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有道-茶室四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茶室是指举办茶会的房间,也称本席、茶席或者只称席。茶室内设壁龛、地炉。地炉的位置决定室内席子的铺放方式。一般说来客人坐在主人左手一边称为顺手席。客人坐在主人右手一边称为逆手席。

    茶室的来源

    在中国,唐朝时期就已有茶席,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茶,也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

    到宋代时期,茶席不仅置于自然之中,宋人还把一些取型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挂画与茶一起更被合称为”四艺”,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

    明代时期,茶艺行家冯可宾在《茶笺·茶宜》所记载,更是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其中所说的“清供”、“精舍”,指的是茶席的摆置。

    据说,当时,客人是经茶室特有的小出口进入茶室,这种小出口是茶道始祖千利休模仿淀川小舟上的窗户而设计的。

    茶室中的“宝贝”

    所谓茶室中的宝贝,其实就是大家所说得“茶室四宝”,缺一不可。即孟臣罐、玉书、潮汕炉、若琛瓯。

    孟臣罐

    孟臣罐是指泡茶的茶壶。为宜兴紫砂壶,以小为贵。孟臣是指明末清初时的制壶大师惠孟臣,因制作的小壶而闻名。壶的大小,因人数多少而异,通常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壶。

    玉书

    玉书也可称为石畏,即烧开水的壶。为赭色薄瓷扁形壶,容水量约为250毫升。水沸时,盖子“卜卜”作声,如唤人泡茶。现代已经很少再用此壶,普通的茶艺馆,多用宜兴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壶,多作南瓜形或东坡提梁壶形。也有用不锈钢壶的,用电,可保温。

    潮汕炉

    潮汕炉是指烧开水用的火炉。小巧玲珑,可以调节风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此炉在现代亦使用较少。茶艺馆里,我所见到的有三种烧水用具。一种也是紫砂的小炉子,炉内可放置小小的固体酒精灯,配合大的紫砂壶烧水。也有烧蜡的。

    若琛瓯

    若琛瓯指的是品茶杯,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浅,容水量约10~20毫升。现在常用的饮杯白瓷杯和紫砂杯,内壁贴白瓷。也有纯紫砂的饮杯。

    孟臣罐传说

    宜兴与潮州,两地饮茶习惯,同样离不开一个标致精巧的小茶壶。这个小小壶子,在“茶道”中长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数千里外,惠孟臣制作的紫砂壶,竟然转入了潮州籍。

    据清乾隆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中记载:“……壶出宜兴者最佳,园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水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文中所记”宜兴者”,就是明代陶瓷名家惠孟臣制作的紫砂壶。

    相传潮州某家有一阔少,饮茶饮得倾家荡产,导致妻子离异。最后带着从宜兴来的紫砂壶,流落街头。后来看见一个茶馆,不觉茶瘾大发,只好向这户人家讨茶喝,喝过后自吹他衣兜里的“孟臣罐”,不用茶叶,也能冲出有茶色的香味来。主人请他试验,结果果真如此。

    原来,孟臣罐的特性,善于吸储茶渣。罐壁上积聚的茶渣,就是茶叶中最精华的库存。如果一时找不到茶叶,偶尔空罐冲水,也可以解急。主人见宝贝如此神奇,愿以重金买下,可阔少不肯,最后只好商定连人带罐“请”入家中。

    之后两人同品茶,同论茶道。每逢有重要宾客,就拿出这个罐子,在人前夸耀一番,真是无限荣光。可后来有一次在向客人敬茶时,有两只狗边打架边冲了进来,竟把这个罐撞碎。

    宝贝被打碎,教人痛心疾首。之后,这阔少建议请制陶师傅,与他协作,将打破的碎片收拾起来,辗成粉末,重新搅成泥巴,依样制成罐子,果然不错。一时轰动潮州各地。

    据说后来这家主人也破落了。这罐子又不知流落何处。这时有一家制陶厂主,他把这位阔少重金请去延为上宾,请他传授这门技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