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传附录纂疏-诗卷第十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頌四

    頌者,宗廟之樂歌。《大序》所謂「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蓋「頌」與「容」古字通用,故《序》以此言之。《周頌》三十一篇,多周公所定,而亦或有康王以後之詩。《魯頌》四篇,《商頌》五篇,因亦以類附焉,凡五卷。

    【纂疏】《詩譜》曰:「《周頌》,成功致太平德洽之詩,其作在周公攝政、成王即位之初。」蘇氏曰:「《周頌》皆有所施于禮樂,蓋因禮而作頌,非如風、雅有徒作而不用者也。」《補傳》曰:「《周頌》皆一章。商、周二《頌》皆用以告神明,而《魯頌》用以善頌善禱。後世文人獻頌特效魯耳,非商、周之舊也。」王晦叔曰:「《傳》:魯頌皆以美其君,於宗廟無預,其詩似用以燕樂。此頌之變也。」

    周頌清廟之什四之一

    於音烏穆清廟,肅雝顯相息亮反。濟濟子禮反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音亦,與斁同於人斯!《周頌》多不叶韵,未詳其說。

    賦也。於,歎辭。穆,深遠也。清,清靜也。肅,敬。雝,和。顯,明。相,助也,謂助祭之公卿諸侯也。濟濟,衆也。多士,與祭執事之人也。越,於也。駿,大而疾也。承,尊奉也。斯,語辭。此周公既成洛邑而朝諸侯,因率之以祀文王之樂歌。言於穆哉此清靜之廟,其助祭之公侯,皆敬且和。而其執事之人,又無不執行文王之德。既對越其在天之神,而又駿奔走其在廟之主。如此,則是文王之德豈不顯乎?豈不承乎?信乎其無有厭斁於人也!

    【纂疏】杜氏曰:「清廟者,肅然清靜之稱。」東萊呂氏曰:「《士虞禮》:『祝詞曰:「哀子某,哀顯相,夙興夜處不寧。」』然則主人之外,餘皆顯相也。成王,祭主也。周公及助祭之諸侯,皆顯相也。『濟濟多士』,廣言助祭之人,凡執事者皆在也。『秉文之德』,顯相多士,凡助祭者莫不秉文之德也。『相維辟公,天子穆穆』,言顯相之肅雝,則成王穆然,奉祭之氣象不言可見矣。」愚謂此詩只第一句說文王之廟,餘皆就祀文王者身上說,雖未嘗明頌文王之德,自有隱然見於辭意之表者。何則?文王往矣,今助祭之公侯執事之人所對越者,彊名之曰「在天」,已不見其有顯然之跡;所奔走者,強名之曰「在廟」,亦不見其有可承之實。影渺跡絶之餘,而人心之敬恭嚴事者,無厭射乃如此。於此可以見盛德至善,漸磨滲漉,淪肌浹髓,沒世自有不能忘者矣。

    《清廟》一章,八句。

    《書》稱:「王在新邑,烝,祭歲,文王騂牛一,武王騂牛一。」實周公攝政之七年,而此其升歌之辭也。《書大傳》曰[1]:「周公升歌《清廟》,苟在廟中,嘗見文王者,愀然如復見文王焉。」《樂記》曰:「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鄭氏曰:「朱弦,練朱弦,練則聲濁。越,瑟底孔也。疏之,使聲遲也。唱,發歌句也。三歎,三人從歎之耳。漢因秦樂,乾豆上,奏登歌,獨上歌不以筦弦亂人聲,欲在位者徧聞之。猶古清廟之歌也。」

    【附錄】《清廟》一倡三歎者,人多理會他不得,注下分明說「一人倡之,三人和之」,譬如今人挽歌之類[2]。祖道。

    維天之命,於音烏穆不已。於同上乎音呼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賦也。天命,即天道也。不已,言無窮也。純,不雜也。此亦祭文王之詩。言天道無窮,而文王之德純一不雜,與天無間,以贊文王之德之盛也。子思子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程子曰:「天道不已,文王純於天道亦不已。純則無二無雜,不已則無間斷先後。」

    【纂疏】疊山謝氏曰:「程氏曰:『天命即天道也。言天之自然者曰天道,言天之賦予萬物者曰天命。』」愚謂「不顯」對「不已」言。王氏謂「不顯」乃所以甚言其顯,則「不已」亦所以甚言其已乎。意者「文王之德」,所謂「不顯」者,深潛純粹,栗密不露之謂,而非謂其不明顯也。故《易》稱之曰「用晦其明」,斯亦「不顯」之義歟?

    假《春秋傳》作「何」以溢《春秋傳》作「恤」我,我其收之。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

    「何」之為「假」,聲之轉也。「恤」之為「溢」,字之訛也。收,受。駿,大。惠,順也。曾孫,後王也。篤,厚也。言文王之神將何以恤我乎?有則我當受之,以大順文王之道,後王又當篤厚之而不忘也。

    【纂疏】鄭氏曰:「自孫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稱曾孫。」愚謂「假以溢我,我其收之」,前王之惠後王也,正與《易》「有孚惠心」、《洪範》「用敷錫厥庶民」同義,皆上之惠乎下也。「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後王之惠前王也,正與《易》「有孚惠我德」、《洪範》「錫汝保極」同義,皆下之惠乎上也。後王亦豈真有以惠前王哉?栽培封植之餘,使文王之流風餘澤傳之無窮,施之罔極,常如一日焉,是即所謂惠文王矣。

    《維天之命》一章,八句。

    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音因,迄許乞反用有成[3],維周之禎。

    賦也。清,清明也。緝,續。熙,明。肇,始。禋,祀。迄,至也。此亦祭文王之詩。言所當清明而緝熙者,文王之典也。故自始祀至今有成,實維周之禎祥也。然此詩疑有闕文焉。

    【纂疏】東萊呂氏曰:「周公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所謂『肇禋』,以文王配帝始于此也。《大宗伯》曰:『以禋祀昊天上帝。』」蘇氏曰:「迄于周公,遂以有成,其成雖當周公之世,然其禎祥見於文王矣。」李氏曰:「國家將興,必有禎祥。」

    《維清》一章,五句。

    烈文辟音壁,下同公,錫兹祉福。惠我無疆,子孫保之。

    賦也。烈,光也。辟公,諸侯也。此祭於宗廟,而獻助祭諸侯之樂歌。言諸侯助祭使我獲福,則是諸侯錫此祉福,而惠我以無疆,使我子孫保之也。

    【纂疏】黄氏曰:「烈,功烈。文,文章。」王晦叔曰:「為國君,故稱辟。舉五等之貴,故稱公。」

    無封靡于爾邦,維王其崇之。念兹戎功,繼序其皇之。

    封靡之義未詳。或曰:封,專利以自封殖也。靡,汰侈也。崇,尊尚也。戎,大。皇,大也。言汝能無封靡于爾邦,則王當尊汝。又念汝有此助祭錫福之大功,則使汝之子孫繼序而益大之也。

    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不顯維德,百辟其刑之。於音烏乎音呼前王不忘!

    又言莫强於人,莫顯於德。先王之德,所以人不能忘者,用此道也。此戒飭而勸勉之也。《中庸》引「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而曰:「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大學》引「於乎前王不忘」而曰:「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纂疏】李氏曰:「訓,效也。」東萊呂氏曰:「『於乎前王不忘』,如其自唐叔以下實寵嘉之。」黄氏曰:「此成王感發諸侯不盡之意也。」愚按:《中庸》三十三章引此詩末章,朱子釋之曰:「此借引『不顯惟德』,以為幽深玄遠之意,承上文言天子有不顯之德,而諸侯法之,則其德愈深而效愈遠矣。篤恭,言不顯其敬也。篤恭而天下平,乃聖人至德淵微,自然之應也。」《中庸》下文又曰:「《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朱子又釋之曰:「所引孔子之言,以為聲色乃化民之末務,今但言不大之而已,則猶有聲色者存,是未足以形容不顯之妙。不若所言『德輶如毛』[4],則庶乎可以形容矣。而又以為毛猶可比,亦未盡其妙,又不若所言『上天之載,無聲無臭』[5],然後乃為不顯之至耳。故惟此可以形容不顯篤恭之妙。」以此觀之,則「不顯」之義,文公亦未嘗執一於「豈不顯乎」之說,在學者融而通之可也。

    《烈文》一章,十三句。

    此篇以公、疆兩韻相叶。未詳當從何讀,意亦可互用也。

    天作高山,大音泰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沈括曰:「《後漢書·西南夷傳》作『彼岨者岐』」。今按:彼書「岨」但作「徂」,而引《韓詩》薛君章句,亦但訓為「往」,獨「矣」字正作「者」,如沈氏說。然其注末復云「岐雖阻僻」,則似又有「岨」意。韓子亦云「彼岐有岨」,疑或别有所据,故今從之,而定讀「岐」字絶句,有夷之行叶户郎反,子孫保之。

    賦也。高山,謂岐山也。荒,治。康,安也。岨,險僻之意也。夷,平。行,路也。此祭太王之詩。言天作岐山,而太王始治之。太王既作,而文王又安之。於是彼險僻之岐山,人歸者衆,而有平易之道路。子孫當世世保守而不失也。

    【纂疏】張氏曰:「荒,闢而大之。」曹氏曰:「『遂荒大東』是也。」王氏曰:「治荒謂之荒。」曹氏曰:「康,有康濟斯民之意。」嚴氏曰:「太王、文王之業,子孫當保守而不墜也。成功告神明之頌,多言子孫當保守之意。蓋子孫能保守,則可以慰祖宗之心也。」

    《天作》一章,七句。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於音烏緝熙,單厥心,肆其靖之。

    賦也。二后,文武也。成王,名誦,武王之子也。基,積累于下,以承藉乎上者也。宥,宏深也。密,靜密也。於,嘆詞。靖,安也。此詩多道成王之德,疑祀成王之詩也。言天祚周以天下,既有定命,而文武受之矣。成王繼之,又能不敢康寧,而其夙夜積德以承藉天命者,又宏深而靜密,是能繼續光明文武之業而盡其心。故今能安靖天下,而保其所受之命也。《國語》叔向引此詩而言曰:「是道成王之德也。成王,能明文昭、定武烈者也。」以此證之,則其為祀成王之詩無疑矣。

    【附錄】安鄉問:「康王何緣無詩?」曰:「某切以《昊天有成命》之類,便是康王詩,而今只要解那『成王』做成王業後,便不可曉,且如《左傳》不明說作成王詩,故韋昭注又且費盡氣力要從那王業上說去,不知怎生地。」義剛。

    【纂疏】王氏曰:「緝,績。熙,廣。」蘇氏曰:「單,盡。」嚴氏曰:「肆,故也。」濮氏曰:「朱文公采歐公《時世論》以斥《序》之非,而獨表章《國語》說,斷其無可疑,今觀『基命』、『定命』之語,意與《洛誥》合,其為頌成王審矣,何必委曲謂『文武成此王業』乎?」

    《昊天有成命》一章,七句。

    此康王以後之詩。

    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叶音由之。

    賦也。將,奉。享,獻。右,尊也,神坐東嚮,在饌之右,所以尊之也。此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之樂歌。言奉其牛羊以享上帝,而曰:天庶其降而在此牛羊之右乎?蓋不敢必也。

    【附錄】問:「所解『右』字,與舊說不同。」曰:「《周禮》有『享右祭祀』之文[6]。如詩中此例亦多,如『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之類。如《我將》所云,作保祐說[7],更難。方說『維羊維牛』,如何便說保祐。到『伊嘏文王,既右享之』,也說未得右助之右。」賀孫。

    【纂疏】孔氏曰:「告朔則祭於明堂,巡守之歸則祭於明堂。其祭必用特牲。此云牛羊,知是大饗,詩故曰。《郊特牲》云:『帝牛不吉,以為稷牛。』是知明堂用牛。《夏官·羊人》曰:『釁積,共其羊牲。』積柴祭天,是知祭帝用羊。以父配帝,則牲牢不得異食。」嚴氏曰:「釁,謂邦器及軍器成則釁之。」

    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古雅反文王,既右享叶虚良反之。

    儀、式、刑,皆法也。嘏,錫福也。言我儀式刑文王之典,以靖天下,則此能錫福之文王,既降而在此之右,以享我祭,若有以見其必然矣。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又言天與文王既皆右享我矣,則我其敢不夙夜畏天之威,以保天與文王所以降鑒之意乎?

    【纂疏】東萊呂氏曰:「明堂祀上帝,而文王配焉。故此詩雖文王之樂歌,必先言祀天,而次言祀文王。『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言祀天也;『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享之』,言祀文王也。」陳氏曰:「歌是詩于文王,並言所以配享之意。」

    《我將》一章,十句。

    程子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冬至祭天而以祖配之,以冬至氣之始也。萬物成形於帝,而人成形於父,故季秋享帝而以父配之,以季秋成物之時也。」陳氏曰:「古者祭天於圜丘,掃地而行事。器用陶匏,牲用犢,其禮極簡。聖人之意,以為未足以盡其意之委曲,故於季秋之月,有大享之禮焉。天,即帝也。郊而曰天,所以尊之也,故以后稷配焉。后稷遠矣,配稷於郊,亦以尊稷也。明堂而曰帝,所以親之也。以文王配焉,文王親也。配文王於明堂,亦以親文王也。尊尊而親親,周道備矣。然則郊者古禮,而明堂者周制也。周公以義起之也。」東萊呂氏曰:「於天,維庶其饗之,不敢加一辭焉;於文王,則言儀式其典,日靖四方。天不待贊,法文王,所以法天也。卒章惟言「畏天之威」而不及文王者,統於尊也。畏天,所以畏文王也。天與文王一也。」

    【附錄】問:「《我將》之詩乃祀文王於明堂之樂章。《集傳》謂『物成形於帝正,季秋成物之時也[8]。此乃周公以義起之,非古禮也』。不知周公以後,將以文王配耶?以時王之父配耶?」曰:「諸儒正持此二義,至今不决,看來只得以文王配。且周公所制之禮,不知在武王之時,成王之時?若在成王之時,則文王乃其祖也,亦自可見。」又問:「繼周者如何?」曰:「只得以有功者配之。」僴。

    【纂疏】濮氏曰:「文王之祀,既不敢同后稷於郊,又無屈天神於宗廟之理,故特尊其祀於明堂,斯其為曲盡矣。」

    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

    賦也。邁,行也。邦,諸侯之國也。周制,十有二年王巡守邦國,柴望祭告,諸侯畢朝。此巡守而朝會祭告之樂歌也。言我之以時巡行諸侯也。天其子我乎哉?蓋不敢必也。

    【纂疏】徐氏曰:「時邁,猶時處也。子之者,親而愛之。」

    實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疊。懷柔百神,及河喬嶽。允王維后!

    右,尊。序,次。震,動。疊,懼。懷,來。柔,安。允,信也。既而曰:天實右序有周矣,是以使我薄言震之,而四方諸侯莫不震懼。又能懷柔百神,以至于河之深廣,嶽之崇高,而莫不感格,則是信乎周王之為天下君矣。

    【纂疏】程氏曰:「薄言,發語辭。」曹氏曰:「《周官·大司馬》:『及師,大合軍,以行禁令,救無辜,伐有罪。』說者謂『王巡守、會同,則司馬統師合軍以從』,是王者巡守必以師從行也。故有震疊之事焉。」李氏曰:「古者人君巡守,因以考諸侯功過賞罰之,如《孟子》所謂『有慶有讓』,如《王制》言『不敬者君削以地,不孝者君黜以爵,不從者君流,畔者君討,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是也。」曹氏曰:「《祭法》:『有天下者祭百神。』故巡守所至,百神皆祭焉。」毛氏曰:「喬,高。嶽,岱宗。」孔氏曰:「巡守之禮始東方,故以岱宗言之,其實兼四嶽也。」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載戢側立反干戈,載櫜古刀反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户雅反。允王保之!

    戢,聚。櫜,韜。肆,陳也。夏,中國也。又言明昭乎我周也,既以慶讓黜陟之典,式序在位之諸侯,又收斂其干戈弓矢,而益求懿美之德,以布陳于中國,則信乎王之能保天命也。或曰:此詩即所謂《肆夏》,以其「有肆于時夏」之語而命之也。

    【纂疏】《釋文》曰:「戢,止也,斂也。」孔氏曰:「櫜,弓衣,一名韜。故納弓於衣謂韜弓。」嚴氏曰:「『右序有周』與『明昭有周』語意一同。『明昭』不言,實承上省文也。言天之『右序有周』而結之以『允王維后』,謂膺天命而無愧也。言天之『明昭有周』而結之以『允王保之』,謂保天命於無窮也。」

    《時邁》一章,十五句。

    《春秋傳》曰:「昔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而《外傳》又以為「周文公之頌」。則此詩乃武王之世,周公所作也。《外傳》又曰:「金奏《肆夏》《繁》《遏》《渠》,天子以饗元侯也。」韋昭注云:「《肆夏》一名《樊》,《韶夏》一名《遏》,《納夏》一名《渠》,即《周禮》『九夏』之三也。」呂叔玉云:「《肆夏》,《時邁》也;《繁遏》,《執競》也;《渠》,《思文》也。」

    執競武王,無競維烈。不顯成康,上帝是皇。

    賦也。此祭武王、成王、康王之詩。競,强也。言武王持其自強不息之心,故其功烈之盛,天下莫得而競,豈不顯哉?成王、康王之德,亦上帝之所君也。

    【纂疏】李氏曰:「觀武王一戎衣而天下大定,功烈莫強焉。」又曰:「歐陽氏以『成康』為成王、康王。」愚謂「不顯」只是不表露之意。

    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紀覲反其明叶謨郎反。

    斤斤,明之察也。言成康之德明著如此也。

    鍾鼓喤喤華彭反,叶胡光反,磬筦音管將將七羊反,降福穰穰如羊反。

    喤喤,和也。將將,集也。穰穰,多也。言今作樂以祭而受福也。

    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禄來反。

    簡簡,大也。反反,謹重也。反,覆也。言受福之多,而愈益謹重,是以既醉既飽,而福禄之來,反覆而不厭也。

    【纂疏】李氏曰:「『既醉既飽』,蓋祭終而飲福耳,言祭時鍾鼓管磬之樂皆和,故神降之福,祭終而飲,威儀備具,此福祿所以反復日至,方興而未艾也。」

    《執競》一章,十四句。

    此昭王以後之詩,《國語》說見前篇。

    【纂疏】濮氏曰:「諸儒信《序》之過,往往徒費其辭而意終不慊,故朱文公辨而正之,尚復何疑?」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叶曰逼反。無此疆爾界叶訖力反,陳常于時夏。

    賦也。思,語辭。文,言有文德也。立、粒通。極,至也,德之至也。貽,遺也。來,小麥。牟,大麥也。率,徧。育,養也。言后稷之德真可配天。蓋使我烝民得以粒食者,莫非其德之至也。且其貽我民以來牟之種,乃上帝之命以此徧養下民者,是以無有遠近彼此之殊,而得以陳其君臣父子之常道於中國也。或曰:此所謂《納夏》者,亦以其有「時夏」之語而命之也。

    【纂疏】嚴氏曰:「『中』者,民心所自有[9],特因后稷有以養之而勿喪耳[10],故曰『莫匪爾極』。康衢所詠『爾極』,《洪範》所謂『汝極』,《天保》所謂『爾德』,《君牙》所謂『惟爾之中』,其意一也。」段氏曰:「《詩》言『來牟』者二,蓋麥者,五穀成就之最先,一歲豐稔之占,又正闕之之時,故養民者以此為喜也。」李氏曰:「『陳常于時夏』,所謂富而教之也[11]。若民無常產,則因無常心矣。」

    《思文》一章,八句。

    《國語》說見《時邁》篇。

    【纂疏】濮氏曰:「此郊祀獻后稷之樂歌。祭天宜有詩,而今亡矣,决不可以《昊天有成命》當之。」

    清廟之什十篇,十章,九十五句。

    ***

    [1]此處引《尚書大傅》文字,與原文有異。原文作「周公升歌文王之功烈德澤,苟在廟中,嘗見文王者,愀然如復見文王」。

    [2]「挽」原作「換」,據《朱子語類》卷八十改。

    [3]「許」原作「計」,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九改。

    [4]「若」下,朱熹《中庸章句》有「《烝民》之詩」四字。

    [5]「若」下,朱熹《中庸章句》有「《文王》之詩」四字。

    [6]「享」原作「尊」,據《周禮注疏》卷二十五《大祝》文并參《朱子語類》卷八十改。

    [7]「說」字原無,據《朱子語類》卷八十補。

    [8]按,此句《朱子語類》卷八十一作「人成形於父,故季秋祀帝於明堂,而以父配之,取其成物之時也」。

    [9]「中」原作「極」,據嚴粲《詩緝》卷三十二改。

    [10]「因」字原無,據嚴粲《詩緝》卷三十二補。

    [11]本句,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三十七作「蓋無常產而有常心者,惟士為能」。「富而教之」為同卷同篇黄櫄語。按李氏原意,係后稷只教民稼穑,至於教化之事乃契之所為。然黄氏則以為后稷亦有教化之功。此處引文實將矛盾之說拼合為一。

    周頌臣工之什四之二

    嗟嗟臣工,敬爾在公。王釐力之反爾成,來咨來茹如預反。

    賦也。嗟嗟,重歎以深敕之也。臣工,羣臣百官也。公,公家也。釐,賜也。成,成法也。茹,度也。此戒農官之詩。先言王有成法以賜女,女當來咨度也。

    嗟嗟保介,維莫音慕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音余?於音烏皇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衆人,庤持恥反乃錢子淺反鎛音博,奄觀銍珍栗反艾音刈。

    保介,見《月令》《呂覽》。其說不同,然皆為籍田而言,蓋農官之副也。莫春,斗柄建辰,夏正之三月也。畬,三歲田也。於皇,嘆美之詞。來牟,麥也。明,上帝之明賜也,言麥將熟也。迄,至也。康年,猶豐年也。衆人,甸徒也。庤,具也。錢、銚、鎛、鉏,皆田器也。銍,穫禾短鐮也。艾,穫也。此乃言所戒之事。言三月則當治其新畬矣,今如何哉?然麥已將熟,則可以受上帝之明賜。而此明詔之上帝,又將賜我新畬以豐年也。於是命甸徒具農器,以治其新畬,而又將忽見其收成也。

    【纂疏】先生《初解》曰:「鄭氏據《月令》『天子親載耒耜,措之於參保介之御間』,以為車右衣甲持兵,故曰保介。按:《呂氏春秋》亦有此文,高誘注曰:『保介,副也。』鄭說迂晦,不若高誘之明白。」毛氏曰:「田一歲曰新,三歲曰畬。」謝氏曰:「來,小麥。牟,大麥。」王氏曰:「『奄觀銍艾』,奄忽之間已觀銍艾矣。」

    《臣工》一章,十五句。

    噫嘻成王,既昭假音格爾。率時農夫,播厥百穀。駿發爾私,終三十里。亦服爾耕,十千維耦叶音擬。

    賦也。噫嘻,亦歎詞也。昭,明。假,格也。爾,田官也。時,是。駿,大。發,耕也。私,私田也。三十里,萬夫之地,四旁有川,内方三十二里有奇。言三十里,舉成數也。耦,二人並耕也。此連上篇亦戒農官之詞。昭假爾,猶言格汝衆庶。蓋成王始置田官,而嘗戒命之也。爾當率是農夫,播其百穀,使之大發其私田,皆服其耕事。萬人為耦而並耕也。蓋耕本以二人為耦,今合一川之衆為言,故云萬人畢出,并力齊心,如合一耦也。此必鄉遂之官,司稼之属,其職以萬夫為界者。溝洫用貢法,無公田,故皆謂之私。蘇氏曰:「民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而君曰:『駿發爾私,終三十里』,其上下之間,交相忠愛如此。」

    【纂疏】鄭氏曰:「《周禮》曰:『凡治野田,夫間有遂,十夫有溝,百夫有洫,千夫有澮,萬夫有川。』此萬夫之地,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也。言三十里者,舉成數。於是民大事其田[1],萬耦同時舉也。一川之間萬夫,故有萬耦。」孔氏曰:「一夫百畝,方百步,積萬夫方之,是廣長各百夫,以百乘是萬也[2]。既廣長皆百夫,有百步[3],三夫為一里,則百夫為三十三里餘百步,即三分里之一為少半里,是三十三里又少半里也。」李氏曰:「服,如《周書》『為服田力穡』之服同。」愚謂二人謂耦,鄭氏曰「萬夫為萬耦」,非是。曰「十千維耦」者,蓋萬夫合耦而耕,實五千耦耳。」

    《噫嘻》一章,八句。

    振鷺于飛,于彼西雝。我客戾止,亦有斯容。

    賦也。振,羣飛貌。鷺,白鳥。雝,澤也。客,謂二王之後。夏之後杞,商之後宋,於周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喪拜焉者也。此二王之後來助祭之詩。言鷺飛于西雝之水,而我客來助祭者,其容貌脩整,亦如鷺之潔白也。或曰:興也。

    【附錄】賀孫問:「《振鷺》詩不是正祭之樂歌,乃獻助祭之臣,未審如何?」曰:「看此文意,都無告神之語,恐是獻助祭之臣。古者祭祀每一受胙,主與賓尸皆有獻酬之禮。既畢,然後亞獻,至獻畢復受胙,如此禮意甚好,有接續意思,到唐時尚然。今併受胙于諸獻,既畢之後,主與賓尸意思皆隔了。古者一祭之中所以多事。」賀孫。

    【纂疏】《釋文》曰:「鷺,一名春鉏。」王氏曰:「西雝,辟雍。」孔氏曰:「先代之後,特謂之客。昭二十五年《左傳》宋樂大心云『我於周為客』,《皋陶謨》『虞賓在位』,此及《有瞽》皆云『我客』,《有客》篇以微子為客,皆以二王之後特稱客也。」濮氏曰:「宋承殷後,周待以客禮。微子來朝,始至而王燕勞之,工所奏之樂歌也。《序》言二王之後,習于傳聞,亦不見其來助祭之意。」又曰:「凡《周頌》之言『客』者,惟宋耳,汎言二王之後,非也。」

    在彼無惡烏路反,在此無斁叶丁故反。庶幾夙夜叶羊茹反,以永終譽。

    彼,其國也。在國無惡之者,在此無厭之者,如是則庶幾其能夙夜以永終此譽矣。陳氏曰:「在彼不以我革其命而有惡於我,知天命無常,惟德是與,其心服也;在我不以彼墜其命而有厭於彼,崇德象賢,統承先王,忠厚之至也。」

    《振鷺》一章,八句。

    豐年多黍多稌音杜,亦有高廩力錦反,萬億及秭咨履反。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叶舉里反。

    賦也。稌,稻也。黍宜高燥而寒,稌宜下濕而暑。黍稌皆熟,則百穀無不熟矣。亦,助語辭。數萬至萬曰億,數億至億曰秭。烝,進。畀,予。洽,備。皆,徧也。此秋冬報賽田事之樂歌,蓋祀田祖、先農、方社之屬也。言其收入之多,至於可以供祭祀,備百禮,而神降之福,將甚徧也。

    【纂疏】李氏曰:「《說文》云:『黍,禾屬而黏者曰黍[4]。』《天官》云:『牛宜稌。』鄭注:『粳也。』《職方氏》謂『雍、冀高燥,其穀宜黍。荆、揚下濕,其穀宜稌』。」《釋文》:「廩,倉。」毛氏曰:「廩藏穗。」孔氏曰:「《地官·廩人》注:『藏米曰廩。』《明堂位》:『米廩[5]。』則廩兼容米粟。」曹氏曰:「酒正辨三酒,清酒供祭祀。鄭氏謂中山冬醴接夏成,又辨五齊音劑,醴酒最濁,鄭氏謂成而汁滓相將,如今甜酒。詩故曰周以后稷為祖,姜嫄為妣,然祭祀無不在也,故總以祖妣言之。」疊山謝氏曰:「百禮如『禮儀三百』之類。民知禮則風俗厚,風俗厚則天下平,君臣上下皆樂年豐矣。」

    《豐年》一章,七句。

    愚按:濮氏謂此年穀始登而薦宗廟之樂歌,豈非以其有「烝畀祖妣」之辭歟?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賦也。瞽,樂官無目者也。《序》以此為始作樂而合乎祖之詩。兩句總序其事也。

    【纂疏】鄭氏曰:「《周禮》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六十人。有視瞭者相之。」孔氏曰:「庭,廟庭。」濮氏曰:「王者功成作樂而始合奏于祖廟,此工歌也。」又曰:「始言樂官,中言樂器,終言樂之美。」

    設業設虡音巨,崇牙樹羽。應田縣鼓,鞉音桃磬柷尺叔反圉魚女反。既備乃奏叶音祖,簫管備舉以上叶瞽字。

    業、虡、崇牙,見《靈臺》篇。樹羽,置五采之羽於崇牙之上也。應,小鞞。田,大鼓也。鄭氏曰:「『田』,當作『朄』,小鼓也。」懸鼓,周制也。夏后氏足鼓,殷楹鼓,周縣鼓。鞉,如鼓而小,有柄,兩耳,持其柄搖之,則傍耳還自擊。磬,石磬也。柷,狀如漆桶,以木為之,中有椎連底,撞之令左右擊,以起樂者也。圉,亦作敔,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以止樂者也。簫,編小竹管為之。管,如篴,併兩而吹之者也。

    【纂疏】孔氏曰:「植者為虡,横者為栒,大板謂之業,所以飾此栒而為崇牙,刻之如鋸齒捷業然,故曰業。其形卷然,可以縣鼓磬,樹五采之羽以為文。畫繒為翣,載以璧,樹翣於栒之角。《明堂位》所謂『夏后氏之龍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以見飾之彌多也。」曹氏曰:「蓋橫木為簨,飾以鱗属,植木為虡,飾以臝羽之属。又加大板於上,型捷業然,夏后氏制也。商于龍簨上制畫為重牙,以縣垂紘,所謂崇牙也。周又畫繒為翣,戴以璧玉,垂五采羽於其下,所謂植羽也。」孔氏曰:「大鼓曰鼖,小鼓曰應。《大射禮》『應鞞在建鼓東』,則為應和建鼓也。應鞞共文,是為一器,其鼓縣之虡業。」曹氏曰:「足鼓則以趺承之,楹鼓則以柱貫之,周鼓始垂之於簨虡,故謂之垂鼓也。」王氏曰:「簫,大者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長尺二寸。參差象鳳翼。簫管尤器之小者,言其小所以為備也。」愚按:《春官》「笙師篴管」,杜子春讀為蕩滌之滌。今時所吹五空竹,篴意與笛同。詳見韻注。

    喤喤音横厥聲,肅雝和鳴,先祖是聽。我客戾止,永觀厥成以上叶庭字。

    我客,二王後也。觀,視也。成,樂闋也,如「簫韶九成」之「成」。獨言二王後者,猶曰「虞賓在位」,「我有嘉客」,蓋尤以是為盛耳。

    【纂疏】王氏曰:「喤喤,美也[6]。」孔氏曰:「喤喤然和集諸聲,皆肅敬和諧而鳴,不相奪倫。」疊山謝氏曰:「舜作樂而曰『虞賓在位,祖考來格』,成王合樂而曰『先祖是聽,我客戾止』。先代之後與祖宗並言,尊之至也。《書》曰『崇德象賢,統承先王,修其禮物』,非尊其後,尊聖帝明王也。」

    《有瞽》一章,十三句。

    猗於宜反與音余漆沮七余反,潜有多魚。有鱣張連反有鮪叶于軌反,鰷音條鱨音常鰋音偃鯉。以享以祀叶逸織反,以介景福叶筆力反。

    賦也。猗與,歎辭。潜,椮也,蓋積柴養魚,使得藏隱避寒,因以薄圍取之也。或曰:藏之深也。鰷,白鰷也。《月令》:季冬,「命漁師始漁,天子親往,乃嘗魚,先薦寢廟」。季春,「薦鮪于寢廟」。此其樂歌也。

    【纂疏】猗與,歎美辭,猶言美哉也。漆沮,岐周之水。毛。詳見《綿》注。鱣,大鯉。鮪,鮥。鄭。鱣鮪,詳見《碩人》。鰷形狹而長若條,然魚性浮。似鱨而白。陸氏。鱨,黄鱨魚。陸璣云:「今黄頰魚。似燕頭,魚身。」鰋,額白魚也。鯉,赤鯉魚也。李。

    《潜》一章,六句。

    有來雝雝與公叶,篇内同,至止肅肅。相息亮反維辟音壁公,天子穆穆。

    賦也。雝雝,和也。肅肅,敬也。相,助祭也。辟公,諸侯也。穆穆,天子之容也。此武王祭文王之詩。言諸侯之來,皆和且敬,以助我之祭事,而天子有穆穆之容也。

    於音烏薦廣牡,相同上予肆祀叶養里反。假古雅反哉皇考叶音口,綏予孝子叶奬履反[7]。

    於,歎詞。廣牡,大牲也。肆,陳。假,大也。皇考,文王也。綏,安也。孝子,武王自稱也。言此和敬之諸侯,薦大牲以助我之祭事。而大哉之文王,庶其享之,以安我孝子之心也。

    宣哲維人,文武維后。燕及皇天叶鐡因反,克昌厥後。

    宣,通。哲,知。燕,安也。此美文王之德。宣哲則盡人之道,文武則備君之德,故能安人以及于天,而克昌其後嗣也。蘇氏曰:「周人以諱事神,文王名昌,而此詩曰『克昌厥後』,何也?曰周之所謂諱,不以其名號之耳,不遂廢其文也。諱其名而廢其文者,周禮之末失也。」

    【纂疏】李氏曰:「周人所以事神者[8],如稱文王,則不斥之曰文王昌,如此而已。《書》稱惟有道曾孫發,但曰元孫某,史官不敢斥其名故也。如穆王名滿,當時亦有王孫滿;襄王名鄭,當時亦有衛侯鄭;魯武公名敖,而後世臣有公孫敖。觀此,則知此詩言『克昌厥後』,《噫嘻》詩言『駿發爾私』,皆未嘗諱也[9]。孔子作《春秋》,如匡王名班,而《春秋》亦書曹伯班;簡王名夷,而《春秋》亦書晋侯夷吾,皆未嘗為之諱。」曹氏曰:「燕及皇天,則陰陽和而風雨時,日月光而星辰靜,無錯行失序妄動之變。」

    綏我眉夀叶殖酉反,介以繁祉。既右音又烈考叶音口,亦右文母叶滿彼反。

    右,尊也。《周禮》所謂「享右祭祖」是也。烈考,猶皇考也。文母,大姒也。言文王昌厥後而安之以眉夀,助之以多福,使我得以右于烈考、文母也。

    愚謂以文母證之,則烈考為文王無疑,此詩為武王祭文王之詩無疑矣。

    《雝》一章,十六句。

    《周禮·樂師》:「及徹,帥學士而歌《徹》。」說者以為即此詩。《論語》亦曰:「以《雍》徹。」然則此蓋徹祭所歌,而亦名為《徹》也。

    載見賢遍反,下同辟音璧王,曰求厥章。龍旂陽陽,和鈴央央於良反[10]。鞗音條革有鶬七羊反,休有烈光。

    賦也。載,則也,發語辭也。章,法度也。交龍曰旂。陽,明也。軾前曰和,旂上曰鈴。央央、有鶬,皆聲和也。休,美也。此諸侯助祭于武王廟之詩。先言其來朝,稟受法度,其車服之盛如此。

    【纂疏】曹氏曰:「陽陽,色鮮明。」孔氏曰:「和亦鈴也。《爾雅》云:『有鈴曰旂。』郭璞云:『縣鈴於竿,畫交龍于旂。』」曹氏曰:「《左傳》:『錫鸞和鈴。』杜預云:『和在軾。』」鄭氏曰:「鞗革,轡首也。鶬,金飾貌。」即《韓奕》所謂「鞗革金厄」。烈,大也。

    率見昭考,以孝以享叶虚良反。

    昭考,武王也。廟制:大祖居中,左昭右穆。周廟文王當穆,武王當昭,故《書》稱「穆考文王」,而此詩及《訪落》皆謂武王為「昭考」。此乃言王率諸侯以祭武王廟也[11]。

    以介眉夀,永言保之。思皇多祜後五反,烈文辟公,綏以多福,俾緝熙于純嘏叶音古。

    思,語辭。皇,大也,美也。又言孝享以介眉夀,而受多福,是皆諸侯助祭有以致之,使我得繼而明之,以至于純嘏也。蓋歸德于諸侯之辭,猶《烈文》之意也。

    《載見》一章,十四句。

    有客有客,亦白其馬叶滿補反。有萋有且七序反,敦都回反琢其旅。

    賦也。客,微子也。周既滅商,封微子於宋,以祀其先王,而以客禮待之,不敢臣也。亦,語辭也。殷尚白,修其禮物,仍殷之舊也。萋、且,未詳。《傳》曰:「敬慎貌。」敦琢,選擇也。旅,其卿大夫從行者也。此微子來見祖廟之詩,而此一節,言其始至也。

    【纂疏】曹氏曰:「《記》曰:『商人白馬黑首。』宗廟齊毫以色為尚,故乘白馬。『萋』,如『萋兮斐兮』;『且』,如『籩豆有且』,言其萋且有文。」鄭氏曰:「敦琢者,以賢美之,故以玉言之。」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言授之縶陟立反,以縶其馬同上。

    一宿曰宿,再宿曰信。縶其馬,愛之不欲其去也。此一節言其將去也。

    薄言追之,左右綏之。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追之,已去而復還之,愛之無已也。左右綏之,言所以安而留之者無方也。淫威,未詳。舊說:淫,大也。統承先王,用天子禮樂,所謂淫威也。夷,易也,大也。此一節言其留之也。

    【纂疏】濮氏曰:「《左傳》:『歲在星紀而淫于玄枵。』淫,過中之意。」又一說:張氏曰:「武庚之誅,昔者『既有淫威』,而今也『降福孔夷』,蓋逆順之理如此。」濮氏曰:「此宋公來朝將去,而王燕餞之與《振鷺》詩為首末也。《序》以為來見祖廟,則語意不明。商之祖廟固無由在京師,而用之廟,非助祭于王,何得徼福?詩中亦無以見之。」

    《有客》一章,十二句。

    於音烏皇武王,無競惟烈。允文文王,克開厥後。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音指定爾功。

    賦也。於,歎辭。皇,大。遏,止。劉,殺。耆,致也。周公象武王之功,為《大武》之樂。言武王無競之功,實文王開之,而武王嗣而受之,勝殷止殺,以致定其功也。

    【纂疏】濮氏曰:「《左傳》以此詩為《大武》之首章,《賚》為第三章,《桓》為第六章。然《周頌》皆一章而已,無疊章也。先儒謂或者後世取而用之於其事,不可知也。」

    《武》一章,七句。

    《春秋傳》以此為《大武》之首章也。《大武》,周公象武王武功之舞,歌此詩以奏之。《禮》曰:「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然《傳》以此詩為武王所作,則篇内已有武王之謚,而其說誤矣。

    臣工之什十篇,十章,一百六句。

    ***

    [1]「大事其田」,《毛詩正義》卷十九之二作「大事耕其私田」。

    [2]「百」下,《毛詩正義》卷十九之二有「百」字。

    [3]「有」上,《毛詩正義》卷十九之二有「夫」字。

    [4]「者」字原無,據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三十八補。

    [5]「廩」下,《毛詩正義》卷十九之三有「有虞氏之癢」五字,同為《明堂位》文。

    [6]「美」上,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九所引王氏說有「厥聲」二字。

    [7]「履」原作「里」,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九改。

    [8]「所以事神者」,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三十八無。

    [9]「皆」上,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三十八有「昌,文王之名也。發,武王之名也」两句。

    [10]「於良反」三字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九補。

    [11]「王」下原有「王」字,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九刪。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四之三

    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叶徂候反,嬛嬛其傾反在疚音救。於音烏乎音呼皇考叶祛候反,永世克孝叶呼候反!

    賦也。成王免喪始朝于先王之廟,而作此詩也。閔,病也。予小子,成王自稱也。造,成也。嬛,與煢同,無所依怙之意。疚,哀病也。康衡曰:「『煢煢在疚』,言成王喪畢思慕,意氣未能平也。蓋所以就文武之業,崇大化之本也。」皇考,武王也,歎武王之終身能孝也。

    【纂疏】鄭氏曰:「閔,悼傷之言。」李氏曰:「《左傳》『寡君少遭閔凶』,則是閔者居喪之稱。」曹氏曰:「《曲禮》『天子未除喪曰予小子』,說者謂『謙,未敢稱一人』也。」李氏曰:「嬛,與『哀此煢獨』之義同。嬛,孤獨也。左氏亦有『在疚』之文,亦是居喪之稱也。王雖朝於廟,然去喪未甚遠,故猶以死喪為言。」

    念兹皇祖,陟降庭叶去聲止。維予小子,夙夜敬止。

    皇祖,文王也,承上文言武王之孝,思念文王,常若見其陟降於庭,猶所謂見堯於墻、見堯於羹也。《楚辭》云「三公揖讓,登降堂只」,與此文勢正相似。而康衡引此句,顔注亦云:「若神明臨其朝廷是也」。

    於乎二字,同上皇王,繼序思不忘。

    皇王,兼指文武也。承上文,言我之所以夙夜敬止者,思繼此序而不忘耳。

    《閔予小子》一章,十一句。

    此成王除喪朝廟所作,疑後世遂以為嗣王朝廟之樂。後三篇放此。

    訪予落止,率時昭考。於音烏乎音呼悠哉,朕未有艾五蓋反。將予就之,繼猶判渙。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乃旦反。紹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賦也。訪,問。落,始。悠,遠也。艾,如「夜未艾」之艾。判,分。渙,散。保,安。明,顯也。成王既朝于廟,因作此詩以道延訪羣臣之意。言我將謀之於始,以循我昭考武王之道。然而其道遠矣,予不能及也。將使予勉強以就之,而所以繼之者,猶恐其判渙而不合也。則亦繼其上下於庭,陟降於家,庶幾賴皇考之休,有以保明吾身而已矣。

    【纂疏】曹氏曰:「凡宮室始成則落之,故以落為始。」王氏曰:「保其身無危亡之憂,明其身無昏塞之患。」王氏。愚謂此篇成王除喪初,延訪王廟之所作也。自「繼猶判渙」而上,猶有皇皇如有所求而弗獲之意。自「維予小子」而下,則焄蒿悽愴若或見之也。其曰「訪予落止,率時昭考」,此如有所求也。「於乎悠哉,朕未有艾」,歎其道之遠而未有所止也。「將予就之」,以為道在是而可就矣。「繼猶判渙」,乃倏爾分判渙散而靡有可就者焉。於是致其歎曰「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將何以淑其後乎?姑上下以紹於庭除之間,乃若陟降于厥家焉。是則皇考休美之道,初之若可就而倏判渙者。今則焄蒿悽愴若或見之,果足以保明吾之身矣。誦其詩,想其形容,成王之思慕皇考,爰繼爰述,何其微婉懇切,反覆曲盡,有無窮之嘆詠也哉!

    《訪落》一章,十二句。

    說同上篇。

    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叶新夷反,命不易以豉反哉叶將黎反!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兹叶津之反。

    賦也。顯,明也。思,語辭也。士,事也。成王受羣臣之戒而述其言,曰:敬之哉!敬之哉!天道甚明,其命不易保也。無謂其高而不吾察,當知其聰明明畏,常若陟降於吾之所為,而無日不臨監于此者,不可以不敬也。

    維予小子叶奬履反[1],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叶謨郎反。佛符弗反,又音弼時仔音兹肩,示我顯德行下孟反,叶户郎反。

    將,進也。佛、弼通。仔肩,任也。此乃自為答之之言。我不聰而未能敬也,然願學焉,庶幾日有所就,月有所進,續而明之,以至于光明。又賴羣臣輔助我所負荷之任,而示我以顯明之德行,則庶乎其可及爾。

    【附錄】「日就月將」,是日成月長。就,成也。將,大也。節。

    【纂疏】輔謂之「佛」者,言正救其失,不專順從之也。《學記》云「其求之也佛」,佛,不順也,猶《孟子》所謂「法家佛士」是也[2]。愚按:孔氏釋《文王》篇「凡周之士」云:「士者,下至諸侯及王朝公卿大夫總稱」。切考此篇,恐非群臣進戒之詩,或者反為成王自戒,並戒群臣以求助之所作也,何則?成王乃謹畏之賢君,知天有顯道,命之難諶,不可不致其敬也。若曰: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每靡常而匪易也,爾群臣毋曰高高在上,其實陟降於爾衆士,日監在兹也。今予小子雖非有聰明之資,然而自知所敬,日就月將,以勉勉於學,求以緝熙于光明,爾衆士其輔弼我,示我以顯然之德行,庶幾其可以體而行之,以為述續天命之本也。一篇大意不過如此。《序》說亦恐誤矣。

    《敬之》一章,十二句。

    予其懲直升反,而毖後患。莫予荓普經反蜂,自求辛螫施隻反。肇允彼桃蟲,拚芳煩反飛維鳥。未堪家多難乃旦反,予又集于蓼音了。

    賦也。懲,有所傷而知戒也。毖,慎。荓,使也。蜂,小物而有毒。肇,始。允,信也。桃蟲,鷦鷯,小鳥也。拚,飛貌。鳥,大鳥也。鷦鷯之雛,化而為鵰,故古語曰「鷦鷯生鵰」,言始小而終大也。蓼,辛苦之物也。此亦《訪落》之意。成王自言:予何所懲而謹後患乎?荓蜂而得辛螫,信桃蟲而不知其能為大鳥,此其所當懲者。蓋指管蔡之事也。然我方幼冲,未堪多難,而又集於辛苦之地,羣臣奈何捨我而弗助哉?

    【纂疏】郭璞云:「鷦鷯,桃蟲。」山陰陸氏云:「《說苑》:『鷦鷯巢於葦苕,繫之以髪[3]。』鳩性拙,鷦性巧,故俗呼巧婦,一名工雀,一名女匠。其喙尖利如錐,取茅秀為巢,至精密,以麻紩之音秩,如刺襪然,故一名襪雀,其化輒為鵰。」蘇氏云:「成王始信二叔而疑周公,既而悟其姦,故曰:『予其懲,而毖後患[4]。』」東萊呂氏曰:「莫如予前之使蜂,自求辛蟄。謂信管、蔡之時也。」鄭氏曰:「管、蔡如鷦鷯之小,後叛而作亂,猶鷦鷯翻飛為大鳥也。」

    《小毖》一章,八句。

    蘇氏曰:「《小毖》者,謹之於小也。謹之于小,則大患無由至矣。」

    載芟載柞側百反,叶疾各反,其耕澤澤音釋,叶徒洛反。

    賦也。除草曰芟,除木曰柞。《秋官·柞氏》「掌攻草木」是也。澤澤,解散也。

    【纂疏】曹氏曰:「《周官·薙氏》:『掌殺草,秋繩而芟之』。」嚴氏曰:「耕,犁也。」愚謂澤恐讀作平字,澤澤,指水田也。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音真。

    耘,去苗間草也。隰,隰為田之處也。畛,田畔也。

    【纂疏】疊山謝氏曰:「徂,往也。」嚴氏曰:「下濕曰隰。」孔氏曰:「《地官·遂人》[5]:『十夫有溝,溝上有畛。』」

    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彊侯以。有嗿他感反其饁于輒反,思媚其婦,有依其士與以叶。有略其耜叶養里反[6],俶載南畝叶滿委反。

    主,家長也。伯,長子也。亞,仲叔也。旅,衆子弟也。彊,民之有餘力而來助者。《遂人》所謂「以彊予任甿」者也。能左右之曰以,《太宰》所謂「閒民」,「轉移執事」者。若今時傭力之人,隨主人所左右者也。嗿,衆飲食聲也。媚,順。依,愛。士,夫也。言餉婦與耕夫相慰勞也。略,利。俶,始。載,事也。

    【纂疏】曹氏曰:「侯,維。饁,饋鑲亦作饁餉,士不辭耕稼之勞而知愛其婦,婦不憚饁餉之煩而知依其士,有和樂之風焉。耜,耒首,斷木為之,利,則入土也深。」

    播厥百穀,實函斯活叶呼酷反。

    函,含。活,生也。既播之,其實含氣而生也。

    【纂疏】鄭氏曰:「播,種。實,種子。」

    驛驛其達叶佗悦反,有厭其傑。

    驛驛,苗生貌。達,出土也。厭,受氣足也。傑,先長者也。

    厭厭其苗,緜緜其麃表驕反。

    緜緜,詳密也。麃,耘也。

    【纂疏】王氏曰:「其達只速如驛然。前曰『千耦其耘』,則既耕而耘,今曰『緜緜其麃』,則既苗而耘,以緜緜為善,恐傷苗也。」

    載穫濟濟子禮反,有實其積子賜反,叶上聲,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

    濟濟,人衆貌。實,積之實也。積,露積也。

    【纂疏】上言「實函」,此言「實積」,皆指穀實。酒,三酒;醴,五齊。祭祀則酒正供之。祭有十倫,其禮實繁,而皆以酒行之,故酒可以洽百禮。

    有飶蒲即反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

    飶,芬香也,未詳何物。胡,夀也。以燕享賓客,則邦家之所以光也;以共養耆老,則胡考之所以安也。

    【纂疏】曹氏曰:「飶、椒,皆酒醴芬芳之氣。」李氏曰:「胡考,老人。《士冠禮》祝云:『求享胡考。』注:『胡,遐也。』」孔氏曰:「《左》僖二十三年『雖及胡耇』,《周書·謚法》『保民耆艾曰胡』,胡考,老而有成德也。」孔氏。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叶音經,振古如兹無韻,未詳。

    且,此。振,極也。言非獨此處有此稼穡之事,非獨今時有今豐年之慶,蓋自極古以來已如此矣,猶言「自古有年」也。

    《載芟》一章,三十一句。

    此詩未詳所用,然辭意與《豐年》相似,其用應亦不殊。

    畟畟楚側反良耜叶養里反,俶尺叔反載南畝叶蒲委反。

    賦也。畟畟,嚴利也。

    播厥百穀,實函斯活叶呼酷反。

    說見前篇。

    【纂疏】鄭氏曰:「良,善也。利善之耜。」

    或來瞻女音汝,載筐及筥,其饟式亮反伊黍。

    或來瞻女,婦子之來饁者也。筐、筥,饟具也。

    其笠伊糾叶其了反,其鎛音博斯趙直了反,以薅呼毛反荼蓼。

    糾然,笠之輕舉也。趙,刺。薅,去也。荼,陸草。蓼,水草。一物而有水陸之異也。今南方人猶謂蓼為「辣荼」,或用以毒溪取魚,即所謂荼毒也。

    【纂疏】毛氏曰:「笠所以禦暑雨。」《補傳》曰:「糾,綀,以繩綀而成。」孔氏曰:「鎛,鋤類。《說文》:『薅,拔田草。』」

    荼蓼朽止,黍稷茂叶莫口反止。

    毒草朽,則土而苗盛。

    穫之挃挃珍栗反,積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毗志反如櫛側瑟反,以開百室。

    挃挃,穫聲也。栗栗,積之密也。櫛,理髪器,言密也。百室,一族之人也。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族人輩作相助[7],故同時入穀也。

    【纂疏】毛:「墉,城。如墉,言其高。」

    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盈,滿。寧,安也。

    殺時犉如純反牡,有捄音求其角叶盧谷反。以似以續,續古之人無韻,未詳。

    黄牛黑唇曰犉。捄,曲貌。續,謂續先祖以奉祭祀。

    【纂疏】李氏曰:「百室既盈,婦子於是寧。蓋終歲勤勤不得安寧[8],今農事已畢,故各享其樂也。」又曰:「蘇氏曰:『聖人之為詩,道其耕耨播種之勤,而述其終歲倉廩豐實、婦子喜樂之際[9],以感動其意。故曰「畟畟良耜」至「以薅荼蓼」,當此之時,民既勞矣,故為之言其室家來饁而慰勞之者,以勉卒其事。而其終章曰「荼蓼朽止」至「續古之人」,當此之時,歲功既畢,民之勞者得以與其婦子皆樂,於此休息閒暇,飲食酒肉,以自快于一歲[10]。』其說甚善。夫詩之可以興者,所以感發人之善志故也。先言勤勞,後言逸樂,使夫勤者有以自忘其勤勞,而怠者亦知以自奮,則天下之人趨事赴功,而其心未嘗忘于三農之務也。」蘇氏曰:「『以似以續』[11],興來歲繼往歲也。『續古之人』,庶幾不替其先也。」

    《良耜》一章,二十三句。

    或疑《思文》《臣工》《噫嘻》《豐年》《載芟》《良耜》等篇,即所謂《豳頌》者。其詳見於《豳風》及《大田》篇之末,亦未知其是否也。

    絲衣其紑孚浮反,載弁俅俅音求。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乃代反鼎及鼒叶津之反,兕觥其觩音求。旨酒思柔,不吳音話不敖音傲,胡考之休。

    賦也。絲衣,祭服也。紑,潔貌。載,戴也。弁,爵弁也,士祭於王之服。俅俅,恭順貌。基,門塾之基。鼐,大鼎。鼒,小鼎也。思,語辭。柔,和也。吳,譁也。此亦祭而飲酒之詩。言此服絲衣爵弁之人,升門堂,視壺濯籩豆之屬,降往於基,告濯具,又視牲,從羊至牛,反告充,已乃舉鼎冪告潔,禮之次也。又能謹其威儀,不諠譁,不怠敖,故能得夀考之福。

    【纂疏】孔氏曰:「爵弁之服,玄衣纁裳,皆絲為之,故云絲衣。」曹氏曰:「餘衣皆用布,惟冕與爵弁服用絲。大夫以上祭服謂之冕,士祭服謂之弁。其首服弁則衣用絲,故知絲衣為助祭之服也。」毛氏曰:「爵弁其色赤而微黑,如爵頭然。繹禮輕,使士。」孔氏曰:「蓋亦宗伯之屬士也。《釋宮》云:『門側之堂謂之塾。』」陳氏曰:「廟門之外有塾焉,以繹尸也。」鄭氏曰:「鼎圜弇上謂之鼒。兕觥,罰爵。觩然,徒設無所用之。」疊山謝氏曰:「罰其不如儀者,兕觥觩然,而在前使人見之而肅敬也。」李氏曰:「吳,大聲也。」

    《絲衣》一章,九句。

    此詩或紑、俅、牛、觩、柔、休並叶基韻,或基、鼒並叶紑韻。

    於音烏鑠式灼反王師!遵養時晦。時純熙矣,是用大介。我龍受之,蹻蹻居表反王之造叶徂候反。載用有嗣叶音祠,實維爾公允師。

    賦也。於,歎辭。鑠,盛。遵,循。熙,光。介,甲也,所謂「一戎衣」也。龍,寵也。蹻蹻,武貌。造,為。載,則。公,事。允,信也。此亦頌武王之詩。言其初有於鑠之師而不用,退自循養,與時皆晦。既純光矣,然後一戎衣而天下大定,後人於是寵而受此蹻蹻然王者之功。其所以嗣之者,亦維武王之事是師爾。

    【纂疏】一說:「實維爾公允師」,疊山謝氏曰:「武王之武,實為爾公心之發見,無一毫私意也。以公心定天下,信乎其為王者之師也。」

    《酌》一章,八句。

    酌,即勺也。《内則》十三「舞勺」,即以此詩為節而舞也。然此詩與《賚》《般》皆不用詩中字名篇,疑取樂節之名,如曰《武宿夜》云爾。

    綏萬邦,婁力注反豐年,天命匪解佳賣反。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音烏昭于天,皇以間之。

    賦也。綏,安也。桓桓,武貌。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而武王克商則除害以安天下,故屢獲豐年之祥。《傳》所謂「周饑,克殷而年豐」是也。然天命之於周,久而不厭也。故此桓桓之武王,保有其士,而用之於四方,以定其家,其德上昭于天也。「間」字之義未詳。《傳》曰:「間,代也。」言君天下以代商也。此亦頌武王之功。

    【纂疏】李氏曰:「士,與『熊羆之士』、『虎賁之士』同。」嚴氏曰:「《多方》云:『有邦間之。』」

    《桓》一章,九句。

    《春秋傳》以此為《大武》之六章,則今之篇次蓋已失其舊矣。又篇内已有「武王」之謚,則其謂武王時作者,亦誤也。《序》以為「講武類禡」之詩,豈後世取其義而用之於其事也與[12]?

    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敷時繹思,我徂維求定。時周之命,於音烏繹思!

    賦也。應,當也。敷,布。時,是也。繹,尋繹也。於,嘆辭。繹思,尋繹而思念也。此頌文武之功,而言其大封功臣之意也。言文王之勤勞天下至矣,其子孫受而有之,然而不敢專也。布此文王功德之在人而可繹思者,以賚有功,而往求天下之安定。又以為凡此皆周之命,而非復商之舊矣。遂嘆美之,而欲諸臣受封賞者,繹思文王之德而不忘也。

    《賚》一章,六句。

    《春秋傳》以此為《大武》之三章,而《序》以為「大封於廟」之詩。說同上篇。

    於音烏皇時周,陟其高山。嶞吐果反山喬嶽,允猶翕許及反河。敷天之下,裒蒲侯反時之對,時周之命。

    賦也。高山,泛言山耳。嶞,則其狹而長者。喬,高也。嶽,則其高而大者。允猶,未詳。或曰:允,信也;猶,與由同。翕河,河善泛溢,今得其性,故翕而不為暴也。裒,聚也。對,答也。言美哉此周也,其巡守而登此山以柴望,又道於河以周四嶽。凡以敷天之下莫不有望於我,故聚而朝之方嶽之下,以答其意耳。

    【纂疏】曹氏曰:「於,歎皇美。」嚴氏曰:「《禹貢》:『河自大陸,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注:『同為一大河,名逆河』。翕河,即逆河也。」

    《般》一章,七句。

    般,義未詳。

    【纂疏】濮氏曰:「如《序》所云,宜與《時邁》相次,亦告祭之樂歌也。」

    閔予小子之什十一篇,十一章,一百三十六句

    ***

    [1]「履」原作「里」,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九改。

    [2]按,以上諸句,為嚴粲語,見嚴粲《詩緝》卷三十四。

    [3]此句,劉向《說苑》卷十一原文作「鷦鷯巢於葦苕,著之髪毛」。

    [4]「毖」原作「謹」,據蘇轍《詩集傳》卷十九改。

    [5]「遂」原作「穟」,據《毛詩正義》卷十九之四及《周禮注疏》卷十五改。

    [6]「里」原作「士」,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九改。

    [7]「族」,四部叢刊三编本朱熹《詩集傳》無,然明正統本、嘉靖本、八卷本均有此字。

    [8]下「勤」原作「動」,據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三十九改。

    [9]「子」,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三十九作「人」。按蘇轍《應詔集》卷九作「子」,義勝。

    [10]「歲」原作「時」,據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三十九并參蘇轍《應詔集》卷九改。

    [11]「似」原作「嗣」,據經文改。按,此字蘇轍《詩集傳》經文及傳文均誤作「嗣」。

    [12]「與」原作「歟」,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九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