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最实用的11种经营策略-果断抉择,抓住机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面对机遇,不要犹豫,果断抉择,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抓住了一次机会,就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1.自己发掘机会

    成功箴言:

    在企业的发展道路上,有的机会是靠运气,但是更多的机会是靠自己去创造,只有不断创造新的发展机会,企业才会不断进步。对于企业来说,每次机会都是发展的动力。

    微软推出Windows操作系统后,声名大噪。此时的微软已经是一个拥有1万多名员工的大公司,全球有几千万用户,并在40多个国家设立子公司和办事处。在这个时候,比尔·盖茨并没有满足,他反而比以前更努力工作,为微软寻找进一步的发展机会。

    作为企业家,每个人都知道要善于抓住机会,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更很少有人自己去主动创造机会。比尔·盖茨却能够不断挖掘商业机会,推动微软的转型。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比尔·盖茨不但让自己的软件更具有价值,也接连制定出振奋人心又切实可行的未来规划。在微软的发展历程中,美好的机遇总是伴随着微软,这不但是一种机缘,更是智慧和努力。

    在胜利面前,比尔·盖茨仍然十分清醒,他知道微软的成长动力在下降,微软的巅峰时期已经到了尽头。Windows操作系统的销售额一直没有增长,而桌面软件的销售额还出现小幅度的下滑,这些都足以说明问题。十分清楚地知道,微软的压力很大,高速成长期已经过去。微软桌面软件销售已开始下降。1989年微软与3Com公司合作开发了LAN管理者(LAN Manager)网络操作系统。这是一种应用范围较窄的网络系统,它是基于操作系统/2(OS/2)和NetBEUI协议。而这种系统进入市场后,市场反映冷淡。后来,微软又推出了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 NT,在与Unix操作系统的竞争中显得不堪一击。

    微软为了改变当时被动的状态,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就在这个时候,有线高清电视刚刚露出了发展的苗头。英特尔公司开发了高清电视的机顶转换盒(机顶盒),但是缺乏软件,于是英特尔找到了微软,微软欣然答应。

    除了为电视机做软件,微软还变换思路,开发出了“迷你计算机”。这种计算机体积轻巧,方便携带,甚至可以装在口袋里。在功能方面,“迷你计算机”可以方便地存储和接收数据,和公司、家人时刻保持联系。

    微软的研发队伍在比尔·盖茨在带领下,将创新的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目前,微软的一个项目组正在开发一个像手表一样的微型计算机,通过微软的MSN Direct无线资料服务,提供新闻、体育、天气和股价等信息摘要。另一个实验小组则试图把带有记忆功能的微小芯片放在跑步者的鞋后跟里,通过这个芯片可以测出你步行的距离,然后通过微电脑算出你步行消耗的能量。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比尔·盖茨对钱包提出了新的构想,即“钱包PC”。这种钱包集通讯录、行程表、导航仪和信用卡于一体。微软希望联合硅谷的RSA资料保安公司,以此来获得资料加密,并希望借此衍生电子货币。这样就不用跑到银行排长队去取钱了,只需“钱包PC”就能轻松办妥。

    在这些新奇的软件中,即使开发出来,也不一定能推向市场。微软通过开发这些软件来试探一下市场,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微软掌握了这方面的技术,这就是微软的目标,在各方面都要保持技术的领先优势。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微软研发的众多新奇的软件产品中,有些已被顾客欣然接受。微软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们正在积极探索着,使微型计算机能得到更广泛的用途。

    拉希德原来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研究员,20世纪90年代初,他进入微软,负责自然语言项目组。后来IBM的几个老员工对IBM不满,集体辞职,加盟微软。这几个老员工和拉希德共同参与自然语言项目组,他们的加入使这个小组顿时活跃起来。后来,他们开发出了一个新的应用程序,这种应用程序可以与字典中每一个相关的词构成某种复杂的联系,使装有应用程序的计算机能读懂文字,进而这样就可以帮助计算机翻译出所表达的意思。

    总之,比尔·盖茨矢志不渝,到处寻找发展的契机。他之所以四面出击,就是为了在许多新的研究中占据领先地位,这就是微软不断发展的动力。

    2.一次机会就能异军突起

    成功箴言:

    有时候,一次机会就可以让企业异军突起,面对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要毫不犹豫,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因为这样的机会可以改变企业的面貌。

    企业想要发展,需要不断寻找机会,特别是成长中的企业,有的时候一次机会就能异军突起。微软就连续谱写了这样的神话,微软与IBM的合作可以说是天作之合。很快,微软摇身一变,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声名卓著的大企业。

    当时,随着功能强大的微处理器的上市,IBM看到了个人计算机的美好前景,决心大力发展个人计算机。在个人计算机方面,IBM需要寻找一个良好的合作伙伴,因为IBM主做计算机硬件,如果软件也由自己来研发,显得力不从心,也延迟了个人计算机上市的时间。所以,IBM想寻找一个软件公司与他合作,IBM生产计算机硬件,而软件公司开发软件。

    由于当时比尔·盖茨与埃德·罗伯茨的合作,使比尔·盖茨已经小有名气,再加上比尔·盖茨及其微软在软件开发方面的名气和成果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于是,IBM公司给比尔·盖茨打来电话,商讨合作事宜。比尔·盖茨非常意外,因为当时的IBM公司是出名的大公司,在全球也有一定的声誉。比尔·盖茨心想,如果能与IBM合作,微软真是“攀高”了。比尔·盖茨爽快地答应了IBM的要求。

    在IBM高层与比尔·盖茨见面之前,IBM公司与比尔·盖茨签了一个协议,协议规定,比尔·盖茨和微软不能把软件方面的信息透漏给IBM。IBM很“滑头”,也很会做生意,签了这个协议,在软件方面,IBM就脱离了干系,如果在软件方面出了问题,就直接找微软了。比尔·盖茨知道,IBM是在为自己着想,但同时这也表明了IBM合作的诚意。

    协议签完以后,IBM高层开始与比尔·盖茨见面,商讨具体的合作事宜。双方见面之后,IBM高层很吃惊,没想到年纪轻轻的比尔·盖茨不但在计算机方面很有天赋,就是在言谈举止方面也颇具领导者的气质。第一次见面,双方很满意,比尔·盖茨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给了IBM。第二次见面安排在半个月之后,比尔·盖茨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能与IBM合作很不容易,如果能让IBM用微软的其他一些软件就是两全齐美了。

    由于比尔·盖茨是第一次与IBM合作,所以比尔·盖茨倾注了很大的努力。在第二次与IBM见面时,比尔·盖茨说,微软的另一种操作系统QDos,同样可以用于IBM的个人计算机上。IBM表示出了很大的兴趣,并让微软提供一份可行性报告。其实这个系统并不是微软自己独立开发的,而是其他计算机公司研发的,微软花高价买了使用权。这为微软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微软想要在QDos的基础上开发出更高级、更实用的操作系统。

    在与IBM公司第二次会议上没,双方互相提出了一些问题,又谈了一些具体事项。在最后,会议马上结束时,IBM公司的一个高层问比尔·盖茨:“在微软,有几个像你这样能干的人?”比尔·盖茨笑了笑,说:“他们都比我能干,我是最普通的,因为我的学历最低,连大学都没有读完。”IBM的这个高层惊讶地点了点头。

    IBM公司想要尽快把个人计算机推向市场,在时间方面所以给了微软很大的压力。为了在协议约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比尔·盖茨把这个压力只能转移给自己的员工,同时比尔·盖茨也在不断招兵买马。比尔·盖茨聘用计算机天才帕特森来设计协议的第一项订货的操作系统。仅这一项,就需要几万条指令。这几万条指令还是初步工作,需要进一步的转换。所以,比尔·盖茨和他的员工随时都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在这段时间,比尔·盖茨和员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

    在协议中,微软和IBM最终同意将软件开发的细节和过程对外公开。这在其他公司看来,IBM公司这次算是一次突破,以前,IBM为了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所有的研发成果很少对外公开。比尔·盖茨想把系统开发对外,主要是想开发出一个能被整个计算机行业认同的操作系统,同时能够兼容不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因为只要对操作系统熟悉,那么在为计算机设计软件时就很容易了。这个系统就是后来的磁盘操作系统。但是,随着系统开发的对外公开,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版权问题。当比尔·盖茨的助手问他这个问题时,他对助手们说,放心吧,法律会保护我们的劳动成果的。

    就在微软上下开始忙碌着开发磁盘操作系统的时候,比尔·盖茨突然想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之前微软在QDos的基础上开发磁盘操作系统,可是微软对QDos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如果微软在QDos的基础上完成一个新的操作系统,那么这个新的操作系统的版权到底属于谁的呢?想到这里,比尔·盖茨感觉到问题很严重,于是他先停止了手中的工作,开始与QDos的“主人”联系,希望获得QDos的所有权。在与QDos“主人”的交涉中,微软想用将来开发出来新的操作系统的使用权交换现在的QDos的所有权。而QDos的“主人”没有准确地认识这个问题,只当是一次互惠的合作,就答应了微软的要求。后来QDos的“主人”才发现原来自己出售了整个版权,追悔莫及。

    正是比尔·盖茨的这个举措,微软在后来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如果IBM的个人计算机能够火爆,那么微软也就成功了。

    后来,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开发成功,推向市场后,很快就成为市场的宠儿。自然,微软的磁盘操作系统也就成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行业标准。此后,更多的软件开始以磁盘操作系统为平台,微软的地位得到巩固。

    当时,比尔·盖茨年仅27岁,他向世人验证了一个信条: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个奇迹。

    3.顾客也是一次机会

    成功箴言:

    在产品和顾客面前,顾客永远是对的,当企业失去一部分顾客的时候,千万不要抱怨顾客,因为那是自己出了问题。只有给顾客一次机会,顾客才会给你一次机会。

    在微软的发展道路上,比尔·盖茨最重视两个对象,一个是与微软合作的盟友,另一个则是使用微软产品的顾客。

    未来计算机的发展道路必将是集计算机、多媒体、多功能软件于一体。无论从功能上,还是从范围上,微软自己恐怕很难实现。为了计算机的未来,微软不得不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然而想要和微软合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微软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十分挑剔。所以,微软在这方面的名声不怎么好,再加上比尔·盖茨又是出了名的谈判能手,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微软是一家实力不凡的公司。仔细想想,微软这么做也不无道理,与人合作,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如果不慎选择了一个不合适的合作伙伴,不但合作没有成功,还耽误了自己的发展,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在顾客方面,微软没办法选择,只能是顾客选择微软,而不是微软选择顾客。所以,微软会尽力做好每个顾客的服务工作。微软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从售后部门传过来的顾客意见就成了第一个参考标准。例如,在Windows操作系统方面,自从微软推出Windows 3.0后,微软组成了一个专门的团队,收集和整理顾客针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意见,微软的研发部门再根据这些意见对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改进,到Windows 95面世的时候,Windows操作系统已经很受顾客欢迎了,在操作系统方面,微软已经站稳了脚。

    其他公司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研发新产品,而微软首先要用大量的时间来了解顾客。这就是微软能够赢得顾客的根本原因。

    微软为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顾客,还专门制定了针对顾客行为和顾客购买产品的战略分析。这些具体的分析不是微软的员工做的,而是微软花巨资请专业的调查公司完成的。这是一家有着良好口碑的调查公司,他们通过对微软顾客满意度的分析,通过对微软潜在顾客到真正顾客的分析,以此来寻找获得一个忠实客户的方法和条件。

    另外,调查公司还针对微软与微软的竞争对手的各自产品及各自的售后服务和顾客对各自公司满意度做了横向调查,结果发现,售后服务的好坏与对各个公司的满意程度成正比。

    在微软内部,为了测试某个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满意程度,有人想起了可用性实验室的主意。微软在开发Exce13.0的时候,有几个程序经理开始用典型用户测试某个产品。但是他们的测试很简单,更没有专业的人才来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所以他们测试的结果不具有参考价值,但是他们的测试行为却是一种突破。

    微软的成功可以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形容,其中微软对“人和”看得很重。这里的“人和”指的是与顾客的关系。在微软成长初期,在顾客服务方面做得稍微差了一些。但是,微软在后来的多年发展历程中,微软一直将顾客的需要放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首位。正是由于微软着眼于顾客的需要,他们开发出来的软件才有着巨大的市场。

    每逢微软员工开会,比尔·盖茨都会把“顾客就是上帝,顾客就是微软的衣食父母”这句话重复一遍。这句话也成为微软一切员工的工作宗旨。所以,微软开发的软件都会考虑到顾客的实际需要,即使是微小的程序也要做到完美无缺。然而就在微软的紧急关头,微软上下也时刻没有忘记顾客。刚刚进入新世纪,微软就面临一个巨大的危机,那就是有关微软垄断诉讼案。面对美国法院方面的压力,舆论界众说纷纭,有的评论说微软将要面临着被拆分的下场。此时,微软的顾客开始对微软的未来变化产生疑惑。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比尔·盖茨以微软全体员工的名义,给所有微软的顾客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微软上下将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目前的困难局面,同时也会矢志不渝的为顾客提供最新的软件,最新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这些最新的软件将节省人们工作的时间,大大提高人们工作的效率。这封信是在告诉微软的顾客,微软只是遇到了暂时的困难,这些困难不会阻挡微软前进的脚步。

    在信中,微软告诉顾客,目前的形势开始有利于微软了。因为美国高等法院做出明确表示,先前“禁止将IE捆绑到Windows操作系统中”是不正确的判决。微软用努力为自己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将IE捆绑到Windows操作系统中可以大大提升Windows操作系统的性能。所以美国高等法院不得不做出上述的表示。信中最后说,为了全球所有的微软忠实的顾客,微软上下所有员工将会继续努力,为微软的顾客提供良好的软件和服务。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微软在面临困境的时候,依然十分冷静,因为决定微软将来的是微软广大的顾客。

    4.规避风险,保持领先

    成功箴言:

    在商场中,无疑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有些风险是可以凭借实力和努力跨越的,但是有些风险就是一个“死穴”,一旦陷于其中就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精明的商人当然不会让自己陷于这样的险境。那么,就要如比尔·盖茨一样,先掌握预测风险的本领,然后再走入行业的领先境地。

    比尔·盖茨深知,在变幻无常的商业领域中,要想成为行业的领先人,每一个商人都知道应该掌握预测风险的本领,但是真正能够成功预测风险的人却不多,那是因为他们对市场的观察力和投资决策力不够英明。

    盖茨为了夺取网络浏览器市场,充分发挥其竞争情报研究部门——战争室(War Room)的特长,每月定期监测网络浏览器市场占有率的变化,然后根据此项监测结果为微软公司制定网络浏览器市场策略。最终战争室帮助微软公司成功地夺取了网络浏览器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微软公司最近的一个竞争对手——网景公司。它的照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挂满微软公司的战争室,直到这次成功的将其战胜,夺得市场领导地位后,才连同以前微软的竞争对手(Novell公司、Sun公司、Java公司等)的照片一起被摘下。

    微软公司的每一项市场策略推出之前,都要在战争室经过“战争游戏”的严格考核,通过非常接近于实际商战的检验,然后再推向市场。这些策略在战争室里经过检验得以去粗取精,变得更加实际有效,从而避开了因为不科学的决策而带来的风险。盖茨曾在战争室中以挑衅般的口吻向全球商界宣称:“你们应该感到幸运,因为我们没有进入你们的产业。”之所以敢说这句话是因为他的确具备这样的能力。

    盖茨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就是要为老产品找新的替代品,而且必须要在原来的核心利润来源还没有完全消失之前找到。并且未来的替代品所带来的利润增长要与过去的相当甚至比老产品更胜一筹。所以,微软面临着考验真正核心竞争力的时刻。这也是微软重视通过情报工作来掌握市场走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仅仅微软公司重视竞争情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高度重视竞争这一部门。像日本政府每年都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竞争情报的收集与分析工作,而且还向日本企业免费提供。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崛起,其原因就在于从政府到企业对竞争情报的高度重视。

    美国施乐公司也非常重视竞争情报,而且因为对竞争情报的有效利用,它在与日本企业的市场争夺战中,重新获得了有利地位。

    施乐公司,在195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影印机,在以后的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始终保持着在世界复印机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但是,从1977年到1982年这个时间段,它的市场份额却从81%直降到36%。施乐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日本的佳能公司。佳能曾一度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以施乐的成本价来销售复印机!”施乐受辱后,开始展开了大规模的竞争情报研究,最终战胜佳能企业,成为从日本人手里重新夺回市场份额的美国公司之一。

    其实,在商场的众多领域中,唯有计算机领域在争夺市场过程中,对市场风险的预测能力要求最高。因为,计算机软硬件升级速度之快完全可以让一个没有风险预测能力的公司瞬间轰然倒地。微软的合作者之一苹果公司总裁斯平德勒上任后,就在风险预测方面做过许多努力。他要求在任何项目得到批准之前,都必须经过概念和调查两阶段的严格检验。并且连董事会议都要经过详细的检查。

    斯平德勒要求职员把苹果公司的会议与庄臣、可口可乐、摩托罗拉等六个“世界级”公司的会议做比较。而且每次会议开始时都有一个“战略框架”讨论,有图表和曲线图显示自上次聚会以来的变化情况。斯平德勒甚至拿出自己的年度奖金来确保在产品管理和交货方面的预测准确无误。他对其职员们说:“如果事与愿违,我的口袋就空空如也。”正式他这种对风险预测几近苛求的做法,最终才使得他最终带领苹果走出危难关头。

    盖茨的微软虽然从来都没有遭遇过像苹果公司那样生死攸关的时刻,但是他仍然注重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微软公司预测风险的工作由他的智囊团担任,企业的智囊团成员不属于任何部门,但是他们以其非凡的知识与经验而得到广泛的承认。微软之所以要组建专门的智囊团和相关的学术顾问委员会,最主要的目的是让这些学术专家们向微软提供关于自己产品的安全性以及全球发展战略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在微软举行的会议上,智囊团成员将听取微软在加强Windows产品以及相关的IE、Office办公软件及其他产品的安全性能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情况,盖茨希望能听到这些学术专家们对这些工作进展的反馈意见,从而避免犯“方向性错误”。

    盖茨表示,微软将加强与业界学术精英们之间的学术交流,这对推广微软的“高信任度计算机处理”观念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微软代表还经常与法学专家们的交流,微软希望专家们能给自己提供更多的法律咨询,比如提醒微软应该如何应对欧盟以及其他团体公司对微软的一系列起诉事件。

    微软的研究院也可以降低公司一定的风险。研究院的工作:一方面是做一些比较理论的基础研究,发表很多具有学术前瞻性的文章,微软亚洲研究院在短短的5年之内发表了600多篇理论性的论文。另一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面是怎样把这些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当时在微软的产品里,有30多项技术是从研究院产生的。

    截至到2007年,微软研究院有50个左右的项目,有约30个项目已经转化成为产品,这个概率差不多有50%,相对来讲应该算概率较高。就是这些已经拿到研究成果的课题风险系数相对较小。通过多重的防范风险机制,微软在经营过程中远离了失败,远离了风险,一身轻松地走在时代的前沿,走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5.洞察先机,自己创造新机会

    成功箴言:

    比尔·盖茨作为微软的开创者,有着创业者的坚韧,更有着商人敏锐的洞察力。现代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尔·盖茨很早就看到了这个发展的契机。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人类知识的数量剧增,如果只用纸来记录这些知识,给人们的学习和携带造成很多不便。如何更好的存储这些知识成为很多人探索的课题。范内瓦·布什在这方面小有所成。最初,范内瓦·布什是在想如何把浩瀚的知识压缩在一个体积微小的载体上。他对这个载体做了如下的描述,这个载体应该把所有人类已经印刷成文的书籍和报纸杂志的内容都收录进去,当人们需要哪方面的知识时也可以轻松的查阅。当人们需要把新的知识收录进去也能轻松实现。另外,当人们在查阅以前的知识时,这个载体要能够提供多种检索的方式,以便于人们查询不同的知识和资料。

    后来,范内瓦·布什想到了体积微小的胶片,他的见解都正确的预示了后来的发展。范内瓦·布什很早就相信信息缩微的可能性,他早就要求读者想象一下信息缩微的可能性,再加上复制费用的降低,他的设想就更容易实现了。不久,又有人发明了干拍技术,在当时这种技术已经很先进了,酷似今天的照相摄影技术。现如今,我们存储信息更为快捷和方便,这当然离不开范内瓦·布什的努力,他的设想为后人的发明指明了方向。

    在1984年,范内瓦·布什的预言终于实现了,CD-ROM的问世,让人类看到了希望的曙光。CD-ROM是由盖里·基尔代尔发明出来的,它是比尔·盖茨的软件竞争对手。盖里·基尔代尔的公司最初为IBM公司个人计算机生产操作系统,微软的崛起让盖里·基尔代尔失去了IBM这个大客户。

    最初的CD-ROM是由压缩唱片改装而成,它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CD-ROM的出现也让计算机有了新的用途,以前计算机只能用来打字,现在人们不但可以用计算机打字,也可以存储和处理文字。

    在新兴的CD-ROM市场上,如果把书籍和报纸压缩到CD-ROM上,放到书店里,也不失为一种商机。但是在那个时候,在计算机行业,关于文档的标准和参数还没有得到统一,再加上CD-ROM刚刚上市,价格昂贵。所以,当时CD-ROM并没有广泛得到普及。那么在生产方面,也面临尴尬的局面。而软件开发商对开发CD-ROM出版物也信心不足。新兴的CD-ROM刚问世,就遭到了市场的抛弃。比尔·盖茨经过分析后,很快就找到了根本原因。CD-ROM之所以遭到冷遇,就是因为计算机行业缺乏一个关于CD-ROM的标准。

    后来,CD-ROM的生产厂家将生产规模扩大了,价格也降了下来。生产厂家希望通过这种办法扩大CD-ROM的销售量,然而这种办法也收效甚微。比尔·盖茨先前曾为IBM提供个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而使微软成了操作系统的标准制定者。比尔·盖茨又一次看到了机会,他也想在CD-ROM市场有一定的话语权。

    其他计算机公司看到CD-ROM的处境后,纷纷避而远之。而比尔·盖茨正是凭着自己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让CD-ROM为微软创造利润。面对CD-ROM的目前状况,比尔·盖茨认为想让市场接纳CD-ROM,需要花一番大力气。首先,他为了调查潜在的市场,不惜花高价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做市场调查。

    比尔·盖茨认为,微软应该做出榜样,第一个向CD-ROM市场投资,这样就能吸引其他的公司进入CD-ROM市场,继而把CD-ROM市场做活。随着CD-ROM出版物的增多,使用CD-ROM驱动器的用户也会增多,这样CD-ROM驱动器的市场就会扩大,最终也会吸引更多的计算机公司在CD-ROM平台上有所作为。

    所以,微软积极与IBM、索尼、DEC等公司加强交流和沟通,希望早一天达成关于文档格式的标准和参数指标,尽快激活这一市场。此外,微软也在舆论上大肆宣扬CD-ROM的好处,曾经建议IBM公司在生产个人计算机时也为用户安装CD-ROM驱动器,虽然这样会使个人计算机的价钱贵了许多。

    最初,比尔·盖茨和微软的CD-ROM研发人员也不知道将来CD-ROM的出版物会是什么样子,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因为他们坚信微软始终是最棒的。幸好,当时计算机行业关于软盘的标准已经统一,这样,他们在CD-ROM的开发上也就有了一定的参考标准。

    然而,微软这一次没能抢得先机。旧金山的Cytation公司第一个将CD-ROM出版物开发成功,Cytation公司马上申请了专利。后来Cytation公司把《大百科全书》、《世界年鉴》等工具书写入CD-ROM盘里,并通过美国出版机构的许可,获准发行。不久,其他的书籍也以CD-ROM盘的形式出版发行。

    微软没有放弃以前的梦想,继而收购了Cytation公司。微软为了宣扬自己的品牌,对CD-ROM版本进行了修改,并命名为“微软参考书架”。这时,微软的第一张CD-ROM出版物问世。由于先前微软的“造势”,计算机市场上很多用户都安装了CD-ROM驱动器,所以CD-ROM出版物的销量十分可观。

    然而,商场上风云变幻,有些事情人类无法准确的预测。微软也遇到了难题,虽然CD-ROM出版物问世了,销量也不错,可是在CD-ROM软件方面却还是一片空白,其他计算机公司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纷纷紧随微软的后尘。

    在微软后来的几年发展中,比尔·盖茨渐渐看到CD-ROM给人类带来的不仅只是信息存储的变化,还预示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此后,微软紧紧围绕多媒体展开研发,又一次找到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这一次比尔·盖茨准确把握住了计算机发展趋势,微软也成功地打开了计算机市场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微软的多媒体技术让家庭计算机市场有了另一番景象。

    比尔·盖茨慧眼独具,不但能够洞察先机,也能自己创造机会。几十年前,比尔·盖茨和自己打了个赌,将来计算机一定会大面积普及,所以才有今天的微软。而如今,比尔·盖茨又把微软放在了一个赌局上,微软的软件不仅仅用在计算机上,商务、家庭、汽车、甚至顾客的口袋里都有微软的软件。

    比尔·盖茨带领微软进军新产业,比较典型的是代号为MARVEL的项目,这个项目将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新闻、聊天热线和购物。

    这个项目是一个联机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将购物、资讯、导航和论坛为一体。在系统中,顾客可以轻松购物。顾客碰到疑难问题,这里有大百科全书为顾客解答,如果顾客感觉到不满意,可以留言给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会请教专家为顾客解答。顾客在这里当然也能正常使用电子邮箱,系统也会把一些关于公共服务的信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顾客,像天气预报等。在这个系统里,也有论坛,顾客可以在这里发表一些关于一些事情的看法。此外,微软在收费方面也很有特色,传统模式下,是根据顾客联网的时间来收费,而微软的收费更人性化,是基础费用加上顾客选择的模块费用,这样顾客承担的费用更低廉。

    很明显,微软的这个新项目会面对很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这些竞争对手中,让微软吃不消的就是那些电视电话公司,特别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因为他们有广大稳定的客户资源。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也把微软视为“眼中钉”,他想搭上信息高速公路的“顺风车”,做信息高速公路的领跑者。

    当然,比尔·盖茨带领微软进入新领域时,也正是为微软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对于这些新领域,比尔·盖茨不但敢于研究,更敢于投入。例如,在生物技术方面投入了2000多万美元,他投资2300万美元用以启动生物技术项目及研究;又投资500万美元帮助克雷格·麦考筹建Teledesic计划,那是一个雄心勃勃的21世纪卫星无线电话网。

    在微软的发展过程中,比尔·盖茨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充分挖掘计算机行业的潜力,洞察新的发展机会,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6.掌握信息,就是赢家

    成功箴言:

    《塔木德》里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是风,也要嗅一嗅他的味道,你就可以知道它的来历。睿智的比尔·盖茨将这句话演化成经商法则——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他知道,信息已是在当今商海中搏击的人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掌握市场信息就是掌握赚钱的主动权,就可以取得事业的成功。

    信息产业界都知道,比尔·盖茨虽然掌握专业技术,但是最终使他成为超级富豪的因素,并不是因为他是技术专家,而是他对商场的敏锐嗅觉和非同寻常的经营手法,他懂得借助软件的影响,把触须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与很多商业巨子们将威力只集中在一个行业里有很大的不同,但这正是盖茨的伟大所在。

    微软在自己发行的百科全书《英卡塔》中,将盖茨的成功做出了准确的解释:“盖茨的大部分成就,在于他有能力将科技的远景转化为市场策略,把对科技的敏锐和创造性融合在一起。”盖茨在足以令人窒息的吹捧或者诽谤的背后,他仍然是一个凡人,如果说和别人有所不同,那只能说他是一个智慧超人,有着常人不具备的超凡的经营远见和超强的好胜心,以及毫不懈怠地抓住商场上一切可能赚钱的机会的科技精英。

    盖茨一度成为信息产业的代言人。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他的创新能力,也不是因为他对知识的占有,是因为他超乎常人的市场直觉、经营手法以及杰出的推销能力。这也是风险投资家所具备的良好的素质,盖茨虽然不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家,但是他无意中具备了风险投资家所具备的最起码素质。

    他善于捕捉商机,并且有个让业界人士非常惶恐的“伎俩”:他会以高人一筹的市场远见与不凡的经营策略,以凶悍与霸道的经营手法将对手“赶尽杀绝”,使人几乎无处容身。

    盖茨独具眼光,他成功地占领了信息产业的制高点。业界人士无力将其打败,只能无可奈何地表达出他们的痛苦:“最好的市场就是没有比尔·盖茨的市场。但不幸的是,盖茨就是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而且奇迹般无处不在。”

    盖茨描述自己最初创业时的经历:“我们昼夜疯狂地编写程序、销售软件,几乎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幸好我们的客户都是计算机狂热的爱好者,他们都不会因为弱小的功能,简单的手册和先进的用户界面而放弃对我们的支持。”

    “当时,还有一些公司把我们的软件装在一个塑料袋中销售,带有一张复印的使用说明和一个电话号码。对微软公司来说,当有用户打电话要求定购一些软件时,谁接到电话谁就是‘送货部’。他们要跑到办公室的后面拷贝一张磁盘,把它放在邮件中,随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编写代码。”

    盖茨后来总结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有操作系统就可以建立起通用的平台,而这将改变个人电脑的历史走向。他的这个决定最终迫使许多在技术上更加完善的操作系统黯然淡出历史舞台。

    可以说盖茨的成功,是因为搭上了蓝色巨人IBM的“战车”。盖茨在与有蓝色巨人之称的合作之初,他便看到了与之交易一定对自己有深远的影响,于是竭尽全力的取得IBM的认可,最终他成功了,他的软件事业因此越做越大。

    盖茨现今享有的权势乃是从不放弃对商机的追逐的结果,他甚至连一个很小的软件作坊都不放过。当1975年公司在阿尔伯克基发起时,他就与第一伙伴保罗·艾伦斤斤计较起股份的分配问题,盖茨凭借源代码写作上的优势,占据了股份的6成。但等到一年后他们真正签署协议时,盖茨磋商把自己的股份增加一点,而话语温柔、比较随和的保罗自然损失一点。于是协商的结果就是盖茨拥有微软的64%。可以说这是盖茨牢牢把握商机,谈判方面坚持不懈、令人无法抵御的威力最早的证明之一。

    虽然对于一个21岁的年轻人来说,几个百分点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但是比尔·盖茨却认为,每一个百分点都非常值得努力争取。

    还有一次很明显的表现盖茨能够把握商场信息的例证。

    在微软公司的股票上市公告宣布后,比尔·盖茨没有放过在近期内能给自己和公司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机会。他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向集团购买者巡回推销股票。在这次巡回推销活动中,盖茨代表公司在10天内到世界的8个城市进行过停留,包括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对于盖茨来说,这简直就像是疲于奔命,但是为了让自己的股票有一个好的价格,他不但在这些城市逗留,还在每个城市发表演讲,组织推销会,推销会场弄得像节日舞会一样热闹。

    在他结束了其他国家的推销活动辗转到伦敦时,当他乘坐的飞机在英国伦敦徐徐降落,便受到了英国式的热烈欢迎。一个盛大的聚餐会在阿纳比举行,这是大英绅士们典型的聚会,温文尔雅而又不失热情,会后还举行了舞会。盖茨整个晚上都乐此不疲。

    盖茨的辛苦劳作没有白费,他换回了股民的大把钞票。1986年3月13日微软股票上市的第一天,在接近中午的时候,每分钟有大约几千股成交,共成交360万股,可谓取得了一个巨大的成功。如果谁以每股21美元的价位吃进,而在最高值抛出时,那么一天之内他将增值40%以上。

    微软的股票在发行的当天,就像是开个人“演唱会”,在整个股票交易市场上几乎所有进出交易大厅的股民都买了微软的股票,其他的股票简直无人问津。盖茨在此一役中成为了身价上亿的世界顶极富翁。

    在世界各企业家的发财史上,能够在短期内赚取如此神话般利润的,恐怕只有盖茨一人。

    7.果断出手,做市场第一人

    成功箴言:

    盖茨说,微软最重要的业务就是开发软件。但这家巨人公司早不满足于固守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领域。由于担心这两个领域的毛利率及成长性下降,对于手握重金且富于进取心的微软而言,进军更多的业务领域是必然的选择。

    微软在比尔·盖茨的带领下,在保持原有软件项目之外又将触角伸到了很多项目上。比如微软的新产品,如Xbox、NET、MSN、企业应用软件、手机及无线技术、电视等。微软的产品开发策略已经延伸到生产全部通用软件,力争占领家电及IT产品终端的操作系统,做这一市场的第一人,让任何软件开发均在微软的平台上进行。这一切是建立在微软已经垄断了人类社会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之上的,所以说微软的产品开发策略是非常大胆而又切实可行的。

    盖茨争强好胜的天性,使他在创立微软之时,便想着将其打造成为一个产业的标杆,基于这样的信念,他不断把微软推到历史潮流的最前端,使微软凭借着它的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在行业里确立了绝对的垄断地位。

    微软产品的推广可谓“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凭借原有领域的既成垄断地位来推广自己的新产品,同时也通过新产品的广泛应用来加强原有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的垄断地位。鲍勃·麦特可夫曾经这样评论盖茨:微软作为一家生产软件产品的公司,它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赢得用户和赢得消费者的喜爱、信赖,然后再长期雄踞市场,做市场第一人。IT这个世界将是盖茨的,只要还有任何东西不在他控制之下,他将不遗余力地去获取。

    在微软,追求征服市场的意念超过追求利润,这也是微软处处都拿第一的策略,他们要做,就要做最好,做到100%,连99%都不能被接受。微软的员工的脑门上虽然并没有张贴一张公司的使命卡,但他们都深深了解公司对他们的期待:“在每个他们进军的市场,赢得100%的市场占有”。无论做出什么决策、进行任何会议、开发任何商品,这些员工们都追求同样的目标:完全的占有市场。

    因此,微软的员工最常听到的问题是:“怎样做能够增加市场占有率?”接下来就是:“怎样做可以做得更好?”这样,员工们就一直不断在思考如何改进,想办法扩张市场。

    在约20年时间里,微软一向是高科技产业规则的制订者。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戴维表示,微软正在走很多大公司走的路——在保持核心领域的同时,对新领域进行投资。这样的举措无疑使微软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微软走到哪里,他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及美国的企业就会跟到那里。盖茨能创造出软件的帝国,这和他保持市场最前线参与设计有很大关系,通常企业经营者在事业规模逐渐变大以后,就会与产业脱节,但是盖茨扮演的角色确是宣示保留产业原景。

    盖茨在其著作《未来之路》中,曾经预言未来的科技世界,人类生活将建构在宽广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在《数位神经系统》一书中也指出:未来企业将不再有员工,因为会有知识工作者取代员工。当时,他的这些新奇的看法。一方面说明的天才头脑,另一方面更代表着他的不懈努力。

    盖茨说:“我们不会拿年营业额320亿美元的微软和一些规模不大的公司相比,那是非常可笑的。”微软的核心任务是创新,也就是争坐市场第一人。在30年的努力中,开发的新产品比其他任何大型公司都多,它由一个小小的软件作坊成长为世界顶级的软件生产商,无不是这一信念的驱使。

    那时微软的桌面操作系统占有近90%的市场,商业应用软件市场也近90%,WEB浏览器市场占有将近85%的市场。就这样,微软的触须伸到各个领域,而且还在大力向企业级市场开拓。当他插足新的领域时,追求的仍然是“第一名”。

    微软在进入移动通讯领域不久,便已经不是这一领域的“小字辈”,谁也不会想到微软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在它刚刚踏入智能手机领域时,人人都把他视为门外汉,对他嗤之以鼻。但是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微软在高端智能手机操作领域突飞猛进,微软“移动的Windows”的口号也逐渐为手机生产商所认可。这使微软招来了越来越多的硬件厂商,以至于微软参加相关的展会可以一次性拿出29款新机型。微软的IE浏览器,同样获得成功,它已经彻底将其他的浏览器赶出Windows平台,MSN网站集门户、搜索引擎、即时通讯于一体,影响力也日渐起色,那时看来,在自主开发的新一代搜索出来后,微软很可能成为第一大网商。

    2004年8月,微软推出它自有的在线音乐服务,正式进军音乐下载市场,这使微软迎来了与该领域的龙头苹果电脑硬碰硬的挑战。当时业界人士分析:微软能销售出多少Windows操作系统,或许它就能够销售出多少下载的歌曲。它此番踏入音乐下载市场,很可能会打破苹果电脑的至尊的垄断地位。

    微软在就这样以操作系统为基础,向个人和企业应用软件领域全面扩张。微软系统已经一统江湖,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向着更多软件领域及移动通讯领域扩张的步伐已经开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