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经典1-雕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初的造型

    1.原始时代的创作

    旧石器时代的雕塑至今尚未发现。在新石器时代,雕塑作品开始出现,但大多是陶塑,表现的是妇女和女孩的形象。在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后洼新时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6000年前的40多件陶塑,造型多是动物形、植物形、人形或人兽合一形,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最丰富的陶塑。

    在辽西牛河梁,考古人员发现了5000年前的女神庙遗址,里面有完整的女神头部雕像,以及许多女娲雕像块,跟真人大小差不多。最具特色的是仰韶文化时期的青少年女子的陶塑人像或头像。如陕西华县柳枝镇出土的一件泥塑人面,女孩的特征很明显,双目呈桃叶形,外眼角向上翘,菱形的嘴显得纯朴稚气。辽东后洼遗址中的动物雕刻有龙、虎、猪、狗、鸡等生动造型,刻画入微,给人以朴拙而饶有生趣之感。

    2.装饰之美——夏商周时期的雕刻艺术

    到了夏朝时,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雕刻也逐渐成为装饰的重要手段。夏禹时在鼎上铸上纹饰,上有山川鸟兽。殷商时的雕塑已具有相当水平,大量的青铜器上的纹饰是绝妙的艺术佳作。许多青铜器的造型是雕塑的精品,如商代的鸟纹牺尊、四羊方尊。商代晚期的雕塑在对人像的塑造上已有相当水平,湖南宁乡出土的人面方鼎,在鼎的四面外壁上浮雕着四个男性头像,神态威严,表明这时的工匠已具备良好的造型能力。20世纪80年代在四川三星堆商代大祭祀坑中,发掘出了数十件青铜人像、人头像和面具。造像与真人大小相近,十余件青铜头像的帽盔、发型、面目、神态各不相同,用概括夸张的手法塑造出一种静穆感和神秘感。其中青铜连座人像高1.7米,头戴高冠,身微前倾,胳膊平抬,手作握物状。这些青铜雕塑表明,当时的雕塑艺术和铸造技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除青铜工艺上的铸刻外,牙、玉、骨、石雕都有新的创作。郑州商代遗址中发现不少陶塑,有人像和羊、兔、鱼、龟等。刻玉在商代、周代有大量作品,人物龟虫应有尽有。殷墟出土的乐器虎纹大石磐,正面用流畅的复线精刻卧虎一只,周围加以图案纹饰,极其精美。

    到了周朝,雕刻艺术更加繁荣,《周礼》上记载当时已有八种雕刻的材质,即象、玉、石、土、木、金、草、羽等,其中以玉尤为重要,并设玉府之职,专司刻镂服玉、佩玉、含玉、玉敦、六瑞、六器。铜器的雕刻在当时亦有很大发展,大多用于礼器的铸造。周代的石刻传于今日的有石鼓10个。石鼓高约3尺,是用原来的大块圆石略加镌凿而成的。

    宏伟与质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1.汉代的石雕艺术

    秦汉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汉两代,雕塑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被用来当作宣扬政治统一的工具。随着宫殿、祠堂、陵墓的大规模兴建,雕塑同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数量出现。依其材料可分为陶俑、石雕、铜雕、木雕、玉雕、泥塑等,根据雕塑的功用大致可分为大型纪念性石雕、建筑装饰、工艺装饰和陶俑等。

    辟邪 东汉①碑阙

    碑阙多作为宫殿、苑囿、陵墓前的特定设置。阙是体现封建礼仪的一种象征性装饰性雕刻,一般立于宫廷、官衙和墓前。汉代墓阙保存至今的共有28处,其中四川有21处。其代表是雅安高颐阙,该阙高达数米,阙前雕石兽。

    ②墓前石雕

    这是秦汉时期墓葬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墓前石雕大多是石兽,这些石兽是汉代人们想像中的猛兽,它有虎豹的身躯、飞鸟的羽翼和狮子的头,体态雄健并呈现出充满生机的弹跃感。它们一股左右对称于墓道,镇守一方,镇恶辟邪。现存的有河南南阳宗资墓前的石雕、山西太原北郊出土的辟邪石雕、四川德阳和雅安出土的天禄辟邪石雕等等。

    与生机勃勃的石兽相比,汉代的人像雕塑则显得稚拙古朴,在方柱体石面略施浅刻而成。

    在众多的汉代墓前雕刻中,最杰出的是霍去病墓前雕刻。霍去病是西汉大司马骠骑将军,他先后6次出师远征漠北,去逝时年仅24岁。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为他建造了一个大冢。他墓前的雕刻,大多以马来突出创作的主题,歌颂英雄。马是西汉将士的伴侣,西汉骑兵因马之骁勇而强盛。所以墓前有跃马、卧马、立马(或称马踏匈奴),马的神态各异,每一创作都以马之形态营造出气氛。这批石雕不仅在创作题材上设计精巧,而且还体现了汉代艺术的古拙美,是中国古代大型纪念性雕塑的杰出创造。

    2、多姿多彩的秦汉陶俑

    ①“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秦始皇兵马俑

    秦代的陶俑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观”的秦陵兵马俑,足以代表当时陶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20世纪70年代,在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发现了大批兵马俑。这些殉葬陶俑在距地表约6米以下的坑道里,一号坑长230米,宽62米,由6000武士俑组成一个军阵;二号坑长124米,宽98米,是由战车、骑兵、弩兵、步兵编组的军阵;三号坑面积约520平方米,有几十个武士俑,中间还有来不及放置俑的大坑。整个布局是按左军、右军、中军等军队编列体系来规划的。

    兵马俑的塑造手法是非常写实的,将士、战马与真人真马相当,服饰、装束逼真,容貌神情各不相同,形象个性鲜明,军吏威武刚强、指挥若定,士兵则机智勇敢、坚韧不拔。不同的个性特征又统一在全军威武雄壮的气势之中,兵俑直立静止又给人一种整齐划一之感,这种整体美感,体现了工匠们非凡的艺术功力。

    ②击鼓说唱俑

    汉代陶俑题材广泛,工匠们自由发挥塑造技能,创作出许多精美的艺术作品。1969年山东济南北郊的西汉墓中出土了一组彩绘乐舞、杂技、宴饮陶俑,形态生动活泼,以观赏者的静态来衬托演出者的动态,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汉代的陶俑大多以日常生活为表现的对象,各类劳作者、奏乐者、说唱者在陶艺人的手下无不生趣盎然。其中成都天回山出土的“击鼓说唱俑”是一件绝妙的作品,它极其形象地表现出一位说唱俑的神情形态。他说到妙处,禁不住翘足举臂、眉飞色舞,诙谐活泼的生机溢于手足。

    3.精美之作——秦汉铜雕

    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盛行于商周时的青铜工艺从礼器的神秘中解放出来,至秦汉时已出现了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塑造的作品。1980年在秦陵出土了两组大型的铜质车马和铜俑,制作工艺极为精湛。“长信宫灯”和“马踏飞燕”是汉代青铜造像的代表作品。长信宫灯1966年出土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此灯外形是宫女执灯,灯盘可以转动,以改变灯光照射的角度,灯火的烟通过手升进体内。整座灯是一件完美的圆雕,各部分造型比例适当,人物神态安详。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出土了铜马仪仗队,共38匹铜马、14辆铜车及数十件铜俑,是东汉一个出行队列的缩影。其中足踩龙雀的天马(马踏飞燕)尤为杰出。马昂首长嘶,三足腾空,一足踏过飞燕。从雕塑技巧上看,艺术家掌握了力学平衡原理,是雕塑史上的杰作。

    在汉代铜制艺术史上,滇族铜雕是非凡的创造。他们在青铜器的盖上,焊铸着成组成群的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主要以当时的民俗和祭祀为题材,比如纺织作坊、战争、纳贡和杀人祭祀等。装饰在斧、戈等兵器上的动物雕塑形象和装饰上铜饰物上的雕塑形象,大多取材于狩猎、动物之间的搏斗或弱肉强食的情景。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雕塑艺术不同于中原地方的样云冈石窟释迦牟尼坐像式与风格,体现出了他们出色的艺术表现力。

    4.石窟造像

    佛教在东汉末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传播蔚然成风。佛教石窟造像在三国两晋时随佛教的广泛传播而开始盛行,隋唐时与日俱增,一直到13世纪,实为中国造像的黄金时代。石窟造像西起新疆,中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复从四川到云南、广西,可谓遍布华夏。在这数十处石窟中,就其风格而言可分三个时期:早期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中期为隋唐,晚期是晚唐至两宋。

    北魏云冈和龙门石窟为中国石窟造像的早期代表。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三大宝库。云冈石窟全长约1公里,主要洞窟53个,石雕佛像51000多个。主要造像是昙曜王窟造像,是北魏前期的代表作品。石窟的主像占据窟内大部分空间。主像深目高鼻,宽肩厚胸,身着通肩大衣。主体佛像神态庄严祥和,超然而静穆。佛的衣纹既有厚质衣料凸起的衣纹式样,也有薄衣贴体的衣纹线条。第20窟为一尊高13.7米的佛坐像,由于窟前壁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这尊造像躯体雄伟、气魄深厚,已成为云冈石窟的象征。昙曜王窟造像的风格仍有着犍陀罗式、中印度样式和西域样式的气息。

    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南郊。古阳洞是最早开凿的洞窟。洞窟中的主像释迎牟尼佛结跏趺坐,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显得仪态端庄、雍容安详。两壁的菩萨神采潇洒飘逸。这时的造像风格已接近南方汉民族的审美形态了。

    原为此窟中的《礼佛图》(现藏美国堪萨斯州博物馆),表现帝王王后朝佛的情景。采用平面浮雕,人物皆趋前而行,线条的流畅表现,给人以一种徐徐而进的动感。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石窟雕塑艺术的水平。

    盛世风度——唐代的雕塑

    1.唐代造像的精品

    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已融合印度、中亚等地的技法,再加上传统的审美作风,出现了新的式样。成于唐高宗时期的奉先寺,是唐石刻雕塑的典型。主体雕塑为卢舍那佛坐像,两旁依次为迦叶(已毁)和阿难,以及金刚和神王,再次为供养人。卢舍那佛坐高13米,面容安祥典雅,脸型丰满圆润,整体面貌已倾向中国式。阿难外形端庄,含蓄安然,神王壮硕有力,金刚威严剐猛。各立像有意识采取上大下小的形式,以达到视觉上的真实感。

    山西天龙山的石窟造像,独有一番风果细嫩丰盈的面容,波状有旋涡纹的螺发,轻薄如纱的衣服,曲线玲珑的身躯,优美逼真的姿势等,生动自然,成为唐代造像的精品,可惜这些精品大多已残缺不全了。

    2.敦煌彩塑

    甘肃敦煌是古代中国与西域交通的关隘,敦煌由此较早接触到西域的造像艺术。敦煌莫高窟始凿于66年,此后至清代的1600余年间造像不断。现在莫高窟的数百石窟中,共有造像2400余尊,大的高达16米以上,小的仅有几厘米。敦煌石窟的造像多系以粘土为原料的彩塑。

    隋唐时代的敦煌彩塑代表着中国彩塑造像的最高成就。隋代以来,佛像的塑造手法向写实化的方向发展,宗教的庄严、脱俗的气氛有所淡化。唐代的彩塑菩萨被表现为美丽动人的女子形象,雕塑绘饰极为细腻,丰腴的肌肤和轻软柔薄的衣料质感都表现得十分真切,造型富丽而又典雅,体现了唐代的时代精神。

    此外,天王、力士的造像同样富有表现力,这样的造像以九尊或七尊的群体形式设置于有木质建筑图案的大型石窟内,既富有理想精神,又富有现实气息。

    3.昭陵六骏

    唐代的殿堂及陵墓的仪饰雕塑与宗教雕塑同样发达。唐陵雕塑主要是在献陵、昭陵、乾陵和顺陵。

    较早的唐代陵墓石雕在唐高祖李渊献陵的神道上,有石虎8件、石犀牛2件,颇有汉魏石雕遗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墓前的石雕“昭陵六骏”和十余件“番王”像最具代表意义。“昭陵六骏”是以李世民在开创唐帝国的战争中骑过的六匹骏马为原型而雕刻的。作品以高1.7米左右、宽2米左右的六块长方形石灰岩雕刻而成。“六骏”的图形是由当时著名画家阎立本设计描绘的。六匹战马三匹站立、三匹奔驰,皆为矫健英武的骏骑形象,雕刻手法娴熟,风格生动。其中两件流失国外,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昭陵的“番王”像的原型是归附唐帝国的外国首领,现石像已残缺不全。

    宗教雕塑

    1.巴蜀佛教造像兴盛

    “安史之乱”后,佛教艺术中心逐渐从洛阳、长安向南方转移,地处西南的四川遂成为佛教造像活动最活跃的地区。至今,四川省境内遗存的唐宋以来的石窟等多达100多处,窟龛总数在1000以上。其中千佛崖、巴山石窟、大足北山和宝顶山、乐山大佛造像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

    ①媚态观音

    大足北山的石刻造像在题材上有明显的变化,菩萨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常被作为主尊来塑造。大足石刻中的菩萨造像数量很多,常见的是观音和地藏二菩萨。这些造像与同时期其他地方的塑像相比,有着更多的世俗成分,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各种观音菩萨的仪态风姿,最具代表性和地方性。北山125窟的数珠观音,令人惊叹不已,她上身微转,头部略向左前倾,双手轻松自如地放于腹前,眼梢嘴角流露出动人而含蓄的微笑,身形在静中又略显动势,飞舞的飘带更显得她轻盈飘逸,使人们忘却她是令人敬畏的神灵,而称之为“媚态观音”。大足山上的石雕菩萨,有六臂观音、杨柳观音、净瓶观音、千手观音,还有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这些石雕菩萨或立或坐,神情毕肖。

    ②宝顶奇观

    宝顶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南宋,是佛教的虔诚教徒赵智凤募钱财、招巧匠,苦心经营数十年才造就出的佛教艺术杰作。

    以造像形式表现大型经变情节是宝顶山石刻的一个创举。“西方净土变”、“维摩诘经变”、“报恩经变”、“地狱经变”等情节,经过图画式的构图设计,以高浮雕和圆雕等形式展现在石壁上,场面十分壮观。此时佛教造像的形象几乎完全世俗化了,在整个造像风貌上,前代的理想精神和气势也已经消退。

    《父母恩重经变相》那组雕刻,按照经义用连续的表现手法,刻画出一对夫妇佛前祈子、怀孕、临产、哺乳、嬉戏,直到夫妇衰老等一系列情节,从题材上已经世俗化了。

    宝顶山那幅中国最大的《地狱经变》浮雕,活灵活现地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狱展示出来。但宗教艺术总是曲折地反映现实,艺术匠师总是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他们的好恶,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比如,经文说“养鸡者入地狱”,而那地狱中的“养鸡妇”却被工匠们雕刻得纯朴甜美,表现了他们对勤劳、朴实、贤慧的农家女的歌颂与赞美。还有“牧牛道场”、“观无量寿经变”、“释迦涅檠”等等造像,也都充满着人世间清新的气息。

    大足山的石刻在雕塑技法上,匠人们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以及线刻、透雕灵活运用;在群像的布局上,敢于大胆创造,场面宏大,繁而不乱,多而不杂,主次分明,标志着中国的造像技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世间百相——宋代罗汉群雕

    ①灵岩寺罗汉群塑

    宋代寺院造像最常见的是罗汉像和菩萨像。此时寺院造像一般用泥和木,妆彩的作用更加明显。

    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群像是宋代造像的优秀代表。灵岩寺罗汉有40尊,刻画极为细腻,面部表情尤为生动,通过写实手法把心理活动通过形态和面部表情真切地表达出来。

    ②彩塑罗汉

    苏州保圣寺的罗汉造像很有特色。罗汉群像被安置在绘有岩石、树木、溪流的罗汉山上,罗汉山位于大殿东西两侧的墙壁上,表现为圆雕和高浮雕相结合的形式,罗汉由泥塑彩绘而成。罗汉群像在两侧遥相呼应,有完美的整体效果。罗汉群像与罗汉山布局构造十分自然和谐,作为背景的罗汉山立体感突出,色彩丰富,罗汉像以自然随意的姿势坐于山岩、林泉和云树间,姿态各异,既有相互呼应的关系又富有变化,表现出中国塑像独特的空间效果。罗汉造像本身亦颇有艺术性,雕塑手法具有民族特色,罗汉形象饱满,衣褶纹线圆熟,姿态和衣服均与人物性格有一定联系,体现出善于刻划内在气韵的雕塑传统。

    华严寺彩塑菩萨3.优美的菩萨造型

    ①木雕观音

    宋代的坐式菩萨像是很常见的,这些作品多流失到美国和日本。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宋观音坐像”就很有代表性。菩萨席地而坐,右手随意搭在支起的右膝上,左手放在一器具上,身子微向后倚,给人以稳定舒适的感觉。全像以木雕成,刀法简捷洗炼,肌肤和肢体给人的感觉柔和而富有生气,由此可见宋代木雕的精湛技艺。这时的造像,完全刻画出了人体美的特征,塑造出菩萨平易近人的形象。

    ②辽胁侍菩萨

    辽代和金代的寺庙造像在河北、山西和辽宁等地有较多遗存。山西大同华严寺造像是辽代优秀的造像作品,这批造像形象丰满、衣带纹饰自然,以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造像最为出色。胁侍菩萨作合掌而立的姿势,体态优美,稚气的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神情,表现出辽代较高的艺术水平。

    辽宁义县奉国寺也遗存有较优秀的辽代造像,主要是十余尊胁侍菩萨立像,在神态刻画和造型表现上颇有唐宋造像风貌。

    ③晋祠宋塑

    山西太原的晋祠造像是宋代宗庙祠堂造像的典型。

    晋祠宋塑是宋人为追念周朝唐叔虞之母邑姜而塑造的。邑姜像位于圣母殿的中间部位,另有44尊嫔侍、侍童和女官的塑像。塑像仿照宫廷人物的等级秩序,分别排列在圣母姜邑的两侧。圣母像为坐式,两侧侍从均为恭立姿势。这批造像都是彩塑。晋祠造像的艺术成就是嫔侍的形体比例颇为合理,仪容秀雅,表情温存,或含笑或沉思,虽均为站立姿势,却无一雷同,各自有着与自己身份相一致的身姿,洋溢着动人的韵味。这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优秀作品。

    ④泉州老君石像

    泉州市北郊清源山麓有老君岩,因宋代造老君像而得名。老君坐像由拔地而起的天然岩石雕凿而成,高5.1米,老君作盘腿曲膝坐势,右臂倚几,左手抚膝,长髯大耳,双目远眺,神情洞达深远。手法写实,又富夸张。这座老君像造像浑厚凝重,很好地发挥了石造像的长处,给人一种寿同天地的艺术效果。

    古风依旧——元明清时期的雕塑

    1.元代的佛教雕塑

    ①弥勒佛像

    在宋元时代,佛教石窟造像进入了尾声,江浙一带的石窟造像规模较小,杭州造像多利用天然的岩洞和岩龛,雕刻出颇有世态的罗汉群像,以及观音和弥勒像。宋元之际,人们对弥勒佛的信仰十分流行,在杭州飞来峰的雕刻多表现这一题材。此时的弥勒佛形象与唐宋时大不一样,完全没有佛像的特征。这尊弥勒佛肩上搭着一个布袋,大腹欢颜,泰然坐于岩石之上,两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这一弥勒造像,不断为后世寺院造像模仿,乃至成为一个特定的形象定型下来。

    ②过街塔——居庸关云台雕

    在元代雕塑中,过街塔是一个精美的遗存。过街塔建造在居庸关,是元顺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阿鲁图和别尔怯不花等建造的。今仅存塔基,即居庸关云台。台座用青色汉白玉石砌成,高9.5米,东西长26.84米,南北长17.57米。台顶四周安设石栏和排水龙头,台下正中开一南北向的券门,可通车马。券门内外遍雕密宗图像。券顶雕曼陀罗,两侧拱面雕千佛,券洞内两壁雕刻护法天王。关门洞呈单六边形,面上雕有大鹏、鲸鱼、童男、兽和象等。图像以“减地平锻”和“剔地起凸”等手法刻成,其中以天王像最生动。此外还雕有梵、藏、汉、八思巴、畏兀儿、西夏6种文字的经文咒语和除梵文外的5种文字的造塔功能及建塔有关人名。

    元皇室兴建过街塔除了为益国安民外,还有过街塔铭所记“下通行人,皈依佛乘,普受法施”之意,因而建造了这座城关。

    2.走向贫乏的明清雕塑艺术

    ①平遥双林寺——佛教的艺术殿堂

    明代大力提倡恢复汉民族文化传统,寺庙造像有较大的发展,现存有代表性的造像寺庙主要集中在北京、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其中最优秀的是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彩塑。

    双林寺建寺比华严寺早,后毁于战火,明代又经重修。全寺10座殿堂,共有大小塑像2000多尊,是中国古代塑像最多的寺院之一。寺庙内的十八罗汉塑像,塑绘技艺较高。罗汉造型坚实,有金石感。另外还有大型的泥塑,塑造的人物形象达上千躯,展现了佛国仙境和弃官求佛的现实生活场面,在艺术处理上生动活泼,富有创造性。这些造像堪称明代造像的优秀代表,是又一个佛教艺术宝库。

    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彩塑②明代陵雕

    明代恢复汉民族的统治地位后,力图恢复大唐制度,帝王陵也多效仿唐代。陵墓设置大型仪卫性石雕以示国力和权威。因此,明代陵墓多以成双成对的石雕装饰,石雕被称为“石像生”。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明太祖的孝陵位于南京。在孝陵的神道上,设立有狮子、獬豸、骆驼、大象、翼马和麒麟各两对,姿态为一对跪卧一对站立,此外还有两对文臣、两对武臣的石雕。这时的石雕体现了明初恢复盛世的昂扬精神。明十三陵在山麓之中,以长陵为中心共用一个神道,造型与样式皆仿效孝陵,神道两旁的石雕刻画细致,但徒有形体,缺乏气势。到了清代的帝王陵,更失去了前代的雄浑之美,虽形体巨大、坚实厚重,但精心雕刻的作品如同玩偶和模型。

    ③清五百罗汉雕塑

    寺庙造像到了清代,罗汉塑像的阵容进一步扩大,塑有五百罗汉的罗汉堂在寺庙中非常普遍。清代寺庙造像在中国许多地方都可见到,因距今时间较近,造像保存较好。昆明筇竹寺罗汉堂的五百罗汉是比较有特色的清代塑像。这些雕塑形象接近俗世人物,造像的制作手法更加写实,不仅塑艺和彩绘更加细致,而且许多罗汉的胡须均由真人的毛发制成,已失去了雕塑的艺术趣味。

    ④雍和宫木雕弥勒像

    北京雍和宫是清皇室供奉的喇嘛庙宇,建于康熙年间,内有一木雕弥勒佛像,高18米,由一完整的白松树干雕成,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巨型木雕,较有价值。

    雍和宫三佛殿中的三世佛和天王殿中的天王造像,是清代较优秀的作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