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衣食住行-周恩来着装的故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她眼含泪水说:“七伯(指周恩来)的那件睡袍已不知补了多少层、多少次。”

    现在从外边能数出来的补丁共有204块。

    他出访到每一个国家,换下来的衣服都不能在住地宾馆或拿到所在国洗衣店去洗,而是悄悄把换下来的衬衣锁进一只箱子内,送到我国大使馆。

    “好!好!一条裤子穿了三代人,这应该成为我们周家的传统!”

    在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中,开国总理周恩来无论是参加重大国事活动还是在家中会见客人,人们见到的他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透过他那堂堂仪表,向世人展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文明。其实,就周恩来的穿衣而言,其艰苦朴素的程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如果用“外华内俭”来形容他的着装是再恰当不过的。为了使“外华内俭”统一起来,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作为泱泱东方大国的总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周恩来出现在人们眼前时,身上的衣服总是干净整洁,有线有棱,落落大方。然而,尽管周恩来总是仪表堂堂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但他的内衣却总是穿破了补、补了再穿的。他的一件睡衣还是供给制时发给他的,可是他一直穿到临终。临终前,他怕自己的病传染给别人,嘱咐在他去世后把他住院用的衣物统统烧毁。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后,得到噩耗赶来的亲侄女周秉德悲痛地一边哭一边向七妈(指邓颖超)提出:她要伯伯的这件睡袍做纪念品,以教育子孙后代。后来周秉德如愿拿到了这件睡衣,并在1978年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征集收藏。笔者在采访周秉德时,她眼含泪水说:“七伯(指周恩来)的那件睡袍已不知补了多少层、多少次。那时棉布及纺织品供应还很紧张,所以补上去的既有口罩纱布,也有破旧毛巾,现在从外边能数出来的补丁共有204块。因为是补丁摞着补丁,所以补在里边的还不知有多少呢。”

    周恩来的亲弟媳、退休教师王士琴老太太对笔者回忆:“兄长(王士琴对周恩来的亲切称呼)穿衣十分讲究,平时在西花厅伏案办公时,穿蓝咔叽布中山装。但咔叽布经不住磨,衣服的领子、肘部、胸腹部等地方很快就磨亮、磨毛,进而磨破了。他很心疼。为了尽量减少衣服被磨破的损失,他动了不少脑筋:撤下了玻璃台板,办公桌上只铺一层墨绿色的布;加穿衬领,减少头发与外面套装的摩擦;戴上护袖,减少肘部磨损。别的倒没什么,唯有戴护袖有点不方便。原因是他工作太忙。约请有关人来谈工作、谈问题后,他还得继续工作。直到来人到他的候客厅了,他才从办公桌前站起来,只能是一边走一边取下护袖。待谈完事客人走了,他又得戴上护袖。这些是指会见国内客人,要是会见外宾那就得另作安排了。”

    周恩来是严格掌握内外有别的原则的。会见外宾或参加重大国事活动时,他都按事先安排,穿上“礼服”。不过,他的“礼服”也很有限,就那么两三套。开国大典时,他曾穿了一身黄咔叽布的礼服,下了天安门之后,他曾打算收下这件有纪念意义的服装。但当他得知侄儿周尔流衣服很少时,马上将这件珍贵的礼服送给了侄儿。1996年9月,笔者在和从加拿大归来的周尔流交谈时,周尔流教授还十分惋惜地说:“那时我们还没有什么文物意识,加之当时衣服也实在少,把七爸(周尔流对伯伯周恩来的独特称呼)那么一身珍贵的礼服穿坏了,要是那套衣服收藏到今天就有价值了。”

    “给周总理做件新衣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周恩来的生前身边工作人员都有这样一致的说法。周恩来生前卫士长成元功、张树迎,卫士高振普等对笔者说:“如果谁要想给周总理做件新衣服,首先得通过大姐(指邓颖超)这一关。大姐同意了,由她再去和总理说,总理同意了才能买料去做。”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现在收藏有周恩来的两套“礼服”和10多件日常穿用的衣服。一套全毛花呢中山装是周恩来1963年出国访问前做的。周恩来曾穿着这身衣服出席了他生前两次重大国务活动:抱病参加国庆25周年招待会;带病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所以1995年10月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就是这样的礼服,其肩、肘等处均从内边托衬过;其裆、领、袖等处,裁缝师傅还都增加使用了真马尾代线缝制,以增加牢固度。他出国访问穿用的深灰色派力司上装和黑纱斜纹单面咔叽晚礼服都是1950年请北京王府井波微服装店王子清师傅做的。王师傅早年在法国巴黎学艺,学成归国后在上海从事服装手艺,新中国成立初到北京开服装店。1996年10月,当我们从邓颖超生前服务员霍爱梅同志处征集到黑纱单面咔叽晚礼服时,已离休在家的成元功和张树迎两位老同志都十分激动:“20多年来,我俩一直在打听,没想到这套衣服收藏在霍大姐处,这可是我们国家的一级文物啊!”随后,两位老人告诉我们,周总理生前穿着这身衣服出国访问过38次,在国内穿用的次数更多,是无法计算的。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经常随周恩来出访的卫士长成元功对笔者说:“总理穿的衬衣都是破得不能再破的。他出访到每一个国家,换下来的衣服都不能在住地宾馆或拿到所在国洗衣店去洗,而是悄悄把换下来的衬衣锁进一只箱子内,送到我国大使馆。一般都请大使夫人帮助洗一下。送衣服的同志还要特别交代:洗的时候不能使劲搓。如果劲使大了,衣服也就搓坏了。”这事还曾引起有关新闻记者的怀疑:周恩来是不是在出国访问时还掌握着中国的核按钮或其他机密?要不,在他出访时,随行人员怎么常会带着一个锁得好好的箱子呢!

    成元功还对笔者讲述过这么一段往事。60年代初,有一次他随周总理出访非洲一个国家,一位大使夫人看到周总理的衬衣那么破旧,便批评我们说:“你们怎么能让总理穿这样的衣服出国访问呢?如果他没钱,我们拿自己的工资给他做。”后来这位大使夫人就真的给周总理做了两件新衬衣。但是,当成元功将这两件衬衣拿给周恩来,并说明是大使夫人用他们自己工资做的之后,周恩来立即浓眉紧锁地说:“她的工资是谁给的?还不是人民的血汗?”并谆谆教诲成元功说:“我们国家再穷,也不会计较我多穿一两套新衣服,但是作为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就要时时刻刻记住,自己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名勤务员。你们跟我这么多年还不知道我?”但是,周恩来穿的衬衣,其领、袖的这些“暴露”部位,都是一换再换的,所以他每次出现在客人面前时,却仍是光彩照人的。

    (炫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