了。亡羊补牢,犹未晚也。那些掌握一方命运的官员应该记住:行政绩工程之阳时,莫忘下岗安置之阴;行招商引资之阳时,莫忘土地环境之阴;行城市扩建之阳时,莫忘贫民盲流之阴;行高速经济之阳时,莫忘传统文化之阴……总之,阴阳失调,则矛盾必显。只有阴阳互补,方可达到平衡的境界。只有阴阳互补,才能使我们生存和谐,心态平和。

    3阴阳一体,大巧若拙

    阴阳调和之道对于为人处世的运用也大有裨益。不论你是豪门大户,还是一介平民;也不论你是高官勋爵,还是普通百姓,立身处事都应以“平易”而处之,而平易即是阴阳平衡的外在表现。老子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是平易的最高境界。平易近人的领袖从不希望别人把他当成神圣,而是希望历史承认“我是人民的儿子”。那些对老百姓张口闭口自称“老子”的家伙,永世难为“大直、大巧、大辩”。不会平易,并不是不懂平易,而是不懂人生。懂得了平易和自然朴实,就有了“若屈、若拙、若讷”的朴实,为言则“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用巴金的话说,就是“最高的技巧就是无技巧”。一个“无”字,就可能把凡家文字接引到佛国境界。一个“无”字,洗尽了铅华粉脂,摈弃了哗众取宠,淘空了名闻利养,消饵了贪嗔痴慢。身与思,思与文,文与义,就浑然一体。

    佛门弟子学佛入门要领会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其实,咱们俗家百姓求得平静生活,也需要这六个字方可保得心态平衡,才能有幸福如意的人生。

    4阴阳调和,行为有轨

    阴阳学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例如,表现在中医学上,中医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调和观念——既指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应该有一种协调关系,也指人躯体内各系统功能应当维持一种平衡关系。“内外调和,邪气不能害”,表明人身体健康;当失调或失和,则意味着人身体有疾病。因此,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受到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的协调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阳学说对中国艺术也有深刻影响,它直接制约和支配着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中国古典美学在和谐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尤其注重美的对象的平和、凝重、庄严、典雅,特别崇尚“中和”的审美格调。古代传统的乐理,历来反对“郑卫之音”、“桑濮之典”,把它们视为“淫声之作”,认为它们违背了“中和”原则。相反,“雅乐”、“正乐”则受到格外推崇被称为“大乐”。

    还有,中国古代建筑学也体现出阴阳和谐的易学思维,古建筑物十分讲究对称、平衡、协调的风格。古都北京的故宫堪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从天安门到神武门,整个庞大的建筑群,以中轴为基准,前后左右处处展现出对称性。太和、中和、保和三大中心殿规模宏伟,气宇不凡,足以显示出以《周易》为代表的传统和谐思维方式的魅力。此外,以乾清、坤宁二宫为后卫,以文华、武英二殿为侧翼,无论外观形象还是称谓,都符合“中和”原则,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和君临天下的气派,给人以恢宏、庄重、威严的审美感。故宫是古代建筑中运用阴阳学说达到极致的一个典型范例。

    总之,阴阳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一对范畴,是两个相反的对立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阴阳理论从某种意义讲就是哲学里的矛盾律(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矛盾律的普遍性、科学性、真理性。阴阳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和最精髓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与中国人民相关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升华为一种哲学理念,渗透到人们的各种行为中,使得行为有一定的轨迹可遁。

    5阴阳制衡,打破平衡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道之载体,也是单位,也就是说只有一个阳和一个阴的结合才是道。阴阳是矛盾互相对立的两方,一阴一阳的配合就是矛盾的统一。我们说阴阳平衡、阴阳互补、阴阳协调等,并非说阴阳制衡或阴阳制约,前者会导致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变发展,而后者只能导致事物维持在极度僵化的状态。因此,一味地强调阴阳平衡就会导致阴阳制衡现象,而阴阳制衡只能维持在低水平的僵死状态,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社会发展。比如我们的社会曾经一穷二白,好像是“均贫富、等富贵”了,好像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社会好像稳定,人们也好像心态平和,但那是建立在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之上的状态,这样的社会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平衡,注入社会发展的因素,适当地调节阴阳,以推动社会发展。

    6阴阳论治,生命健康

    阴阳学说涵盖宇宙,其现实意义非常实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对于我们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阴阳之道对我们生理上的运用也非常重要,用一句话说,人类的身体健康就是生理的阴阳平衡;反之,人体内的阴阳不平衡,身体就会百病丛生。

    中医理论是追求阴阳平衡的理论,该理论从养身之道分析有如下内容:

    第一,膳食平衡。

    膳食平衡包括营养平衡、饥饱平衡和间隔平衡。

    所谓营养平衡,就是不挑食,不偏食,三大营养要素(脂肪、淀粉、蛋白质)缺一不可;饥饱平衡,就是饥饱适度,不要太饥,也不要过饱。春天多吃酸味的,夏天多吃苦味的,秋天多吃辣味的,冬天多吃咸味的。各个季节都要搭配甜味等,即四季五味搭配,只是多少略有差别;间隔的平衡,就是两顿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以4小时为宜。

    第二,内外平衡。

    就是指人体与生活环境的协调、平衡。内外平衡主要是指衣食住行中的衣与住两项。

    穿衣要注意季节的变化,热天不焐着,冬天不冻着。住房的地基不要太高,房间不宜太大。“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圣人之所以养性也”。

    第三,动静平衡。

    动静平衡是指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是阳、静是阴,动静结合就是阴阳平衡,贪图享受,懒得运动,都是现代人引起生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当然运动不宜过强,静止也不应过长。动静过度都对健康不利。

    人体内部脏气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是依赖人体内部的自调机制实现的,有动必有静,大自然界具有充分自衡、自稳能力,其通过气的升隆出入,脏气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以及经脉之间气血多少的调节来实现的,如脏腑的平衡协调,制约就是通过十二藏之相实现的。

    第四,统一协调。

    人体阴阳二气处在平衡协调状态,不仅可使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可保持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协调。

    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因而疾病的治疗,就必须从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去处理。因为疾病的发生,不外乎阴阳的失调,所以治疗疾病,就必须探求病变的根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古人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夫人一身,不外阴阳气血,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这里的疾不生,是指不生病,而人体不病的关键又在于“阴阳得其平”,平,即阴阳平和,不偏胜不偏衰。《国医指南·阴阳之义》指出:“凡人乃阴精阳气合而成之者也。病之起也,亦不外乎阴阳二字,和则生,不和则病。”这段文字进一步说明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阴阳失去相对动态平衡的结果。阴阳失调所导致的偏盛偏衰,是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第五,辨证论治。

    大家知道,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辨证论治,它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中医学有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但无论哪种辨证方法,都要用阴阳加以概括和分析,临床最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纳,而阴阳又是八纲之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在这里,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思是对于一个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它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四诊方法辨别证候的属阴、属阳。对于养生者来说,就是要经常检查自己体内有无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一旦发现,就要立即采取措施,以使阴阳“以平为期”,为了求得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生命的根本条件,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法则,无论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的调摄,还是自我保健或药物的作用,都离不开阴阳协调平衡。这对我们养生保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四、现代生存的思维方式

    阴阳之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我们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致力减少城乡差别、贫富悬殊、南北失衡和人口失调等,都是出于阴阳之道的考虑,阴阳之道是调节现代社会发展的杠杆。

    1平衡矛盾,消除内耗

    相对于全世界、全国而言,我们大力提倡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从小的范围讲,提倡构建和谐企业、和谐团队、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从个人讲提倡塑造和谐员工、和谐心态、和谐思维等,总之,都是为了平衡社会,使社会出现一种长治久安、平衡、稳定、持续发展的态势。

    此外,为了减少社会矛盾,消除社会内耗,最大程度地减少发展的社会成本,我们努力地缩小城乡差别,采取以工补农、以农补商、城乡结合的战略,以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了建设小康社会,让人人都能解决温饱问题,努力缩减贫富差距,使阴阳平衡走出低水平的僵化模式状态,我们首先打破了平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先富带动后富,让整个社会富裕起来。

    由于地区的差别,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南北差距、中西部相对落后的现象,为了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我们采取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建设战略,采取政策调整和倾斜的方式,使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让落后地区追赶发达地区,使整个社会呈现一种争先恐后、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国策是正确的,但也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比如出现了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出现了许多年龄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许多人采取胎儿性别鉴定的方式人为地控制自然怀孕生产,这将严重影响到男女性别比例,这种行为应该依法追究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年出现了有损于未来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阴盛阳衰”现象。现实中众多的女性似乎并没有看到这种现象发展下去的危害性,她们盲目追随,使得两性对立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其实,无论是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都是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阴阳失调的后果必然导致社会生活的极不安定。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一位专家忧虑地说:“所谓性别平等,是两性个体在人格上的平等,在两性关系和家庭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机遇、竞争和选择面前的平等,即在法律面前的平等,但是平等不是绝对的平等,而是相对的平等,平等更不是对等,盲目的追求对等只能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危害。”

    在当今社会,我们一方面应迅速改善妇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必须尽快纠正“阴盛阳衰”现象给国家未来所带来的危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男女阴阳调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如果要求男女在各个领域中绝对平等,就会使社会竞争处于极不公平的状态,其结果必然是表面的平等掩盖暗地里的不公平,使女性在男性优势领域承受更多痛苦或失败,产生本不该有的恶性竞争。

    令人可叹的是,某些部门在实现男女平等的幌子下,为突出女性地位、保护妇女意识和教育女性的挑战精神而压制男孩子的培养,结果将女性男性化,男性女性化,人为地混淆两性差异、制造“阴盛阳衰”,以达到“女性进步”、“男女平等”的目的。

    其实,以辩证观点来看,两性差异正是女性相对于男性的某些优势所在,如:女孩子的人文科学优势往往是男孩子所不具备的。

    因此,我们应强化男性的理工科优势,顺从自然发展女性的人文科学优势,做到男人有男人的强悍,女人有女人的风采,造就男性之阳刚雄健,女性之阴柔淑慧,从而实现阴阳的协调平衡以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目前社会上流行一种病态心理,即人为地制造两性对立,形成“女性优势”。有些激进女权主义者持着男女两性对立的心态,凡涉及性别平等问题,妇女们便对男性义愤填膺。事实上,如果我们以一种对立对抗的心态去要求男女平等,虽然可能暂时压制了男人的优势,突出了所谓的“女性优势”,但是,男人的觉悟和反击心态必然彻底打破这种并不存在的“优势”。这种反击,最终可能使得女性未来的发展环境更加恶化、使她们成为最大的受害者。真正性别平等的核心是男性和女性共同发展。这种共同发展强调的是互有优势,某些方面的“男性优势”其实并不是对女人的压迫,同样,另一些方面的“女性优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逐渐重新找到了自己,她们开始穿时髦、强调线条美的时装,开始注重女性的柔美形象,这种正确做法使得劳动领域中女人有了女人味,这是一种进步。

    而在知识领域和其他社会领域,女人不顾性别智力差别向男人的挑战还在继续,这对男人和女人都是不利的。只有当女性在这些领域也认识到女性男性化倾向的危害、并且返回适应于女性的自然美、不再盲目同男人进行全面的智力竞争、也做到女性回归时,真正的阴阳平衡局面才会实现,社会才会向前发展。

    由此可见,正确地理解阴阳之道是非常必要的。阴阳制衡、阴阳制约、阴阳对立等现象都不是阴阳之道的真谛。阴阳之道的真谛是打破平衡、追求平衡、协调、持续发展,而不是对立、制约、僵化地维持低水平的所谓稳定状态。

    2管理效应,阴阳结合

    阴阳之道用于经济结构调整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企业经济管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企业文化精神的优势互补等方面,都具有战略的价值。

    将阴阳调和理论运用于现代企业,可以增加企业文化的厚重感,能够梳理出现代管理所不能及的种种弊端,可以实现惊人的管理效应。

    阴阳调和,就是在企业管理思维中正态思维与负态思维的有机结合。

    正态思维(即阳性思维)和负态思维(即阴性思维),在企业的用人管理方面,阳性思维适合处理一般或常规的管理,并不断创新,避免形成“惯性思维”;阴性思维适合处理一些特殊时期和环境下的管理事项,尤其是在一个企业刚刚开始创业(改革)或经济(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的特殊时期。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应该会用、善用、敢用人之“短”。使用智者、使用勇者、使用贪者、使用愚者。让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

    在企业管理中,如能学会用人之“短”,让阴性思维产生最佳管理效益。这也是阴阳平衡法则在企业发展命运中的真正应用。

    飞利浦东亚区人力资源总监陆志勇在运用阴阳平衡原理选拔优秀人才方面有他特殊的心得。

    陆志勇总监认为,他们需要的人才至少需具备两方面的素质:领导能力和专业能力。两项兼具的人才能在飞利浦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市场上找一个销售人员不难,但要找一个既有杰出业绩,同时又有管理经验和领导才能的销售高层管理人员就不那么容易了。”陆志勇说,“两方面都十分出色的人才难找,但也正是飞利浦所需要的。”

    一个公司有一个公司选拔人才的标准,但大多数都是既侧重实际能力,更注重领导能力,而飞利浦对领导能力有自己的定义。一个人是否具备领导能力,飞利浦注重两个方面:业绩表现和人的发展。首先,他必定是个有突出业绩的人,对成功有坚定的信心,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不断地刷新业绩;其次,他必须是个优秀的人力资源发展者,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也能够不断激励其他员工的潜能和斗志,懂得如何发展自我及发展他人。陆志勇把这两方面称作“阴阳平衡”,他认为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了任何一方面都不行。

    一个人的才能表现在各个方面,但由于我们的精力有限,所以只能主攻一个方面,所谓“术业有专攻”。但在当今社会,仅有一个方面的才能是远远不够的,是难以应付瞬息万变的各类事物的,为此,我们还必须兼顾其他知识,这其实就是实际工作中的阴阳平衡。飞利浦在发展,其在挖掘人才方面使用的阴阳平衡原则,值得我们每个企业借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