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热的地方避暑-神通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黔驴技穷

    (道树)卜寿州三峰山结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朴,言谈诡异,于言笑外,化作佛形及菩萨罗汉天仙等形,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师之学徒睹之皆不能测。如此涉十年后,寂无形影。

    师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

    《景德传灯录》卷四页七十三

    【白话新唱】

    道树禅师在三峰山盖了间茅屋住,陆陆续续有人追随他修行。

    当时,有个不知从哪里来的怪人,穿着朴素的衣服,言谈诡异,还经常表演神通变幻的本事,例如他可变化成佛、菩萨、罗汉、天神的形相,也可以放出异光,发出美妙的音乐。追随道树的弟子,都觉得这个人莫测高深,有人甚至在内心怀疑:“到底是师父的功夫厉害,还是这个野人厉害?”

    这野人足足热闹活动了十年,却突然消失不见,再也无声无息。

    道树对弟子们说:“野人有神通,可以变化各种幻景来迷惑世人,但只要老僧我不见不闻,就不受影响。他的把戏再多也有耍完的时候,而我的不见不闻却永远用不尽啊!”

    【分析与鉴赏】

    五祖弘忍曾说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可是修行人往往走了几步修行路后,就忘掉了学佛是要成佛,而被神通、超能力迷惑住了。

    公案中的野人,如果来到现代社会,办几场神通发表会,再经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炒作一番,保证立刻成为一代大师,万人景仰,达官显贵络绎于途,金银财宝滚滚而来。

    佛禅的弘法,重点在于明心见性,转烦恼为菩提,无论遇到什么情境,都别忘失这个最高指导原则。

    《金刚经》说:“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替本公案做了很好的脚注,野人有再多的佛菩萨变化,不过是一场虚妄。认真说来,修行过程中见佛见光见神奇异象等,都还在五蕴运作的知觉陷阱中,欢喜不得。

    本公案的重点,在于道树禅师说:“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

    不见不闻并不是他关闭了五官知觉,如果是这样,道树不过是一块无知无觉的顽石罢了,随便路上捡一块石头都跟他一样伟大。

    不见不闻是指道树的心安住于诸法实相,浸淫在如如不动的本地风光中,如实观照外境种种色声香味触法,而不起善恶分别之念,所以野人的幻术对他不起任何作用。

    大耳三藏他心通

    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

    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

    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

    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

    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

    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

    师第三问,语亦前同。三藏良久,罔知去处。

    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

    三藏无对。

    《景德德灯录》卷五页一○○

    【白话新唱】

    当时有位大耳三藏从印度来到长安,自称他证得他心通。唐代宗就请慧忠国师来测试真假。

    大耳三藏来见慧忠国师,礼拜之后,站在右边,慧忠国师问说:“你证得他心通吗?”

    三藏说:“不敢当。”语虽谦逊,却信心满满。

    慧忠问:“你看老僧的心现在到哪儿呢?”

    三藏说:“和尚是一国之师,怎么一颗心却飞到西川看划船大赛?”

    慧忠国师又问:“你看老僧的心又到哪儿呢?”

    三藏说:“和尚是一国之师,怎么一颗心却飞到天津桥上看人耍猴戏?”

    慧忠国师再问他:“现在,老僧的心又到哪儿呢?”

    三藏沉吟良久,竟看不出慧忠国师心在何处。

    慧忠国师于是喝斥说:“你这修行走偏的野狐精,你的他心通呢?”

    大耳三藏无言以对。

    【分析与鉴赏】

    堂堂一国之师,有时必须担负起检验者的角色,勘验远来和尚的虚实。如果没有渊博的宗教见闻与扎实的修行体证,还不容易坐稳国师的宝座。若本事不足,恐怕还会叫外人笑我中华大国没有高人呢!

    大耳三藏,大耳是他的名字,也许从他的耳朵特大而得名,三藏则是对法师的特别尊称,表示他精通经藏、律藏、论藏。

    按理说,法师既然被尊为三藏,必然是佛学造诣深厚,应该知道佛法乃是以智慧为重,神通其次。阿罗汉,也就是解脱者,可以是没有神通的阿罗汉,却不可能出现没有智慧的阿罗汉。

    然而,大耳三藏却以他心通著称,严格说来,是落入偏锋,他自己应该警惕非常。

    慧忠国师前两次测试中,他的心像幻师一样幻现不同的心像,大耳三藏果然是有他心通,可以精准指出他的心中事。

    但是第三次,慧忠国师化入空性之中,安住于无为法,无所执著,既不像前两次心缘境像,却也不是无想无念的顽空。所以大耳三藏捉摸不定,似有非有,似无非无,已经超出了他心通的探测范围。

    慧忠喝斥他:“他心通在何处?”并非否定他的他心通,相反的,大耳三藏确实有神通。慧忠是指责他,佛法的正道是由般若智慧显现后,神通自然伴随而来,倘若神通先于般若智慧出现,古往今来,不被神通眩惑的人少之又少啊!

    被鬼神看破心事

    (南泉普愿)    拟取明日游庄舍,其夜土地神先报庄主,庄主乃预为备,师到,问:“庄主争知老僧来,排办如此?”庄主云:“昨夜土地报道和尚今日来。”

    师云:“王老师修行无力,被鬼神觑见。”

    《景德传灯录》卷八页一三三

    【白话新唱】

    南泉普愿打算好了明天到一处庄舍,当晚土地神就在梦中通报庄主了。第二天,南泉来了,很惊讶地问庄主:“你怎么知道今天老僧会来,一切都安排妥当呢?”

    庄主说:“昨晚土地神托梦说的。”

    南泉惭愧地说:“我真是修行太差了,竟然被鬼神看破心事。”

    【分析与鉴赏】

    南泉惭愧他的心念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融于本地风光中,还有意识层面的念头被有他心通的土地神采知到了。

    当禅者安住于空性、般若之中,神鬼莫能觑见,就好像有他心通的大耳三藏第三次却不能知道慧忠国师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南泉普愿的惭愧,正证明了他不愧是大修行人,不但没有沾沾自喜于神灵预报,反而能见微知著,很快反省到自己犹有不足之处,然后勇敢地修正自己。

    密勒日巴尊者曾在洞窟中沉浸于光明大手印定,久而久之,肉体需要补充营养了,就出定,走到洞外拾柴好煮食物吃。拾好柴,走回洞时,一阵狂风忽然吹起,吹得他已经破烂不堪的衣衫差点四散飞走,他下意识地赶紧用手拉住飞扬的布条,就在那一瞬间,他领悟到,原来修行这么久了,还这么在乎一件破衣服,微细我执依然顽固存在。有了这一念明悟,密勒日巴就对着风说:“风啊!你要是喜欢我的衣服,就请吹走吧!”

    然后,这个微细我执就放下了!开悟者的悟后修行之一,就是历缘对境之际,随时觉察残留的我执习气,随照随消,犹如朝阳照处露珠就消失无踪了。

    走在水上的异僧

    (黄檗)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熟视之,目光射人,乃偕行。

    属涧水暴涨,乃捐笠植杖而止。其僧率师同渡,师曰:“只要渡即渡。”

    彼即褰衣蹑波,若履平地。回顾云:“渡来渡来!”

    师曰:“咄!这自了汉,吾早知,当斫汝胫。”

    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讫不见。

    《景德传灯录》卷九页一五二

    【白话新唱】

    黄檗禅师游天台山时,遇到一位异僧,两人闲聊起来竟感觉旧曾相识,仔细打量异僧,有一双炯炯发光的奇眼,黄檗就与他同游。

    正好当时大雨刚过,山溪暴涨,黄檗停在溪前,正思量如何渡河。

    异僧却要领他一起走过湍急的溪水。

    黄檗说:“老兄你要渡河就自己走过去吧!”

    异僧用手提起衣服,踩在奔流劲疾的水上如履平地,他一边走还一边回头对黄檗说:“走过来啊!”

    黄檗骂道:“你这个自了汉,早知道你是这副德性,我就先把你双脚砍断!”

    异僧叹气说:“哎!你真是大乘法器,气度见识非比寻常,我比不上你!”

    话一说完,人就不见了。

    【分析与鉴赏】

    神通如果只是用在帮助自己行走水面如履平地,确实是自了汉的行径。

    神通如果缺乏智慧来带路,那就像没人引导的坦克车到处乱放炮,连己方阵地都滥炸一通。

    笔者见过一位修行人,获得了医病的小神通后,整天从早到晚淹没在各地闻风而来的患者,求他发功治病。他太忙了,忘记了原先修行的目标。

    其实帮人解决病苦是善事,许多人也得到帮助了,我不应该多说些什么。

    就当作是在修行路上经过一座花园,暂时徜徉其中好了。

    可是神通也不能帮助别人真正重要的事。人们很难摆脱神通带来的眼前利益,而看到更深刻的“神通不敌业力”的教诲。

    要么就要有真正完整的大神通,六种神通: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尽,通通具足,那么可以做的事就多了!

    不要满足于小小的神通。

    神通绝对有用,大神通有大用,小神通只有小用,甚至弊多利少,不如不要。

    气魄够大,就一口饮尽西江水,别喝了半杯就志得意满。

    关于本公案,我想起一个苏菲寓言,正好可以权充脚注。

    有一天,海森来找比雅。

    海森说:“我有在水上行走的能力。来吧!我们到那边水上去,坐在漾动的水波上,谈谈精神上的事物。”

    比雅说:“如果你想换个地方,何不跟我来?我有在天上飞行的能力,我们何不飞到白云飘浮之处聊天?”

    海森说:“这个我做不到,我没有在天上飞的能力。”

    比雅说:“你在水上不沉的本事是鱼有的,我在天上会飞的能力是鸟有的,这些能力都不算是真正的真理,却会使人自大傲慢,想找别人比较高下,而无助于灵性的发展。”

    梦游弥勒内院

    师卧次,梦入弥勒内院,众堂中诸位皆足,唯第二位空,师遂就座。

    有一尊者白槌曰:“今当第二位说法。”

    师起白槌曰:“摩诃衍法离四句绝百非,谛听谛听!”

    众皆散去,及觉,举似沩,沩曰:“子巳入圣位。”师便礼拜。

    《指月录》卷十三页二四

    弥勒内院: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的说法之地,传说弥勒菩萨在此等待众生机缘成熟时,下生人间成佛。中国高僧如道安、玄奘、虚云、太虚,都发愿死后往生弥勒内院,将来随弥勒菩萨下来共建人间净土。

    【白话新唱】

    仰山在睡觉时,作 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入弥勒内院,除了第二个座位,法堂内每个座位都坐了人,仰山就坐上去了。

    一位尊者鸣槌一下,然后对大众说:“今天轮到坐第二座位的人说法!”

    仰山没想到才一来到弥勒内院这种经典上记载的圣域,居然就要为大众说法!但他不忧不惧,从容上前,同样鸣槌一下,然后开讲:“仔细聆听!大乘佛法超越一切概念的执著!”

    就这样,说法完毕,听法大众也纷纷散去,梦中并未出现弥勒菩萨。

    醒来以后,仰山把这异梦告诉师父沩山,沩山说:“你已入圣位!”

    仰山便礼拜。

    【分析与鉴赏】

    这个公案饶富趣味,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来玩味,都各有不同的妙味。

    几乎所有修行人在定中或梦中神游极乐世界、弥勒内院或其他圣域,多少都有一种谦卑仰望的心情,仿佛到此一游是三生之幸,恨不得听些佛菩萨的开示法语,或者喝点玉液琼浆,以期不虚此行。因为凡人总觉得这般圣域高出自己境界太远,不知这次侥幸来到,下次还能再来吗?

    但是禅师的梦与众不同,才一到圣域,就要为诸位高深莫测的圣贤说法!

    凡人对自己接触的佛法常担心太浅薄,传说许多佛经留传到人间只剩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而圣域之人当然拥有完整的佛法,若到圣域,恨不得多挖些佛法回来。如果叫他在圣域说法,有这份自信吗?

    仰山从容不迫,一切圣贤体会到的佛法都是一味的,不会更多也不会更少,他宣说:“摩诃衍法离四句绝百非!”就把佛法精义说完,弥勒内院的讲法堂在他主导下,上演了一幕禅风格的超级迷你说法。

    倘若仰山对自己的体验有一丝怀疑,在这个场合里他必然手脚发软,冷汗直冒,变成一场恶梦啊!

    沩山宣告他已入圣位,应该就是有感于仰山的悟见已然坚固不摇了。

    无门和尚在《无门关》本则公案作了一颂说:“白日青天,梦中说梦,捏怪捏怪,诳谑一众!”意思是说,仰山作白日梦,梦中说梦话,梦话奇奇怪怪,哄骗满堂听众!

    其实佛法,不就是为作梦的众生说梦话吗?众生活在人生的大梦之中清醒不了,梦中还作梦,所以佛陀只好说些梦话给梦中人听。只要梦中人听了梦话能够自梦中醒来,不再作梦了,那就是解脱,就是识自本心,就是入圣位。

    与鬼捉迷藏

    盐官会下有一主事僧,忽见一鬼使来追,僧告曰:“某甲身为主事,未暇修行,乞容七日得否?”

    使曰:“待为白王,若许,即七日后来,不然,须臾便至。”

    言讫不见,至七日后,觅其僧了不可得。

    《指月录》卷七页一二七

    主事:禅林内的重要行政人员。

    【白话新唱】

    盐官齐安的会下有位主事僧,忽然见到鬼使来勾捉他,僧人与鬼使商量:“小弟身为主事,琐事太多,没空修行,可不可以宽容我七天,让我临时抱佛脚一下?”

    鬼使说:“我回去问问阎王,如果答应,我七天后再来找你,若不行,我马上就来了!”

    鬼使话一说完就不见了,七天后,鬼老兄再来,竟然怎么样也找不到那位主事僧,弄得他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回去交差。

    【分析与鉴赏】

    永嘉玄觉曾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相信主事僧一定刻骨铭心,就在鬼使勾捉的巨大压力下,七天之内就证入无我空性,解脱生死矣!

    可是一般人,有本事从容与鬼使讨价还价,商量延期之事吗?

    九成九见了鬼使已然心惊胆跳啦!

    常人燃烧生命自娱,故曰行乐须及时,修行人与死魔拔河,所以修行须及时。一旦修行成功,让我们一起与鬼捉迷藏!

    坐脱立亡犹未悟

    瑞州九峰道虔禅师,为石霜侍者。洎霜归寂,众请首座继住持。

    师白众曰:“须明得先师意始可。”座曰:“先师有什么意?”

    师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余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

    师曰:“原来未会先师意在!”

    座曰:“你不肯我耶?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

    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

    师抚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指月录》卷十七页二九二

    一色:纯一、绝对、无有差别,比喻佛性遍一切处。

    【白话新唱】

    道虔禅师曾经做过石霜庆诸的侍者。石霜圆寂后,大众请首座继任住持,但道虔有意见,他对大众说:“谁要继任住持,须先明白先师的意旨才行!”也就是要有证悟的人才能做住持。

    首座就反问:“先师有什么意旨?”

    道虔说:“先师曾经说过:‘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他的就不问,我只请教,什么是一条白练去?”

    首座说:“这个就是佛性清净遍一切。”

    道虔说:“你果然并没有领会先师的旨意。”

    首座不悦,说:“你不同意我?好!点一炷香来,香烧断时,如果我去不得,才是没有领会先师意!”

    就有人点了香,首座盘腿坐上去,一炷香还没烧完,首座的神识就走了,他的身体死了!

    道虔抚摩座背说:“哎!你坐脱立亡的功夫的确是有,可是仍然没有领会先师的意旨!”

    【分析与鉴赏】

    这个公案非常戏剧化地点出禅定与证悟毕竟是两回事,禅定功深的人未必就是有悟见有智慧。

    石霜庆诸的徒弟们禅定的功夫厉害得很,《指月录》记载:“师居石霜山二十年,学众多有常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这些弟子可以整年常坐不卧,这就是不倒单的功夫,在肉体上的锻炼已是严苛的程度了。

    这位首座,可能正是枯木众的佼佼者,禅定功夫果然精湛,不消一炷香就能让自己坐脱立亡。以现代人的标准来看,确是惊世骇俗!

    怎奈开悟一事,与禅定未必有对等关系。

    禅定功夫好,对心意识各种妄念来去调伏娴熟,确实为开悟打好稳当的基础。

    如果心法不明,但以擒捉妄念、止息妄念,求得空心入定,纵然努力一生,也与枯木众没什么两样。

    六祖慧能说:“吾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论禅定解脱。”

    在禅宗里,此禅非禅定的禅,乃是智慧涅槃的禅。所以禅师的品评,在于悟见的深浅,与禅定无关。

    事实上,禅定功夫好的人容易发起神通,若没有悟见来为神通向导,岔路何其多。

    这位首座说走就走,可称得上禅定神通具足,可惜还是不明佛性,白死了一场!但愿以他此世的修持,来生可以减少许多修定的过程,直截进入慧解脱门。

    天神送食

    (云居道膺)结庵于三峰,经旬不赴堂。

    山问:“子近日何不赴斋?”

    师曰:“每日自有天神送食。”

    山曰:“我将谓汝是个人,犹作这个见解在!汝晚间来。”

    师晚至,山召:“膺庵主!”师应诺。

    山曰:“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

    师回庵,寂然宴坐,天神自此觅寻不见,如是三日乃绝。

    《指月录》卷十八页三一二

    【白话新唱】

    云居道膺在三峰结庵独修,十多天都没有回来吃饭,洞山就问他:“你最近怎么都没回来吃饭??”

    道膺说:“每天自然有天神送饭来。”

    洞山骂道:“本来我还以为你是个人才,没想到你还有这种见解在!你晚上过来!”

    到了晚上,道膺来了,洞山喊了他一声:“膺庵主!”

    道膺应了一声。

    洞山说:“现在你既不思善,也不思恶,什么是你的心?”

    就像六祖慧能点化道明一样,这时道膺才悟透了。

    这晚道膺回庵后,自然进入空性大定之中,天神想来送食,却找不到他形影,如此连续三天,天神就不再来送食了。

    【分析与鉴赏】

    就像盐官会下主事僧悟后,鬼使再也找不到他,不能勾捉他的性命,道膺安住佛性,天神也找不到可以送天食的对象了!

    禅定功深的人,周围往往奇事围绕,例如法融未见四祖道信之前,有虎狼绕庵、百鸟衔花的异象。可是法融证悟之后,回归平常,什么异象都消失了。

    原来开悟的人反而是真正平常的人,虎狼、百鸟、天神、鬼使都视若无睹,所以不能侵害,也不能媚悦,难怪吕洞宾放出去的那道凌厉剑光奈何不了黄龙禅师。

    本公案中,洞山不愧是大禅师,一眼看穿道膺内心有一丝因天神送食惹起的我慢,如非当晚一语彻底打死他的我执,或许道膺只能成为神秘兮兮的奇僧,而不是智珠在握的禅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