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放弃——轻松游弋于艰难世间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便是人生在世寻常的际遇了。由此可见,不习惯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

    ——周国平(当代哲学家、作家,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学会舍得,才能获得

    生活是一种舍弃的艺术,有舍弃才有获得,善于舍弃生命中的多余,换来的是心智的清醒,心灵的净化,健康的体魄。

    ——叶舟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时时刻刻都在面临放弃和被放弃。但你必须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探索都能发现鲜为人知的奥秘,并不是所有的跋涉都能抵达胜利的彼岸,并不是每一滴汗水都会有收获,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会有美丽的结局。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明白这点,也许你就会在失败、迷茫、愁闷、面临“心苦”时,找到平衡点,找回自己的人生坐标。

    从前有个孩子,手伸到一只装满榛果的瓶里,他尽其所能地抓了一大把榛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榛果,又不能把手抽出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这时一个旁人告诉他:“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抽出来了。”

    贪婪是大多数人的毛病,有时候只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放,就会为自己带来压力、痛苦、焦虑和不安。往往什么都不愿放弃的人,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放弃是一种智慧。尽管你的精力过人,志向远大,但时间不容许你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如把眼前的一大堆食物塞进嘴里,塞得太满,不仅肠胃消化不了,连嘴巴都要撑破了!所以,在众多的目标中,我们必须依据现实,有所放弃,有所选择。

    一位精神病医生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在他退休后,撰写了一本医治心理疾病的专着。这本书足足有1000多页。书中有各种病情描述和药物、情绪治疗办法。

    有一次,他受邀到一所大学讲学,在课堂上,他拿出了这本厚厚的着作,说:“这本书有1000多页,里面有治疗方法3000多种,药物10000多样,但所有的内容,只有四个字。说完,他在黑板上写下了“如果,下次。”

    医生说,造成自己精神消耗和折磨的全是“如果”这两个字,“如果我考进了大学”、“如果我当年不放弃她”、“如果我当年能换一项工作”……

    医治方法有数千种,但最终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把“如果”改成“下次”,“下次我有机会再去进修”、“下次我不会放弃所爱的人”……

    钱钟书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葡萄的人认为他拿的葡萄越来越差。把好的留在最后吃的人认为他吃的每一颗都是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他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

    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要不开心呢?

    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问题,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如果一生不懂得去选择也不懂得去放弃,那一辈子就永远也没有快乐。

    漫漫人生路,只有学会放弃,才能轻装前进,才能不断有所收获。一个人倘若将一生的所得都背负在身,那么纵使他有一副钢筋铁骨,也会被压倒在地。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懂得放弃小利益,不为小恩小惠所动,这绝对是一本万利的。当然,用自己的利益做赌注,即使再小,也不是任何人都愿意去做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敢于下注。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个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不放下背着石头咋能登山呢?”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

    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极至高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执着,或许是信念,或许是一种习惯,或许是一份感情,合理的执着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原动力,可是有时候过分的执着却会变成一份盲目的坚持。因此,执着追求和果敢放弃是走向成功的双翼。不执着容易半途而废;不放弃,便容易一条道走到黑。作出准确的判断,选择属于你的正确方向,才能让你一步步踏上成功的快车道。

    放弃是一种艺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仅需要你做出选择,而且更多的是要学会放弃。与其说是选择得当,不如说是放弃得好!人生苦短,要想获得越多,就得放弃得越多。那些什么都不放弃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少收获的。其最终结果是对自己生命的最大的放弃。让自己的一生永远活在碌碌无为之中。

    总的来说,放弃是一种睿智,是一种豁达;放弃是金,是一门学问,放弃是对美好事物发展的又一个开始,是新的起点,是错误的终结。它不盲目,不狭隘。放弃,对心境是一种宽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它清扫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会阳光灿烂。所以,朋友们,把包袱卸下,放开你心里的风筝线,不要让风筝把心带走,让你的心和风筝一样自由的翱翔!别忘了,在生活中还有一种智慧叫“放弃”!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幸福和快乐是一种相对的感受。如果为失去一件事物而懊悔苦恼,那么,失去的就不仅是那件事物,还有心情、时间和健康。

    ——徐光宪

    人的生命如同一趟旅行,如蜗牛一样负重,自然无暇去欣赏沿途的风光。抛弃肩上不必要的物品,抖擞掉所有挂碍,旅途才会愉快。笔者曾见一幅漫画:一个背着布袋的和尚吃力地行走,放下布袋后,身体立即轻松舒适。他说:“放下就是快乐。”其实,快乐与否倒更在于放下与不放下之间的平衡。做人,至少不该放下正直;处世,至少不该放下宽广的胸怀;做事,至少不该放下厚道。责任不该放下,良知不能放下,情义不能放下。不该放下的无论如何不要放下,否则你就是播下不幸的种子;该放下的自当平静从容地放下,太多的人原也曾从容、平和地生活着,可一旦面对太多诱惑的时候,难以取舍,从此便眼花缭乱、烦恼丛生;甚至在现实中被太多的欲望牵扯着而不知进退,在山重水复中迷失自己,并无端地折磨自己,自寻烦恼,伤己的同时还在伤人,而让自己成为最可怜和可恨的人。所以,放弃,是一种智慧之举,一种至高境界。人能抛弃一切芜杂累赘,人生才能得到升华。

    选择放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只有成熟的人才懂得该放弃时放弃,树立目标后坚定选择。生活不是单纯的取与舍,不要斤斤计较失去的,有时得到比失去的更可贵。放弃是为了更好地选择,在放弃中进行新一轮进取,懂得选择,学会放弃你就能找到一个美丽的天地。懂得放弃才能拥有一份成熟,才能获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放弃了过高的奢望,放弃了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脚踏实地,才能获得真实从容,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来,放弃了不可能的结束,才能重新开始。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唯一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放弃的人才能彻悟人生,笑看人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刘琴是一家公司的业务员,公司的业务部主管调职了,于是公司决定在几个业务比较出色的职员里面选择一个来出任业务主管。刘琴也在后备人选中,她高兴极了,心想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

    刘琴还有一个特长是弹古筝,正好这段时间有一个朋友来找刘琴,说是有个兼职家教的活,教一个孩子弹古筝,问刘琴是否能去,对方家长给出的工资还比较高。刘琴算了一下,她兼职一个星期的收入就快赶上她半个月的工资,就一口答应了。

    刚开始几天还好,公司也不忙,教孩子的东西也比较简单。可是没几天,公司的业务量加大了,她每天不得不白天跑业务,傍晚教古筝,晚上回家还要做善后工作。一个星期下来,工作状态不好,业务量越来越少,单子也总是出错。而到了孩子家要教古筝的时候却提不起精神来,有一天居然睡着了。

    一个月以后,单位升职名单里没有刘琴,她还因为工作中的一些错误被扣了很多工资。兼职那里也因为自己精神不佳,被家长看到,拿到的钱并没有预计得多。

    这个时候,刘琴才懊恼自己太贪心,什么都想得到,最后却得不偿失。

    人生就是如此,当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局部利益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正所谓拿得起放得下。

    选择其实就是一个“放”与“取”的过程。该放什么,该取什么,说到底是一种人生艺术。放弃就是为了更好地选择。只要你在人生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你就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年轻人拥有较之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自由的选择权和发展权。面对众多的职业选择机会,冷静与克制是最好的心态。毕竟我们的精力与智力都是有限的,作为专业化社会大系统中的一分子,我们只是一个部件,而不可能是整部机器,我们的成功依赖于我们的专业化程度,我们必须看到任何伟人都是属于其特定领域的,离开了这一背景,他们同凡人并无区别。

    因此,凡成功人士都明白只有将自身的光热聚焦于一点,才可能点燃成功的火种。在历史的长河中,成功人士都有各自的缺陷,但是这并不能妨碍他们走向成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无法处理一切事情。他们只是“团队”的一部分,在团队之中仍有许多人很重要,可以弥补他们的不足。于是他们学会了只关注和经营自己熟知的领域,而将其他不了解的事物托付给专业人员,他们信任和鼓励这些专业人员,以便相互协作,使事业的机体成功运转。

    拿得起,放得下

    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豁达。

    ——鲁迅

    “放下”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自由。如果不懂得“放下”的艺术,人就活在痛苦里,如果事事向“钱”看,“我们的人生除了钱还剩下什么?”不知道,这样的话有多少人问过自己。有一位皇帝,登上城墙说:“这么多人,国必强盛。”身边的高僧说:“我只见到两个人,一个贪名,一个贪利。”这句话充分指出了世上追逐名利的人之多,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一个成就大事的人,不能贪图眼前的荣华富贵,以免被暂时的收获蒙住了双眼,被身边的追名逐利之气扰乱了内心;不要和人针锋相对地争高下,以免过早暴露出野心,徒增恐惧心。这样处世,即使落入艰难困苦中,也不会有什么忧虑,而当宴饮游乐时却要警惕,以免无意中误入堕落之途。即使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畏惧,可以保持冷静独立的心智;而当遇到孤苦无依的老人和小孩时,却具有高度的同情心,以博得大众的拥戴。始终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特立独行的处世风格,超越一切世俗的羁绊,果敢走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这样的人是拿得起放得下的,对他们而言,人生就是如此,有得到就一定有失去,这种心态,让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顺。

    有这样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放下的重要性。

    两个和尚赶路,遇到一个美女被河水所阻,其中一个和尚就背她过了河。他们又继续赶路,走了好久,另一个和尚指责他的同伴:出家人不近女色,你怎么能背她呢?那个曾经“美女在背”的和尚叹息道:我早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她?

    人生是复杂的,有时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拿起和放下。应该拿得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拿,不该拿的则当毅然放下。拿起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下需要巨大的勇气。若想驾驭好生命之舟,每个人都面临着这样的永恒的课题。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钱财确实给人带来了不少快乐,也给人带来不少烦恼。对于有些人来说,把钱财看得太重,自己无钱时眼红别人,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地得到钱财,自己有钱时又非常吝啬,亲兄弟之间甚至对父母也是分厘必争,对这些人来说,钱财不仅是烦恼,而且能使其丧失生命中原本拥有的许多东西,当然不会给他们带来快乐。该放下时放下,这也是为人处世的必修课。

    在远离都市喧嚣的僻静处有一条老街。街上有一家修鞋铺,住着一位修鞋匠。与别的商店不同的是,这位老修鞋匠还保留着十分原始的经营方式。他从来不吆喝,晚上也不收摊,过着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他的旁边放着一个修鞋机和一个紫砂壶。他认为自己已经老了,挣的钱够自己喝茶就可以了,十分满足于当下的生活状态。

    有一天,一位古董商从他身旁经过,不经意间看到了老鞋匠身边的紫砂壶,看那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颇有清代“捏泥成金”美名的戴振公的风格。据说这种壶全世界只有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于是,商人走过去,拿起那把壶仔细地端详起来。他发现在这把紫砂壶的壶嘴外有一记印章,还真是戴振公的!能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找到如此珍贵的古董,商人惊喜不已。

    这个商人没有丝毫的犹豫,他找到老鞋匠,说愿意出10万元买下这把壶。老鞋匠听到后,很是吃惊,随后马上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的家庭世代传下来的,他们祖孙几代都用这把壶来喝茶。

    壶虽然没有卖,但商人走后,老鞋匠内心不平静起来。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没有想到这把普通的茶壶竟然这么值钱。是商人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原来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将壶放在小桌上的,现在他只要坐起来再看一眼,就会感到心累。尤其使他不能够容忍的是,当四周的人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都纷纷过来问询,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还有的大晚上来推他家的门。就这样,一把壶将老人的生活彻底打乱了。

    一段时间后,商人再次拿着20万元现金登门,老鞋匠再也坐不住了。他狠下心,将左右店铺里的人都叫过来,拿起一把斧头,当众将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从此之后,他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老鞋匠正是因为勇于舍弃,才获得了恒久的幸福和快乐。如果他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将紫砂壶卖了,那么,他最后的几十年就有可能会在忧愁和烦恼中度过了。

    有人唯财是贪,唯色是渔,此种人动物性没有蜕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取,这样的人,才是有气节,真正对得起这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的人字。放下对金钱的执着,才能取得生命的尊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称赞。

    作家易卜生对金钱的认识可谓精辟。他指出:“钱能买来食物,却买不来食欲;钱能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钱能招来熟人,却招不来朋友;钱能带来奉承,却带不来信赖;钱能使你每天开心,却不能使你得到幸福。”钱能做很多事,但同样也有买不到的东西,因此,放下对这些身外物的执着追求,便可换回一颗自由、不受污染的心。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种放得下的清醒。其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诱惑实在太多,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放下。如果抓住想要的东西不放,甚至贪得无厌,就会带来无尽的压力、痛苦和不安,甚至毁灭自己。

    古语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句话就道出了“放下”的快乐,而作为现代人,我们为何不像他们一样,学会“放下”来让自己少一分烦恼,多一分快乐呢?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下却很难。一个懂得放下的人,必是有心胸,懂得享受生命的人,这样的人对于“名和利”并不在乎,一切事情,都从本心出发,将一切烦恼都抛之脑后,快乐才是他对人生的最高追求。本着这个原则处世的人,必有一颗超然的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