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笑了笑说:“我穿这件衣服,不会让人瞧不起的。我们不是靠穿戴漂亮叫人敬重,而是要拿出抗日救国的实际办法来叫人不敢轻视。”
1913年8月,周恩来考入天津南开学校,编入一年级(3)班学习。来到天津后,周恩来寄宿在他的伯母周杨氏的家里,同她一起生活。伯母心地善良,勤劳朴实,这一切深深地影响着周恩来。
由于伯父周贻赓的收入本来就不多,还常常失业,伯母就用双手编织一些生活用品,卖掉后挣一些钱贴补家用。
周恩来尽量也在假日和休息时间,给学校抄写教材或刻蜡纸,挣一点钱以减轻伯母在经济上的窘迫。
那时周恩来只有一件蓝布长衫。南开学校又是有名的学校,要求学生的穿着必须整洁。周恩来从小就是个爱干净的孩子,他的衣服不论怎么破旧,他都认真补好,洗净,夜里烘干,早晨穿着它去上学。
参加革命以后,特别是在过草地的长征路上,周恩来只有两件单衣。警卫员见周恩来的衣服太单薄了,就特意为周恩来做了一件羊毛夹袄。周恩来就穿着这件羊毛夹袄,走过了雪山、草地。
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部队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当时驻在瓦窑堡的部队还住进了窑洞,睡上了暖烘烘的热炕。不久,红军供给部分批补充了新的棉衣、棉鞋,周恩来的警卫员也都穿上了新发的棉衣。
可是,警卫员们发现,他们的新棉衣已经穿上好几天了,周恩来却仍然穿着那件在毛儿盖时给他做的羊毛夹袄。这件衣服已经很破了,甚至还露出了白花花的羊毛。开始,警卫员们估计,可能是供给部对首长特殊照顾,会发给他们一套好一点的棉衣。谁知,又过了几天,仍然不见动静,一个警卫员耐不住了,就跑到供给部去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长不要嘛,有什么办法?”供给部的一个同志一脸为难的样子。
“不要?那怎么行呢!”警卫员跑回来,找到周恩来,说:“我们都已穿上了新棉衣,看您那件夹袄已经破了,又不暖和,我们也给您领一套新棉衣吧!”
周恩来看了看自己身上的羊毛夹袄,很爱惜地说:“不要领了,这衣服还可以将就着再穿一个冬天呢。”
警卫员一听就着急了,连忙说:“都破成什么样子了,又不暖和,还是换一件吧!”
周恩来微笑着说:“那就请你们找人帮我拆洗一下,破的地方补一补。”周恩来看警卫员噘着嘴,满脸不高兴的样子,又耐心地解释道:“前线的战士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时候,还要打仗,可是他们并没有都穿上新棉衣呀!”
警卫员们从周恩来讲的话中,受到很大教育。但是,当他们看到周恩来冒着刺骨的寒风去开会时,心疼得不得了。看他夜里办公时也是很冷的样子,大家实在忍不住了,最后商量“先斩后奏”,于是,就到供给部去领了一件新棉衣回来。警卫员一进屋,周恩来看见他抱着新棉衣回来了,就叫他马上把棉衣送回去。周恩来之所以不换新棉衣,是因为他考虑到陕北那么小一块地方,来了那么多的部队,生活是很艰难的,陕北人民虽然想了许多办法,支援红军,可由于物质匮乏,东西还是不够分配的。周恩来不领棉衣,也正是为了多让一个战士穿上棉衣。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在武汉要召开一个有11个国家、40多位记者参加的招待会。开这样重要的会,周恩来穿什么衣服呢?这可使警卫员犯了愁。他们自作主张,到大华呢绒成衣店里,给周恩来选了一套深蓝色的中山服。回来后,他们转弯抹角地对周恩来讲:“听说外国人看不起我们八路军穿的衣着,说我们像‘叫花子’。您明天可得换件像样的衣服啊!”周恩来笑了笑说:“我穿这件衣服,不会让人瞧不起的。我们不是靠穿戴漂亮叫人敬重,而是要拿出抗日救国的实际办法来叫人不敢轻视。再说毛主席、朱总司令不也是穿着旧衣服接见外国人的吗?我们在大城市里,可不能丢掉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啊!”
第二天,周恩来仍旧穿着旧军衣接待了各国记者,并且还照了相。第三天,一位美国记者评论说:“共产党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先生是位仪表堂堂、落落大方的领导者。他机敏、干练、博学多识,真是非凡的人物啊!他同我们外国记者们谈笑风生,对答如流,他似乎能听懂各国语言。万万没想到,他穿的却是一件打了补丁的旧衣服——当然,破衣服并不妨碍他成为中国一代英雄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依然是衣着俭朴,清洁整齐,仪表非凡,凡是接触过他的中外人士都有深切的感受。
一次,周恩来在出国访问的飞行途中,机械长在舱门口看见一顶很旧的米黄色凉帽挂在那里。拿下来一看,见里面写着一个“周”字,不觉一愣,“难道这是周总理的帽子?”秘书告诉他:“对,这正是周总理戴了多年的帽子。”机械长里里外外看了看这凉帽,心里十分感动,便又慢慢地把它挂到了原处。
在中央第二次郑州会议期间,周恩来的随行人员拿着一件旧衬衣,请服务员洗一洗。服务员接过来一看,发现衬衣袖口和领子上都补了又补。心想这位在中央机关工作的同志可真够艰苦朴素的。洗后,当送到周恩来随行人员的手上时,服务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在中央工作,常跟随周总理出国,还穿这补丁衣服,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真值得学习啊!”
那位随行人员急忙解释说:“不,不,这件衣服可不是我的,是周总理的。”服务人员惊奇极了:“你,你说什么?这样的旧衣服竟是周总理的?”随行人员点点头,用肯定的态度说:“是的,这是总理的!”
还有一次,周恩来要在沈阳接待外宾。他幽默地对身边的同志说:“今天该穿那套‘礼服’啦。”拿出来一看,是一件毛料的,上衣后襟腰部有一处是刮破后用线织补上的。一位同志见状说:“总理您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周恩来笑着说:“这衣服不是蛮好的嘛!织补的那一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即使有人看到了也没关系。如果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那才难看呢。”
周恩来的侄子周尔辉结婚时,周恩来送他一条穿了多年的旧呢裤作为结婚礼物。周尔辉非常高兴。他穿了多年,破了又补,补了又破,一直到不能再补时,才拆开给自己的小孩子改缝了一条小裤子。
有一天,尔辉夫妇带着小孩去看望伯父、伯母,孩子穿着一条呢裤。邓颖超看见了,很惊讶,问道:“小孩子家怎么穿呢裤呢?”尔辉说:“这条呢裤是伯伯在我结婚时送给我的。穿破了,不能再补了,就给孩子改了一条。”当邓颖超弄清了情况后,算了算这条呢裤已经快30年了。当时一家人都笑了。尤其是周恩来笑得那么开心。边笑边抱起孩子来说:“好!一条裤子穿了三代人啦!”从此,他们家乡就流传着这个故事,后来越传越广,人们把这条裤子称作“三代裤”。
周恩来有一条旧被,在他住进医院以后,又叫人拆洗一下,带回医院去用了。那时正逢侄媳孙桂云在场,被面已经有几处烂成大小不同的洞了。工作人员对她说:“看,你伯伯盖的这床被子,都破成这个样子了,还不让换!”侄媳和工作人员一起,把破洞一个一个补好,又把被子送进医院。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床被子,伴随着周恩来总理到他逝世的那一天。
(刘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