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子的八种命运-天之骄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常言说:龙生龙,凤生凤。天子似乎生来就是天之骄子,其实不然,成龙也好,成虫也罢!除了自身努力之外,关键要看帝国的主人——皇帝给不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否则,即便天纵之才也难有施展机会。因而,虽然皇子当中不乏天资卓越者,但有机会驰骋沙场、治国安邦、青史留名者,实属凤毛麟角。

    黄须儿立志为将·遭冷遇愤懑而亡——魏武帝曹操第二子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这两句诗出自大诗人王维的《老将行》,诗中描写了一位夺胡马、射猛虎,誓与“黄须儿”一较高下的英雄少年。由此可知,“黄须儿”亦非等闲之辈,他便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任城威王曹彰。

    曹彰,字子文,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第二个儿子。因为胡须发黄而被父亲唤作“黄须儿”。

    若是与大哥曹丕、弟弟曹植比较起来,曹彰显得不那么斯文。

    他自幼不喜欢读书,只好舞刀弄枪,练习武艺,不但体力过人,而且弓马娴熟,战斗力颇强,竟能空手搏猛兽。曹彰性格坚毅,遇险从不畏缩,有着一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韧劲,小时候就曾多次随父出征,斗志昂扬,犹如初生牛犊。

    曹孟德文才武略,发展全面,眼看儿子如此重武轻文,心中生出不满之情。一次,曹彰又扔下课本,跑出去打炼筋骨了。曹操很生气,批评说:

    你小子不惦记读书识字,追慕圣人之道,却成天在这里舞枪弄棒,不务正业,空逞匹夫之勇,即便练成一个肌肉男,又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呢?还不赶紧回去看书去!

    曹彰怏怏不乐,很不服气地对身边的跟班说:

    “大丈夫就应当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统帅千军万马,驰骋大漠,驱逐戎狄,建功立业,怎么能去想着做个博士呢?”

    可见,曹彰虽然不好读书,但却并非纨绔子弟,而是一位壮怀激烈的有志青年。

    有一回,曹操问起儿子们将来的志向。众人纷纷表态,有想做文学家的,有想做政治家的,唯有曹彰豪气冲天地说道:

    “想当大将!”

    曹操又问:“那么如何才能当好大将呢?”

    曹彰大声回答:“身披铠甲,手持兵刃,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率先垂范,体恤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如此,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大将。”

    曹操大笑,心想:这孩子虽然有些好战倾向,但却是个憨直之人。带兵打仗,当是一个好手,但若是玩权术、搞阴谋、当领袖,却是万万不能的!

    曹操于建安十三年(208)的时候彻底灭掉袁绍集团,晋封丞相,权倾朝野,炙手可热。五年之后,再进魏公。然而,他却仍不满足,试图更上一层楼。

    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给大汉臣子打招呼,让他们联名给形同傀儡的汉献帝上了个折子,内容无非是对魏公的功德大加歌颂:“极天际地,伊、周莫及”,接着要求晋其爵为王。献帝怎敢不从。曹操装模作样地退却再三后,粉墨登场,受魏王之爵,享受天子礼仪。曹丕成为王世子,曹彰被封为鄢陵侯。

    当年,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的残余势力依旧盘旋在河北、山西一带,曹操乘胜北进,将其击溃。袁熙(袁绍第二子)与三弟袁尚,一头扎到辽西乌桓首领蹋顿的怀抱。

    曹操力图斩草除根,遂亲自远征乌桓,大破之,虏获军队和民众达二十余万口。曹操从中挑选精壮者入伍,并扣下他们的老婆孩子为人质,然后全都掳往内地。

    建安二十三年(218)四月,代郡(今山西阳高县西南)地区的乌桓部落举起反叛大旗,试图脱离汉朝控制,并得到了风头正盛的鲜卑部落酋长轲比能的支持。

    曹操任命曹彰为北中郎将,代理骁骑将军,率兵征讨乌桓。临行之前,父亲叮嘱儿子:“在家期间,你我是父子关系,如今你受命出征,咱们可就是君臣关系了。你要遵守王法,切不可任性胡来,若是犯法,莫怪为父无情。”

    曹彰拱手答道:“儿臣谨记。”

    曹彰不敢怠慢,日夜兼程地赶赴前线。刚刚走到涿郡(今河北涿州市)时,突然遇上数千乌桓骑兵,一场遭遇战拉开帷幕。

    由于曹彰行军过快,所以此时大部队还未赶到,手中只有步兵千人,骑兵数百。谋士田豫献策:我军兵少,且又鞍马劳顿,故而只宜凭险据守,以待后援。曹彰称善。

    曹彰所部多为步兵,长于防守,乌桓方面全是骑兵,短于攻坚。因而,乌桓骑兵在扑腾了一阵子之后,就撤走了。

    不久,后续部队赶到,曹彰立即率兵追击,策马飞奔,弯弓射箭,应声而倒者不计其数。战斗持续了大半天,曹彰愈战愈勇,身中数箭却毫无惧色。

    乌桓骑兵虽然骁勇,却敌不过作战勇猛的黄须猛男,只能一路退却。曹彰紧紧咬住不放,一直追击到桑干县(今河北蔚县东北,属代郡辖区),距离敌军巢穴(代郡)仅剩下两百余里。

    经过连续作战,汉军已人困马乏。诸将劝道:

    “我军虽胜,却已疲敝,魏王有令,只需退敌,不得轻敌冒进。”

    曹彰却说:“行军作战,哪里能够取胜,剑就指向哪里,何必拘泥于节制调度。如今,敌人退却,尚未走远,我军乘胜追击,必可大破之!若因固守命令而放跑了煮熟的鸭子,非良将也!”

    他随即上马,下令:“行动迟缓者,杀!”

    就这样,曹彰率部,衣不卸甲,剑不离身,马不停蹄地狂奔了一天一夜,终于追上敌军,并大获全胜,杀伤俘获敌军数千。

    得胜之后,曹彰将战利品全都用来犒赏三军,将士们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表示要奋勇杀敌,再创辉煌。

    曹彰杀敌之际,轲比能酋长正率领数万骑兵观战。乌桓若胜,轲将继续支持其反汉,汉军若胜,轲则罢兵和好。结果,黄须猛男的英勇表现,彻底将酋长震慑,轲比能遂表示抛弃乌桓,归附汉朝。经此一战,曹彰威名大震,北方悉平。

    曹彰正欲凯旋,却收到了父亲征调其赶赴长安助战的命令。阿瞒(曹操小名)不在政治中心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呆着,跑到长安干什么去了?

    原来,曹阿瞒远赴长安是去和大耳贼(刘备绰号)干架去了!

    曹操平定汉中张鲁后,以猛将夏侯渊为征西将军,镇守汉中。与此同时,刘备也已将愣头愣脑的刘璋干掉,抢占巴蜀地区。汉中为巴蜀北部门户,意义非凡,却为阿瞒占据,怎能不令他寝食难安。刘备遂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亲自出马,大举进攻汉中。

    曹操深知,刘备近些年大走狗屎运,刚刚占据荆州,后又趁机抢占了巴蜀,势头正旺,此次前来,非比往常,安可小觑!他恐夏侯渊有失,就在该年九月亲自到长安坐镇。战事相持一年有余,后来,刘备与黄忠分进合击,于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汉中易手,成了刘备的地盘。

    阿瞒心有不甘,亲自挥军,试图夺回,却被击退。对于这次战争,《三国演义》当中有着精彩的描述:

    两阵对峙,玄德令刘封出马。

    操骂曰:“卖履小儿,常使假子(刘封为刘备养子)拒敌!吾若唤黄须儿来,汝假子为肉泥矣!”

    这才有了曹操大老远的征调曹彰赴长安助战的事情。

    父亲召唤,军情紧急,曹彰倍道兼行,路过邺城的时候,曹丕见他有些居功自傲,遂对他叮嘱一番:

    “二弟刚刚建立奇功,现在西去面见父王,切不可自夸,千万要低调低调再低调!”

    不难看出,此时的曹丕对这个弟弟还是很爱护的。

    曹彰来到长安,父亲很高兴,笑着问:吾儿此次北征,立下不世之功,来来来,给为父说说你的成功经验!

    曹彰谦虚地回答:“全赖父王威德,三军用命,儿臣不敢贪功。”

    曹操哈哈大笑,摸着曹彰的小胡子说道:

    “黄须小子竟然如此出人意料!”

    虽然曹彰率领得胜之师来到了长安,并且请求带兵出战,夺回失地。但是,曹操却已经放弃了。

    一来,大局已定,他已深感无能为力,二来年事已高,疾病缠身,精力不济。因此,在任命曹彰为越骑将军,留守长安之后,曹操就班师回朝了。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刚走到洛阳的时候,病势加剧,急忙派人召曹彰前来,也许是想要再看一眼黄须儿,却还没等来就去世了,终年66岁。

    曹彰得知父王病危,召见自己,立即奔赴洛阳,心里想着,难道父王要改立自己为接班人?

    来到洛阳后,父王却已去世,遗命仍是世子曹丕接班,曹彰心有不甘,向治丧大臣贾逵询问:“先王印绶何在?”

    贾逵正色道:“世子现在邺城,国家已经有接班人。先王的玺绶不是君侯该询问的!”

    曹彰无言以对。

    不久,曹丕在邺城继承王位。当年十月,汉献帝被迫将皇位让出,曹丕上台,即魏文帝,曹魏政权建立。

    曹彰晋爵为公,后又被封任城王(封地在今山东济宁地区)。

    黄初四年(223)的时候,曹彰进京朝觐,却遭受冷遇。

    原来,自从曹丕得知曹彰曾在洛阳问起印绶的事情之后,就对这个屡立战功的弟弟起了戒备之心,兄弟二人当年的亲密无间不复存在。此次入朝,素来心胸狭窄、猜忌兄弟的曹丕依旧在为当年之事耿耿于怀,迟迟不肯召见他。曹彰眼瞅着别的诸侯王都已朝见完毕,各自回国去了,自己却仍旧被晾在一边,生性刚烈的黄须儿怎堪受此大辱,连日愤愤不平,竟然暴死在京城的府邸。

    曹丕依照汉代东平王刘苍的丧事级别为曹彰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赐谥号“威”,故而史称任城威王。

    宇文招文才武略·为社稷重摆鸿门——北周文皇帝宇文泰第七子

    晋室南渡,北魏分裂,使得那些有着高度文化素养和深远社会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大多留在了南方或是北齐境内,处于西北地区的北周政权则成为文化最为落后的地区,该国的王公贵族也大都重武轻文。

    在这样的不利环境下,北周皇室当中却涌现出了三位诗人,还被后人称作“宇文三才子”,其中一位就是本篇要说的赵王宇文招(另两位为宇文毓、宇文逌)。

    宇文招,字豆卢突,是北周文皇帝宇文泰的第七子。

    从宇文泰的小名“黑獭”,不难看出这位西魏实际掌门人的家庭文化水平应该高不到哪里。然而,他却深知儒家思想对于政权建设的重大意义,故而掌权之后对其大加提倡,做了不少文化工作,试图以此扭转国内粗犷轻文的风气。

    自幼聪慧的宇文招响应老爸号召,博览群书,学写文章,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成为家族当中不可多得的才子。

    宇文招和十三弟滕王宇文逌都很喜好文学,而且十分崇拜大诗人庾信,哥儿俩经常前去拜访和请教庾老师,而且只谈学问,从不涉及权力和金钱,有若布衣之交。

    庾信本是南梁臣子,公元554年时奉命出使西魏。不久,西魏军队攻破江陵,俘虏了梁元帝萧绎和大批王公贵族,庾信一下子变成了亡国大使。

    西魏君臣一向倾慕南朝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后又封侯。南朝文学由此大规模传入西北地区,其中尤以庾信的诗歌风格最为时髦,深受上层人士追捧,人称“庾信体”。

    西魏恭帝三年(556),权臣宇文泰去世,排行第三但却是嫡长子的宇文觉承袭父位。由于宇文觉此时仅有15岁,故而由其堂兄宇文护辅政。不久,专横跋扈的宇文护把魏恭帝(后被杀害)赶下了台,将宇文觉推上了台面,北周政权建立。

    宇文护专权,宇文觉十分不满,试图夺回大权,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丢了小命。宇文护改立宇文招的大哥宇文毓为领导人。

    新皇帝同样试图摆脱宇文护的控制,结果也被弄死。宇文护不知不觉就在四年之内弄死了三个皇帝,堪称“屠龙小斗士”。

    可是,宇文护心狠有余,但却魄力不足,甚至有些变态,依旧不肯自己上台,又立老四宇文邕为帝,即著名的北周武帝。难道他想要让叔叔宇文泰的十三个儿子挨个品尝一下先当皇帝后被杀的滋味吗?

    结果,宇文邕韬光养晦,干掉宇文护,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

    武帝很看重七弟宇文招,接连对其加官晋爵,先是柱国、益州总管,接着是大司空,不久改封大司马,最后晋爵为王。

    建德四年(575),武帝趁北齐后主高纬昏聩无能,国内局势混乱之机,下诏讨伐齐国。

    武帝调兵遣将,以陈王宇文纯(九弟)为前一军总管,荥阳公司马消难为前二军总管,郑公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越王宇文盛(十弟)为后一军总管,周昌公侯莫陈琼为后二军总管,宇文招被任命为后三军总管。

    北周军进展顺利,连下三十余城,却在洛阳金镛城之战被齐军击败,又逢武帝发病,不得不暂时撤兵。

    第二年,武帝再次发动侵齐战争,并将进攻目标调整为晋州(今山西临汾市)。由于齐后主和冯小怜两口子的帮忙,北周军力克晋阳,齐军在后主的带领之下,丢盔卸甲,落荒而逃。

    武帝论功行赏,战功赫赫的宇文招被加封为上柱国(武官最高勋爵)。

    正当北周军准备乘胜进军,北攻晋阳之时,汾州(今山西汾阳市)地区的稽胡部落再次起兵,拥立刘没铎为皇帝,而且还设立年号,组建了领导班子。

    汾州位于晋阳西南,若是周军对其置之不理,则有可能在进攻晋阳的时候侧翼受敌。因此,虽然刘没铎这个草头皇帝成不了什么气候,但是为了保证晋阳之战的顺利进行,武帝还是决定要先将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干掉。

    武帝任命齐王宇文宪和赵王宇文招等出兵进剿。齐王调度有方,三下五除二就将这个小朝廷掀了个底儿朝天,宇文招更是深入虎穴,斩杀敌首刘没铎。

    武帝大喜,将北周最高官衔——“太师”授予宇文招。

    公元578年,突厥图谋南侵北周。刚刚灭亡北齐,统一黄河流域的武帝踌躇满志,准备北上迎敌,试图乘灭齐之余威震慑突厥。谁知天公不作美,武帝突然病逝。太子宇文赟继承皇位。

    宇文赟曾经因为犯错而被父亲痛打,他怀恨在心,竟然在父亲死后,面无哀戚,一边摸着脚上被打的杖痕,一边大声对着棺材嗷嗷:太晚了,死得太晚了!

    宇文赟沉湎酒色,刚上台就一口气册立了五位皇后,一举打破前赵淫棍皇帝刘聪“三后并立”的纪录。

    他奢靡浮华,滥施酷刑,而且是个虐妻狂,经常暴打自己的老婆杨丽华(杨坚的长女)。即位不久就诛杀了国之栋梁齐王宇文宪等大量忠臣名宿。武帝宇文邕苦苦开创的北周盛世很快就被这个混账儿子弄得一塌糊涂了。

    大象元年(579)宇文赟刚当了一年皇帝就玩腻了,将皇位传给了7岁的儿子宇文阐(静帝),自己当起了太上皇,还起了个不伦不类的别号——天元皇帝。

    这一年,天元皇帝正式下令将洺州襄国郡(今河北邢台市)的一万户作为宇文招的封国。

    没多久,纵欲过度的宇文赟一命呜呼。病危之际,他心知小命难保,就紧急在卧室召见亲信大臣刘昉和颜之仪,想向他们托付后事,却因为面部瘫痪,只是哼哼唧唧,说不出话来。

    刘昉是个投机分子,眼见静帝年幼,难以服众,而杨坚不仅是杨皇后的老爸,而且位高权重,素有威名。于是联合杨坚的老同学郑译等人力邀杨坚辅政,颜之仪则认为应由宗室大臣赵王宇文招辅政。刘、郑等人势大,遂假传诏命,任杨坚为左大丞相,都督内外军事,统领百官。

    杨坚开始了篡夺北周政权的步伐。

    眼看着宇文氏的天下就要被外姓之人抢夺,身为皇室子孙的宇文招怎能不心急如焚。为此,他常彻夜不眠,与左右亲信商量对策。正在筹划之际,朝廷诏书下达,召其进京。

    原来,杨坚深恐宗室诸王在地方上起兵对付他,遂趁早出手,以千金公主(宇文招的女儿)将要远嫁突厥为借口,征召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和滕王宇文逌兄弟五人,入朝观礼。

    哥儿五个入京后得知大侄子毕王宇文贤(明帝宇文毓之子)正在策划诛杀杨坚一事,便都积极地参与了进去。

    谁知宇文贤嘴巴没把门的,竟然见人就嚷嚷着要为国锄奸,结果阴谋被杨坚得知,宇文贤和三个儿子全部被杀,其他五位参与策划的王爷也都暴露了身份。

    可杨坚却不急于动手,反而对宇文招加以笼络,试图安抚,因为他遇到了更加棘手的问题。

    大象二年(580)六月,相州总管尉迟迥正式起兵讨伐杨坚。

    尉迟迥是宇文泰姐姐昌乐大长公主的儿子,即宇文招的表哥。他能征善战,威望甚高,此时正手握重兵,坐镇相州,也就是原先东魏和北齐的首都邺城。

    杨坚窃取大权之后,深感尉迟迥实力雄劲,难以对付,就派魏安公尉迟惇(尉迟迥的儿子)手持诏书前去宣尉迟迥进京参加天元皇帝的葬礼,同时任命亲信韦孝宽为相州总管,叱列长义为相州刺史,前去将其取代。

    尉迟迥怎能束手就擒,随即发布战争檄文,揭露杨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险恶用心,并尊奉正在襄国的赵王的小儿子(宇文招入朝,留他在封国)为主,起兵讨伐杨坚。

    消息传来,宇文招激动不已,心想:自己虽然身陷京城,无法回国助战,但儿子却在为家族荣誉而战。转念又想: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现如今,儿子成了好汉,老子却还无所作为,算不得英雄,这怎么能行!于是,不甘坐以待毙的宇文招出手了。

    宇文招召集亲信,在府中内室的墙后布置下众多武士,约定摔杯为号,进屋斩杀杨坚,随后发出帖子,以商讨要事为名邀大丞相杨坚到府中一聚。

    此时杨坚正在试图招抚这些桀骜不驯的诸侯王,收到请帖之后,心想:莫不是宇文招回心转意,想要俯首称臣?即便这小子没安什么好心,但他远离封国,处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想必也翻不起什么浪来!就答应了下来。

    为表诚意,杨坚专门让厨子弄了几个拿手好菜,又带上美酒,前去赴约了。一场北周版的鸿门宴拉开帷幕。

    杨坚下车,宇文招上前行礼,恭维道:

    “大丞相日理万机,今日能够驾临寒舍,真乃小王三生有幸啊!”

    “殿下不必客气,你我都是为了国事嘛!”

    “大丞相请进!”

    “还是殿下先请!”

    “哎!自当是大丞相为尊!”

    恭敬不如从命。

    宇文招把杨坚引到自己的寝室,他的儿子宇文员、宇文贯和小舅子鲁封等都在左右陪侍,佩刀而立。

    杨坚的侍卫都被拦下,只有亲信杨弘与元胄坐在门口位置。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宇文招低声对儿子说道:

    “你们俩去拿些瓜果,我伺机下手。”

    瓜果端上,宇文招笑着说道:

    “来来来,请大丞相品尝一下府中新到的进口水果,味道很甜美哦!”说着就用刀切了几块,并亲手送到了杨坚的嘴边。

    杨坚不好推辞,吃了下去,宇文招不断切瓜,并且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杨坚的肉脖子,正欲下手,眼见大事不妙的元胄赶紧跑上前去,拱手拜说:

    “丞相不可在此久留,府中还有许多要事需要处理呢!”

    宇文招一看这家伙坏了好事,厉声说道:

    “本王与丞相说话,干你何事?还不速速退下!”

    元胄不但没有退下,反而怒瞪双目,握紧佩刀站在杨坚身旁。

    杨坚有些醉意,笑着说:

    “殿下不必与他一般见识,这是我的心腹。”

    宇文招问:“你是何人?”

    “元胄!”那人高声答道。

    “哦!你就是元胄,以前不是跟着齐王(宇文招的六哥宇文宪,已经被杀)混吗?真是一个壮士!赐酒!”

    宇文招又说:“你何必如此紧张?本王与丞相吃酒,难道会有恶意不成!你们先喝着,我胸口难受,到后堂呕吐一番!”

    话说着便要起身。

    元胄担心赵王耍花招,立马上前拦住说:

    “大王海量,怎会如此不胜酒力呢?下官敬大王一杯!”

    宇文招不好推托,只好坐了回去。过了会儿又说要吐,仍被元胄挡下。

    宇文招自知难以走开,又生一计。他说:

    “本王口渴,烦劳元大人去厨房取些饮料来。”

    元胄答:“下官有些头晕,不便行走,还请大王另差他人前往。”

    宇文招早已受够,正欲摔杯,侍从来报:“滕王前来拜访!”

    宇文招只好和杨坚等前去迎接客人。

    正下台阶的时候,元胄赶忙上前贴着杨坚的耳朵说:

    “情况异常,丞相应该赶紧离开这里!”

    杨坚不以为然地说:“他手里没有军队,能奈我何?”

    元胄说:“国家都是宇文氏的,何况军队。一旦让他们先发制人,大事去矣!元胄不怕死,就怕白搭上一条性命!”

    杨坚已经喝迷糊了,觉得元胄言过其实,不听劝告,又回到宴席之上,准备再喝。

    这时,元胄突然听到屋后有铠甲撞击发出的金属声,更加肯定自己的判断,大步上前拽住杨坚就往外快走,嘴里还不停地说:

    “相府公事繁忙,您怎能在此喝个不停,还是处理公务要紧!”

    宇文招急了,上前追赶,元胄一把将杨坚推出,自己堵住门口,用身子死死地挡住宇文招。待到杨坚走出大门,元胄才转身前去追赶。

    杨坚上车,醉醺醺地对宇文招拱手道:

    “多谢殿下款待,杨坚来日回请,告辞了!”

    眼瞅着即将到手的肥鸭子就这么飞走了,宇文招气得七窍流血,后悔万分,然而大势已去,悔之晚矣!

    不久,这次流产的行刺被杨坚侦知,宇文招父子六人全部被杀。那一年,先后被杀掉的还有他的六个弟弟。

    次年二月,九岁的北周静帝被迫禅让,杨坚上台,隋朝建立。

    浪子回头金不换·高延宗死得其所——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五子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说从人幼年时期的习气秉性即可推知成年以后的性格特征。国内外很多心理学家专门做了一系列的追踪调查,以论证这一说法的科学性,美国学者伯恩·L·怀特还专门写了本书,名字就叫做《3岁看大》。似乎这一民间俗语已经披上科学的外套。然而,北齐安德王高延宗却用亲身经历提醒世人不要忘记还有这么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高延宗是北齐文襄帝高澄的第五子,母亲出身卑微,曾是北魏广阳王元渊府中的一名歌舞演员,延宗五岁之时遭遇了一场重大的家庭变故。

    东魏武定七年(549),高澄以大将军身份兼相国,封齐王,享受臣子顶级待遇: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大权独揽的他加紧了篡夺东魏元氏政权的步伐,皇帝宝座指日可待。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该年八月初八,正在与同党密商篡位之事的高澄,却被厨子兰京(梁国大将兰钦之子,战败被俘,沦为膳奴,因为回国不成且屡遭毒打,遂怀恨在心)给捅死了。

    第二年,年仅二十岁的高洋继承父兄基业,成功逼迫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给自己腾窝,建立了北齐政权。高洋深知,自己屁股底下的宝座本属大哥高澄,因此上台之后对大哥的六个儿子都很不错,特别是对小五高延宗更是宠的不行。

    一日,高洋与子侄们在宫中戏耍,让已经十二岁的延宗骑在自己的肚子上闹腾。一会儿,延宗想要尿尿,正欲起身,高洋却说:别上厕所了,直接尿到二叔的肚脐眼里得了!延宗照办,尿液四溢,高洋开怀大笑,抱起延宗说道:

    “朕的乖乖,可惜只有你这么一个啊!小五,告诉二叔,长大了想当什么王爷?”

    延宗眨巴眨巴小眼,大声嚷道:“侄儿想做冲天王!”

    高洋一愣,询问身旁的才子丞相杨愔:“还有这个王?”

    杨愔回禀:“天下没有叫做“冲天”的州郡,希望让他安于德,将来能成为一名谦谦君子。”

    于是,延宗被封为“安德王”。

    高延宗长大些后被皇帝任命为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刺史,外出历练。然而,这个混小子根本对不起“安德”二字,不好好读书识字,却成天琢磨着整人的伎俩,干尽了坏事。他在楼上拉屎,却让仆人在楼下张嘴接粪,甚至用猪饲料拌上人的粪便强迫手下人吃掉,而且必须表现出品尝人间美味的样子,要是露出一丝的不爽,立刻就会遭到毒打。

    这时的皇帝已经不是那位处处护着他的好二叔了,而是性格暴躁,心胸狭窄的的六叔高演,即孝昭帝。当他听说高小五的诸多恶行后,十分生气,心想:这小子怎么比我还坏,就派赵道德去定州杖责延宗两百大棍,教训一下这个不成器的混账东西。

    行刑的赵道德可不是一般人物。此人性格耿直,刚正不阿,昵称“赵大胆”。当年高洋酗酒滥杀,老赵曾经追着他连打带骂,别提有多威风了。

    期间,老赵看着棍棒之下的延宗依旧嘻嘻哈哈,不思悔改,不禁痛心疾首地说:高家怎么出了你这么个逆子,再打三十下。

    然而,延宗好了伤疤忘了疼,依旧我行我素。一次,有人向他进献一口宝刀,说是削铁如泥,吹发即断。小高不信,竟然从监狱里面拉出个囚犯试刀。

    新上台的领导人高湛,是延宗的九叔。这家伙治国无方,杀起人来可是毫不眨眼,一听侄子又在定州胡作非为,当即派人去狠狠地鞭打了他一顿,还将他身边的九个亲随全部处死。这一事件对于刚满十八周岁的高小五震动很大,他虽然平时很浑,但从未见过这等阵势,皇帝一声令下,九个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大活人就见了阎王,实在是太恐怖了!

    经此打击,高延宗大彻大悟,明白了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是多么不好惹,随即痛改前非,洗心革面,再也不敢肆意妄为了。

    北周保定四年(564)九月,突厥招呼北周共同入侵北齐,周国权臣宇文护遂发兵二十万,直逼洛阳。大将尉迟迥一马当先,率军将洛阳城团团围住,发动连番进攻,并切断了北齐援军南下路线,洛阳岌岌可危。正在此时,北齐重臣段韶率领兰陵王高长恭和大将军斛律光火速开赴前线,力退敌军。

    战役期间,兰陵王曾经亲率五百士兵,深入虎穴,与城中守军里应外合,重创敌军,立下不世之功。

    凯旋的兰陵王成为众人争先追捧的偶像。庆功宴上,长恭应众兄弟邀请,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此次大捷的过程,众人无不投来敬仰的目光,发出赞叹的声音,唯有一人不以为然,那便是高延宗。小五一本正经地说:

    “四哥算不得大丈夫,为何不乘胜进攻?若是换我处在那样有利的情况,定会挥师西进,直捣关中。”

    此番豪言壮语,虽不乏吹嘘之嫌,但却表明此时的延宗已经成长为一个关心国事,立志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男子汉了。

    高延宗长得奇胖,像个圆球。每当坐下,身子就往后仰,倒地之后又翻了过来,趴在地上,人们经常以此取笑他。延宗为此也很难堪,就刻苦习武,试图减肥,虽未成功,却练就了一身不凡的身手,骑马上阵更是往来如飞,无人可挡。外表壮武的延宗还是一位性情中人,非常注重兄弟情义。

    不久,延宗的三哥河间王高孝琬被武成帝残杀。闻此噩耗,延宗悲愤不已。为了发泄心中怨恨,他就用草编织了一个假人,将其打扮成武成帝的模样,一边用钢鞭猛抽,一边质问草人:为什么杀我三哥!后来,此事被家奴告发,皇帝恼羞成怒,让延宗趴在地上,亲自拿马鞭抽了他两百下,直打到皮开肉绽,血肉横飞,险些死去。

    五年之后,延宗的四哥高长恭又因功高震主,而被昏庸狭隘的后主高纬毒杀,留下了悲痛欲绝的寡嫂郑氏。郑氏遭此大难,心灰意冷,将一串珍宝项链布施给了寺院,似乎动了出家的念头。老二高孝珩听闻此事,立刻派人将珠子赎了回来,延宗得知后,更是伤心不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给寡嫂写了封信,劝她节哀顺变,切不可胡思乱想。

    北周建德五年(576)九月,武帝宇文邕再次发动攻齐战争,很快进抵至北齐重镇平阳(今山西临汾市)。情急之下,后主高纬只好率兵来到前线,延宗奉命统帅右军,初战告捷,生擒北周大将宗挺。决战之际,他手持钢枪,率部突入敌军阵中,横冲直撞,所向披靡。北齐众军皆败,唯独延宗保全了所部军队。

    周军来势汹汹,吓得高纬六神无主,急欲北逃晋阳,延宗苦谏:陛下莫要惊慌,只管在军中安坐,兵马交臣指挥,定可击退敌军。早已吓破了胆的高纬此时一心开溜,哪里有工夫听这位堂兄在此吹牛皮,理都没理就一溜烟地逃向晋阳了。

    惊慌失措的高纬逃至晋阳不久,又听说尾随而来的周军已经推进到了雀鼠谷地区(今山西介休和灵石一带,为交通要道,距离太原市不到三百里),顿时慌了神,收拾行装就想着奔赴北朔州,然后伺机向突厥逃窜。延宗闻听敌军未至皇帝便要逃跑,赶忙进宫劝驾。

    见面之后,延宗还未张口,高纬就加封他为相国、并州刺史,统领山西军事,接着又说:

    并州这地儿朕是不想待了,阿兄自己占着吧,攻下的地方都归你管,寡人先行一步。

    延宗听此消息,大惊失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眼噙热泪地说道:“陛下身系江山社稷,怎可一走了之,置祖宗基业于不顾?臣虽不才,愿为陛下拼死力战,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高纬一愕,煞有介事地答道:

    “朕此次远赴突厥,正为借兵破敌之事,你误会寡人了。”

    延宗恳切地说:

    “陛下谬矣!敌军此来,虽气势汹汹,但却远离国境,补给困难,难以长久作战,只要我军坚壁清野,凭险据守,待其疲敝,定可反败为胜啊!恳请陛下收回成命,留在城中看臣如何破敌!”

    高纬本想着延宗能够体谅自己的“苦衷”,成全他做一名“亡国之君”的夙愿。哪知此人冥顽不灵,听不明白领袖的意思,遂转身出宫,延宗扑上前去,死死地拽住高纬的袍服,痛哭流涕地喊道:“陛下!不能走啊!您这一走,怎对得起大齐的列祖列宗啊!”

    站在身旁的骆提婆(高纬奶妈的儿子)早已听得不耐烦了,一把将延宗的手扯开,呵斥道:

    “至尊主意已定,谁可更改!莫非王爷想抗旨不成?”

    延宗无奈,高纬连夜出逃。

    然而,高纬此举,无异于背离祖国,抛弃人民,故而很不得人心。那些被迫随他北逃的将士,均不愿就此窝窝囊囊地未战先溜,背井离乡地跑去做突厥的下等公民,遂纷纷表示不能奉召,险些酿成一场军事政变。高纬无奈,只好放弃“出国访问”计划。然而他并没有返回晋阳,而是星夜逃向邺城。

    国人最害怕的既不是父母双亡,也不是地震海啸,而是没有皇帝,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是也!若是没了皇帝,那可真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有如天塌地陷一般。帝国体制,皆是围绕皇帝而设,核心没了,其他自然也就没了意义。故而,不管好赖,非得想尽办法再弄出个皇帝不可!

    高纬出逃的次日,消息刚一传开,晋阳城顿时乱成了一锅粥,陷入无政府状态。诸位将军也没了主心骨,不知如何是好。众人一合计还是得抓紧时间弄个皇帝,于是他们赶忙找到了负责晋阳城防工作的高延宗,试图拥戴其为新任皇帝,领导全城军民抵抗外敌。延宗大惊失色地说:

    “陛下东奔邺城,至今安在,汝等怎可出此大逆不道之言!”

    众将回答:“非是吾等不忠,实在是皇帝太不给力,竟然扔下我们跑了,此等不仁不义之君,管他作甚!如今,敌军逼近晋阳,军情十万火急,若是大王不肯登基称帝,恕吾等难以拼死用命。”

    凡此再三,延宗只好随了这帮将军,答应了这件苦差事,当日举行登基大典。

    新皇即位,仪式虽然简陋,但即位宣言确是少不了的。诏书当中,历数后主高纬的种种罪行,陈述了当时的紧急情况和延宗的迫不得已,然后改元德昌,提拔晋昌王唐邕、沐阳王和阿于子、右卫大将军段畅等一批文臣武将,组建了临时军政府。

    高延宗“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明知这个烂摊子难以收拾,却还毅然扛了起来,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比起那些个工于心计,图谋不轨的篡位者不知强上多少倍。

    仪式结束,延宗顾不得休息,立刻走上街头慰劳民众。他眼含热泪,满怀深情地与大家一一握手,从不自称“朕”或“寡人”,而是自报姓名。广大军民无不被新皇的亲民风范深深打动,纷纷请缨杀敌。

    为了激励将士,延宗还下令查抄了一千多个宦官的家产,并将府库内的所有财物和高纬行宫中的美女全部赏赐给了前线将士。正在逃跑途中的高纬听说此事后,气得直跺脚,恨恨地说道:

    “老子就是让周军把并州给占了,也不想让高延宗得到它。”

    延宗劳军之际,前方战报:由于防守太谷(今山西太谷县,距离太原六十公里)的那卢安生叛变投敌,敌军现已包围晋阳。众皆失色,唯独延宗镇定自若。他登上城楼,放眼望去,敌军果然有如滚滚洪流一般向晋阳涌来。延宗调兵遣将,命莫多娄敬显、韩骨胡拒守城南;和阿于子、段畅防御城东;自己则率部赴城北对阵北周悍将宇文宪。

    延宗抖擞精神,提枪上马,飞一般地冲入敌阵,往来冲突,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酣战之际,探马再报:城东守将率部投降,敌军已从东门蜂拥而入。延宗只得拍马去救。

    此刻,突入城中的侵略者正欲烧杀抢掠,却发觉自身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晋阳的爷们纷纷举起了镰刀锤子,铁锹锄头,拥向街头阻击他们,妇孺也自发爬上房顶墙头,投掷砖头和火把,对其进行远程攻击。恰在此时,威风凛凛的安德王率部赶来,与百姓前后夹击,杀得敌军丢盔弃甲,争相夺门而出,踩踏致死者不计其数。

    齐军乘胜追击,周武帝险些被擒,仅以身免。

    取得大胜的齐国军民陷入极度的狂喜当中,纷纷走上街头,载歌载舞地庆祝胜利,夜晚时又都跑到酒店开怀畅饮,个个喝得烂醉如泥。

    深知危机尚未度过的高延宗心急如焚,再三警告诸将不可掉以轻心,但却无人听从。

    与此同时,宇文宪等拦住急欲逃跑的周武帝,向其陈说形势,力主重新杀回。叛将段畅也极力附和,说是城中防备松懈,定可一击而胜。周武帝审时度势之后,决定连夜返回,突袭晋阳。

    清晨,周军赶到晋阳城下,吹起了冲锋的号角。尚在沉醉不醒的齐国人哪曾想到敌人竟会杀个回马枪,只得迷迷糊糊地上阵御敌。但,这样的军队,怎能打仗!周军从南门攻入,高延宗且战且退,一直战至城北,最后力竭被俘。

    听说生擒了高延宗,周武帝大喜过望,亲自前去看望。一见面就跳下马来,紧紧握住了他的双手,延宗把手缩回,惭愧地说:

    “死人的手怎敢接近天子。”

    武帝摇头说:“此言差矣!你我都是天子,咱俩有什么冤仇,不过是为了天下苍生而已!贤弟莫怕,朕决不会加害于你。”

    说罢,武帝招呼随从送上一套崭新的袍挂,请他更换。

    不久,周军围攻齐都邺城,武帝向延宗询问破城之策,延宗惶恐地回答说:

    “败军之将安可言勇,亡国大夫怎可谋划国家存亡大计,这不是臣可以预料的。”

    武帝不许,逼他回答。延宗只好说:

    “若是任城王(高湝,高欢第十子,忠诚勇敢,镇守瀛州,今河北河间市)前往救援,成败难料,如果齐主高纬自守,陛下兵不血刃,即可获胜。”

    战局果如延宗所料,高纬再次未战先逃,在南逃陈国的途中被周军俘虏,押至长安。

    周军凯旋回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入城仪式。

    此次游街,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不是英姿飒爽的仪仗队,而是原齐国最高领导人高纬。只见他衣衫褴褛,拖着脚镣,昔日的骄横之气荡然无存;身后是亡国之臣方阵,高延宗也位列其中;高纬曾使用的天子车驾和旌旗等战利品紧随其后。

    为了彰显盖世武功,周武帝以胜利者的姿态特地安排了太庙献俘仪式。太庙是皇帝祭祀先祖的家庙,陈列有列祖列宗的牌位和画像。齐国君臣有如猎物一般,被押解到此,三叩九拜,俯首谢罪。周国军民见此情形,无不欢声雀跃,大呼过瘾。

    不仅如此,志得意满的周武帝又安排宴席,试图借机羞辱齐国君臣。席间,他命令高纬献舞,在场的齐国故臣无不唏嘘,延宗更是痛哭流涕。

    昔日贵为大齐安德王,亦曾登基称帝(虽然前后只有两日)的延宗,如今却沦为阶下之囚,亡国的巨大痛苦与无尽的屈辱,无日无夜不在刺痛他的心灵。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销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南唐后主李煜在这首《破阵子》当中所描述的心境,想必与此时的高延宗颇为相像。不堪受辱的他也曾多次试图服毒自杀,却均被身边的侍女阻拦,苦苦规劝后才不得不忍辱偷生。然而,苟活亦不可得。不久,周武帝诬指高纬和延宗等人图谋造反,令他们自杀。众人纷纷磕头告饶,唯有延宗不愿再受辱,一声不言,只是哭泣,捋起袖子,抓起辣椒塞进自己的口中,悲愤而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