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士大夫:沈从文与汪曾祺-附录1:沉从文年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02年,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曾用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等,12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

    1908年,六岁,入私塾。

    1915年,十三岁,转入新式凤凰第二小学,半年后再转入凤凰文昌阁小学。

    1917年,十五岁,高小毕业后辍学当兵,参加了隶属于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的一支本地部队。直到1920年末,部队在湖北来凤遭神兵突袭全军覆没,他从留守处被遣散回家。

    1921年,十九岁,年初,从凤凰去芷江投亲,在县警察所和国防局任办事员和税收员。后因恋爱被骗,短少了一千多块,因感无颜见母,选择悄然出走。

    1922年,二十岁,二月,去保靖谋职,在湘西巡防军统领部任司书。

    1923年,二十一岁,上半年,因陈渠珍推行湘西乡自治,被派到印刷厂去校对各种文件。八月,在“五四”余波影响下,从湘西去了北京。

    1924年,二十二岁,一边去北大旁听,一边学习写作。十二月二十二日,《晨报副刊》首次刊出他的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1925年,二十三岁,结识了编辑胡崇轩(即胡也频)及其女友丁玲。八月,就任香山慈幼院图书管理员。经林宰平介绍,参加新月社诵诗会,从而认识徐志摩、闻一多等人。这一年,是他开始显露创作才华的一年,有六十多篇作品发表,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

    1926年,二十四岁,辞去香山慈幼院职务,重新住进北大附近的公寓,与胡也频夫妇一起从事文学活动。十一月,第一个作品集《鸭子》由北新书店出版。

    1927年,二十五岁,九月,第一个小说专集《蜜柑》由新月书店出版,鉴于上海出版业的发展以及在北京的《现代评论》和北新书站相继南迁,他也从北京移住上海。

    1928年,二十六岁,夏,胡也频夫妇移居上海,三人商量,决定自办红黑出版社和创办《红黑》月刊;

    这一年,是他在创作上丰收的一年,除不断有作品在报刊发表外,还出版有《阿丽思中国游记》(两卷集)、《入伍后》、《雨后及其他》等十多个集子和单行本。

    1929年,二十七岁,八月,《红与黑》停刊,由胡适延聘到中国公学任讲师。在这里,他认识了张兆和女士,后来结为伉俪。这一年,他出版作品集五部。已累计出版集二十多部。

    1930年,二十八岁,秋,经胡适介绍,转到陈源任文学院长的武汉大学任教,出版作品集《呆官日记》、《十四夜间》、《神巫之爱》、《龙朱》和《男子须知》等五种。

    1931年,二十九岁,元月初、因武汉大学放寒假,回上海访友。十七日,胡也频被捕,他全力投入营救。后胡遇害,又帮助丁玲隐蔽,并陪同护送遗孤去湖南寄养。前后历时三月,因而失去武大教职,只好暂留上海写作。八月,经徐志摩推荐,去青岛大学任教。十一月二十一日,惊闻徐志摩在济南遭遇灾难,连夜赶去向遗体告别。

    1932年,三十岁,暑假,写成《从文自传》。张兆和已从中国公学毕业,乃去其家求婚,得应允。

    1933年,三十一岁,五月十四日,丁玲被国民党绑架,闻讯后连写《丁玲女士被捕》和《丁玲女士失踪》两文在平津报刊公开表示抗议。六月,开始撰写长篇传记《记丁玲女士》,后改名《记丁玲》出版单行本。暑假中随校长杨振声辞去青岛大学职务,转到北平从事编纂中小学教科书工作。九月九日,与张兆和结婚。

    1934年,三十二岁,一月上旬,回乡探视母病。历时月余,就沿途见闻给夫人写信数十封,后返京整理成《湘行散记》多篇,陆续在报刊发表。

    1935年,三十三岁,九月一日《大公报·文艺副刊》扩版,改称《文艺》,推荐萧乾接编,自己专编星期天版。

    1936年,三十四岁,年初,因事路过南京,到丁玲被软禁处看望。

    1937年,三十五岁,元旦,在《大公报·文艺》发表评曹禹《日出》的文章:《伟大的收获》。元月,谈写作的文章和书信集《废邮存底》(与萧乾合集)由文化生活社出版。八月,与朱光潜、杨振声等离开北平,辗转到达武汉。听传闻,延安方面对他与巴金、曹禹等十位作家表示欢迎,遂于十二月与曹禹等同赴长沙八路军办事处访问徐特立。徐告知:如能去,当然欢迎;如不能去,亦可留在大后方做团结工作。于是他转往玩陵,住在“芸庐”家中。

    1938年,三十六岁,春,为消除外地难民对湘西的误解,着手撰写方志式长卷散文《湘西》。后连载于香港《大公报·文艺》上。三月,缺席当选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四月,由沅陵转赴昆明,与杨振声等继续编国文教科书。但仍时有文章在香港等地发表,并着手创作长篇小说《长河》。十月,夫人携家逃出北平,经香港、越南到达昆明团聚。

    1939年,三十七岁,六月,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1940年,三十八岁,四月,由西南联大几个教授主编的《战国策》创刊,他常有文章发表,遂被视为“战国策派”。

    1941年,三十九岁,这一年,主要精力用于修订历年旧作,准备在桂林开明书店出版系列“沈从文著作集”。

    1942年,四十岁,五月至十月,长篇小说《长河》的《秋收和社戏》等部分篇章相继在《自由中国》等杂志刊出。

    1943年,四十一岁,四至十二月,在桂林开明书店陆续推出改订后的小说集《春灯集》、《黑风集》、《啊金》、《黑夜》、《月下小景》、《春》、《边城》、《懈巫之爱》,评论集《废邮存底》,散文集《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连同以后陆续推出的《湘西》和《帐河》两改订本,共十三种,统称“沈从文著作集”。

    1944年,四十二岁,五月上旬,出席西南联大学生举办的“五四”二十五周年晚会,与朱自清、闻一多、杨振声等作总题为“‘五四’运动与新文艺运动”的讲演,听众达三千人。

    1945年,四十三岁,年初,应邀主编昆明《观察报》副刊《新希望》,日常编务交云南大学程应谬负责。

    1946年,四十四岁,五月,西南联大开始战后复员,他被北大续聘为教授。七月,携家飞上海,送家小去苏州暂住。八月,赴北平就任北大教职。

    1947年,四十五岁,春,夫人携家自苏州来北平定居。

    1948年,四十六岁,三月,在香港出版的《大众文艺丛刊》(第一辑)上受到左翼作家猛烈批判,除被《略评沈从文的(熊公馆)》说成是“地主阶级的弄臣”等之外,还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被斥“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作家。十二月,平津战役开始,他拒绝了随国民党南逃的引诱,决定留在北平。

    1949年,四十七岁,元月,北大校园出现转抄《斥反动文艺》的大字报和“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大标语,使他感到极大惶恐。一月三十一日,北平和平解放,他一方面盛赞“解放军进城威严而和气”,另一方面却又处在对新政权不理解的幻觉之中。以后发展到神经极度紊乱而自杀,幸及时发觉得救。秋,病情好转,转到历史博物馆工作。

    1950年,四十八岁,二至十二月,参加中央革命大学研究班学习,对新中国成立前的政治思想和文学道路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后据此写成《我的学习》一文发表在沪、港两地《大公报》上。

    1951年,四十九岁,十一月,赴四川合江参加土改三个月。

    1952年,五十岁,春,“三反”、“五反”运动中,抽调到北京市参加对古董店文物的清查工作。这年,香港影业公司将他的《边城》改编成电影《翠翠》,他看后说演翠翠的太时髦了,演老船夫的也没演出湘西农民的纯朴味道来。

    1953车,五十一岁,九月,以工艺美术界代表身份参加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与部分代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下半年被中央美术学院聘为中国染织美术史研究生课程的兼职教师。

    1954年,五十二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由他为历史博物馆主编的《长沙出土古代漆器图案选集》;日本出版《现代中国文学全集·沈从文卷》。

    1955年,五十三岁,与人合编文物图案集《明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56年,五十四岁,一月至二月间,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当选为委员。十一月,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视察团赴湖南,并到湘西。返京后,撰写《新湘行记》送《旅行家》杂志发表。受聘为故宫博物馆织绣研究组的兼职顾问。

    1957年,五十五岁,三月,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并就博物馆工作和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言。

    1958年,五十六岁,十一月,文物专著《唐宋铜镜》由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

    1959年,五十七岁,香港影印出版原开明书店《边城》改订本,又选编出版短篇小说集《萧萧》。

    1960年,五十八岁,春,参加高等艺术院校教材编写工作,担任工艺美术史、陶瓷史等书顾问。七月,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改以作家身份参加。

    1961年,五十九岁,冬,随作家协会参观团到井冈山访问,并经庐山。

    1962年,六十岁,十二月,文物专著《战国漆器》由荣宝斋出版。

    1964年,六十二岁,夏初,经齐燕铭向周恩来总理推荐,接受编纂《中国历代服饰研究》任务。

    1966年,六十四岁,“文革”爆发,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批斗。

    1967年,六十五岁,八月,台北《纯文学》月刊冲破台湾当局禁令,在出版的“近代中国作家与作品”专辑中,首次刊出《边城》,以后台湾又有《边城》、《从文自传》两书影印出版。

    1968年,六十六岁,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生A·J·普林斯率先写出博士论文《沈从文的生活与创作》。

    1969年,六十七岁,与夫人相继下放到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

    1970岁,六十八岁,在干校一边参加劳动(看菜园),一边就记忆所及继续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补内容。

    1971岁,六十九岁,与夫人转迁鄂西丹江采石场。

    1972年,七十岁,因高血压被批准回京就医。随后,夫人也退休回到北京。这年,美国出版华裔作家聂华苓著《沈从文评传》一书。

    1978年,七十六岁,受胡乔木关怀,调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并给配备助手,成立专门机构进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的校订、增补工作。

    1979年,七十七岁,十至十一月,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

    1980年,七十八岁,三月,丁玲在《诗刊》载文批评《记丁玲》一书的内容及作者。随后,在文坛引起一场关于两人恩怨桑沧的争论。五月,《花城》杂志出版“沈从文专辑”。六月,美国汉学家金介甫为撰写传记《沈从文史诗》来访。后于1987年成书,1990年被译成中文本在中国出版,一名《沈从文传》。十月,应邀赴美讲学,横穿美国东西部并至檀香山,共在十五所大学讲学二十三次。

    1981年,七十九岁,九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香港精印出版,胡乔木致函祝贺。后来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还以此书作为赠送外国元首的礼物。十一至十二月,湖南人民出版社相继出版以湘西为题材的《沈从文散文选》和《沈从文小说选》,江西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再版《边城》和《从文自传》修订本,从而掀起重新出版沈从文作品的热潮。

    1982年,八十岁,一月,花城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分店开始推出国内版和海外版两种版本的《沈从文文集》(十二卷本),两年后出齐。五月,偕夫人回湘西访问,在吉首大学发表讲演,在凤凰追寻幼时足迹。回京后,将《沈从文文集》版税悉数捐赠给幼时就读的文昌阁小学。六月,在全国文联四届二次会议上当选为委员。九至十月间,参加王震率领的访日代表团赴东京,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活动,并出席第一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这年,金介甫联合在美华人学者和德国汉学家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83年,八十一岁,四月,患脑血栓,左身瘫痪。六月,在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缺席当选为常务委员。这年,在日本举行的国际服装研究学术会议上,缺席当选为国际服装学会理事;在瑞典皇家学院,被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84年,八十二岁,春,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拍,被聘为顾问。这年,联邦德国出版德文译本《边城》。

    1985年,八十三岁,一月,在全国作协第四次大会上当选为顾问。六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文,规定按部长级待遇解决其工资、住房等问题。

    1986年,八十四岁,五月,根据《萧萧》和《巧秀与冬生》改编的电影《湘女萧萧》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后在法国和西班牙的电影节上分获“金熊猫”奖和“唐吉诃德奖”。

    1987年,八十五岁,五月,台湾《联合文学》杂志出版“沈从文专号”。十一月,吉首大学举办有国内部分高校学者参加的沈从文研究学术讨论会。

    1988年,八十六岁,五月十日,心脏病发,于下午五时三十分逝世。李先念、李铁映、王任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有关方面负责人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巴金、马悦然等国内外友人也纷纷来电或撰文表示悼念。《人民日报》以《眷念乡土多名作·饮誉中外仍寂寞——杰出作家沈从文告别亲友读者》为题发表报道。五月十八日,遗体在八宝山火化。根据他的遗愿,四年后夫人及其亲属将骨灰送回凤凰,一部分撒入沦江,一部分落葬于临水的听涛山麓。这年,由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马悦然选译的《边城》和小说集《静与动》,由瑞中友协主席倪尔思等选译的小说与散文合集《孤独与水》,在瑞典相继出版。倪尔思说:“如果他还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强有力的候选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