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孙子学计谋:最有中国味的谋略之道-偷梁换柱,上屋抽梯——瓦解对方的核心竞争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偷梁换柱,意同偷天换日、偷龙转凤、掉包计。都是指暗中换掉敌人所需的关键事物或是重要部件,以此达到削弱敌人实力或是战胜敌人的目标。而上屋抽梯则是指在与敌人对阵中,故意露出破绽,引敌人上钩后,切断敌人的外援,以此到达歼灭敌人的目的。

    【经典今解】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频繁地变动敌人的阵容,抽调开敌人的精锐主力,等待它自行败退,然后乘机取胜。这就好像拖住了大车的轮子,也控制了大车的运行一样。

    偷梁换柱是古代作战时列阵的阵式。在对敌人的对战中,借此调走敌人的战斗力,瓦解和减弱敌人的实力,这就是偷梁换柱。同时这个计谋也可以是对我方自己实施的,改变自己主力的部署,迷惑和诱骗敌人,以此增强我方的实力,将短处变成我方的长处。对于一间房屋而言,梁被偷换了,那肯定是要倒塌的;对于一支军队而言,主要战斗力没人,那这支军队一定必输。所以这个“梁”是指重要部位和关键地方。

    当然,此计谋要想成功实施,就必须不能让敌人察觉。如果不小心被敌人发现了,那么我方之前所做的一些都白费不说,还会将自己的短板暴露在敌人面前,引来敌人的攻击。而不管是偷梁还是换柱,都讲究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样换完东西,这些东西肯定会对敌方的内部起到破坏作用,从而使敌方无法进行攻击,自顾不暇。

    而偷梁换柱在很多时候和“掉包计”一样,都是暗中偷换,或是冒名顶替已达到迷惑对方,蒙骗敌人,达到削弱敌人的目的。

    这个计谋是从成语“托梁换柱”转化而来。据传,商纣王与百官在花园里游玩时,看到一个亭子坏了一根柱子,纣王凭一己之力,将大梁托起,将好的柱子换上,修好了亭子。所以刚开始,托梁换柱并不是贬义词,只是随着时代地改变和文化的发展,渐渐就赋予了新的意思。

    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自认为自己的皇位可以传至子孙万代,自称始皇帝,而之后的继位者则以“二世”“三世”相称。而秦朝建立初期,秦始皇并没有立下太子,一是自己身体健康,认为自己定当长命百岁,二是子女众多,一时之间很难选择。但在秦始皇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人选,那就是公子扶苏。他为人诚恳,又有治国之才,胸怀仁慈之心,同时还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可谓是接班人的不二人选,而大将蒙恬也赞许有佳。后秦始皇有心想让扶苏担当大任,便派他与蒙恬共同在北部边关驻军,以此锻炼一番。

    虽然皇帝对谁来继任一事不是很着急,但是下面的大臣们都在为以后的利益开始暗中较劲。赵高一派的大臣们,都已经开始谋划推选胡亥当皇帝。对于这群人来说,皇帝不需要会哪些才华,不需要治国之才,这样的事全由自己代劳就好了。工于心计的赵高处心积虑的为胡亥这个只知玩乐的皇子寻找机会。不仅利用胡亥排斥异己,还将胡亥塑造成一个喜用酷刑,严政来统治的皇子。正是因为如此,胡亥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秦始皇巩固了他的统治,被秦始皇给了了一个管理车马仗义的官职,虽然这个官职不是很大,但是可以随时侍奉在秦始皇身边,所以朝臣们认为胡亥也得秦始皇信任,并有人开始追随于他。

    几年后,秦始皇进行第五次出巡,胡亥、赵高等人一起陪同,但是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秦始皇突然急症,而且病情不断恶化。这时,秦始皇怕自己将会死在路途中,就立马命令赵高写下自己的遗诏。将皇位传给扶苏,让蒙恬以将军之职掌控兵权。随后,秦始皇就咽气了。而此时,诏书则在赵高手里,他又是拥立胡亥之人,现在秦始皇将皇位传给扶苏对自己实在不利,所以他认为现在是一个好机会。他找来胡亥让他保守秦始皇已死的秘密,然后劝服丞相李斯,一起辅助胡亥,李斯一听坚决反对:“这绝对不行,实在有违皇命啊,你们同为皇帝的臣子,怎么能背弃他呢?”赵高说:“如果遗诏一颁布,扶苏即位,朝堂之上恐难有你我之位,到时候你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听完李斯沉默,最后决定和赵高一起修改遗诏助胡亥即位。

    为了不让事情败露,胡亥李斯将秦始皇的遗体放置车内,而车马依旧前行,所有事宜都有他们二人暂时管理。随后,赵高又以秦始皇的名义向扶苏发难,并将扶苏,蒙恬二人赐死,扶苏悲愤难当,以为是父皇旨意,以为他对自己大失所望,便自尽而亡了。而蒙恬想找皇帝问清楚,却被赵高所害。

    这样胡亥等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党同伐异,秘密行事,继承了皇位,史称“秦二世”。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故意露出破绽,给敌人提供方便条件。诱使敌人深入我方阵地,然后切断其前应与后援,使其陷入绝境。敌人贪图不应得的利益,必遭祸患。

    此计谋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指爬上屋顶后,梯子被抽走,自己则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此计谋运用在军事上,一般都是指通过诱敌深入,将敌人带入埋伏圈后,切断其援助,使其变成我方的瓮中之鳖,到达聚歼敌人的目的。

    这个计谋既可以对敌人使用,也可以运用于我方。《孙子兵法·九地》中说:“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它的意思是指:主帅在给手下下命令时,就像把他们赶到高处,然后抽掉梯子,让他们只能前进,无法退后。主帅与众将士深入敌人脏腑之地时,就要像射出的箭一样,只能往前,就如“开弓没有回头箭”。

    运用此计谋的关键就在与将敌诱“上屋”。就平常而言,能有四种对象可以诱骗:一是贪而无知者;二是蠢而不会变通者;三是有勇无谋者;四是自视甚高者。

    当然要想上屋抽梯,首先要有梯可抽,若是没有,还得先行置放。而放“梯”的方法有两种:(1)以利示之。用敌人无法拒绝的诱惑引诱他。(2)以弱示之。如果我方假装示弱,敌人就会掉以轻心,对我方放松警惕,如此一来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入我方的陷阱。

    而对于“抽梯”来说,一定要注意时机,不能被敌人发现,所以要讲究速度和方法。“抽”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这三个方面:(1)明抽与暗抽;(2)急抽与缓抽;(3)实抽与虚抽。具体采用哪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利用当时的局面形势或是客观条件进行判断,不可全凭自己想象行事,这样容易出问题。

    而“上屋抽梯”也是从“登高去梯”转变而来,早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就有记录:“帅兴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文章中的意思是指为了鼓励士气,可以切断援军,就和爬到高处将梯子毁掉一样,这样士兵们看到没有退路,就会坚定意志,血战到底。整个军队的实力大增,往往会在战场上赢得奇迹。

    《三国志·诸葛亮传》也讲到了“上屋抽梯”的故事,讲诉了刘表的儿子刘琦是如何向诸葛亮问计的。

    官渡之战后,曹操势力大增,而刘备因势力孤弱而无法与之抗衡。就采纳了孙乾的意见,去荆州投靠刘表。而此时,刘表的家里也是云波诡谲,其两子都在为争权而暗中较劲。因为长子刘琦的生母已经病逝,继母蔡氏又生儿子刘琮。长子虽然善良,可在刘表严重较为羸弱,次子虽然聪慧,但又畏惧蔡氏一族的势力,他对两个儿子都不是很放心。而刘琦也终于惶恐,怕后母对其不利。

    一天,刘琦上面拜会刘备,便对刘备诉苦:“我常常担心我的后母因为权势而来害我。”随后,便向刘备问询有何计策,以保自己周全。刘备便找来诸葛亮询问此事,诸葛亮听完没有吱声,只是对刘备说这是人家家事,你我都是外人,不好过问,还是少管为妙。刘备知道诸葛亮有计谋应对,就告诉刘琦一个方法,让他照着做,定能向诸葛亮问询到计策。

    第二天,诸葛亮受刘备之托去拜会刘琦。诸葛亮行完礼后,刘琦便急问:“后母蔡氏心中容不下我,以先生之见应该如何应对?”诸葛亮依旧推辞说:“这是公子你的家事,我们外人不能随意过问,还是公子自己解决,以免惹来祸害。”诸葛亮说完便准备告辞回府,刘琦心中甚是着急,立马挽留,并对诸葛亮说自己在游历时偶然得到一本古书,还请诸葛亮上楼一看。诸葛亮到了楼上,见没有书,便问刘琦书在何处。此时,刘琦突然跪在诸葛亮面前,大哭道:“先生不能见死不救啊,后母不容我,我现在是生死担忧啊。”诸葛亮依旧推脱,欲下楼,发现下楼的梯子没有了。这才发现上当受骗了,只好留下,听公子刘琦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着。此时,刘琦又对诸葛亮说:“现在先生又怕什么呢?只有你我两人,又没有外人,先生请救我一命啊。”诸葛亮也被刘琦折腾的看不下去了,只好给他说了一个春秋时期,晋献公的爱妃骊姬为儿子争皇位的典故。那时晋献公还有两个儿子一个重耳,一个是申生。为此,重耳流亡了国外,而申生则选择留在国内,打算以自己的孝心感动献公。但是流亡在外的重耳远离了灾祸,生存了下来,而申生则被骊姬用计害死。诸葛亮说:“这就是在内危险,在外安全啊。”刘琦又接着请教这句话的意思。诸葛亮对刘琦说,现在江夏之地正缺人监管,你可以向父皇请命前去,就可以远离是非了。刘琦对诸葛亮感激不尽,并依计划行事,果然安然无恙,还在江夏发展了自己的势力。

    【古为今用】

    实战1:化妆师巧用技术捉逃犯

    在日本,有一名化妆师,手艺非常精湛。在她的手下,40多岁的中年男子可以变成20多岁俊俏的小伙子,也能把年轻貌美的女孩子变成80多岁年老色衰的老太太。

    一天,一个自称是邮递员的人按她家门铃,说是她有信件。这化妆师没有核对身份,就想当然的让他进门。但是当这个人进屋后,拿出的不是信件,而且一把匕首,并且以此威胁这名化妆师说道:“请你用你高超的化妆技术帮我易容一下,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只要你乖乖听从我的吩咐,我是不会伤害你的!”

    见到这样的架势,化妆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处境,但是她没有慌张,而且很淡定的答应了这个男子的请求。她拿起自己的化妆工具问道:“说下你的要求呢?想化妆成什么样子?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要是希望变化大的话,化妆成女人怎么样?”男子听完,立刻摇头:“那可不行,要是变成女人,那以后的行动就会不方便,你只要帮我把长相换一下就好了。”“行,那我就把你的年龄往上加一点,中年男人这样行了吧。”在女化妆师的巧手下,没过几分钟,一张与之前迥然不同的脸出现了,不仅面目狰狞,而且十分猥琐。这个男子看着这张自己无法辨认的脸,很是满意,于是便放了化妆师,扬长而去。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当他自认为安全的走在街上时,警察刚看到他,就立刻将他逮捕了。

    原来,在这个逃犯进门前,化妆师正好看过另一张逃犯的通缉令,于是,在给这个逃犯化妆的时候,化妆师就将计就计,将另一张逃犯脸换到了他的脸上。所以,警察一看到他的脸就误以为他是那名逃犯,殊不知原来逮捕的也是一名逃犯。这名逃犯本想来一个偷天换日,谁知道女化妆师临危不乱淡定从容,反而来了个将计就计。这名化妆师不仅手艺过人,而且有勇有谋。

    在本实例中,化妆师利用其精湛的化妆技术智擒罪犯,正是利用了偷梁换柱的计谋。只不过是将一张通缉犯的脸换掉另一张通缉犯的脸上。而在军事战争中,偷梁换柱作为一个计谋,则是指利用手段,换掉敌人的主力,从而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广泛的来说,该计谋又能作“偷天换日”“偷龙换凤”意思来讲。在竞争或是战争中,偷换敌人有利情报,让敌人在误信假情报的情况下,作出错误判断,使我方可以有机会打击对方,甚至是消灭对方。虽然在军事战争中此计谋多只有应用于较小的事情方面,但是效果好,能够瓦解敌人的战斗力,也是我方克制敌人的一个方法。

    在战争中,很多时候我方会利用其他势力,一起联合起来进行军事行动,但是表面上虽为一致,但是私底下很难统一。毕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想争的利益,如果两个国家的利益有冲突,那更会分化整个军队,容易导致军心不稳。无法进行军事战略上的配合。这就会导致军队的势力受到分化,不仅整体的战斗力得不到发挥,而且还会给其他人带来歼灭自己的可趁之机。所以说,有时利用偷梁换柱的方法来兼并友军,能够将军心团结一致,共同进退。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才会无往不胜。

    实战2:间谍巧用计谋偷情报

    硅谷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工业中心,地处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随着高科技的日益发展,硅谷已经成为了世界科技技术的象征。

    正因为硅谷在高科技领域的成就斐然,苏联克格勃为了本国的科技发展,也对此进行了间谍活动。为了从硅谷获得某项苏联需要的技术和装备情报等信息,长期潜伏在美国的苏联间谍“A”“B”“C”被克格勃少将涅克拉索夫要求,不管使用什么手段和代价都要将情报搞到手。一接到任务,间谍“B”就立刻展开活动。虽然想法设法想获取情报,但都没有成功。有天,他在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和自己相貌很像的人,于是便上前和那人进行了搭讪。经过一番交流,这个人竟然是一家硅谷某公司的绝密仓库的司机,得知这个消息的间谍“B”欣喜若狂,觉得自己终于有线索了。然后使用各种手段,制造各种机会,和这个人成为了朋友。在随后的交往中,间谍“B”掌握了有关司机的一切信息,包括家庭生活,工作内容,连他每天走哪条路线都一清二楚。不久之后,这名司机就莫名其妙的消失了。但是,由于与他相貌很像的间谍“B”取代了他的工作,所以便无人知晓此事。所以当间谍“B”以司机的身份自由进出绝密仓库时,也没有人察觉出任何的异样。至此,间谍“B”利用这个身份轻而易举的搞到了苏联所要的情报资料。

    在实际中运用偷梁换柱,就一定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得想办法和对手接近,必须伪装成和他们是一类人,从朋友做起。这样不仅可以有机会混入对手的地方,说不定还可以收编对手。二是是我们一定要找到关键或是可以对事情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地方进行替换,这是不能随意替换的。如果因为替换不当露出破绽,不仅会引起对手的怀疑,还会让他们提高警惕,这样才想使用此计谋就会非常的难。说不定还会引火烧身,得不偿失。

    在现代社会,此计谋的使用范围也很广,包括在经济商业中、政治领域中、为人处世中等。从政治领域来看,我们可以通过替换对手竞选队伍里的人,从而帮助自己在竞争中获得胜利,或是将对方的人偷到我方来,为我所用。这样我们就会实力大增,在竞争中也会立于不败之地。从经济领域来看,尤其是在商战中,我们可以利用利益收买或是挖墙角的方式,挖走对手的优秀人才,这样对收到厄实力肯定会削弱不少,而我方则会处于优势地位。而且这个人才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我们换的是对方的骨干员工,那么我们的实力会增强,但是只限于公司的某个部门,某一个方面。如果我们挖的是对方的高层管理人员,那么我方增加的实力应该是针对整个公司而言,整体实力上升。当然不管是什么办法,用股份换取,还是高额的薪水,这一切都是私底下悄悄进行的,在商业竞争中运用广泛,也是每个猎头屡试不爽的手段,在悄无声息中削弱对方的实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实战3:洛克菲勒用计买铁矿

    19世纪中期,一对来自德国的梅里特兄弟移民到了美国,来到了明尼苏达州。随后,他们在这里定居后,在该州的密沙比发现了一个铁矿,而且储存量相当丰富,这两个兄弟伙非常高兴,立即在这里不惜一切代价开了一家铁矿公司,因为这里的铁矿十分丰富,所以公司的业务量也不断上升,公司规模扩大后,他们又抽出资金,进行其他的生意的投资,渐渐地成为了当地小有所成的富翁。

    石油巨头洛菲克勒在了解到该州的铁矿情况,便亲自前来这个公司视察。当他到这里后,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吸引了,这里的铁矿丰富的难以置信,而他对此生意也眼红了起来,便想买下这里的矿井和铁矿公司,但是当他向俩兄弟表示出自己想购买这里的铁矿公司时,俩兄弟态度一致,口径相同,都态度强硬的表示不管他出多少钱也好,这个公司是不会卖给他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兄弟俩坚决的态度也让洛菲克勒智能暂时放弃,眼看着这块肥肉又吃不到的心情,让洛菲克勒时刻惦记着怎么将这个店弄到自己手里。

    正好,在19世纪70年代的时候,由于当时主导美国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减退,经济危机在此肆虐了这个国家,经济出现了萧条,而每个行业都收到了严重影响,其中重工业所受的打击最大,由于钢铁在全球的需求量大不如前,梅里特俩兄弟的公司也开始出现了亏损,不再和以往一样,稳赚不赔了。正当公司陷入经济危机时,以为牧师主动找上门来,当他见到两兄弟时,自称叫劳埃德,知道现在的经济形势两人的公司肯定遇上了麻烦,他说:“我知道你们公司现在资金周转困难,但是我有一位朋友可以帮助你们解决现在的燃眉之急。这样你们就不用像现在这么着急了。”

    梅里特俩兄弟见此人一开口就提借钱的事,而且又是牧师,也没想那么多,就问:“那到底能借多少钱?”劳埃德又问:“你们实际上一共缺多少钱?”梅里特兄弟面露难色,也就实话实说了:“我们这次遇到了非常严重的危机,不仅有外债,同时用于周转的资金也没有,至少得有42万美金才行。”劳埃德说:“那还好,这些钱我可以帮你们筹到。”

    梅里特俩兄弟听到这句话就放了心,十分相信劳埃德,并将希望都押在了他身上。

    没过几天,梅里特俩兄弟就拿到了劳埃德为他们借来的钱,他们看都没看借条,就将名字给签了。并对劳埃德非常感激,这笔钱不仅还了外债,还有剩余。梅里特俩兄弟将这多余下来的钱都投到了公司新产品的研发中。梅里特俩兄弟自认为已经度过最困难的时刻时,劳埃德牧师却又找上门来,说是来为他的朋友索要借给他们的钱。而梅里特俩兄弟对此非常的不理解,也很是郁闷。怎么刚借的的钱,就要还了。此时的劳埃德拿出借条说:“借条上写着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要求还钱的。”梅里特俩兄弟傻眼了,自己当时借款时,心里太急,没仔细看,居然还有这条款。可是钱都花了,一时之间又难以拿出这么多钱,就考虑让牧师代为求情,宽限两天。可牧师此时的态度非常的冷漠,不仅没同意求情,还冷冷地说:“不还钱,就法庭见。”

    几天后,梅里特俩兄弟被告上了法庭,直到现在才知道,当初借他们钱的人是洛菲克勒,就是处心积虑要买他们公司的人。根据美国法律上来说,梅里特兄弟签订的是一种叫劳尔贷款的借条,这种贷款可以由借款人随时要求还款,所以利息较低。所以法官要求梅里特兄弟按照法律的规定还钱,但是由于无法凑出这笔钱,梅里特兄弟只能将自己的公司作为抵押,以借条上的价格抵给了洛菲克勒,而洛菲克勒当初出高价都无法获得的公司,现在不仅得手,还以非常低的价格购入,很是划算,也了却了他多年来的夙愿。

    洛菲克勒没有亲自将钱借给梅里特兄弟,主要是为了避免梅里特兄弟产生警惕,拒绝自己的借款,由于之前自己曾经想买对方的公司,这时出现对方肯定有所怀疑,质疑其用意,所以他请人帮他出面,这样一来容易放松警惕,二来也能完成他的计谋。

    所以在商场上,企业经营主不能迷恋眼前的小恩小惠,而是要立足于长远的目标,避免受制于人。如果一家企业要做大做强,绝不可以贪图小便宜,而是要利用小利益诱惑其他竞争对手,让对手做出误判后,自己得利。

    在本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既要用利益引诱别人,同时也要有敌人上钩的条件。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就算很多利益在眼前,敌人也不需要。既是有条件但是敌人不需要利益,这样的情况下,敌人也难落入我方的圈套。就如海岸对面只有一个沙漠,就算用豪华游轮把敌人运去,想必敌人也不会上当。只有在两个条件都齐全的情况下,敌人才会上钩,而且敌人那时可能因为其中某个条件是他必须的需要的,都不会在乎里面到底有没有陷阱。虽然他们有时心里也会想:“有利益就行了,这么多好处在眼前,为什么不多拿点呢?”在这种盲目的冲动下,敌人就会被利益赶入我方的圈套中。

    在商业领域中,尤其是商战中,商人一般都会以利益去引诱敌人,敌人看到利益就会采取行动。随后我方则需要将对方的有利因素转化为不利因素,这样就可以使对方遭受重大的损失。就如我方通过市场调查和走访的方式,发现目前手中有一些商品因为竞争者较多生产导致市场产能过剩,可能会引发经济危机,此时,我方就可以在对方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利用低价转让生产设备等,对方肯能会贪便宜将其买入。而我方目前的吃亏不算什么,与在不久之后的经济危机相比,亏损更大的应该是竞争对手。在政治的领域,如果我方在政治竞争中发现如果往上走会有危险,就将这个晋升的机会让给对手,对手肯定会欣然接受。但他的政治利益一定会在即将到来的危机中受到严重的损害。

    由此看来,如果要在竞争中或是战争中使用“上屋抽梯”,就一定要熟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必须进行全面的深入到的了解。规避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就算无法规避,就在危机将要发生之前,将其甩给对手,利用环境来将其打败,做到不战自胜。此计谋的精妙之处就在此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