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宁高宁又曾专门关注过华润啤酒“全国性品牌”的问题。他早在六七年前就认为华润啤酒具备建立全国性品牌所需的条件:一是所在大部分区域都在硬件和管理上有条件生产“local premium”质量的统一品牌的啤酒,我们既可以统一品牌,又可在本地生产;二是有统一推广的资源,可以形成巨大的宣传及逼近态势,引导消费,带起潮流;三是不因为小事来干扰我们建立全国品牌的进程,要成立专门组织,将建立全国性品牌作为考核的指标。
历史的发展的确如宁高宁所预期的那样,华润啤酒不仅最终坐上了整个行业第一的位置上,而且成功打造了“雪花啤酒”这个全国性品牌,从而让媒体和业界为之惊叹和折服。华润啤酒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都来了个180度的大变化,越来越被公众和投资者所接受和认可。
这无疑说明一个企业的形象和品牌形象是何等的重要。
对此,宁高宁举例说,其实很多人看到品牌的作用是从买带着漂亮标签的衣服开始的。早时从内地去香港的人都说那里东西贵,为什么贵?大家有句口头语:“不就是卖个牌子吗?”消费者说这句话的时候对这些牌子有很多不屑和抗拒。可后来不知从谁开始变了,大家先把领带、衬衣换成有符号的,然后又把西装换了,这几年连鞋和袜子也都带符号,带牌子了,大家也不再强烈地认为名牌就是骗人了。卖牌子的人没有争论,也没有减价,他很自信地把大家说服了。
但在多年前,华润集团成立过一个品牌委员会,当时的想法很直接,觉得有品牌的东西好卖,可以卖好价,因此也应该搞品牌。可后来品牌的事并没有多大进展。回头再看,原因很多,但在核心上认为品牌是表面的东西,是可以贴上去就卖的标签,才是品牌建立不起来的主因。
对于“品牌”,宁高宁在华润时有过这样的专门论述:
英文里有个词叫“perception”,我觉得中文词典里翻译得不太好,除去“知觉”、“领会”、“了解”等意思之外,它有个很深的意思就是外人的感觉与你自身感觉的不同,或者你对一项事物的感觉与真实的事物不同,这是感知过程,认识论里的问题,也是公司的形象、产品的品牌在建立推广过程中很核心的困难。有意识的、正确的表达,甚至引导公众和消费者对产品的perception,在市场上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品牌的事、形象的事也越来越多地摆到我们面前,因为市场的要求、竞争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供应商掌握自己的生产过程相对容易,掌握市场难;掌握有形的形状、颜色容易,掌握无形的人的喜好难。品牌可能就是这两者之间最好的连接。有人说品牌是信任,是创造,是质量,是品位,是竞争力,是生活方式,是一群人的努力,我看这都对。其实品牌是综合的东西,它是一种内部综合的努力,这里边包括企业管理中所有的内容,再加上一种适当的外部表达。这两者必须平衡,否则企业就没有持久的活力。过去我们努力做了很多有形的、物质的、内部的事情,我们对外表达得不够,我们的公司形象、产品品牌对外表达得不完整、不精确、不鲜明,企业由此创造的价值也不大。
华润集团在内地多年来的发展,一直被人称为“有钱”、“大手笔”,其实在宁高宁看来,这绝对是一种“误读”。因为华润集团那几年在内地的投资不到总资产的5%,而且还改造了很多企业,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但公众的评价与华润集团的作为所形成的鲜明反差,无疑给宁高宁“上了一课”:有一个真实的、发展企业、推动进步、造福社会的企业形象对一个企业的未来成长是很有利的。
宁高宁说:“华润集团的经营从食品、饮料、啤酒,到地产、住宅,到零售企业,到物流,到纺织,到电厂,到水泥,到石化,范围很广。我们在建立规模、建立组织团队的同时也要表达我们的价值、文化、对客户和消费者的承诺,我们要代表一种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这就是品牌。品牌是一种由内到外的东西,是一种自然的散发,是在深厚的认知基础上的创造,而不是沿街叫卖。我觉得我们自身的准备已到了这一步,外部的环境也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建立形象和品牌系统。这对我们来讲是一次再升华的过程,也是一次价值创造的过程。我们必须问一句:你今天做的工作对企业的形象建立、产品品牌的建立是有利的吗?”
是啊,这个被宁高宁在多年以前提出的问题,如今同样被中粮集团所适用:中粮集团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该被公众如何认知?这种认知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中粮集团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一个事实是,人们对于宁高宁主导的中粮转型和再造工程持有一种谨慎的观望态度,或许还有种种的怀疑和非议。但试想一下,多年之后的中粮集团会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呢?就如同当初被普遍非议和怀疑的华润啤酒、华润集团一样,是不是也会最终取得公众的认可和惊叹折服呢?
我们期待着,但“自然之源、重塑你我”这8个字很显然已经不仅仅打动了宁高宁本人和所有中粮人,似乎也打动了公众的心,同时也拨动了公众那根“可以期待结果的神经”。
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好企业
宁高宁致力于将中粮集团打造成一家“好企业”:无论是在股东眼里还是在公众眼里,中粮集团都应该是一家“好企业”。但,怎样的企业才是一个好企业呢?
在2000年前后,宁高宁有一次到内地出差。主人很盛情,去接站的是两辆奔驰汽车,车牌号码是888和688。坐进车里,宁高宁才知道这家企业经营已很困难了。他心里不禁想道,企业开始要做好的愿望是没有疑问的,不然怎会把好意头的车牌都搜罗了来。车牌摆在外面,人人都看得见,企业是想告诉别人他们做事的决心、他们对外的形象、他们的社会地位,这样做都没错,这些东西看起来也很容易弄,可企业怎么就出了问题呢?
“我猜过去有好的车牌照、好的办公楼、住好的酒店的内地企业很多经营出了问题,出了问题大家都很奇怪,总是说,这个公司不是挺好的吗,怎么突然就不行了?搞得大家都不再轻易地相信一家企业,更不敢相信一家企业的经理,也不敢给一家企业轻易地放贷。我猜中国信用系统的不完整肯定在宏观上降低了货币流通的速度,这也可能是这几年由企业界推动的投资和商业活动所占的比例一直增长不快的原因之一,同时也使许多本来不错的小企业因为得不到正常的商业信用环境而无法成长。”
宁高宁通过这个小事例想说明:中国的企业怎么才算个好企业的问题,必须要回答了。
宁高宁的答案是什么呢?
首先,要建立真实的信息系统。宁高宁说,企业的好坏不能只看谁题写了企业的名字、领导这家企业的人是什么级别、企业做了多少广告。本来信息系统对一个企业的描述已经经历了近200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已是一个基本可以公正评价一个企业的系统总和。任何太感情化的描述都不能代替这个系统的权威,这个系统只要不去好意或恶意地造假就可以了。有了这个信息系统,才是正确看企业的第一步。
其次,是评价。宁高宁说,评价需要公正,也需要水平,因为着眼点不同,人们对企业的看法不会一样,不应该混淆各个利益团体的不同身份。政府对企业的影响过去比较大,政府对企业的看法主要看有无外汇贡献、税收、就业、社会安宁,还有点社会宣传,甚至一些国有的企业,政府也难充分调整为所有者的身份来评价企业,所以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评价一个企业的好坏通常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并不完全相同。
对于“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宁高宁有着自己的理解:
企业公民说的是企业要对社会环境、对社区有贡献。美国学校里的MBA课讲公共关系时有一段主要讲企业与政府、社区的关系如何处理,但这些都是在企业自身的目标达到的前提下进行的,是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做的。客户的评价最近又成了如何评价企业的热点,有些理论提出满足客户是第一位的,不是企业盈利,因为长远来讲,客户满意了,企业才会有成长。我想要分清客户本身重要还是企业盈利重要是很难的,因为两者是有矛盾的,服务客户可能定性为手段,企业盈利可能是目的。不过企业有一类客户单位须特别注意,这就是银行,银行对企业来讲要求更多的是安全,而不是增长,像其他客户一样,银行对企业的评价与企业目标有差距。另外有一个群体会对企业不断地评价并影响企业的发展,那就是企业的员工。把企业员工摆在什么位置上过去一直是说得多、做得少,因为资本与员工一定有一个矛盾存在……企业如何把自身目标与员工目标统一起来,是一个谈论多年的话题,像我们的企业,把这个问题处理得比别的企业更好是应该的,是我们的企业性质决定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股东的利益。在宁高宁看来,只有企业所有者才会最全面地评价企业。企业的股东会来平衡企业外部的不同利益要求,股东利益是企业利益的根本,也是与企业自身作为法人的生存和发展最统一的利益,所以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是评价一个企业“是否为好企业”的基础。
也难怪宁高宁最终将中粮的使命定位在“奉献营养健康的食品、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及生活服务,使客户、股东、员工价值最大化”这个层面上。他说,“实现价值最大化”,体现了中粮运作的效率、目的性,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