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很喜欢“静心”这种境界,《酬裴相公见寄二绝》之一写道:“习静心方泰,劳生事渐稀。可怜安稳地,舍此欲何归。”他也在《对镜》一诗写出“退为闲叟”时的真实感受:“静中得味何须道,稳处安身更莫疑。”也可见静心在古代文人的心中是多么被推崇。
静心被人们推崇是有原因的。心神平静下来你才会聆听到细小的声音,你才会看得见微妙的事物,你才能品味到真正的人生,这就是静心,它能让你更好地去感受生活。
从前有位地主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表遗失,因遍寻不获,便定下赏金,要农场上的小孩帮忙寻找,谁能找到手表,就给谁500元奖金。众小孩在重赏之下,无不卖力搜寻,奈何谷仓内到处都是成堆的谷粒和稻草,大家忙到太阳下山仍一无所获,结果一个接着一个都放弃了。
只有一个家里特别贫困的小孩,为了那笔巨额奖金,仍不死心地寻找。当天色渐黑,众人离去,一切都静下来之后,他突然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那声音“嘀嗒,嘀嗒”不停地响着。小孩立刻停下所有的动作,谷仓内更安静了,“嘀嗒”声也更清晰。小孩循着声音,终于在诺大漆黑的谷仓中找到了那只名贵的手表。
沉静下来,清晰思考,你才能看出自己所受到的干扰;耐不住性子,只会让你被情感左右,从而影响判断,难以找出所想所要的答案。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静下心来,工作时要静心,才能专心致志;吃饭时要静心,才能细嚼慢咽;睡觉时要静心,才能不致失眠。
庄子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是说一个人的心静了,就可以照见天地,照见世间万物。《老子·道德经》有言:“万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从现在开始,剔除急躁的情绪,静下心来,慢慢地想,慢慢地思考,想好了再去做,才能避免留有更多的遗憾。
几个老矿工终日在极深的坑道中工作。一天,矿灯突然熄灭了,他们顿时惊惶失措,开始慌乱地寻找出路。就这样一阵摸索后,几个人走得精疲力竭,只好坐下来休息。
大家谁也不说话,空气中是令人窒息的恐惧,好像死亡即将来临。还有一些人根本坐不住,烦躁地来回走动着。
这时,一个平时处事冷静的老矿工开口说话了:“与其这样盲目乱找,不如坐在这里,看看是否能感觉到风的流动,因为风一定是从坑口吹来的。”
大家听了他的话似乎看到了希望,就都静静地坐了下来。刚开始没有一点感觉,可是一段时间过后,他们的心思开始变得敏锐,也逐渐感受到阵阵微弱的风轻抚在脸上。于是,他们顺着风的来处,终于找到了出路。
陶渊明也曾用诗的语言描述了一种美妙的静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宁静就是排除各种干扰,远离喧闹,保持一颗平常、平静的心。
然而,宁静是一种高超的境界,拥有的人常常曲高而和寡,因为宁静之处往往就是寂寞之地。但你要懂得忍耐,只有善忍寂寞,才能达到心灵的宁静。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浮躁的社会,更需要静心的智慧。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家张炜有“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善于用平常心来对待人生的得失成败。要约束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心不为物欲所羁绊。
颜渊曾问孔子:“您常教诲我们,一个人千万不能为事物所拘泥,要保有一颗宁静的心。我们究竟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孔子回答说:“古人比较纯朴,多半能依道而行,所以,他们不仅能适应外物的变化,还能使心志毫不动摇;可是,现在很多人的心灵,却很容易被外物所左右,以致丧失了应有的冷静,无法顺应外物的变化。因此,我们最好能保持静心的状态,以用来应对复杂的生活。”
沉着冷静能够转危为安
2014年“双十一”前夕,一架载有200余人的客机从珠海飞往北京,起飞后不久,飞机左侧引擎下方发动机发生故障——发动机起火冒烟,推测是撞到了小鸟。
当近乎绝望的情绪在200多位乘客中蔓延时,广播中传来了机长抚慰人心的话语:“本人经过严格的训练,有能力控制好状况,有能力将大家安全送到陆地上。”机长的这句话起了很大的安抚作用,200多位乘客在绝望中安静了下来,乘客们没有慌乱,机组人员更没有慌乱。最终,航班紧急迫降广州白云机场,且无人员伤亡。当飞机安全触地的那一刻,乘客们带着复杂的心情全部鼓起掌来。
一位网友说自己就是该航班的乘客,他称:“机长真的很棒,最后10分钟的迫降像在等死,但是机组人员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我们都为自己鼓掌!”该南航机长被赞为“最美机长”,堪称空中英雄。
古人说:“安静则治,暴久则乱。”面对危机最重要的是要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如果心里先慌了,那么行动必然要乱。只有冷静沉着,才有可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印度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家餐厅里,一条毒蛇爬到了某女士脚上。该女士感到脚一阵冰凉,低下头一看是一条毒蛇,但是她没有尖叫,反而叫服务员端来一盆牛奶放在阳台上。附近的一位男士知道这是一个引蛇的办法,他看了看那位女士脚上的毒蛇,开口说道:“我跟大家打一个赌,考验大家的自制力,谁能在十分钟内保持一动不动,我就输给谁500比索。”所有人都一动不动了,那条毒蛇缓慢地向阳台爬去,远离了人群。
遇事慌乱会影响我们的大脑思考,让我们在极端急躁、慌张的情绪下,作出错误的判断,继而引发更大的错误。有些人的厉害之处并不在于他有多么高明,也不在于他多么能力挽狂澜,而在于这种人在面临危机时有常人不具备的冷静头脑和平和心态。那些解决办法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想得起来,但是在危机下他们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常常是自己推动了危机的降临。
人在危急时,容易恐惧、紧张、行为失措。而一旦冷静下来,我们的智慧就会“活转”过来,帮我们寻找到摆脱危机的办法。要做到沉着冷静,就要摆脱和消除面对危机而产生的急躁不安、焦虑、紧张的情绪。急躁、慌乱,以及缺乏驾驭局面的自信心,是引发焦躁的原因。所以,要摆脱焦躁的方法就是强化心理素质,静下心来,认清危机情势,找到解决办法。
杜雪莹的叔叔一生具有传奇色彩,改革开放初期,她的叔叔就揣着几百块钱离家好几百里,去大城市闯荡。
后来,凭借着智慧和勤奋,几年下来她的叔叔开了两家非常出名的餐馆,手里头有了十多万的积蓄。于是,杜雪莹的叔叔便想把钱带回老家,而当时银行业务也不发达,带在身上又不安全,他就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把所有的积蓄到银行里换成金条。尔后,她的叔叔将那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改装一番,把所有的金条层层包裹,紧紧地塞进了车架空芯中,就穿着破衬衣,戴着草帽,蹬着破二八自行车出发了。
路途中,杜雪莹的叔叔在一家小饭馆里吃饭,自行车就停在旁边。由于有些高兴过头,他便喝了点烧酒,又因旅途辛苦,就趴在桌子上睡了一觉。等醒来之后,杜雪莹的叔叔猛然发现自行车不翼而飞!当时就如遭雷击,目瞪口呆,手也不停地哆嗦。
他把头插进水缸里,让自己冷静了好久,才缓过来。他既不声张也不报案,而是在附近住了下来,他求饭馆老板帮衬,借了点工具,开了一家自行车修理小铺。他手艺精湛,要价也低,生意日渐不错,半年过去他修理了无数辆自行车,就是不见自己的那辆。
随后,他又进行高价收购自行车的活动,渐渐地送到这里来的永久牌自行车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一位中年人推着一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闯入了叔叔的小店,正是叔叔日思夜想的那辆。
杜雪莹的叔叔不动声色地检查自行车,发现车架完好无损,便果断掏出二百元钱,随后悄悄关了店门。第二天,小镇上的人发现这家店已经人去屋空,杜雪莹的叔叔早就回到了老家。
俗话说:“每临大事有静气。”慌乱急躁永远都不能解决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终归还是要靠冷静的大脑,我们的大脑在冷静的状态下才能够飞速运转,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故而沉着冷静的人往往能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静下来思考,方法总比问题多
洛克菲勒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敢于直面困境,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他迟早会成长;如果一个人被困难击倒,丧失斗志,那么即使困境消除,他也无法走出失败的阴影。”洛克菲勒所言指出了一个人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差距并不大,然而临事时为什么有些人能扭转大局,有些人却只能被局面左右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心态上的差距太过悬殊。对于问题,直面它,冷静看待它,解决它,就永远不会被它打败;而你一遇事就手足无措,内心急躁,大脑当然也就无法思考,最终也会让事态越来越严重。
约翰是美国新墨西哥州高原地区苹果园的经营者。高原苹果味道佳美,少受污染,深得顾客青睐,每年都吸引大批买主。
正当约翰期待把自己的事业再次做大的时候,一场台风引起的特大冰雹把满树的大红苹果打得遍体鳞伤,而且很多苹果都被风吹到了地上。当时约翰的苹果已经预购出9000吨,这些伤痕累累的苹果对方肯定不会要,如果违约的话,约翰就是破产也赔不起。
约翰心事重重地走在苹果园里,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他慢慢地走着,心疼地捡起一个被打落的苹果,苹果伤痕累累,约翰咬了一口,猛然发现这被冰雹打过的苹果格外香甜,比往年要甜得多。约翰的大脑里产生了一个绝妙的想法。
约翰做了一个广告,附上了许多自己苹果的照片,苹果表面坑坑洼洼,但是约翰别出心裁地配上了广告词:“这些苹果个个带伤,但是请看好,这是只有高原地区的冰雹才能打出来的苹果,这种苹果味道极佳,香甜可口,而且天然防范假冒伪劣。”
接下来可想而知,这种苹果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因为大家都想要买香甜的高原苹果,而约翰的苹果正带有独一无二的高原特征,甚至把第二年的苹果都预订出去了。
急性子的人在遇到麻烦事时总想一下子做好,这样很容易急中出错。在汶川大地震中有一个男孩,地震时他正在四楼,面对剧烈摇晃的楼房他手足无措,觉得自己没有可能跑到一楼,冲出去,于是,便从四楼跳下,摔断了腿,所幸没有致命。事实上,男孩所在区域距离震源较远,楼房并没有倒塌,只是剧烈晃动一阵而已。
静不下心来就会对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做出错误的举动。有时面对棘手的问题,静不下心来就会让我们心情烦躁,觉得一团乱麻难以解开,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思考,就会发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没有什么是无法解决的,只需要把心态放平,做几个深呼吸,不被外物所影响,冷静地思考就能够找到方法。
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身边的喧嚣就消失了,烦躁的心情也会不见,在这种时候看问题是非常全面的,也有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你想有面对问题力挽狂澜的能力,那么就先要养成静下来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某公司的年底庆功会上,年纪轻轻的刘艺成为了公司最年轻的分店店长。有同事来问刘艺是什么诀窍让他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刘艺笑着说:“其实我没什么特长,只不过是善于解决问题。”
同事不解,刘艺解释说:“上一次咱们分店面临资金短缺,外面有一大笔外账收不回来,而分店还要继续运营,工资还要继续发放。当时我只是一个销售经理,我没有跳槽,也没有找老总指示,我带头暂停一个月工资,带领几个员工去要账,不过没要回来,我们转头又去找另一个分店合作,让他们分给我们一点客源,代价是我们分店所有人下个月的奖金要给他们。我们利用这一点客源拼命工作,做出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另外,我又请了律师去欠账公司谈话,告诉他们如果诉讼就必败无疑,还会影响声誉。最后,欠款要回来了,我们的工资也都补发了,就这样。”
有人总抱怨麻烦事太多,让自己无能为力,然而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会解决问题的人。任何问题只要被发现了,在将其认真清楚分析后,总能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一个会解决问题的人,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驾驭人生局面,凡事也都能逢凶化吉,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
办法总比问题多,希望总比失望多,最优秀的人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他们不会被危机吓得手足无措,更不会因为心情烦躁而气得跳脚,他们会静静地观察一切,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我们能够平心静气地思考,就可以成为那个找到解决方法的人。
静下心才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为了让自己静下心来创作,把自己剃成光头,反锁在屋里,并且把钥匙扔到窗外,只是让人每天来送食物,他就在屋子里心无旁骛地创作,最终写出了《悲惨世界》这部巨著。无独有偶,历史上非常多的作家、学者、科学家,他们都有跟雨果类似的习惯,为了求得一片净土,自己隐居起来,专心创作。
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躲在自己的破陋居室里证明了20世纪七大数学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成了世界新闻媒体所争相追捧的英雄,可他自己对出名却不感兴趣,并拒绝接受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佩雷尔曼就是这样,“只按他喜欢的方式生活”,他从不离开圣彼得堡,没有朋友,没有积蓄,宁受失业的痛苦,也不愿去领取100万美金的奖金,他处事低调,远离世俗,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情愿做隐居的修行者。
1845年,梭罗决定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梭罗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这简单得有些离谱的生活让梭罗的思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也让梭罗静下心来开始思考,终于铸就了名震中外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一些急躁的年轻人静不下心来,在工作的时候看上去很认真,实际上早都不知道神游到哪个旮旯角落了。他们东看看西看看,看看新来的同事,看看新装修的办公桌,谁有个动静都要看上一眼……这是当下社会人们烦躁的一种表现。他们做什么都静不下心来,在做一件事情时总觉得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处理,或者总是同时做好几件事。这样看上去好像效率很高,实际上往往是一事无成。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在谈到教子之法时,曾提倡“只追一只兔子”,这是这位漫画大师的经验之谈。蔡志忠11岁时迷上漫画,20岁时便已成名,皆因用心专一。后来他想做生意,就开了一家卡通公司,很快他发现公司影响了他的漫画创作,便果断地解散。蔡志忠说:“两只兔子我只能追一只,如果当初不解散卡通公司,我怎会有今日的成就。”
只有静下心才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心静不下来就做不好任何事情。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或者需要去做什么,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只有平心静气、不急不躁、专心致志,才能把事情做好。
有位作家为了搞文学创作,特地在南部一座风景优美的小城里租了间房子,他只带着钱和电脑就住了进去。最初的几天,作家下笔如有神,写了很多东西,他白天写作,累了就出去逛逛,风景优美的小城让他心旷神怡。
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忍受不了这种平淡的生活了,总想着:在北京的朋友们在干什么?有没有一起喝酒?有没有找过我?于是,在接下来的写作中,作家总是忍不住要在社交媒体上看看朋友们的最新动态。他还惦记着自己上一本书的稿费,被拖欠了很久,说是近期打钱过来,可是怎么还不打过来呢?
作家又突然想到自己在北京的家会不会忘记锁门了,他一点都想不起来锁门的场景了,作家心想:“那就是没锁了!”于是,作家带上简单的行李,立刻坐车去了机场。当天作家就回到了北京,他发现门是锁好的,这才放心。但是,他再也没有去过什么小城了。
静下心来并不是让人消极避世,雨果把自己关起来是为了静心不被打扰,而他也确实静下心来了。对于雨果来说,即使把他放到闹市也是不会被打扰丝毫的;而对静不下心的人来说,无论把他放到哪儿,他都避免不了心浮气躁的状态,总惦记着其他事情,这样怎能成大事呢?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炎热的夏日固然热,但是有时候让我们燥热不安的却是我们的心,生活也是如此,烦躁是因你的内心而起的,内心静不下来才会草木皆兵,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干扰。所以,我们要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磨炼自己的意志力,不要轻易地被其他事情所吸引,做一件事就心无旁骛地做,做完一件再去想下一件事,这就是所谓的“静心才能专心”。
放慢节奏,才能快速奔跑
有人抱怨道:“我感觉压力特别大,总想回老家。我工作非常努力认真,手上同时做着好几个项目,每天不仅要处理很多琐碎的工作,还要处理好跟领导、客户、同事的关系,感觉精疲力竭,非常疲惫。我原本想趁年轻多积累点资本,可是现在越来越力不从心。”
急性子的人总想同时做好很多事情,或者提早完成目标,殊不知很多目标都是急不得的,很多事情也是不能急的,你越急就越焦虑,反而越做不好。
何仁旭每天都很忙,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一睁眼就觉得有一大摊子事等他处理。何仁旭有时候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匆匆赶到公司就开始着手每天的事物,整整一天都在忙活,而且晚上还常常要应酬,晚上十点多能到家就不错了。
一天,何仁旭早上又没吃饭,七点半就赶到公司处理事务,老总给他安排了三场会议,一直忙活到十二点半还没休息。何仁旭咬咬牙,觉得这是老总对自己的信任,就想放弃吃午饭赶紧把工作做完,可是他的腹部一阵剧痛,疼得他直冒汗。最后,同事只好把何仁旭送到医院,原来是由于长期不吃早饭,结果患上了胃病。
一项关于“中国企业家生存状态”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中国企业家,平均一周要工作6天,每天的工作时间将近11个小时,而睡眠时间仅为6.5个小时,而其他的岗位也跟此类似。能吃苦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但是聪明的人懂得如何吃苦以及吃什么苦。有的人拼了命工作,特别能吃苦,公司上下就属他最勤奋,但是不见得他是升职最快的,因为他并不一定是给公司带来最大利益的人。
贝多芬写《合唱交响曲》用了39年的时间,最终将无数次的灵感串联成了旷世佳作。如果他也急不可耐地希望完成作品,一个小时作完曲子,我们还能听见他发自内心的《欢乐颂》吗?
如今有一种新的症状叫做“压力上瘾”,就是当一个人逐渐习惯了非常大的压力、非常快的节奏后,一旦停下来,就会变得茫然失措,这种心理推动着人们向更加忙碌、焦虑中走去。
周小姐个性要强,总要跟自己的老公较劲工作,可是老公总是比她赚得多许多。
周小姐除了每天忙着工作,在下班后还要坚持看会计书,她要考注册会计师,为了这个考试连周末也不休息。在看了半年书后,周小姐终于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
可是,周小姐高兴之余又觉得特别失落,她感觉自己生活没有目标了,一下子松垮下来。
想来想去,周小姐在业余时间又开始学习法语,因为英语早就掌握了。周小姐不为别的,学习法语也不会给自己的职位带来提升,她只是觉得自己不能闲下来,只有忙碌才能让她有安全感。
每天忙得昏天暗地,会忽略与朋友、家人的关系,用忙碌的工作转移注意力,可能让你忽略掉生活中的问题,最怕的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地忙。这种忙是毫无意义的,节奏太快,大脑就像时刻绷紧着的弦,随时会有断裂的危险。
我们可以将一天中的各个时段所做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的工作效率最高?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休息最理想?对这些作出客观的评价,这样你就可以找到最合理的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在该慢的地方放慢脚步,才能够积蓄更多的能量向前冲刺。
静下来享受寂寞,灵感才会造访
谈起寂寞,大概没有人会喜欢,但正因为寂寞才诞生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及其作品,这些人能够享受寂寞,并能够在寂寞的深夜里思考问题。司马迁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流传后世的史家之绝唱——《史记》,他的创作背景想必大家也都清楚,身受腐刑却毫无怯色,这得是何等坚忍的心志才能做得到!生理的病痛、精神的折磨,这样的寂寞,司马迁迎面而对,毫不妥协。生活中也是如此,人生常常要面临寂寞难耐的时光,而这种时光利用得当将对我们的人生大有好处。
梵高这个名字在当代如雷贯耳,他的画作代表着无上的成就,而在梵高活着的年代,他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精神病人。
梵高有一幅非常著名的画《星夜》,画中景象是一个望出窗外的景象。画中的树是柏树,但画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云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纹理像涡状星系,并伴随众多星点,而月亮则是以昏黄的月蚀形式出现,体现出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1889年,梵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他被送到了阿尔勒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治疗。他在那儿待了108天。其间,他仍然勤奋作画,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那时的绘画,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像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星夜》便是梵高在此时创作的。
当时很多人把梵高当作疯子,没人愿意跟他说话,据说,梵高曾经自语:“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我是什么呢?一个无用的人,一个反常与讨厌的人,一个没有社会地位、而且永远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
这是一个不为人了解与理解的伟人,他的寂寞没有人知道。梵高,终于在死后,让他短暂的生命与那些壮丽辉煌的油画同在。他的寂寞终于为人所知。
一篇哲思短语中是这样解释寂寞的:一个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寂寞,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一个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到真正的寂寞。
海明威曾说:“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能真正享受寂寞的人,才有清醒的头脑思考,才会有灵光乍现,而那些耐不住寂寞的人,耳边的喧嚣会让他心情烦躁,静不下心来,导致“乱花渐欲迷人眼”。
寂寞是灵感之泉,是寂寞留给你思考的时间,你的创造才能在寂寞中萌发,你的思想才能在寂寞中闪烁。真正拥有了寂寞,才拥有了真实的自己;真正拥有了孤独,才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真正去享受寂寞,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神奇。
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呢?
贝多芬一生艰难寂寞,很少有人理解他,然而他却在这样的境况下,写出了许多绝世乐章。鲜为人知的是,他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
贝多芬有一个习惯,每天午饭后,都会进行一段精力充沛的散步,他口袋里往往带着一根铅笔和一叠纸,以记录灵机一现的乐思。还有很多作家、画家有这样的习惯,在这种放松寂寞的环境下,灵感往往有如泉涌。
如意象派诗人佛罗斯特曾经说过:“在茫茫雪夜,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但却挑选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路走。”这条路孤寂无人,但是通往宁静的内心。国学大师南怀瑾也说过:“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不懂得享受寂寞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内心真正把寂寞当成最高的享受,才可以达到所谓的身心空灵,才会让自己的大脑不被干扰,才会有空去思考真正的问题,灵感自然就来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