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困境解围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陷入窘境

    主持人在主持实践中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失误或中了别人的陷阱或恶作剧而陷入窘迫的境地。虽然主持人已经极力避免这种状况,但当它真的发生了,该怎样说话?在说话上该注意哪些问题?

    总的原则是首先要保持情绪上的冷静、镇定,明辨事理,说话得体;该直言不讳的,不能含糊其辞;该巧妙回答的,就要语出惊人,语意深长;该含糊的也不能直言不讳;该沉默的就沉默……总之,从实际出发,看情况而定,对症下药。

    但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当对方存心刁难或羞辱你并使你的感情受到伤害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只顾气愤,动怒发火,不要硬着头皮去硬顶。那样会落入他的圈套,扩大事态,于己更为不利;你也不能张口结舌,或满脸羞红,那样会使对方觉得你软弱可欺,他很可能会变本加厉地嘲弄你。唯一的办法是:头脑冷静,控制情绪,迅速开动脑筋,调整思维,运用语言的艺术特别是以急中生智的幽默的方式去应对。也许,对方使你感到为难和窘迫并非一定是出于恶意,许多正常的交往也会使人面临难题和威胁。不论是哪种情况,都要坚持总的原则:说话恰当得体,因势制宜。

    在陷于窘境时,下面的方法和技巧如能运用得当,定能使你摆脱窘境。

    一、自我解嘲

    当你陷入窘境时,逃避嘲笑并非良方。相反的,你殚精竭虑地力图反击,很可能会遭到对手更多的嘲讽,不如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的超脱。这种超脱既能使自己摆脱狭隘的自尊心理束缚,又能使“凶悍”的对手“心软”下来。即主持人主动地承认在主持节目时出现的差错,以自己的坦诚去改变自己在受众心目中本会留下的不良影响。

    一次《星光大道》主持人毕福剑在节目结束宣布得奖结果时两次“卡壳”,但他并不掩饰自己的失误,当即自嘲道:“年纪大了,嘴变笨了,老说不利索。”全场观众大笑,气氛更加轻松和谐。

    二、妙语解疑

    鞠萍:你能告诉我,你贴的是什么吗?

    孩子:我这儿贴的是表。

    鞠萍:表?(端详一番,觉得不像)那表的上面贴的是什么啊?

    孩子:……(紧张,不语)

    鞠萍:(会意)啊,我看出来了,是闹钟,是吗?那上面的那一块是小铃铛。这个呢?

    孩子:这儿贴的是一个人在皱眉头。

    鞠萍:那头上是什么?

    孩子:是头发。

    鞠萍:啊,可以理解,头发是竖起来的,是不是?怒发冲冠啊!很好!那是什么呀?

    孩子:那是火枪。

    鞠萍:啊,是火枪,火苗儿是向上的,好,不错。这是方向盘,我看出来了,贴得好,跟别的人想得不一样。

    孩子:(高兴)鞠萍姐姐,我这贴的是怪物。

    鞠萍:怪物啊,嗯,想象中的怪物,很有意思……

    这个节目主持的片断,不仅反映了鞠萍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儿童的思维方式,而且也反映了她对孩子创造力的信任、理解和尊重。

    更重要的是如果直接说“不像”势必会让小朋友或主持人自己窘迫。而鞠萍上述语言很巧妙地解出了“什么也不像”的困惑,气氛更活跃了。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中不小心出了洋相,或发生意外情况时,采用幽默的语言,可以化窘迫为轻松。有位主持人在主持娱乐节目时出过一次洋相,当时是用物理学上的马德堡半球做游戏,他做出很有学问的样子给嘉宾讲解:“这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里面是真空,大气压把两个半球紧紧合在一起,力量非常大,八匹马都拉不开。”说完,他洋洋得意地给大家做示范,没想到,他一用力,居然“砰”的一声将两个半球拉开了!顿时场下哗然。他一见不妙,马上做出很惊喜的样子:“哇,我的力量比八匹马还大!”随即他又仔细察看了马德堡半球,故作无奈地说:“噢,原来它漏气了。”观众哄堂大笑,反而增添了一种乐趣。

    三、揶揄解围

    揶揄是一种嘲笑,但在日常生活中艺术地揶揄能反驳对方,使自己摆脱窘境。

    2010年在第60届柏林电影节开幕式上,为了显示六十周年庆典的国际化,主持人安科·安戈可一直是以德英双语主持。并且一直拿电影节主席科斯里克的英语开玩笑。跟大家说替科斯里克的英语感到抱歉。结果某一刻,她正要用英语重复一遍自己的话时不小心卡壳,科斯里克马上用英语解围,“Maybe I can help you?”(也许我可以帮忙?)女主持继续揶揄科斯里克道:“哟,你还会说英语呢?!”

    这一巧妙的揶揄,不仅挽回了面子,又造成了一种幽默的气氛。

    四、夸大劣势

    当自己的缺点或劣势被别人嘲笑时,如果刻意地去掩盖,反而会使自己陷入更窘迫的境地,但如果夸大缺点或劣势,使之上升一个级别,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嘲笑方就不好再嘲笑自己了。自己的乐观态度也会被别人接受。下面就是这样—个例子:

    在一次婚礼上,新娘上场的时候裙子边在凳子上一挂,给扯掉了,这时候,全场的人都看到了,有的人不友好地发出嘲笑的声音,新娘子又羞又恼,刚要转身下场,被主持人拦住了,主持人说:“今天可能很多朋友和来宾已经注意到了,在入场的时候,发生一点小小的意外,我们新娘的裙子被凳子撕破了一点儿边,这是个好事啊,这好,你看新衣服撕没边了,新衣服没了边,代表着幸福无边,让我们共同祝贺我们的新人,祝他们新婚幸福,幸福无边。”

    主持人对新娘子的失误并没有讳莫如深,而是临场发挥,面对来宾的嘲笑,他妙语圆场,将之上升到“幸福无边”这样一个“档次”,立刻制造出了极具祝福意义的效果,引得在场者无不鼓掌叫好,别人的嘲讽自动消解了,而主持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陷入窘境时,除了以上所讲的方法技巧之外,仍有许多别的方法和技巧,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助你摆脱窘境。

    第二节:遭遇尴尬

    主持人并不是总是挥洒自如,风流倜傥或光彩照人,有时候也会有尴尬难堪的时候。比如自身知识不足造成的误解,准备不足造成的失误,交流不通造成的冷场等。

    如处于这样的尴尬场合时,就需要具备“顾左右而言他”的语言艺术,使你面对尴尬时能峰回路转,取得柳暗花明的幽默效果。

    一、淡化法

    白岩松在一次直播报道中,由于信号传输线路故障,使我驻外记者的声音先于图像传入了千家万户的电视机里。也就是说观众还没看见是谁,怎么回事,耳边就已经响起了记者发回的报道。当这位记者报道完以后,白岩松在演播室的串联中即兴加了一句:

    你看,我们这位记者想为观众做报道,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心情实在是太迫切了,他的声音都迫不及待的先于画面飞到了直播间里来了。

    这一句补场,连直播间外的导播都直点头。他将一次直播失误淡化在一次不经意的聊天当中,而且不失时机地为这次事故加上了煽情的理由,使这次失误在观众心领神会的微笑中消逝殆尽。

    二、转移法

    如果主持人遭遇含义刻毒的语言时,可以先不动声色,佯作没听懂他的意思,反给对方一种莫名其妙的回答,从而打破对方的企图。

    英国前首相威尔逊在一次竞选演讲中,遭到一个捣乱分子的挑衅。演讲正在进行,捣乱分子突然高声喊叫:“狗屁!垃圾!臭大粪!”这个人的意思很明显,是骂威尔逊的演讲臭不可闻,不值得一听。但是威尔逊不理会他的本意,只是报以容忍的一笑,安慰他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你提出的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了。”随之,听众中爆发出掌声、笑声,为威尔逊的机智幽默喝彩。

    可见,对方的用语再刻毒,但你不动声色,并来个答非所问,对方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三、岔换法

    岔换法是针对对方的话题,而岔换新的话题,从字面上看是回答了对方的问题,而实质意义却是不相干的两个问题,正是答非所问,答亦所问。

    有个发达国家的记者问非洲一个国家的大使:“贵国的死亡率必定不低吧?”大使接过话题就立即掷出一句:“跟贵国一样,每人死亡一次。”

    记者的问题是针对整个国家说的,而大使避其锋芒,以“每个人的死亡”作答,巧妙地偷换概念,岔开话题,化解了可能出现的尴尬。作为主持人,难免会遇到反戈一击的嘉宾,此时的岔换法不失为一妙招。

    四、幽默法

    “幽默就是力量。”它一方面可以给他人带来轻松和欣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摆脱难堪尴尬的处境。

    董卿在2006年云南大理录制《欢乐中国行》时,出现意外,腿部多处受伤。节目被迫中断录制,工作人员赶紧将董卿送往医院紧急治疗。虽然伤情好转,但是需要人搀扶才能行走。在这种情况下董卿坚持录完节目,并连夜赶到天津参加“金话筒奖”颁奖晚会,坚持登台领奖并演唱。很多观众注意到,穿着高跟鞋的她上台时,几乎是在一步一步往前蹭,这引起台下很多人的窃窃私语。对此,董卿为自己“打圆场”说:“为大理的景色‘倾倒",倒在了三塔寺下。”这样的圆场一下子化解了尴尬,博得观众的同情和理解。

    五、反讽法

    这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击术。当对方以不友好的态度伤害了你的自尊心,使你失面子、陷入尴尬境地的时候,反讽会使你转败为胜,还你自尊。

    大诗人普希金一次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的家庭舞会时,邀请一位小姐跳舞,这位小姐却极傲慢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普希金很礼貌地鞠了一躬,笑着说:“对不起!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你怀着孩子。”说完便离开了,而那位漂亮的小姐无言以对,脸色绯红。

    反讽不是气急败坏的叫嚣,也不是“黔驴技穷”的狂鸣,它应该是偶尔露出的峥嵘,锐利锋芒的一现。

    六、庄谐并用法

    人际交往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这样那样令人想不到的十分尴尬的场面。这时往往需要急中生智,随机应变,动用庄谐并用的说话艺术来缓和气氛、摆脱窘境、转危为安,并能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友好。

    2006年在沪上的某个活动现场,主角萧蔷迟迟没有到场。长达20多分钟的等待就此上演。

    期间董卿多次半开玩笑说:“她怎么还不来,到底是不是住这个酒店?还是在来的路上?”萧蔷迟迟没有现身,观众显然已经失去了耐心。

    这时有人喊道:“董卿,你唱一个吧。”一听这话,董卿立刻回应:“不行的,主持人是说的比唱得要好听。如果今天我唱了,明天各大报纸会说董卿说不好,只能现场卖唱了。”台下观众也“不甘示弱”,“没关系,你比萧蔷名气还大呢。”

    “那这样,我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答对了我就唱。”无奈之下,董卿只得现场出题,笑问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摔死的。”台下数人异口同声。为了拖延时间,董卿顺势答应并清唱《但愿人长久》。

    有了董卿的救场,萧蔷的迟到风波才得以平息,现场的气氛立刻轻松、和缓了许多。之所以会取得如此显著的效应,全在于董卿的临场应变和出色发挥,面对意外情况,主持人就要学会与现场观众周旋拖延的技巧,除了唱歌还有做游戏、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互动方法。庄谐并用才能收到改变尴尬处境的实效。

    上面介绍的这六种方法,只不过是应付尴尬局面诸多技巧中的几种。主持人要应付尴尬局面,需要灵敏的思维、丰富的语汇、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付各种尴尬局面,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节:出现僵局

    在主持谈话类节目时,主持人最害怕的是出现僵局。所谓僵局,就是一种僵持不下的状态,在节目主持过程中造成这种状态有时是因为嘉宾初上电视紧张造成的,有时是因为嘉宾与嘉宾之间、嘉宾与主持人之间话不投机,格格不入,无法交谈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办呢?在这时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活跃气氛打破僵局。

    由于人们的年龄、所受教育程度和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等情况不同,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打破僵局时要注意所处场合的状况,把握好说话的分寸。下面就介绍几种打破僵局的技巧与方法。

    一、根据对方的兴趣寻找话题来打破僵局

    兴趣与人的情感联系十分密切。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总感到称心如意,伴随着愉快情感。因此,从对方感兴趣的事情说起,不仅能消除他们的敌意,而且能实现感情交流,甚至会出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局面。对于这一点,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

    某连指导员因多次批评城市入伍的战士小刘不守纪律,致使小刘和指导员产生很大的对立情绪。指导员虽然三番五次找他谈话,都因话说不到一块而陷入僵局。后来,指导员通过认真观察,发现小刘对绘画很感兴趣。一天正当小刘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时,指导员来到他身边说:“小刘,你看的是齐白石的作品吧!”小刘一见是指导员,以为又是来教训自己的,便冷冷地说:“怎么,欣赏齐老的名作也犯纪律?”指导员回答说:“不,齐老的画栩栩如生,很有美感,不仅在国内数一数二,就是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气,值得一看!”“怎么你也懂绘画?”小刘的口气立刻温和了起来。“懂还谈不上。不过略有所知罢了。”指导员进一步同他热乎起来。就这样,两人从达·芬奇、米勒,一直谈到徐悲鸿,越谈越起劲,愈说愈密切。最后,小刘终于主动检讨了自己的过错。

    这个事例生动地说明:兴趣相投,爱好一致,能融化感情上的“冰霜”,打破双方谈话的僵局。

    众所周知,作为主持人,是需要引导访谈对象、嘉宾或观众的。巧妙地抓住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或事情,这样不仅能够打破僵局,而且始终将话语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二、从对方熟知的事物入手来打破僵局

    初次见面时,双方之间由于互不熟悉,很容易会出现某种僵局。但如果一方能从对方熟知的事物入手来进行交谈,那么僵局会很快打破,双方的距离会很快拉近。

    主持人甲:场上的嘉宾有没有碰到送礼为难的事?

    嘉宾甲:这个几乎人人都能碰上,但是不好说呀。

    嘉宾乙:没错,是这样的。

    嘉宾丙:有生活就有送礼,碰到亲戚朋友结婚或者生孩子,或者有同学出国,买点东西表示一下,我看还是必要的,也非常自然。

    (嘉宾和观众都沉默不语了。)

    主持人甲:我有个朋友,他上个月总共收到三张请柬,一张请柬就要准备300元,一个月的生活费没了。

    主持人乙:说实在的,送少了实在拿不出手。

    主持人甲:是啊。金钱与人情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案例中,就在访谈马上陷入僵局的时候,主持人甲迅速举出实际中的例子,而这样的例子对人们来说都是很熟悉的,这样就能够给嘉宾以提示,从而打破僵局,保证节目的顺利发展。

    三、精心布置对方感到亲切的语境来打破僵局

    对方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一般都会感到不太自然,往往会出现僵局。但如果能事先对对方各方面的情况有个具体的了解,为对方布置一个使对方感到亲切的环境,往往有助于消除对方的陌生感,打破交谈的僵局。请看下例:

    2005年9月《对话》节目在专访时任中海油总经理的傅成玉时,陈伟鸿是这样创造语境的:

    主持人:让我们用掌声请出我们今天的嘉宾——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先生,掌声有请。你好,傅先生。

    傅成玉:你好 。

    主持人:我想对于刚刚过去的这一段跨国并购的风雨历程,一定还记忆犹新。

    傅成玉:这是永远忘不了的。

    主持人:永远忘不了。可是我们也有很多感兴趣的地方,比如说在整个事件进行过程当中,您从来没有接受过中文媒体的任何采访,所以很多报道无论它是评论,无论它是质疑,可能都是从我们局外人的角度进行的一次猜测。那在您看到的这些林林总总的报道当中,您觉得哪一个评论是最切合实际的。

    傅成玉:8月3号,咱们这个香港《经济日报》,它说 “中海油失之东隅,北京收之桑榆”,美国阻挠中海油收购是下了一招臭棋、错棋。因为这样给中国政府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和其他的石油生产国开展合作。所以说中海油表面上是输了,北京中国可能是实际的赢家。

    主持人:这篇报道让我们的傅总印象特别深刻,那在这些报道当中有没有一些看起来离题万里的猜测,或者是评论呢?

    傅成玉:也有,比如说网上说我们是用计划经济的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去打仗。比如说我们不懂国际商业运作准则,而用中国的国企的准则去跟人家打,所以输了。比如说又一个败家子,冤大头。说谁来管一管,这些国有企业的败家子,这个我不太理解,但是我相信都是误会。

    主持人:我们感谢傅先生对大家的这番关注的理解,当然还有很多的情况,确实是我们不了解的,这也是公众特别感兴趣的地方。所以今天我们把您,大家称为整个并购行动的幕后导演请到了现场,希望您在我们回望这段历程的时候,告诉大家那些许许多多的不了解,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好不好?

    傅成玉:好。这也是我今天愿意到这里来的一个原因。因为在整个过程当中,应该说全国人民都在关心、关注、理解和支持我们做的这件事。所以我们今天虽然是收兵了,没做成,但我们有义务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说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主持人精心布置的语境使傅成玉倍感亲切,打破了两人初次见面的僵局,使两人一见如故,最终促成了节目的成功。

    四、通过让对方信任自己来打破僵局

    如果对方对自己持信任的态度,那么双方之间的僵局就会马上打破。首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对方对自己信任,这就需要诚恳的态度和良好的人格。当你和别人接触时,你在谈话中流露出你的真挚、诚恳的态度,并向对方展示你的人格,往往能打破僵局,取得对方的信任。

    有一位美国记者一次采访关于青少年酗酒习惯的问题。他选择一个初级中学副校长了解有关的情况。他问这个副校长,在他们的学校里是否也有这类难题。副校长吞吞吐吐回答说:“如果我们有这类问题,我们将自己解决应付它,我们将不在报纸上讨论。“不耐烦地告诫记者,不允许使用自己的名字和学校的名字。记者告诉他,青少年酗酒是社会现象讨论,并不影响学校声誉。如果学校重视这个问题,证明学校对青少年负责任。副校长最后改变了态度,允许记者登报并同记者进行了深入讨论。

    五、从不同角度着手来打破僵局

    有时候出现僵局时,从一方面理解会勃然大怒,但从另一角度来考虑,便会出现新的转机,从而使“僵局”不“僵”。在出现僵局时采用这种方式往往会有较好的效果。

    一次,某学校举行文娱活动,教师和员工分成两个组,自行编排和表演节目,然后进行评分。表演刚结束,坐在下面的人就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眼看活动要陷入僵局,主持人灵机一动,对大家说:“到底哪个组能得第一,我看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师组富有创意,激情四溢,应该获得创作奖;员工组富有朝气,精神饱满,应该获得表演奖。”随后宣布两个组都获得了第一名。

    这位主持人清楚文娱活动本身的目的并不在于真正分出高下,重要的是激发教职员工参与文娱活动的激情。基于这一点考虑,在评比出现矛盾的时,他并没有和人们一起争论孰优孰劣,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强调了两个小组的不同特征和优势,对两个组的努力都给予肯定。

    主持人在这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避免了活动即将出现的僵局。

    六、寻找沟通双方感情的触发点来打破僵局

    所谓沟通双方感情的触发点就是指能够引起感情上波动、共鸣、兴奋、一触即发的触点。由于受访对象的职业、性格、年龄、文化、阅历不同,主持人同受访问者在感情上都存在一定距离。这种距离的近与远往往决定谈话的深与浅。主持人采访是受时间限制的,若要在较短时间内缩短双方感情上的距离,较好的办法是选择一条捷径,即寻找沟通双方感情的触发点。下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质问的记者制止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仆人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对方怀有一种亲近感。

    这整个的过程,其实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恐惧感就会消失,从而沟通了双方的感情。而且由于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对对方发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僵局也就随之打破。

    第四节:出现意外情况

    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任何一位都希望出现什么失误和意外,以免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但这仅仅是愿望,愿望和实际难免会有距离,但是在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时,如果主持人能随机应变,灵活应付,就能化缺陷为圆满。

    出现意外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应付。下面介绍几种应变的方法和技巧:

    一、类比回答

    类比回答就是当别人突然问了一个与主持人个人有关但又不好回答的问题时,主持人如果不回答就显得挺尴尬,这时回答就要讲究技巧了。主持人最好能找一种相似的事物进行类比,用别种事物的答案来回答提问。这种方法能给人一种绵里藏针的表达气息。

    比如,在一次小型的联欢会上,观众席上有一个女子问赵本山:“听说你在全国笑星中出场费是最高的,一场要一万多,是吗?”这个问题让人为难:如果赵本山作出肯定性的回答,那会有许多不便;如果确有其事,他也就不好作出否定的回答。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赵本山毫不犹豫地采用了类比回答的方法,作出了如下的回答。

    赵本山说:“您的问题提得很突然,请问您是哪个单位的?”

    “我是大连一个电器经销公司的。”那位女士说。

    “你们经营什么产品?”赵本山问。

    “有录像机、电视机、录音机……”女子答道。

    “一台录像机卖多少钱?”“四千元。”

    “那,有人给你四百元你卖吗?”

    “那当然不能卖,一种商品的价格是由它的价值决定的。”那女性非常干脆地回答他。

    “那就对了,演员的价值是由观众决定的。”

    那位女性问的是“您赵本山出场费要给一万多元是不是事实”。而赵本山岔开提问者的话题,换成“演员收多少出场费是由什么决定的”,他在亮出底牌以前却又撇开问题,去说一些看似无关的闲话,在经过一番类比性闲话的诱导以后,赵本山才使他岔换的话题呱呱落地。

    再比如王志在《面对面》节目中专访易中天时,常常提出尖锐的问题,一度使易中天难以招架,在节目的结尾,王志又抛出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你到底如何定位自己?是研究者,还是传播者?”易中天略作沉吟,旋即回答:

    最怕这种问题。我就是一个大萝卜,一个学术萝卜。萝卜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草根,第二个是健康,第三个是怎么吃都行。你可以生吃,可以熟吃,可以荤吃,可以素吃。而我追求的正是这样一个目标,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学术品位,大众口味。

    易中天的这段诙谐而机智的谈话,既回避了正面回答,又没有给对方留下一种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的印象,使得谈话气氛异常轻松而和谐。如果易中天不采用这种比喻的方法作答,就有可能把谈话气氛弄得异常紧张,以致不欢而散了。

    二、话题转移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语言的内涵和外延都应是确定的,要符合逻辑的同一律,不能任意改变概念的范围。然而,在某些特殊场合,人们又可以利用言语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来“偷换概念”,使对话双方话题中的某些概念的本质含义不尽相同,以求得特殊的谈话效果。这就是话题转移。

    随机应变地转移话题,有时也是反驳对方的一种有效方法。英国前首相威尔森的竞选演说刚刚进行一半,突然有个故意捣乱者高声打断他:“狗屎!垃圾!”把他的话贬得一钱不值。威尔逊面对狂呼着的捣乱者,报以微微一笑,然后平静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那个捣乱者被他一下子弄得哑口无言了。

    当然,主持人在运用这种“话题转移术”时应该注意到,转移了的话题与原话题之间应有一定的联系,如上例中马雅可夫斯基的反驳,毕竟是对“集体主义”的评价。如果缺乏这个联系,“转移话题”就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旧词新解

    作为主持人,很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说话时,一不小心就被人抓住把柄或造成尴尬局面。对此,如果主持人能解释出新的意义,言之成理,那就有助于主持人摆脱不利局面。具体如何去做,不妨参考一下刘墉和某辩手的做法。

    据说,一年盛夏,刘墉脱衣光背,把辫子盘在头顶,伏案阅读《四库全书》的书稿。突然乾隆皇帝向院内走来。他穿衣已经来不及,便一猫腰钻在案下,将桌布拉好,想等皇帝走了再出来,谁知被乾隆看见了。乾隆坐下,示意四周众人安静下来。刘墉见没有动静,心想皇帝肯定走了,又热又难受,便撩开桌布露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没有?”这句话惹恼了乾隆:“刘墉,不得无礼,什么老头子,别的罪可恕,你凭什么叫我老头子?如果说不出道理,立即赐死。”

    刘墉不慌不忙,从容答道:“老头子这三个字是大家公认的,非臣臆造。容臣详说:皇帝称万岁,活一万岁,岂不为老?皇帝乃万民之主,岂不为头?皇帝乃真龙天子,岂不为子?老头子,这三个字乃简称也。”乾隆听了,哈哈大笑,道:“好个能言善辩的刘墉,虽苏秦、张仪再生所不及也!朕赦你,起来吧!”刘墉凭自己的如簧之舌救了自己的命。

    在一次智力竞赛抢答会上,主持人问:三纲五常的“三纲”指的是什么?

    一名女学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她的回答,正好把三者的关系颠倒了,引起哄堂大笑。

    女学生灵机一动,立即补充道:“笑什么,我说的是‘新三纲’。”

    主持人疑惑地问道:“怎样解释?”

    女学生不慌不忙地说:“现在,我国人民当家做主,是国家的主人。领导者,不管官有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吗?当前,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允许生一个孩子,这孩子成了父母的小皇帝,岂不是子为父纲吗?在许多家庭里,妻子的权利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模范丈夫’到处流行,这岂不是妻为夫纲吗?”

    好一个“新三纲”!话音未落,同学们都为这位女同学随机应变的能力而鼓掌喝彩。

    四、谐音别解

    谐音别解是巧妙地利用语言材料本身与客观事物的语音契合,一语双关,谐音趣解的语言技巧。

    一个军人的婚礼上,主持人在介绍情况时这样讲道:“新郎名叫王大力,是咱们汽车营一连的一名士官,新娘名叫吴莎莎,是咱们团卫生队的一名护士。大伙儿知道什么叫士官吗?所谓士官,就是士兵中最像军官的人。大伙儿知道什么叫护士吗?所谓护士,就是生活中最爱护士官的人。这样看来,这对新人今天的美满结合,不但使我们的士官有人爱护,而且连我们的白衣天使也有专人管了!”

    主持人的精彩主持,是用谐音诙谐生动地把“士官”和“护士”作了解释,把“护士”和“士官”两个军人成分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人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两位新人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动人情趣。

    第五节:面对敏感问题

    主持人问别人问题的时候多,但有时候也会被别人问倒难倒,尤其是有听众、观众向主持人提出一些敏感问题,如个人问题或者其他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时,这时候就需要主持人具备一些灵活机智的应对技巧。

    一、避而不笞

    说话过程中,当对方有意无意地触到我们心中的隐痛、忌讳或者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时,如果一时没有好办法应答,那么就干脆避而不答,或者沉默不语,表示无声的抗议;或者转移话题使在场者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挪开。问话者见我方对其问题不予理睬,在尴尬的同时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和无礼,不再追问。

    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在重庆录制某电视台一大型文化节目时,有人询问杨澜离开凤凰卫视的原因,对此,吴小莉说道:“自从杨澜离开凤凰卫视以后,我们就没有联系过了,所以她的事情我不是很清楚。而她离开凤凰卫视自然有她的理由,这与我的关系不是很大。”

    在大庭广众之下问两位著名主持人的私事确实是件很不礼貌的事情。吴小莉碰到这个尖锐的问题时,处境十分尴尬,回答不好可能会引起大家的闲话,再说这事也没必要让大家来参与。于是她立刻用委婉地说法回避话题。问者受到毫不掩饰的冷落,自然也认识到自己的失礼,没有理由责怪吴小莉对自己的置之不理。

    二、以讹化讹

    那些毫无根据又极具挑衅性的提问总是会激起人们的反感,但是直接的指责反而会显得自己涵养不够。所以,我们不如采用以讹化讹的方法,即根据对方的诘问,为自己编造一个更严重的罪责,嘲讽对方无中生有、不讲礼貌,表达对这种无凭无据的问题的极大愤怒和拒绝回答的态度。

    一位记者向前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之多!”显然这一提问是针对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洁而来的。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而易动怒的敏感问题。蒙博托听了发出长时间地哈哈大笑之后反问说:“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记者用一句没有根据的传言来质问蒙博托是否廉洁,蒙博托没有被对方刺激得暴跳如雷,反而编出一个更大的、显然是虚构的数字来“加重”自己的“罪行”,以讽刺记者所提问题的荒谬与别有用心,间接表明了自己的清白,维护了自己的名誉。采用这一方法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忌被激怒。

    三、双关反击

    双关反击即根据对方的诘问或指责,采用一语双关的方法来反击对方,使其阴谋破产,这一招常常极具杀伤力。下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阿凡提在闹市中开理发店,租期为一年。店主仗着店面是他租给的,每次剃头都不给钱。有一天,店主又来了,阿凡提照例给他剃光了头,边刮脸边问道:“东家,眉毛要不要?”店主说:“废话,当然要!”阿凡提嗖嗖两刀,把店主的两道浓眉给剃了下来说:“要就给你吧!”店主气得说不出话来,埋怨自己不该说要。这时,阿凡提又问:“胡子要不要?”店主忙说:“不要,不要!”阿凡提又嗖嗖几刀,把店主苦心畜养的大胡子刮了下来甩到地上。阿凡提用双关语把店主整治的无可奈何。

    关反击在广播节目的主持中也是常用手法之一。如遇到的嘉宾或受众的态度傲慢、粗野,主持人若软弱纵容就会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且让主持人处处被动。但是,此时采取语意双关的反击方式,不仅给对方一个台阶下,而且维护了主持人的尊严与主动性。

    总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言或语义条件,有意让一句话产生双重意义,包含着两种解释,即表面意思和暗含的意思,而又言此意彼。其中,暗含的意思往往更能发挥语言的效用,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语意加强,也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四、针锋相对

    在对方语言犀利地向你进攻时,并不回避,针对其势头,立即予以回击,毫不手软。这一招是在必须坚持原则性的基础上或为了某种利害而不能退让半步的情况下使用的。对方常常会因你的直接反击而缓和其攻势。请看下例:

    1985年11月19日,在日内瓦湖畔的水花别墅,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举行首次非公开会晤。第一天下午,双方就分歧最大的问题——“星球大战”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辩论。

    戈尔巴乔夫:“我们必须禁止生产任何空间武器,一定得禁止!一定得禁止!”

    里根:“过去当我们独家拥有核武器时,我们并没有使用。这我已经告诉过您,您为什么不信任我?”

    戈尔巴乔夫:“如果我说苏联绝不会向美国发起攻击,你会信任我吗?”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2004年某次主持人讲坛的谢幕礼上,凭借自己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巧妙地回答了一些并“不善意”的问题,从而赢得了同行和广大受众的尊敬。

    问:央视刚刚公布了享受特殊津贴的主持人,你榜上无名……

    白岩松:我先纠正你一点,这个评选是对去年整个一年的评价,我们新闻频道去年 5月 1日才开播,所以没我。我这个人就这样,受宠的时候我反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受宠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再说,我没有被暴露在“枪炮”下,挺好的。

    问:你对自己有什么目标吗?还是会按照台里的安排一步步地走下去?

    白岩松:我觉得 40岁之前要做的是积累经验和多方尝试, 40岁之后,才是主持人该出成绩的时候。

    问:作为一个主持人,你是想一直做下去,还是到一定程度后,就去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

    白岩松:在 2000年,我当选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又被台里派到悉尼参与奥运直播,我觉得那一年我什么好事都赶上了。其实我知道我没那么好,所以非常惶恐,从悉尼回来以后,我就把手机关了。在新闻频道开播时,整个一天都有我的节目,先是开播词,接着是《新闻会客厅》,晚上又是《时空连线》。这两个栏目我都是既做主持人,又做制片人,在另一档节目《中国周刊》中,我也同时担任两个角色。这个时候我又开始恐慌了,于是在去年 9月份,我同时把三个栏目的制片人都辞了。

    问:那么是不是说你单纯做主持人,就不会管节目是不是被毙了?

    白岩松:我不希望你对我的话断章取义。

    问:我觉得作为一个主持人,你非常辛苦,因为在 6月 30日,我刚听完你的讲座,今天坐到这里,我发现你两次讲的内容并没有太大不同。我建议你应该出书,这样你的话就可以一次性地传输给更多人,你的新闻理论也可以影响更多人。

    白岩松:我觉得我的节目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另一种形式的参考。

    问:有人说你主持节目时,喜欢用灌输式的阐释……

    白岩松:我觉得这是你的观点,我就亲耳听到两个人为我在主持时评论语言是否得当而争吵,我不能因为谁的声音大,就同意谁的说法。

    问:那你自己觉得呢?

    白岩松:拿央视一套节目来说,除了《新闻联播》外,收视率较高的《焦点访谈》和电视剧的收视率也就是 3%到 5%,换句话来说,你的节目做得再好也就是为 100个人里的几个人做的。好酒的人不进茶房,我觉得我的节目就是给好这口的人做的。你不能什么都想提供,那样的话你会谁也留不住。我可以告诉你,《中国周刊》在今年新闻频道一季度的平均收视率是排在第一的。

    问:有人说你主持《新闻会客厅》时,总是带着一种傲慢的微笑。

    白岩松:还是那句话,我只能给某一部分人提供食品。

    问:你说你是坐在飞机上主持《中国周刊》的……

    白岩松:我纠正你一下,不是我坐在飞机上,是《中国周刊》坐在飞机上,因为它要总括一周内中国的大事。

    ——引自《每日新报》

    可见,作为明智的主持人,当有人“毫不客气”地向你进攻时,有时回击比回避更有有效。

    五、反守为攻

    反守为攻的战略就是在回答提问之前,针对问题本身的难度先向对方发问,把压力转移到提问者本人身上,反被动为主动。这常使毫无心理准备的对方措手不及,我方因此而顺利地扭转形势。我们在回避自己不愿作答的问题时可运用这一技巧。

    例如,世界杯足球比赛中,当记者问一教练:“如何应对对方的惯用打法”时,这个教练反问道:“你说对方的惯用打法是什么呢?”记者冷不防被问住了,只得改口退守:“大概是防守反击吧。”教练立刻补上一句:“我不是对方的教练,我不知道他如何布阵。但是不管对方怎样变化,我们都一样准备。”

    主持人没有必要全部回答嘉宾的所有问题,因为嘉宾作为访谈对象,主要是回答问题,而不是提问。所以作为主持人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及时将问题“踢”给对方,把握住话语的主动权,及时推动节目顺利进行。

    六、模糊回答

    访谈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时无法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时候,主持人可以巧妙地使用模糊回答。

    模糊应答,往往体现了说话者的机智,情急生智,应变自如,令人回味。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相遇时,踢进的第一球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球”。据说墨西哥一位记者曾拍下了“用手拍球”的镜头。

    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说:“手球有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

    马拉多纳的回答颇具“心计”,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确系如此”,那么对裁判的有效判决无疑是“恩将仇报”。但如果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而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概,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亦具有了君子风度。

    模糊应答以收缩性大、变通性强、语义不明确的语言,回答一些不能直接回答又必须回答的问题,从而化解矛盾,摆脱被动的局面。

    七、以理拒之

    对于那些有意刁难、别有用心的问题,有的时候主持人没有必要掩饰心中的反感和左右为难,也不必绞尽脑汁地思考应对之计,可以直接指出对方的问话不合时宜或者没有礼貌,暗示这种不合理的提问会给别人带来难处,从而正面拒绝回答该问题。

    例如,在一个相亲节目中,一个现场观众问一个女相亲者:“是不是一个月也不洗一次衣服?”等嘉宾回答完以后,主持人立刻说道:“请不要对女孩子提如此刻薄的问题。”这就引导观众能够大度地去包容一个人,不再随便提问,而且也维护了女相亲者的尊严。

    应对敏感性话题的解决办法很多,主持人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而不要拘泥于形式,从而保证各方面的畅快沟通。

    第六节:应付恶意刁难

    主持人在节目主持过程中,一般都能得到嘉宾和受众的积极配合和热心支持,但也不排除会遇到一些恶意的诘问和故意刁难。这时候,没有经验的主持人比较容易束手无策地出丑或出洋相,但如果能用一些技巧来回应对方,反击对方,使对方哑口无言,从而使主持人从不利局面转为有利局面。

    下面介绍几种应对对方恶意诘问和刁难的方法技巧:

    一、正面反击

    在特定场合中,当对方因某个问题恼羞成怒,对主持人进行责问或人身攻击时,主持人不必脸红脖子粗地与之对骂,那可能就正中了对方的下怀。主持人应该沉着镇定,采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技巧,针锋相对地予以坚决的回击。这样既维护了主持人的人格尊严,又在论辩所涉及的是非曲直面前不让步。

    例如,当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已经传播开时,英国教会召开了一次会议,围攻进化论学说。会议进行到最后一天,一位主教为挽回败局,对科学家赫胥黎进行了人身攻击,他说:

    “赫胥黎教授就坐在我旁边,他是想等我一坐下来就把我撕成碎片的,因为照他的信仰,他本来是猴子变的嘛!不过,我倒要问问,这个猴子子孙的资格,到底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呢,还是从祖母那里得来的呢?”

    这是一种典型的人身攻击,主教并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企图侮辱对方的人格。对此,赫胥黎教授这样回击道:

    “我断言——我重复断言:要说我是起源于弯着腰走路和智力不发达的可怜的动物,我并不觉得羞耻;相反,要说我起源于那些自称很有才华,社会地位很高,却胡乱干涉自己所茫然无知的事物,任意抹杀真理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可耻。”

    赫胥黎面对人身攻击,勇敢地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针锋相对,理直气壮,义正词严地予以驳斥,使主教现出了色厉内荏的原形。

    二、类比式回击

    有时,当你在某个方面持不同意见时别人往往不是正常地提出来,而是用一种恶意的方式进行责问或攻击,你可用对方所熟悉的相类似的事物进行类比,指出其共同点,对方自然就无话可说了。

    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法拉第,他的发现为电磁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所以很多地方都邀请他去作电磁应用理论演讲。一次法拉第作完演讲后,一个资产阶级的贵妇人有意挖苦地指责说:“教授,你讲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法拉第冷静地反驳道:“夫人,你难道能预言刚生下的孩子有什么用处吗?”话音刚落,那位贵妇连忙悻悻地走开了。

    法拉第就这样采用反问的方式回击了贵妇人的恶意嘲讽。不难看出,法拉第的反问融合了众所周知的常识,刚生下的孩子谁也无法预料他的未来,无疑一种新生的理论当然谁也无法预料它的巨大作用。正是这个反问,既讽刺了贵夫人的极无知,又揭露了贵夫人的不良用心,因而产生了巨大的攻击力量。

    三、影射式回击

    有时别人可能用指桑骂槐的方式对你进行人身攻击,侮辱你的人格。对此,你如果质问对方,正面回击,可能正中对方下怀,他可以说:“我并没有指你,你为什么要往自己头上硬扯。“要回击这类人身攻击,最好的办法也采用同样含沙射影的方式反击对方。请看下例:

    有一伙人从某地火车站出来,到了车站广场的摊点上想买几只烧鸡在途中吃。买主里有男有女,也都很年轻。他们买烧鸡时,对女老板说:“嘿,你这摊上卖得还真全啊!还有野鸡呢,你这野鸡肉香不香啊!想不到你们这地方还出这么漂亮的野鸡,这野鸡的肉多嫩呀!老板,怎么个卖法呀?可不可以送货上门啊!”说完后,他们一伙人都很无聊地笑了起来。

    女老板很清楚这伙人居心不良,把自己比作“野鸡”,如果直接骂他们几句,就会被指责不文明经商;如果不回敬几句,就很可能有更难堪的场面出现。于是她不卑不亢地说:“我们这里不出野鸡,只加工野鸡,这里的野鸡都是用火车从外地运来的。运来的野鸡都是活的,所以稍不留神就会被野鸡啄着,这些东西毕竟是野物嘛,又不通人性。我们在加工野鸡时,对那些野性大的野鸡先开刀,然后用开水烫,接着把它的毛扯光,乘热就开膛破肚,接下去就是烧烤熏煮。你们问问你们这两位小妹,她们刚刚尝过了。你们如果吃着好的话,就欢迎多买几只,我可以优惠点卖。你们除了自己吃,多余的带回去送给亲友,不是也算帮我们送货上门了吗?”

    那些恶意挑逗者听了这番滴水不漏的回答之后,暗冒冷汗,只好强打精神说:“好!够份儿,老板娘的货漂亮,人漂亮,话更漂亮。”说完以后还真乖乖地买了几只烧鸡走了。这位老板娘就是采用了含沙射影的语言技巧,把“野鸡”的雅号送了回去,巧妙地回击了指桑骂槐的发难者。

    四、假言推理式反击

    假言推理式回击就是运用逻辑中的假言推理,对对方的无礼责问进行反击。这种反击方式使对方哑口无言,无可置否。

    一次,一位专门在细节问题上吹毛求疵的批评家批评马克·吐温说:“你为什么撒谎?”面对这一毫无根据的无礼责问,马克·吐温说:“如果你不会说谎,没有说谎的本事,那么就无法判断我说谎;只有在这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才这样明目张胆地武断指责。”

    不难看出,马克·吐温的驳斥运用了两个假言推理,即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虽然这两个推理责问的内容省略了小前提和结论,但仍然非常清楚明白。第一个推理动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即如果你不说谎,没有说谎的本事,那么就不可能判断我说谎,所以你会说谎,你有说谎的本事;第二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则用了肯定条件式。即只有撒谎经验丰富的人,才会明目张胆地武断指责他人撒谎,你明目张胆地武断指责他人撒谎,所以你是有丰富撒谎经验的人。这两个假言推理前提真实,形式正确,互相印证,彻底揭露了责问者卑劣的灵魂,无情地驳斥了真正撒谎者的无理责问,因而显示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五、对比式回击

    对方对你的某个方面进行指责或攻击时,你可以找出对方不反对的相反的另一个事物,两相对比,从而指出对方言论的荒谬。

    下面给大家看一个前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以尼古拉二世的“我们”驳斥别人对他是一个集体主义者的否定的事例。

    在一次朗诵会上,马雅可夫斯基朗诵自己的新作后,立即有一个人责问道:“马雅可夫斯基,你说你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可是你在诗里却总是‘我’、‘我’……这是为什么?”马雅可夫斯基当即驳斥道:“尼古拉二世却不然,他讲话总是‘我们’、‘我们’……你认为他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吗?”

    显然,那个人以马雅可夫斯基诗中“我”作为依据来指责他不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可见其用心之恶毒。然而马雅可夫斯基以常用“我们”字眼,然而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的尼古拉二世作为理论依据反驳,这就与那人指责的内容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刻地阐述了是不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并不取决于使用“我”与“我们”的字眼,而是要看他的实际行动。这就彻底地驳倒了指责者责问的依据,所以其责问也就崩溃了。

    六、绵里藏针式回击

    当你被对方用恶语攻击,受到伤害,遭到人格侮辱时,应该处变不惊,从容镇定。回击时,语气和态度要比较温和,而其中表达的内容却有比较强硬的成分。这种绵里藏针的回击,往往可以以柔制强,挫败对方的攻击,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例如,夏夜已深,许多人仍坐在广场上乘凉。这时,一位天文学家仰面朝天慢慢地向广场走来,专心致志地观察天上的星辰。在他的前面有个又大又深的土坑,天文学家没有发现它,一脚踩空,掉了下去……

    周围的人见了哈哈大笑,有人挖苦地说:“瞧,癞蛤蟆掉进深坑里,四脚朝天。”有人嘲讽道:“书呆子,你自称能认识天上的东西,却不知道脚下面是什么,你研究学问得益真大啊,跌进坑里就是你的学问给你带来的好处吧!”众人又哄笑起来。

    只见这位天文学家从坑里爬上来,拍了拍身上的土,镇定地回答说:“只有站得高的人,才有从高处跌进坑里去的权利和自由。没有知识的人,本来就躺在土坑里,从来没有爬出来过,又怎么能从上面跌进坑里去呢?”众人哑然。

    这位天文学家面对众人的侮辱和嘲讽,没有气急败坏地与之对骂,而是以学者的睿智从一个惊世骇俗的哲理角度,从容不迫地回击了嘲讽者的无知与无聊。语气与态度虽然温和,但回击的锋芒却异常犀利。

    七、归谬法反击

    归谬法反击就是顺着对方的指责,推出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指责是无理的。既回击了对方的指责,又使对方的意图彻底暴露出来。下面就是运用归谬法进行反击的一个例子。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的时候,一反动法官极其恶毒地责问他说:“马克思、列宁是外国人,你却大讲外国人的主义,这不是卖国吗?”面对敌人的诬蔑,王若飞同志从容不迫地驳斥道:“法官先生,您简直太可笑了,可笑得令人齿冷。你竟然无知到这种程度,真是令人惊奇。对你说话,我们得讲一点普通的常识:马克思是德国犹太人,他在德国不能立足,曾在巴黎进行革命活动,后来又寄居英国伦敦。他在英国参加工人运动,英国工人阶级很欢迎他。照你的说法,英国工人阶级把自己的国家出卖给了马克思。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在俄国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反动的沙皇统治,赶走了德国侵略者。难道列宁赶走了德国人,又把俄国卖给了德国人?法官先生,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真理,哪国需要就在哪里发展,谁也阻止不了。”

    不难看出,王若飞同志在这里运用了归谬法驳斥反动法官。王若飞同志运用的归谬法是:如果我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照法官的说法是卖国的话,那马克思在英国参加工人运动,受到英国工人的欢迎,英国工人是卖国;列宁在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并赶走了德国侵略者,列宁也是卖国,然而英国谁也没说英国工人卖国,俄国谁也没说列宁卖国,由此可见,我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根本不是卖国。王若飞同志运用了归谬法,既彻底暴露了反动法官指责内容的极其荒谬性,又彻底洗刷了反动法官所强加的罪名。

    八、以毒攻毒

    世界上常有一些人出于某种目的,或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造出“谣言”来攻击中伤别人,使对方背上莫须有的罪名。这时如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即针对对方捕风捉影造出的“谣言”,用同等手法也为对方编造一个触犯众怒的谣言来回敬,使对方在公众面前失去可信度,其谣言也不攻自破。请看下例:

    1917年某日,马雅可夫斯基遇到一个头戴小帽、手提钱袋的女人正在大声嚷嚷,恶毒地诬蔑中伤布尔什维克。马雅可夫斯基见状,当即径直扑到这个“鼓动员”跟前说:

    “抓住她!正是她,昨天把我的钱袋给偷跑了。”

    那女人惊慌失措地说:“您是说哪儿话来,您认错了吧!”

    马雅可夫斯基坚持说:“没错,没错,就是她。戴着绣黄花的帽子,偷去了我25卢布。”

    围着那女人的人群渐渐地四散而去。当所有的人都走光的时候,这女人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对马雅可夫斯基说道:“我的上帝,先生您瞧瞧我吧,我可真是头一回看见您呀!”

    马雅可夫斯基答道:“可不是吗,太太您才头一回看见一个布尔什维克,却就大谈特谈起布尔什维克们来了……我可劝您回家后别拿您的女厨娘出气。”

    马雅可夫斯基采用以毒攻毒法,使对方的图谋无法得逞。

    九、以谬制谬

    以毒攻毒只有一定的场合才能使用。有时候,对方的观点仅仅是一种错误的谬论,其本意并非恶意伤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采用含蓄的态度,以对方致谬的逻辑概念,如法炮制一种同样幼稚可笑的谬论,以期提醒对方,让对方从中自悟。

    传说战国时期秦国有个机智聪明的小孩,名叫甘罗。有一天,他看见在宫廷做事的爷爷在后花园里踱来踱去,不停地叹气,便问其因。当他得知是由于秦王要吃公鸡生的蛋而急坏了满朝文武官员时,便自告奋勇要替爷爷上朝。

    第二天一早,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

    秦王问:“小娃娃到这里来捣什么乱!你爷爷呢?”

    甘罗回答:“大王啊,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让我替他上朝来了。”

    秦王哈哈大笑说:“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呢?”

    甘罗反问:“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甘罗仿照秦王荒唐的论据进行同理论证,以谬制谬,他所造出爷爷生孩子的一个论据,和公鸡生蛋的论据同属于荒谬绝伦,甚至要比秦王的更荒谬,所以,秦王自然无言以对,便放弃了要吃公鸡蛋的念头。

    十、巧转话锋

    在一生中,没有谁敢说自己什么都懂,所以当那些心怀叵测者向你发难时,如果你确实无法回答,便可借助“巧转话锋”的方法。这样无论遇到什么类型或出自什么样动机的发问,你都不至于在人前丢失颜面。

    有一回,有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向瑞士大教育家彼斯塔洛奇提出一个伤脑筋的问题:“你能不能看出一个小孩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然能。”彼斯塔洛奇干脆地答道。“如果是个小姑娘,长大一定是个妇女;如果是个小男孩,将来准是个男人。”

    彼斯塔洛奇遇到的是一个无聊且棘手的提问,对于这样的提问,哪怕再高明的教育家也无法笼统简单地用一两句话做正面作答。但彼斯塔洛奇却用大智若愚的“大实话”(实际上就是巧转话锋),来回击他。本来这个问题会使彼斯塔洛奇很难堪,但他却反而把提问题的人置于可笑的境地。

    主持人作为访谈以及节目的主导者,难免偶尔会遇到恶意刁难的情形,但是若掌握上述十种技巧,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泰然应对。

    第七节:应付别人讥讽

    当你受到别人讥讽时,该如何对付呢?有的人会默默无言,有的人会破口大骂。其实只要掌握了反击别人讥讽的方法和技巧,你在遇到此种情况时,就会处乱不惊,应付自如。下面介绍当我们在主持节目现场被别人讥讽时的应对之术:

    一、转移推论

    转移推论是在别人讥讽自己时,针对对方提出的具体问题,从其他方面进行回答或给予反击的方法。

    转移推论这种方法要求首先对对方提出的问题或论点要有准确的分析,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回答或反驳;其次,作出的回答或反驳要言之有理,机智尖锐。请看下例:

    俄罗斯著名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童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成名之后,仍然过着简朴而单调的生活,不讲究衣着,每天坚持研究学问。

    一天,一个不学无术、专门讲究吃穿的人见到罗蒙诺索夫衣服破了个洞,便口带讽刺的语调挖苦地说:“先生,从这个洞里可以看到您的学问吗?”面对讥讽,罗蒙诺索夫平静地回答说:“不,先生,从这里只能看到你的愚蠢。”

    罗蒙诺索夫的回答,机智地将对方带有恶意的言辞,转移到对方身上,从学问到愚蠢,将对方反驳得无言以对。

    二、针锋相对

    即对方在讥讽自己某一方面时,自己也对其在这一方面进行讽刺。对方戏谑的发型服饰,你也必以其发型服饰为回讽目标;对方拿你姓名字号开心,你也以他的姓氏做文章。这种方法常能使对方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

    相传于谦少时才思敏捷。一日,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三岔,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后就说:“三角如鼓架。”于谦反击说:“一秃似擂槌。”再如有位尚书大人见解缙身着绿衣,便挖苦道:“出水蛤蟆穿绿袄。”解缙见尚书老态龙钟、身穿红袍,立即对答说:“落汤螃蟹着红袍。”这种针锋相对的反讥,能使对方自食苦果。

    三、以退为进

    面对对方不友好的讥讽,不妨退一步予以承认,之后用对方的逻辑反击对方。例如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后,赫胥黎竭力予以支持和宣传,因此被教会诅咒为“达尔文的斗犬”。在一次辩论会上,宗教头目见到赫胥黎步入会场,便骂道:“当心,这只狗又来了!”赫胥黎轻蔑地答道:“是啊,盗贼最害怕嗅觉灵敏的猎犬!”其潜台词就是:“是的,我是猎犬,而你是盗贼,盗贼最怕猎犬!”这就对宗教头目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变被动为主动。

    当然,在主持节目时,我们不能如此的攻击他人,但这种以退为进,当被动为主动的反击方式可为我们应付他们讥讽时,才是供一种反击的方法。

    四、对比反击

    对比型反击是指将两种彼此相反或相似的事物或事情凑在一起形成正反两方的规律交叉和逻辑交叉。再从交叉点中抓住玄机,以反诘的方式折射出对方的悖谬,从而使得自己正确的观点通过合理衬托而显得更为鲜明突出。请看下例:

    英国诗人乔治·莫瑞是一位木匠的儿子,他很受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尊重。他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这在当时的英国是很少见的。

    一天,一个纨绔子弟和他在一处沙龙相遇,那纨绔子弟对诗人嫉妒异常,欲恶意中伤他。

    他对莫瑞说:“对不起,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木匠?”

    诗人回答说:“是的。”

    纨绔子弟便不怀好意地问:“那你父亲为什么没有把你培养成木匠?”

    莫瑞马上意识到他的意思,便问他:“对不起,阁下的父亲想必是绅士?”

    纨绔子弟傲气十足地说:“是的!”

    莫瑞立即予以反击:“那你父亲怎么没有把你培养成一位绅士呢?”那纨绔子弟哑口无言。

    这位纨绔子弟的发问显然是无聊的,对于无聊人的无聊发问,如果诗人作正面回答,那岂不越答越无聊?诗人毕竟是诗人。在正面回答与反诘中,他选择了后者。根据对方的逻辑进行反问,使纨绔子弟丢人现眼,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五、击其要害

    即针对对方错误观点和嘲讽攻击,运用点睛之语,点明本质和要害之处。例如,苏联首任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是一位出身于贵族的外交家,在一次联大会议上,英国工党一外交官向他发难,说:“你是贵族出身,我家祖辈是矿工,我们两个究竟谁能代表工人阶级呢?”只听莫洛托夫不慌不忙地说:“对的,不过,我们两个都当了叛徒。”莫洛托夫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纠缠表面词句,而是抓住各自都背叛了原来阶级这一实质问题,一语中的,使对方陷入窘境。

    六、反其用意

    反其用意是指当对方讥讽自己时,接过对方话题反其意而用之。这常使对方处于被动的局面。

    例如,16世纪初美国议会中赫赫有名的“毒舌家”蓝道勒夫议员有一天与其政敌克林在一条横跨在泥泞道上的跨板上相遇。两人同时上这跨板,而跨板宽只允许一个人单行,但谁也不愿自己先让步。最后,克林先开口道:

    “我是绝对不会为恶徒让道的!”

    蓝道勒夫回答说:

    “我经常让道给恶徒呀!”

    说着,他就走下跨板,让克林走过去。

    表面上蓝道勒夫做了让步,但他是给“恶徒”让道,对方反而被嘲弄了一番,不得不居下风。

    七、因果类推

    因果类推反击是指当对方出言不逊、说话带刺时,巧将对方所形成的因果逻辑脉络借为己用,将对方之“果”引作为自己之“因”。通过此“因”的反唇相讥,再派出新的“果”,以此讽刺对方。其主要特点是以对方之“果”为“因”,充分利用前“因”为玄机进行发挥。

    萧伯纳身体很瘦。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小宴会,一个脑满肠肥的资本家蓄意取笑他,却被作家一句话顶得体无完肤。资本家见了萧伯纳便说:“啊,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现在正在闹饥荒!”萧伯纳马上反击道:“嗯,先生,我一见到您,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的原因。”

    既然瘦是因为正在闹饥荒的结果,那么,类推的结果自然是:胖就是闹饥荒的原因。关键在于你当时有没有这种快速反应的反唇相讥的应对能力,看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及时地组织语言。在上则故事里,无聊的资本家本想刻薄地讥笑一下萧伯纳的瘦小和穷困,想不到萧伯纳在语言驾驭能力上非同等闲之辈。他正是以因果型反唇相讥的快速反应,使资本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八、反向对比

    反向对比是利用对方语言的逻辑将事物的本与末进行交叉对比,或对同一事物进行反向逻辑的交叉对比,使真理与荒谬的定位在你所运用的反击法中更向你的观点贴近。请读下面的例子: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俭朴,常常戴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出现。有个家伙嘲笑他道:“你脑袋上边的那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顶帽子吗?”

    安徒生立刻回敬道:“你帽子底下那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个脑袋吗?”

    安徒生在应对居心叵测者的语言挑衅中,把机智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紧紧抓住对方出言不逊又不成道理为玄机,根据对方之“物”反“敬”对方一“物”,再利用两事物彼此极其形象的反向对比,使对手无为回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主持人一般不会遭遇被讥讽的情况,还是需要对此有所了解,以备不时之需。

    第八节:失    言

    “人有失足,马有乱蹄”,口若悬河的主持人,也难免会一时失言,有时甚至会举止失当。虽然个中原因不同,但后果却相似:贻笑大方,或引起纠纷,有时甚至一发不可收拾造成严重的后果。

    失言是不可避免,但只要积累经验、掌握技巧,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失言所带来的恶劣影响,甚至于产生出乎意料的特殊效果。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应对方法:

    一、更换题旨

    当失言时,如能更换题旨把失误的话语进行别致的解释,就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有一次,主持人袁鸣随节目组到海南,主持“狮子楼京剧团”建团庆典并进行现场拍摄。下面是节目开场的一个片断:

    袁鸣:现在我荣幸地向大家介绍光临“狮子楼京剧团”建团庆典的各位来宾——今天参加庆典的有海南师范学院的党委书记南新燕小姐!

    (话音刚落, 台下缓缓站起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全场顿时一片哗然 )

    袁鸣:(歉然一笑)对不起,我这是望文生义了——不过(略顿)南教授的名字实在是太富有诗意了。一见到南新燕三个字,我立刻就想起了两旬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南飞之新燕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而且我觉得,今天我们这里也出现了类似的情景:京剧一度是清末宫廷的艺术,一度是流行在我国北方的戏曲,但是现在已经从北方到了南方,跨过琼州海峡,飞到海南,而且在这里安家落户了——这又是多么美妙的画面呀!

    (顿时掌声欢呼声四起)

    袁鸣在这里巧妙的引了一个比喻,在众人面前不知不觉中更换了题旨,巧妙地补救了自己的失言。

    二、声东击西

    当失言时,不对失言进行单纯的肯定或否定,而是进行客观的解释,声东击西,一般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前美国总统里根在向记者谈论健康的奥秘时,不自觉信口开河道:“除了运动,我的另一个习惯是不吃盐。谁要想保持身体健康,最好不吃盐或少吃盐。”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全国盐业者的齐声抗议,引发了一场“食盐风波”。在众怒未平之时,盐业研究所所长出面替总统作了解释:“吃盐对人体是有好处的,而里根总统遵照医生叮嘱不吃盐也是情非得已。每个人的情形不同,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决定食盐的多寡。”

    所长并未否定总统的话,而是作了一个颇为客观的解释,巧妙地消除了总统言语失误带来的风波。这就是圆话的补救术。将失误之言采取声东击西的分析,巧妙挽救了言语失误。很多话题的解释可以是多方位的,所以主持人一旦发现自己的话有失偏颇,就要及时进行解说弥补,一方面自圆其说,另一方面也照顾到访谈对象以及现场观众的情绪。

    三、复位圆场

    主持人在某些场合,在数量、级别等方面发生口误是非常常见的失言形式,采用“复位法”是应付这一类失言较为有效的方法。

    例如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黄石市演出。在他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员错把“黄石市”说成了“黄石县”,引起了听众的哄笑。在笑声中,马季登台演出。他张口就说:“今天,我们有幸到黄石省演出……”这话把哄笑声中的听众弄糊涂了。正当大家窃窃私语时,马季解释道:“方才,我们的一位演员把黄石市说成县,降了一级。我在这里当然要说成省,给提上一级。这样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几句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马季机智巧妙地圆了场,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

    把该地区的行政级别降了一级,这显然会影响到该地人民的情绪。马季成功地使用了“复位法”,把被降了一级的“黄石县”升高一级说成“黄石省”,巧妙地圆了场,同时把观众们的情绪再次调动起来。

    四、特解反击

    补救错话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利用特定环境,特定的解释使错话转意,给对方以猛烈反击。只要解释得合情合理,错话就不错了。有时甚至可以把“错话”说成是自己故意说的。

    为纪念人民艺术家老舍诞辰,人民艺术剧院赶排了话剧《骆驼样子》。在首场演出开幕式上,主持人作了一段即兴演讲,对祥子的艺术形象进行阐述:“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在这样残酷的社会里,老舍的命运当然就只能是一片风雨中哆嗦的树叶!”

    台下马上就有人纠正他的口误:“是祥子,不是老舍!”

    主持人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他马上“承认”错误:“是的,应该是祥子像风雨中哆嗦的树叶。但我说得也不错——大家可能不会想到,就在老舍先生写《骆驼祥子》三十年后的1966年,他会遭遇到和样子一样的社会的暴风雨!面对文革的暴风雨,他的命运也曾如风雨中哆嗦的树叶!但和祥子不一样的是,老舍先生没有堕落,而是以死抗争,用生命为中国知识分子画上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感叹号!”

    台下立刻阒然无声,刚才还嘈杂的剧场顿时弥散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主持人在表面上“承认”错误后,紧接着语意一转,点出祥子和老舍之间的对比意味:祥子在自然的风雨中哆嗦,老舍在社会的风雨中哆嗦;祥子在风雨中堕落,老舍在风雨中抗争。观众便不会再去计较主持人口误,反而会被老舍对命运的抗争所震撼。

    这位主持人在这里就采用了特解反击的方法,既为自己的失言找到了恰当的理由,又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五、及时补充

    主持人因为说话明显不符实际或有欠公允造成失言局面时,可及时对自己的言语进行补充,使之变得充分且有理有据,从而让访谈对象及观众信服。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1981年,白宫突然得到里根遇刺的消息后,总统办公厅一片慌乱,不知所措。富有经验的国务卿黑格出来维持局面。黑格曾任美国驻欧洲部队司令,脱下军装后又当上了国务卿,一向以果断、稳重而知名。但他听到里根被刺的消息,也慌了手脚,还闹了个笑话。

    一个记者问黑格:“国务卿先生,总统是否已经中弹?”

    黑格回答:“无可奉告。”

    记者又问:“目前谁主持白宫的工作?”

    黑格答道:“根据宪法规定,总统之后是副总统和国务卿,现在副总统不在华盛顿,由我来主持工作。”

    这一回答引起了轩然大波,记者们议论纷纷。另一个记者马上又问:

    “国务卿先生,美国宪法是不是修改了?我记得美国宪法上写明总统、副总统之后,是众议院院长和参议院院长,而不是国务卿。”

    黑格听后明白是自己失言,急中生智反问道:“请问在两院院长后又是谁呢?他们都不在白宫现场,当然由我来主持了。刚才为了节约时间,少说了一句话而已。”

    黑格因为情势急迫,疏忽了宪法中关于国务卿主持白宫工作的规定,结果被记者抓住把柄,加以刁难。此时黑格如果承认自己记错了宪法上的规定,显然有失一位国务卿的颜面。于是他急中生智,迅速补充了一个必要的条件——众、参两院院长都不在白宫,所以由国务卿主持工作也就合情合理了,顺利摆脱了不利的局面。

    六、转移焦点

    当主持人言语有失误时及时进行另一种解释,转移对方的注意焦点,使对方对失误的注意力就转移到新解释上,于无形中减轻失言的严重性。

    美国国务卿季辛吉是一位成功的外交家。一次,他在接受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时,说起自己成功的外交施政时,竟夸口说道:“美国人崇尚只身闯荡的西部牛仔,而单枪匹马向来是我的作风,或者说是我技能的一部分。”此番话一经报导发表,马上引起轩然大波,连一贯赞赏季辛吉的人们也不满于他自大喜功的轻率言论。然而,季辛吉毕竟是季辛吉,他不但沉住了气,还明智地主动接受采访并乘机声明:“当初接见法拉奇是我平生最愚蠢的一件事。她曲解了我的话,拿我来做文章罢了。”

    季、法两人的话,究竟谁真谁假,外人一下子丈二摸不着头脑。这便是一种转移别人注意力的方法。它可以减轻失误的严重性。但在一般情况下,应用此法应该谨慎,因为它实际上是诿过于人,不到万不得已最好少用,以免有损于自己声誉,失去他人的信任。

    七、及时改口

    “及时改口”是补救言语有失的妙法。只要主持人及时发现错误,就能掩饰言语失误,避免出丑。

    前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时,由于旅途疲乏在欢迎宴会上他竟闹出不可原谅的笑话:“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人民而感到非常高兴。”顿时场内一片寂然,众人面面相觑,不明就里。有人低声提醒总统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们是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尽管当时他并未去过玻利维亚,但听众还未反应过来,他的口误就已经淹没在他接下来的滔滔大论之中了。

    里根在这里很好地采用了“及时改口”的补救办法,使他的失误没被听众意识到之前就已被淹没了。

    八、调换视角

    在评价别人时,因在某一方面失言而令对方不快,可及时调换视角,肯定或赞赏对方其他方面的优势,以此作为补偿。这会使对方对主持人的失言不放到心上。这里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例如,一个高高瘦瘦的小姐新买了一件掐腰的短上衣,兴冲冲地邀女友小王品评。小王见她穿了新衣越发状如衣板,不禁脱口说道:“这件衣服并不适合你。”对方顿时拉长了脸。小王见状自责,转而笑吟吟地说道:“像你这样苗条又修长的身材,如果穿上那种宽松肥大长至膝下的衣服,就会越发显得神采飘逸、潇洒大方了。那些又矮又胖的人就穿不出这种气质来。”

    小姐听罢顿时转怒为喜。

    小王对女友的新衣服给出“并不适合你”的冰冷评价,即使确实如此,也很难让对方接受。还好,唐突的小王赶快说出了“不适合”的原因:是因为女友的身材太苗条、太修长造成的。为了突出女友的这一优势,还捎带提了提“那些又矮又胖的人”作衬托。对方的新衣服虽然被贬低,但在身材上受到的赞美已足令她转怒为喜了。

    九、添言减字

    将自己说过的“错话”添言减字,让意思改变,是巧妙改口的另一个招数。

    隋唐时,秦琼贫病交加晕倒在单家庄。单雄信救起他,说起自己久仰秦琼的大名,但苦于不曾谋面。秦琼脱口而出:“正是在下。”话一出口他便后悔了——怎么能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身份?于是他又很快在后面添了四字,改成“正是在下同衙朋友”,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身份。

    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名剧《雷雨》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鲁侍萍再次见到失散多年的儿子周萍时,心情激动,不自禁地呼出声:“萍……”但她立刻意识到母子两人身份悬殊,周朴园也不可能让她认这个儿子。于是强忍悲痛,改口道:“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一场风波消失于无形。

    这种在文字上增文减字的技巧,需要说者冷静、机智,随机应变。

    十、承认错误

    勇于承认错误的人永远都是受欢迎的,以坦率道歉来补救过错,以真诚检讨来赢得宽恕,比遮遮掩掩、文过饰非要高明得多。当你不小心说错话,不妨公开承认错误,相信大家都会欣然接受。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女儿玛格丽特曾开过一次演唱会,被评论家休姆批评得一文不值。杜鲁门一气之下写了封信去责骂休姆,称他是“蹩脚的评论家”,“希望有朝一日遇上你,那时,小心你的鼻梁。”这封信被休姆公开于世,总统形象一落千丈,杜鲁门明智地选择了公开道歉的方式,他诚恳地对人民说:“我的感情十分脆弱,有时候会控制不了自己。”

    总统这样的作为非常难得。他不仅不因上次的出言不逊而失去民众的支持,更因自己的一腔真情换来了更多的支持者。这也验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以上十种挽救失言的方法只是众多技巧和方法中的一部分,当主持人失言时,就需要灵活应变,这样才真正能使“失言”成为“实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