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庐谈艺录-我的小说历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我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之后,有人说:“熊召政真厉害,第一次写小说就拿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奖”,这句话其实是不准确的。远在三十岁之前,我就开始了小说的写作,只不过是一直没有写出名堂来。

    我二十二岁那年参加工作,由一名下乡知识青年变成了县文化馆的创作辅导干部。从我拿工资的第一个月起,一直到现在,三十多年,我一直吃的是文学饭。在文化馆干了六年,说是文学创作,其实是文艺创作,而且是“遵命文艺”,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就是创作小戏剧与曲艺节目等。在县文化馆工作的同志都知道,基层的文艺工作者,都是“万金油”。就拿我说吧,不但创作文艺节目,而且还要导演,人手不够,自己也粉墨登场。用今天专业化的观点来看,这“一条龙服务”有点滑稽。但我自己回顾那段岁月,倒是不觉得痛苦。十八般武艺,我虽然谈不上样样皆通,但至少样样都会。现在,我之所以能写小说、诗歌、散文,且还会旧体诗词、书法甚至改编剧本,这几把刷子,都是在文化馆的时候练出来的。

    我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归去来兮》,是1981年在大型文学双月刊《长江》上发表的。几乎在同时,我的政治抒情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获得了全国首届新诗奖。这首诗在当时曾引起巨大争论。中国的事儿就这样,一争论看的人就多了,我这个诗人也就“闪亮登场”了。一时间全国各地报刊的约稿信纷至沓来,都是约我写诗。这样一来,本还在写诗还是写小说的两难选择中犹豫的我,诗情一下子被激活了。短短三四年时间,发表了数百首新诗。而刚刚萌动的小说创作的欲望,就这么被压制了下去。

    1985年,我上了武汉大学首届作家班。二十多个同学中,如陈也旭、朱秀海、水运宪、王梓夫、李斌奎、邵振国、高尔品、刘亚舟、郑彦英、严亭亭等,都是红极一时的小说家。我大概是班上惟一的诗人了。谈论起来,我往往“势单力孤”而无人交流。但是,当同学们知道我曾发表过小说之后,无不撺掇我“改邪归正”,回到小说创作的队伍中。当时有不少的文学月刊,来武汉大学组织“作家班小说专号”,热心的小说家同学,总是拉着我加入其中。这样,中断了五年的小说创作,又被重新拣了回来。这一写就写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常言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却怡然自得地当起了“双枪老太婆”,一手写小说,一手写诗歌。虽然两手都抓,但并不是两手都过硬。而是“一手硬,一手软”。毋庸讳言,读者还是喜欢我的诗,对我的小说,还没有完全接纳。

    不管怎样,我在那几年内,依然发表了几十个中短篇小说。1988年,我还写了一部十六万字的小长篇《酒色财气》,这部小说的责任编辑,就是今天的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金平先生。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总算明白了小说的道道。本想在小说创作中大展拳脚,以期收获。谁知道这时候人生发生了变故,我离开专业作家岗位,下海经商了六个年头。这期间,不要说小说,就连诗和散文我都不曾写过。此一去水远山遥,等到我的《张居正》问世,不觉十年时间过去了。应该说,没有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那几年的小说历练,我不可能写出《张居正》。

    经过慎重考虑,在四川文艺出版社为我出的《熊召政选集》中,我决定添一部中短篇小说选,将我写出的这些小说择其优者选出一本。这样做,对读者,是一份交代;对自己,是一个总结。

    2006年8月11日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