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茶具
古代茶具与现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唐宋时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笔下的“茶具”主要指与饮茶有关的茶罏、茶壶、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唐文学家皮日休在《茶具十咏》所指出的十大件,则是大概念。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由于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防止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
饮茶茶具
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精美。众所周知,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
茶壶
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壶的色泽也有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
茶杯
茶杯选择的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
茶盘
茶盘选择的四字诀:宽,平,浅,白。即盘面要宽,方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杯;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容易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许多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
茶垫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茶垫”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少煎成的,因此,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
水瓶与水钵
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
玻璃茶具的历史
玻璃,古人称之为流璃或琉璃,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光彩照人之感。
中国的琉璃制作技术起步较早,在唐代时,中国的玻璃茶具已进入起步阶段,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地道的中国琉璃茶具,是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的,唐代元稹也有诗曰:“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
宋时,中国独特的高铅琉璃器具相继问世。元、明时,规模较大的琉璃作坊在山东、新疆等地出现。清康熙时,在北京还开设了宫廷琉璃厂;自宋至清,多以生产琉璃艺术品为主,只有少量茶具制品,始终没有形成琉璃茶具的规模生产。
到了近代,随著玻璃工业的崛起,玻璃茶具很快兴起,这是因为,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可塑性大,因此,用它制成的茶具,形态各异,用途广泛,加之价格低廉,购买方便,而受到茶人好评。
在玻璃茶具中,以玻璃茶杯最为常见,用它泡茶,茶汤的色泽,茶叶的姿色,以及茶叶在冲泡过程中的浮动的姿态,都一目了然,因此,用来冲泡种种细嫩名优茶,最富品赏价值,家居待客,不失为一种好的饮茶器皿,只是玻璃容易碎,要多加小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