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衣食住行-毛泽东生活轶事:“我可夺人所好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边区人民竟为此编了一段顺口溜:“八路军,土包子,头上戴着毡帽子,打仗就像钢炮子,敌人见了像龟孙子。”

    “中国也可以生产收音机,为什么放外国的?中国的‘东方红’不是很好吗?”

    “我只穿出去见见客,开开会,要那么好的皮鞋子干什么?”

    一

    中国文化向来对帽子很看重,形容人的美好仪容,常用“衣冠楚楚”、“冠冕堂皇”、“峨冠博带”一类成语,甚至人满20岁也称为“弱冠”之年。毛泽东一生中有很长时间戴帽子,但他自己却不甚讲究帽子的质地、式样以及与衣服的搭配,而是以实用、便当为原则,就地取材,有什么就戴什么。所以,他戴过的帽子的式样比较多,军帽、毡帽、盔式太阳帽、礼帽、草帽等都戴过,质量也参差不齐。

    毛泽东戴得最多的当属红军的军帽。从井冈山到延安,漫长的军旅生涯使他与军帽结下了不解之缘。军帽成了他作为一个革命者的重要象征,而毛泽东头戴红五星八角军帽的那张照片,也是他平生最为光彩照人,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张照片。那是1936年在陕北保安,有一天,美国记者斯诺提出要给毛泽东照张相,他欣然应允。在窑洞外选好了背景,斯诺发现毛泽东虽身穿军装,但却没戴军帽,头发又很长。灵机一动,迅速从自己头上摘下那顶崭新的军帽,扣在毛泽东的头上。随着快门的咔嚓一响,一张毛泽东头戴红星八角军帽的照片诞生了。这个历史性的镜头,于当年11月14日首次出现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上,马上引起轰动,并迅速流传于海内外。那顶红军帽在斯诺逝世后,由其夫人赠给了中国政府。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毛泽东把所有的军装包括军帽都处理了。但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又穿上了军装,戴上了军帽。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首次接见红卫兵,穿戴的是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张宏的军装。虽然是一号,毛泽东穿戴上还是不合适,衣服和帽子都显得太小,以致有许多群众写信表示不满。于是,总后勤部被服厂刘奎元师傅根据不同季节,为毛泽东特制了8套不同质地、厚薄各异的军装,有的确良的,棉布的,马裤呢的;有棉军大衣,厚绒夹大衣,棉军装、单军装等。军帽与衣服质地一致,搭配适当。毛泽东穿着特制的军衣,臂缠红卫兵袖章,从1966年8月31日到11月26日,8次接见红卫兵。在接见红卫兵的过程中,他不时用手挥动军帽向狂热的红卫兵致意。如今这8套军服,包括那8顶军帽,完好无损地收藏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戴过一种有长长帽耳的毡帽。这种毡帽是边区军民响应毛泽东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自己动手生产出来的,在冬天用于御寒。由于原料不好,做工又差,做出来的毡帽外壳平塌塌的,帽檐往下吊,样子难看,大家都不愿意戴。有一天,警卫员从外面拿回来一顶这种帽子,一边给毛泽东看,一边反映大家的意见,并说:“这帽子戴着挺暖和的,就是样子不好看,一戴上就惹人发笑,所以没人肯戴。”

    毛泽东听罢,把毡帽接过来,拿在手里看了看,然后笑着说:“这帽子不错呀,没人戴我戴。”说着,就把帽子放在头上,还故意到院子里走了一圈,让大家看,惹得大家忍俊不禁。以后,毛泽东外出开会、作报告,还常常戴这顶毡帽。他带了头,大家也乐于戴了。后来,边区人民竟为此编了一段顺口溜:“八路军,土包子,头上戴着毡帽子,打仗就像钢炮子,敌人见了像龟孙子。”

    人们也许对毛泽东在1945年赴重庆谈判时戴的那顶盔式太阳帽记忆犹新。当他走上飞机舷梯,手拿帽子举过头顶用力一挥,向欢送的人群告别时,显得格外的潇洒和自信。这一挥,表达了毛泽东为中华民族的命运英勇奋斗的坚强决心。毛泽东何以戴上这顶盔式太阳帽?这帽子又是从哪里来的?说来饶有兴味。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赴重庆谈判。这天上午8时30分,在延安枣园驻地,从院中那棵老槐树往东数第五个窑洞的门轻轻开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同时从里面走了出来,他们并排往前,有说有笑。忽然,细心的周恩来停下脚步,上下打量毛泽东的行装。

    “是不是觉得我穿得太洋气?”毛泽东在延安一直穿粗布军装,戴灰军帽。这次去重庆谈判,叶剑英特地为他买了双皮鞋,在北平定做了一套蓝布中山装。

    “不是,我觉得主席戴的帽子好像不合适,有点小。”周恩来说。

    “噢?”毛泽东下意识地摸头顶上的礼帽。这顶礼帽是江青昨天跑到苏联医生阿拉夫那里借的。

    “主席,你戴上这顶试试吧,重庆的目光是很锐利的。”周恩来摘下自己头上的盔式太阳帽,递给毛泽东。

    毛泽东接过帽子戴上,大小正合适,他开怀地笑了:“恩来,我可夺人所好喽!这顶帽子好像是专为我准备的。”转念一想,毛泽东问:“恩来,那你戴什么呢?”

    “我还有。再说,重庆我比你熟,总是可以搞到一顶的,这顶就送给你吧。”周恩来回答。

    毛泽东说:“好,那我就戴吧。”

    其实,周恩来送给毛泽东的这顶帽子,也是别人送给周恩来的。在周恩来之前,还有3个人戴过这顶帽子。第一个戴这顶帽子的是林琼秀。林琼秀是一位爱国华侨。抗战爆发后,他毅然从南洋回到祖国效力,1939年在广西桂林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开车,大家都亲切地称他“阿林”。这顶帽子便是他从南洋归国时带来的。当时有一个叫郭正的青年(1938年3月在长沙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在桂林办事处做电台工作,郭正与阿林相处得很好,两人经常在一起谈形势,谈抗战前途和未来的理想,友谊日日见深。阿林急切地盼望到抗日前线,直接参加打击日寇的战斗。终于有一天,阿林的愿望实现了,组织上批准他到新四军工作。当阿林即将离开办事处时。与郭正彻夜长谈,并将那顶盔式太阳帽送给郭正。阿林说:“我就要到新四军中穿军衣、戴军帽了,这顶帽子送给你做个纪念吧。”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桂林办事处奉命撤离,郭正被组织安排在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工作。郭正非常珍惜这顶盔式太阳帽,从桂林到重庆有时需步行,帽子放在行李中不方便,他就小心翼翼地包好带在身边,到重庆时帽子没有一点损坏。1941年在重庆戴上照过一张照片后,便将它保存在办事处的储藏室里,一存就是几年。1945年初夏,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龙飞虎(人称“老虎”)看见了这顶帽子。他笑着说:“老收着干什么,拿出来戴嘛!”郭正见龙飞虎喜欢,又想到他经常随周副主席外出,确实用得着,便转送给了龙飞虎。以后这顶帽子又戴到了周恩来头上。

    再说毛泽东到达重庆时,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当毛泽东走进红岩嘴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时,人群中的郭正一眼就认出了这顶盔式帽,他悄声问龙飞虎:是我送你的那顶帽子吧?龙飞虎连连点头:“这帽子派上大用场了。”重庆谈判结束后,毛泽东并没有将帽子继续留作己用,而是“完璧归赵”,还给了周恩来。1946年秋,国共全面内战已经爆发,周恩来在即将撤离国统区回延安时,到南京中山陵缅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他头戴盔式太阳帽,在陵堂墓碑前留影纪念。

    现在,这件毛泽东和周恩来共同的遗物,成了两位伟人患难与共、战友情深的历史见证。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保存的毛泽东遗物中,有一顶特殊的礼帽,也是唯一的一顶礼帽。礼帽用黑棕色呢料做成,帽檐宽7.5厘米,帽顶下部装饰一条4厘米宽的同色绸带,闪光发亮。帽顶内部则围着一条牛皮带,带上印有银灰色字样:“鹿牌呢帽,公私合营上海中国瑞记制帽厂出品。”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时,便是戴的这顶礼帽。11月5日毛泽东前往莫斯科红场拜谒列宁、斯大林陵墓,敬献了花圈,然后取下礼帽,毕恭毕敬三鞠躬,向这两位共产主义先驱表示崇敬怀念之情。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经常去农村视察,碰上热天便戴上草帽。有一年到河南许昌视察,毛泽东身穿一件普通白绸衬衣,头戴一顶黄色草帽,笑嘻嘻地站在齐腰深的烟叶中,那个形象还深刻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韶山,当他外出察看农业生产情况时,工作人员为他准备了一顶用普通麦秆编织,直径为56厘米的黄色草帽。戴着这顶草帽,他详细地向当地农民询问了水稻品种、产量和密植等情况。

    毛泽东在解放后一直穿中山装,而且大都是灰色的,面料有啥味呢、哔叽、派力司等,每套中山服都配有相应的帽子。为毛泽东做中山服的师傅是北京红都服装店的田阿桐。田阿桐不仅衣服做得好,做帽子也肯动脑筋。他根据毛泽东的身材和头形,把帽子做成圆顶的,且顶面比一般人的大一些,面料、颜色与衣服一致。这样,毛泽东穿戴起来,整齐划一,给人一种和谐美,以至于有人将毛泽东的中山服称为“毛氏服”。

    二

    在人的穿着上,鞋子比帽子更重要,帽子可以不戴,而鞋子则不可不穿。

    毛泽东在穿鞋上很有自己的特点。他居家时,一般穿布鞋或拖鞋。毛泽东一生穿布鞋的时间最长,喜欢穿那种手工制作的千层底布鞋,这种鞋结实耐用,穿起来也轻便舒适。特别是到了70年代,毛泽东无论是居家,还是外出,几乎都穿布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穿的布鞋大都是在北京大栅栏内联升鞋店定做,面料为黑色礼服呢,具有不沾灰的特点。鞋底是手工纳的,相当结实。在毛泽东穿过的布鞋中,有一双鞋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双鞋比一般的鞋要长、要宽,长28厘米,宽10.2厘米。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当时,毛泽东病重,双脚浮肿,原先的布鞋都穿不进,工作人员与内联升鞋店联系,要求为毛泽东做一双新鞋,并递交了鞋样。鞋店负责人一看鞋样,觉得很特殊,声称做不了,毛泽东的生活秘书吴连登几经周折,终于在河北大兴县找到了一位擅做布鞋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按要求将布鞋做好了,毛泽东穿上很合脚,很满意。2月12日,他就是穿着这位乡下老太太做的布鞋,会见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翻开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

    毛泽东喜欢穿旧鞋,不大喜欢穿新鞋,原因是新鞋夹脚。所以,毛泽东常常把新鞋让给年轻人穿,到了一定时候再取回来。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你们年轻人穿新的精神,我岁数大了穿旧的舒服,我们各取所需。”

    毛泽东穿什么鞋,以舒适为原则,不容他人干涉。一次,他与陈毅一起接见外宾,脚上蹬着一双北方老百姓穿的大毛窝鞋。陈毅说:“人家接见外宾都穿皮鞋,你怎么就穿个大毛窝呢?”毛泽东回答得很干脆:“我就穿这种鞋,干吗要跟别人一样?我穿得舒服。”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事前,毛泽东进去检查了一下会场,看到桌子上摆了一台外国收音机,不悦地说:“中国也可以生产收音机,为什么放外国的?中国的‘东方红’不是很好吗?”毛泽东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从不屈从和依附于他人。那天,毛泽东穿了一双大头棕色皮鞋,罗瑞卿一看,不以为然地说:“主席,你还是换一双黑皮鞋吧?按照国外惯例……”毛泽东打断罗瑞卿的话:“为什么要按国外惯例呢?”他轻跺一下皮鞋:“我们中国人要按中国人的习惯穿。”

    毛泽东对棕色皮鞋情有独钟。他的遗物中的大部分皮鞋都是棕色的,只有少数几双黑皮鞋,而且很新,这显然是没穿或少穿的结果。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主持开国大典。在这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毛泽东脚蹬的便是一双棕褐色的皮鞋,鞋底是用有弹性的软橡胶制成。

    在毛泽东遗物中,有两双棕色网眼皮凉鞋,一双较旧,一双较新。这两双网眼皮凉鞋的来历,说起来有点偶然。有一次,毛泽东发现周恩来穿了一双网眼皮凉鞋,心想这种鞋可以散热透气,可能比一般皮鞋要舒适,于是,他询问工作人员:“总理那双皮鞋是从哪里做的?”工作人员经打听,告诉他:“是北京王凤德师傅做的。”毛泽东点点头,再没有作声。工作人员心领神会:主席肯定喜欢那种鞋,于是找王凤德师傅定做一双。王师傅花了几天时间,做出了一双外观雅致的棕色网眼皮凉鞋。皮凉鞋用软橡胶做鞋底,鞋尖与鞋后帮为棕色牛皮质地,鞋面中间部分为裁成2毫米左右宽的棕色鹿皮织成的网眼。试穿后,毛泽东对王凤德的手艺赞不绝口。1963年夏,当毛泽东穿上这双鞋时又想起了做鞋师傅,问“王凤德哪里去了?”还评价说:“他做的网眼皮鞋很好嘛。”当毛泽东的这双皮鞋穿旧了以后,工作人员又找王凤德做了一双同式样的皮凉鞋。

    毛泽东的皮鞋中,只有一双高帮、棕色的皮棉鞋,由于皮棉鞋比较重,穿起来也不方便,毛泽东很少穿。在穿鞋上,毛泽东图一个简便,他穿单皮鞋时,鞋带都系得比较松,脚往里一伸就行,脱时稍一扯就出来了。

    毛泽东事事处处注重勤俭节约。别人一双鞋穿不了多久,而他却一穿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革命战争年代,公家发的新鞋,他每每保存着舍不得穿,当别人需要时,他则慷慨以赠。长征途中,他曾把一双从江西带来的新鞋送给中央工作团主任王观澜。王观澜回忆说:“我的鞋同主席的一般大,长征时我穿上他送的鞋子,走起路来似乎特别轻快。”转战陕北时,他又送给汪东兴一双新鞋,因为汪东兴特别费鞋,公家发的鞋不够他穿。1938年春,毛泽东在写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后,又接着写《论持久战》。一天,气温骤降,警卫员怕毛泽东冷,生了一盆炭火,搁上他脚边。深夜,卫士给毛泽东送晚餐,刚进屋,便闻到一股焦煳味,低头一看,主席的棉鞋都冒烟了!毛泽东这才反应过来,一边脱鞋,一边说:“这是怎么搞的?唉!棉鞋烧了一个大窟窿,太可惜了!”“太对不起老乡了,又要难为他们帮我补啊!”几天后,陕北老乡把这双穿了3个冬春,已补了多次的棉鞋补好了,毛泽东继续穿着。

    新中国成立后,条件好转了。按理,作为“一国之主”,多买几双鞋备用是无可厚非的,但毛泽东仍不轻易同意买新鞋。人们哪里会想到,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穿的那双棕色皮鞋竟穿了10多年!一次,毛泽东准备接见外宾,卫士李银桥找出这双皮鞋,鞋面已有了不少皱折,皮子也褪了色,李银桥擦了两次油,鞋面还是晦涩无光。皮鞋后跟磨去有1公分厚了,又不好钉补丁,穿着走路时,脚会往外偏。李银桥一边擦鞋,一边感叹,差点儿流下了眼泪。他多次劝主席换新鞋,可毛泽东总是说:“我只穿出去见见客,开开会,要那么好的皮鞋子干什么?这双鞋我穿惯了,虽然很旧了,但我很喜欢它。”

    1966年6月,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回韶山,携带的物品中便有穿了17年的那双皮拖鞋。这次回韶山,毛泽东先在湖南省委九所三号楼留宿一晚。当时服务员见他的拖鞋太破,建议换双新鞋回家乡,毛泽东摇头说:“鞋暂不换,但请你拿到鞋摊上补一补。”服务员只好遵令。鞋匠接过鞋一看,见半截鞋面已有几次修补的痕迹,鞋底已快磨穿,于是不耐烦地把鞋往旁边一丢说:“这样烂的鞋,我还没补过,实在无法再补,还是买双新的省事。”服务员又不好说这是毛主席的鞋,只是再三央求鞋匠:“这鞋子的主人最喜欢这双鞋,硬是舍不得丢,还是请您多费神,好歹给补补吧。”鞋匠听了,这才凑合着补了补。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住了10天,在房内一直穿这双皮拖鞋。临走时又叫工作人员收起来备用。

    这双连鞋匠都不愿补的皮拖鞋,竟然还有两次被丢失的经历。说它丢失,不是因为它好,而恰恰是因为它太破旧,有碍“观瞻”。一次是在长沙,毛泽东的理发师周福明见南方潮湿,待他休息后把这鞋搁在阳台上吹吹风,晒晒太阳。谁知待毛泽东快起床,周福明去阳台取鞋时,突然发现鞋没了。这可急坏了周福明,他赶紧去问值勤人员。值勤员一听,二话没说,飞似的跑出去把鞋捡了回来,原来,值勤人员在巡逻时,发现了阳台上的这双鞋,心想,谁把这样烂的鞋放在主席住房附近,也太不雅观了,于是赶快把鞋扔到垃圾坑里,他哪里知道这是毛主席穿的鞋!另一次是1967年在武汉,毛泽东准备起程去上海,在住处搬行李时,放拖鞋的行李袋没封口,鞋从袋中滑出,掉在通往卧室的路上,住地警卫发现后,弄不清楚此处怎么会有如此破烂不堪的拖鞋,上去捡起就扔了。直到毛泽东的生活秘书检查时发现少了拖鞋,四处寻找打听时,扔鞋的战士才恍然大悟,将鞋捡了回来。

    (胡长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