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
这是一本薄薄的册子,却又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读完张晓林先生的小小说集《宋朝故事》,我的第一感觉便是这样的。这本只有20篇小小说的典藏丛书,用简洁的语言、或庄重或幽默或调侃的故事,把我们拉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宋代,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些文官武将们的智勇和龌龊,将每一个人物都变成一面历史的镜子,来照一照当代形形色色的面容。因此,只要你简单地一读,这些作镜子的古人脸谱立刻就印在了你的脑海里,想抹也抹不掉!
张晓林是以笔记体小说而出道的,十多年前他就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灵巧的笔法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写出了一系列生活味极浓的小小说,在小小说领域备受推崇。多年以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用笔记式的笔法将宋代有警示作用的人物故事巧妙地表现出来,让他们重新站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他们是如何在当年那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成功或失败的。一个个故事就是一部部血泪史,在皇权政治的阴影笼罩下,那些“天才”们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的光光彩彩地升官,却灰头灰脸地被贬;有的拍马害人,虽寿终正寝却被后人唾骂千年;有的一身学问,却一招不慎而陷入囹圄……腐败的宋朝,是一锅大杂烩,所有人都被煮在了这个无形的大锅里,连那些皇亲国戚甚至于皇帝自己也被煮得肉烂成泥。
米芾、蔡京、寇准、丁谓、魏野等都是宋代名人,他们均以文墨盖世而出名,又受到皇帝的宠爱,变成了皇帝身边的重臣。然而,权力也是一面镜子,这些人中,一旦官至极品,有的害人,有的被害,到头来又都以戚戚悲悲而收场,成为皇权政治的牺牲品。用现在的眼光看他们,他们简直是一群疯子!可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政治漩涡中,他们又都是人间枭雄,以自己的力量影响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宋朝故事》最有看点的当是张晓林先生的哲理表现手法。在《洁癖》中,书法巨人米芾因为爱干净,不屑身边文人雅士们那些龌龊的作派,而得罪了不少人。然而,虽然他有洁癖,却难逃也干龌龊勾当的下作之事——为了得到别人的《五牛图》居然偷梁换柱,最后被人告发入狱,判他的人正是当年他得罪的墨客。而在狱中,狱卒们故意恶心他,送饭时“拾起两三根稻草,窝了窝,去旁边的溺器中蘸了一下,捞出,狠狠地在饭碗里搅拌起来”,米芾醒来看见了狱门口的饭碗端起吃了。《天噬》中,得势之后的蔡京陷害忠良,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但他也在心惊胆战地过日子——怕死去的冤魂报复。到头来,还是落个也被贬官的下场。当他带着仆人在人们的谩骂声中前往岭南路过潭州时,提了一条蛇剁头开膛火烤充饥。之后心疼被老仆人扔下的蛇头,说它也能充饥,就在蔡京捡拾那蛇头时,被蛇头咬中了大拇指,蔡京立刻中毒而死……
前一篇中埋伏着两个哲理事实,一是米芾一生爱干净,应当干净做人,却在《五牛图》面前经不住诱惑,干下不洁之事,这说明只要是人,者B有人性的弱点;二是在狱中不是照样吃了被人做了手脚的脏饭吗?它告诉人们,人性的弱点常常给丑恶造成可乘之机。后一篇哲理在于老奸巨滑的蔡京一生防范了许多暗杀事件,最后败在了一只死去的蛇头上,真可谓防不胜防啊。它隐喻人不能丧尽天良,你要干了坏事,即使再严于防范,也逃不脱老天的惩罚。
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衡量一千多年前的人物,是张晓林先生这本书的另一个特色。为什么要挖出历史故事来展现给人看?就是想用往日发生的故事启迪教育我们,使我们以史为鉴,不走古人走过的错路。书中的人物,都是那个时代的名人名家,不说官至极品,就凭他们超一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才能,在民间就有极高的声望。但是,他们在尔虞我诈的封建王朝中,在明枪暗箭的斗争中,一个个都败下阵来,小到伤痕累累,大到性命不保。难道说这样聪明的人不知道保护自己?否!他们的悲剧是封建王朝中君主至上的体制所造成的。他们会被一个人钦点之后一夜之间成为进士,蟒袍玉带加身就成了大官儿;他们也会因为一件小事做错被这个人一时发怒贬到千里之外的不毛之地,抑或是弄个莫须有的罪名锒铛入狱。他们的命运完全攥在皇帝的手心。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样的集权政治下造就的各色人物,亦会引起诸多思考。
佞臣丁谓自小练就了对文字过目不忘的本领,深得寇准等正直大臣的赏识,并举荐到皇帝赵恒那儿做事。然而,当他功成名遂之后,却不思报国报恩,反倒为一些小节加害良臣,并把聪明才智用在权术上,完全变了质。《佞臣》的主题思想在于腐败了的宋朝政权,即使有几个忠良也会被一些小人暗算,因为这些佞臣根本没有把才智用在治国上,只想着如何将那些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人铲除。《道行》写的是赵恒做皇帝前是开封府尹,因为一件小事派心腹蔡某到咸平县找县令李应机。但这个蔡某自恃是“上面来的人”,等不及李应机到衙前接见,火冒三丈地打了李应机一个耳刮子。李应机不畏强权,令人将蔡某捆了,并罚二十大板扔出县衙。这还了得,蔡某回到开封不但向赵恒说了此事,而且还专门将这一问题上纲上线。但赵恒没有听他的,将此按了下来。那厢李应机明知闯了祸,就给赵恒写了一封拍马屁的信,有鼻子有眼地编了一个故事,想讨好赵恒,却被扔到了案角。后来赵恒当了皇帝,不但没有贬李应机,反倒重用了他,这让李应机感激涕零。原来,赵恒这样做是有自己的算盘,“那些早年和赵恒有矛盾或过节的人,原是已经绝望,现在见了李应机如此受到重用,仿佛又看到了光明”。这就是在充满计谋暗算的王朝圈子里,一个皇帝的道行。
这些故事,以现代的价值取向看,无论皇帝或是他们的大臣,做官称帝的第一要务不是发展国家,而是竭尽全力来保护自己,他们奉行的哲学就是用浑身解数来化解不利于自己的矛盾,至于其他的事,那就不管了。我们知道,北宋时代,北有顽敌袭扰,内有“梁山好汉”闹事,处于内忧外患的氛围之中。而这些权贵们即使在抗敌平乱中,也是相互欺诈,前方将士在流血,后宫正在进谗言,他们完全没有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上,只有刀架在脖子上了,方才慌慌张张地仓促应付。
除此之外,张晓林先生用故事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比如《枷锁》中赵恒的九妹在处理丈夫的问题上,就比皇帝聪明智慧;又比如《诗误》中皇帝赵恒作诗错了一处韵,文臣们便利用此机会取巧,结果有利用人者得势,而被人利用者坐了冷板凳;还有《隐士的朝野》中,种放居然多次向皇帝请假回老家赋闲且每次归来总能官升一级,这让很多人不解,其实根源在于种放的诗作是皇帝珍爱的。封建专制下的国度,会发生形形色色的故事,有的大而轰动,有的小而可笑,但轰动或可笑之后,留给人们的是一种沉重的反思。张晓林写此小说的目的,正是在反思这些问题。
写历史首先得研究历史。张晓林先生是开封人,又是开封市作协副主席。开封作为北宋的首都,几百年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被史料所记载,有的在民间流传,有的却在浩瀚的历史中消失了。张晓林把自己当做一个插翅膀的人,他把这些沉下去的故事一个个插上了翅膀,让它们重新飞了起来。作为一个插翅膀的人,张晓林先生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北宋的人文研究,或细读史书资料,或到民间去挖掘,达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我们知道,写现代题材的小说不需要这么费劲儿,只要知道“来龙”就可以虚构出“去脉”,而写历史小说却不同,无论正史野史,都要符合当时的条件,将千年前的环境再现,又要求用现代的价值观审视评判这些人或事,再说深些就是把现代价值观融入故事中来表达作者的观点,真可谓难上加难,但晓林先生做到了,他用独特的艺术手法,给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赋予灵魂,让它们重新活起来,可见其功底了得。
作为同样写小小说的我,与晓林先生相识相知有十多个年头了,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懈跋涉,令我敬佩;他把那些失去生命力的故事重新嫁接成为艺术品的手段,令我仰慕。我知道,晓林对北宋王朝的研究还在进行着,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