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今解】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宁可假装糊涂而不采取行动,也绝不假冒聪明而轻举妄劝。要沉着冷静,深藏不露,就像雷电在冬季蓄力待发一样。
《孙子兵法·九地》一书对此计谋有较为详尽的阐述:“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意思是指利用这个计谋可以蒙蔽敌人的耳目,使他们不等获得我方的军事情报;在军事战事中,改变自己的作战方案,不断变化阵法,使敌人无法识破;不断改变驻扎的地方,采取左右徘徊的方案,让别人无法把控我方的真正目的。
此计谋一般都在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下使用,不到迫不得已一般不要轻易使用。顺利实施这个计谋主要是在“假痴”,“假痴”有很多表现方法:假不知情、假不作为、假装不懂、假装不管、假装不能。但是只是做到“假痴”还不行,同时还要“不癫”,就是自己心里一定要清楚在,这是假装,不能变成真疯。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度,不可过度,否则很难收场。
本计的含义有以下三种:
(1)大智若愚。在我方极处于其不利的情况下,只能利用自身进行伪装,以避开敌人的矛头,自己可以利用故作痴傻,耳聋口哑等办法摆脱敌人的纠缠。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又呆又傻,让人觉得十分可笑,但是内心却无比清楚。所以此计谋还属于“韬晦之术”的范畴。
(2)深藏若虚。隐藏自己内在的真实想法,表面显得若无其事一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时机还不成熟的时候,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很容易遭到反对或是扼杀。就是平时所说的“谋出于智,成于密,败于露”,大抵就是这样的意思。
(3)愚兵必胜。在军事战争中,利用各种办法迷惑敌人,让敌人不能知晓我方的具体情报,这是想获得战争胜利的基本要求。所以有的时候,机密情报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知道,领导层知道就可,士兵知道太多反而容易泄漏,所以对士兵要采用愚的计策。
“假痴不癫”这一计谋是从“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等民间俗语中总结而来。是指人们在冲突中,为求自保,躲避是非而装痴作傻的样子,以此来隐藏自己,让敌人对自己放松警惕。这一计谋最早是由孙膑使用,利用装疯癫的样子逃避庞涓对自己的残害,以此逃离魏国的手段。
战国时期,熟知兵法的鬼谷子曾收孙膑和庞涓这两人为徒。虽然两个人分别来自齐国和魏国,但是两人感情一向要好,由于孙膑较为年长,庞涓就尊他为长兄。
几年后,魏国国君向天下广招贤士,并许下重金。庞涓地挡不住如此厚待,就提前下山前往魏国求取功名利禄。孙膑却没有对此动心而下山,依然跟随鬼谷子进行兵法学习。鬼谷子见孙膑这般勤勉,且较有天资,就将自己毕生所学全部教授给了孙膑,因此孙膑的兵法运用也达到了新的境界。
庞涓在魏国依靠自己所学混得风生水起,他的才华不仅让魏王欣赏,也得到了魏王的信任,并授他上将之职。庞涓不仅在随后的战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同时还帮助魏国大败了强大的齐国军队,魏国国力迅速上升,不久就成为与秦国平起平坐的军事强国。从此,庞涓在魏国的地位无人可撼。升为大元帅后,掌控全国兵权,此时的庞涓心高气傲,自视甚高。
此时,庞涓觉得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尚未出关的孙膑,为了能够保住自己全战皆胜的战绩,庞涓决定将孙膑劝下山来,为己所用。这样自己不但少了一个劲敌,而且还多了一位能人帮助自己。这对此时的魏军来说,可谓是如虎添翼。于是庞涓派人前去山中,请孙膑下山。孙膑虽然不舍得离开师父,但在师父的规劝下,答应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效力,用自己的才能造福百姓。随后,孙膑下山来到魏国。
庞涓将孙膑引荐给了魏王。魏王为了试探一下孙膑领兵打仗的能力,就让孙膑和庞涓一起操练阵法。庞涓所练的阵法,孙膑都能通晓,而庞涓对孙膑的阵法却不甚了解,孙膑便将其中奥妙解说给了庞涓,庞涓这才没有在魏王面前失礼。
魏王通过此次操练很是高兴,便说:“得悉先生熟悉兵法,今日一见,果然甚好。”接着就对庞涓说:“既然你们师出同门,现又同为魏国效力,就让孙膑担当副帅一职,与你一起掌握兵权,如何?”庞涓虽然心里极不痛快,但仍在表面上表示同意,而且还对魏王说:“以孙膑的才能屈居副将实在可惜,不如先让他入客卿,待他日取得战功后,我心甘情愿让位于他,直接封他为元帅,不如这样怎么样?”魏王觉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
庞涓认为孙膑的存在一见完全威胁到了自家的地位,又气又恼。本想自家可以压制他的同时也能让他助己一臂之力,现在看来只有除去孙膑,才能阻止他取代自己。
一日,庞涓令人以孙膑亲人的名义写了一封信给他,更派了一个在魏国做买卖的山东人把信交给他,信中讲诉了孙家目前的境况,还是说到叔父去世,两个堂弟道理齐国,望他能迅速赶往齐国团聚。孙膑见信后,没有怀疑,就回信一封,在信中讲明自己目前的处境,很想家乡,却又不能回去的无奈,只待建功立业后告老还乡,到那时才能与家人团聚。
庞涓拿到信后,对内容进行了一番修改。将孙膑的思乡情切改成了愿为齐国效力。并将信件交给了魏王。魏王看完之后十分不喜。庞涓趁机说道:“以孙膑的智谋,若是放他前去助齐,定当是我魏国的一大威胁啊。”魏王说:“那就杀掉他。”庞涓说:“既然如此,我愿为大王分忧,此事交由我来办,保证不出问题。”
随后,庞涓命人将孙膑逮捕,并施以膑刑,挖去了他的膝盖骨。但庞涓又当着孙膑的面,百般示好于他,以骗取他的信任,让他写出自己所学兵法。孙膑不知实情,答应了庞涓的要求。每日执笔写到深夜。后来一个侍奉孙膑的书童在不经意间听到了守卫们的谈话,说是庞元帅要的只是兵书,待孙膑将书写好,就将孙膑杀死。书童见孙膑如此可怜,便坦然相告。
直到现在,孙膑才突然明白为何自己会落得如此下场。他突然大笑起来,并将所写的兵法都付之一炬。还在房中到处点火。疯疯癫癫,时苦时笑,侍卫们都以为孙膑受不了这样的对待而发疯了,而庞涓却不以为然,命人将孙膑放入猪圈,看他是真疯还是假疯。孙膑在猪圈中不仅没有嫌弃的样子,还自得其乐。与猪同食,与猪同睡,还一起在泥中打滚,完全和猪过一样的生活。庞涓这才相信孙膑是真疯了。可又担心孙膑会突然变好,就派人日夜监视他。
墨子到魏国游历时听说了孙膑的事情,就立即派人告之齐国的田忌将军,田忌将这个事情又告诉了齐威王,齐威王下令,不管使用什么办法,无论如何都要将孙膑救回国内,又派了使者淳于髡前往魏国,淳于髡事前就找到了一个真正的疯子,在得知孙膑被关在魏国的何处后,利用夜黑风高的夜晚,将孙膑换出,即刻送回齐国。
后来,孙膑在齐国养伤恢复后,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他不仅帮助齐国军队在与魏国的战争中打败魏国,还终结了庞涓不败神话。庞涓率领的魏军在马陵之战惨败后,自己也被孙膑所射杀。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强者慑服弱小者,要用警戒的方法加以诱导。威严适当,可以获得拥护。手段高明,可以使人顺服。
从此计谋的四个字面意思来看:是说指着桑树,可字眼里骂的却是槐树。鲁迅曾在自己的《狂人日记》里这样写道:“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她的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她的眼睛却看着我。”由此可以看出,她骂地史“老子”而眼睛里看得是我,典型的就是指桑骂槐。而对于“骂”我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文骂,拍桌子扔椅子,大声斥责。二是文骂,不明着说,而是拐弯抹角的骂,话里的意思就是带着骂。与之前粗暴的骂相比,指桑骂槐明显属于后者。它并不是进行正面冲突,而是间接的指出对方的不是。不仅话语让人听的不舒服,而且骂地还巧妙,让人无法抓住痛脚。
指桑骂槐之计包含以下含义:
(1)杀鸡儆猴。字面意思就是杀只鸡给猴子看,让猴子害怕。为什么是杀鸡呢?鸡代表的是一种势力弱小的人或者是事,而猴代表的是较为有势力的人或是事。用消灭小势力来显示自己的魄力,来告诫不服管的人,要听从指示。引申的意思就是在法不责众的情况下,通过惩罚一个人来警示众人。
(2)敲山震虎。字面意思是敲打山石,让老虎感到震动。其实就是指破坏敌人自以为熟悉的条件,让敌人产生危机感,以此来鞭策敌人,以作警示。
(3)旁敲侧击。不直接指出对方的问题,而是拐弯抹角的说出对方的问题所在。在大庭广众之下,无法开口明说,只能使用迂回说话的方式指出对方的不是之处。“桑”一般所指:犯错误的人,或是所做出的恶劣行为,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事情。
(4)故意制造的事端。而“槐”则是指:想骂而不敢骂的人,或是想骂而不敢骂的事情,或是想骂的是一个群体。此计谋分“指”和“骂”两个部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实指实骂。目标所指明确,所骂也很明显。
第二,实指虚骂。骂的对象是具体的,而实际想骂的不是很明确。
第三,虚指实骂。利用表面上骂的很模糊来将想要骂的骂的很明确。
第四,虚指虚骂。所指所骂事物都很不明确,只是一个概念,这大部分都是一种借题发挥,让人们引此为戒。
“指桑骂槐”主要是利用间接的、婉转的口吻来指出对方的错误。像古代君王一般都刚愎自用,听不进劝谏时,很多聪明的臣子就利用这个计策来说出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想要说地观点同时,也让君王颜面有所保存。所以在古代这个计谋就使用较多。春秋时期的优孟,就是一个例子。他虽然是一个艺人,但是他和善于拿捏说话的尺度,和掌握说话的方式,深得楚庄王的宠爱,所以常能侍奉在楚庄王的身边。
楚国有一名宫廷艺人名叫优孟。一天他在郊外游玩时,看见一个樵夫很是面熟。当他走上前去仔细辨认时,才发现那个樵夫居然就是孙叔敖的儿子。看到朝廷重臣的儿子居然靠打柴为生,他很是惊讶,便问:“令尊为朝廷劳苦功高,为何他死后,作为他后代的你却落到要以打柴为生?难道没有其他的家业吗?”樵夫答道:“我父亲虽为高官重臣,但是他为官清廉,未留下巨贾家财,而且父亲多次拒绝楚王的赏赐,所以我只能靠打柴卫生,还请先生见谅。”说完,他就继续打柴去了。而优孟见此情景,不由感慨万分。他决定帮助孙叔敖的儿子,不能让其后人受苦受难。
回到府中,优孟特地照着孙叔敖之前的朝服做了一套衣服,还经常回忆孙叔敖之前的一举一动,并进行细心揣摩。觉得自己模仿地差不多时,便以这样的装扮上朝见楚庄王。楚庄王看见有人这样装扮很是惊奇,以为是孙叔敖复活了,赶忙上前迎接,才看清原来是优孟。
楚庄王看见故人感慨万分的说道:“继叔敖之后,孤王再难觅此等贤才,如卿有真才,就拜为令尹。”优孟听完却面露难色,推却道:“臣不要当令尹,就像孙叔敖一样,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在他死后,其子只能砍柴为生,连块土地都没有,如今若我当令尹,那我子孙肯定也会落得如此下场。”
楚庄王对他的这番话感到很是奇怪,随后优孟就将详情如实禀告。楚庄王这才明白其中原由。随即召见了孙叔敖的儿子,并许诺可以满足其任何要求。而其子根据孙叔敖的遗志,拒绝了富饶之地,只要了一块偏僻的寝丘之地,楚庄王立即答应了他,还赏赐了很多金银。由于贫瘠之地无人前去争抢,从此,孙叔敖的后代在那里安定的生活着。
【古为今用】
实战1: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周世宗逝世后,其幼子即位,而年仅七岁的周恭帝由于不能稳定朝纲,导致国家处于动荡之中。当时赵匡胤已经身处后周大将之位,不仅掌管大军兵权,还深得后周皇室的信任。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赵匡胤不仅有了谋逆之心,而且还想自立朝廷,取而代之。
这样的局势维持了一年之久,而赵匡胤看到时机成熟,便派人谎报军情,说是契丹大军联合北汉意图进攻后周。由于事态紧急,朝臣未辨识真假,就派赵匡胤前去抵抗。然而就在出征前,京城就有一些谣言传开了。当时赵匡胤率大军已经到达陈桥驿,此地远离京城,天色已晚,大军便驻扎于此。晚上,军校苗训来到营帐外夜观天象,周围的人都感到很好奇,便问他看到什么了?苗训严肃地说:“看见了两个太阳,而前一个太阳将会被取代,前一个太阳处于京城方向,而后一个则出现于此地。”说完苗训就起身回营。而周围的人便开始议论纷纷,说是都点检最有可能是哪个太阳,很快军营都传开了。大家认为后周现在国势不稳,7岁小孩当天子实在儿戏,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天子,这样既是顺应天象,也有利于大家安身立命。于是,军中都押衙李处耘、归德掌书记赵普等一起决定立赵匡胤为皇帝,并派人通知还在都城的石守信等人作内应。
其实,这些事情都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但是,他扔装作不知道,一切照常生活。谁知没过几天的一个早上,一班将士就拿着黄袍给赵匡胤,并拥立他为皇帝,说完就将黄袍披在了他身上。
而赵匡胤见状便面露难色,推却不愿当皇帝,众将士跪拜再三恳求,表示任他差遣,赵匡胤才应允。此时,传来消息,说是宫中大乱,众人立即准备回城,而此时,侍卫军副都指挥欲拼死保卫后周,结果被赵匡胤部下砍死于马下。后周百官见状,都吓地不知所措。而赵匡胤便对百官说,自己是被将士逼上皇位的,部下罗产环又大声恐吓群臣,若是有人不服,立斩于此地。同时翰林学士陶谷宣读了禅代诏书。就此宣告天下,周恭帝将皇位禅让于赵匡胤。
至此,赵匡胤得偿所愿基谋得皇位,改国号为宋,建立宋朝,他就是宋太祖。
在本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匡胤利用假痴不癫的计谋当上了皇帝。首先,他对于之前军中的谣传也好,夜观天象也好,都表示出自己不知道的样子,其实这些都是由他精心策划,故意装作不知情,利用这样的手段将所有异象的出现说的合情合理。其次,在他回朝登基时,面对旧时的大臣都说自己是被将士们逼上皇位的,这样的事情,岂能是硬逼就有的吗?假装自己为难,以此来让大臣觉得他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做,化解了其中的尴尬。假痴不癫真是使用的绝妙。
其实这样的计谋在使用是风险极大的,这里赵匡胤只是装作毫不知情而已,但是在实际运用时,往往难度很高,通常都是是一个思维,身体健康的人去扮演一个疯子,这个思维不正常的人往往干出的事情也与常人不同,很难预料到他们会干什么。所以正常人去扮演一个精神有问题人,通常要做出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吃屎喝尿,满地打滚等。而且敌人在面对突然的疯癫,也会进一步对我方进行试探,不断的利用新的难题为难我方,这时在装疯中就一定要坚持,不能露出马脚,更不可露出真相,不仅会有杀身之祸,而且敌人还会进一步的消灭我方的其他部署。所以说这个计谋难度很大,一旦开始就要扮演到结束,自己能摆脱困境保证安全为止,否则将一直处于疯癫状态,一定要有坚定意志力的人才能很好的运用此计谋。
实战2:抠字眼的威廉
范德比是美国的铁路大王,他有三个儿子。而大儿子在上完小学后就辍学了。不仅如此,在范德比的眼里,这个大儿子一没有什么特殊的才华,二来看起来有点呆头呆脑,这让范德比忧心忡忡,自认自己的事业无人能继承了。
一天,威廉找到范德比,说是要收购马粪。“父亲,您马厩里的马粪这么多,打算给我多少钱一洛德?”范德比见状,以他一贯的风格,狡猾的说:“4块钱一洛德。”没想到威廉竟然没有还价,而且还满口答应说:“好的,就这么定了。不要说话算话哦。”存心想敲儿子竹杠的范德比有点失望,他对妻子说:“我们的儿子太傻了,这个马粪市场上才2块钱一车,我出这么高的价格,他居然没有还价。我的事业怎么办?后继无人啊。”
一个礼拜后,威廉将钱交给了范德比。范德比一看,有点疑惑的说:“儿子,怎么回事?我那么多马粪怎么就值12块钱,那里可是有30车的啊。至少得是129洛德。”
威廉面带微笑的对范德比说:“父亲,你误会了,我只运了三船啊。”
范德比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儿子利用文字游戏耍了自己一次。洛德的意思,可以是一车,也可以是一船的意思。但是这次,他并没有生气,而且还感觉很欣慰。
不仅如此,范德比还特地庆祝了一番,在酒宴上,范德比对妻子说:“其实我们的儿子很聪明,他比我还要强,我的事业这下后继有人了。”
在本实例中,范德比的儿子利用表面现象掩藏了自己的真是才能和想法,同时借助老爸觉得自己傻呆的想法,顺利的骗到了范德比的马粪,还利用字的两个意思,将范德比骗的团团转。就这样,先是不还范德比开出的价格,再是利用字双重意思,威廉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简单说来,就是利用装疯卖傻将自己的实力和才能隐藏起来,让敌因擒敌而放松警惕,然后等待时机成熟后,发挥自己的才能,将敌人一举击败。其实这个计谋还有很多种说法:“假装糊涂”、“以弱示人”、“先屈后伸”等。这些计谋都是通过自己进行伪装,使敌人无法探明虚实,已达到哄骗敌人的目的,为我方的胜利争取时机或是创造条件。
既然要自己进行伪装,就一定要装的彻底装的投入,如果不能使敌人相信,一切都是白费心机。所以在竞争中,我方一定要多做事,少说话,将自己的想法隐藏于内,不能随意表露自己的心态。只有目光长远,且能成大事者才能运用的透彻。
实战3:凯瑟琳的宣传之道
美国面包巨头凯瑟琳克拉在刚进入面包业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面包能迅速被全国消费者熟知,就打出了卖最新鲜的食物的口号。不仅如此,还缩短了自家的面包保质期,将通常5-7天的保质期缩短为三天。并且建立了举报有奖的制度,若是消费者看见面包上的日期超过三天,可以向公司反应,并得到奖励。
虽然市场上的面包都差不多,但凯瑟琳却用保质期将他们进行了区分。并让大家在识别不同品牌的面包时,能熟知自家的面包新鲜度是最好的。凭借着所有面包保质期不超过三天的宣传,凯瑟琳的面包渐渐树立起了“品质取胜”“优质优量”的良好品牌形象。
而这样的宣传口号也曾一度给凯瑟琳的面包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如果面包无法在期限内卖出去,就会过期。而凯瑟琳为此想到了一个号办法,她安排公司每三天给商家送一次面包,一边送去新鲜面包,一边回收过期面包。如果商家面包在期限内卖完了,就会立刻补货。虽然很多人难以理解她这样的做法,大事年凯瑟琳要求公司员工严格按照计划表进行工作,否则将会受到惩罚,所有公司员工都遵照公司规定进行日常送货事宜。
有一次,美国南部遭遇洪灾,物资紧缺,更别说食品了。很大灾民在路上看到凯瑟琳公司的面包运送车,知道车上肯定有过期面包,就将车拦下,要求购买,可员工却不敢违背公司规定,执意不肯卖。事件在当地产生了一些影响,有媒体还报道了此事,一瞬间,凯瑟琳的面包公司严苛的保质期规定传遍了全国,消费者不但没有斥责凯瑟琳的员工太过呆板不卖面包,而且称赞凯瑟琳公司对消费者负责。赢得了全国消费者的信赖,从此以后,凯瑟琳公司的面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销量也大幅提高,生意也越来越好,最后成就了凯瑟琳面包大王的地位。
其实凯瑟琳在强调自己公司面包的保质期时,也就暗指其他的面包没有自家的面包品质好,她的“指桑骂槐”计谋运用的很是得当,没有明确指责其他品牌的面包是如何的不好,而且一直强调自家面包是如何的好,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自己公司面包品牌的竞争力,在赢得市场的同时,也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由此可见,“指桑骂槐”这个计谋不一定就是直接的责骂,也可以通过夸赞来实现其作用。褒奖自己来贬低其他,就是典型的运用。在自己美名得到宣传的同时,也就是压制了对手,在消费者眼里对不同品牌进行对比,自己就理所当然的占据了上风,比直接责骂更有效果。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仍然时常运用到这个计谋。可能是商业用来的竞争手段,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处世方法。在我们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或是不文明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既避免了尴尬,让对方有台阶可下,也让自己表达出想要指出的问题。有利于大家遵守文明的规定,也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在商业竞争中,不会直接指出对方的品牌如何的不好,作为文明时代的社会,这样的竞争时恶性竞争,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且很多时候,这样也是违法的行为,对手是可以控告你诽谤的。所以,我们都从正面入手,直接夸赞我方的品牌是多么的好,以此来贬低对手。通过充分展示出我方的优势,让消费者自己去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掌控竞争的主动权。而在政治中的应用,多为批评对手的政见时,不至于氛围紧张造成冲突,也能让自己的观点易于接受。如果直接进行斥责,很容易发生冲突,从而互相谩骂,不仅损害了对手的利益,让对手会进行反击,从而还会影响自己的利益。如果在双方进行恶斗中,有第三方看热闹,就会造成两方两败俱伤,而第三方坐收渔利的效果。
所以说,指桑骂槐不仅是一种竞争计谋,会利用这个计谋的人一定能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取得公众的信任,在正当竞争中处于良性循环,从而更有利用自身的发展。同时,指桑骂槐也是一种管理策略。无论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还是作为人事管理,都能利用这个处理处理好出现的问题。不仅维护了员工的自尊心,也让对方能够更加忠心于企业和单位,从而更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