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今解】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对于弱小之敌,应包围起来歼灭。小股敌人力量虽弱,但行动灵活,不宜穷追不舍。
从此计的字面意思来看,是指在有窃贼入室偷盗时,为避免其逃跑而关门将其捉住。。而运用于军事中,关门捉贼一般泛指在主动权在我方手上时,如遇较为危险的敌人时,就要先断其后路,形成包围,一举消灭。
在此计谋中,“关门捉贼”的“贼”是指数量不多且变化多端的小队敌人。如果对其进行穷追猛打,其要么藏匿无踪,要么鱼死网破。如果能使敌人落入圈套,用“门”将其关住,对他形成包围之势,定能将其消灭。
古代兵法对关门捉贼之计研究很多。如《孙子兵法·谋攻》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其大意是指:关于用兵的法则大致有以下内容,如果兵力是敌人的十倍,就包围敌人歼之;如果兵力是敌人的五倍就主动进攻敌人;如果只有敌人兵力的一倍,就选择分散敌人。而兵书《尉缭子·制谈》说:“一夫仗剑于市,万人无不避之者。臣谓非一人之独勇,万人皆不有也,何则?必死与必生固不佯也。”文章大致是说:一个持刀暴徒冲入集市,很多人都要躲着他。我认为不是大家没他厉害。那为什么会这样躲着他呢?是因为一个不想活命和大家都想活命,本来就不一样。就像孙子说的道理就是“关门捉贼”;而尉缭子说的众人与亡命之徒,道理是一样的。
此计谋中涉及到两个动作“关”和“捉”。想要运用此计,就必然先“关”后“捉”。“关”“捉”各有数法。“关”则有早关、晚关、急关、缓关之分。“捉”则有疲捉、困捉、惊捉等。运用哪种办法,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施行此计要注意以下三点:
(1)以弱关之。能围困住的都不是强兵,所以“关门”所捉的都是弱敌。如果关的是强敌,则可能会遇到殊死抵抗,会遭到意外的损失。所以,一定要摸清敌人的底细,才能选择是否使用此计谋。
(2)关紧大门。如果把“贼”关在屋子里,他一定会采取措施反抗,大门就是首要目标,如果大门在关键时刻关不紧,让敌人在关键时刻破门而出,则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3)瞅准时机。在此计谋中,不管是“关门”还是“捉贼”都有一个时机问题,就如《兵法圆机》中说:“盖早发敌逸,犹迟发失时。”如果“关门”早了,很容易让敌人逃走,要是犹豫不决“关门”晚了,又会错失时机。所以时机对于“关门”和“捉贼”而言,是影响取胜的关键条件之一。
面对小股敌人,利用“关门捉贼”可以采取两面夹攻,四门包围的战术来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要是让敌人侥幸逃脱,形势就会变得复杂。如果上前追敌,一方面是怕敌人以死相拼,二是怕敌人这是诱敌深入的战术。“关门捉贼”的贼,同时也指一些小股军队,他们善于偷袭,并且行踪不定,难以推测。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极具破坏力,我方稍有不注意,便会来我方捣乱,以此迷惑我方。对于这样的“贼”切不可让其逃跑,一定要关门打狗,全力歼之。如果说,此计谋要是用的好,也可以对付敌方主力部队,聚而歼之。
战国末期,秦赵两国交战。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处,秦军遭遇阻碍。赵国大将廉颇奉命坚守长平,而当时秦国军事强大,廉颇见状觉得不能和秦国硬拼,便指挥守军坚守岗位,以守代攻。四个月后,两军依旧相持不下,秦国依旧没能攻下长平。为了化解目前的困境,范雎的建议秦王使用离间计,让赵王与廉颇产生隔阂,怀疑廉颇坚守不战的用意,这样便会换人守城。赵王果然中计,调走廉颇,派赵括带长平指挥战事。到长平之后的赵括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廉颇的战术,觉得赵军应该主动出击才能结束两方僵持的局面。
为了使赵括判断错误,秦将白起在之前的交战中,故意放水,让赵括小赢几场,尝尝甜头。果然,赵括中计,得意忘形的派人给秦军下了战书,这正是秦国需要的。对决前一天,他派出几支队伍在赵军前来的路上埋伏,以切断赵军的后路。第二天,赵括亲自率领四十万军队前来决战。由于前几次交战,赵国都赢,赵括面对着这群“手下败将”好不得意,他哪里知道那正是敌人使用的计谋。秦军在决战中假装大败,散兵一路撤退,而赵括带人一直追到秦国军营。此时,秦军偃旗息鼓,避不交战,赵括带军攻打了几日都没拿下,正打算撤军回营时,突然听闻:秦军已经攻占了自己的大本营,同时还切断了粮道。
此时的赵军已经全部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这一困就是四十六天,由于缺少补给,赵军内部只得互相残杀。赵括一心想要突围。但是在秦军严密的部署下,一直突围失败,最后,赵括死在秦军箭下,赵军也溃不成军。只可惜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面对真正的战场,毫无用兵之法,此战大败,赵国实力大不如前。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不直接面对敌人的锋芒,而是间接地瓦解敌人的气势。也就是说用以柔克刚的办法转弱为强。
此计谋出自北齐魏牧所写的梁朝文中的两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釜底抽薪指要想使锅里的热水立刻冷却下来的最好办法,就是下锅下的柴火抽去,没有热量的提供,水自然就会凉下来,这计谋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战争军事中,此计谋是指将敌人的补给来源切断,将敌人所依附的优势条件去除掉,让敌人处于要啥没有的状态,这样一举就可以歼灭敌人。特别是面对力量较强的敌人,不需要跟其硬拼,而是要避开他的优势和长处,想方设法使其进攻的形态变弱。在古代的军事中,如果运用此计谋,大都是破坏敌方的粮草补给上。古语有云:“军无粮则亡”。东汉末年,曹操因偷袭了袁绍的粮草,赢得了官渡之战,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事。
运用此计谋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先治其本。“标”和“本”代表着事物的两个方面。“标”是指表面现象,而“本”则是指内在本质。如果要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先搞清楚那个是“本”,哪个是“标”,先治本后治标才能达到目的,不可本末倒置。
(2)去其所恃。世界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存在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还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如果一个事物是另一个事物生存发展的依赖,那么只要出去前者,后者就会受到牵连,大受影响。
(3)攻心夺气。古语有云:“夫战,勇气也。”意思就是作战靠的就是一鼓作气。实力和气势并不是相同的事物,但是气势本身对实力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不能和敌人硬拼的时候,可以利用计谋攻击他们的气势,使其气势低落,一蹶不振,从心理上化解敌人的斗志。
(4)以柔克刚。两强相遇,勇者胜。这要是硬拼,实力不相上下的两人肯定会两败俱伤。如果硬拼不行,会导致自己损失惨重的话,可以使用以柔克刚之计。用敌人想不到的柔和办法对付敌人,往往可以获得意外的成果。
古语有云:“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这句话明确了“釜底抽薪”的字面意思,就是指想要让已经烧开的水温度降下来,最好的办法不是往里面加冷水,而是将锅底的火灭掉。这样水温就会慢慢降下来了。釜底抽薪的关键点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很多情况下,能左右时局的正是敌人的短板,战场上的军师一定要瞅准时机,判断敌人弱点之所在,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就像粮草补给一类,如有机会截取,敌人就会不战而败。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事连连。袁绍在河北趁乱崛起。公元199年,袁绍为扩大势力,率军十万进攻许昌。那时,官渡(今河南中牟北)由曹操坚守,兵力只有三万多人。两军隔岸僵持不下。为了突破僵局,仗着兵马多的袁绍便派人攻打白马。曹操不管袁绍进攻,只是命令主力军队奔袭到延津渡口,做好渡河准备。袁绍担心两线夹攻,也率军到此阻拦曹操过河。谁知这不过是曹操掩人耳目的假动作,突然派人杀回白马,将袁绍大将颜良斩杀,首战告捷。由于需要长期对持,粮草便很重要。袁绍将从河北调来的粮草全部囤于距大本营40里外的乌巢。通过多方打探,曹操发现乌巢并没有重兵把守,便准备切断袁绍粮草,让十万大军陷入内乱。曹操亲自带领五千精兵伪装成袁绍的部下,披星戴月,赶往乌巢,准备偷袭。不仅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包围了袁绍的粮草库,还放了一把火烧了它。袁绍听闻,大惊失色,此时袁军内部因粮草尽失,军心不稳,正当袁绍不知所措之时,曹操带领军队全力进攻,而袁军早就丧失了战斗力,大败而逃。虽然袁绍突出重围,但从此一蹶不振。
【古为今用】
实战1:三河保卫战
清军见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后内耗严重,元气大伤,决意利用此机会,乘虚而入,发起进攻。1858年,清军主力攻下九江之后,又乘胜追击了太湖、桐城等地,而曾国藩湘军主力李续宾的前锋更是直抵三河镇。由于当时安徽省会在庐州,而三河镇又是通往省会的咽喉,一旦被攻占,庐州必失。太平天国不想失去安徽,就必须坚守三河镇。
三河告急,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率部快马加鞭前去支援。虽然形势危急,但青年将领陈玉成还是想出了一招关门捉贼的军事部署。首先截断清军后路,由陈玉成率兵从后包抄,其次让守在庐州城内的吴如孝率众将士会合太平军南下,以此断绝舒城清军和李续宾直接的联系。而就在此时,太平军的后援李秀成率军前来。如此部署,不仅对清军形成了包围之势,也让李续宾成为了待宰羔羊。
11月3日,清军开始连续攻占三河镇外太平军在河岸用砖砌成的九座堡垒,但其所率的军队伤亡也十分惨重。11月7日,李秀成所率10万大军赶到三河镇外30里驻扎。李续宾见太平军援军已到,又不愿撤军而退,决定在三河镇与太平军决一死战。同月14日,太平军对李续宾大军进行两面夹攻。次日李续宾率众反击,一度冲破太平军的防守。正当激战时,突然漫天大雾,李续宾一众迷陷浓雾中,不久就被太平军歼灭。陈玉成和李秀成便合力攻打湘军大营,同时三河镇守城的太平军也杀将而出。最终,太平军一鼓作气连破湘军七座大营,湘军大败。
三河镇战役中,湘军损失惨重,被歼6000余人,包括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等一起在内的400名文武百官。而李续宾在战败后自缢生亡。湘军统领曾国藩接战败消息后,震惊不已,万分沮丧得说:“此战惨败,我湘军六千被歼,败坏大局,我军势气定不如从前。”然而,太平军凭借三河大捷重振势气。随后,太平军又乘胜追击,不仅收复失地,还解了安庆之围,扭转了被清军绞杀的被动局面。
在军事中,为了不让实力较弱的敌人逃走,可以使用包围战,或是机会从两面夹攻的办法来歼灭敌人。在这个实例中,陈玉成利用援军和守军与自己一起形成包围之势,将湘军变成瓮中之鳖,这样不仅不会是湘军有机会逃脱,而且也有利于太平军挽回劣势。
首先是“关门”,在这个实例中,陈玉成自己率人去切断了湘军的后路,然后再和其他太平军汇合,然后不断缩小包围圈,慢慢的“关门”,这样的办法就已经让李续宾感觉插翅难飞,只能留下了决一死战。在此计谋中,想要关好门是有点技巧的:一是预先选择我方有利的战场。有利的地理条件对战争也是有影响的,在陈玉成和李续宾的对抗中,三河镇外太平天国大本营真是有利于太平军的地方,有这样的优势,有时也可以弥补下兵力上的不足。二是诱敌入门。在此实例中,陈玉成就是将各分支军队,汇合成一支主力军,聚齐兵力,主动进攻,能举得巨大的效果。三是关紧“门”,防止敌人突围。敌人发现被包围了,肯定会选择突围逃生,此时一定要将大门关紧,让敌人无法逃脱,只能全员被歼。而陈玉成的计谋正是把这三部分紧密结合才达到了“关门捉贼”的目的。
实战2:理屈词穷的行长
一位中国银行某地分行的行长曾经因为私吞银行570万美金而被上级部门使用“关门捉贼”之计调查出。银行的有关部门接到群众检举,经过检查发现银库里面的确有一笔巨款去向不明,既没有用作贷款,也没有投资出去。在上级部门对此事进行调查中,当问询到这位行长时,他不断的变换说法,先说借给别人了,后又改口说自己对此并不知情。他前后不一的说辞,让上级相关部门觉得此人很可疑,为避免其逃匿或是找人串通,当即决定对他进行扣留审查。行长见状,勃然大怒,指责上级部门在事情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就将他扣留审查是非法的,为此还将上级调查部门告上了法庭。
在法院看完卷宗后,工作人员对这位行长说:“要是你将这笔钱私吞了,那就是贪污罪;要是将这笔钱没有经过正常程序私下借给别人,就是挪用公款;要是你在工作中不慎被人骗了这笔钱,那你就是渎职罪。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事实上都已经触犯了法律,所以他们对你进行扣留审查是合法的。”听到这里,这位行长哑口无言,做贼心虚的他自知理亏,明白无论自己怎么抵赖都无法逃过法律的制裁,便将自己如何转账,私吞巨款后并准备要携款出逃的过程一五一十的交代了。
其实,在这个实例里,“关门捉贼”的计谋被使用了两次。第一次是上级有关部门发现这位行长存在重大作案嫌疑的时候,立即将其扣留审查。第二次是在法院驳斥他的时候,分析了各种可能性,告诉他无论哪种情况,只要做过这样的事情,就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从此实例看出,我们在运用此计谋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把握时机,该关就关,该捉就捉。机会并不是时时都有,像这个行长一样,要是上级部门没有立即将其扣留,可能就已经外逃出国了,必须果断的抓住这个优势,就是在关门之后,也要注意歼灭敌人的时机。另一方面,需要避强关弱。行长只是一个人,这样对于一个部门来说还是一个弱者,如果是一个团伙,有好几个人,就不能草率行事,必须摸清底细,才采取行动。
就如今的现实生活而言,此计谋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包括外交、市场营销等社会现实生活各个领域。就如,在商业领域,企业经营者为了提高自己的产品设计,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出发,向他们敞开大门,需要不同身份、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一起走进来,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的同时,关上大门,全线包围消费群体,达到自己实现盈利的目的。或者是在司法领域,就如实例中的一样,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排除各个可能,预留埋伏,再将疑犯引入其中,使其言辞前后矛盾,理亏词穷,最后不得不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
实战3:精工表在反击中崛起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缺乏物质,可谓是民不聊生。但是诹访精工为了重振兴企业,恢复往日的辉煌,克服重重困难,将战争中受损的机器逐一修复,继续发展自身的手表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实验,他们研制出了5款女性手表,投入市场后的销量很不错。这次颇为成功的试验,让诹访精工在制表业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五年过后,诹访精工在当时的日本本岛已经成为了一家实力较强的钟表公司。同年5月,收购了大和企业的诹访精工后迅速崛起,在日本本土钟表精准度比赛中,诹访精工推出的品牌手表连续三年夺得冠军,而这款手表也因此在市场上很畅销。诹访精工并不满足于在日本本土的成功,随着钟表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他们将目标锁定了钟表王国的业界翘楚瑞士。
对于瑞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阿尔卑斯山,而是他的钟表产业。他的所制作的钟表无论品质和做工都堪称世界一流。由其创立的几大手表品牌,不仅世界知名度较高,而且远销世界各地。挑战如此的钟表帝国,诹访精工这样想法在当时看起来很不现实。
虽然看似机会渺茫,但是日本诹访精工企业的员工都以此激励自己,团结一致,向着钟表界最高荣誉发起挑战。由其当第十八届奥运会将在东京举办的消息传出后,诹访精工不仅准备夺取奥运会最后的计时权,同时还要制造出精准的钟表提供给奥运会比赛计时。可之前每一届奥运会的计时权都为瑞士著名钟表品牌欧米茄所有。但诹访精工却不信邪,不仅很早就开始为奥运会做准备,同时坚信如今的钟表技术定能和瑞士一较高下。为了知己知彼,诹访精工还特地派人去慕尼黑奥运会进行考察。而考察结果也让诹访精工为之振奋,他们发现目前奥运会所用的瑞士欧米茄钟表不仅体型庞大,多为机械设计,只有为数不多的石英表。从这个状况看,诹访精工觉得自己获胜的把握又大了些。
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诹访精工拿到了东京奥运会的计时权。不仅如此,诹访精工还凭借着自主研发的适应各种赛事的计时器在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大放光彩。在本届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中,精工计时钟表精准地定格在2:12:11:2,不仅精确的显示了运动员的成绩,也利用这个机会将精工制作推向了世界。不仅平均日差只有0.2,而且还是世界上第一款干电池驱动的便携式石英表。很快,精工优异的表现引起了同行的注意。
同时,不仅是钟表的精准度,就连设计都是别出心裁的。精工表的旁边不仅可以显示比赛获奖者的名字和国旗,它还拥有强大的防水功能。精工企业充分利用了这次奥运会的传播优势,不仅在镜头能拍到的地方突出自己的品牌,还赞助所以的工作人员都佩戴精工设计的钟表。强大的宣传攻势下,精工表知名度大升,而瑞士的欧米茄失去了原有的关注。
传统钟表强国瑞士对日本精工表业的崛起十分警惕,不断加大投入还维持自己所有的优势。向来以技术见长的传统瑞士名表,尤其是机械表,关于它的性能,误差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连日本钟表都自愧不如。但是日本人并没有选择夺取这个优势,而且选择另辟蹊径,利用新的技术生产新的产品来获取新的优势。就比如研发的石英表而言,石英表和机械表相比,耐震性更好,而且不会因为温度造成误差,计时起来就排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虽然瑞士机械表的工艺世界第一,但日本精工却领先一步发展其他技术,在技术革新方面,日本已经开始慢慢超越瑞士。
1968年为了展示瑞士机械表的精湛工艺,瑞士举办了纽沙贴夫天文台的钟表比赛。但在比赛中,瑞士机械表在日本精工所生产的十五块石英表面前,全都黯然失色。比赛的结果让瑞士表业蒙上了一层阴影,直到第二年才将一份没有名次的成绩寄给日本精工。由于此次比赛,瑞士制表表现不佳,所以瑞士宣布从此停办此类比赛,日本精工终于战胜了不可磨灭的瑞士钟表神话。
此次竞赛失利的瑞士钟表为了一雪前耻,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制更高品质的机械表,在新的形势下,机械表已不是市场主流,但他们仍然一再的追求机械表的高精准度和高精细度,希望以此来代替其在商业化中所具有的耐震性差和成本高等缺点,如此一来,瑞士人钻进了这个牛角尖,只能越走越窄。相反,日本精工通过各种调查,明知自己很难在机械表领域超过瑞士,就迅速转化思维,研发新的产品,以市民需要为基础生产处一批更符合他们需要的手表,因此大获成功。但是对于精工企业来说,这仅仅只是起点,通过不断的研发,目前精工已经成为世界表业的翘楚。强盛时期的精工,计划趁热打铁一举进军国际市场。
经过详细的规划,精工企业决定首选欧洲作为进军国际的第一站。但是欧洲市场向来是由瑞士表业垄断。但是精工利用价格优势首先抢占了中低端市场,使得瑞士表业在欧洲的市场份额慢慢被精工蚕食。除此之外,精工还不断的通过赞助赛事来推销自己的品牌。60年代末期,精工在欧洲确立了地位。70年代,顺利进军了美国市场。
在这个实例中,精工企业能完胜瑞士钟表则完全是使用了“釜底抽薪”之计的结果。面对瑞士表业已经攻占的机械表领域,自知无法超越对方,于是便剑走偏锋,研究新的石英表取而代之。因为石英表颇受消费者的喜爱,久而久之便逐渐淘汰了机械表。正是由于精工企业放弃旧思维,进行全面创新,这正体现了“釜底抽薪”这计谋在商业领域的精华。
在商战领域,“釜底抽薪”之计主要是将面对着强劲的竞争对手,不盲目展开竞争,要懂得避敌锋芒,用一种新的理念代替旧有的想法,用一种全新的规则打破旧有的规则,创新经营观念,开发新产品,从而使得自家的企业赢得先机,从根本上胜过对方。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精工表业挑战瑞士制表业即是此计典型。在实例中,体现了“釜底抽薪”之计的两种表现形式:第一,以要害攻之,彻底摧毁敌人。如果敌人的实力很强,我们就应该抽取敌人最为强大的部分和优势,在军事中,如果敌人非常强大,就可以利用其他手段,比如离间计等,让敌人内部出现分化,使其内部自相残杀,帮助我方到达歼灭敌人的目的。第二,使用以柔克刚发。如正面很难和敌人一较高下,就剑走偏锋,选择敌人不擅长的部分进行研究,作为自己的优势部分,来压制敌人,达到超越敌人的目的。
运用此计谋的前提是需要发现可以使用此计,而且要会把握关键点。在这个实例中日本钟表企业使用的“釜底抽薪”的关键点是技术层面。因为不同情况的关键点是不同的,所以在这里是关于钟表技术问题。同时要注意抽薪方法的灵活使用,不能单一的局限于某一点,在实例中,日本钟表企业并没有像瑞士钟表业那样钻牛角尖,而是较为灵活的选择了另辟蹊径,进行超越。
在这个实例中,日本企业经过认真分析,总结出“薪”为何物。“釜底抽薪”的“薪”一定是可以影响事情发生的关键点,,如果不能正确找出关键点,那么就很容易误入歧途,做的都是无用功。
在这个实例中,日本企业和瑞士钟表都是斗智没斗力,比的是谁的技术更精湛,所以,以技术来决定胜负,是明智的选择,既没有风险,没有危险,所要做的就是研发技术。
“釜底抽薪”这个计谋在古代经常被军事家和政治家所利用,而现在也应用广泛,多用于商业战中。军事家们利用此计谋来打击敌人的势气,瓦解敌人的斗志;政治家们为了得到政治利益,就利用此计谋来进行政治斗争,弹劾对手。而现代社会,多使用于商场和职场。在商业领域中,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利益的纠缠,而是利用此计谋从根本上超越对手,踢出对手在市场的争夺战。对于从根本上寻求的方法,可以是对技术层面的掌握,或是管理人事方面的应用。在人际交往中,则可以理解成,为了自己的目标得以调整,而使用某种高尚的品德或是智慧赢得别人的尊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