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嘉宾把握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嘉宾窘迫时——给人台阶下

    人人都有下不来台的时候。学会给人台阶下,既可以缓解紧张难堪的气氛,使节目得以正常进行,又能够帮助尴尬者挽回面子,显示主持人的机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主持人应学会使用以下技巧:

    一、顺势而为

    依据当时的势态,对对方的尴尬之举加以巧妙解释,使原本只有消极意味的事件转而具有积极的含义。

    著名节目主持人崔琦在北京电视台主持一场曲艺晚会,在杂技节目《踩蛋》中,演员把鸡蛋踩碎了,在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演员尴尬地换了一个鸡蛋,崔琦忙打圆场:“为了增加艺术效果,证实鸡蛋是真的,所以演员故意踩坏了一个给大家看。”然而崔琦话音刚落,又一个鸡蛋被演员踩碎了。现场观众马上将目光转向主持人,只听崔琦说:“唉,社会上的伪劣产品屡禁不绝,看来不抓不行了——连母鸡都生产劣质产品!”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面对演员一而再的失误,崔琦先是反话正说,接着又借机发挥,既显示了节目主持人的风采,又使节目一线贯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活跃了现场气氛,真可谓一举三得,恰到好处。

    二、将尴尬的事情严肃化

    故意以严肃的态度面对对方的尴尬举动,消除其中的可笑意味,缓解对方的紧张心理。

    主持人(马东):大家好,欢迎收看《有话好说》。现在通过各种媒体,我们经常能接触到一个词——同性恋,对于这个词,很多人都采取了一种避而不谈的态度。其实我们也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人和什么事,而且也知道这些事,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着,但是好像大家都愿意选择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好像我们这根本没有这回事。今天我们《有话好说》呢,试着来捅破这层窗户纸,跟大家谈谈同性恋的话题。在开始之前呢,我想先找几位观众,随便地问一问,看看大家认为同性恋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随便问一位好吗?

    观众甲:在我的概念里面,同性恋应该是男的和男的,女的和女的在一起恋爱,就是同性恋。

    主持人: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认识吗?

    观众甲:没有。

    主持人:真的没有?如果有的话,你会对他们是一种什么态度?

    观众甲:我就像没看见一样。

    主持人:视而不见?

    观众甲:对,对。

    主持人:这是第一种。谢谢您!您来谈谈好吗?

    观众乙:同性恋,我感到非常反感。

    主持人:感到非常的恶心吧?

    观众乙:很恶心的事,我比较热爱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主持人:您觉得同性恋不是我们传统文化里应该有的东西?

    观众乙:对,它违背了我们这个古老传统的伦理道德。

    主持人:你觉得会不会是因为改革开放了,这是从外面来的一些什么新的思潮?

    观众乙:那也许也是吧。

    对同性恋话题,主持人马东表现出不偏不倚的态度,当现场观众对同性恋的认识出现较为偏激的观点时,主持人马东适时插话,既照顾了发言观众的情绪,又引导他表达出一种较为客观的观点,以避免嘉宾中同性恋者的尴尬或激烈反应。

    三、给对方的失误找一个善意的动机

    装作不理解对方尴尬举动的真实含义,故意给对方找一个善意的行为动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杨澜在一次主持“知识问答”时,问道:“阿拉伯某小国的公园里,常常有武士模样的人摇着铃铛走东串西,这是干什么的?”参赛者的回答各种各样,结果都是错的,答案是“卖茶水的人”。杨澜觉察到参赛者的情绪有些低落,她赶快在宣布答案后补上一句:看来这地方的水真是太宝贵了,卖茶水的人也穿戴得这么漂亮,把我们都迷惑了。

    这句话看来很平常,可一声“我们”,化解了参赛者由于回答错误可能带来的尴尬;一个自圆其说的道理,减轻了参赛者由于回答错误可能带来的自卑。补得及时,补得到位。

    四、诿过于不在现场的第三者

    故意将对方的责任归于不在现场的他人或他物,主动地为对方寻找遮掩不妥行为的借口。

    一次电视台在某中学录制节目,节目要求主持人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客串一次老师为孩子们上一次课,而摄像机则摆在隐蔽的位置。这位年轻的主持人走进教室说:“你们的刘老师昨天晚上发烧不能来了,所以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上一堂语文课。”学生们看到这位主持人,以为是一位年轻的实习老师来临时代课。因此一些好动的孩子就开始不安分起来。他们有看漫画的,有趴在桌子上睡觉的,甚至和邻桌的学生打来打去。总之,课堂纪律差极了。这位主持人见怪不怪。仍然慢慢悠悠地讲着课。课讲到一半,主持人一时兴起,准备在黑板上写一道题,却故意被讲台绊了一下,差点摔倒。结果全班同学一下子找到了爆发点,哄堂大笑。讲台上的主持人又装作无可奈何地摇着头,等大家笑过之后,他才自嘲了一句:“今天来给咱们班代课,没想到连这讲台也欺生。”学生们听罢又一次大笑,但笑过之后,教室里竟然慢慢地安静下来。后面的课堂纪律出奇地好。

    这位主持人就运用了诿过他物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自己错了,反正这个台阶又不会说话,被冤枉也无所谓。这些聪明的学生见老师给了他们台阶下,于是不好意思地安静下来,专心听课。

    第二节:圆场补戏

    在一些场合,由于双方彼此缺乏了解以及种种突发事件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尴尬或僵持场面的出现。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打打圆场,那么就很可能引起一方或双方的不快,影响节目的正常推进,甚至影响到彼此的关系和友情。由此可见,在节目中把握对方的心理、审时度势,然后凭借恰到好处的解说来化解尴尬与僵局,这确实是一项值得重视的能力。要想成功地打圆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造幽默的气氛

    对引起尴尬的事件进行机智的解说,使严肃的话题诙谐化,从而缓和尴尬的局面。

    那些过于严肃和枯燥的东西往往不易为人接受,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把它变得灵活些、有趣些。例如一本严肃的科技类图书,人们可以通过插图的设计和版式的调整来让它变得活泼可爱一些,从而使读者乐于阅读。同样如果某个较为严肃、敏感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甚至于阻碍了正常交流的顺利进行时,主持人同样可以暂时让它“委屈”一下,通过幽默的解说将其诙谐化,将被搞僵的场面激活,使节目得以顺利推进。

    2008年,在北京大学首个校友等额配比基金设立仪式上,当时刚刚走马上任的北大校长周其凤也首次公开亮相,主持人首先介绍了与会嘉宾,其中有捐资的新东方校长俞敏洪,接着介绍北京大学参与者时,一时口误竟将新校长说成了“北京大学校长俞敏洪……”台下立刻鸦雀无声。主持人也一时语塞,面对这一尴尬局面,新校长周其凤上前一步,抢过话筒说道:“ 大家不要笑,这很正常嘛,我现在就在时时提醒自己,别一开口自我介绍就说成吉林大学校长。当时我刚去吉林大学时,就总是开口说自己是北京大学的,说错了自己还没意识到,还希望别人鼓掌。”此言一出,台下顿时笑声一片,掌声热烈。

    在这场公开活动中,由于捐资人和新校长都与北京大学有渊源,结果成了制造尴尬局面的导火线,面对主持人的口误,幽默机智的周其凤校长使用了“将严肃问题诙谐化”的技巧,在对“口误很正常”进行解释之后,号召大家掌声鼓励主持人,结果一下子令僵化的气氛活跃起来,宾主双方的尴尬与疑虑烟消云散。周校长的幽默圆场,很值得主持人借鉴。

    二、换一个角度或找一个借口

    证明对方有悖常理的行动在此情境下的合理性。

    人们之所以有时会陷入窘境,常常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场合做出了不合时宜、不合情理或有辱身份的举动。而旁人又往往不便于直接指出这种举动的不合理性,于是进一步导致了整个局面的尴尬或僵持。在此情形下,行之有效的打圆场方法莫过于找一个视角或借口,以合情合理的依据来证明对方举动在此时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这样一来,个人的尴尬解除了,正常的局面也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9年1月13日,在央视一号演播厅的春晚首场彩排中,青年歌手王莉上场时不慎摔倒,单膝跪地,虽然她随后照常演唱,但现场气氛却显得很尴尬。主持人董卿见状,缓缓地说道:“刚才王莉不小心摔倒了,好在没影响到她的演出。其实春晚就是这样一个舞台,能站在这里的都是最优秀的演员,大家都是摔倒了又爬起来才走到这里的!”董卿一说完,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歌手上台摔倒的场面是很尴尬的,但是董卿能够急中生智,借题发挥,引申出一名优秀演员历经挫折走向成功道路的历程,不仅达到圆场的效果,而且还给人以启迪。

    三、肯定各方的价值

    不做孰优孰劣的比较,只强调差异性,对各方的价值都给以肯定,并拿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当双方因彼此不能满意对方的条件而争执不休时,作为主持人应理解争执各方此时的心理和心情,不要轻率地厚此薄彼,以免加深各方的不满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只强调各方的差异(而非优劣),并对各自的优势和价值予以肯定,以此在一程度上满足他们的自我价值实现心理。在这个基础上,拿出适合各方的建设性意见也就容易被接受了。

    2009年4月1日,魔术师刘谦到湖南卫视《金牌魔术团》节目担任评委,在节目现场,一位表演者不满意评委的评价,不仅自称是“中国喜剧魔术第一人”,而且将矛头对准了刘谦,说:“你表演的魔术我都看穿了,我现在就能讲出你表演的那些魔术是怎么变的!”并当场破解了刘谦在春晚表演的魔术。这一举动引来了刘谦的反攻,刘谦说:“如果一个魔术师在舞台上揭秘魔术,那他就不配站在这个舞台上!”双方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主持人汪涵见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如果没有优秀的魔术师对魔术进行创新,破解也就无从说起,喝水不忘挖井人,对吧?”此言一出,双方很快平静下来,节目也顺利进行。

    面对选手的诘难与刘谦的反击,作为主持人的汪涵偏袒任何一方都可能将矛盾激化,可谓是进退两难。然而汪涵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假设,说明“刘谦的魔术创新是选手破解的前提条件”,既肯定了刘谦对魔术创新的功劳,又提醒表演者“喝水不忘挖井人”,不要忘本,戒骄戒躁,让双方都有一个台阶下,一场风波就这样巧妙地平息了。

    四、指出缺陷的合理性

    有时场上也会出现一些“危在旦夕”的情况,救场如救火,能够及时指出差错的合理性十分关键。

    2007年9月9日,在“中国亳州药博会开幕式暨主题晚会”现场,大屏幕正在播放斯琴高娃的贺辞录像时,声响设备突然出现问题,台下唏嘘声四起,场面尴尬。这时主持人朱军不慌不忙地说:“唉,都怪今天晚会现场的观众热情太高,热情一高,电压也随着升高,结果电闸一跳,声响设备就‘失声’了。”此话一出,唏嘘声为热烈的掌声所替代。

    现场设备出现问题是不应该的,但是问题出现,作为主持人就必须去面对。如何让不合理变成合情合理,不仅化解尴尬场面,而且保持观众的热情,这是对主持人临场应变的又一考验。

    五、模糊解决

    不指明谁是谁非,只给出一个模糊的解决方案,让争执的双方都有台阶可下。

    双方因为一点小事而争执不下,以至于矛盾激化。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争执的双方认为自己有多么正确,一定要捍卫“真理”,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只好通过试图压倒对方来获得平衡,而这显然分外困难。那么,作为主持人,此时根本没有必要指明谁是谁非,以免进一步激化矛盾,只需给出一个模糊的解决方案,让争执的双方都有台阶下就可以了。

    在一次竞赛游戏节目中,一组嘉宾由于缺乏与人合作的观念,内部关系没有协调好,导致矛盾冲突。主持人动之以情地说:“你们两人就如同车子的两只轮子,只要有一方脱离,整个车子就无法动弹了。希望你们同心协力发挥力量,发挥最好的水平。”

    接着主持人又用比喻说:“团队就像一个家庭,各有分工,妻子如能尽心尽力地把家弄好,这位丈夫才能安下心来去闯事业。”

    主持人没有判明谁是谁非,干脆给出了一个“各自分路而行”的解决方案,让两人都有了充分的理由掉转车头,找个台阶下。这样,两人的争执就“不明不白”地解决了,开始相互配合,整个游戏又在欢快的氛围中进行。

    第三节:现场气氛不活跃——开开玩笑

    热烈、热闹、轻松、自然是许多主持人在节目气氛上的追求。尤其是一些综艺节目,游戏节目更需要主持人运用技巧去制造气氛,和嘉宾开玩笑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开玩笑作为调味品,可以减轻紧张,调节气氛,缩短与嘉宾之间的距离。彼此之间产生矛盾时,一句玩笑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消除积怨。开玩笑也可以用作善意的批评或用来拒绝嘉宾的要求。

    但开玩笑要把握尺度,掌握分寸。若玩笑开得过火会给人一种被耍弄的感觉,弄不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会加深或引发与嘉宾的矛盾。

    开玩笑要注意对象,大大咧咧的人可以开个玩笑;过于严肃、喜欢安静的人和他开玩笑就要轻一些。开玩笑还应注意内容,既不能太庸俗,太低级下流的笑话会有损于主持人在观众中的形象。也不能拿嘉宾的缺陷或隐私来做笑料。

    在一档娱乐节目中,主持人向参加节目的挑战者提问:“唱秦腔时用的是真嗓,所以高亢粗犷,保持了原始豪放的风格。请问,秦腔的别称是什么?”然后,在选手考虑的间隙,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开起了玩笑:“现场有没有陕西人?俗话说得好,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高唱秦腔。”正是这句玩笑话中的“懒汉”两字,激起了观众、尤其是陕西观众的强烈抗议。

    所以说笑话要先看看对哪些人说,先想想会不会引起别人误会。像上例,玩笑虽然不大,但是在一些人看来却严重地伤了陕西人的自尊,这是主持人始料不及的。此外什么样的玩笑应该在什么场合开,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把场合搞混,就会发生问题。我们在开玩笑时,一定要先看清场合,看这种场合下是否可以开这种玩笑。

    一辆大巴士在旅游区内坠落悬崖,所幸被一棵大树挡住,所有乘客均在半空中命悬一线。在某电视台播放的一期新闻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谈到这起车祸事件时,是这样一番景象:

    (两主持人大笑)

    主持人A:游人都在尖叫:“看啦,在拍电影啦!”好刺激呀!

    主持人B:是啊,像在拍《生死时速》的续集!

    主持人A:司机从车中爬出来,满脸鲜血,问道:“我还活着吗”?

    一起险些夺走几十条生命的车祸,在两位主持人口中竟然变成了无厘头的电影。玩笑是要分场合的,两位主持人的做法明显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准则。

    再者开玩笑要有轻有重,而“重”的玩笑多半是开不得的。它只能在比较特殊的节目场合才能开。若在一般场合开比较“重”的玩笑,可能就不再可笑了,甚至会导致节目无法正常进行。

    开玩笑应注意分寸,这里归纳了九个要点:

    一、高雅不俗

    开玩笑是运用幽默的语言,有技巧地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艺术,这就要求语言必须纯洁、文雅。污言秽语,不仅使语言环境充满丑恶的气味,对听者也是一种侮辱,至少是一种不尊重。反过来,也说明自己水平不高,情趣低俗。

    二、男女有别

    男性与女性对语言情境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讲,男性对语言情境的承受能力较强,一般的玩笑不会导致男性的难堪。而女性对语言情境的承受能力较弱,一般的玩笑常使女性感到难堪。所以,开玩笑也要“男女有别”。对女性开玩笑切不可过重,使女性感到难堪“下不来台”。上海市协副主席作家陈村曾在《感谢直播》一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情况。

    一位节目主持人在电视晚会上对着一位当红女演员大喝一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似乎还做了一个大幅度的手势。”陈村说他“立即非常反感,感觉是上海品行中最恶劣的一面:吃豆腐。真是丢了上海的脸”!

    如果不是在面对千家万户的电视晚会上,而是在另一个场合,或是在一个文艺沙龙中,或是在一个不对外转播的联谊会上,陈村绝不会如此较真。问题是在电视转播的晚会上,这位节目主持人这样不分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就显得很不得体了。

    三、长幼有序

    长幼有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开玩笑也要注意长幼关系。幼者对长者开玩笑,要以尊敬长者为前提,切不可把长者本身的缺点或不足当笑料。

    崔永元遇到上年纪的观众他会伸手扶一把。一次有个小女孩发言忘了“要站起来”的要求,他和蔼地提醒她:“你站起来说,屏幕上你会显得高一些。”这种体贴、鼓励的方式帮小女孩增强了说话的勇气。崔永元对小女孩说的话,也是幽默地起到了鼓励的作用。

    四、分清亲疏

    开玩笑不能逢人便开。一般情况下对比较亲近、熟悉的嘉宾开玩笑是可以的,即使“重”一点儿,也不会影响友好关系。但与比较陌生的嘉宾在一起时,就不宜开玩笑。因为你对对方的个性、经历、情趣、隐私等不了解,可能会在开玩笑中“冒犯”了对方,引起对方的反感,不利于节目的顺利进行。当然,用玩笑调节与受众相处时的拘谨气氛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注意玩笑的内容、方式等。

    五、尊重人格

    每个人在心理上、行为上或能力上,都可能有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会使自身感到遗憾、烦恼或者是痛苦。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是不会把别人的这些不足当做笑料的。如果主持人以他人的这些不足来开玩笑,揭人短处,将会引起访谈对象的反感,使节目无法正常进行。

    六、因人而异

    性格不同,决定开玩笑的内容、方式和情境也不同。一般情况下,与性格开朗、大方、豁达、健谈的人开玩笑时,可以在内容、方式和情境上更广泛一些,否则要注意把握分寸。尤其对那些性格内向、多虑多疑的人,一般不要开玩笑。同时,要注意对方心境。心情愉快、情绪热烈、语言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地多开玩笑,“重”一些也无妨。如果对方心情郁闷、情绪低落、不爱交谈时,就不宜开玩笑。当然,用玩笑把对方心中的郁闷赶走的情况也有,但要特别注意把握分寸。

    《绝对挑战》主持人李佳明善解人意,机智幽默,常能三言两语轻松化解紧张或尴尬。一次节目中李佳明宣布招聘企业的最后结果,获胜女孩高兴得蹦了起来,而后抱住另两名落选选手激动得哭了,李佳明诚恳而风趣地劝道:“别哭了,等你当了总经理,把她们招回来不就行了?”三个女孩破涕为笑,全场响起笑声和掌声。

    再如何炅在一次主持《快乐大本营》节目时,场上请来的嘉宾郭达即兴讲起了一段少年的往事,当讲到自己家境贫困,妈妈又被关进监狱,生活没有着落,不得不到地里去偷红薯充饥,后又被人抓住挨打时,伤心得流下了眼泪,场上的观众也被感染了。这时,场上一位女青年给正在伤心的郭达送上了一束鲜花以示安慰。主持人在被感动的同时马上又考虑到不能让观众的情绪陷进去太深,必须尽快跳出来,否则影响节目进程,于是机智地轻声说:“别忙着给他献花,他刚才还在偷东西呢!”一句话,让嘉宾和全场的观众都破涕为笑,使节目又回到了欢快的气氛中。

    七、符合身份

    主持人要面对的人群是形形色色的,有领导干部,有学者教授,有学生,有艺术家,有农民……所以在开玩笑时,要把握好分寸,不要有失身份。

    同时,也要符合场合环境。一般来讲,严肃、静穆的场合,言谈要庄重,不能开玩笑。而在喜庆的场合,则要注意自己所开的玩笑能否给喜庆的环境增添喜悦的气氛。如果因为主持人的玩笑,而使嘉宾扫兴就不好了。

    八、要适可而止

    一般来讲,开玩笑都想达到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幽默效果。其实,玩笑能否令人回味无穷,在于巧妙、含蓄的构思,精辟、深奥的哲理,浅显、滑稽的表现形式,幽默的引证,以及特定的矛盾,特定的情境,等等。用过分的语言去开玩笑,难免出现污言秽语。不宜过频地开玩笑,应该适可而止。

    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当主持人在节目中开玩笑时不慎“冒犯”了嘉宾,应该向对方诚挚地道歉,并力争挽回局面。

    具体来说,开玩笑来活跃气氛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夸张般的赞美

    与嘉宾见面后,介绍寒暄一番,是个极好的活跃气氛的机会。借此机会把对方的才能、成就、天赋、地位、特长等作一种夸张式的炫耀与渲染,这可使对方感到自己深深地为你所了解、所倾慕。尤其是利用这种方式将对方介绍给他人时,张扬了对方最喜欢被张扬的内容。这种把人抬得极高,但没有虚伪、奉承之感的介绍,会立即使整个节目气氛变得异常活跃。请看下面的例子:

    在一次知识问答节目现场上,主持人给大家介绍几位参赛选手,他说:“这位高个子,刘建,绝招是扣篮,据说其技术仅次于乔丹;黄衣服这位,李正平,喜欢打乒乓球,能和孔令辉打个平手;圆脸小生,王昱,书法绝对一流,据说直接源于王羲之……”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了。

    主持人在这里采用夸张的方法,被介绍的每个人的特长都显示出来,既诙谐又深刻。大家就可以在这种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答题了。

    2.巧妙析姓辨名

    在气氛不活时,可以针对一些人的姓名进行别致的解释,其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从而活跃了气氛。在这方面崔永元就很出色。

    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最初在电台主持节目时这样介绍自己:“我姓崔,叫崔永元。‘永’是永远的‘永’,‘元’是元帅的‘元’。这两天我收到观众来信,崔永帅收,瞬间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最初是想说‘元’是元旦的‘元’。”

    仅是对名字的自嘲式介绍就能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

    3.寓庄于谐

    寓庄于谐的交谈方式比较自由,主持人在许多节目场合都可以使用。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同样可以表达较重要的内容。

    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有这样一段话:

    您知道,郑板桥离开了这几位秀才到哪儿去了吗?据说后来有人看见他到咱们“星河”边来过,还夸咱们的“星河小桥(节目中把热线电话称作“星河小桥”)比“板桥”壮观呢,您遇到过他吗?那么,待会儿让我们一同去梦境里会一会这位“难得糊涂”的画仙吧。

    4.故意提出荒谬的问题

    生活中,一本正经的人总是会给人古板、单调、乏味的感觉。交谈中不时穿插一些嘉宾意想不到的、貌似荒谬而实则极有意义的问题,是很好的一种活跃气氛的方法。

    2007年《星光大道》选拔年度冠军时,其中有一位上海籍的选手,在发表自我介绍性质的独白时说:“我代表上海市各级领导和一千七百万上海人民对在座的各位表示由衷的感谢!“

    此话一出,现场一片哗然。主持人毕福剑站在旁边问:“请问,您是干什么的?”这位选手回答道:“我是上海的一名普通职工。”毕福剑笑着说:“我还以为你是上海的哪一级领导呢!”接着全场大笑。

    毕福剑通过这一巧妙的问话,不仅让选手意识到自己的说话不当,而且也缓和了现场的尴尬气氛。

    5.即景发挥

    与人交谈,眼前常有各种“景”:茶杯、香烟、茶几、对方的服饰等。如果能根据眼前的“景”来加以发挥,就能活跃谈话的气氛。

    一次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现场转播北京国安对山东鲁能的足球赛,解说员在开赛前的预测中,充满信心地预测北京国安必胜,不料,结果是双方踢平,他引用贝利的名言,以天气作比喻,为自己的预测失误巧妙地圆场:

    这场比赛的结果是1:1平,队员们在烈日的照耀下也走入了更衣室。看来这个足球比赛的结果有时就像艳阳天飘鹅毛雪。不过,这场雪对北京球迷来说,着实下得及时,下得痛快!

    以上五种方法只是经常用的活跃气氛的方法,作为主持人要根据实际的节目场景找到合适的活跃气氛的最佳方法。

    第四节:打开拙言者的话匣

    当前,广播电视节目邀请嘉宾到现场的情况愈来愈多。有嘉宾或听众热线参与的节目,话题的展开关键要靠主持人采取手段“敲”开嘉宾的嘴。许多嘉宾是第一次来到节目录制或直播现场,多少有点紧张或不知所措。主持人要及时地通过谈话来调整他们的状态,让他们尽早地融入节目话题。要做到这一点,在话题展开过程中可以灵活地运用以下技巧:

    一、找对方熟知的话题

    一般说来,人们对于陌生人,甚至是不太了解的人都抱有一种下意识的戒备心理和疏远心理。此时主持人可以细心地察言观色,推断对方兴趣所在,或者从别人口中得知对方引以为豪之处。当提出这些话题时,对方会感到遇见“知音”,自己内心的想法有人愿意倾听,话匣子自然就打开了。下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个医药话题的节目,请了一位老中医做嘉宾。临场没想到这位不善谈的老人到现场不知说什么好,主持人试图通过拉家常来打开话题也没有成功。你问一句,他答一句。

    后来主持人想起老人年轻时曾在山里采过人参,还挖到过一棵“人形参”,于是便请求老人讲一下经历。于是老人的话匣打开了,讲了很久。事后,主持人曾这样描述说:

    “这时我才知道,他古板的面孔和呆滞的眼神的后面,掩藏着令人不可思议的热情和简直可以说是澎湃无尽的话题,并且他说起话来极其生动,语言也很丰富,充满乡土味。他被自己所唤起的回忆,被丢在很远的记忆里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陶醉了。”

    刚开始时,老人因为第一次上电视而感到紧张和尴尬。后来,主持人了解到老人曾经挖到过一棵“人形参”,于是以此为话题跟老人搭话。挖到这棵珍贵的人参是老人的骄傲,当他知道主持人渴望知晓自己的“辉煌经历”时,感觉自己受到尊敬,很快开始侃侃而谈。这种找对方熟知的话作为突破口在与陌生人打交道中往往很见效,是一种很常见的方法。

    二、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如果想要成功地转换话题,并使对方愿意与主持人深入交谈,谈话中就要选择那些容易引起别人兴趣的话题,而那些不吸引人的话题最好少谈。这样才能使交谈深入下去。

    与不同对象交谈要选择不同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诸如地位、素养、职务、身份、兴趣、性格、气质、经历、习惯等均各有不同,从而决定了他们选择话题的不同标准和需要。譬如,老年喜欢议论过去;青年人则偏于憧憬未来;男人热衷于竞争、比赛、时事等话题;妇女却对时装、情感、家庭之类话题更感兴趣;知识分子以“谈笑有鸿儒”为乐;文化低的人并不以谈论山野村俗为耻……这都说明了话题的选择要根据谈话对象而定。欲引起对方的兴趣,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激发对方的兴奋点

    美国女记者芭芭拉·华特初遇美国航空业界巨头亚里士多德·欧纳西斯时,他正与同行们热烈讨论着货运价格、航线、新的空运构想等问题。芭芭拉始终插不上一句话。在共进午餐时,芭芭拉灵机一动,趁大家谈论业务中的短暂间隙,赶紧提问:“欧纳西斯先生,你不仅在海运方面,甚至在其他工业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令人震惊的。你是怎样开始的?当初的职业是什么?”这个话题拨动了欧纳西斯的心弦,使他撇开其他人,同芭芭拉侃侃而谈,动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奋斗史。

    这个话题的“威力”,在于它触动了对方心灵上的兴奋点,激发了对方的荣誉感、自豪感。可见,一个话题如果能在某个方面满足对方的需要,就能促使对方敞开心扉侃侃而谈,也同时满足了主持人的某种需要。

    2.用关心的口吻与对方谈话

    任何人都喜欢并需要别人的关怀和帮助,所以关心对方也是个永远受欢迎的话题。有一位女记者,曾与伊丽莎白女王在鸡尾酒会做过简短的交谈。一开始,她就问女王昨天是否在风雨中视察过铁矿。这使女王十分惊讶。原来,女王的外衣染有红褐色,经女记者提醒才发觉。由于交谈从关心人的话题开始,自然引起女王的好感,使这次交谈获得成功。生活中,同病人谈谈治病强身的体会;同家长谈谈培养子女的经验;同青年人谈谈职业的选择与发展;同主妇谈谈安排生活的诀窍;同学生谈谈提高成绩的技能……这些话题无一例外都是愉快的。

    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时要注意:

    首先,不要不识深浅,误入禁区。常言说,守着矮子不说“矮”话,守着秃子不说“亮”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题禁区,不容他人擅入。譬如个人隐私、隐癖、残疾人的生理缺陷等。这一类内容应当有意避讳。不然的话,其后果轻则损害交际关系,无法交谈,重则伤害感情,甚至导致对立或关系破裂。

    其次,避开可能引起对方伤、感误解的敏感话题。话题除了有若干“禁区”,还存在“敏感地带”,会话中也应当小心避开。譬如,同失恋者忌谈爱情与婚姻问题;同不幸者忌谈他遭受不幸的往事。

    三、从赞美对方入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肯定。当人们受到赞美时,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会油然而生,心情立刻变得欢快起来,此时也更加容易与人打交道。因此,主持人与嘉宾交流时也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用诚恳的态度、热情洋溢的话语来直接赞美对方。这不仅能表现自己的涵养、友善,迅速博得对方好感,而且能够使对方感到自我价值被人赞同、认可,认为主持人能够拨动自己内心深处的心弦,与自己产生共鸣,从而渴望与其拉近关系,深入交谈。

    有一次,一位70多岁的美国著名新闻主播访问中国,在广州为他举行的欢迎会上,他说了这样的一番话:“今天,我和大家见面,感到非常幸福,你们青年人,是民族的希望、未来的建设者、未来的主人翁。青年人是多么幸福啊!印度有很多神话,其中有一篇说到一棵神树,这棵树叫‘愿望之树’,谁要是站到神树的下面,说出他自己的愿望,那么,他的愿望就能够立即实现。假如,现在我能够站到这棵神树下,来了一个神仙问我说:‘你想要什么?你有什么要求?’那我就要告诉他:‘我希望恢复我的青春。’”

    这位新闻主播在这里针对听众是青年人的状况,热情歌颂他们拥有的宝贵青春,他的诚挚的肺腑之言,一下子就把自己和青年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四、拨响对方情感的琴弦

    熟悉的事物总是能唤起人们心中强烈的温馨感和怀旧情绪。如果能根据对方的背景,多谈一些对方熟悉的事物,则经常能够勾起对方的回忆,使其“爱屋及乌”,对主持人产生亲切熟稔之感。

    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就曾应一个广播公司的邀请,在节目中发表了面对中国听众的演讲,这篇演讲深深地打动了中国人的心。在演讲中她是这么说的:

    我今天说话不完全站在一个美国人的地位,因为我也是一个中国人。我一生的大半时间,都在中国度过。我生下3个月,就被父母带到中国去了。我开口说话的时候,先说的又是中国话。我小时候跟着父母,并没有住过什么通商大埠。数十年间,我们到的地方是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安徽、山东各省的小城市、小村庄,清江浦、镇江、丹阳、岳州、蚌埠、徐州、南宿州……这些地方,是我最熟识的。我最爱的,是中国的农田乡村。后来我长大了,又在南京住了17年。我曾亲眼看见南京在几年内,由一个古旧的城市变成一个新式的首都。但是无论我住在什么地方,我与中国人相处,都亲如同胞。因为小的时候,我的玩伴是中国孩子;成人以后,交往的又是中国的朋友们。现在我人虽已归故国,心中却没有忘掉旧日的朋友。所以今天我要从这两种地位说话。我既在中国长大成人,又在美国住了多年,受了双方的教育,有了双方的经验,我觉得我是属于两个国家的。我可以为两个国家说话。8年前,我回到美国。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观念是怎么样呢?非常的好。我一开口说到中国,他们都点头说:我“们喜欢中国人。“

    作为一个向中国听众演讲的外国人,赛珍珠一再提及中国人熟悉的地名,强调自己与中国的关系密切。对于听众而言,这些熟悉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种种经历立刻历历在目。陌生的演讲者此时似乎也成了曾经同行的旅伴,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国籍带来的界线一下子变得模糊起来。赛珍珠虽然不是专业的电台主播,但是她在这次演讲中运用的节目情感渲染方式值得每一个主持人学习和借鉴。

    五、向对方表示真诚和信任

    节目请来的嘉宾多数情况下互相都不认识,陌生人之间总会因为素昧平生、互不了解而产生一层隔膜,并且时常由于矜持和互不信任而造成交流失败。所以,主持人不妨主动一点,率先冲开这一层障碍,把对方当成熟悉的朋友,采取恰当的方式向其坦率地吐露心声,用真诚和信任叩响对方的心扉。

    王小丫是一个平易近人、深受人们喜爱的电视主持人。她朴实无华的言谈往往会深深地打动听众的心,请看下面这段话:

    真的是非常感谢大家,谢谢大家对《开心辞典》的祝福和喜爱,也谢谢大家对我们的关爱,我知道,因为有你和我们一路同行,才会有《开心辞典》历经这么多年而不衰,因为有你的宽容和厚爱,才会有今天的小丫,我做主考官的时候,第一次录像,我特地穿了一件蓝色的衣服,我把当时的画面找了出来,我旁边的同事都乐了,他们说小丫这是你吗?我一看也跟着大家乐,能不乐吗?要不现在您也来看一看?

    王小丫在这里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把观众当成知心的朋友,用平白朴实的话语真诚地讲述往事,发自肺腑地感谢观众。这种诚挚和信赖很快冲破了他与观众之间由于身份差异、互不熟悉而造成的屏障,使大家倍感亲切。

    第五节:面对滔滔不绝者——“截流”有术

    在嘉宾参与的主持现场,嘉宾不善谈让主持人头痛。然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者,有时也让主持人着急。首先,怎么着也不能只让他一个人去表演,还要留点时间给其他嘉宾。再者,滔滔不绝者,尽兴发展下去往往容易离题千里。所以主持人必须适时地加以控制。

    但当人的思维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特别是当人处于亢奋状态时,命令式的语言和强迫的手段,其制止效果都不好。

    因此,碰到上述这类事件时,只有借其势,用巧妙的语言,自然地加以引导,才能达到扭转局势的目的。下面给出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借风推舟

    一位教师走进教室准备讲课时,却看到学生正在为昨晚的女排比赛议论纷纷。

    面对这种情况,这位教师没有命令学生们停止议论,而是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讨论,谈起了自己的感想,两三分钟后同学们都静下心来听他讲时,他却巧妙地将话锋一转。

    “中国女排的胜利为中国人争得荣誉,它证明了中国人的强大。但是中国在科学、经济上还不强大,我们也要有中国女排这种拼搏精神,在科学和经济建设方面都要努力迎头赶上欧美国家。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得好好抓紧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认真学好每一堂课的内容。”

    这位老师运用的就是“借风推舟”的语言艺术。他及时地“借”了学生们强烈的爱国热情之“风”,恰到好处地加以点拨指引,顺势将学生们的热情引到学习这条“船”上。这不仅很快恢复了课堂秩序,还借此“东风”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试想,如果这位教师运用命令式的语言表达,虽然也可达到停止议论、保持课堂安静的目的,但他无法使学生的思维从“女排比赛”中走出来。

    央视经济频道《对话》栏目,在一期讨论“民营家族企业领导换班”节目的介绍嘉宾环节,一位学者嘉宾自我介绍后调侃主持人,主持人陈伟鸿不急不恼,他没有拘泥于个人感受,而是大气地顺势而为,将玩笑平稳过渡到主题上。

    嘉宾:《对话》总是能即时发现热门话题,这次关于民营家族企业领导换班的话题抓得很及时。

    陈伟鸿:谢谢您对我们《对话》栏目的夸奖和支持!

    嘉宾:《对话》栏目开办以来换过几次主持人了,不知陈伟鸿是否也会换班?

    陈伟鸿:看来,不管是家族企业的换班还是其他事情的变化,都会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

    面对嘉宾的反问,陈伟鸿没有丝毫慌乱,从容大度地顺水推舟,让现场话语权重新回到主持入手中。

    二、发问打断

    主持人可抓住说话者话中的一点来向他请教或核实,借机插话,在对话中转移话题。2009年10月24日,当时的股坛风云人物叶荣添做客《天下财经》节目,在谈到叶荣添对创业板和股民炒创业板的看法时,主持人和嘉宾有以下的对话:

    主持人: 你对创业板怎么看?我感觉你的这个风格是比较激进的,是不是应该比较看好创业?

    叶荣添:那我今天也就说点比较激进的话吧!我认为就是中签的股民在上市第一天有三条要做的,包括今后,半年之内。第一就是上市首日卖掉,第二就是不看,第三不管。我认为创业板,它真正可以投资的价率是:大盘、整个主板市场已经上涨过高的时候,过了3000、4000点的时候,那时候,大家会反而转过去,去寻求一些真正低价的个股,当然,创业板股价还得回到了这个价,原始自然的价位的时候,可能现在20多块钱,到时候半年成10多块钱,到那时候才有真正的投资价值。

    主持人:等它形成一个洼地之后,再来投资?

    叶荣添:对对对。起码我现在认为,创业板上市,就10天之内,就是说,它起码股价要掉30%,是最少的。我认为内半年之内,最少得有两掉,现在的这30家公司,第一批。

    主持人:嗯…… 但是…… 觉得这个破发的可能性呢?

    叶荣添:破发可能性不大,股价,起码,在半年之内需要得有两掉的。

    主持人:嗯…… 短期内不看好创业板?

    叶荣添:嗯,对对。

    这就是电视采访中主持人一个借机发问打断的例子,主持人紧跟嘉宾思路,适时提出问题,一个目的是为了控制话题,使嘉宾沿着预定采访思路进行谈话,另一个目的是强调观点,提醒观众对此观点引起注意。

    三、总结打断

    在说话者说完一层意思后,主持人乘机替其总结,不给他再留发挥下去的机会。例如下面的访谈案例。

    嘉宾:有句话叫“欲罢不能”。现在我就是“欲罢不能”。我也知道玩玩、吃吃、喝喝、乐乐,当然痛快多了,但就是“欲罢不能”。不要以为我是说这科技研究了不起,也不是这样。我觉得社会就是有分工。如果每个人都是教授,我们的社会就垮台了,我们就没饭吃了,这就是分工。我分工就分到这条路上来了……

    主持人:先生的研究偏于冷门,我觉得这样的研究越往高处走,在自己身边就会越缺乏交谈的伙伴,缺乏学术上的竞争对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种自律品质的话,是不会取得像先生今天这样的成就的。

    一段访谈就此结束,来宾不再有发挥的机会,剩下的就可以由主持人来控制了。

    四、掌声打断

    带领现场其他嘉宾或观众给他来一阵掌声,一般人都会识趣收场。

    第六节:嘉宾欲言又止——试探敏感话题

    有时采访像一种穷追不舍的游戏,采访者要刨根问底,被采访者却躲躲闪闪。尤其是在一种特殊的场合,涉及一些热点而敏感的话题,主持人似乎要脚踏两只船,一方面是受众的代表,要尽可能挖出一些内幕,满足受众欲知心理;另一方面又要小心翼翼地为被采访对象着想,不能触及被采访对象的尊严、隐私等。

    因为问题本身的敏感性不便直接询问对方对某问题的看法时,就要采取迂回战术,从外围打探,通过巧妙的交际语言来探知对方的真实情况和所持的真实态度。“知彼”之后,我们才能见机行事,依势而动。试探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能让对方感知到我们的真实用意,二是委婉地告诉对方我们的用意。所以,如何试探别人,达到期望效果,也是有许多技巧和方法的。

    一、用赞美语来试探

    人人都喜欢被赞美,被恭维。人们在被赞美时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心理。而这种心理膨胀会扰乱人的理性,使人麻痹大意,放松对他人的戒备。针对人们的这一普遍心理特点有经验的试探者往往先赞美对方,诱发对方的虚荣心,拉近关系,使其放松甚至打消对我方的戒备。在此基础上略加引导,对方就很可能讲出自己清醒状态下不大可能透露的东西,从而达到我们的试探目的。

    主持人:听了您的介绍我终于明白了,京剧《红灯记》里有一句唱词,出处原来就和你们商店有关。

    嘉宾:哪句唱词?

    主持人:就是李玉和唱的那一句“提篮小卖……”啊。说的是上海提篮桥,有一家零卖小商品的大百货店。

    嘉宾:(笑)你真会解释,你这一说倒使我们的经营更有特色,更有意味了。

    这里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附会”起来,看似唐突意外,实则巧妙、风趣,言之成理,用简短的四个字把这家商店的一大特色概括了起来。接下来嘉宾很可能一高兴就讲出了有关商店的经营方针了。

    二、用类比法来试探

    主持人在访谈时,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问题可能不方便直接提问,这时,如果主持人在说出自己的问题之前,先向对方讲述别人曾有过的类似的做法,试探对方的态度。然后依据对方对其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我们就可知该怎样说话办事了。

    有个员工打算从公司跳槽另攀高枝,但又担心当面提出公司若不同意,就会给人留下不安心本职工作的不良印象,不利于今后工作,况且企业有恩于自己,曾把自己送往高等学府深造两年,怎么才能开得了这个口呢?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利用一次闲谈机会向老板提出这个问题:“王经理,咱们单位有的员工想挪挪窝儿,你认为可以吗?”经理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个自然规律,对人才的合理流动我是持赞成态度的。”这个员工见经理态度中肯,于是引申一步讲:“如果这个人是我呢?”经理稍一沉思,说:“那也阻不拦,只要有地方要,也可以高就。”通过这样的交谈,这个员工看到了经理开明的思想,明朗的态度,不久就正式向公司写出了辞职申请,事情马上办成了。

    如果主持人并不确定嘉宾对某一事情或问题的看法,就可以采取这种类比的试探方法,通过类比,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嘉宾的真实想法,从而为更深入的问话做好铺垫。

    三、用惯例来试探

    不直接询问对方对某一具体做法的态度,而是先引用俗语或故事试探其对某一类行为的总的看法,从中得悉对方对某一具体问题可能采取的态度。

    例如,我们可以引用一句俗语或讲述一个故事,请对方评价其中蕴涵的道理,从而探知到对方对某一类做法的总的看法。

    长沙新闻频道《社区故事》曾经做过这样的一期节目,节目的主人公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业女性,她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一手带着弟弟长大,对弟弟扮演着亦母亦姐的角色,主持人也了解到这位女性对于弟弟婚恋问题的一些专制行为,他是这样问的:

    “刚才听了您对婚恋的看法还真有些与常人不同啊。有句俗语说‘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 现如今,拆庙的事鲜有耳闻,但‘毁婚’的例子却并不少见。我之前听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位中年男子来到市妇联,诉说了自己婚姻的种种不幸,而令工作人员感到惊讶的是,造成他目前婚姻危机的始作俑者既非情敌,亦非仇家,而是他妻子的亲姐姐们,也就是他的两位大姨姐。听到这您可能不信,或者要问了:人家小两口过得好好的,你们这些做姐姐为什么要棒打鸳鸯呢?那么以您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姐姐做的事是否过于苛刻了呢?”

    这种问题涉及了嘉宾的一些隐私,如果直接询问,而倘若对方予以拒绝,自己的面子也过不去。于是,主持人采用了先引俗语和讲试探故事的方法,得悉了嘉宾在婚姻问题上的看法,再从中提取问题,这样节目就会比较顺利地衔接了。

    四、虚拟情境

    想探知对方对自己的看法,但又不便直接出口,此时采用虚拟情境的试探方法较为合适,所谓“虚拟情境”,可以是讲故事,打比方,也可以通过诗歌、对联、笑话等其他形式来表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