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问题,古已有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风就是世风。一种好的文风,会影响好的会风,进而会影响学风、政风。怎样让领导干部培养和塑造好的文风,形成与实干相结合的富有特色的文风,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借助对文风问题的深入认识,进而在领导干部中形成实干之风,意义重大。
章太炎先生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风。古人将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叫“具文”。语言是心灵的窗户。维特根斯坦说过,人的语言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文风与实干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孔子认为,言之不出,恐躬之不逮。既不说空话,更重要的是做到。孟子认为“知言”非常重要,他说“吾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以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徒具豪气,而是在“知言”与配义与道的实际内容下,做到言行相符才能培养正气。墨子也主张为文要“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为文如果没有实干的精神,是没有意义的。
到了汉朝,王充认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魏伯阳也认为,“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即语言与观点要有实际的来源。在隋唐之际,针对当时的“竞一字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李谔曾经写过一篇《上隋高祖革文华书》。延及宋朝的唐代古文运动,就是由韩愈等人发起的去浮华文风的文化运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脱离实际的浮华文风。我们可以看到,古来文人及官吏,通过其文其话,就可以知道其为人为官之风格。史载苏轼曾经对王安石所喜欢的程式化文风深表憎恶,对一群在新政旗号下滑向套话的官员提出批评。他认为,王安石将其《三经新义》作为标准,弄得“士无异论”,是当时官场众口一腔、千篇一律的始作俑者。张载说,词不能尽象,则名言亡矣。更是认为说话为文之道,如果没有与实际相联系,就会毁掉文化。
近代以来,毛泽东将言而无味、面目可憎的文章,批评为“像个瘪三”。提出为文要“反对党八股”,认为“无论文风还是学风都是党风”。好的文风对于处于革命艰难时期的党格外重要。这种将文风与实干联系起来的文化资源,表明我们要密切注意文风中的套话、官话、假话。我们可以看到,领导干部赢得尊重,不是靠职位而是靠实干与良好扎实的文风。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从文风可以看出世之盛衰趋势。
我从了凡《训士书》里挑出了四则与文风相关的论述。
另外,文风更体现在如何写公文上,了凡在《训士书》中专门有一篇论述如何作论的文章。了凡认为文章虽微,但是关乎学术,尤其要慎重。了凡对于作论特别推重《春秋》。古人说:“荣于华衮,乃《春秋》一字之褒;严于斧钺,乃《春秋》一字之贬。”可见,《春秋》之作,于作论是极则。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就是从这种《春秋》用字的隐微处挖掘了孔子真意。董仲舒说,孔子往往“于其所得,嫌其所不得”。就是大家都说好的地方,孔子不一定说好。但一细细思考呢,才发现孔子的智慧的确很大,真的是好。这才是有见地。作论如果能于此类发人之所未发,就深得作论之道了。例如,陈国的夏征舒杀了陈灵公,因为陈灵公与其母私通。这是臣子弑君哪,大家都觉得大逆不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就派部队去干预这件事,把夏征舒给杀掉了。大家都说干得好。孔子却说干得不好。《春秋》就是以这些事作为起点而开始乱征战的。邻国有难你要先请示周王,上面让你讨伐你再讨伐。讨伐出于天子,不能出于诸侯,你不能直接去管。就像你隔壁的邻居打老婆,你破门而入把她老公打得死去活来。这不是你管的事,你先给公安局打电话,由公安局来管。楚庄王做这事就跟邻居打老婆他来管一样。孔子当年就看出问题了,天下人都说好,孔子说不好。这个风气不好,后来由此各国之间就乱了,相互随便管。找个理由到别的国家去,看见你老婆漂亮,找个理由说帮你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把君王给囚禁起来,把老婆给抢走了。《春秋》里好多这种事,就与楚庄王坏了规矩有关系。所以,了凡论作论,看似正文风,实际是一承《春秋》精神正人心。试图恢复一种文风与现实高度结合的历史精神。
第二章 了凡文风四贵论
一、文风贵实践
写文章跟实践到底是怎么个关联?有人经常在屋子里面东摘西编,琢磨半天,一套官话一堆套话。你会发现,过去很多的讲话稿里面,百分之九十以上词语都是重复的。都是“加强、提高、统一、贯彻”一类词语。有些讲话几乎是高频词的堆砌。有人开过玩笑,把一堆套话去掉主题,做一个套文,这次讲教育,下次讲金融,再往里一套,就成了一篇领导讲话,了无新意。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套,出来就是一套程式化的东西。那么文风与实践到底是什么关联?我们看了凡是怎样讲的:
我朝时义推荆川、昆湖者,以其温顺典雅,有揖逊之风,无干戈之气也。迩来士习愈趋愈下,不发明实理而崇尚虚词,不体贴书意而惟采摘浮语,边幅窘裂,气象险巇,令人读之有铮铮不平之意,此衰世之文也。欲时义典雅,全要养得胸襟温厚。此有一法,至简至易,惟习多为孝弟耳。学者倘真有爱亲敬长之意,父兄面前不敢不和气,不敢不婉容,不敢不徐行后长,有理不敢辨,有难不敢辞。习之久久,胸中悖气日消,顺德日长。持此以事君,即为忠臣;持此以交友,即为顺友。宇宙间只是一个和顺,处处可行,故曰“塞乎天地,横乎四海。”即无亲长,亦须常存爱人敬人之心,使胸中蔼然,发为文章,定大雅不群矣。
了凡说,我朝时文大义当推唐顺之(荆川先生)和瞿景淳(昆湖先生)这两个学者。他们写的文章“温顺典雅,有揖逊之风”。什么叫揖逊?“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伐一局棋。”揖是作揖,逊是谦逊,就是指中国的禅让制度。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有过这种先例,就是直接把位置让给他人。这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公选制度。大家都说谁好,公推谁,就让谁来接位。民众说舜很好,尧就禅让揖逊,让舜来做天子。舜一看大禹治水很有功劳,把禹又选出来。
古人说,“唐虞揖逊三杯酒”,揖逊这么个大事,三杯酒就完成了。“汤武征伐一局棋”,商汤代夏、武王伐纣就像下了一局棋。这个对联里面有很大的气势。历史上这些大事,一局棋、三杯酒就过去了。讲我们看事情要有一个超越的历史眼光,有一个格局。中国的文学里面有好多气势恢宏的诗句。你看杜甫的诗,“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这是何等的气概。日月就像笼中的小鸟一样,在笼里面,把宇宙看成一个笼。整个乾坤像浮在水面上的一个萍。我特别喜欢这种大开大合的东西,足以使我们的心胸无比开阔。日月是何其大呀,他却觉得日月就像笼中鸟。天地是何其大呀,天地却是水上漂浮的萍。有这种眼光,才能把这种大气势看出来。
中国的很多对联和诗句里面,足以拓展人的心胸,打开人的视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争斗,我们觉得不得了。为了一份职位的竞争,或者为了工资待遇,或者某个荣誉,我们会觉得大似天,心情会很难受,各种各样的竞争,在心中过不去。但是用这个眼光一看,你就知道,大的历史开合,轰轰烈烈的革命,无非就是一局棋、三杯酒,写文章有这么种大格局。
“有揖逊之风,无干戈之气也。”不是动枪动武。就像攻城者,孙子兵法讲攻心为上,攻城为次。不动一兵一卒,就把城池给攻下来了。“迩来士习愈趋愈下”,迩是近,近来在宝坻这样的地方呢世风日下。“不发明实理而崇尚虚词”,写文章时不讲究实际的事情,不讲实干的东西,老是一堆套话,一堆虚词。“不体贴书意而惟采摘浮语”,不体贴四书里面圣贤经典的真意,而只是采摘浮语,引经据典,东摘西采。我们经常很多人写文章也喜欢用典。有一年我在《人民日报》发过一篇叫《领导干部要学会用典》的文章。当时这篇文章影响很大,在新浪当天的全国新闻评论中点击率第一。我看当天的人民网上开篇第一条就是这篇文章。我主张领导干部要把文章用典用得恰到好处。怎么用?这个典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能够有点睛之笔,又有文化又不卖弄文采。不是说一谈政治,就到书里面搜几句话,像楔子一样揳进去。那看上去很是生硬。
不要“采摘浮语”,以致“边幅窘裂”,文章写得很粗糙,不修边幅,该修饰的时候不修饰,该放的时候放得太多。窘是词意不达,裂就是干裂,断裂,意识断层,转承起合不够。“气象险巇”,故作惊人之语,没有平抑雍容之气。“令人读之有铮铮不平之意”,文章读起来咯咯愣愣的,铮铮不平,胸中不快。“此衰世之文也。”注意,从文章里面看世之兴衰。过去古人有这种从一个人的文章里看一个人一生沉浮的功夫,也经常有从小孩的文章里看小孩子未来趋势如何。《红楼梦》里面讲贾雨村的诗,“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当年贾雨村没有发达之前,在甄士隐家里喝酒写的。那时候贾雨村是个落魄书生,过中秋看见明月升空,颇有感慨。当时甄士隐一看就说,你很快就要发达了。通过诗词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态走向。
不仅是诗词,通过人的讲话也能看出来。不仅是讲话,通过人的表情也能看出来。阁下近来印堂发亮,不是没有根据的。印堂这个地方亮澄澄的,他的气血就好。没见过一个气血很差,衰老得很,满脸怨气的人,他的运气会很好。大家注意,如果你脸上写着一脸的晦气,鸡鸡狗狗,做事举手投足没有一点光明气象,人家要想提拔你,看上去都不舒服,看着你就不舒服。
《了凡四训》最后一章是谦光之德。里面讲有个书生没考上就大骂考官,旁边有人就说话了,你活该你考不上。一股怨气在里面,文章就写不好。了凡说一段谦光逼人,就能中举登第。《易经》里面讲,谦卦是最吉祥的,这里面的六爻都是吉祥的。乾坤二卦都有不吉祥的爻。坤卦的上六最上面的这一爻,一阴到底,不好。乾卦的一阳到底也不好,上九爻辞,亢龙有悔,也不吉利。就是谦卦爻爻吉祥。所以呢,人要谦。地山成谦,地在上面、山在底下,就是崇高者把自己放下了身段,把卑微者放到了上面,象征着君子谦虚的意思。这里面都能看出来人的气象。人的文章里面,能看出来这个世是衰世还是盛世。
有一年,《人民日报》对我有一个采访,谈如何学习传统文化,避免像现在很多人学传统文化,不得其要,各种错误出来。我专门提出了一个书目,其中提出一定要读背唐诗100首,这是基础。基础好的背200首。我小时候能背300首。到现在为止我还能背出200多首唐诗。为什么要背唐诗呢?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不仅仅是这个。我认为,唐诗是中华民族整个历史体系里面,社会文化最发达,人心气象最光明,天地气机最畅达的时候。包括百姓的精神气宇啊,知识分子的那个感觉呀,都非常棒。唐诗里面,包括唐朝的文章、诗词里面,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心语凝结在里面,通过文章能够看出来。像李杜这种人物能随便出吗?读李杜的诗尤其是李白的诗,真是可以涤荡心胸,有一股气韵在里面。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一直到中唐之后,像罗隐这些人的诗歌,随意一写,里面的感觉情理融通无痕。这首诗说起来是写喝酒的事,但是有无比的情和理在里面。今朝有酒,哥们儿咱喝了它。今朝醉,高兴。明天有愁事儿,等它明天再来,不管它。尤其是“得即高歌失即休”,得意了唱一曲高歌,失意了罢了罢了,人生百年不过如此。什么功名,什么级别,说实在的,退休了之后都一样。各种功名的东西你不要想得太多,“得即高歌失即休”。关键是最后一句,“多愁多恨亦悠悠”,啊——这是参透了人生的实质。多愁也好多恨也好,不妨我悠悠自在,自在悠悠,悠然悠然。这才是最重要的。仇恨和忧愁在所难免,但有此悠悠之态,便在红尘浊世中能够过得快乐。
我们接着看。“欲时义典雅”,要真正把时文大义写好,写得典雅。“全要养得胸襟温厚。”原来又是在这,在修养。“此有一法,至简至易,惟习多为孝弟耳。”这里有个好办法很简单,就是平时多尽尽孝。前段时间我在北京讲《孝经》,经常强调这个。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你的官运你的财富,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情有时不好,是有一个总根子没解决。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兄弟是手足。跟父亲关系处不好,这种人啊偏头痛,头脑不清楚,大事容易犹豫。跟母亲关系处不好,肚子五脏六腑容易出问题。古人以阴阳象法天地。孝敬父母有一个方法最为简单,即让父母开心。多孝敬父母就能养得你胸襟丰厚。因为父母是我们的天地,我们的气血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
我觉得让父母开心,自己也会很开心。过去孟子说舜,“大孝终生念父母”。舜当了帝王了,也不那么开心,他有两个最漂亮的老婆娥皇和女英,他也觉得不过如此。但是在爸爸妈妈面前他最开心。可是我们都知道他有一个最糟糕的爸爸、妈妈。舜的爸爸瞽叟对舜从小就凶狠极了,母亲死得早,父亲娶了个后妈。后妈想弄死他,他弟想弄死他,他爹也想弄死他。可是舜,“象喜亦喜,象忧亦忧”,这是说他弟弟象,弟弟开心,他就开心。他弟弟难受,他也难受。他就是这么一个活脱脱的天然纯真的一个人。舜这种家庭环境,拿我们今天的话语来说,是要出一个变态人物的。小时候这么险恶的一个环境,却养成了一个大圣人。这里面,对父母好,你的运气也就好,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人的心态组成,每天的情绪起伏,跟天地有关系。外在为天地,人伦为父母,在身体是为头和腹。天清地灵,天安地泰。
“学者倘真有爱亲敬长之意”,你们真正要去学爱亲敬长。“父兄面前不敢不和气,不敢不婉容,不敢不徐行后长”,父母兄长面前和和气气的,和颜悦色,慢慢走,走在长者后面。“有理不敢辨,有难不敢辞。习之久久,胸中悖气日消,顺德日长。”这个说起来不是有问题吗?有理你还不辩,有困难你还不说,有话还不敢说?其实古人就是在家庭里面,锻炼你成为一个坚毅能忍的大汉子。你看武松在家里面对武大郎多尊敬,就是这个感觉。
人在家里头,是最好的修行道场,也是最切近人情的修行道场。《大学》里面专门讲,人的领导能力最初是从家里面学来的。小时候跟父母相处得好,到单位了跟领导的关系就很好,领导会喜欢他。小时候跟兄弟姐妹们相处很好,那在单位一定会和同事们处好,很多人会帮助你。如果小时在家里面对晚一辈的,更小的孩子相处好,你就会带队伍。这是在大局里面讲的一个道理。
所以说小时候在家里面,说“孝者所以事长也”。孝敬父母,就能学会跟长者相处,跟领导相处,你心中会有敬意。一个心中无敬意的人,无所畏惧的人,在单位呢肯定不讲规矩。在单位不讲规矩,在体系里面,自然没有发展的机会,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习之久久,胸中悖气日消,顺德日长。”这样锻造久了,悖气就渐渐减少,顺德日日增长。顺德,顺也是一种德,以孝为顺,就是听从。好的话语、好的事情要顺,不能拧着来。顺德不是阿谀奉承,没主张。它是一个德行。“持此以事君,即为忠臣;持此以交友,即为顺友。宇宙间只是一个和顺,处处可行。”这个话特别好,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讲究上苍有生生之德,就讲和气。“故曰:‘塞乎天地,横乎四海。’”这和气可达天下。
“即无亲长”,即使没有亲人长辈,“亦须常存爱人敬人之心,使胸中蔼然”。也要通过爱敬之心养自己,使自己胸中蔼然。胸中蔼然,在尘世间就是一个天堂。六祖也讲过,你明白了之后,红尘就是天堂。胸中蔼然是什么感觉?就是胸中有云霞,和气。我们一个有修行的人,日常生活都是在养自己。没事的时候心里头就舒舒服服的。但是我们有些人有些时候,是没事儿总自我折磨,就会难受,各种东西就在那纠结,来回来去无事生非,自己在那里搞乱自己。胸中蔼然。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大雅不群。
二、文风贵含蓄
写文章最忌像白开水,要有品味不尽之意。你别说写文章,就像讲课也要这样。我这么多年在外面讲课,很多人录了音,像我的学生们,他们经常会在上班的路上或者出差的时候,大量反复听我的录音,觉得信息量很大。写一篇文章,三句两句一看就没什么味道了,就会乏味。写文章能让人反复品才是好。我们古人很多文章,你看像二程的《定性书》,那么短小而深邃的一篇文章,那个好。那是他人生几十年修行,发而为文的精粹之思,特别好!我们看了凡怎么说:
观人之法,但观含蓄,则浅深自见。观文之法亦然。燕赵之士慷慨情多,雍容气少,故北地之文,大都病在直致寡涵蓄。然往时作者犹能以宕荡见奇,而今则肤浅庸腐,其陋极矣。此皆由理学不明,而铺叙无根也。吾愿学者读书明理,究极本原,使圣贤旨意了了在心目间,有十分见识,只作二三分文字。如鼓瑟将希,而一唱三叹,悠然不尽,则善矣。我朝文字,杨东里诸公倡为台阁体,须要雍容和雅、蕴藉含蓄,此举业之正宗也。故特揭示云。
作文就像看人似的,如果你看这个人不是浮薄无聊之辈,不是张口就是些个功名利禄表面性的东西,他有点含蓄有点沉稳,这才是大才。含蓄的人不是那么露各种圭角。古人讲“语迟终富贵”,说话叽叽喳喳各种议论,反倒会泄了你的气。不含蓄,精气神也不够,而且根基不稳。说话不是那么的快,那么多。《易经》里讲,“吉人之辞寡”。吉祥的人不会说太多的话,不会叽叽喳喳叽叽喳喳,逢人就说话,到处说各种说,各种是非,话不多。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时候,看一个人含不含蓄,他的深浅就看得出来了。
观文也是一样的。“燕赵之士慷慨情多。”燕赵是什么地方?就是我们天津河北北京之地。当时聂政慷慨悲歌很有激情。“雍容气少”,从容大度曰雍容,燕赵慷慨之人多,雍容大度的人少一些。“故北地之文,大都病在直致,寡涵蓄。”所以大多北方人写文章,都病在直叙,没有含蓄,说得太直白。“然往时作者犹能以宕荡见奇”,以前的这里人写文章还能够跌宕起伏,不是那么直白,像白开水那么温吞。“而今则肤浅庸腐”,现在到宝坻来,才发现大多都显得很肤浅,很庸俗,很平凡。“其陋极矣。”这是批判当时的宝坻文风,有点太不堪一击不堪一看。
“此皆由理学不明,而铺叙无根也。”这是因为理学不明,学问没有根基,所以写文章也没有根基。归根结底,还是在学问上。含蓄也是落到学问上。古人认为学问要有根,一定要读四书。如果四书读起来有困难,至少要读读孔孟,即《论语》和《孟子》,一辈子读,绝对能够打开你的胸襟,写文章也是一手好文章。如果你真能把《孟子》读通了,写文章那是雕虫小技,太容易了。没把《孟子》的文气深通,你就是写了很多文章,费了很多心力,出来也不过尔尔。所以一看人的文章文字,说话,就知道他有根没有。古人往往如此。
所以,“吾愿学者读书明理,究其本源,使圣贤旨意了了在心目间。”了凡希望读书人能够读书明理,能从本源处深究。要通过读书,使得圣贤的心意在自己的心目间很清晰。“有十分见识,只作二三分文字。如鼓瑟将希,而一唱三叹,悠然不尽,则善矣。”作文有十分的见地,在文字上要呈现两三分。不要太满,就像鼓琴瑟,一曲终了,一唱三叹,余音缭绕,手游于空,仿佛还在这个情境里面。慢慢地,慢慢地,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一曲终了。过去古人好的音乐说绕梁三日不散。孔子学韶乐,大舜这个音乐,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不吃肉,都不知道肉的味道了。心完全在这个音乐上,特别美。悠然不尽,所以说明理要含蓄。
“我朝文字,杨东里诸公倡为台阁体”。台阁体就是标标准准的,台阁书法也是这样,就是正楷,唐楷这几家。“须要雍容和雅、蕴藉含蓄”,像杨东里这些人都在倡导雍容含蓄。“此举业之正宗也。”这才是举业的正宗呀。意思是你们要读文章,写文章,宝坻的这些读书人,就学杨东里诸公就行了。“故特揭示云。”在此特地告诉你们。这是了凡中进士的一些经验谈,分享给了士子们。
三、文风贵平实
文章要写得平实,在平白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才是高手。我有一年去山西省发改委讲课,在酒店的书店我买了一套傅山的文集《霜红笼集》,我过去读过傅山的零散的东西,印象不错。那是清初的大家之一,我很是佩服。但是我买完他的文集后对他看法有点改变。他做赋啊喜欢用极其生僻的字来写。就像章太炎也有此病。这样写其实不难,但徒增读者麻烦。这叫好为生僻,好做高远。后来我把傅山文集里的其他文章对比研读,发现他早年确有一些偏颇之气。所以为文还是要按孟子所说的来做。要言近而旨远。
程子云:“立言之道,不使知德者厌,无德者惑。”孟氏亦云:“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盖其言不近,则众人易惑;其指不远,则君子易厌。此圣贤立言之法,万世操觚者,所必宗焉者也。近世攻文者,上之不涵养性灵,下之不精研书意,但猎奇字、袭胜语,以相矜严,读之瞿然愕然,至不能句;而细求之,则全无理意,如嚼蜡耳。礼部《禁约》云:“青天白日之下,为魍魉鬼魅之谈。一一细与讲求,语语都无深识。”可谓切中时文之弊。兹与多士约:文章须以孔孟为宗,试看《论语》《孟子》,其言何等平正!其意何等精深!尔今为文,务以明白浅易之词,发渊永精微之理,使观之显然而味之无极,斯为合式。
二程讲,真正谈立言之道,不要使懂得的人读起来觉得没什么可读的,不喜欢。也不要使读不懂的人越读越糊涂。我们做学问,看人讲课读人文章,如果越听越糊涂,越读越茫然,那就麻烦了。“孟子亦云:‘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说过,言语浅近,道理深刻,说大白话,但是仔细一听又不是那么简单,大白话里面有大智慧,就叫言近而旨远。指头的指,通圣旨的旨,指意思很深远。“盖其言不近,则众人易惑”,但是说话不通俗不浅近,大家就容易困惑。你说这话到底说明了什么呢?“其指不远,则君子易厌”,就是意思不深刻。稍微有水平的人就懒得听你说话。君子不喜欢。“此圣贤立言之法,万世操觚者,所必宗焉者也。”这是圣人对言语的要求,后来的操觚者,就是写东西的人,都要遵循孟子的这个话。
“近世攻文者,上之不涵养性灵”,现在这些人哪,上不培植自己修养,“下之不精研书意,但猎奇字、袭胜语”,下呢,不去推求经书里的深意,却去猎用奇字,蹈袭格言,就是刚才讲的傅山作赋的毛病。稍微用点功夫,从《尔雅》从《说文解字》里面再提点字出来,写一篇故作高深的文字其实不难。但是这了无意思,没有什么意义。“以相矜严”,用奇字胜语把自己抬得高高的,觉得自己很厉害。“读之者瞿然愕然”,读的人一脸的痛苦,一脸的迷茫。“至不能句”,读了半天都不知道怎么句读,琢磨半天不知气在哪儿断。“而细求之,则全无理意,如嚼蜡耳。”仔细一琢磨呢,一点道理都没有,就像嚼蜡。
所以礼部《禁约》讲:“青天白日之下,为魍魉鬼魅之谈。”这话讲得好。就是青天白日,朗朗乾坤之下,不要做鬼鬼神神,神神叨叨的,故作高深。“一一细与讲求,语语都无深识。”仔细一分析呢,看着很难,还原古语成白话时,突然发现他啥也没说,就是语语都无深识。“可谓切中时文之弊。”这话批判得很到位。“兹与多士约:写文章要以孔孟为宗。”了凡愿意与多位读书人约定,写文章要以孔孟学说为正宗。
“试看《论语》《孟子》,其言何等平正!其意何等精深!”你看看《论语》《孟子》所用的语言多么平实正当,而意义却深远无穷。所以“尔今为文,务以明白浅易之词,发渊永精微之理,使观之显然而味之无极,斯为合式。”写文章就是要用明白浅易的话,发掘意义深刻的道理,使读的人越读越有味道。这才是合乎为文样式的做法。我们看孟子的文章就是这样,越读越有味道。我每每在人生重大转折期或是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都会把《孟子》批注一遍。从16岁到现在,过几年批注一次,批注了六七遍。
四、文风贵包容
文人容易相轻,为文又容易自是。所以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将为文时时与胸襟器宇相联系,正是古人以文观志、以事验文的传统路径。我们看了凡怎么论述:
文字最忌有下俚气味,须包容六合,渺视古今,高者薄青冥,下者彻重泉,庶可压倒元、白。然此不必希慕高远,只要心地超然,光明洁净,亦不必别立门户,只于日用饮食、语默取与之际,时求合理,惟公惟恕,便不为鄙秽所染矣。凡私己求胜,喜声誉,竞是非,好谈人短,皆是下俚气味。
大人量含太虚,万物一体,何己可私?何人可胜?谁为声誉?炫耀何人?谁得谁失?是非何从而起?人之短皆己之短,岂敢轻谈!又检身不暇,岂敢见人之短!此皆是目前实事,虽非悟后之修,亦是梦中之觉。愿与诸生勉之。
了凡认为文字最犯忌的是:有粗俗下流的气味,必也要能包容六合天地,渺视往来古今,使高则直达青天,下则可彻重泉,大开大合,痛快淋漓,这样才算“庶可压倒元、白”。
压倒“元白”是一个典故。过去唐朝有个诗人,叫杨汝士,在一次聚会上写了一首诗。结果元稹和白居易一看,这诗这么好,自己都没得写了。杨汝士特别高兴,喝得醉醺醺回去说,“今日我压倒元白了。”
有时候一文、一诗不让名手,也是有的。“谁家案头无佳作,御手能得几人评。”就像当年崔颢压倒李白,李白是何等人哪?那天他上到黄鹤楼,看到崔颢一诗: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看这个,李白大为赞叹,不由得提笔写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律诗被称为唐朝第一快律,被认为是唐朝最好的七律。可就是这首七言律诗,正是用我们的打油诗来写的,不合古法,完全没有用七律的格律来写。但一点都不妨碍这首诗成为七律的千古巅峰之作。所以李白游完后心中还有不平之意啊,就在凤凰台那儿写了一首: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看这两个意境高下何如?到底李白还是李白,第二首诗写得也是千古高卓,令人意趣慷慨。
“然此不必希慕高远”,但也不要因为要求高远而有意高远,只要心地超然、光明洁净就好了。“亦不必别立门户”,不用另立门户,非得要怎么怎么样。“只于日用饮食、语默取与之际,时求合理,惟公惟恕,便不为鄙秽所染矣。”写文章在日用饮食之间,语默动静之间、取与之间,求合理,有公正,能包容,便不为鄙秽所染,你的文章就不会那么庸俗肮脏。“凡私己求胜”,凡是私下里一定要标新立异,非得把文章写得多好多好,让领导一听各种不一样,眼光一热,故意去求。“喜声誉,竞是非,好谈人短”,喜欢沽名钓誉,好谈人是非,好论人短,这都是下俚气味,都不够包容。
你看,“大人量含太虚,万物一体,何已可私?”真正的心胸开阔的人,与万物一体,没有什么可自私的。“何人可胜?”没有自己作为一个自私的对象,也没有别人作为一个竞争的对象,跟谁求胜?“谁为声誉?炫耀何人?”为谁求名,炫耀给谁看?又“谁得谁失?”
“是非何从而起?人之短皆己之短,岂敢轻谈!”这句话特别好,这是了凡的妙语啊,经典啊!别人的错误、别人的缺点,其实都是你自己的缺点。你先想一想你有没有。我们通常讲的,“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你做得到你就要求别人做到,你做不到,就别要求别人做到。古人这话讲得很好。我也经常这样反省。当我看到别人这个短处时,我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短处。“人之短皆己之短,岂敢轻谈!”
“又检身不暇,岂敢见人之短!”《论语》里也讲过这个话,说子贡方人,子贡去议论说这个人长那个人短,孔子很不高兴,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你能耐呀,我可没空做这个事。检点自己的身体还来不及。没暇,没时间,岂敢去强人之短。
“此皆是目前实事,虽非悟后之修,亦是梦中之觉。愿与诸生勉之。”这就是目前你们要干的,不是悟后才做的。就这一点也是梦中的觉照呀。这是了凡的告诫之词,他说我讲得也不一定高明,自己谦虚自己。不尽之处希望与各位共勉吧。
第三章 了凡的作论四法
我写的文章,凡署上我名字的,我一般都认真对待,反复看,尽量不要有错别字。我发的微信、微博,我都反复看好几遍,有错别字我就难受,我就给它删掉重新发。这是因为文章关乎心术。一种菜不好了,人吃了对身体不好,一本书一篇文章错了,流毒万世呀。过去古人讲,你要写一篇男女交欢,诲淫诲盗的东西,是要万古遗臭啊。
作论是古代士子为文必备的本事。也是最能反映古人文风的题材。我选了了凡论述如何作论的四个方法。
一、作论要明白写文章关乎心术
文章关乎心术的看法,在中国由来已久。孔子说,言而不文,行而不远。意思是一个人的文字如果没有条理和义理,那他也走得不远。我们来看了凡对此怎么看:
按《说文》云:“论者,议也。”故必反复辨诘,方为得体。或翻案见奇,或设难起意,或于有中求无,或于空中献象。穷于有数,近于无形,去碍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须依于忠厚,止于理义。可标驳群彦,不可戏薄圣贤;可据理陈词,不可以强词夺正理。众毁而吾独誉之,发吉人之心事,抒千古之幽光。若众誉则不可轻毁也,有过处可求无过,无过而求有过,则刻矣。文章之微,关系心术,学者慎之。
《说文解字》里说,论者,议也,就是作论要反复分析、论证,它才能得体。“或翻案见奇”,如果有定论的东西你要从新从妙处翻案,重新又出新观点。“或设难起意”,或者故意设难起问。“或于有中求无”,或者从已经有的东西里分析出没有分析过的妙处。“或于空中献象”,或者从空里面勾勒出没有出现过的现象。“穷于有数,近于无形”,在有限的数里又分析出更多的空间,在无形无靠的空间里抓取到可以呈现的。“去碍求通,钩深取极”,在充满障碍里面发现了通路,在极深的区域又挖掘到新的极致。“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筌蹄出自《庄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意思是筌是用来捕鱼的,得鱼后往往容易忘记拿筌;蹄是用来网兔的,但网得兔后往往忘了拿蹄。所有前面举的这些例子,其实都是思维有疏漏的地方,权衡因事而有变的地方。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在各种看似已经考虑完了的地方,又出其不意地获得了更多。
同时,了凡主张这种反转与超越的智慧,都必须“依于忠厚,止于理义”。就是要以忠厚为归,以义理为止。“可标驳群彦,不可戏薄圣贤”,就是这样才可以在杰出的人中脱颖而出,万万不可存在戏弄轻薄圣贤的主观故意。你可以据理陈词,但不要强词夺理。“众毁而吾独誉之,发吉人之心事,抒千古之幽光。”大家都说他不好,你却单单能说出他真的好在哪,所谓能发吉人之心事,能把好人的好说到位。“若众誉则不可轻毁也”,但是对大家都说好的,你不要轻易说不好,否定一定要有依据。“有过处可求无过,无过而求有过,则刻矣。”对古人,有错的地方可以求出没错,这是替古人热肠呀。但是古人没错的地方你非得求出有错,这就是刻薄了。有些人写文章故意标新立异,有过错呢非得说他没错,没过错呢却非得说他有错。这显出为文者的心态有失厚道。
“文章之微,关系心术,学者慎之。”所以了凡认为文章虽然小,但关系到心术,学者一定要慎重。
二、作论须明三等
古人作论,最忌讳空言。了凡将作论分为三等,一是性理论,二是政事论,三是人物论。并深入分析了这三类论的特点及写作要点。他认为:
论有三等。一是性理论:贵研精阐微,根极理要,以《左》《国》之词华,发程朱之心事,使确然不易,灿然有条,此最难者也。
一是性理论。这在了凡看来是最难写的。你要把这个理讲清楚,要“贵研精阐微,根极理要”,也就是对性理有相当的研究,并对诸家的微细区别搞得很清楚。谈问题能谈到根上去。要“以《左》《国》之词华,发程朱之心事,使确然不易。”既要有《左传》《国语》用词的凝练华彩,又要有程朱一样的心事。达到说理明确,不可更改。而且要条理清楚,思路清晰。王阳明虽然反朱熹,但他自己也说过,我的思想百分之八九十和朱熹是一样的。他与程朱只是路径不一样,后人夸大了王阳明和朱熹的差异。了凡学王阳明,这句话也显现出了凡对程朱还是肯定的。所谓的“程朱心事”是万古不易的。我也这么认为,程朱心事是锦绣。当年北大的汤用彤教授,著名的研究佛学的学者,五四运动也是一个急先锋,当年曾大力反对程朱理学。
奇怪的是越是反对程朱的人,越没读过程朱理学。我们今天仍然有好些人反朱熹呀,说谁谁谁不好。或者反国学,国学有什么好的呀?反!反的人都是不读所反对者的书的人。他都没读过,他就敢反。汤用彤当时也反得厉害,他是研究佛教的,他说他随着大流很反感宋明理学。结果有一次他说他偶然读到朱熹的东西,结果读出一身冷汗,这才发现理学不得了。我早年25岁之前,程朱的东西我也不读,我也觉得看不起。从十三经里面反复读,自以为求孔孟真意。后来再读程朱,我才知道尤其是朱熹是个大海,是个大山脉。那是不得了,其人心事之广阔,学问之渊博,真堪称中国第二个孔子。所有自称孔子的人皆是虚妄,朱熹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第二大思想巨人。不读他的书,不知道他的伟大。
一是政事论:贵独稽政源,参酌流弊,弥纶群务,折衷是非。陈法则句句可行,警世则言言可惧。此亦不容苟作,然较之性理,则粗而易骋矣。
二是政事论。要“贵独稽政源”,要去考察他这个政治来源。“参酌流弊”,根据现在时事的变化,看有什么流弊。“弥纶群务”,综合各种目前的事情来分析,“折衷是非”,综合分析各种是与非。要做到“陈法则句句可行,警世则言言可惧”。也就是议论政事如果提出建议与方法,则要句句能有可行处,如果要警戒世人,则言言要起到戒惧作用。
“此亦不容苟作,然较之性理,则粗而易骋矣。”写政事也不好写啊,但是比较写性理论来说要相对容易一点,粗狂犷一点,好驾驭。比如你想写一个论地区的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这个写起来就相对好写一点。要写一个地区青年干部的智慧如何提升,这是个思想上的、心理上的东西,这个反而就不好写。这个政事论呢就是个计划,具体的事儿,相对好写好驾驭。
一是人物论:贯穿古今,诠次贤哲。贬一人而有益于天下,则毁之不为薄。如韩愈之《争臣论》、苏洵之《辨奸论》,皆非无实之空言也。善褒者,语不多而美独至。如曾子之称孔子,止“江、汉、秋阳”三言耳,而大圣人气象俨然在目。司马迁作《孔子世家》,语愈多而揄扬愈不足,系识见不侔耳。此作论者所以贵有识也。
三是人物论,品评人物。“贯穿古今,诠次贤哲”,把古今贯穿起来给贤哲次第品评。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事。“贬一人而有益于天下,则毁之不为薄。”你通过贬低一个人物但却有益于天下,虽然毁了他,你也不算刻薄。因为这样你有利于天下正确认识历史。比如,皮日休论述了汉朝一个大家,都认为好的名相其实是个奸佞之徒。像韩愈写的《争臣论》,直接对当朝的大臣提出批判。苏洵写的《辨奸论》,就是讽刺同朝的王安石。说王安石这个眼睛啊有四白。一般人眼白上下是接上的,苏洵讲王安石的黑珠子四边露白,说奸相小人奸猾之辈皆眼露四白。王安石一看,就知道是在骂自己。大家都觉得骂王安石骂得对,王安石在历史上声名不好,后来他下来之后所注的四书都给烧掉了。王安石有功利之图,有些东西是不够清晰的。他的学问也不够通达。
“皆非无实之空言也”,这些文章都是没有实际依据的空空其谈。“善褒者,语不多而美独至,”善于褒奖的人,话不用多,美就飙升出来了。“如曾子之称孔子,止‘江、汉、秋阳’三言耳”。曾参评价孔子就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你们想想,用整个江汉水洗涤,整个秋阳高照之,那种洁白而温暖的感觉。几句话就勾勒出大圣人的气象,俨然在目。了凡批评司马迁写孔子,“语愈多而揄扬愈不足”,说司马迁赞孔子的话语很多,但觉得没赞扬到位。“系识见不侔耳。”这说明识见差异太大。
看来了凡对司马迁有点意见,认为他见识还是有些不够。鲁迅还是很推崇司马迁的。司马迁也确实是千古高峰,但是也有些许争议。其实了凡批评的司马迁的《孔子世家》,更多的来自于《孔子家语》和《论语》,还有从十三经里面采掇而成的。我去年写了一本书叫《历代名家绘孔子圣迹图精解》,对此有所考证。书出来后,在北大举办了出版座谈会。包括哲学界、文化界的王守常、李中华等著名学者数十人出席了研讨会。我在会上也谈到了对孔子如何评价的问题。“此作论者所以贵有识也。”所以作人物论,作者要有很高的见地。
三、作论要有主见
作论要表达的就是作者的独得之见,所以作论的主见是要凸显的,不然拾人牙慧了无意义。了凡认为:
——凡作论,须要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然后可传。
万形有弊,惟理难磨。理不胜词,虽工无益也。先辈如柳子厚之《四维论》、欧阳修之《朋党论》、唐庚之《议赏论》、近世唐荆川之《四皓论》、予之《三监论》,皆确然不可易者也。说理既透,主意既高,不烦雕琢,词华自足千古。次之,则修词矣。
凡是作论,写文章,了凡认为须要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要有一段主见,提出来千古不可易,万世可传,只有这样“然后可传”。这对作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说明了凡认为文要有实用。昔日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的就是不要空泛作文。
“万形有弊,惟理难磨。理不胜词,虽工无益也。”说的是万物有形则必有弊,理无形却很难琢磨透,是最难讲清楚的。“理不胜词”,如果词汇很工整,理难与之相衬,则工整就是一种摆设。就像山水开发而没有人文,只是徒具形式。你用多少词去描摹这个浅理都显得苍白。先辈像柳子厚就是柳宗元写的这个《四维论》,他不太同意管子讲这个四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中山先生却很崇尚这个。可是柳子厚说,不对,礼义是大的,廉耻是小节,并在一起这么说不对。欧阳修的《朋党论》认为,君子与小人之朋当分辨好。包括宋朝的唐庚写的《议赏论》,到底怎么去赏罚?我们都说治理国家要有制度,要赏罚严明。唐庚说不是,制度和法律制度还在其次,主要是君王要赢天下,要有个仁心厚爱,爱是胜于一切的。也就是说制度和修养,修养为先。他写的这个《议赏论》就是这个意思。近世唐荆川之《四皓论》,就是论汉朝的商山四皓。予之《三监论》,了凡也不客气,他把自己的《三监论》也列在其中。
《三监论》我读过,别出新论。了凡把自己的文章和这些大家的文章列在一起了。“不信今时无古贤。”我同意了凡的这个看法。有时候我做的诗词、写的文章,有的自觉可以传世,自己就在那开心。“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你自己写文章有时得了好句子,就不让古人。不错就是不错嘛。过去曾经有个笑话,倒可当另外一个参考。有一人伸出五个手指头说,我看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不超过五个,老子、庄子、孟子、孙子,边说边把手指头扳下去。说到第五个不说了,也不扳手指头了。“第五个是谁呀?”有人问。那人一副自得样,众人醒了:“那是您老!”那人答:不敢当,不敢当。边说边把手指头扳了下去。这就是把自己抬得很高又不好意思直说。了凡确实认为并也直说,自己的《三监论》是“确然不可易者也”。可与古今大家媲美。当年《吕氏春秋》写完后放在那悬赏,说谁能改动一个字,就给你千金。结果就没人出来改它。这说明对自己的文章很自信。
“说理既透,主意既高,不烦雕琢,词华自足千古。次之,则修词矣。”如果作论说理说得很透,立意又很高,这论的词华就自然而然能高卓千古,而不需要雕琢了。如果不能到这个高度,那你就要修辞了。就好像我们写书法,一笔下去,浑然天成。次一点的,就是这一笔下来呢修一下,再修一下。
四、学作论
真正要把论作好,要打好基础,所谓厚积而薄发。从了凡的文章看来,他是很爱读书的。他晚年虽受不公平待遇,但仍然博览群书,积极参与嘉善县志的编撰。同时,作论要积极动笔,了凡的文集在古人那里,也算不少了。我们来看了凡认为作论该如何打好基础。
学作论,须将《左传》《国语》《韩非》《吕览》之属,各摘数篇,熟诵沉思之,有作即拟之,不似则易之,始于拟议,终于变化。盖其初学也,惟恐其不似既也,又恐其袭焉而不化矣。至于变化,则心肝骨髓全是古人,启口容声无非高调。若待招之而后来,麾之而后去,已落第二义矣。
像过去要学作论,就要将《左传》《国语》《韩非子》《吕览》,《吕览》就是《吕氏春秋》,这些书“各摘数篇,熟诵沉思之,有作即拟之,不似则易之,始于拟议,终于变化”。把这些经典著作里的好的篇章各挑几篇,然后高声熟诵之。我以为,一个人肚子里面要背几篇好文章,精彩的一定要背,慢慢地他这个文思气涌就能够出来。“有作即拟之,不似则易之。始于拟议,终于变化。”把自己的感觉参照《左传》等的篇章安排,模拟着去写,主题相似就模仿,写得不像就改,以经典为准。刚刚开始是模仿着写,终于掌握这个变化之道,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是刚刚初学写文章。
“盖其初学也,惟恐其不似既也,又恐其袭焉而不化矣。”刚学的时候会担心学得不像,要琢磨怎么才像,但学像之后又要警惕拘泥不化,又要脱离出来。到最后,“至于变化,则心肝骨髓全是古人,启口容声无非高调。”到最后,你的文章的精气神很像古人,你说的话也像古人一样卓尔不凡。我写的一些文章包括一些古文,有的放在网上,有好多人认为是古人写的。我记得在《中国青年报》上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我一首诗在里面,我截了一句做文章题目。后来发现被好多人引用,并以为是古人诗中的名句。这句诗是“左悬明月右悬灯”。大概写我做出版社社长时,有时很累,但每天晚上回去很晚要读书。“数夜诗文读欲困”,读这个诗文才读了几页有点困,手中书因为困而刹那一激灵,发现“左悬明月”“右悬灯”,手握书。就得了这么一句,我在家里经常就是这个感觉。所以书要读透,文要悟透,此中妙处,难与君说。
“若待招之而后来,麾之而后去,已落第二义矣。”如果琢磨半天,琢磨着才来,离开这个状态才出来,就落了第二义了。
论贵古,贾生过秦其最也。论贵圆,苏氏兄弟称绝调焉。故学论者取材于古,而凡又当畅之以苏文。
如果要论以古为贵,则贾谊的《过秦论》为最。爱写文章的人应当把《过秦论》背一遍,此文之辞气、学理、气势、论证、逻辑,都非常棒。如果要以圆润为贵,则苏氏兄弟可称绝调。“学论者取材于古,而凡又当畅之以苏文。”所以学作论可以从古人处去取材,平时则要多读苏轼的文字。苏东坡文章写得好。当年皇帝把苏东坡贬走了,太后逼着皇帝要求把苏东坡找回来。苏东坡写一首诗,包括他的文章,天下就等着传着看,传遍天下。古人认为“韩柳苏欧,固文人之最奇”。
论有破有承。入题之后,有原题;原题之后,始入大讲;大讲之后,有腰有尾。宋人“绳尺论”其法最备,嫌其太拘。然初学作论,不阅之则无规矩,而不泥焉,斯善矣。
写论,主题有破有承。入题之后,先有原题;原题之后,开始大段论述;主旨之后,还要有腰有尾。这是宋人的“绳尺论”,讲得最清楚了。绳和尺,就是有规矩。宋人有专门做文章的一些规矩,后演变成八股文。八股文,提出问题,论证问题,开合转承,有一套逻辑递进。只是后来八股专门以背范文来模仿,路子就歪了,按一套八股方式会限制人的思路。但对初学作论者,可以通过这个学规矩,如果能不拘泥就好了。
第四章 思考与启发:文风与实干之去弊兴利
了凡的文风观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和思考呢?我们今天的文风又应当怎么去弊兴利呢?
我想,第一个应当是文行合一。写文章一定要和实际结合起来。第二个是知言。孟子说:“吾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懂得语言的规矩,要有文化的基础。第三,更重要的就是“为文关乎心术”。写文章下笔一定要有益于天下人,胸襟要高。要将文风与实干深入关联,通过改文风促实干。
窃以为,我们今天的文风必须去三弊,兴三利。
首先要去宏大叙事,兴现实话语。认识文风与实干的时代本质,改变话语方式,使表达方式回归现实。传统也是我们割断不了的一种现实。同时,文化思想、工业技术、行业实践不是脱节的,它们有着深层次的交互影响,需要我们从中掘取思想与文化的养分。思想文化一旦与现实脱节,就会变得苍白。所以可以选取各行各业优秀代表,参与文化建设,发挥调度好一切文化资源,如学者对现实文化创造的深度参与,理论科研成果的进一步大众化,等等。
其次要去表面认同,兴真学实干。事事回到自身,与身心交涉,不是心口两层皮,将外面做得应付得光鲜,内在是另一套世俗技巧。如为人民服务要从内心认同,而不是虚应故事。改革在不同阶段文化的诉求不同,坚持改革开放,新的文化期待,是让文化回到本位,让文化发挥自身的作用。改革是一种自新的文化,要让活力激活每一个瘀滞或阴暗的层面,以真学实干为民兴邦。
其三要去人云亦云,兴自家话语。历史的文化以及未来的文化,都最终需要通过自我自觉这个主体进行整理并确立位置。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说,使文学回到人,回到良心的指引。不能假,文化要有生命,要有自觉,不是他觉和附庸,不是游魂,而是自觉。只有自觉才能认识文化的时代使命。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之后的中国文化,需要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形成人文自新。所以改造文风,鼓励在实干的基础上讲自己认识到的和能做到的与现实关联的话语,这样更有利于实干,有利于言行相符,而不是人云亦云。
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需要优秀中华人文精神的复兴。而优秀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复兴,需要改造我们的文风,需要将文风与实干兴邦结合起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