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读的美丽宋词-今春不减前春恨——惜春伤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读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浓睡不消残酒”,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后人点评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练,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练,极尽传神之妙。

    天涯何处无芳草

    ——读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作于何时已不可考。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此词艺术构思新颖,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别有一种耐人玩味的情韵,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上片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地道的婉约风格。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包蕴的意趣颇为词家推崇。《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还有人评价它富有“禅趣”——那阻隔有情与无情沟通的,不仅仅是绿水环绕的围墙,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心墙”。

    作者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执著人生,可是却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后人点评

    清人王士祯《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下阕墙内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本词是消春之作。不过,作者还借“何处无芳草(知音)”“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锦瑟华年谁与度

    ——读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此词为作者晚年退隐苏州期间的作品。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作者贺铸的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末句引来的。据周紫芝《竹坡诗话》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可见这首词影响之大。

    这首词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起首三句“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横塘,在苏州城外,是作者隐居之所。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美人迈着轻盈的步履,正从横塘姗姗远去,美人离去,词人极目远望,只能从见到的一片芳尘之中,想象她的美妙姿态。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锦瑟年华谁与度?”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意。下句自问自答,“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用无限惋惜的笔调写出陪伴美人度过如锦韶华的,除了没有知觉的华丽住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想象,既属虚构,又合实情。

    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过片“飞云冉冉蘅皋暮”,谓暮云冉冉,舒卷移动,正笼罩着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这时,词人“彩笔新题断肠句”。此句暗用《南史·江淹传》的典故:江淹因得五色笔而才华横溢,妙句纷呈,后梦中见厚笔主人郭璞来讨还,“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词人之才不让江淹,以生花妙笔题断肠之句,更令人凄楚。

    那么,他是何以题写“断肠句”呢?于是有下一句“若问闲愁都几许?”然后,用三个比喻作答,“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缥缥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史载,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将政治上的不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当然,仅仅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亦无不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都容易与人产生共鸣,“与我心有戚戚焉”,这一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后人点评

    罗大经《鹤林玉露》:贺方回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沈谦《填词杂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琐碎为妙。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叠写三句闲愁,真绝唱!

    刘熙载《艺概》:贺方回《青玉案》词收四句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其末句好处全在“试问”呼起,及与上“一川”二句并用耳。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贺铸晚年退隐至苏州,并在城外十里处横塘有住所,词人常往来其间。这首词写于此时此地。词中写路遇一女子,而引起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读黄庭坚《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首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因此先提出“春归何处”之问,而紧接着却似答非答,含蓄表明不知“春归何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著和追求。以假设之语说留春,实际上假设也非现实,故“唤取归来同住”只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而已。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下片再转。“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继而用唯一条件的选择句提出向黄鹂“问取”春的踪迹,希望黄鹂能知道。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然而末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其意”,仍未能探出春的踪迹。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最后终于以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作结。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和追求。

    后人点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是首惜春词。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实已去。飘然一结,淡雅饶味。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垂杨只解惹春风

    ——读晏殊《踏莎行》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全词通过写景抒写离愁、思念和慨叹,以凄婉温润的笔调,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充满了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上片写的是室外之景,暗藏怀人之意。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即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这两句表面看来都是写外在的景象,但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愁”字和“怯”两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思,且与细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那细草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幽花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兢的感觉。用“愁”来表达细草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幽花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晏殊另一首《蝶恋花》之“槛菊愁烟兰泣露”句,可以与此相参看,境界相同,只是一个是秋景,一个是春景。

    “凭栏总是销魂处”,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在栏杆上所见到的景物。词人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花上的点点露珠,就“销魂”,足见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为上片结拍。前面由写景转而写人,这两句则是以环境的衬托,进一步写人。“静无人”是别无他人,唯有一个凭栏销魂的词人。“日高深院”之静,衬托着人的寂寥。“海燕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时时海燕双飞去”意为: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下片写的是室内之景,进一步渲染离愁。过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写人。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香残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残”即一段段烧残。“炷”指香炷,即“一炷香”的“炷”。“香残蕙炷”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黯淡。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残灰,比拟自己内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情绪的冷落哀伤,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但作者这里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见其含蓄。唯其不直说出来,才不会受个别情事的局限,才能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

    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为上二句作结,两个对偶的双式短句紧接一个长句,严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拦。“天长”与“迢迢路”,结合得很好,天长路远,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拦的。“不禁”两字,传达出一种凡事都无法挽回的哀伤,紧接“带缓罗衣”的思念与“香残蕙炷”的消磨之后,更增加了对于已失落者的无可奈何。结句“垂杨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以感叹的口吻出之: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牵惹春风罢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又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这两句中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思怅惘之情,既有点明思念远方“行人”的意思,也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悟。

    后人点评

    李调元《雨村词话》中说:“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而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东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反复用之,各尽其致。”

    无边丝雨细如愁

    ——读秦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每一次春来,都是一次伤春的体验。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帖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渺。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令人回味无穷,一咏三叹。

    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漠漠轻寒上小楼”,恍如风送清歌,悠然而来,让人不知不觉中入境。这是通过居住楼中的人物感受写出来的,故词虽未正面写人,而人宛然在兹。时届暮春,冷从何来呢?“晓阴无赖似穷秋”,原来是一大早起来就阴霾不开,所以天气冷得像秋天一般。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郁,因诅咒之曰“无赖”。无赖者,令人讨厌、无可奈何之憎语也。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云:“无赖春色到江亭。”此词云景色“无赖”,正是人物心情无聊之反映。“小楼”,“晓阴”,时间地点在写景和抒情中自然而然地交代得清清楚楚。接下来“淡烟流水画屏幽”一句,则专写室内之景。词人枯坐小楼,畏寒不出,举目四顾,唯见画屏上一幅《淡烟流水图》,迷蒙淡远。楼外天色阴沉,室内光景清幽,于是一股淡淡的春愁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还依徊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这种主观幻觉,正是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浑然一体所致,是情与景融、意与境浑的佳句。

    下片开始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主人公小楼中坐久,不堪寂寞,于是出而眺望外景。过片“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写望中所见所感,境界略近唐人崔橹《过华清宫》诗所写的“湿云如梦雨如尘”。此处作者以纤细的笔触把不可捉摸的情绪描绘为清幽可感的艺术境界。他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飞花”之“轻”似“梦”、“丝雨”之“细”如“愁”。其笔法之奇特,不仅于其喻体和喻指的恰当而新奇上,更在其一反常式,而以抽象的情感喻具体的物象,是飞花似梦,是细雨如愁。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却透过窗户摄景着笔于远处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越发生出一种缥缈朦胧、不即不离之美。词人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以我观物,而物皆着我之色彩”。

    最后,词以“宝帘闲挂小银钩”作结,尤觉摇曳多姿。此句应为过片之倒装句。沉迷于一时之幻境,不经意中瞥向已经挂起的窗帘外面,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而在结构艺术上,词人作如是倒装,使得词之上、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极富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同时,也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种种愁境,帘内的愁人更为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现。

    此词构思精巧,意境优美,犹如一件精致小巧的艺术品。作者善于借助于气氛的渲染和环境的烘托,展现人物复杂、细腻的心灵世界,从而使读者通过环境和心灵的契合,情与景的交融,体味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后人点评

    《续编草堂诗余》曰:“后叠精研,夺南唐席。”

    张炎《词源》卷下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沈祖棼《宋词赏析》分析“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两句时,说:“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

    一寸相思千万绪

    ——读李冠《蝶恋花·春暮》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时节已过清明,桃杏芳香依然。小雨之后,淡月朦胧。信步亭皋,忽闻秋千架上,笑语轻盈,勾起了心中的万缕相思。诗人把惜春、伤春与怀人的思绪,融为一体。全词写得轻柔纤巧,婉丽多姿。

    “遥夜”交代时间,夜色未深,但也入夜有一段时间了。所行之地是“亭皋”,城郊有宅舍亭台的地方。词人“信步”上着一个“闲”字,点染出一幅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是无理之语。按说“清明才过”,春光正好,词人却已经“伤春暮”了,看来“闲信步”当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

    上片最后两句是词人耳目所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春风挡住而听不到了。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朦胧不明。这两句写景,清新淡雅而又流转自然。

    过片谓这时虽说已过了桃杏盛开的花期,但余香依稀可闻。人为淡月、微云、阵阵清风、数点微雨和依稀可闻到的桃杏花香的美景所感染,那“伤春暮”的情怀暂时退却了。此处白描手法运用得当。

    下片二三句词意陡转。词人遐想联翩之际,听到近处有妇女荡秋千的轻声笑语,她们说些什么听不清楚,但不断传来的莺语,对他来说是一番诱惑。

    结尾两句,写词人因意中人不在身边,以致常常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便有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举天地之大,竟无一处可以安排作者的愁绪,由此可见其彷徨、感伤与苦闷的程度之深。

    这首词通过作者暮春夜晚漫步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词人起伏扬抑的伤春、相思情怀。全词以清景无限来烘托、暗示人物情感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深婉优美的意境。它写景鲜明,抒情真挚,语言浅近,读来委婉动人,艺术上确有不凡之处。

    后人点评

    沈谦《填词杂说》赞此词“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

    薛砺若《宋词通论》:此词与张先、宋祁作风极相类,设混于子野词中,几乎无从辨认。

    刘逸生《宋词小札》:这首词写一个青年人常会碰到的意外和因此惹起的无端烦恼。事情本是琐细的。他在春夜的闲行中偶然听到隔墙的笑语声,如此而已。但正因其琐细,要写得委婉动人,又实在不易。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恰当地安排了一个同青年人的伤春情怀十分和谐的环境和气氛,然后让那感情自然地伸展开去。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读秦观《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yuān)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首词作于诗人坐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坐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政治上的打击接连而来之时。少游此作就是将身世之感融入艳情小词,感情深挚悲切。这种悲切之情,通过全词浓郁的意境渲染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

    据处州府志云,处州城外有大溪,岸边多杨柳。起首二句即写眼前之景,将时令、地点轻轻点出。春去春回,引起古代词人几多咏叹。然而少游这里却把春天的踪迹看得明明白白:“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浅浅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悄悄地退却了。二月春尚带寒,“春寒退”即三月矣,于是词人写道:“花影乱,莺声碎。”这两句词从字面上看,好似出自唐人杜荀鹤《春宫怨》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然而词人把它浓缩为两个三字句,便觉高度凝练。其中“碎”字与“乱”字,用得尤工。莺声呖呖,以一“碎”字概括,已可盈耳;花影曳,以一“乱”字形容,几堪迷目。感于这两句词的妙处,南宋范成大守处州时建莺花亭以记之,并题了五首诗。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词情更加伤感。他乡逢春,因景生情,引起词人飘零身世之感。词人受贬远陟,孑然一身,更无酒兴,且种种苦况,使人形影消瘦,衣带渐宽。所谓“飘零疏酒盏”者,谓远谪处州,孑然一身,不复有“殢酒为花”之情兴也;“离别宽衣带”者,谓离群索居,腰围瘦损,衣带宽松也。“宽衣带”,出自《古诗十九首》“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哀婉深沉。“人不见”句,从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出,以情人相期不遇的惆怅,喻遭贬远离亲友的哀婉,是别情,也是政治失意的悲哀。少游此词基调本极哀怨,此处忽然注入汉魏人诗风,故能做到柔而不靡。

    歇拍二句“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进一步抒发离别后的惆怅情怀。所谓“碧云暮合”,说明词人所待之人,迟迟不来。这一句是从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出,表面上似写怨情,而所怨之人又宛似女性,然细按全篇,却又不似。朦胧暧昧,费人揣摩,这正是少游词的微妙之处,将政治上的蹭蹬与爱情上的失意交织起来,于是读来不觉枯燥乏味,而是深感蕴藉含蓄。

    下片起句“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转而写昔,因为看到处州城外如许春光,词人便情不自禁地勾起对昔日西池宴集的回忆。作者曾经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光,使他无限眷恋,那欢乐情景,“携手处,今谁在?”抚今追昔,由于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词人怎能不倍加忆念故人?“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沉重的挫折和打击,他自觉再无伸展抱负的机会,可见他对朝廷不敢抱有幻想了。“朱颜改”,指青春年华消逝,寓政治理想破灭,漂泊憔悴之叹。如说前面是感伤,到此则凄伤无际了。结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感动千古的名句。古人伤春惜花,感叹岁月流逝,青春易老。少游此结句,即眼前景,寄万般情。他没有回天之力,只能悲叹,良时难追,红颜消失,他体验着如沧海般浩渺的深广愁怨。这是词人和着血泪的悲叹!“落红万点”,意象鲜明,具有一种惊人心魄的凄迷的美,唤起千古读者心中无限惜春之情,惜人之意。

    此词以“春”贯穿全篇,“今春”和“昔春”,“盛春”到“暮春”,以时间的跨度,将不同的时空和昔盛今衰等感受、个人的命运融合为一,创造出完整的意境。这首词以春光流逝、落花飘零的意象,抒写了作者因政治理想破灭而产生的无以自解的愁苦和悲伤,读来哀怨凄婉,有一咏三叹之妙。

    后人点评

    《草堂诗余正集》卷二中记载明人沈际飞评“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曰:“两句是汉魏诗。”

    近人夏闰庵(孙桐)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少游词寄慨身世,闲情有情思。”又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读秦观《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本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描写精美的春归之景,以惜春之怀,发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尽,可谓这首词的显著特点。

    词的上片写春归之景。从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园花残、杜鹃啼叫,写来句句景语、情语,清秀柔美,深美婉约。开端“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三句,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春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朗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之说,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

    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写“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两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敛的意致。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但也只是一种“无奈”之情,而并没有断肠长恨的呼号,这样就见出一种纤柔婉丽之美。

    词的下片侧重写伤春之人。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画面精美,情意深婉。试想“柳外画楼”是何等精致美丽的所在;“独上”“凭栏”而更“手捻花枝”,又是何等幽微深婉的情意。这句似由冯延巳“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捻红杏蕊”词意化来。

    紧接着又写下一句“放花无语对斜晖”,真是神来之笔。因为一般人写到对花爱赏多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有某种目的性的一种理性之处理了。而从“手捻花枝”,接以“放花无语”,又对“斜晖”,委婉含蓄,哀怨动人。全词充分体现了少游词出于心性之本质的纤柔婉约的特点。主人公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她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

    秦观这首词所写从“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内心中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捻”着花枝时,其爱花是何等深情,当其“放”却花枝时,其惜花又是何等无奈。而“放花”之下,乃继之以“无语”,正是因为此种深微细致的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中的一种幽微的感动,原不是粗糙的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而又继之以“对斜晖”三个字,便更增加了一种伤春无奈之情。“放花无语对斜晖”,七个字中只是极为含蓄地写了一个“放花无语”的轻微动作,和“对斜晖”的凝立姿态,却隐然有一缕极深幽的哀感袭人而来。所以继之以“此恨谁知”,才会使读者感到其中之心果然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幽微之深恨。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易逝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

    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意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

    ——读李甲《帝台春》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恰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拼则而今已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这是一首伤春词,写天涯倦客春日依阑怀人之情。词人漂泊遥远异地,突然看到一片春色,不禁忆起过去曾发生过的令人难忘的春梦往事,尽管已时过境迁,但衷情难忘,春梦常伴在自己的生活中。

    词的上片写海角春愁。“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起笔不凡,为写春愁作了有力的烘托、渲染。“芳草”即芳春时节原野上的野草。诗人词客常以草喻离情。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里是用“芳草碧色”,写春意之浓;写萋萋芳草,绿遍南野,喻春愁之深。接着“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二句,写絮飞花落,惹人愁思。“暖絮”,写杨花的轻飞,“乱红”,惜落花的飘零。这些都无力自主,均随暮春之风摆弄。“无力”两字双关,既状人之恹恹愁情态,也写花絮飘坠时轻柔形象,似亦知人之懒乏无力而有意相陪者,情思深婉。这样写不仅摒弃了落花柳絮引人愁的老套,而且写出物我同感的效果。

    “忆得盈盈恰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二句转入回忆,写往日的欢娱。凤城即京城。北宋汴京寒食清明节日,“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东京梦华录》卷七)“拾翠侣”本于曹植《洛神赋》:“尔乃众灵(神)杂,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这里是指一同游春的一位舞女,“盈盈”是说她的风姿仪态美好。寒食清明节日,携手共赏凤城春色,是多么令人神往。这两句只说得一件事,而诸般风流缱绻,已在言外。

    上片结末三句,“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词意陡转,写如今这一切像春梦般地烟消云散了,由美好的回忆跌落到孤独惆怅的现实生活中来,仍接应“春愁”。一样逢春,不同滋味,对比强烈。词之上片,采用忆昔比今的手法,道出了春愁生发的原因。

    下片写依栏盼音。过片四句“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写“倦客”的情状。愁情刚刚释去,可又像乱麻似的织成一片愁网。眼泪才暗暗拭去,却又偷偷地流下来。此十二字四句,散则为四韵,合则为两组,总之为一意,以言愁不可解,悲不可遏,下字既精炼,又绵密。

    接下来三句:“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即空自倚遍危栏,向意中人所在方向凝望,尽管磨蹭到天已黄昏,但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睇碧空的暮云朵朵,佳人仍不见到来。“暮云凝碧”,用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而隐含其下句“佳人殊未来”。然而这不是有约而不来,也不是知其所盼其或来而竟无有。

    两人的关系是已经离绝了的,所谓“拼则而今已拼了”,自己何尝不知道;之所以仍痴痴远望着,是又所谓“忘则怎生便忘得”也。两句中有多少追思,深悔,失落感,牵惹意,“暮云凝碧”这样典雅的句子之后,出此又白又浅的语言表述之,而又觉其甚为和谐,才人笔下,竟无所不可。

    词末“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两句,写“倦客”的希望。既不能忘记,便再问鱼雁传书,试着再寻佳人的消息。全词思如流水,至此水到渠成,符合人物感情发展的逻辑,使全词情节上又进了一步。

    后人点评

    明人潘游龙《古今诗余醉》云:“‘拚则’二句,词意极浅,正未许浅人解得。”

    今春不减前春恨

    ——读赵令畤《蝶恋花》

    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香,日日红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词中以惜花托出别恨,以暮色渲染愁苦,情景交融,细腻地营造出清丽哀愁的词境。

    词的上片描写暮春景象,惜花伤春的感情中织入相思别怨,语婉而层深。起首三句描绘春深花落景象。“卷絮风头寒欲尽”,昔人多以飞絮落花作为寒意将尽的晚春季节的特色,如“绿阴春尽、飞絮绕香阁”,“落红铺径水平池”等。接下来“坠粉飘香,日日红成阵”,进一步形象地刻绘了花儿的飘谢,斜风过处,但见落英缤纷,清芬沁人。这些虽说是写晚春景色,而惜春之意也蕴含其中。

    “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这两句源自张先《青门引》词:“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转而直接抒情,情感的内涵由惜春转向怀人,并通过以酒遣愁的细节强化这种情感。“又添”两字,加强语气,径直道出因怀人而中酒频仍。“不减”两字,作一回旋。虽说所思远道,只能以酒消愁,而离恨却并不因为分别时间久长而稍有减退。这样,语气更显得委婉,而语意也深入了一层。

    词的下片,极言得不到信息的失望。过片三句“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极写孤独之感,因音讯断绝而更增暮愁,不惟无人可问,连蝴蝶儿、黄莺儿也都飞往别处,只剩下自己独倚高楼,凝望碧水。小晏《留春令》曰:“别浦高楼曾漫倚,对江南千里。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前者以碧水兴起双鱼,引出倚楼盼望来书而终归失望之情;后者从流水声中联想当年倚楼怀人泪滴入水的景象。一是盼而不得,一为忆而弥悲,都能表达出真挚的情意。

    晚春昼景已使人忧愁万端,末两句更以含蓄的笔触表现怕黄昏又近的难耐之情,沁人心脾。“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横波”,指目。“秋一寸”,也指目,李贺诗有“一双瞳人剪秋水”之句。“恼乱”犹言缭乱,黄昏景色缭乱她的眼目,更触动了她的愁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眼见白昼将尽,长夜即至,送春滋味,念远情怀,此处不说愁恨而愁恨自见。

    后人点评

    王灼《碧鸡漫志》云:“赵德麟、李方叔皆东坡客,其气味殊不近,赵婉而李俊,各有所长。”

    沈际飞云:“斜阳目,各有其境,不必相同。一云‘却照深深院’,一云‘只送平波远’,一云‘只与黄昏近’,句句沁入毛孔皆透。”

    沈雄《古今词话》特别称赏“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二句,引黄庭坚“好词惟取陡健圆转”语,评此二句为“陡健圆转之榜样”。

    物是人非事事休

    ——读李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zé 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词人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五十三岁,国破家亡,丈夫已逝,文物散尽,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只用“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出笔极为蕴藉。不但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绝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词人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两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两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词人写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佳句,自铸新辞,用得自然妥帖,不着痕迹。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后人点评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

    《唐宋词百首详释》: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感情深切真挚,构思新颖巧妙,语言浅近而含蓄深沉,无论是直抒愁苦之情或细写内心的微妙变化,都很生动感人。

    把酒送春春不语

    ——读朱淑真《蝶恋花》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欲下潇潇雨。

    这是一首惜春词。宋代有不少“惜春”词,大多抒发作者的惋惜之情,而在这首词里,女词人朱淑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显出它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上片抒发对春的眷恋之情。“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似乎可以系住事物的联想。“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大多同残春联系在一起,作者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这种“随春”的写法,显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下片描绘暮春景致,抒发伤春感怀。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幕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向楼内张望;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而春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全词意境清幽,抒情委婉,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词人的身世有关。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读辛弃疾《祝英台近》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qù)。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清陈廷焯认为,“稼轩最不工绮语”,然而这首抒发闺中少妇惜春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的《祝英台近·晚春》,却写得词丽情柔,妩媚风流,与作者平日里纵横郁勃的豪放风格迥然不同。

    上片头三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意,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宝钗分”,前人以分钗作为分别留赠的信物;“桃叶渡”,指送别之地;“烟柳暗南浦”,渲染了暮春时节送别,埠头烟柳迷蒙之景。三句中连用了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最后融会成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怅惘的心境。接着,“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自从与亲人分别之后,遭遇了横雨狂风,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心再目睹那场景。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一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江南三月,群莺乱飞,人们感到莺啼预示春将归去,所以寇准说“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踏莎行》)。更有谁能来劝止喻示春去的莺声呢?“都无人管”与“更谁唤”,进一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下片笔锋一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其意虽转,但其情却与上阕接连不断。“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惟妙惟肖。一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两句是“觑”的结果。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之势不可阻拦,怀人之情如何表达。鬓边的花使她萌发了一丝侥幸的念头:数花瓣卜归期。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却又“才簪又重数”。一瓣一瓣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一瓣一瓣地重头数。这种单调的反复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觉得心酸。作者在此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腻的描写,充分表现出少妇的痴情。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静,接着深入一笔,以梦呓作结,“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出之以责问,托之于梦呓,更显得波谲云诡,绵邈飘忽。虽然这种责问是极其无理的,但越无理却越有情。痴者的思虑总是出自无端,而无端之思又往往发自情深不能自禁者,因此这恰恰是满腹痴情怨语的少妇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全词转折颇多,愈转愈缠绵,愈转愈凄恻。从南浦赠别,怕上层楼,花卜归期到哽咽梦中语,纡曲递转,新意迭出,一片怨语痴情全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了婉约词绸缪宛转的艺术风格。

    后人点评

    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

    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二:“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

    张炎《词源》云:“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

    黄蓼园《蓼园词选》说:“史称稼轩人材大类温峤、陶侃、周益公等抑之,为之惜。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沈谦《填词杂说》曰:“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红杏枝头花几许

    ——读赵令畴《蝶恋花》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只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这首小词抒写一位女子伤春怨别而又甘愿独抱浓愁的执著感情,语言清疏秀丽,情致蕴藉缠绵,有小晏、秦观风味。

    词的上片写景,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开始三句是对人物的动态描写,烘托主人公初春时的心理状态。“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冬春之交,闺客佳人“欲减罗衣”,却又踌躇起来,因为她感到此时寒意犹未消去,暗示了女主人公因气候变化无常而最难将息的心情。“寒”一方面写气候之寒,另一方面也是写主人公心绪之凄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虽未直接说出闺中人的心绪,却画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这三句话并未从深处着笔,但曲笔写情,亦使我们感受到了主人公深深的落寞、惆怅。

    以下两句点明女主人公愁闷的表层原因,“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只恨清明雨”——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这场雨不仅使“寒未去”,“欲减罗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雨打花枝,落红无数!所以,帘虽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关切庭院中的花儿,迫不及待地问询:“红杏枝头花几许?”当然,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定然会遭到的命运了!她仿佛看到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花儿哪有悲与恨,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射而已。这两句是对无情风雨摧残花朵的怨语,“花几许”一句是一个反问,并不需要回答,突出了主人公对花的关切。至“啼痕”句,人花莫辨,写花残,更叹人生如花,最后同样会含泪凋零,化作尘灰。

    词的下半部分写心绪。过片三句,“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着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尽日”,即李清照所说“愁永昼”也。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空对“沉烟香一缕”,此种境遇何等难挨!“恼破春情绪”,关合上片惜花恨雨,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

    最后两句交代女主人公愁绪深沉的原因——怀远念归。词人在这里并不明写离人音书断绝,而是借物言情,移情于燕,笔意深婉,“飞燕又将归信误”,她多么希望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如史达祖笔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双燕,多么令人失望!“又”字突出主人公与爱人分别时间之长。苦无聊赖之时,主人公只有空对着屏风,黯然神伤,“小屏风上西江路”,淡烟流水的画屏上画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当初心爱之人正是从这水路远去的!歇拍写出了闺中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这首词言情写景,含蓄深婉。最后一句情景交融、虚实相间,意境幽深、情思浩渺,确系难得的佳句。

    后人点评

    《草堂诗余正集》评此词结句曰:“末路情景,若近若远,低回不能去。”这一评语,极为准确,精练地概括出此词含蓄蕴藉、语婉意深的风格。

    算好事长在,好花长见

    ——读程垓《水龙吟》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愁多怨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柳困花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算好事长在,好花长见,元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旧星星、不堪重记。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拼醉。

    这首词以“伤春”起兴,抒发了思念家乡和自伤迟暮之感,并隐隐寓含词人忧时伤乱的情绪。

    上片以“夜来风雨匆匆”起句,让人联想到辛弃疾的名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所以接下便言“故园定是花无几”,思绪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园去。作者过去曾在眉山老家筑有园圃池阁,现今在异乡而值春暮,却感伤起故园的花朵来,其思乡之情可谓极深极浓。但故园之花如何,自不可睹,而眼前之花凋谢却是事实。所以不禁对花而叹息:“愁多怨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谓正因自己本身愁怨难清,所以无心赏花,故而白白辜负了一年的春意;若反过来说,则“柳困花慵,杏青梅小”,转眼春天即将过去,它对人似也太觉草草(对人容易)矣。而其实,“好春”本“长在”,“好花”本“长见”,之所以会产生上述人、花两相辜负的情况,归根到底,“元只是、人憔悴!”

    过片又提故园往事:“回首池南旧事。”池南,或许是指他的“书舟”书屋所在地。他在“书舟”书屋的“旧事”如何,这里没有明说。但他在另外一些词中,曾经隐隐约约提到。如:“葺屋为舟,身便是、烟波钓客”(《满江红》),“故园梅花正开时,记得清尊频倒”(《孤雁儿》),可以推断,它是比较舒适和值得留恋、值得回忆的。但如今,“旧星星、不堪重记”。发已斑白,而人又在异乡客地,故而更加不堪回首往事。以下则直陈其现实的苦恼:“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老”与“伤时”,均于此几句中挑明。作者所深怀着的家国身世的感触,便借着惜花、伤春的意绪,尽情表出。然而词人并不就此结束词情,这是因为,他还欲求“解脱”,因此他在重复叙述了“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的“嗟老”之感后,接着又言:“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拼醉。”乘着繁花乱开、尚未谢尽之时,让我“留云借月”(尽量地珍惜、延长美好的时光)、拼命地去饮酒寻欢吧!这末几句的意思有些类似于杜甫的“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表达了一种且当及时行乐的消极心理。

    这首词通过委婉哀怨的笔触,曲折尽致、反反复复地抒写了自己郁积重重的“嗟老”与“伤时”之情,寄寓了有关家国身世的思想情绪,立意深远。

    后人点评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评此词读后有“凄婉绵丽”之感。

    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读范成大《眼儿媚》

    (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

    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破轻裘。 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 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乾道九年(1173)春,作者调任广西经略安抚使,过江西萍乡,时雨初晴,乘车倦乏,于柳塘边小憩,作此词记其事。

    上片写乘舆道中的困乏。前两句“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破轻裘”,写初春“乍晴”景色,抓住了主要特征:云彩、地气都显得特别活跃,云脚低垂,地气浮腾;日光也显得强烈了,给人夺目的光亮;天气也暖和了;“轻裘”,薄袄。这时的温度也不是一下子升得很高,并不是带给人热的感觉,这种暖意首先是包裹在“轻裘”里的躯体感觉到了,它一阵阵地传了过来。这一句是写感觉。总之,这天气给人的是暖呼呼的感觉。

    范成大书法《垂诲帖》“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天色”即天气。这天气叫人感到舒服,因而容易使人陶醉,加上暖呼呼的花香沁人心脾,更使人精神恍惚了。暖香与“冷香”对人的刺激确乎不同。“扶头”,本是指一种易使人醉的酒,也状醉态。“午梦扶头”就是午梦昏昏沉沉的样子。

    下片写“小憩柳塘”。“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春慵就像春塘中那细小的波纹一样,叫人感到那么微妙,只觉得那丝丝的麻麻痒痒、阵阵的软软绵绵。这片“春慵”紧接“困”字、“醉”字来,意脉很细。下面进一步描写:“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比喻春慵的不可捉摸,又似曾可见,恍恍惚惚,浮浮沉沉的状态。这几句不仅把难以言状的困乏形容得如此具体、形象,同时这春水形象的本身又给人以美感。

    这首词选取寻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场景,描写了春日融融,花气袭人,使作者如饮醇酒、慵倦欲醉的情状。作者描述由春天引起的那种软绵绵的情思,那种困乏无力而恬美宁静,又带一丝淡淡清愁,时而凝聚、时而飘忽、不可言说的微妙感受,借眼前和风中轻泛涟漪的春水来形容,十分自然熨帖。

    后人点评

    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评曰:“着其气息字字软温,着其气息即醉。”

    黄昇《中兴词话》谓其《眼儿媚》(萍乡道中)“词意清宛,咏味之如在画图中”。

    年华空自感飘零

    ——读卢祖皋《江城子》

    画楼帘幕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

    年华空自感飘零。拥春酲(chéng),对谁醒?天阔云闲,无处觅箫声。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这首词是作者在临安时写的一首伤春怨别,感叹飘零的作品。

    上片首句“画楼帘幕卷新晴”,以“新晴”的明朗景色来反衬他“日日唤愁生”的沉闷心绪。“新晴”中的“新”字,把雨过天晴、空气清新、阳光洒照的光明景色突现出来了,气氛是开朗的。一个“卷”字,更富浪漫色彩,似乎是“画楼帘幕”把“新晴”“卷”进来,室内就是一片明朗的气氛了。主人索性把白色如银的屏风也收起来,好让和煦的阳光照彻楼房。但这一来,晓来的寒意却又轻轻地袭来了。“掩银屏,晓寒轻”这两句记的是平常的行动与感觉,但暗含着一个情感的过渡:“新晴”原有暖意,给人欢快之感,而这里却注入个“寒轻”,这还是室内的感觉。

    下句写到了室外,“坠粉飘香”,这对“新晴”好景来说,真是大煞风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原来风雨过后,梨花落,杏花飞,花事阑珊,春色渐老。面对如此景况,多情的词人能不产生伤春迟暮之感?于是,“日日唤愁生”就很自然了,这句明点出个“愁”字,由景入情。这种伤春迟暮的愁情,与“新晴”的气氛是不协调的,故说首句是以乐景反衬愁情;而与“寒轻”的气氛接近,故说“掩银屏,晓寒轻”是个过渡句。“愁”的内容是什么?下文就作了注脚。“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暗数”,富含低回自怜之情韵,“十年”表时间之长。多少年来在美丽如画的西湖路上,能有几次与心上人共度良辰呢!这里以问句出,表达了心口自问、缠绵悱恻之意绪。整个上片,分三层写,主要是触景生情,伤春怨别。

    过片开头“年华空自感飘零”一句,紧承上片的“愁”字来开拓更深的意境。一个“空”字,有虚度之意,似锦年华能几日?四处飘零,仕途艰险,情场多折,能不“愁”么?在这种愁思缠绵的熬煎下,如何打发时光?只好“日日花前常病酒”,“拥春醒”吧!希望醉中忘却烦恼,但总有酒醒的时候呀,又如何?“对谁醒”是“醒对谁”的倒装,洒醒过来对谁倾诉心曲呢?“天阔云闲,无处觅箫声”,这里化用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诗意。“天阔云闲”,既写实,又写虚,既写莽莽穹苍,也写悠悠别绪。可谓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这里设问设答,表达了深沉的别离与漂泊交织之苦。结尾道:“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人老了,饱经沧桑,已无年少时那种寻欢作乐的闲情了!这结语不尽惆怅之情回荡纸上。整个下片也分三层,主要是抚今忆昔,感叹飘零。

    全词委婉低回,沉郁深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一个“愁”字贯串全篇,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把人带入这不尽惆怅的意境中,忍不住与作者同声一叹。

    听风听雨过清明

    ——读吴文英《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yì)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生。

    这是西园怀人之作。西园在吴地,是梦窗和情人的寓所,两人亦在此分手,所以西园诚是悲欢交织之地。梦窗在词中常提到此地,可见此地实乃梦萦魂绕之地。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愁风雨,惜年华,伤离别,意象集中精炼,感人至深,密中有疏。前两句是伤春,“听风听雨过清明”,起句貌似简单,不像梦窗绵丽的风格,但用意颇深。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内心细腻的情愫。寒食、清明凄冷的禁烟时节,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不忍见,但不能不听着;晚上则为花无眠、以听风听雨为常。首句四个字就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的惜花伤春情绪,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憾魄之感。“愁草瘗花铭”一句紧承首句而来,意密而情浓。落花满地,将它打扫成堆,予以埋葬,这是一层意思;葬花后而仍不安心,心想应该为它拟就一个瘗花铭,瘐信有《瘗花铭》,此借用之,这是第二层意思;草萌时为花伤心,为花堕泪,愁绪横生,故曰“愁草”,这是第三层意思。词人为花而悲,为春而伤,情波千叠,都凝练在此五字中了。

    接着“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是写分别时的情景。梦窗和情人在柳丝飘荡的路上分手,自此柳成为其词中常出现的意象。古代有送别时折柳相送的风俗,是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人,所以说“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伤春又伤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见。无奈春梦却被莺啼声惊醒。这是化用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之意。

    下片写清明已过,风雨已止,天气放晴了。阔别已久的情人,怎么能忘怀!按正常逻辑,因深念情人,故不忍再去平时两人一同游赏之处了,以免触景生悲,睹物思人。但梦窗却用进一层的写法,“依旧赏新晴”,那就是照样(依旧)去游赏林亭。于是看到“黄蜂频扑秋千索”,仿佛佳人仍在。“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二句是梦窗词中的名句,妙在不从正面写,而是侧面烘托,佳人的美好形象凸现出来。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使不能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日日扫林亭”,就是虽毫无希望而仍望着她来。离别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但仍写黄蜂的频扑,这不是实写。

    结句“双鸳不到”(双鸳是一双绣有鸳鸯的鞋子),明写其不再惆怅。“幽阶一夜苔生”,语意夸张。不怨伊人不来,而只说“苔生”,可见当时伊人常来此处时,阶上是不会生出青苔来的,现在人去已久,所以青苔滋生,但不说经年而说“一夜”,由此可见两人双栖之时,欢爱异常,如在昨日。这样的夸张,在事实上并非如此,而在情理上却是真实的。

    后人点评

    陈洵说:“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

    送春春去几时回

    ——读张先《天仙子》

    (时为嘉禾小倅(cuì),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词为临老伤春之作,为张先词中的名作。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词之上片所写,是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颇具平淡之趣。起首三句写作者本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但他在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这就逼出下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的慨叹来。应当指出的是,此句中的前后两个“春”字,有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

    四、五两句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晚”易“晓”,主要写实。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此词作者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来“临晚镜”了。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此处仅用一个“晚”字,就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上片歇拍“往事后期空记省”,“后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往事已成过往,故着一“空”字。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失去了机会或错过了机缘。甜蜜的往事多年以后会引起人无限怅惘之情,而哀怨的往事则使人一想起来就加重思想负担。这件“往事”,由于自己错过机缘,把一个预先订妥的期约给耽误了。这使自己追悔莫及,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的印象并未因之淡忘,只能向自己的“记省”中去寻求。但寻求到了,却并不能得到安慰,反而更增添了烦恼。于是他连把酒听歌也不能消愁,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会也不想去参加了。这样的结尾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写得格外惆怅动人,表面上却又含而不露。

    下片从动态方面写词人即景生情,极富空灵之美。作者未去参加府会,乘暮色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心头的愁闷。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并眠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了大地。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这时,起风了,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其妙处不仅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折传达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

    结尾数句,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并非迁就词谱的规定,这只是说明作者体验事物十分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帘幕,严密地遮住灯焰。但风更大了,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摇摆,这个“不定”是包括灯焰“不定”的情景在内的。“人初静”一句,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猛;联系到题目的“不赴府会”,作者这里的“人静”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该散了罢;再结合末句,又见出作者惜春、忆往、怀人的一片深情。好景无常,刚才还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园中的小路上了。结句内涵颇丰,既有伤春之逝的惆怅,自嗟迟暮的愁绪,又有赏春自得的窃喜。

    后人点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评云:“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

    杨慎在《词品》云:“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黄蓼园《蓼园词选》:听“水调”而愁,自伤卑贱也。“送春”四句,喟流光易去,后期茫茫也。“沙上”二句,言所居岑寂,以沙禽与花自喻也。“重重”三句,言多障蔽也。结句仍缴送春本题,恐其时之晚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不作发语之语,而自然韵高。中间自午至晚,自晚至夜,写来情景宛然。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全词将词人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