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摇篮: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走向结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接近尾声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慢慢接近尾声,此时的艺术家很难达到之前艺术家的高度,达芬奇、拉斐尔、但丁、彼特拉克等人都是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但这并不是说后期的艺术家一无是处,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如威尼斯画派、著名建筑家帕拉第奥。

    拉斐尔的逝世对艺复兴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盛期的戛然而止,但是之后一场新的美术运动又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但对于意大利人来说,达芬奇和拉斐尔是完美的化身,很多年轻画家都争相模仿他们的画作,可惜,他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皮毛,并没有真正领悟到两位大师的真谛。当然人们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在其模仿的过程中加进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形式和构图都有创新。总的来说他们抛弃了那种崇尚自然、单纯、和谐的美,追求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这一艺术现象被称作样式主义美术,也被叫做风格主义或者是矫饰主义美术。它发生在文艺复兴盛期之后,巴洛克时代之前,发源地为佛罗伦萨,以庞多尔莫和罗素为代表。

    庞多尔莫原名雅各布·卡鲁西。1512年,他进入萨托的画坊学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基督下十字架》。在这幅画中,观赏者肯定会为塞满画布的人弄得眼花缭乱,这些人平铺在整个画布中。整幅画色彩淡雅,极具线条感,但却缺乏厚重感,人物就像棉花一样飘在空中,缺乏应有的体积感和重量感,使人物像剪纸一样单薄。基督的姿势可以从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中找到些许印记,但却缺少了米开朗琪罗的那种艺术感染力。圣母和其他人都显得紧张和不安,使整幅画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一种似真而幻的感觉。尽管画工上乘,但却没有盛期那种自然从容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距离感。而他的朋友罗素也创作过一幅《基督下十字架》作品,虽然题材相同,但却有着不同的风格。在这幅画中,罗素运用了几何图形的对比,十字架、梯子就连人物都有棱有角,人物僵立在画中,就像中了魔法一样,使人产生了一种惊恐不安的情绪。这幅画全然没有了盛期的那种自然、明朗的画法。除了在意大利创作,罗素也会跑到欧洲其他国家寻找灵感。法国国王法朗梭瓦一世曾邀请他去法国,他便将样式主义带到了法国,深深地影响了法国的美术界。

    除了佛罗伦萨,其他的一些城市也涌现出了一批样式主义画家,意大利北部的帕尔玛城出现了比较有名的样式主义画家柯勒乔的弟子佛兰切斯柯、马佐拉等人。马佐拉最著名的画作是《长颈圣母》,在这幅画中观者完全看不到拉斐尔笔下圣母那种理想的色彩,他将人物整个拉长,然后放在了被扭曲的环境当中,圣母因此带着几分妖娆和妩媚,像是神话中的维纳斯,这幅画可以称得上是样式主义的最佳典范。而在罗马,拉斐尔的大弟子和助手罗马诺并没有继承他的衣钵,而是受到了米开朗琪罗的影响,追求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由于帮别人绘制色情画,他由罗马逃到了曼图亚,绘制茶宫的装饰画,在这幅画中,他主要追求的是奇异的效果,喜欢那种怪异的趣味,完全失去了他老师拉斐尔的那种清新自然的风格。

    样式主义全盛时期主要代表画家有布隆基诺。他在庞多尔莫的指导下形成了感情冷漠、色彩绚丽的画法,《托莱多的埃莱诺拉及其子乔凡尼·德·美第奇》是他为西班牙驻那不勒斯总督女儿、柯西莫大公的夫人所画的肖像。这幅作品以暗蓝色为背景用来衬托人物衣着的绚丽。布隆基诺刻画人物非常精细,将贵妇人那种冷峻的气质展现的一览无余。《维纳斯、邱比特、愚蠢和时间》这幅作品同样具有这样的气质,整幅画精致、冷漠而又不失优雅,裸体的丘比特拥抱着裸体的母亲使整幅画看起来稍微有点色情。法国君主法朗梭瓦一世除了邀请罗素外,还邀请过佛罗伦萨著名金银雕刻家切利尼。切利尼是金银雕刻界的代表,他为国王雕刻的《盐缸》这幅作品中将他精湛的金银制作技艺发挥的淋漓尽致,再配以优雅的趣味,使人物充满了静止的动态。

    雕塑家姜布罗涅虽然不是意大利人,但他的活动主要在罗马和佛罗伦萨,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青铜雕像《阿波罗》,一波三折的优美曲线将阿波罗刻画成一个柔美、纤巧、女人味十足的形象。他的大型雕塑《抢夺萨平妇女》运用了螺旋上升的构图方法,使观者从每个角度都能感受到视觉冲击。

    样式主义除在美术界盛行之外,又慢慢影响到了建筑界,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拉第奥,他主要在自己的家乡维琴察市进行创造,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优美的建筑物,其中最出名的是圆厅别墅,他将古罗马神殿的建筑风格运用到这座建筑上,中部是一个突起的弯窿,由柱廊支撑,使整座建筑呈现对称之美,充满了庄重典雅的气质,同时又不乏灵动之美。帕拉第奥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古代建筑才是真正的艺术品,而且他坚持要将理性主义精神同普遍原则结合,同时他还十分关注理论方面的建设,并于1570年发表了《论建筑》这部著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重镇除了佛罗伦萨外,还有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这些城市在绘画、建筑、文学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文艺复兴后期涌现了一个以威尼斯命名的画派——威尼斯画派。他们汲取了文艺复兴盛期著名画家的风格,形成了清新明快的绘画风格,并且大胆运用色彩,扩大背景在画作中的比例。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与当时威尼斯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威尼斯同佛罗伦萨一样有着便利的海陆位置,与东方各国进行着频繁的商业往来,商业的繁荣促使威尼斯的艺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新大陆发现后,它几乎控制着整个地中海。在意大利众多城邦中,威尼斯可以算的上是一个幸运儿,商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没有遭受大的战乱,16世纪意大利各城邦逐渐衰落,但它仍与其他各国保持着频繁的商业往来,而且教会对它的控制也不像其他城邦那样严格,就在此时期,慢慢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思想一旦形成,便促进了整个威尼斯艺术的发展。从15世纪中叶起,威尼斯的许多宗教慢慢带上了世俗色彩,充满着轻快、激情、欢乐的调子,很多画家笔下的圣母和天使都是以上层阶层的贵妇为原型,因此具有了华丽而又自然的风格,这种画风慢慢发展就形成了威尼斯画派。这一画派比较出名的人物有凡尼·贝利尼、提香、乔尔乔内、丁托莱托等人。当时除了威尼斯画派之外,还有其他画派,如锡耶纳画派、安勃利亚画派和佩鲁贾画派,但威尼斯画派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其他城市如罗马、佛罗伦萨处于危难之中,而它们又是文艺复兴的重镇,所以文艺复兴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威尼斯的肩上,当时威尼斯还是一片祥和,人们丝毫没有感到意大利其他城市正在遭受的磨难,依旧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人们饮酒、狂欢、享乐,而这一切都为威尼斯画派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威尼斯画派画家的眼中,只有这种欢乐、充满激情的环境才有利于他们创作,才有利于形成清新明快、色彩艳丽的艺术风格,所以从威尼斯画派的画作中可以看出当时威尼斯社会的基本状况,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提香,威尼斯画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早年跟随乔凡尼·贝里尼学画,也深受乔尔乔内的影响,他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画派的绘画技艺,并且在油画的色彩、造型方面都有所大胆地创新和改进。由于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所以在他的画作中也表现了一些新兴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比如《纳税银》和《圣母升天》。在《爱神节》、《酒神与阿丽亚德尼公主》等神话题材的画作中则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他接受查理五世授予的贵族称号之后,创作了《西班牙拯救了宗教》和《菲力二世把初生的太子唐·斐迪南献给胜利之神》等趋炎附势的作品。到了中晚期,他的艺术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年时期,画风细致稳健,色彩明亮,而到了晚年,提香对色彩的运用更加出神入化,而且画风更加奔放。如果要说威尼斯画派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当属乔尔乔内,乔尔乔内师承威尼斯画派创始人贝利尼,将老师的画风进一步发扬,加上自己的独创,在构图上追求新颖,而且色彩丰富并且有明显的明暗变化,将情景与人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一画风深深地影响了之后的一些画家。乔尔乔内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沉睡的维纳斯》,将人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起来,并且对维纳斯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神态松弛而自然,肌肤充满光泽而且身体圆润,摒弃了中世纪那种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将维纳斯刻画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观者不仅深深被维纳斯的形态所吸引,还被这幅画的背景所感染。乔尔乔内将维纳斯置于多变的自然之中,山丘、山峦、村落、民宅等都用各种曲线、弧线、折线表现了出来,给人一场视觉、感官上的饕餮盛宴,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完成这部作品就去世了,剩下的工作由他的师弟提香完成。提香也领会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将自然与人物融合起来。正如这幅画展现的那样,维纳斯在如此美好的景色面前酣然入睡,不知是维纳斯融入了如此美好的自然当中还是自然进入到了维纳斯的梦乡之中。在这部作品中,乔尔乔内将人体美升华成艺术美和生活美,不愧是威尼斯画派盛期的代表人物。画派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是丁托莱托,他被称为这一时期美术的“勇敢的捍卫者”,他是威尼斯一个染坊主的儿子,因此有人称他为“丁托莱托”,意为“小染匠”。他从小对画画就很感兴趣,经常在墙上乱画,父亲便将他送到提香那里系统地学习绘画,但在那里,他并没有展现自己的绘画才能,而是不服管教,调皮、任性。提香不能忍受这样的学生,就将其赶了出去,丁托莱托因此受到了刺激,决定发愤图强,他将提香和米开朗琪罗的艺术风格结合起来,发挥了提香的色彩优势和米开朗琪罗的构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丁托莱托在构图上十分大胆,常常出乎意料,运用色彩的大胆对比,使整幅画充满了动感和激情。他的这种画风的形成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16世纪下半叶社会动荡不安,经历着激烈的宗教变革,在他的前期作品中充分表现了这种动荡和不安。丁托莱托具有十分强烈的民主思想,他被人们称为文艺复兴晚期最后一位人文主义画家,他关注的焦点常常放在那些下层水手、码头苦力等的身上,因而使他的画作充满了一种民主主义思想。他的画不但多变而且气势宏大,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那种巨幅画作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晚年的时候,他还创作了宗教画《天堂》,这幅画达197平方米,人们在惊叹他的精湛的画工之外,不得不佩服他旺盛的生命力。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圣经图,《基督受刑》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也是最有魄力的一幅。在这幅画的中央是一个十字架,十字架下是正在准备受刑的基督,圣母玛利亚和众多信徒哭着跪倒在十字架的旁边,而另一边是正准备施刑的两个恶徒,整幅画笼罩在一层神秘的光环之下,使整幅画具有了动感,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效果。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慢慢消失也意味着威尼斯画派大限的到来,但还有一些人继续坚持着创作,委罗内赛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的父亲是一位雕刻家,从小他便受艺术的熏陶,后来他的父亲将他送到了当时著名的绘画家安东尼奥·巴底勃那里学习绘画,后来他来到了威尼斯并且在那里度过了他一生。威尼斯他主要是为教堂、宫廷贵族、商人服务,绘制壁画,这些壁画大都是以神话、寓言作为创作的素材,将明亮的颜色运用于画作当中,使他的画充满了诗一般的色彩。

    从早期的严谨的画风到盛期自然真实的画风再到晚期追求色彩的画风,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三个阶段也代表了文艺复兴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从晚期的美术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整体的艺术风格,当时整个意大利要不陷入了战乱,要不沉迷于最后的狂欢之中,所以不同地方的画作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再优秀的画作就如螳臂当车,抵挡不住历史的潮流,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慢慢地消失了。

    文艺复兴之火的延续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慢慢消失,但在欧洲各国却生根、发芽。在这些国家,文艺复兴的发展与在意大利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不同,所以文艺复兴也各不相同。不过这也使得意大利文艺复兴得以延续。

    文艺复兴对这些国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美术方面。由于地理、历史、民俗传统的差异,这些国家的美术深受中世纪哥特式艺术传统的影响,具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气息。文艺复兴在这些国家兴起之后,绘画的世俗气息有所增加,但与当时的意大利相比,它们还是缺少意大利绘画中那种磅礴的气势,但在尼德兰、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绘画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提到尼德兰,人们可能会陌生,那时的尼德兰主要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尼德兰原意是“低凹的土地”,它与意大利一样具有便利的海陆位置,濒临北海,又居于莱茵河入海口,成为北方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航运和毛织业的繁荣使得这一地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外国势力长期控制这一地区,并且民族灾难不断。14世纪初,尼德兰被划分在勃良第公国管辖区域,之后又被纳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范围内,就这样,内忧外患加上封建君主统治,使得这个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尼德兰美术的发展最初与法国密不可分,14世纪,很多尼德兰画师受聘于法国王室,他们将自己国家的美术风格带到了法国,同时也接触到了在法国流行的意大利的美术风格。百年战争的失利使得勃良第首府不得不迁都佛兰德斯,这使得尼德兰美术界的文艺复兴悄然兴起,佛兰德斯成为了尼德兰画家活动的主要地区。他们用自己的画笔、刻刀装饰着这个城市的教堂、市政建筑以及宫廷,但连年的战争,使得许多建筑在战火中付之一炬。

    图6《摩西井》大理石雕刻,人物高约180厘米。

    14世纪末,尼德兰最著名的雕刻家是斯吕特,由于现存资料较少,他的生平及创作无法考证,但他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雕刻——《摩西井》,这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的底座,共六面,且每面都有比真人还高的雕像,摩西、赛亚、大卫都被斯吕特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雕像线条流畅,形体健壮,且艺术手法简洁,成为了尼德兰雕刻史上不朽的巨作。它对尼德兰的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雕刻同时发展的还有绘画,而绘画界最初的奠基人是凡·埃克兄弟,他们最著名的画作是《根特祭坛画》,可以称得上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早期最著名的画作,这幅画是由他们兄弟两人合作完成的。1415年,胡伯特·凡·埃克开始创作这幅画,但不幸的是他没有画完就去世了,于是这幅画由他的弟弟扬·凡·埃克接着完成。这幅画也是宗教题材,是一副多翼式祭坛画,分为上下两端,左右两翼,其中最精彩的是《羔羊的颂赞》。这幅画有着丰富的色彩和细致的描写,着重表现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肯定。每当节日礼拜,尼德兰人都会展示这幅画作,随着音乐响起,12幅画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那种激动难以言喻。虽然几百年过去了,但这幅画依然光彩依旧,这也是时间对他们两兄弟绘画技艺的肯定。扬·凡·埃克不仅是一个绘画家,还精通多种学科,对几何学和化学都很有研究。他在前人绘画经验的基础上,对绘画染料进行了改进,发明了一种新的调色油,这种调色油不但使颜色容易混合,色彩透亮,而且层层敷设,使整幅画运笔自如,将油画的优点进一步得到发扬。

    扬·凡·埃克曾为阿尔诺芬尼夫妇作画,画了一幅《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是他在朋友新婚之后前去拜访时的情景,阿尔诺芬尼携妻子迎接客人,并且他将室内的景物也详尽的画了出来:蜡烛、扫帚、念珠、水果等。画家还独具匠心的用镜子来扩大室内空间,从镜子中我们又看到了除夫妻外的其余两人,其中一人就是扬·凡·埃克。这幅画以独特的细节处理和细致的刻画成为欧洲肖像画的精品。尼德兰的画家主要注重细节的描写,这与它直接脱胎于中世纪哥特式艺术密不可分,在尼德兰的美术发展史上,极少有直接描写神话爱情故事的及对人体赞美的,他们的创作灵感大都来自于圣经故事等,人物有时会略显呆板,人体常常缺乏丰盈感。

    当尼德兰南部地区的美术进入繁荣期时,北方也不甘落后,形成了以布茨和盖尔特根为代表的北方画派,他们的画作充满了对自然、生活的淳朴的向往,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画派颇为相似。布茨也曾创作过一幅《最后的晚餐》,这比达芬奇要早300年,但却没有取得像达芬奇那样的成就,在画中他运用了透视与光影这一效果,他的画注重明暗对比,对整个17世纪荷兰绘画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埃克兄弟之后,尼德兰南部较有影响力的画家是古斯,他是一名传教士,因此其作品大多是以宗教题材为主的,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牧人来拜》,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圣母、约翰、天使以及牧人礼拜圣婴的画面。与他同时期的还有汉斯·梅姆林,他的画作以抒情柔美为主,《圣乌尔苏拉遗物匣》是他比较得意的作品,其创作对北方的画家影响比较大。

    尼德兰的文艺复兴繁荣期是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那时尼德兰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文主义广泛传播,再加上独立运动,总之呈现一片大好的势头。16世纪,美术界摒弃了15世纪那种平和的画风,转向一种新的画风。此时的尼德兰也经历着宗教改革,人文主义者站出来抨击教会的腐朽堕落,如美术界的包西、老勃鲁盖尔。包西出身于艺术世家,他摒弃了尼德兰传统绘画中那种虔诚、肃穆的宗教气息,创造出了叛逆而又让人眼花缭乱的寓意性画作。当时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漠写了一本抨击教会伪善和愚昧的书《愚人颂》,包西从这部书中感受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并在自己的作品中积极响应,在作品中抨击了教会的种种恶行。他采用了那种寓言或者幻想的形象来描绘民间故事,让观者很难从他的作品中体会整幅画的画意。希罗尼穆师·博斯创作了一幅《圣安东尼的诱惑》,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他的绘画天赋,他通过魔鬼诱惑安东尼的情景,讽刺了教会的腐朽堕落以及教士的荒淫无度,他将世间的一切都作为他画作中虚幻世界的题材,同现在的荒诞派创作颇为相似。16世纪下半叶,尼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方兴未艾,出现了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画家——老勃鲁盖尔。他非常喜欢民间传统,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有表现。他曾在意大利游历过两年,接触到了意大利古代以及现代画家的画作,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他的创作主要以寓言画为主,在某些画法上受到了包西的影响,并在画作中融入了尼德兰民间化的现实因素,将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和自然环境描绘了出来,因此被人们称为“农民勃鲁盖尔”。16世纪之后,为尼德兰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到勃鲁盖尔就宣告结束,而尼德兰南北两个地区的美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德国的美术发展明显滞后于意大利和尼德兰,其美术发端于15世纪,当时的德国同尼德兰有着相似的遭遇,长期的封建割据,王室力量衰微,对城市的保护力度不够,哥特式的艺术风格占据明显的地位。但文艺复兴的浪潮还是波及到了德国,15世纪初至16世纪中期出现了以一些发达城市为中心的美术流派。在文艺复兴初期,德国的绘画和雕刻仍受哥特式美术的影响,宗教祭坛画仍占据着创作的主要地位,这些画大都安放在教堂中,增加了教堂的庄严地气氛。从15世纪中期开始,多数画家都开始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描绘真实的自然,强调人物造型的真实感,维茨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的代表作《基督踏海》虽然仍然是宗教题材,但在画中他却描绘了博登湖的景色,而且整幅画十分真实自然。他的创作影响了后来艺术家,成为了德国文艺复兴的先驱。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美术界最为突出的就是版画,这对欧洲美术界形成了积极的影响。施恩告尔和丢勒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丢勒小的时候跟随父亲学习金银器制作,后来又到画坊学习绘画,他涉猎广泛,在绘画、版画界影响力都很大,以至于德国将他所处的时代称为“丢勒时代”。他曾两次游历意大利,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了意大利美术家们的作品,深受启发,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他们的风格。他的作品以气质不凡而著称,从中也可以看出德意志的坚实、缜密、严肃的特点。他最擅长的是版画,丢勒在中世纪圣经木板画的风格基础之上融入了解剖学和透视法,使原先呆板的板画呈现出明暗变化和空间层次感,使板画的影响大大增加。木板组画《启示录》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四骑士》将人们对死亡、贫困和瘟疫的恐惧刻画出来,委婉地表达出了人们反宗教的情绪,显示了他高超的艺术技艺。他的油画创作吸收了威尼斯画派的绘画技艺,注重色彩的同时又保持了德国严肃的风格,整个油画气势恢宏,严谨不做作。

    晚年时,丢勒为自己的家乡创作了一幅《四使徒》,这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依次画了约翰、彼得、马可和保罗,而且他还请人在自己的画作下面写了长长的题记,让人们时刻铭记四使徒的忠告。当时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使整个教派四分五裂,所以这幅画就具有了现实教育意义。在他的所有画作中占重要地位的还有德国人文主义者和资产阶级代表们的肖像,丢勒将他们刻画成意志坚定,充满自信的强者的形象,其中《奥斯瓦尔德·克雷尔肖像》就是代表作。克雷尔是商界代表,在这幅画中丢勒大胆采用了新式画法,背景用大面积的红色来衬托人物,而克雷尔身体右转,目光向右斜视且炯炯有神,完全是新时代代表者的形象。在整个德国文艺复兴全盛时期,还出现了除丢勒之外的很多美术家,比如格吕内瓦尔德、老克拉纳赫、小荷尔拜因等人,应该说这些人撑起了整个德国文艺复兴美术界。

    百年战争之后,法国收复了被英国侵占的领土,实现了国家统一。在休养生息之后,法国开始了对外扩张。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期,法国不断向意大利挑起战争,并迅速侵占了意大利的大片领土,一方面给意大利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另一方面促使了双方的文化交流,引发了法国的文艺复兴。当时法国国王法朗索瓦一世对文艺复兴很感兴趣,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吸引意大利的艺术家为法国宫廷效力。他想要炫耀自己的功绩,建立代表强大君权的纪念碑式建筑物,现在法国中部的卢瓦尔河谷地还存有这些建筑,从这些建筑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风貌。卢瓦尔河谷地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因为当时的很多君主包括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和法朗索瓦一世等都在这里建造了大量的府邸、猎场等。现在法国较为出名的建筑舍农索府、尚博尔宫就在这一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是新时期建筑风格同古老传统的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带有开放式庭院、新式的楼梯等,但也保留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建筑风格。

    从16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的艺术家纷纷来到法国,很多人都参加了枫丹白露的建造,这使得法国文艺复兴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当时样式主义的代表罗素就来到了法国为王室服务,他为了迎合国王的审美趣味,除了保留将人体拉长的画法之外,更加追求画作的细致优美,而当地的画家和雕刻家在样式主义画派的影响之下逐步形成了“枫丹白露派”。提到法国就不能不提到卢浮宫,虽然卢浮宫在中世纪就建造完成,但法朗索瓦一世决定进行一系列的整修,建筑师皮埃尔·莱斯科负责设计、建造,虽然他从来没有到过意大利但是对古典建筑有颇多研究,卢浮宫的方形庭院就是他的代表作,他运用了大量的廊柱,精确地考虑了各建筑之间的比例关系,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加上著名雕刻家古戎的装饰,使整个建筑高贵华丽,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不朽的建筑。与建筑相比,法国的绘画和雕刻起步稍晚,15世纪享誉整个法国的画家富凯,成为了整个法国的骄傲,并获得了路易十一授予的“国王画师”的称号。他的画作虽然很多,但是他有个怪癖就是不在自己的画作上签名,这就给后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而且他的创作范围广泛,涉及油画、细密面、珐琅制品和素描等,他在《圣母子》中将圣母刻画成查理七世的情妇,她头戴皇冠,显得雍容华贵,但是世俗气息代替了宗教意味。他是法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影响了整个法国的绘画界。

    在整个西欧地区,文艺复兴开始最晚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曾成立过一个著名的人文主义小组,也就是从那时起,英国的文艺复兴才开始慢慢兴起,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传播。他们成立这个小组主要是介绍和谈论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这些比较有影响的人的作品,其中的核心人物是科雷特,他曾去过意大利,在那里解除了古典文化,学习过希腊文。他在牛津校内举办了名叫“保罗书简”的专题讲座,轰动了整个英国。不久他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开设了一所名为圣保罗的中等学校,这是一所独立于教会的学校,专门讲授人文主义者的作品。科雷特除了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之外,还提倡宗教革新。在文艺复兴期间,出现了一个轰动世界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即使到现在人们依然对他的作品津津乐道。莎士比亚所在的时期正是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的全盛时期,也正好处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变的时期,这个经历对莎士比亚来说很难得,他亲眼目睹了封建势力的腐朽堕落,用手中的笔写出了一部部反映人民疾苦、歌颂个性解放的作品,比如现在耳熟能详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等著作。

    文艺复兴给这些国家不仅注入了艺术的生命力,还给他们带来了政治、经济上的变革。人文主义的传播使这些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了自身的力量,开始注重个人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