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必懂的9大算计-借势中的算计:依附外力,借势经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做生意要懂得借势而为,乘势而起。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附外力,借势经营。在生意场上打拼,借力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其形式各种各样,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他人力量优势,支撑起自己起跳的支点。做生意理应借势,天时地利人和皆为势,运用一切外部优势,为自己提供动力和保障,是最精明的算计。

    无本经营,白手起家

    善借与空等:大多数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并没多少钱,即便要拿几万几十万去搞一点事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白手创业者如果真是身无分文,要想起家那就更机会渺茫了。做任何生意都以最基本的本钱为起点,所以,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仍处于白手起家的朋友来说,头一件要紧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去筹集创业所需的基本资金。空等死耗不如寻找途径去借势而起。

    由于很多精明商人在创业的初始阶段财力有限,因此无本经营成为他们的首选,他们想出来的办法通常是“借钱赚钱,借钱发财”。这些商人的变钱之道值得供鉴,在必要的情况下,要敢于借贷、善于用贷,走一条借钱生钱的发财路。

    借钱赚钱是懂得算计的人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毕竟两手空空,身无分文,不论办什么事都举步维艰,所以只有靠借才能有出路。

    商人丹尼尔·洛维洛在创业之初也是一无所有,但是靠着自己的聪明的算计,他终于筹集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为自己成为“世界船王”奠定了基础。

    1897年6月,丹尼尔·洛维洛在密西根州的兰海芬降生。小时候的丹尼尔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唯一的兴趣就是船,经常划船也就让他不再那么寂寞。他常常梦想着自己家里拥有好多好多的船,而这些船能够到达任何他想到的地方。

    九岁那年,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船主”。一天,他发现一艘沉下的小汽艇,便毫不犹豫地向父亲借了25美元,将它买了下来。汽艇捞上来后,将船修好,这花了整整一冬的时间。不过,令他高兴的是第二年夏天,就顺利地将船租了出去,丹尼尔就这样赚取了他人生当中的第一个50美元。除去父亲的25美元,他净赚25美元。从那时起,他就立志当一个拥有数百条船的船主。但是,直到40岁时,这一美梦才实现。

    1937年,丹尼尔·洛维洛来到纽约,他总是匆匆在几家银行之间穿梭,做着儿时相同的事——借钱买船。他想向银行贷款把一艘船买下来,改装成油轮,因为他算计过,载油要比载货赚钱多得多。

    当银行的人问起他有什么可做相应抵押的。他说,他有一艘老油轮在水上,正在跑运输。接着,丹尼尔将自己的打算告诉对方,他把油轮租给了一家石油公司。他每个月收到的租金,正好可每月分期地还他要借的这笔款子。所以,他决定把租契交给银行,由银行定期向那家石油公司收租金,这样也就可以分期还款了。

    这种做法让人无法理解,许多银行都对他的这种做法不以为然,叫他不要白费心思苦算了。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对银行是相对保险的。丹尼尔,洛维洛本身的信用并不可靠,但那家石油公司却是可靠的。银行可以假定石油公司按月支付贷款,除非有预料不到的重大经济灾祸发生。换一个角度去考虑,如果丹尼尔把货轮改装成油轮的做法失败了,但只要那艘老油轮和石油公司存在,银行还是能够收回贷款。最后,钱转到了丹尼尔的手中。

    丹尼尔·洛维洛用这笔钱买了他要的旧货轮,改为油轮租了出去,然后再利用它去借另一笔款子、再去买一艘船。如此反复,每当一笔债付清了,丹尼尔就成了某条船的主人。租金不再被银行拿去,而是由他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就这样丹尼尔.洛维洛没掏一分钱,便轻松拥有了一支庞大的船队,并赢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不久,丹尼尔脑海里又形成有一个利用借钱来赚钱的方法。他自己设计一艘油轮,或做其他用途的船,在还没有开工建造时,他就设法去找客户,在它完工后把它租出去;于是拿着租契约,他又可以到一家银行去借钱造船。这种借款的还款方式是延期分摊,银行要在船下水之后,才能开始收回贷款。只要船下水,租费就可转让给银行。于是这项贷款就这样分期付清了,当最后一期贷款付清的时候,丹尼尔·洛维洛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又一艘船的船主,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分钱都没有花。

    银行听说了他的这个计划后都大为震惊。当他们仔细研究之后,觉得他的算计简直就是天衣无缝。此时丹尼尔的信用已没有问题,何况,还与从前一样,有租船人的信用加强还款的保证。

    就这样,丹尼尔·洛维洛的造船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时他已经成为一位超级富豪了。

    丹尼尔·洛维洛拥有的私人船只吨位,是全世界第一,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甘拜下风。

    初涉商场的经营者创业时,须有一定的资金,才能使自己的事业有效地运转起来。不论是多么好的目标、设想和计划,如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只能是纸上谈兵。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的经营者都认为资金是维系事业生命的血液。

    现实生活中,筹措资金的方法有多种,但是向银行贷款还是主要的筹措方法。可总是有许多经营者,前怕狼后怕虎,不懂算计不敢借贷,不愿举债,从而耽误了许多发家致富赚钱发财的机会。他们只想小心谨慎地做自己的生意不敢借贷,往往在商场上成不了什么气候。殊不知大胆地前进一步,勇敢地向银行贷款、举债,就会走向成功。

    其实,在某些时候,机会使得你强迫自己贷款,这样能够帮助自己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把从银行贷来的钱用于投资你看准了的项目,一年或二年之后,当你还清本息,你的银行账户上还可以留有一大笔钱。当然,你必须首先还清本息,并且贷款利息高得很。然而,你还是赚了钱,这笔钱是如何赚来的呢?因为贷款的利息是一笔惊人的财富,它是督促你加紧干的最有力的动力。如果你不使资金周转起来并创造利息,你可能连贷款的利息都还不上。

    关于如何算计银行的钱有一句这样的名言:“只有傻瓜才拿自己的钱去发财。”别人的钱是算计者成功的钥匙。把别人的钱和别人的努力结合起来,再加上自己的梦想和一套奇特而行之有效的胜算谋略,然后,再走上舞台,尽情地指挥那奇妙的经济管弦乐队。其结果是,富人会认为不过是雕虫小技,或者说不过是借鸡生蛋,然而,世人却认为你出奇制胜,大获成功。因为,人们根本没有想到,竟能算计别人的钱为自己做买卖赚钱。”

    精明的生意人常说:“借债就是一把双刃剑,你若小心运用会使你致富,你若不小心,会适得其反。”有利必有弊,借债也是如此,这就要看是借的什么债。若是消费性借贷,那应极力避免。如果是“投资性借贷”可视为另一种情况。事实上,很少有白手起家的富翁不借债的。富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深谙借钱、贷款的算计。一个人可能撬起他双手根本无法承担的重量,提起这个原理,令我们不由想起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便可以撬起地球。”杠杆原理便是利用借贷的款来使一个人的小耕耘变成大收获。杠杆原理和下面四个字有关——别人的钱。不愿借贷别人的钱,不愿负债,那么,只能“保守”地守着摊子。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前任董事长伍德拉是一位极保守的金融家。他一生最厌恶负债,经济萧条前夕,他刚好偿清公司的全部贷款。一次,公司里一位财务负责人要以9.75%的利息去借一亿美元的资金来兴建新建筑时,他马上回答说:“可口可乐永远不借钱!”虽然他的谨慎战略使可口可乐公司在经济大萧条中免遭灭顶之灾,但也因此产生副作用,使这个公司发展极其缓慢,不能进入美国大公司之林。

    后来,戈苏塔担任了公司董事长的职务,一改前任的作风,看准方向,大举借款。他接手时,可口可乐公司资本中不到2%是长期债务,而戈苏塔上任后把长期债务猛增到资本的18%,这种举动使同行们大惊失色。戈苏塔用这些资金来改建可口可乐公司的瓶装设备,并大胆投资于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他说:“要是看准了兼并对象,我并不怕增加公司的债务负担。”这种不怕负债的勇气将可口可乐公司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公司的利润一下子增长20%,股票也开始上涨。可口可乐也慢慢向世界大公司的行列靠拢。

    戈苏塔不怕负债的勇气是来自于看准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决断。他不是滥借贷款,加重公司负担,而是将债款用到生产的关键环节上。这样,暂时的负债会赢得长时间的盈利,最终债务也会彻底清偿。如果畏首畏尾,不敢冒借债的风险,那么企业就会永远失去发展的机会,最终会在公司竞争中失败。对一个公司来说如此,对经营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事实证明,天才的算计者了解并能充分利用借贷。世界上许多巨大的财富起始之初都是建立在借贷上的。靠借贷发家是白手起家的经营者的明智之举。法国着名作家小仲马在他的剧本《金钱问题》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商业,这是十分简单的事。它就是借用别人的资金!”

    市场经济中,敢于借贷、善于用贷、巧于用贷、会通过别人的钱来发财的算计者,才是高明的生意人。不要让“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小本经营的思想理念左右了自己,从而失去扩大经营,壮大企业的机会。

    顺势而为,借势而起

    借势与明势:能够明势固然重要,但懂算计的商人还应该会“借势”。如果认准了大势,但自身的力量太单薄,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势”。就是借别人的力量、金钱、智慧、名望甚至社会关系,用以扩充自己的大脑,延伸自己的手脚,提高赚钱能力,正所谓借他人之光照亮自己的“钱”程!

    诸葛亮可以说是世上最精明的算计大师,他把“借”的谋术发挥到了极至。先借力、借势于东吴而击败曹魏,算对吴有贡献,以此为筹码“借”得荆州,并以荆州为基础定成都、进汉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来的“安居平五路”,更是借助各敌对方的矛盾和友方威势,以牵制来犯者而成功。

    胜算的人都非常懂得借势的道理,他们将借势比作“狐假虎威”,老虎其实就是成功人士,既有实力,又有知名度,狐狸借助老虎的力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实在是一个好主意。它让老虎跟在它屁股后面在森林里面溜达一圈,狐狸不就一夜成名了吗?

    如果你想尽快地成功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载体,也就是说你想尽快的达到成功的目的地,就必须“借乘”一辆开向成功的快速列车。

    一只蝴蝶的平均寿命是1个月,如果它从南京飞到北京,需要6个月的时间,那怎么才能够实现这一愿望呢?答案很简单,先飞在一列南京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利用列车这个载体,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我们都想成功,如果有个成功的载体来帮助,无疑是一条捷径。

    精于算计者往往是最善于利用政府资源和社会舆论的大师级的生意人,鲁冠球、宗庆后两人更是非常善于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大师。两人各有让商界人士赞叹的高招。鲁冠球通过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似乎早已经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第一人”,在那个经济体制改革还受到各种不定因素制约的年代,这个“第一人”的名声可以帮助他做好多事情。

    宗庆后把一个校办厂办成今天的“中国水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国家关于支持中西部建设的政策信息的正确判断,他觉得这是娃哈哈发展的大机遇,于是果断西进,在四川广元等地办了三个纯净水厂,由于充分利用了国家和中西部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所以投资成本极低。

    能够准确地借势就是顺势而作,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那是指顺水行舟。苏东坡坐船回老家,走得和李太白是同一条路,却整整花了3个月。差别这么大的原因就是一个顺水,一个逆水。懂得算计的人能够顺势而行,不懂算计的人即使逆势而行,他也看不出来。

    喜之郎的生产规模和销售量均已跃居全球第一,年销售额已达15亿元以上。喜之郎能够创造行业奇迹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恰逢其时地进入市场。

    一般来说,一个新产业的形成,要经历一个市场启蒙期,然后进入高速成长期。市场启蒙时期需要大量的推广费用,除非非常有实力的企业,否则难以承担。而且,用巨额资金轰开的市场,会吸引大量的跟随者,一旦把握不好,便会被人将胜利的果实抢走。

    1985年,国内出现了首家果冻生产厂——天津长城食品厂。1986年,深圳市琼胶工业公司以老二的身份也推出了SAA牌的果冻。从1990年起,各地的果冻生产厂家开始大批涌现,家庭果冻作坊遍地开花。喜之郎的创始人李永军,敏感地意识到了果冻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兄弟李永良、李永魁一起筹集了40万元资金,进入尚处于高成长期的果冻产业。

    初创的喜之郎避开了果冻市场的启蒙时期,选择了在市场的高速成长期进入,搭上了顺风车。

    争取投资人的三步策略

    合作与独斗: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做生意不可能全凭个人的资本,还必须吸引别人的资本投入。争取到你的投资人,形成多点支撑,就能使自己的事业稳如泰山、如虎添翼。因此,争取别人的投资就显得非常重要。

    生意的大小对其筹集资金的难易程度有极大的影响,道理非常简单,大生意造成的轰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免费的宣传。如何使广大投资者在众多的投资机会中,独垂青于你?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资金市场,出奇制胜,获取所需资金?说实话,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没有一定的算计本事是很难办到的。

    据现代创富理念,获得发展资金的主要途径是吸引投资,市场上有许许多多投资者,如何吸引投资者使其对你产生注意,进而使其对你的生意的发展前途和潜力产生信心,从而对投资本公司产生兴趣,下定决心真正采取投资行为呢?你面临的是广大投资群体,这些投资群体包括银行、其他大型投资公司等。然而,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吸引这些投资者呢?你必须懂得筹划和算计:

    首先,必须从制订一个详尽的经营计划入手。一份详尽的经营计划,就是一块事业成功的敲门砖,或者,就是投资大门的门票。要“算计”投资者,而没有一个充分准备、内容详实的经营计划可供潜在的投资者参阅或进一步研究,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一份成功的经营计划应该包括以下条件:

    1.清晰可读,条理分明,排列井然有序;着重重点问题,内容充实,提纲简洁。

    2.长短适中,文字不可太华丽,亦不可太平庸。

    3.计划书里,至少要说明公司未来几年内之营业目标及其有关之经营理念。

    4.计划公司每年生产产品与服务项目的数量及品质,连同该项产品消费者与服务对象等,应给予简介分析。

    5.对公司潜力与将来在市场上可能面对的最新营销竞争情况,以及有关的可能发展都需要作简要说明,而且要提出有力的证据,才能取得投资者的信任。

    6.各种固定与变动成本、直接与间接成本、销售数量与价格、营运成绩与利润、股东权益与盈余分配的办法及实际情形等,也应作简要说明。

    7.应简介公司经理人及其他干部的背景与能力。

    8.公司财务计划与执行情况。

    9.必须告诉投资人,在正常情况下,只要适当操作,其投资股本应可在多少期间内获得回收。

    10.为了尽快有效吸引所需投资金额,应慎选拟吸引投资的对象,全力以赴,重点出击,避免由于目标太多无法兼顾反而错失良机。

    11.当公司代表与有关对象直接交谈,以口头介绍此经营计划时,应更加把握重点,要言不烦地点出其重点部分。

    由于投资者的心态及观点与你的心态大不相同,了解投资者的心态及观点非常重要。由于你的生意刚开始做,原已经过审慎的市场调查及本身之经验实力评估,觉得可行且有获利前途,方才毅然投入时间、金钱、财力与物力去开创事业,所以基本上,他是以乐观的心态来看待未来发展与前途。换而言之,即使你面临困境或遇到若干经营上的障碍,你以其开创人的心态,潜意识里,总是以乐观的心理期待否极泰来,坚信自己可以渡过难关,绝不肯轻易接受该生意可能必须结束的命运。反之,投资者的心情与你大不相同。他未曾有付出开创生意的苦心,当然也就缺乏一份先天的关怀与爱心。他们关心的只是成本与利润,投入资金的回收。所以,了解这个基本差异,对撰写以吸引投资为目的计划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投资评估企业风险与利润时有他自己考虑的因素。投资者愿意投资考虑的四大要素是:

    1.具有充分证据证明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已获消费者肯定。投资人希望看到公司即将推出的新产品或服务项目已有消费者愿意采用——即使是在试用或展示期间的美誉也行。受消费者肯定或喜爱的产品才是公司通往成功之路的保证。

    2.配合投资者实现其需要。投资者所重视的不仅是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与低风险,更会考虑公司在短期内的赢利能力。一般的投资者既缺乏与企业家相同的与企业共存亡的理念,他们的投资目的只是为了赢利。于是,当他们一旦发觉投资可能将不会如期收回便有可能决定撤回投资。

    3.掌握投资重点。投资人希望企业家与经营者确实掌握公司的重点产品,积极拓展主力业务,才能确保赢利能力;他们不希望公司像多头马车一样四处乱冲,经营项目如果太多,可能会使公司获得像百货市场一样没有特色,从而影响其主力产品的推广与利润的创造。

    4.拥有特许经营权、专利权商标等。一个拥有专利权、着作权与商标的公司,并不能保证在经营上就一定成功,因为事业成功的要素非常多,但拥有特许经营权、专利着作权者,可以说是它的竞争已减至最少。竞争少就是风险低,风险低意味着获利可能性的提高,投资者对此还是非常欢迎的。

    第二步,寻找合适的投资人。你为了吸引投资,认真地撰写营运计划书,发现缺点后,又一再改写,最终是希望能提出一个最完美的计划书,达成吸引投资者的目的,可是别忘记了,拥有一套完美的计划并不意味着资金已经到手。好的经营方略虽然不一定需要让公众知道,但却需要让所有潜在的参与投资者知道,此时更需要进一步去寻找投资可能性高的投资者,然后加以介绍解说,以获取信赖,赢得信心,才能达到吸引投资的目的。所以,好的经营计划应在最适应的时机,以最适当的方式,展现给最适当的对象。所有的条件具备,则这场吸引投资的争夺战就可以说是立于不败之地了。

    那么哪些是值得我们“算计”的潜在投资人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算计”对象:专业的投资公司。这种投资在西方很常见,随着20世纪80年代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的发展,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单一企业主或少数人的资力或其举债能力已无法应付企业扩充所需的资金,于是专业投资公司应运而起。相信随着中国加入WTO,这种投资公司会越来越多。

    第二类“算计”对象:是次于专业投资公司规模的较小的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指略具公司雏形,不过规模较小,资金也较少,虽然亦属专业投资,但因其资金财力不比专业投资公司,所以其平均每笔投入的资金额小于投资公司。因投资规模较小,相对投资的风险也较小。

    第三类“算计”对象:是非正式投资人。非正式投资人,这个名词,最早是由美国一位商学院的教授提出来的。他对这个名词的定义是,某些具有雄厚财力的个人或群体,并不是正式地等待投资机会,而是被动地采取或参与投资行动。这些投资人的资金规模不能对大公司进行投资,所以是中小公司争取的较理想对象。

    最后一步就是与投资者面谈了。作为企业主的你,应该为这最后一步作充分的准备。投资者将着重考虑哪些因素呢?

    1.你及其管理人员对此次要谈的经营计划是否有充分的准备?

    2.面谈解说有关产品简介与市场分析时,是否清晰扼要,是否与经营计划所写相同?

    3.企业主如何解说该公司经营理念与取得投资人的信赖?

    4.企业主是否确为市场导向的经营者,还是对资金流动与盈利等概念不甚了解的技术官僚?

    5.企业主对其公司人员经营管理背景与专长的信心的程度如何?

    6.他们回答投资人提问的速度,深度与广度怎样?

    7.该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是否是正当经营?

    8.投资人本身对该企业的直观感觉如何?对该企业主的个人印象如何?

    9.该企业接受别人批评的反应如何?调整错误的弹性如何?

    作为要创富的你必须首先从这几方面做准备,才能确保获取投资成功。

    借钱,算计好时机是关键

    赚钱与赔钱:借用别人的钱财可以为自己赚取更多的钱,但是借钱也并非是信手拈来的事,借钱需要算计,借钱的时机更需要好好打算。不讲究时机就可能借了钱发不了财,还要赔钱。算计准正确的借钱时机,决定了你借来的钱是否能够替你赚取更多的钱。

    依据现代财商理念,通常以下的因素,决定你的借贷是否适合必须算计清楚:

    第一,算计资本的利息与回报大小。

    资本的成本其实就是利息。如果利率回复钱存入银行已经可以有13厘的利息收入,不少的投资也收不到如此的回报。但既然银行发给存户的利息如此高,转手借给你的利息自然会比存款利率更高。如果借入的资本利息很高,但投资的利润却不能弥补这些利息支出,借钱就显得并不合算。但如果投资的预期回报丰厚,利率又低垂,借钱投资就大多没有错。

    第二,算计资本与贬值的关系。

    如果物价指数如脱缰的野马,自己拿住钞票就会逐渐失去一些购买力。既然如此,就更应去借钱。因为银行只会收取利息,并不去理会物价指数。如果银行年利率10厘,借入300万的话就要明年还330万。但如果是物价上涨,今年300万的楼宇明年会升值到800万,现时借入300万买楼,一年之后就升值两倍多,而你还给银行的钱,只是300万本金加上30万元的支出。这个例子虽然有点夸张,但事实上是借钱时要考虑的因素。因为货币购买力下降,还本还息时只需给予已经贬值的货币,无形中自己也赚了不少,小小利息根本不足挂齿。其中的经济账一定要算计清楚。

    第三,算计好资本的运用。

    借钱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借贷毫无用途的话,徒然浪费了信贷额和利息。站在投资理财的角度而言,你必须先行策划这一笔钱怎样运用,投资在那些工具上面。有了详细的计划后,借钱就是配合出去的必须行动。如果借钱用来存钱(把贷款用以收息)。这些不明智的投资计划和借贷是不合适的,天下没有这么傻的人。

    第四,算计利润风险的比率。

    利润风险比率是投资学一个甚为重要的名词。一个投资是否值得一搏,就要看利润风险比率。比如收益大于风险,赚就会赚1000千万,赔就赔1万,如此投资就应该值得一搏。但如果赚钱最多都是赚1万元,赔就可赔上千万元,风险如此大,收益如此小,明白人一看就知不值一搏。如果利润大,风险又小的话,即借钱回来值得一试。

    借钱年期越长,由于其后几年通胀累积的缘故,还款已经变得微不足道。借钱期越长,反而会使你更有信心把巨额的借贷还完。钱财的数目并没有变,变的只是钞票的实际价值。

    借鸡下蛋,以蛋孵鸡

    外务与内力:在商业经营中,生意人要善于运用借力智谋。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每个人不可能单独完美地去做成一件事,有时候借助别人的力量和财力来促进自己会更快此,能做得更好。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着名华商沈鹏冲、沈鹏云兄弟就是善借财势巧妙经营的杰出代表。

    沈鹏冲、沈鹏云两兄弟1949年从祖国大陆到香港谋生。众所周知,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末,香港的经济还很不发达,在那里生活不容易,连找份工作也很艰难。

    沈氏兄弟觉得在香港难以谋生,听说巴西有创业的机会,便于1955年来到巴西圣保罗市。经过一番寻找,他们终于找到一份工作,总算有了个落脚点。

    有一次,沈鹏冲到南里奥格兰德州首府雷格里港旅行,在一间餐馆吃饭时,发觉一种意大利肉鸡美味可口,他饱餐了一顿。同时他还打听到,这种意大利肉鸡是一种有名的肉食,当地人十分喜爱。

    沈鹏冲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无意中获得了意大利肉鸡这个信息。他顾不得旅行,火速赶回圣保罗与弟弟商量怎样养意大利肉鸡一事。

    一番算计之后,兄弟俩觉得此事虽有前途,但可惜自己没有资金,怎么办得起鸡场?他们给难住了。连续几天奔走求人借钱都无门,简直绞尽了脑汁。在苦思之中,弟弟沈鹏云突然想起了中国传统谋略中所说的“借术”。当自己的力量不够的时候,应当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

    沈鹏冲兄弟根据“最巧妙的借”的方法,策划组织了一个互助会,其实质是一种合作社形式,在其相识的朋友、邻里、工友中招募人员参加。他们反复讲明这些参加互助会的成员投入的本金及利息可按时归还,并将会获得较好的分红,因为互助会所筹集的资金是用来创办有发展前途的意大利肉鸡场的。经他们俩声嘶力竭的宣传和东奔西跑的登门游说,虽说没有多少人参加,但总算筹到1万美元。他们就凭这1万美元在阿雷格里港郊区办起了一个养鸡场,取名为“阿维巴农场”。

    由于资本太小,初期该农场规模不大,每星期只能供应200只鸡。但沈鹏冲、沈鹏云兄弟却充满信心,认为这养鸡场正如母鸡一样,由小到大,然后下蛋,再孵出小鸡一群。如此反复循环,很快就会繁殖出千千万万只鸡来。在他们辛勤劳动和精心管理下,阿维巴农场真的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几年后改为阿维巴公司。随后,公司办起了多个养鸡场。至今,他们已拥有24个养鸡场。同时,他们还相继建起孵化场、饲料厂、冻鸡加工厂等,使公司各项业务配套成龙。现在,沈鹏冲兄弟的公司每周可供应180万只鸡,仅此一项业务,每年营业额就达1.65亿美元。

    随着养鸡业的发展,沈氏兄弟的财富不断增多,他们乘势拓展业务,先后又办起了4家贸易公司,这方面的年营业额也高达2亿美元。

    沈氏兄弟白手起家,以“互助会”形式发挥“借”术,从养鸡开始,成功地开创和发展了自己的事业。这种“借鸡下蛋,以蛋孵鸡”的手法,十分高明,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据估计,沈氏兄弟现有的财富已超亿美元。

    借用别人的鞋子比赤脚走得快

    省力与费力:经商高手往往是善于借用别人之势、巧借别人之智的高手。任何生意都不能一步登天,但“登天”的办法却是多种多样,办法得当可快捷省力。巧于借力,精于借势,是做生意的一大诀窍。

    要把生意做大,“势”是不能不借的。初来乍到,你要借用人家的“地势”,涉足一个新的行业,要借用行业老人的优势,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胡雪岩,因为他不仅是巧于算计的高手,更是个善于借势的能人,除我们所熟知的官势之外,可以说胡雪岩做到了借一切可借之势为自己的生意做铺垫。

    在商言商,胡雪岩借得最多的是商势,即商场上的势力。

    胡雪岩借商场势力的典型一例是在上海,他垄断上海滩的生意,与洋人抗衡,从而以垄断的绝对优势取得在商业上的上动地位:

    起初,胡雪岩尚未投入做茧丝生意,就有了与洋人抗衡的准备。

    按他的话说就是,做生意就怕心不齐;跟洋鬼子做生意,也要像收茧一样,就是这个价钱,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拉倒,这么一来,洋鬼子非服帖不可。而且胡雪岩也算计好了,就是想办法把洋庄都抓在手里,联络同行,让他们跟着自己走。

    至于想脱货求现的,有两个办法。第一,你要卖给洋鬼子,不如卖给我。第二,你如果不肯卖给我,也不要卖给洋鬼子。要用多少款子,拿货包来抵押,包他将来能赚得比现在多。

    凡事就是开头难,有人领头,大家就跟着来了。

    具体的做法因时而转变。

    第一批丝运往上海时,适逢小刀会起事,胡雪岩通过官场渠道了解到,两江督抚上书朝廷,因洋人帮助小刀会,建议对洋人实行贸易封锁,教训洋人。

    只要官府出面封锁,上海的丝就可能抢手,所以这时候只需按兵不动,待时机成熟再行脱手,自然可以卖上好价钱。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能控制上海丝生意的绝对多数商户。

    和庞二的联手促成了在丝生意上获得优势。庞二是南浔丝行世家,控制着上海丝生意的一半。胡雪岩派算计甚精的刘不才专和庞二联络感情。

    起初,庞二有些犹豫。因为他觉得胡雪岩中途暴发,根底未必雄厚。随后,胡雪岩在几件事的处理上都显示出了能急朋友所急的义气,而且在利益问题上态度很坚决,显然不是为了几个小钱而奔波,在丝生意上联手,主要是为了团结自己人,一致对外。有生意大家做,有利益大家分,不能自己互相拆台,好处给了洋人。

    庞二也是很讲义气的人,认准了你是朋友,就完全信任你。所以他委托胡雪岩全权处理他自己囤在上海的丝。

    胡雪岩赢得了丝业里七成多的生意,又得庞二的倾力相助,做成了商业上的绝对优势,加上官场消息灵通,第一场丝茧战胜利了。

    接下来,胡雪岩手上掌握的资金已从几十万到了几百万,开始为左宗棠采办军粮、军火。

    西方先进的丝织机已经开始进入中国,洋人也开始在上海等地开设丝织厂。

    胡雪岩为了中小蚕农的利益,利用手中资金优势,大量收购茧丝屯积。洋人搬动总税务司赫德前来游说,希望胡雪岩与他们合作,利益均分。胡雪岩经过一番算计,认为禁止丝茧运到上海,这件事不会太长久的,搞下去两败俱伤,洋人自然受窘,上海的市面也要萧条。所以,自己这方面应该从中斡旋,把彼此的不睦的原因拿掉,叫官场相信洋人,洋人相信官场,这样子才能把上海弄热闹起来。

    但是得有条件,首先在价格上需要与中国这面的丝业同行商量,经允许方得出售;其次,洋人须答应暂不在华开设机器厂。

    和中国丝业同行商量,其实就是胡雪岩和他自己商量。因为胡雪岩做势既成,在商场上就有了绝对发言权。有了发言权,就不难实现他因势取利的目的。

    可以说,在第二阶段,胡雪岩所希望的商场势力已经完全形成。这种局面的形成,和他在官场的势力配合甚紧,因为加征蚕捐,禁止洋商自由收购等,都需要官面上配合。尤其是左宗棠外放两江总督,胡雪岩更觉如鱼得水。江湖势力方面,像郁四等人,本身的势力都集中在丝蚕生产区,银钱的调度,收购垄断的形成,诸事顺遂。因为他们不只行商,而且有庞大的帮会组织做后盾,虽无欺诈行为,但威慑力量隐然存在,其他商户不能不服。

    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商人做生意也要借助天时、地利与人和,当生意做大扩展到新的地方时,借助地利是把生意做好的必要条件。

    没有一个人能够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借助外界的力量就能成就大事业,做生意也是如此,每一个致力要发财的人都要善于借助外界力量。你没有“势”不要紧,关键在于你要有足够的胆识,要会谋算敢于借,敢冒风险。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成为家财丰厚的富豪。

    经济领域是一个神秘莫测的领域,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看上去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一般从做生意的人之所以无法发财,或者没有发财,除了自身的种种原因和社会客观原因之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算计的一种误解,在他们看来,算计就意味着要玩弄无穷无尽的黑吃黑,尔虞我诈。其实,这是对算计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确实是不好把握的,但是,它们的出现却是有规律可循,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出现、消亡、再出现、再消亡的。因此,对于从商者而言,如果把整个生意场看做是一个庞大森严固若金汤的宫殿,那么,能够打开这座宫殿大门的钥匙就是算计和谋划。而要能够真正把握住这把钥匙,法则有许多,而善于借势,在任何时候都是极其重要的。

    做大生意必须借大势

    乘势与待时:做生意,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在了,就因为懂得借势的缘故。势就是趋向,做生意赚钱的关键是要做对方向。

    势,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即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几好合一,好的机会集合而成的某种大趋势。具体说来,这种“势”也就是由时、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成“毕事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即时机。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同样一件事,彼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此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的“事”是指具体将办之事。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该办亦可办,彼时却也许不可办亦不该办。可办则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办成之望。这里的“人”即具体办事的人。一件事不同的人办会办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个人,这个人办得成的某件事,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所谓乘势而行,也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理该办的事情。

    当然,我们更应清楚,在诸多因素中,对时机的选择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说是我们“乘势”的灵魂,这就犹如我们平常发表对某件事情或对某件事做一个决策的看法一样。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与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生意场上办事,即使你是一个身份显赫、举足轻重的人物,即使是你的意见很富有科学性、意见绝对正确、决策十分果断准确,如果你想让你的意见或决策起到更大更有力的作用或影响,你也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乘“势”而发。否则,做早了没用,做迟了徒然自误;做的场合不佳,效果不大,甚者带来负作用。这就是“势”的作用。

    借势经营就是乘势而行生意中的运用。许多人在做生意当中运用了借势经营谋略。着名华商林建中就是借势经营的高手。

    林建中,1950年出生于广东,1961年他还在读小学时,随父亲迁到香港谋生。由于家境较差,他只好在父亲开设的皮包厂里帮忙,那时他年仅12岁,负责厂里的接待客人和接单工作。在工作中稍有空闲,他就看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1969年,林氏父子卖掉了香港的小工厂,举家移居美国纽约。初到美国时,他们什么资本也没有,只好寄居在亲戚家里。经过一番寻找后,林建中在纽约一家成衣厂里找到一份工作,月薪只有95美元。长期住在亲戚家总不是办法,林氏父子到纽约几个月后,自租了一个地方居住。由于他们收入甚少,经济拮据,所租的地方是在布鲁克林的黑人区,那里的租金是最便宜的。但是,那里是纽约市最脏最乱的地方,他家住在那里常常受到别人的欺侮和歧视。林建中是个从小就有心计的人,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他开始了自己的算计。

    从少年时期就涉足商场的林建中反复分析这个问题。他想,勤奋是起码的条件,巧干是一条捷径。他曾听父亲讲过一个故事,讲的是硫化橡胶发明者查理斯·魏道亚勤奋创业的过程。这位青年人从小就有自己的抱负,要在科学发明上干出一番事业。他选择了硫化橡胶这个攻克目标。他整整花了8年时间阅读各种有关书籍和进行科学试验,忍饥挨冻,受尽了亲戚朋友的冷嘲热讽。他不惜举债搞试验,结果因无力偿还债务而入狱。但他在监狱里仍在研究这项目。出狱后,他又全力投入研究试验中,后来他终于成功了。硫化橡胶的发明不仅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查理斯·魏道亚也因此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这显然是勤奋栽出的劳动成果。

    聪明的林建中认为,仅有勤奋还不够,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必须实干加巧干,才能获得迅速而显着效果,这就是“事半功倍”的含义。所谓巧干,在科学发明上是靠知识和技术,在经商上则靠谋略算计。他想,自己没有发明创造的基础,但却有勤奋的思想和经商的经验,只要将这二者再提升到更高的位置,成功的机会一定会来临。

    林建中本着这种打算,默默地在成衣厂工作。在做好杂工的同时,他时刻注意着工厂的经营动作和成衣市场的情况。

    3年后,他不但学会了成衣的剪裁缝及设计,而且掌握了营销的规律。1972年,他用自己一点一滴节省下来的钱,及向姐姐筹借的一点资金,办起一间只有20多个车位的小型制衣厂。由于他精于算计,制衣厂迅速扩展。到1980年,他的制衣厂已有1000多工人,傲视纽约同行业之中。

    林建中早就注重抓产品质量和树立名牌形象。他深知犹太人是经商高手。随着业务量的扩大,他不惜重金聘请了大批犹太人当公司成衣的推销员,还聘请了一些着名的时装设计师为其设计。结果,他的产品全部打入了美国的高级商店和大型百货公司,像SilkClub等10多种名牌礼服、丝巾在美国市场广为流行。到1980年,他的营业额已达7000万美元。

    林建中的算计主要表现在他的乘时借势策略。他乘着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和中美经济贸易的发展,从中国大陆大量进口丝绸织物回美国加工,后来干脆在中国大陆投资设厂加工,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劳动力及厂房,把加工后的成衣运回美国销售,所赚的利润远比在美国高,其财富因而迅速增多。

    随着资本的增多,林建中乘前苏联于1989年严重缺粮之机,组织向该国出口粮食及饼干等,帮助解决前苏联之急,因此获得了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给的美元自由买卖专利。林建中抓着这一时机,获得了较大的经营成功。

    1991年,前苏联政局发生剧变,林建中认为叶利钦胜数较大,他再向独联体供应粮食及医药等,结果当地政府给予林建中不少优惠,为其在俄罗斯投资和贸易往来大开方便之门。如他在1993年获得俄罗斯全国飞行及降落优惠权,他乘时乘势成立了“航空发展公司”,承包当地货运及客运业务,获得了较好的利润。林建中正计划把该航空公司的业务拓展至独联体各成员国及亚洲一些地区,林氏已成为独联体内最活跃的美国商人之一。

    经过20来年的借势经营,林建中的实力大大增强。目前他拥有14家制衣厂、2家成衣公司、4个时装展览厅,并拥有数幢商业大厦及大东银行的主要股权,是曼哈顿最大的制衣厂商。据《福布斯》杂志资料估计,林氏夫妇现有财富已超亿美元。

    会借更要会用,以优势互补取胜

    优势与劣势:借势一定要知己知彼,寻找可借对象的可用因素,采取灵活机智的策略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借力只是手段而已,但要用之做合理合情之事,要懂运用。借力难,用力更难。算计出双方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再优势互补,以发挥所借之力的最大功效。懂算计的人不仅是一个善借者,更要成一个善用者。

    犀牛和犀牛鸟是自然界中合作最好的一对伙伴,它们往往生活在一起。

    每当犀牛进完食后,犀牛鸟便不辞劳苦地负责清除犀牛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并以此为食。同时,犀牛身上的“清洁”工作也由犀牛鸟负责,许多想在犀牛身上寄居的小虫子都成了犀牛鸟的美味。

    犀牛和犀牛鸟各自发挥优势,彼此共存传为动物王国的佳话。

    在中国的电脑圣地中关村,提起柳传志和他所创立的“联想”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确,百亿元的年销售额,上亿元的身家这都不是一般人能轻易达到的财富高度。做生意取得如此成就,头上的光环自然多多,但在这光环笼罩之下的,是他不平凡的创业和发展历程,其中最为他自己庆幸的就是在联想创业之初就“借”到了一块金字招牌。

    1984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一联想集团公司的前身成立。在当时还属偏僻之地的中关村又多了一家实在不起眼的新公司。柳传志和另外10个被认为不太安分的知识分子在这里开始算计赚钱之道。

    当时公司的基本状况是: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加上一间20平方米的小平房,以及端着计算所“铁饭碗”的11个人。创办初期,与别人相比,这家公司实在不起眼。那时候到政府部门开会,联想的总经理总是早早到场,坐到第一排。如果有机会讨论,一定要抢着发言,目的是引起领导的注意以便得到支持。

    很明显,这是一家地道的国营企业,因为投资少、规模小,也许投资者并没有指望这个小公司能干出多么大的事情来。但国有这一点,对于刚刚诞生的这个小企业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柳传志他们非常清楚,国营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民营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正是基于这一点,柳传志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用活用足政策,把联想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一个举世瞩目的大企业。

    成立前期,柳传志和创业同事们盘算,计算所只投资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应该放权。于是他们向所里提出要三权:第一是人事权,所里不能往公司塞人。第二是财务权,公司把该交国家的、科学院的、计算所的资金上缴以后,剩下的资金支配所里不要管。第三就是经营决策权,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由自己做主。

    虽然投资不多,但在柳传志的要求下计算所将三件宝交给公司:一是下放人事、财务和经营自主权,也就是在机制上保证后来柳传志所说的“民营”。二是保证所里上千名科技人员做公司后盾。这一点在当时可能并不觉得有多么重要,因为中科院是知识分子扎堆儿的地方,也许还有人觉得是计算所在甩包袱,但是,高素质的创业人员,可能是当时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最大的财富。当然这是双刃剑,众所周知,知识分子是有思想爱思考的人,不好管理,用得好可以带来效益,用得不好也可能出现内耗。三是给一块“中科院计算所”的金字招牌:这是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重要的无形资产,有了中科院计算所这块国内计算机界的顶尖招牌,对公司发展业务肯定有很强的支持作用。因此,柳传志一直到1988年还在强调“我们是官办公司”,那是一块“金字招牌”,他们清楚地算计到了这个优势,也在这上面做足了文章。

    在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国有企业最大的好处是贷款容易、税收优惠,以及有商业信誉等等。回顾联想集团的发展历程,国有优势的发挥,在联想发展的关键时刻往往是功不可没。柳传志曾直言不讳地说:“1988年我们能到香港发展,‘金海王工程’为什么去不了?因为它是私营的,而我们有科学院出来说话:‘这是我们的公司。’”香港联想开业三个月就收回90万港元的全部投资,第一年营业额高达1.2亿港元,“国有”的优势再一次得到体现。甚至在企业发展的后期,联想还一如既往地享受着“国有”的恩惠,与政府成功地合作、开发并实施了诸多的合作项目。

    一次,中国科学院进口了500台IBM计算机要配给其所属的上百家研究院。王树和、柳传志几位得知后,和李勤天天跑中国科学院。当时的信通公司等也在争这笔业务,但是,李勤他们给出只收价格4%的维修服务培训费,使其他公司觉得没法做。新技术公司有很多人曾经参与过我国大型机的研制,技术力量很强,加上这些人的努力,一趟一趟地跑,终于感动了中科院,于是科学院把这500台计算机的验机、培训、维修的业务交给了联想。

    联想就这样迎来了第一桩大生意。500台计算机把两间小屋堆满了。由于场地小,排不开,只好腾出一间屋子验机。其他人便都挤在另一间小屋子办公。这笔业务做得非常不容易,做完之后,扣除3%的成本,只剩下1%的利润,但是,由于李勤他们服务、培训等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得到了用户的好评,最终把他们的服务费涨到了7%。于是终于挣到了公司的第一笔巨额利润——70万元。

    赚这笔钱主要靠的是技术,是以验机、培训、维修机器等为主要服务内容,采取出卖技术劳动力的方式赚取的。

    第一桶金的掘得是因为发挥了新技术公司的长处,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术,并且也是靠着中科院这个背景,这两点优势在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的创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人生得意、财源滚滚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然而,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得到的。这是因为个人的力量相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实在太弱小了,以至于单凭一己之力几乎无法实现。但如果你懂得借路而行,就可以做到了小博大。

    在生意场的打拼中,借力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其形式各种各样,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利用别人的力量优势达到自己的目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