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自耕农丧失土地,有的成为地主豪强的佃农,更多的则完全被排挤出生产领域,成为“辗转沟壑”的流民,甚至沦为奴婢。由于封建政权动荡不安,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为汉祚已尽,外戚王莽借机篡权建立新朝。为缓和社会危机,王莽实行托古改制。可是,该措施损害了贵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会经济更大混乱。加之王莽法禁烦苛,滥用刑罚,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无理用兵,结果民怨沸腾,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最后酝酿成大规模的起义。柏杨的见解是,只有政治家才会正确处理民变问题,王莽不是政治家,所以他不会。他迷信警察和军队的力量,认为只须靠监狱和屠杀,就可以根绝叛乱,结果民变更多更烈。再说,政治家永不会认为自己比任何人聪明,王莽却恰恰认为自己如此,因之他不能容忍与他意见相左的建议,而固执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见解——这便最终葬送了他和他的经济改革事业。
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南方荆州地域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荸荠少,引起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受到农民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为首领。二王于是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发动起义,一下子聚集了好几百人,还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前来投奔。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以之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便发展到七八千人。眼见起义军势力不断变大,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地皇二年(公元21),新莽荆州牧发兵进攻绿林军。王匡闻讯,率军出山迎敌。绿林军以主力在新莽军必经的云杜(今湖北京山)附近设下埋伏,由马武率一部兵力切断敌人退路。新莽军到达后,绿林军大兵四起,敌军惊慌失措,数千人被歼。荆州牧率残军回窜,又遭马武军截杀。州牧被俘,其余被歼。起义军缴获了莽军全部辎重。随后,绿林军乘胜攻克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然后回师攻占云杜和安陆(今湖北安陆北),擒获王莽派来巡视的大司马。云杜之战是绿林军自起义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胜利。从此绿林军威名大震,附近义军、农民纷纷来投,队伍迅速发展到5万余人。然而,第二年绿林山上不幸发生疫病,5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为避免在不利情况下与莽军作战,并防止疫病吞噬全军,此年4月,绿林军决定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公元25)率领,西入南郡(郡治在今湖北江陵),吸引莽军注意力,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及马武、朱鲔、张卬(一作张印)率领,北上南阳,这是绿林军主力,称“新市兵”;另有平林(今湖北随县西北)陈牧、廖湛也聚众起义响应,称“平林兵”。
与此同时,公元18年,在北方另一位起义领袖樊崇(琅邪即今山东诸城人)在莒县(今属山东)发动起义,不久带领几百人占领了泰山。不到一年工夫,他们就发展到1万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樊崇起义军的首领称三老,次称从事、卒史,互称巨人;无文书、旌旗、部曲、号令,但很讲纪律,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所以百姓很拥戴他们,各地纷纷来投。地皇三年(公元22),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王匡是两个人)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兵士混杂,樊崇叫其部下都在自己眉毛上涂红颜色,作为识别记号,故称“赤眉军”。两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决战。此一役结果,官兵打了败仗,逃散一大半。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廉丹在乱军中被杀。赤眉军越打越强,势力扩展到黄河南北,队伍发展到十多万人。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军分别在南、北两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一传开,各地农民也都活跃起来。黄河两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多达几十支。包括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趁机起兵,反对王莽统治。南阳郡舂陵乡(今湖北枣阳西南)豪强刘縯、刘秀兄弟两人,西汉皇族宗室,因王莽废除前朝宗室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里怨恨,即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家乡起兵,反抗官府。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王莽的几名大将,声势逐渐强大起来。
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即后来的汉光武帝(公元25—公元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蔡阳舂陵乡人,汉景帝后裔,南阳豪强,少年时曾在长安上学,因资用不给而辍。他曾和同学集钱买驴,而由仆牵着替人载物取值;也曾出过面经理他叔父的诉讼,还曾在灾荒之年出卖谷物,所以为人精于算计,是天生的商人,后来也才能成长为优秀的政治家。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他趁机与兄刘縯起兵反对王莽,先是加入绿林军,于昆阳之战中挽狂澜于既倒,新朝大将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王莽政权的丧钟由此敲响。此后刘秀以偏师徇河北,平王郎,降铜马,艰难奠定中兴之基。公元25年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君王。在位33年,谥号光武。
刘縯(?─公元23),字伯升,刘秀之兄。新莽末年与刘秀等人率众起义,称其弟“谨厚者亦复为之”,号“舂陵兵”,自称柱天都部。后加入绿林军。更始政权建立后任大司徒,被封为汉信侯。昆阳之战后遭更始帝刘玄猜忌,被杀。刘秀建立东汉后,追谥他为齐武王。
绿林军的几支队伍,起初未有统一指挥。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有个首领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一些人的正统观念,认为一定要找个姓刘的人作首领才能符合民心。起义队伍里刘姓之人很多,该推谁呢?舂陵兵想推刘縯,可是新市兵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縯势力太大,一定要立破落贵族刘玄做皇帝。刘玄(?─公元25),字圣公,刘秀族兄。新莽时,因客犯法,亡命平林,地皇三年(公元22)投入平林陈牧军。刘縯又提出等消灭王莽、收服赤眉军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刘縯觉得自己力量不够,最终只好同意。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便正式拥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建元更始,故年号“更始”;这一年为更始元年,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如赤眉军首领樊崇也被假惺惺封为列侯。打那时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第二节)昆阳大捷显身手
昆阳之战(公元23年)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而且,其指挥者还是一位未来的开国皇帝——这在中国古代也是不多见的。
刘玄更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新朝集团在政治、军事各方面日益趋于被动。在起义的发展过程中,刘秀在政治领导、军事指挥、组织管理、人际调节等各方面的才能逐渐表现出来。在紧接着爆发的昆阳大战中,他大显身手。
王莽地皇四年(亦为更始元年)更始政权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同时,为阻止王莽军南下,保障主力展开行动,更始政权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统率部分兵力,迅速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北)、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宛城主力形成犄角之势,声势大振。这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消灭王莽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莽对更始起义军的战略动向十分不安,慌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力由对付赤眉转而对付更始。此年3月,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在那里征发各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南进攻打更始军,企图以优势兵力与义军决战,一举而胜,从而确保宛城,安定荆州,保障长安、洛阳安全。5月,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迫使先期进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的更始军刘秀部撤回昆阳。尔后继续推进,迫近昆阳。当二王大军逼近昆阳时,城中更始军仅有八九千人。如何对付气势汹汹的强敌,几位将领的意见最初并不统一。有的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因而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但刘秀反对这种消极做法,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迟滞、消耗王邑军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破敌。这时王邑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刘秀建议,决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宗佻等率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一带调集援兵。
王邑、王寻等统率新莽军蜂涌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这时,曾与义军交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昆阳城易守难攻,且更始军主力正在宛城一带,我军应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其主力,届时昆阳城可不战而下。但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适宜意见,坚持先攻下昆阳,再进击更始军主力;于是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并傲慢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他们轮番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昆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进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严尤眼见屡攻不下,己军日趋被动,遂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必须网开一面,使城中守军逃出一部分到宛阳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绪,以动摇敌方军心,瓦解敌军士气。”可是,刚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采纳。
刘秀等人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守将,于6月初率步骑万余驰援昆阳城。此时王邑军久战疲惫,锐气早已丧失殆尽,这就为更始军击破它提供了机遇。刘秀亲率千余援军步骑为前锋,在距王邑军二、三公里处列成阵势,直面敌人中坚,准备接战。王邑、王寻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骄妄轻敌,只派出数千人迎战。刘秀率众奋勇进攻,反复猛冲,当场斩杀王邑军数十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士气。这时,起义军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报还未传到昆阳。刘秀为鼓舞己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便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又故意将战报遗失,让王邑军拾去传播。此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中的守军士气更为高涨,守城更为坚决;而王邑军则由于顿兵昆阳坚城,久攻不下,且闻宛城失陷,士气更为沮丧。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一边倾斜。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又善于捕捉战机,乘敌人士气沮丧和主帅妄狂轻敌的弱点,精选勇士3千人,出敌不意地迂回到敌军侧后,偷偷涉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极其猛烈的攻击。至此王邑等人仍轻视汉军,未把刘秀放在眼里,同时又担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准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寻率万人迎战刘秀的冲杀。然而,王邑这一做法造成了严重恶果:在刘秀所率精兵的猛烈进攻下,其手下万余人马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阵势大乱。可诸将却因王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败溃,王寻也当场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城内的守军见敌军主帅已脱离部队,阵势大乱,也乘势鼓噪出城,及时反击,内外夹攻。一时间杀声震天动地,王邑大军被打得一败涂地。将卒们见大势已去,遂纷纷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这时又恰遇大风飞沙,暴雨如注,滍水猛涨,王邑军涉水逃跑而遭淹死者不计其数,竟使滍水为之堵塞滞流。只有王邑、严尤等少数人狼狈逃脱,窜入洛阳。至此,昆阳之战就在起义军歼灭王莽军主力,并尽获其全部装备和辎重的辉煌胜利中结束了。
昆阳之战是西、东汉之交绿林赤眉起义中的决定性一战;它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朝政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刘秀在这场战争中显示了未来君主多方面的卓越才干,也为他进一步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第三节)崛起冀地,加冕复汉
昆阳之战后,王莽军主力被歼。绿林军乘胜分两路向长安进军:一路由王匡率领北上攻取洛阳,并定都于此;另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向西直捣长安。更始元年(公元23)9月,绿林军破武关(今陕西丹凤境内),克长安,京畿市民起事响应,王莽被杀,新朝覆灭。推翻王莽统治后的第二年即更始二年(公元24),刘玄从洛阳徙都长安。
更始元年10月,更始帝刘玄令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持节北渡,镇慰河北诸州郡。此举遭到众大臣们反对。但刘玄不顾诸将阻挠,坚持派刘秀持节渡河镇抚河北。他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怕刘秀功高盖主,威胁自己皇位,将其支走,再说此时他因为猜忌和嫉妒刘秀之兄刘縯,已把对方杀掉,也担心刘秀报仇;二是刘秀巡狩河北,正所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可以用他打击河北的各路起义军和地方势力,同时削弱自身。无论刘秀成败,刘玄最后都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其实,刘玄和刘秀都知道当时河北地区形势严峻,那里光是不相统属的起义军就有铜马、青犊、五幡、五校、五楼、尤来、大枪、耘乡、大肜、高湖、重连、富平、获索等数十支,众达几百万人。不过刘秀到河北后,利用绿林军声威,打著汉宗室旗帜,到处宣传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并罢免污吏,宽释囚徒,招集人才,争取民心,很有效果。其谋士邓禹也劝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刘秀深以为然,“与定计议”。这些措施博得了相当一部分河北人士的好感,受到一些地方实力派的支持。信都(今河北冀县)太守任光首先表示支持他,刘秀遂以此为基地,征发附近各县壮丁,得精兵4千。接着,新莽和成(今河北晋县南)卒正(即太守)邳彤举城归附刘秀;昌城(今河北冀县西北)人刘植、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人耿纯也各率宗亲子弟数千人,以其所据县邑投靠刘秀。很快刘秀就聚集了1万余众。而且,在来河北之前,他还以寇恂为河内太守,防止其他部队渡河蹑其后尾;兹后寇恂“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成为刘家大军中的一支劲旅。他还招揽了一些有才能的地主知识分子,如邓禹(公元2—公元58)、冯异(?—公元34)等。为扩大声势,刘秀又假借当地起义军头目子路和刁子都(一作力子都、刀子都)的名义,四处招集人马。
这年12月,故赵缪王子刘林以卜者王郎诈为汉成帝子,立为王,都邯郸(今属河北),河北诸郡国多降附,势力雄厚。更始二年(公元24)2月,刘秀势力逐渐壮大,发兵进攻王郎。王郎派大将李育驻守柏人,刘秀军先头部队由前部偏将朱浮、邓禹率领;因二将未探明敌情,贸然进军,被李育击败,武器粮食等物品全部丢失。刘秀率主力在后,知道他俩战场失利,马上收其散卒,再与李育交战,大破敌军,将失去的辎重全部夺回。此战后,李育退守柏人城。刘秀攻之不下,遂引兵转而攻打广阿。这时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太守耿况、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太守彭宠各遣其将吴汉、寇恂等率领突骑,前来协助刘秀进攻王郎。同时刘玄也遣尚书仆射谢躬领军前来河北支援。刘秀兵力大增,遂东围钜鹿。王郎部将王饶坚守钜鹿,刘秀军攻打月余不能下。接着王郎又遣倪宏、刘举率数万兵来救钜鹿,但被刘秀军击败,战死数千人。4月,刘秀指挥大军进围邯郸,5月邯郸城被攻破,王郎被杀,从此刘秀在河北站稳了脚跟。
刘秀攻灭王郎后,刘玄恐其势大难制,派人赴河北封他为萧王,令其罢兵回长安;同时撤消耿况、彭宠等人的职务,任命韦顺为上谷太守、蔡充为渔阳太守、苗曾为幽州牧;并令谢躬率军屯驻邯郸,控制刘秀。刘秀接受耿弇建议,以河北未定为由,拒绝刘玄的命令,从此与更始政权之间出现裂痕。同时,刘秀在耿弇协助下,积极采取各个击破之策,向河北地区各支起义军发动进攻。首先,派遣大将吴汉调发幽州、冀州十郡兵,在这年秋天大破铜马军。青犊、高湖军、重连军来援,亦为所败,余部被迫归附刘秀。刘秀收编铜马等起义军后,势力大增,众至数十万,故当时人以“铜马帝”称之。建武元年(公元25)正月,刘秀又率大军攻歼尤来、大抢、五幡诸路农民军。于是,河北地区义军主力被刘秀消灭殆尽,燕赵大地尽归其所有。
刘秀能统率驾驭很多不容易领导的人物,而都能补短截长,互相牵制,除了他的宗室身份,“谨厚”的声名和天命的心理准备外,他具有领导能力的天才不能否定;同时他对大小事宜都亲身督察经营,毫不松懈。他也“常在局势艰危的关头,甘冒生命危险亲临前线”(黄仁宇语)。有人说他平生“见小敌怯,见大敌勇”。我们也可想象,大敌已在他的预料之中,若不规避,一定是准备好决一雌雄,所以能临危不惧(所谓“战略上藐视”);反而是小敌会出其不意地出现,需要警惕,否则处置不当,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所谓“战术上重视”)。如此看来,刘秀不仅有军事头脑,而且有当统帅的才干。
最初刘縯、刘秀兄弟起兵舂陵时,便早有帝制自为之心,因而与刘玄之间存在着争夺帝位的矛盾。其后刘縯被杀,刘秀虽满腔悲愤,但因势力孤单,只得隐忍不发,缪为恭顺,既不哭泣服丧,又反亲见刘玄表示并无芥蒂,心里却同时已确定“立高祖之业”的宏愿,说明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善于忍耐,而且目光远大。当他行到鄗(今河北柏乡北),有点忍不住了,便把冯异召来,借口“问四方动静”,有意启发他说:“吾昨夜梦乘赤龙上天,觉悟,心中动悸。”冯异心领神会,马上拜贺:“此天命发于精神,心中动悸,大王重慎之性也。”冯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事有凑巧,就在这时,刘秀年轻时的同学、儒生强华从关中来,奉上“神圣”的《赤伏符》。符文曰:“刘秀发兵捕不遭,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据说,“四七”表示从汉高祖到刘秀正好是280年,火为汉德,是刘邦受命于天的根据;现在历史循环到刘秀,他复兴汉室正是天意。同时群僚属也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既有“诸将固请”又有“赤符天命”,于是,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的了,登上帝位的时机也成熟了。
更始三年(公元25)5月已未,刘秀正式即皇帝位于鄗南,改元“建武”,是为历史上的汉光武帝,东汉王朝的开创人。他的即位祝文同样理由充分,冠冕堂皇:“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愚。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下佥曰:‘呈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总之,他是天命眷顾,民心所归,是地地道道的真命天子。建武元年(公元25)7月,光武帝拜邓禹为大司徒、王粱为大司空、吴汉为大司马;又拜了5个将军:景丹为骠骑大将军,耿弇为建威大将军,盖延为虎牙大将军,朱枯为建义大将军,牡茂为大将军。东汉政权正式建立起来了。
(第四节)定都洛阳,天下一统
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一个月(即建武元年7月),便把军事目标指向洛阳,这是十分关键的一着。河内逼近洛阳,行军路线短捷;河北悉平,军事力量集中;洛阳势孤,攻克指日可待。倘能夺取洛阳,赤眉军将无向东发展余地,其军心必然沮丧。同时,坐镇洛阳,还利于西窥关中,南取江汉,东逼徐、扬、兖、青,这无疑将占有统一天下的战略要地。光武帝正是吸取了更始政权的教训(即放弃洛阳入主关中)。清代人王夫之说过:“更始之失,光武之资也”,就是指的这一情况。
当月,光武帝派大司马吴汉率领朱枯、王梁、岑彭、冯异、万脩、贾复、刘植、坚镡、侯进、祭遵、王霸等11名主要将领共同进攻洛阳,可谓全力以赴。围攻数月,更始将领朱鲔坚守不下。久攻不取,刘秀打算采用招降之法,并想到了岑彭。岑彭原为王莽政权县吏,曾坚守宛城,到城中粮尽才投降更始政权。为此绿林军将领主张杀掉他,后被刘縯救护,故至今对刘秀仍然感恩。刘縯遇害后,他在朱鲔手下任校尉,立有战功,被推荐为淮阳都尉。既然岑彭对自己忠心耿耿,又和朱鲔有过交情,派他去最是适合。他带着刘秀的话“夫建大事者,不计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去劝说朱鲔。朱鲔接受意见,和岑彭一起去见刘秀。刘秀亲自下座“解其缚”,并慰抚一番,很快让岑彭当夜送他回城。第二天,朱鲔带领全城兵众一起归降。就这样刘秀轻易夺下了洛阳,不仅减少了兵祸之苦,又收笼了人心。刘秀即拜朱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这年10月,光武帝正式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建立东汉、确定洛阳后,光武帝下一步就是如何消灭各种敌对势力,重新统一中国了。首先自然是绿林军及其后来的更始政权。公元24年更始帝刘玄自入主长安后,大封宗室,又沉湎酒色,昏庸无能,一切委政奸贼赵萌,以至众叛亲离,矛盾激化;又诛杀申屠建、陈牧、成丹等诸多功臣,引起内部分裂,络绎离去。公元25年,赤眉军与绿林军王匡、张卬等联合攻入长安,更始帝先出逃,后请降,不久被杀。更始政权彻底瓦解,绿林起义宣告失败。
光武帝的第二步是如何对付赤眉军。当初更始政权刚建立时,虽然也曾封赤眉军首领樊崇为列侯,但刘玄鼠目寸光,缺乏度量,不知收买人心,对樊崇及其赤眉军很是歧视、冷漠。樊崇老大不快,乃于公元24年分兵两路进攻已入主长安的刘玄。次年会师于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不断取胜,又善于扩充兵马,队伍激增至30万人,分为30营。不久他们便在郑(今陕西华县)立年仅15岁的牧牛童刘盆子(据传也是汉代宗室)为帝,年号建世。旋与绿林军联合攻入长安,消灭更始政权。但关中豪强地主都隐匿粮食,坚壁顽抗,令其无计可施。建世二年(公元26)赤眉军粮尽无援,被迫退出长安,此年在崤底(今河南洛宁西北)、新安(今河南渑池东)被刘秀派冯异击败,刘盆子、樊崇等在宜阳(今属河南)投降,赤眉起义亦宣告失败。
此后,光武帝进一步削平各地割据者,统一大业进入新阶段。他必须与地主阶级内部各个政治集团、各派割据势力展开激烈的争夺。当时张步割据山东青州,刘永割据梁地,李宪割据庐江(今安徽合肥),秦丰割据南郡(今湖北江陵),还有自保河西五郡的窦融、称雄于天水的隗嚣、称帝于巴蜀益州的公孙述,以及与匈奴勾结的卢芳等各派政治势力。在群雄当中,对刘秀威胁最大的是刘永。当时刘永雄据今豫东、皖北,与青州张步、苏北董宪、庐江李宪连成一个颇大的军事同盟,因而他实际上拥有鲁西、苏北、皖北、豫东广大的土地,专制东方,成为刘秀的劲敌。况且,刘永是梁孝王八世孙,曾诏封梁王,在宗法中的地位比刘秀有利,因此对刘秀威胁最大,首先就要翦灭他。从建武二年(公元26)夏开始,刘秀派军进攻刘永及其部下;到建武六年2月,刘永的势力完全肃清,历时近4年。
与此同时,光武帝又遣别将南征秦丰于黎丘(今湖北宜城北),征延岑于武当(今湖北均县西北),征田戎于津倻(今湖北沙市)。秦丰被俘;延岑、田戎皆亡入蜀,投奔公孙述。割据渔阳的彭宠为其苍头奴所杀,并投降刘秀。于是北自幽燕,南至荆襄,皆次第平定。但当时西南与西北尚为众雄所割据,其中势力最大者为公孙述,据有益州之地,即今川、贵、云大部分地区,地势险阻,资源丰富。其次为隗嚣,据有安定、陇西、天水、武都诸郡,即据有今甘肃东南地区,粮草充足,士马强壮,进可闯入关陕,退可自保边陲。又次为卢芳,据有晋、陕北部和内蒙一带。因而从建武五年(公元29)开始,刘秀逐个平定上述诸割据势力。首先,拉拢窦融归附东汉皇朝,任凉州牧。窦融归附后,刘秀准备用武力进攻隗嚣。大战数年,建武九年(公元33)正月隗嚣病死,其将立其子隗纯为王。汉军乘机发动军事进攻,窦融率军配合夹击,十年10月大破隗纯于落门(今甘肃甘谷西),隗纯投降,陇右平定。所谓成语“得陇望蜀”之典,至此东汉对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已形成南北夹击的钳制攻势。刘秀发两路大军攻蜀:一路自北南下入蜀,一路溯长江而上。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春开始到建武十二年(公元36)11月,公孙述自将数万人攻吴汉。吴汉部下数万击之,述兵大乱,并大“屠成都”(《后汉书·光武帝纪》)。乱阵中公孙述被刺中胸部,当夜身亡。次日,其部下延岑以成都投降,巴蜀平定上报。最后剩下一个卢芳,因有匈奴援助,刘秀屡次派遣吴汉、杜茂攻打之,均难克下。至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平定巴蜀,卢芳知刘秀已统一中国,孤立不能相敌,乃逃亡匈奴。至此全国统一的局面基本实现;此时距光武称帝已有11年了——也就是说,他再度统一中国至少花了11年时间!
善于识人的光武帝,将运筹帷幄的邓禹比喻成张良,将秉公执法、长期镇守后方的寇恂比喻成萧何,将性格刚毅、文武双全的贾复比喻成曹参,将忠勇无敌与杀罚果断的吴汉比喻成周勃;而在他心中,功高盖主的战神将军韩信的位子,自非耿弇莫属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