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庐谈艺录-刻在石头上的历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俗人克敬是满身心地热爱着石头了,特别是附着了人性的,浸透着文化汁液的石头。

    这句话很别致,你读到它,就会怀疑有如此文化情怀的人,会是一个俗人吗?

    克敬先生姓吴,是西安城中的老报人,主业是总编,副业是散文。操主业时候,他叫吴克敬,弄副业时,他就自谦为俗人克敬。这应该是陕西人的幽默。比如说,他高兴就喝上八两白酒,看到你惊讶,他便极诚恳地告诉你:“咱不喝酒,偶尔喝两盅,也是瞎喝。”

    如今,这位雅其内而俗其表的克敬先生,又写出了一部新书,专门讲述各种石碑的故事。上面引述的那句话,是从这本书的自序中摘录出来的。

    除了史官撰述的二十四史,中国历史在民间还有很多种传承方式。有口头相传的,有戏文诵唱的,有诗纪的,有画说的,凡此种种,各申其义。克敬眼光独到,关注刻在石头上的历史,虽不是发明,却称得上发现。

    走进书中,一一浏览,从青海塔尔寺门前那块被宗咯巴大师倚过的石头,到敦煌,到乐山,到泰山刻在石坂上的《金刚经》,我们领悟到佛教的宏化与发展;从庐山石崖上刻存的《孟子》语录,到北京昆明湖畔陈寅恪先生拟文的《王国维先生纪念碑》、湖北宜都的缅怀杨守敬先生的《旋风碑》、三门峡卢氏县五里川中学院内的鲁迅亲为撰写的纪念曹境元先生的《教泽碑》等等,我们可以看到文人的操守与国学的传承;从潮州韩江边上为纪念韩愈所立的《鳄鱼碑》,到矗立在剑门关前的《蚕桑碑》、江西铅山县永平镇的《白菜碑》,苏州狮子林中为纪念文天祥而立起的《梅花碑》,重庆张自忠坟前的《良心碑》,保定直隶总督方水观所撰的《棉花图》等等,可以激起我们对民族英雄的缅怀以及对清官好官的追思;从明万历年间河南内乡县衙内树立的《禁约碑》,到清道光年间济宁知府汪泽民的《嘉禾碑》,民国时期兴安县老百姓为知县吕德慎公立的《劣政碑》,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居官的不易,亦可以看到官场小丑的种种卑劣。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从《魔芋碑》《苹果碑》《公德碑》中看到老百姓对泽惠乡里的恩人的感激;从《藏羚羊碑》《狼乳碑》《老鼠碑》中看到国人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的复甦,亦可从书中第四辑记述的异国的碑刻中,想往另一种文明的风流蕴藉。

    读罢《碑说》,通过俗人克敬寓理于情,欲热还冷的文字,不免触发我许多感慨。孔子言诗,有兴观群怨之论。树立在中国各处寺庙、山梁、园林、衙门、河源、要塞等处的石碑,又何尝不是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的呢?举凡一块石头凿成了碑,这块石头便有了不同的命运。站在纪念韩愈的《鳄鱼碑》前,你肯定会恭恭敬敬地鞠一躬,在嘲笑吕德慎的《劣政碑》前,你肯定会吐上一口唾沫。石也无辜,但因人的善恶好丑之分,它亦有了善恶好丑。同样一块石头,一剖两半,这一半雕成岳飞,另一半刻成秦桧,把它们陈列在中国的大地上,肯定是这一半霞光万道而另一半陷进了万刧不复的地狱。

    俗人克敬说过,他到过中国很多城市,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奇石馆,但读完他的《碑说》之后,你会觉得,真正的奇石,便是那些历朝历代留下来的屹立于风雨雷霆中的碑刻。中国的历史古老,每一代都有太多太多的爱恨情仇,哪怕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刻成碑石,这部石刻的历史,也必定是中国大地上最为沉重的历史了。如果我们把每一块碑刻都视为一块占据了特殊历史地位的奇石,那么整个儿的中国,无异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最为壮观的奇石馆。

    读者如果有兴趣参观这座奇石馆,可以找俗人克敬,他将是最好的导游。

    2005年10月8日写于武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