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必具的10种性格-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专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犹太人信奉:“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的经商理念。

    中国古人倡导:“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最忌讳的就是朝三暮四。古往今来,但是成大事者,都注意把时间用在同一个目标上,专心致志,集中突破,这是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

    1.有专有恒才有成

    在商业界有一句格言:“把所有的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中。”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最忌讳的就是朝三暮四。

    好多年前,有人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热心地走过去,说要帮他一把。

    他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找来锯子,还没有锯到两三下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

    于是他又去找锉刀。接着他又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于是,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

    磨快斧头需将磨石固定好,这又必须要制作支撑磨石的木条。制作木条还得用木匠用的长凳,可这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行的。于是,贾金斯到村里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这一走,他就没回来了。

    人们逐渐发现,贾金斯无论学什么都是半途而废。他曾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但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首先对古法语有透彻的了解,而没有对拉丁语的全面掌握和理解,要想学好古法语是绝不可能的。贾金斯发现,掌握拉丁语的惟一途径是学习梵文,因此他便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之中,可这就更加旷日费时了。

    贾金斯从未获得过什么学位,他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他所受过的教育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但他的先辈为他留下了一些本钱。他拿出10万美元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造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于是,他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开办起煤矿来。可这又是个无底洞,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惊人。所以,贾金斯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元,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从那以后,他便像一个内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没完没了。当然,他手中的钱也越花越少,直到没有。

    贾金斯谈过好几次恋爱,可是每一次都毫无结果。他对一位姑娘一见钟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心迹。为使自己配得上她,他开始在精神品德方面陶冶自己。他去一所星期日学校上了一个半月的课,但不久便自动逃学了。两年后,当他认为问心无愧、可以启齿求婚之日,那位姑娘早已嫁给了一个愚蠢的家伙。

    不久他又如痴如醉地爱上了一位迷人的、有5个妹妹的姑娘。可是,当他上姑娘家时,却喜欢上了二妹。不久又迷上了更小的妹妹。到最后一个也没谈成功。

    贾金斯是典型的猴子掰包谷,拿一个扔一个,到头来,两头空空。

    成功最要不得朝三暮四。“专心致志,集中突破”才是成功的最佳途径。

    拉马克于1744年8月1日生于法国毕加底,他是兄弟姊妹11人中的最小的一个,最受父母宠爱。拉马克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当个牧师,他送他到神学院读书,后来由于德法战争爆发,拉马克当了兵,他因病退伍后,爱上了气象学,想自学当个气象学家,他整天仰首望着多变的天空。后来,拉马克在银行里找到了工作,于是他又想当个金融家。很快的,拉马克又爱上了音乐,他整天拉小提琴,想成为一个音乐家。这时,他的一位哥哥劝他当医生,拉马克学医四年,可是对医学没有多大兴趣。正在这时,24岁的拉马克在植物园散步时遇上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卢梭很喜欢拉马克,常带他到自己的研究室里去。在那里这位“朝三暮四”的青年深深地被科学迷住了。于是,拉马克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学,写出了名著《法国植物志》。拉马克35岁,当上了法国植物标本馆的管理员,又花了15年,研究植物学。当拉马克50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动物学。此后,他为动物学费了35年时间。也就是说,拉马克从24岁起,用26年时间研究植物学,35年时间研究动物学,成了一位著名的博物学家。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像后来的拉马克一样,把时间用在一个目标上,专心致志,集中突破,这是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

    人们常说“一招鲜,吃遍天”。无论你是上九流之人还是下九流之辈,只要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有所专长,精通脊髓,那么肯定就能有所建树,一鸣惊人。

    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自立。所以老人总对年轻人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

    有些人瞧不起技艺,总想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比如当总经理,从政做官,做科学家,理论家,等等。但一是要真有那份才能,要有机遇;二是就是做大事,也常常离不开靠技艺做小事打基础。这个基础,包括锻炼你的实践能力,锻炼你的意志,对基层实际的体察。

    不要小瞧这些技艺:理发,给死者整容,修表,烹饪,园艺,茶道……只要技艺精深,在当今世界,同样大有可为,同样事业辉煌。聂卫平是围棋大师,杨小燕是桥牌皇后,侯宝林是相声泰斗,梅兰芳是京剧巨擘,乔丹是篮球巨星,皮尔·卡丹是时装大腕……

    许多原被人视为“雕虫小技”的技艺,今天却有了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有的甚至变成一种产业。

    2.最可怕的是无舵之船

    曾有人形象地把人比喻为一条船。在人生海洋中,大约有95%的船是无舵船。他们总是漫无目的地漂泊,面对风浪海潮的起伏变化,他们束手无策,只能任其摆布。结果他们要么触岩,要么撞礁,以沉没而告终。

    还有5%左右的人,他们有方向、目标,他们研究最佳航线,学习航海技巧。这些船从此岸到彼岸,有计划地行进。他们像现实中的船长一样,既熟知航线又明确目的地。如果出现狂风巨浪,或者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他们不会慌张,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把应做和能做的都做到,那么抵达目的地是早晚的事情。

    成大事要善于在自己的人生规划图上精打细算的!

    曾经有三名瓦工,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地建筑一堵墙,一名行路人走过,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我们在砌砖。”第一个人不耐烦答道。

    “我们在修建一座美丽的剧院。”第二个人面带微笑回答。

    “我们在建设地球。”第三个人边吹口哨边愉快地答道。

    后来,将自己的工作视为砌砖的瓦工砌了一生的砖,面带微笑的第二个人则成了一位颇具实力的建筑师,承建了许多美丽的剧院。那第三个人呢?呵呵,他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为什么同是瓦工,他们的命运却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其实,我们从他们三人不同的回答中,已经可以看到他们之间不同的人生态度——第一个人把工作仅仅当成工作而已,第二个人则把工作当作一种快乐;而第三个人则把工作当作一种创造,第一个人在那儿只知道把一块块砖砌到墙上去,别的一概不知不问,第二个人不仅是在把砖砌到墙上去,而且他的目的很明确,要修建一座美丽的剧院。第三个人想得更大,他不仅要建造剧院,他还要建造地球,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他要建造自己的人生。

    做同样的工作,有目标和无目标,就是造成三人成就不同、命运迥异的根本原因。

    有一位哲人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目标不但使我们的行动有依据,人生有意义,还能激励我们的斗志,开发我们的潜能。

    这是个定律。在人生的前方设定一个目标,并且把它不仅当作是一个理想,同时也把它当作是一个约束,就像鲤鱼跳龙门,只有设定一个高度目标,才能跳过去,变成龙,完成质的蜕变。

    “人”的基本行动系统,在“设计阶段”就被确定是“目标探求型”的系统。它的基本部分似乎与自动诱导鱼雷系统或自动操纵装置系统类似。

    人生的成功者往往从起步时就有了生活目标。应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誓死捍卫的是什么?当自己离世以后,能为后者留下些什么?——成大事者思索,并且明达。

    成大事者很清楚,按阶段有步聚地设定目标是如何重要。“五年计划”,“一年计划”,“六个月达标”,“本年度夏季运动会的目标”等等。

    成大事者每天的目标,至少要在前一天的傍晚或晚间制定出来,还要为第二天应该做到的事情排出先后顺序,至少要列出几个明确顺序的内容。第二天清晨醒来,他们就按着事情的顺序,一一去按质按量完成。

    每天结束时,他们再次确认这张目标表。完成的项目用笔划去,新的项目追加上去,一天内尚未完成的,顺推到下一天。

    目标,应该是明确的。怎样才能进行积极的“目标设定”呢?其秘诀就在于明确规定目标。然后仿佛那个目标已经达到了一样,想像与朋友谈论它,描绘它的具体细节,并从早到晚保持这种心情。

    别忘记牢牢地把稳你的船舵。一天有一天的目标,即刻行动起来!对确立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执行到底。只要你能够这样每天“彩排”一遍,潜在意识就能自然接受它,使你一天天向理想中的目标迈进。

    3.目标专注,铺就成功之路

    史蒂芬·史匹柏在36岁时就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制片人之一,电影史十大卖座的影片中,他个人囊括四部。如此年轻就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他是如何做到呢?

    史匹柏在十二三岁时坚定地认为有一天他要成为电影导演。事实上在以后的岁月里,他都一直专注于这个目标,从未放弃。在他17岁那年的某天下午,当他参观环球制片厂后,他的一生改变了。他先偷偷摸摸地观看了一场实际电影的拍摄,再与剪辑部的经理长谈了一个小时,然后结束了参观。

    对许多人而言,故事也许就到此为止了,但史匹柏不一样,他有个性、有思维,他知道他要什么。从那次参观中,他知道得改变做法。

    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装,提起老爸的公文包,里头塞了一块三明治,再次来到摄影现场,装出他是那里的工作人员。当天他故意地避开了大门守卫,找到一辆废弃的手拖车,用一块塑胶字母,在车门上拼成“史蒂芬·史匹柏”、“导演”等字。然后他利用整个夏天去认识各位导演、编剧、剪辑,终日流连于他梦寐以求的世界里。从与别人的专注交谈中学习、观察。

    终于在20岁那年,他成为正式的电影工作者。他在环球制片厂放映了一部他拍的不错的片子,因而得到了一纸7年的合同,导演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目标,但是一部分人对目标三心二意,这注定他们一生的平凡。另外一部分人一直专注于这个目标,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这注定他们是杰出的。

    再来看看杰出人士菲尔·强森的例子。他的父亲开了一家洗衣店,他把儿子叫到店中工作,希望他将来能接管这家洗衣店。但菲尔痛恨洗衣店的工作,所以懒懒散散的,提不起精神,只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其他工作则一概不管。有时候,他干脆逃班。父亲十分伤心,认为养了一个没有野心而不求上进的儿子,觉得他让他自己在员工面前丢尽了脸。

    有一天,菲尔告诉他父亲,他希望做个机械工人——到一家机械厂工作。什么?一切从头开始?这位老人十分惊讶。不过,菲尔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他穿上油腻的粗布工作服,去从事比洗衣店更为辛苦的工作,工作的时间更长。但他竟然快乐的在工作中吹起口哨。他选修工程学课程,研究引擎,装置机械。而当他在1944年去世时,已是波音飞机公司的总裁,并且制造出“空中飞行堡垒”轰炸机,帮助盟国军队赢得了世界大战。如果他当年留在洗衣店不走,他和洗衣店——尤其是在他父亲死后——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想,整个洗衣店肯定就毁了——破产,一无所有。

    一个人最理想的就是把自己喜爱的事情和专注的思维结合起来,但很少人能做到这一点,一部分人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突破了命运的牢笼,获得人生的成功!

    杰出的演技派电影明星达斯丁·霍夫曼在“金球奖”的颁奖典礼上接受终身成就奖时,讲了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30年前,有一次,他为《毕业生》那部电影做宣传,碰巧与音乐大师史达温斯基在同处接受访问。主持人问起史氏,何时是他一生当中最感到骄傲的时刻一新曲的首度公演?功成名就、掌声四起?史氏都加以一一否认,最后,他说:“我坐在这里已经好几个小时了,这之间,我一直不断地在为我新曲中的一个音符绞尽脑汁,到底是‘1’比较好?还是‘3’?当我最后发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发现那一个音符的一刹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骄傲的时刻!”霍夫曼说,他被大师那种心无旁鹜专注的精神感动得当场哭了起来。

    如同伟大的作曲家心无旁骛、专注地寻找一个最能感动他的音符,不管是从事何种行业的人,都必须认识自己的潜能,确定并专注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否则就很可能会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一个人的精力必定是有限的,如果分散开来,那么只能一事无成。如果聚集起来,就像集中在焦点之下的阳光,其能量是惊人的,那么还有什么样的事情做不成呢?

    要想像杰出人士那样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就必须具备他们那样的专注,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在生命的道路上你要专注于一项事业,去突破命运的樊笼。

    4.一切在于行动

    席勒是这样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我的父亲不但事业成功,而且为人慷慨。从我高中的时候开始,只要我需要用钱,我随时可以从父亲银行的账号开支票。上大学时,我更是随心所欲了。这样舒适、逍遥的生活一直继续到父亲去世。父亲留给我的遗产是一块相当大、而且十分值钱的土地,但没多久,大萧条便席卷各地,我当年的财务是严重赤字。这以后,为了偿债和到银行贷款,我陆续把田地抵押,并最终被银行拍卖。”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如果我要活下去,就必须出去找一份工作——这是我以前从未考虑过的事。在此以前,我惟一的“才”能是开支票,我完全陷入了迷茫当中。此后的日子,我便一直在浑浑噩噩中度过。”

    “一天晚上,我从噩梦中醒来,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不得不面对现实。我对自己说,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已过,现在你已长大成人,当然做事也要像个大人。开始工作吧!一直以来,我天真地认为美国是个到处充满机会的国度,我相信只要努力,便能达到追求的目标。虽然当时正值经济萧条时刻,工作机会不多,但我仍对自己的前途满怀希望。”

    “我的健康状况良好,具有大学文凭及一些商业知识,又有从失败和错误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我迫切需要的是采取行动,而不是浪费时间去抱怨自己的不幸遭遇。我所需的只是要用行动来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我是有能力养活自己并过得很好的。”

    “尽管后来我在求职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我仍然在一家财务公司找到工作,并在那里愉快地工作了4年。后来,我辞去职务,再次回到家乡的土地上。这一次,事情进行得顺利多了。我慢慢积聚力量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信用,并扩大了经营的范围。”

    “失去的一切,又被我重新赢了回来。这得感谢多年来失败给我的教训,这一次,我是真正靠自己走上了成功之路。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还把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传给了我的两个儿子,因为我深深明白:这比单独只给他们财富要有意义的多。”

    由此可知,要改变现状,赢得我们所需的东西,最后必须要归结到行动上来。

    《珍惜每一天》的作者约翰·希勒告诉我们:“成熟必须靠学习得来。”而且,通常必须经过困苦的磨难才能获得这种奖赏。

    曾有一家公司需要聘请一位会计人员。由于这个职务须要处理大额的款项,为了详细观察应聘人员的品格与信用度,公司专门请了一名心理学家去与应聘人员面谈。那位心理学家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可以溜进一家戏院看电影,而不用付钱,你会这么做吗?”心理学家知道,如果一个人不能在小事上表现诚实,那么,在有机会获取更大利益的时候,就更不会感到犹豫了。

    耶稣曾说过:“凭他们所结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是的,只有行为才算数。如果我们不能为我们的信仰而行动,那么任何理论都是空谈。一旦我们有了坚强的信念,就要付诸行动。

    有一名不轻言放弃的建筑商。他的不轻言放弃时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年轻的时候,他打算在建筑和工业界谋求职位,因为没有经验,他四处碰壁,没有人愿意聘用他。由于当时经济不景气,很少有公司需要聘请工程或制图人员,就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也会失业。

    满怀憧憬的年轻人感到非常失望。但一直找不到工作也不是办法,干脆就自己创业吧。于是他从亲友那里借了五百美元,然后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建筑公司。可以想象,想要盖房子的人,谁会愿意找一名没有经验又没有名气的人来做呢?但这位年轻人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干到底。凭着这么一种信念和坚持,他终于找到几桩小生意来做。

    虽然他的第一笔生意。由于缺乏经验,估价不准,赔了两百美元,但有了这次失败的教训,接下去的几桩生意便顺利多了。由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从不轻言放弃,终于度过了一生中最大的难关。一切开始好转并蒸蒸日上。

    说的好不如做得好,“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即使你口才再好,并拥有“三寸不烂之舌”,不做出来,也是白搭。所以,行动起来吧,这不仅是为了证明给他人看,也是为了自己的大事可成。

    5.先过好今天,先做好今天

    你是否总是瞻前顾后,为不可知的未来顾虑重重?你是否总是莫明地担心考试不能过关,毕业就面临失业?你是否为不知如何与同事如何相处而忧虑,担心自己适应不了公司里的勾心斗角?你是否总是为将来一个人怎么独立生活而发愁,害怕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汤玛斯·卡莱尔告诉我们不要去瞻望那些遥远而模糊的事,做好自己身边的事做好今天的事是最佳的选择。

    自称自己总是在“此刻”活得生气蓬勃的奥斯拉博士,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的时候,这样启发莘莘学子们:

    “我相信各位都是比那些豪华客轮优秀得多的机体,你们将有更遥远伟大的航程,启锚前,你们应好好注意下列如何安全航海的方法。希望各位能调节自己,以便能够在‘今天一天’这一个密闭的空间里生活下去。登上船,首先要检查一下大防水壁是否随时可以使用。在人生的每阶段里只要按下一个钮,便能隔断‘过去’——已经死亡的昨日。按下一个钮,就能隔断‘未来’——尚未诞生的明日——许多事情都是这样,只有今天是安全的!把过去推出去,关紧房门。每一天都在你‘完全封闭的今日空间’里度过你的人生。”

    奥斯拉博士的话有点深奥,我们来分析一下:他是说我们没有必要为明天作些准备吗?当然,绝非如此!他的意思是说,为明天准备的最佳手段是在今天倾注你所有的智能及热情。

    奥斯拉博士常用一句基督徒常用的祈祷词来勉励耶鲁大学的学生:“请赐给我们‘今日’所必需的衣食。”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祈祷只祈求“今日”的食物,并未抱怨昨天的面包,更没有祈求说:“天哪,生产粮食的地区遭灾了,这么一来,‘明年’秋天要怎么做面包呢?上帝啊!我明天能否吃上面包呢?”

    这个祈求“今日”的祷告是教我们只求今天的面包,今天的面包才是惟一摆在我们面前的面包。

    耶稣曾说:“不要烦恼明天的事,明天自有明天的安排,只要把全副精力集中在今天就行了。”

    许多人或许觉得这句话太不实际,太难以办到,因为人有大脑,有大脑就会思考,一思考就会想到将来。他们说:“我们不能不打算明天的事。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而不得不办保险,也不能不为老年存钱,不得不为出人头地而努力,不得不为将来的生计有所准备。”我们是应该为美好的明天而细心计划,但是绝不应该浪费时间去作无谓的担心。

    积极性的思考,能够看透因果关系,能把握好现在,脚踏实地,大踏步往前迈进;消极性的观念,则往往会陷入紧张及神经衰弱里。

    在美国,几乎有一半医院的病床被精神病患者所占据。他们是大部分因为无法承受过去及未来的重担而垮下来的。由此可见,真正导致死亡的,往往不是疾病,而是思想的重压。

    史蒂芬逊曾说:“任何人都有能力承担一天的压力,不论谁都可以快快乐乐地、坚强地、亲切地、真诚地活下去。这就是人生。”

    人性最大的失误在于只会憧憬地平线那端神奇的风景,却不知道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家窗外正盛开着的玫瑰花。为什么我们常常愚蠢到这种地步而不自知,多么可怜而又可悲的人啊!

    小孩们成天说:“如果我长大多好。”一旦长成大人时又会说:“如果我结婚了多好。”但结婚之后想法又突然变成:“如果退休了多好。”而一旦退休,脑中又浮现出昔日生活中的情景:“这种日子真是孤苦单调,为什么会错失过去那美好的一切?”于是,又开始怀念过去的一切。然而太迟了,逝去的一切是再也不可能从头来过了。

    底特律的艾维斯先生从一个送报童开始,到杂货店员、图书馆助理,他节省微薄的薪金再加上55美元的借款,成为他第一笔生意的本钱。最后建立起令他自傲的年收入二万美元的事业。但不幸突然发生了,他为朋友的支票担保,而这位朋友不久却破产了。“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不仅变得身无分文,甚至又背了一万六千美元的债,他完全倒了下去。

    他这样追忆道:“我因失眠、食欲不振而变得像死掉了一样,满脑子除了烦恼,还是烦恼。甚至有一天在街上突然昏倒在人行道上。我被扶上床时,浑身冒汗,痛苦不堪,日复一日衰弱下去,最后连医生也说我活不了多久了。我听后眼前一片昏暗,便写好遗言,回到床上,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等待死亡,不再忧虑、不再挣扎。而在这种平静的情况下,反而心情轻松地睡着了,像个襁褓中的婴孩般安然入睡。结果后来,食欲恢复,体重也逐渐增加到原来的水平。”

    “几周后我便能扶着拐杖走路,一个多月后我便回到工作岗位,给自己找了份周薪30美元的工作。这个差点让我死亡的教训使我不再追悔过去、恐惧未来,而把所有时间、精力、完全倾注在今天的工作上。”

    后来,他再度奋起,数年后他成为艾维斯·普洛达克公司的董事长。艾维斯之所以得到如此的成功,关键在于他走出了回忆的误区,开始懂得认真地把握住了今天。

    法国哲学家蒙田也犯过这种错误。他说:“一段时间里,我的生活充满灾难性的恐慌,然而其大部分并未真正发生,而是莫名的焦虑幻想使我困惑与不知所措。”

    但丁说:“切记,今天是永远不会重来的。”是的,“今日”是我们惟一能把握的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为古人担忧,为不可知的未来担忧,不如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目前的生活中,把当前最要紧的事情做好。一切顺其自然,不是很好吗?

    6.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焦点上

    无论手头上的事是多么不起眼,多么繁琐,只要认认真真地去做,就一定能逐渐靠近你的理想。

    波尔格德,23岁时就已成为拥有40家石油公司的富翁。

    1914年,他20岁大学毕业,踌躇满志地进入一家公司工作,却发现公司里有那么多局限性,而领导分配的工作又是一个谁都能胜任的办公室日常事务性工作,对于一向自视清高的他,别提多么失望。

    有一天,他认识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开始他并没有注意到这位老人,只是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接触了几回。经人介绍说,这位老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卡普尔先生,他是公司总裁的父亲,他没有因为特殊的身份而讲究太多。竟然是那么平常,那么不起眼,每天与大家一样上班下班,风雨无阻。

    实在让人难以想象!

    有一次他同老人聊天,老人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始终如一,你就会得到你所想的东西。”

    他记住了老人的教诲,开始投入地做任何一件事情,无论自己如何地不情愿,都尽心尽力地做好。

    后来,他离开了这家公司,1915年10月,他着手创立了自己的小公司,凭着他踏实努力的精神,公司不断壮大。

    凸透镜为什么能把火柴点着,是因为它把所有的阳光都汇聚在一点上,产生强大的热量,同样如此,如果我们能在工作上、学习上也象凸透镜一样利用时间,还愁成不了大器吗?

    法布尔是世界著名昆虫学家。

    法布尔年轻时爱好非常广泛,有一天他的老师对他说:“法布尔,我觉得你是个有志青年啊!”

    “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对音乐和美术我也感兴趣。我把时间都用上了。可仍然一无所成。”法布尔苦恼地回答。

    他的老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放大镜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法布尔恍然大悟,他从此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一门,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终于学有所成,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

    无论目标多么难实现,只要你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终究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杨振宁是国际物理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小时并不是特别聪明的孩子,上小学时甚至跟班都有困难,用墨水写字,常常弄得满纸都是,因此常挨老师和父母的批评。

    中学时,他的成绩也不过是第五第六的样子,但老师发现他对物理很感兴趣,于是就对他说:“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天赋,你的天赋就在物理方面。你要记住几十年如一日地照着一个方向走,这就是你成功的诀窍。”

    于是,杨振宁上大学时就选择了物理系,并且一辈子都没再离开物理。他在回答如何取得成功的问题时说:“这应该感谢我中学时的一位老师,是他教给我从头至尾只朝一个方向走的道理,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无论目标多么难实现,只要你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终究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杨振宁是国际物理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小时并不是特别聪明的孩子,上小学时甚至跟班都有困难,用墨水写字,常常弄得满纸都是,因此常挨老师和父母的批评。

    中学时,他的成绩也不过是第五第六的样子,但老师发现他对物理很感兴趣,于是就对他说:“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天赋,你的天赋就在物理方面。你要记住几十年如一日地照着一个方向走,这就是你成功的诀窍。”

    于是,杨振宁上大学时就选择了物理系,并且一辈子都没再离开物理。他在回答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问题时说:“这应该感谢我中学时的一位老师,是他教给我从头至尾只朝一个方向走的道理,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7.衡量自己,量力而为

    格莱斯是美国维斯卡亚公司的总裁。他18岁时有一次在集市上看见一个老人摆了个捞鱼的摊子,向有意捞鱼者提供鱼网,人们可以随意地从盆中捞鱼,而捞起来的鱼归捞鱼人所有。当然世界上没有如此便宜的事情,那个鱼网很容易就破碎了。

    格莱斯也蹲下去捞起鱼来,他一连捞碎了3只网,一条小鱼也未捞到,心中十分懊恼。他见老人眯着眼看自己,似乎在窃笑自己的愚蠢,便不耐烦地说:“老板,你这网子做得太薄了,几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鱼怎么捞得起来呢?”

    老人回答说:“年轻人,你怎么不想想?当你想要捞起鱼时,你打量过你手中的鱼网是否真有那能耐吗?有追求不是件坏事,但是也要懂得了解你自己有没有那个实力!”

    “可是我还是觉得你的网太薄,根本就捞不起鱼。”

    老人没有说话,接过他手中的鱼网,一会儿就捞起来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

    “年轻人,你还不懂得捞鱼的哲学!这和人们追求事业、爱情和金钱是同一个道理。当沉迷于一个目标的时候,要衡量自己的实力!不要好高骛远。”

    当你看不见前路的光明时,不妨换条路试试,也许转弯处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理·霍斯是著名的建筑大师,年轻时他曾一度苦闷自己无法突破前辈们出色的建筑设计,只能跟在大师后面亦步亦趋,这使他感到十分沮丧。

    他的一个朋友对他说:“你的思路现在是被阻塞了,不如暂时放弃,换一种方式也许能突破自己。”

    于是,他暂时告别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带上所有的积蓄准备游览全世界的著名建筑。

    当他跋山涉水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城市,游览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的雄伟建筑,最后来到一个无与伦比的辉煌建筑——闻名世界的泰姬陵时,他被这绝无仅有的建筑迷住了。

    他的灵感顿时泉涌般喷泄而出,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出色的建筑设计。成了知名度颇高的建筑设计师。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有大有小。当你计划去做一件事时,最好先去衡量一下自己的实力,当发现自己无法突破或不能有所建树时,不妨转变思路,将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短处——全部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