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匈奴-白登之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平定了项羽。天下在表面上太平了一段日子,汉六年九月(公元前200年),刚刚迁都马邑的韩王信(韩国王室后代,不是韩信,韩信已经被贬为淮阴侯了)投降了匈奴,匈奴乘势进攻太原,到了晋阳城下。

    一个是新兴的游牧部落,锐气凌人,一个是饱经苦难的文明世界,百废待兴。双方的第一次正式交锋,即将开始。

    汉匈百年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次,刘邦亲自出征,很有意思。虽然在汉五年的正月,刘邦在众人的推举下,由汉王成了汉皇帝。汉成了天下共主而不是诸侯盟主,刘邦成了天子,大汉成了帝国,换个洋气的词,也可以叫中华第二帝国,刘邦是中华第二帝国皇帝。但是,这个帝国隐患太多,这个皇帝也坐不安稳。

    就在汉六年的十二月,新任楚王韩信预谋造反的消息传到了刘邦的耳中。在荥阳会战中,刘邦几乎遇险,韩信未派一兵一卒前去救援。当郦食其已经说服齐国一同伐楚,韩信执意发动对齐战争,郦食其身死鼎中,汉国的外交名誉扫地——为之后异姓王的各怀鬼胎埋下了伏笔。之后还两次逼宫,索要爵位。对韩信的造反,刘邦深信不疑。

    韩信也确实不是个低调的人,楚国败了,楚将钟离昧与韩信有些旧交,钟离昧跑去投奔,韩信还有重用的架势。钟离昧可是让刘邦吃过苦头的,荥阳会战第一次对峙,就是这小子袭扰刘邦的后勤补给线,完成了最后的合围。

    刘邦犯难了。直接讨伐?以韩信的野战指挥才能,他可搞不过。

    陈平提出了建议:陛下,您就说您要去云梦泽游玩,叫诸侯到陈地搞个聚会,韩信要是来了,就把他抓了。

    云梦泽在那时候是个奇观,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王室的游猎场。那是江北一片浩瀚的湿地,在今天洪湖的北部,往南,又是绵绵的江水,江水之南,又是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泽中有无数小洲,小洲间无数条蜿蜒曲折的浅水,无数珍禽异兽生活其间。可惜,之后随着各种地理变化,云梦泽在唐朝就只有当初的一半大了;宋明时期,只剩下寥寥的几个浅水小湖,现在的洪湖就是由云梦泽的一个小湖在清中期以后慢慢发展起来的,但是其广大远不能与云梦相媲美。真正的云梦,我们已经看不到了。

    言归正传,韩信虽然在政治上不聪明,但是也不傻。但是韩信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既想造反(听蒯彻那个孬货的怂恿),又不想辜负刘邦的知遇之恩。这时候,韩信身边人建议,你把钟离昧杀了,首级送给皇帝,不就没事了么?

    韩信还真把钟离昧杀了。在云梦泽附近迎接刘邦的时候,把钟离昧的首级送上。刘邦的火气还没消,立马派遣几个武士把韩信绑了,扔到了囚车上。

    韩信很是无奈,感觉自己很无辜,在车上发着牢骚:“别人说得不错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经没有战争了,我估计要被拿去煲汤了。”

    很多人同情韩信的遭遇,其实韩信很大程度上是咎由自取。可惜,从这句话上看,韩信还没有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这次,刘邦饶了他一命,贬他为淮阴侯。

    汉六年的正月,其他功臣陆续被封,第一批封了有二十多人。张良、萧何也分别封了侯位。可是,朝中的气氛越发诡异。

    此时的刘邦在洛阳南宫,刚刚贬谪完韩信。他每天上朝下朝,总能在天桥上看到一些还没来得及封侯的将领坐在沙滩上围成一圈,窃窃私语。

    刘邦这时候很敏感,问张良:“这些人搞什么玩意啊?”

    张良回答说:“皇上您还不知道么?他们想谋反啊。”

    “天下好不容易安定了,他们吃饱了撑的啊,还想造反?”

    “您好不容易有了天下,分封的萧何、曹参还有我都是您向来亲近的老朋友,杀的贬的都是一些成分不好或者有过矛盾的。现在那些没封的将领能不有意见?都害怕自己功劳不能得到封赏也就罢了,因为以前的小过错被贬或者被杀,那就不划算了。所以他们算计,不如……”

    刘邦脑袋都大了:“怎么搞?听你的!”

    张良想了想,说:“您最恨谁?而且所有人都知道你恨他?”

    “雍齿,说起来还是我老乡。几次害得我差点没了,要不是看他后来功劳大我早把他杀了。”

    “那咱就先封雍齿为侯,人心自然就定了。”

    雍齿,就是那个刘邦刚刚起家的时候,背叛他投降魏将的人。此人害得他失去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按照某些记载,此人出身还是“豪强”,说得不好听就是黑社会背景。

    这其中还有个小插曲,荥阳对峙时,项羽想激怒刘邦逼他出战,雍齿就把当时还在楚军做俘虏的刘太公(刘邦他爹)拉到阵前来了,架起大锅,说要把刘邦他爸爸煮了。可是刘邦还不清楚项羽的为人么?项羽妇人之仁,怎么忍心呢?刘邦直接在阵前喊了句:“小项欸,咱俩在义帝面前可是拜过把子的,我爹可就是你爹啊。你煮好了老爹汤,别忘了分我一碗啊。”虽然项羽最后没有煲这锅汤,但是这个主意,别人都说是雍齿出的。可见,雍齿与刘邦,简直是一对仇家,但是雍齿最后战场起义,也立了很多大功。为了汉朝的江山,刘邦只能尽释前嫌,赶紧召集那帮子人搞了一次酒会,当场封了雍齿为什邡侯,虽然大家都惊呆了,但是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这就不难解释了,为什么这个节骨眼上,刘邦要御驾亲征。他实在没有敢用的将领了。

    相比汉军的离心离德,匈奴可以说是上下一心。刚刚建立各种制度的匈奴如虎添翼,制度的建立者冒顿大单于不仅是政治军事的领袖,更是匈奴精神的圣贤。不仅匈奴人,一些中原势力也早有投降匈奴之心。当初,原本封地在中原富庶之地的韩王信被封到太原以北地区,建都晋阳。刘邦的意思,就是想让韩王信为大汉驻守边疆,防范匈奴。韩王信的表现竟然一再让刘邦满意,他主动上书中央,要求建都汉匈主战场之一的马邑,颇有诸侯守国门的意思。可惜,韩王信刚刚在马邑落脚,匈奴兵就南下包围了马邑,在没有正式交战的情况下,韩王信遣使数次求和,随即举国投降。这其中多少猫腻,不言而喻。

    十月(按照规矩,是汉七年了),汉王刘邦亲自率军在今天山西沁县一带击败韩王信,斩杀了韩王信的部将。

    韩王信向北越过长城逃到了匈奴境内,其手下将领曼丘臣、王黄共同拥立赵王之后赵利为王,收集韩王信的散兵,与匈奴共同抗击汉军。

    刘邦率领军队一路凯旋,在晋阳打败了匈奴左、右贤王与王黄的军队,之后乘胜追击,在离石又一次击溃匈奴与韩王信的联军。

    在收复晋阳之后,刘邦听说匈奴主力,由冒顿亲自率领,驻扎在代谷(今山西东北一带)。面对陌生的敌人,刘邦心里开始合计——究竟能不能打?

    之前,打的都是联军,说得不好听点,是匈奴的二线部队和中原的杂牌军。面对没有遇到的敌人,刘邦谨慎地进行着情报搜集工作。

    十几批使臣陆续前往匈奴的营地。冒顿一眼看出刘邦的意图,每当使臣来到,军中就只有老弱,士兵数量也是稀稀拉拉,一派弱不禁风、军心涣散的样子。

    十几批使臣都说匈奴不堪一击,只有刘敬发现了不对头:“皇上,别人打仗,都是巴不得显示自己有多强,现在冒顿搞成这个样子,肯定是故意的,绝对已经埋伏好了等着我们去打呢。”

    刘敬原本叫娄敬,本是齐国的一个低级军官,被同乡引荐给刘邦,因为在奉劝刘邦建都长安的事情上有点功劳,赐姓刘,改叫刘敬。

    这种爱动嘴皮子还唱反调的,刘邦向来反感:“你个齐国佬,就知道耍嘴皮子,还乱我军心。”二话不说,把刘敬绑了,关押在广武(山西西北)。

    刘邦率领骑兵开拔,向平城(今山西大同)推进,步兵紧跟其后。冒顿早已在白登山一带布好了包围圈,刘邦的兵马一到白登山,冒顿就率领骑兵对刘邦军队进行切割,继而将刘邦部包围起来,汉军前后两部无法相互接应。

    完成合围之后,匈奴发动了总攻,为了增加攻击效果,冒顿发动了心理战——包围圈西方全是白马,东方全是青马,北方都是黑马,南方都是红马。

    但是,在汉军的顽强抵抗下,双方形成了僵持的局面。匈奴一直不能占领白登山,汉军也一直无法突围。但是形势逐渐向匈奴倾斜。汉军整整被包围了七天。按照史书记载,因为天气寒冷,军中有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的人严重冻伤,甚至手指被冻掉了——这和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之战有的一拼。根据后来流传的一首歌谣,当时补给困难(根本就没有补给)造成的饥饿,导致士兵最后连开弩的力气都没有了。

    就在被围困的第七天,匈奴的包围圈突然自己打开了一个豁口,刘邦当心有诈,命令士兵以弓箭向四周抛射,在确定匈奴军队不会抵抗的时候,刘邦从缺口慢慢突围,与包围圈外的主力会合。

    按照《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匈奴传》上的记载,匈奴撤开包围圈的原因是这样的。

    刘邦在被围几天后遣使贿赂了匈奴的阏氏(相当于中国的皇后)。阏氏在冒顿那儿吹了耳边风:“现在两国的君主都陷在战场上,这可不是好事。再说,就算你把汉地都打下来,你也没统治这里的经验啊。何况,我看汉皇帝也是有天神保佑的人,你好好考虑吧。”

    之后,冒顿与韩王信约定的王黄、赵利的联军迟迟没有来,冒顿起了疑心,于是采纳了阏氏的计策,打开包围圈的一角,放了刘邦。

    《史记·陈丞相世家》和《汉书》中,明确记载是当时的护军中尉陈平出使联系阏氏的。但是同时也说到,“其计秘,世莫得闻”。

    这次战争的疑点,实在太多。按照记载,在战争中,刘邦一共率领了以步兵为主的三十二万人,也就是说骑兵是少数的,顶多数万人。记载中,围困白登山的匈奴军有四十万“精骑”。刘邦率领骑兵为先头部队,被四十万精锐骑兵切割并包围,为什么匈奴面对数万中原骑兵竟然无法当场全歼甚至击溃?为什么面对如此一块到手的肥肉,冒顿只因为女人的几句话就放弃了这个大好机会,而且是在汉军失去给养七天的情况下?

    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匈奴的“四十万精骑”上。

    早在第一章,我就介绍了当时匈奴军队的编制,一共二十四长,每长平均一万多人,军队总兵力约三十万人。总兵力三十万人,如何能有精骑四十万?别说此时的匈奴了,就是之后被汉朝和亲的物资养肥了几十年的匈奴,在与中原决战的时候,都无法凑出四十万精骑!更何况,组织四十万人进行一次伏击作战,更是难上加难。

    至于陈平让阏氏吹耳边风,就算真有此事,也未必有多大作用——冒顿本人和匈奴人向来瞧不起女性,从他起家时候杀老婆送小妾就能看出。

    所以真实的情况是,当时的匈奴进入中原的兵力并不多,除了左右贤王各带领的万余骑兵,冒顿单于的主力或许也只有数万骑兵。数万骑兵包围数万骑兵,在刘邦组织有效防御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抵抗得住。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当时冒顿的战术构想是,通过示弱,吸引汉军进入伏击圈,然后对汉军进行切割包围,争取包围刘邦本部。在汉军被包围后,通过谎称自身兵力和整齐的阵形威慑汉军。如果首战无法将被包围的汉军全歼或者击溃,立即转为防御,维持局面,等待王黄和赵利的联军,一起全歼被围汉军。在王黄、赵利二人的援军迟迟未到的情况下,冒顿的放行,就在情理之中了——毕竟包围圈外还有至少二十多万汉军步兵。

    但是,这场战役中,严酷的战斗环境,匈奴骑兵超强的机动性和骑兵技战术的娴熟,让汉军尝到了厉害。刘邦狼狈地回到了广武,亲自释放了之前劝谏他不要轻举妄动的间谍刘敬,并将关内的两千户封作刘敬的采邑,为建信侯。至于那些怂恿刘邦进攻的“007”,不是砍头就是煲汤了。

    刘邦放弃了与匈奴在长城以南决战的想法,命令樊哙留在代地(河北省西北)一带组织防御。冒顿也退至长城以北,留下韩王信在边境一带袭扰。两个强大的君主都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百年战争的第一场战役就此不明不白地结束,就如当初不明不白的开始。面对国内不安定的局势和匈奴的不断骚扰,回到长安的刘邦面对北方只有无奈,匈奴三十万骑兵像一把屠刀一样悬在大汉的头上。

    刘敬因为在匈奴获取了有效情报,成为刘邦在匈奴问题上的首席智囊。刘邦向他索要解决匈奴问题的最佳手段。

    对此,刘敬提出了影响汉匈关系五十年的外交政策——和亲。

    刘敬替刘邦分析了局势:“大汉的江山刚刚结束战乱,百废待兴,士兵们早就厌倦了战争,解决匈奴问题,不能使用武力。冒顿这个人杀掉自己的父亲以继位,还娶了自己好几个后妈,简直是畜生,匈奴是使用暴力树立威信的蛮夷,用仁义跟他们讲道理也是说不通的。但是,我还是有一个能让匈奴子孙称臣的好主意,就怕陛下不愿意。”

    只要能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哪怕是缓解,刘邦怎么可能不愿意?

    “真的有用,老子怎么不愿意?怎么搞,听你的!”

    刘敬壮着胆子说了:“把吕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送上最丰厚的嫁妆。既是大汉的公主又有丰厚的嫁妆,冒顿那个蛮夷必然会心生爱慕,封为正室阏氏,咱公主生的孩子,自然也是太子。咱们怎么保证匈奴这样做呢?很简单,送礼。让匈奴人贪图我们的财物。我们每年拿点匈奴那少有的产品送给他们,顺便派遣些能说的使臣去传授大汉的文化。冒顿娶了您的女儿,那就是您的女婿。太子当了单于,那就是您的外孙。哪有外孙跟外公打仗的?这样,慢慢地,咱们就能让匈奴慢慢臣服。但是如果您不愿意嫁大公主,而是选个侄女儿宫女什么的,冒顿也能知道,亲近不亲近那就难说了,对我们也没多大益处。”

    按照记载,刘邦当时答应了。但是吕后只有一儿一女,她能同意么?在吕后几天几夜以泪洗面的强烈反对下,刘邦只好选了一个亲戚家的孩子,以大公主的名义,远嫁匈奴,刘敬再次成为出使匈奴的大使。

    在这里,我得说个个人看法,刘邦绝对不会因为吕雉的几滴眼泪放弃一个完美的计划。我认为,刘邦对刘敬的这个主意其实是持保留态度的,吕雉的反对只是借口。刘敬很明显是个主和派,他对匈奴的强大很是在意。而刘邦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一个以布衣之身提剑三尺打出一片天下的开国皇帝,怎么可以忍受屈服蛮夷的耻辱?和亲,在大汉皇帝看来不是一劳永逸,只是暂时的求和。

    早晚有一天,大汉的子孙们会奋起反击,一雪前耻。

    攘外,必先安内。这一安就是五十年。摆在大汉前面的困难乃至苦难一个接一个,匈奴的侮辱也将越来越过分。

    实际上,和亲虽然能缓和局势,但是并没有起到刘敬所说的那个效果。相反,和亲让匈奴认为汉朝是他的臣属,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个宝库,甚至是个可以无限刷卡取款的银行。贪得无厌的匈奴人不仅没有和平地接受大汉的文化,对待大汉信仰的忠孝礼义,反而尽是扭曲、不屑甚至嘲笑。汉人的性命在匈奴人眼里如同草芥,匈奴人想抢劫了,就带着军队越过长城屠个千把人,然后烧光抢光杀光,就算留个活口,也是掳掠到北方草原做匈奴人的奴隶!

    写这一篇的时候,我是百感交集。我巴不得把后来揍得匈奴南面称臣的事情经过全部在这章说出来。我巴不得跳过汉军忍辱负重、整顿内务的部分直接说到宣帝动员西域一起与匈奴进行最后的决战!我都不知道怎么结尾了,干脆,用唐代诗人戎昱的一首诗结束吧。

    咏    史

    戎昱 唐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