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今解】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趁敌人内部混乱之机,利用其力量虚弱而无主见的条件,迫使敌人随从我方的意志,就像人到了夜晚一定要上床休息一样。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此时的刘备也趁机起兵,不仅对黄中起义军进行战斗,而且还与诸侯混战,后有幸得诸葛亮相助,势力逐渐强大。随后,刘备又利用时机谋夺荆州、西川两地。
应时而作是指趁着混乱、纷杂的局势得到之前想得到的利益。这个计谋主要是讲究混乱中取胜。在政治或是商业领域的竞争中,较好能帮助自己获得利益的方法就是应时而作。不仅能顺利达到目的,还能付出较小的代价。其实,混乱纷杂的场景很少能遇到,一旦遇到,就要加以利用。
要想顺利的运用此计,时局的混乱纷杂是前提。一般情况下时局“混”有两种:其一是本来时局就是混的,那么这时我方就是简单的“乱中取之”(《孙子兵法》语);其二是时局本来是清净的,我方利用计谋让时局扑朔迷离,随后应时而动。由此可见,第二种的难度明显大于第一种,但是第二种的方式仍得到广泛应用,只要计谋实施妥当,定然能够取得成功。
应时而作,在军事中利用此计谋,是指趁着敌人混乱不堪时,趁机出击,在其措手不及的时候夺取想要的东西。尤其是在形势较为复杂的战争中,常有一方会判断不准导致决策左右摇摆,这时我方就可以趁机使计。然而,这个计谋在很多时候,都是需要主动创造条件才能使用的。
唐代开元年间,契丹地区发生叛乱,不断派兵攻打唐朝边界都城。张守珪被朝廷任命为幽州节度使,统帅大军以平定边界之乱。由于契丹叛军大将可突干几次攻打幽州而未能得逞。于是,便想出派遣使者去幽州打听消息的办法。可突干交代使者一面前去假装有意投降,一面打听唐军内部的军事消息。得知此事的张守畦觉得事有蹊跷,觉得契丹叛军气势嚣张,居然派人主动求和,里面定有问题。于是,待使者来了之后,便很有礼节的招待了使者。
第二天,既然契丹想要归顺,张守珪就派大臣王悔代表朝廷到契丹营中宣布诏令,并传令王悔一定要打探到契丹内部真实的消息。王悔来到契丹营中后,受到契丹叛军大将可突干热情的招待。在酒宴上,王悔通过对契丹叛军一言一行的观察,发现契丹叛军在行动上与口头所说的毫不一致。他通过一个小兵打探到还有一人分掌契丹叛军兵权那人便是李过折,此人与大将可突干一直有所冲突,不但不服从大将可突干,而且还经常冲撞他。听闻此事后,王悔便假装自己没有听闻过此事,拜访了李过折,并且还当着李过折的面不断的夸赞可突干。李过折一听,大为恼火,不但说出是可突干之意起兵才导致契丹战事不断,民不聊生,而且还将可突干诈降一事全盘托出。这次可突干派人求和是假象,已经借兵突厥的可突干可能几日后将就再次攻打幽州。见李过折如此动气,王悔便趁机劝说他归附大唐,并坚称面对大唐强大的兵力下,可突干一定会失败。如果他帮助朝廷铲除可突干,那么朝廷一定会对他委以重用。听到王悔如此一说,李过折随即表示自己归附朝廷。随后,王悔见任务完成,便即刻告别返回幽州复命。第二天晚上,李过折悄悄带领自己的人马突袭可突干的营帐。在突如其来的战争中,可突干被杀的措手不及,死于李过折刀下,这样一来,契丹叛军大营一片混乱。忠于可突干的军队随即和李过折厮杀了起来,斩杀了李过折。打探到消息后,张珪探立马率军前往契丹叛军大营接应李过折的部下。此时,契丹叛军大营内部正打的不可开交,混乱之际,被唐军趁势大败。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粪而止蛊。
保留阵地原有的外形,保持原有的气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不敢轻举妄动。我方却秘密转移主力,打击别处的敌人。
分身术是指表面做出一副样子,实际上却是利用表面功夫得以逃脱,并利用机会一举出奇制胜。在军事的表现为,利用虚假的信息迷惑敌人,自己实则选择其他的方法逃脱敌人的追捕,转危为安。
要想顺利的运用分身术,重点在于一个“分”。对于不同的敌人而言,就要使用不同的“分”法。
但是,要想运用好此计谋,就一定要注意时机。第一,切莫不可过早“分身”。对事情的发展要做好预测,不可过早判断成败与否,只要有取胜的可能,就要坚持下去。只有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可以“分身”而去;第二,“分身”也不能太迟。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见到失败不可避免时,就必须立刻“分身”,如果拖延一分钟,就会多一份的危险。
在面对强敌的时候,要主动撤退,必须谨慎冷静,稍不注意,就会遭遇不测。整个计谋在实施过程中绝对不可泄露半分,要不然就会招致失败。要想取得成功,就得在敌人不知道的情况下秘密进行。
本计谋的含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1)分身。为了摆脱自己的危险处境,先留下“外壳”给敌人看到,然后再假扮其他,脱身离开。这个留下的“外壳”只是我方制造的虚假信息,并没有损害到我方的势力,但能对敌方的判断造成影响,比如错判或者误判。
(2)脱身。在面对两股不同的敌人时,为了避免遭到两面夹攻,可以对其中一方进行势力威胁,使其不敢轻举妄动,然后暗中将主要兵力集中进攻另一股敌人,取得成功之后,再来攻击先前一方。
此计谋多用于利用伪装来进行军事战略的转移,撤退等。利用我方制造的表面现象迷惑敌人,稳住敌人,不仅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实力,反而能顺利撤退,保留了自身的实力。完成目标后,通常我方还会分出小股势力,利用此机会攻击其他敌人。
三国鼎立后,蜀国雄霸一方,诸葛亮誓师北伐,但前五次都失败而归,最终在第六次北伐途中,身患顽疾,一直医治不好,病逝在五丈原。为了稳定军心,同时避免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出后,蜀军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诸葛亮在临终前,将姜维叫到身边,秘密的把撤军之计告诉了他。随后,诸葛亮病故。按照诸葛亮的计谋,姜维不仅秘不发丧,同时还将其死讯封锁起来。他将诸葛亮的灵柩藏于大军之中,开始命令军队开始后撤。此时,司马懿虎视眈眈,不仅派军队跟踪蜀军,还想趁着蜀军撤退之际,杀他个片甲不留。
在撤退途中,姜维下令称是诸葛亮用计的需要,安排工匠仿照着诸葛亮的样子,用木头做了一个假人,不仅穿着诸葛亮的衣服,戴着诸葛亮的帽子,还手持羽扇,像极了真人。这个假人被安放在了车中,稳稳当当的坐着。不仅如此,姜维还命令杨仪率领人马声势浩大得主动向魏军发起攻击。魏军主帅查看蜀军时发现,蜀军上下同仇敌忾,气势过人,而诸葛亮气定神闲的坐在车上,一时之间没了分寸,不知如何行动。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善于用计,又怀疑蜀军此次退兵里面有诈,于是就命令军队暂时撤退,静观其变。姜维看到司马懿开始有所疑虑而退兵,立马下令全部蜀军即可撤离,返回蜀中。等待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的死讯,才明白自己已经中计,再派军队进攻,已全然没有了机会,错杀了大败蜀军的最好时机。
【古为今用】
实战1:岛村制造混乱买玉米
上个世纪80年代,东北有一家粮油贸易公司刚成立。由于公司成立初期,人手不多,交易也不多。而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销售东北产的玉米。可当时这样的公司很多,而且竞争激励,价格卖不上去,所以销路成了问题。因为公司效益不好,业务量不大,新调来的张经理见此情景,不仅心急如焚,到处走市场,调查市场东西,到处托关系,希望能提高业务量,打开销售市场。
正当张经理为公司发愁的时候,一位省经委的同志找上了门,将日本来中国采购玉米的岛村一郎引荐给了他。身为日本一家化工企业部门经理的岛村不仅业务能力突出,因此很受公司器重,所以常被派往其他国家处理国际贸易事务。这次他来中国的目的就是为公司购买一批玉米作为生产原料。这刚好符合张经理目前迫切需要推销玉米的形势。
这个新上任的张经理,目前还没有取得什么耀眼的成绩,正好上门的岛是他遇到的第一个大客户,所以,他决定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好好的表现一下。于是,一见到岛村,张经理立刻安排了一系列的招待事宜。不仅表示自己愿意跟岛村的日企合作,而且还表示自己很有诚意,一定给予最优惠的条件达成这笔交易。
对此,岛村并没有明确表露出合作意向,只表示如果条件合适,尽力促成合作。张经理听完之后非常高兴,觉得此事有戏,并积极的安排各种磋商事宜。不仅提供了详细的资料给岛村,而且对岛村的回答也是事无巨细,同时还陪他检查了公司生产的样品。岛村看完样品,了解完情况后,立即询问张经理价格方面的事宜。为了促成这笔交易,张经理没敢提价后再喊价,而是就直接报价32美元一吨。和当时的市场价相比,这个价格的确也很公道。没想到岛村听到这个价格,立刻摆出一副震惊的表情:“张经理,我们可是很诚意的来做生意的,可你却没有,把价格提这么高,我们真的很难负担,这笔交易就此结束吧。”说完就扬长而去,只留下摸不着头脑的张经理。
眼下的场景可把张经理弄懵了,岛村的态度完全在他的意料之外。随后几天,无论张经理怎么联系岛村都联系不上,岛村一行对张经理也避之不见。这下张经理可急了,不断找关系托人传话给岛村,说这笔交易还可以再谈谈,价格方面还可以协商。但是岛村方面却一直没有回应,这让张经理更加不知所措。
正当张经理还在疑惑岛村的意图时,突然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大连某粮油公司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还询问了张经理所在的公司是不是和岛村谈判玉米采购的事儿。这下张经理更疑惑了,但是面对电话,还是如实进行了回答:“是!是在谈判。”但是大连的这家公司和张经理所在的公司日常接触并不多,所以双方就简单的交谈了几句,对方就挂了电话。但是当对方在电话针对玉米采购报价的事儿进行询问时,张经理还是告诉了他们,说是自己给地史每吨32美元。
在电话挂掉后的一瞬间,张经理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天自己都联系不上岛村,原来岛村是去别的地方找其他的合作伙伴了。如果岛村放弃了自己,和其他公司合作,那么自己这么多天所做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想到这里,张经理立即赶到了岛村所在的酒店,见到岛村后,立即表示公司愿意降价一美元,以31美元每吨的价格进行销售。但是,面对张经理的自降价格,岛村依旧没有表态,而且跟张经理说这笔生意很大,既是降低一美元,自己所在的公司也承担不了。而且岛村还说张经理太没有诚意,这个价格还是很高。对此,张经理更是疑惑了,自己的报价已经低于市场平均价,怎么还会高?而且还在不赚钱的情况继续与岛村协商,自己怎么会没诚意呢?
随后的几天内,张经理又陆续接到了辽宁、黑龙江相关企业的电话,都是询问有关张经理和岛村合作的事。这下,张经理更加不解了,这个岛村不仅联系了大连的公司,还联系了两家东北的公司,这样一来他有这么多公司做参考,为什么还迟迟不肯进行合作呢?而此时的张经理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是继续和岛村进行合作,赚不到钱不说,还肯定会亏本;要是取消两者之间的合作,那之前的努力又都白费了。
经过反复思量,张经理决定以30美元一吨的价格去和岛村再次进行谈判。这个价格已经是张经理所在公司所能承受的底线了,可就当他再次找到岛村时,岛村明确表示,现在和他进行联系的几家贸易公司都愿意给出29.5美元每吨的报价。张经理一听,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个价格正是公司盈利的临界点。就算以这个价格进行交易,既不会赚钱,也不会亏损。
虽然在这个价格上自己不占优势,没有利润可言,但是由于岛村要的货物非常多,这样自己可以从采购的时候,压低价格,还是可以盈利的。经过一番思考,张经理狠了狠心,决定以这样的价格成交。
至此,岛村方面才松口,决定和张经理合作。一是最早接触的就是张经理所在的公司,二是张经理提出的价格他们很满意,虽然其他公司也是这个价格,但考虑到张经理的诚意,所以觉得同张经理所在的公司合作。同时,岛村提出所需要的货物量大,自己也要向上级请示,不如两天后双方再签署合约。
听到岛村这番话,张经理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于是便听从岛村的安排,回去准备签约事宜。可等到第三天,岛村都没有联系签约。张经理觉得事由蹊跷,便驱车来到了岛村所住的宾馆。一到宾馆却发现,岛村一行人都已退房走了。而询问宾馆服务人员,也不知道其所踪。看到眼前的景象,张经理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又急又恼。
在几个月之后,机缘巧合下,张经理见到了上次电话中联系他的大连某公司的经理。在不经意的聊天中,张经理获悉,原来岛村不只是和自己接触,还四处派人到各个粮油公司进行谈判。当他得知大连公司具有现货,为了能够低价购入,他便策划了一系列与其他公司进行谈判的事宜,想挑起同类公司的竞争,利用相互压价,最后收获渔人之利。
张经理这才明白,上次为什么岛村会不辞而别,原来他是利用自己,把自己当成与其他公司谈判的筹码,以此压低采购价格,以便为日本企业争取很大的利益。而其他公司相互竞争直接压低价格,而各个公司之间又不会为此事进行接触,这也是造成岛村施计成功的客观条件。
岛村为了争取最大的利益,到处散布信息,以欲和其他公司合作来打乱别人的计划,将市场弄的“乱七八糟”。几家公司为了争取和岛村进行合作,不断的相互竞争,一个比一个报价低,而这样的举动更中了岛村的下怀,他就是希望有这样的场面出现,自己可以趁乱取利。
由此可见,“应时而作”正是利用敌人对混乱的形势判断不准,意识比较混乱时,抓住有利时机为自己的计划增加取胜的砝码。因此,当我们在面临敌人使用这样的计谋时,一定要保持冷静,保持警惕之心,不可冲突,也不可以随意表示出自己的意图,免得敌人加以利用。只要我们保持清楚的意识,对整件事情进行合理的分析,敌人就对此无计可施。
“应时而作”的计谋在商业领域运用的比较多。在很多西方历史上的兼并战中,很人利用此计谋趁乱获利。就如20世纪末,世界级金融界行家乔治·索罗斯利用泰铢,挑起亚洲金融危机,趁乱捞地盆满钵满。这正是典型的“应时而作”。
实战2:巧施分身术避开被绑架的命运
1929年对于白崇禧来说是特别的一年。他一直推崇的“奉桂合作”,随着杨宇霆死于张学良的枪下而破产。随后,他的兵权又被身为国民革命家总司令的蒋介石而剥夺。而当时,由于之前为征讨唐生智临时收编了不少杂牌军,所以白崇禧的军队军心相当不稳,一有小道消息,就立刻不安分起来。一些其手下的士兵谋划着绑架白崇禧献给蒋介石以换取功劳。
而此时已经有所察觉的白崇禧并不会坐以待毙,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逃出北平。计划妥当之后,在白崇禧的安排下,他带着一队卫兵和随从到一家德国人办的医院,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进入医院住院部。随后,卫兵和随从原路返回,这样就制造了一个白崇禧住院的假象。
就在卫兵和随从跟着白崇禧的空座驾返回时,在医院的后门也有一辆车慢慢开了出来。这辆车里坐着的是一个戴着墨镜的大胡子,其实这人正是白崇禧所乔装打扮的。当天晚上,为掩人耳目,其参谋长王泽民借口过寿,邀请了众多亲朋好友齐聚一堂,而军队中团级以上的干部都被邀请而来,在东来顺老店大摆筵席。酒席刚开始,大家不见白崇禧,纷纷以为他架子大,要压轴出场。可宴会开到一半仍不见其踪影,大家颇感奇怪。王泽民见状,忙替白崇禧解释说:“健生(白崇禧)兄因为脚步旧疾复发,已经住院调理了,所以无法前来。”听闻此讯,大家议论不止。
其实,就在大家享受宴会时,白崇禧一行已经悄悄离开,在夜色的掩护下一路奔袭。白崇禧的分身术让想要加害于他的士兵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没有绑架到白崇禧,连他的人都没见到。
白崇禧的这招分身术,表面上看自己其实已经住院,其实已经换做另一种装扮逃之夭夭,就像金蝉的壳还露在树枝上,表面看起金蝉还在那里,实际上早就不知所踪。他利用这个计谋,在使对方没有察觉的过程中,成功逃脱了叛军的绑架。在军事或者政治领域使用此计,都是通过自身进行伪装,以假象骗取敌人的信任,自身则悄悄进行转移,从而完成我方所要的目的。作为一种帮助自身处于危险境地的脱身计谋,古往今来的军事家、政治家等都屡试不爽。
白崇禧推崇的合作计划失败,而自己兵权又受到蒋介石的削弱,正是腹背受敌的时候,面对这样的大局,他不能坐以待毙,也不能正面冲突,保存实力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要明目张胆的撤退,一定会引起恐慌,同时也会给敌人带来歼灭自己的机会,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冷静观察,不可以轻举妄动,选择合适的时机,在敌人无法察觉的情况下完成撤离。
白崇禧巧妙地利用分身,误导了敌人的攻击目标。像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面对的不止一个敌人,更要小心谨慎。若是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待,就会遭受很大的损失。就像白崇禧各种失势的时候,有时利用虚张声势高调的行动,让敌人摸不到头脑。而真正的各种行动都秘密进行,不给敌人可趁之机。
此计谋很高的成功率,主要是利用了敌人的惯性思维。人们在看到一些事情时,往往认为事情就是如此,而不愿意进一步作出分析,有时是怕麻烦,有时则是想当然。金蝉所脱的壳与它的本体十分类似,人们从远处看到有一个类似蝉的东西挂在树上,就觉得这个是蝉本身,而不愿意进一步论证,是蝉还是壳。在军事战争中,有很多潜在的共知的规则或是习惯,就如,在战场上,大家听到鼓声一定是认为要进攻了,听到鸣金的声音,就会整装收兵,进行撤军。这些都是日常训练中的一部分,所以大家都习以为常。如果有人因此反用这个习惯,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人们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为成功实施“分身术”的计谋提供了客观条件。
同时,“分身术”要想使用成功,“身”的选择也很重要。这个“身”必须能在形式上与原来的本体一样,让别人一看就误以为是本体,这才就保证计谋成功一半。此外,分“身”的时机也很重要。若是分身过早,会让敌人起疑,便失去成功的机会;若是“分身”晚了,就不能逃离危险的境地,还会招致杀身之祸。
在现代社会,分身术的计谋仍然使用广泛。在商业领域中,企业负责人在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时,一定要及时改变经营策略,面对变幻多端的市场形势时,一定要适时改变销售方案,这样才能使本公司走出困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在人生面临窘境时,一定要灵活机变,不可过于呆板。而这个计谋实则是一个计中计,所以在应用时一定要小心谨慎,以免敌人将计就计,这样很容易落入敌人的圈套。
实战3:董事长想出妙计巧分红
深圳某家软件公司自从成立以来,一直就生意红火、蒸蒸日上。但是非常让人难受的是,公司近年正好碰上了经济的不景气。公司当年的好景已经不再,公司的盈余竟大幅滑落。公司的这种形势绝不能怪员工,因为谁都能看到大家为公司拼命的情况,员工们付出的努力丝毫不比往年差,甚至还可以说,由于大家都意识到经济的不景气,干得比以前更加卖力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董事长感觉心头的担子越来越重了。公司效益的不景气让公司的收入开支日益拮据,而一年一度的春节马上就要到来了。按照过去的习惯,公司在年底的时候,应该要发给员工一些年终奖,作为一年来对员工辛勤工作的奖赏。而年终奖的发放比例一般是最少加发两个月的工资,到了公司效益好的时候,甚至加数倍发放工资。
但是今年的不景气经济让公司有些十分难办,公司的董事长让财务主管算了又算,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公司的赢利顶多只能发给员工一个月的奖金。董事长叹着气说:“这让一直习惯了发放至少两个月工资做年终奖的员工知道,士气真不知要怎么滑落!”
董事长前思后想,始终没有想出任何办法来,他找来总经理,想和总经理一起商量该如何渡过这个难关。董事长有些难过地说:“公司的许多员工都以为年底的时候,公司发给他们的奖金最少得加两个月,恐怕他们把机票、新家具都订好了,只等着公司发了奖金拿着钱出去度假或付账单呢!”
总经理也早知道这个情况了,他也愁眉苦脸地说:“是啊,过去公司效益好,所以一直加倍发放年终奖,现在突然发的少了,他们肯定不适应。就好像是大人们给孩子给糖吃,很多时候都是直接抓一大把糖给他们吃,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但是如果突然改成给孩子们两三颗糖吃,孩子们一定会又哭又闹。”
“对了!”董事长听到总经理这样说的时候,脑子里突然灵机一动,好像想起了什么。他激动地对总经理说:“你这样说正好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记得小时候,我也经常自己拿着钱去商店里买糖。但是我总是喜欢到同一个店员那里去买糖。你知道为什么么?”
总经理听到董事长的这些话,心里弄不明白他到底要说什么,便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并不知道原因。
董事长接着说:“糖果店里的店员给顾客卖糖的时候,他们都习惯了直接抓一大把糖放到秤上,如果重量超过了,他们就一颗一颗再往下取。而我喜欢的那个店员则不然,可能因为他技术不怎么娴熟,他拿糖的时候总是先拿一点点,然后再一颗一颗往上加。虽然这样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重量也没有增加,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先扬后抑与先抑后扬,导致的人的情绪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来让员工们接受只拿一个月的年终奖。”
商量妥了之后,董事长让总经理暗中把一些事情安排了下去。
没过两天,公司突然传出小道消息,“说是因为今年公司的效益不佳,发展不景气,年底可能要裁撤一些员工……”
这样的消息传出来后,顿时人心惶惶了。公司的每个人都在猜,公司要裁掉的员工会不会是自己。处在最基层的员工想:“公司的裁员一定从下面开始,说不定就轮上我倒霉了。”公司上面的主管则想:“公司里我的薪水最高,为了缩减开支,只怕是要从上面开始裁员!”在这样的危机中,员工们再也不想年终奖的事情了,如果连职位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年终奖。
但是不久,总经理很快就宣布了公司董事的决定:“公司目前的处境虽然艰苦,但大家同坐一条船,一起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再怎么危险,公司也不愿牺牲共患难的同事,只是公司效益很差,年终奖金是绝不可能发了。”
听说不裁员,员工们都放下了心上的一块大石头。那不至于卷铺盖走人的窃喜,早就压过了没有年终奖金的失落。
眼看着年关将近,公司快要放假,公司人人都作了过个穷年的打算,同事们彼此约好拜年不送礼,这样就能暂解手上的拮据。就在大家心里盘算着该如何度过年底的困难时,董事长突然召集各单位主管举行紧急会议。看着主管们匆匆上楼,员工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心里都有点七上八下:“难道又变了卦要裁员?”
原来真是变了卦!没过几分钟,主管们纷纷冲进自己部门的办公室,兴奋地高喊:“有了!有了!公司还是要发年终奖金,整整一个月,等会儿马上发下来,让大家过个好年!”听到这样的消息,整个公司大楼,瞬间爆发出一片欢呼声,连正在顶楼的董事长,都明显地感觉到了地板的震动……
与其因为最好的企盼,造成最大的失望,还不如用最坏的打算,引来意外的喜悦。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正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利用悄悄散布各种消息来迷惑公司员工,让他们降低自己的期望。为了让公司渡过难关,还能让员工们不至于怨声载道、失去士气,董事长便利用纷繁复杂的形势来应时而作,不但给员工以意外的惊喜,还很好地解决了公司目前的困难。董事长一会儿化身要裁员的狠心老板,一会又化身与大家共度难关的慈爱领导,分身之术也是利用得极为得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