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对话:富同学·穷同学-富同学思维,拥有经济学思考方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6.1    时间预算,让每分钟更有经济价值

    你有没有想过一分、一秒,甚至一毫秒的价值有多少?

    想清楚“一毫秒”的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位错失金牌的运动员。

    想认识“一秒钟”的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位死里逃生的幸运儿。

    想知道“一分钟”的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位错过航班的旅客。

    想体会“一小时”的价值,你可以问一对热恋中等候见面的情侣。

    想了解“一周”的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个押在监房的人。

    想明白“一月”的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位早产的母亲。

    想理解“一年”的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位留级的学生。

    时间是最有情,也是最无情的东西,它是每个人共同拥有的资源,非常公平。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是指用最短的时间或在预定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若用金钱去衡量,时间便是金钱;“生命有涯”,若用生命去比较,时间便是生命。时间对于富同学而言,就是创造经济价值的机会,若合理而高效地利用它,能够带来无尽的财富。

    金钱王牌:高效利用时间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成功的人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能手!”富同学大都有独特的时间管理方法,他们很少有浪费时间的行为,成功实质是时间利用上的成功。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利用好时间,有些人只是利用好了青春,有些人只是利用了一生中的几年,而一流人才在尽量利用好每一天,高手们在尽量利用好每一分钟乃至每一秒钟。

    擅做生意的犹太人在时间管理方面显示出了极大的智慧,他们把时间视作金钱,注重如何利用好每一分钟来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常以1分钟得到多少钱的概念来工作。犹太老板请员工做事,工薪是以小时计算的。犹太人会见客人,十分注意恪守时间,绝不拖延。客人来访,必须要预约时间,否则要吃闭门羹。

    犹太人利用时间,有著名的两法则:

    1.第克泰特法。

    第克泰特(Dictator)的英文意思,在这里可以引申为“专用时间”。长期操纵着世界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习惯于把上班后的一个小时,定为“第克泰特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必须将昨天下班到今天上班之间接到的信函、传真、E-mail等全部回复,用电脑打好并发出,或者用电话回复。现在是“第克泰特时间”这句话,在犹太人之间的言外之意是“谢绝会客”。犹太人之所以注重“第克泰特时间”,是因为在激烈的商战中,他们以“马上解决”作为工作的座右铭。在能力卓越的犹太人的办公桌上,看不见“未决文件”。很多成功者大都会借鉴一下犹太人的时间管理法。

    2.二八分割法。

    “美国人的金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为什么?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就是始终坚持犹太人经商的“二八定律——企业80%的收益来自20%的客户”。应该把精力用在最见成效的地方,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美国企业家威廉·穆尔在为格利登公司销售油漆时,头一个月仅挣了160美元。此后,他仔细研究了犹太人经商的“二八定律”,分析了自己的销售图表,发现他的80%收益的确来自20%的客户,但是他过去却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的时间——这就是他过去失败的主要原因。于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员,而自己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美元。穆尔学会了犹太人经商的二八分割法,连续九年从不放弃这一法则,这使他最终成为了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主席。盗贼利用时间,谋士创造时间,擅用时间的成功人士既是谋士又是盗贼,他们能从无关紧要的事或休闲活动中窃取时间,创造精彩人生。身在职场,要科学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让每一刻钟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前任惠普公司的总裁格拉特把自己一天的时间划分得清清楚楚,每个时间段如何安排,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他都进行了评估与总结。他花20%的时间和客户沟通,估算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35%的时间用在会议上,总结这场会议起到的效果如何;其他,10%的时间在电话上,5%的时间在看公司的文件上,剩下的时间用在和公司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但却有利于公司的活动上。

    成功的时间管理,可以让富同学分身有术,即使每天处理的事情多,也颇觉轻松。而穷同学似乎每天都在认真负责地工作,但却总是做不完似的,甚至有时还被迫加班,效率低下,白白浪费时间。时间弥足珍贵,虽然不能绝对地延长寿命,但可以通过善用时间的好习惯,来相对地将生命延长。毕业后,善于利用每一天的时间,这增加了生活的“密度”,扩充了有限的生命内涵,获得了更大的价值。

    巧用“边角时间”,取得大成就

    走在职场,每天有固定的工作,或是办公、写作、谈生意,还是别的什么,每天都是如此,似乎忙忙碌碌,一天就这么结束了。在忙忙碌碌里面,总会有一些时间是空出来的,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十五分钟,甚至更少……这些时间,经济上称为时间的副产品:“边角时间”。时间虽少,但是胜在量大,积少成多的力量是惊人的。

    据美国职业调查显示,人一般每8分钟就会受到1次打扰,每小时大约7次,每天50~60次。平均每次打扰用时大约是5分钟,总共大约4小时。因此人的一天,大约50~80%的打扰是没有意义或者极少有价值的,而这恰恰是“边角时间”可以利用的区域。

    利用“边角时间”,每天自学1小时,7小时一周,365小时一年,若在这每天一小时里面,一个人像全日制学生一样学习,3~5年就可以成为专家。

    一个人如果办公桌上乱七八糟,他平均每天会为找东西花半小时,每周要花3个半小时,把这半小时花在其他上面,价值显然大得多。

    如果让自己一天做一件事情,会花一整天去做,会浪费了许多不该浪费的时间;如果让自己一天做两件事情,也会完成它们;如果让自己一天做12件事情,则会完成7~8件,边角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数字往往会揭示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真相。这些数据是否令你感到吃惊?我们不妨留意一下,找出一些和自己有关的时间数字,算算自己的“边角时间”有多少,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警惕时间的流逝,抓紧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善于利用时间的富同学,看到时间流逝,内心会着急悲伤,因为在他们看来,流逝的不仅是时间,流逝的是自己的生命。不懂珍惜时间的穷同学总以为浪费几分钟无所谓,今天做不完的事明天可以再做,绝不会为浪费一点时间而痛惜不已。可是有很多时候,正因为这短短的一点时间,就决定了成功与失败。

    有一次,一位著名音乐人到访一间公司,无意中听到一位职员在办公室偏厅里弹奏《致爱丽斯》,只听出唯一的一个音符没有弹好,而且表演的水准很高,音乐人认为那个弹奏者必是科班出身。他很好奇,走过去问她,你能如此熟练地演奏这首《致爱丽斯》,花了不少功夫吧?这位小职员腼腆地笑了,说:“没有,仅仅十分钟而已。”这位音乐人大吃一惊,以为她在开玩笑。她说:“不,是真的,不过我说的十分钟是每天十分钟。”

    原来,偏厅里这架钢琴是一家私人合伙企业捐赠的,一直放在那里没人动过,于是,小职员便常常来这里,成了这架钢琴的主人,中午下班后的十分钟,她就在偏厅里练琴,从最初的音阶开始。不过,她只有十分钟,吃饭的时间一到,她就会马上停止。十分钟能做什么呢?只是伸个懒腰喝杯茶的时间,是闲聊打趣的时间,但她却让一位著名的音乐人失算了,并且可喜的是,音乐人向她抛出了另一份工作的橄榄枝。

    几分钟的时间并不长,但如果利用它并能成为一种习惯,那么这些短短的时间就有可能成就一个人。世上的成功人士都是聪明利用“边角时间”的人,托马斯·爱迪生还是个电报收发员时,没有忽略“边角时间”,在敲打电报机的键盘时,思考着,计划着,在发信息的短暂间隔中进行实验和尝试;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生平自传中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以无穷无尽的努力,去合理运用每一个“边角时间”。对每个富余的小时,他都想出几百种方法使这个小时更有意义。

    走进职场,同学们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再大的事业和成就都有可能是由短短的几分钟工作累加起来的,使用“边角时间”不仅可能增强头脑的活动,还可能提高财富上的收益,取得成就。

    熟悉时间管理,管理自我时间

    时间,是职场生涯的启明星,它容不得浪费,浪费了它,就等于失去了任何成功的机会;时间,是职场生涯的生命之花,它容不得你错过,错过时间就等于错过了美好的前途;毕业以后,学点时间管理的知识,让时间成为职场生涯的太阳,发出灿烂的光芒,让自己,实现成功的超越。

    时间管理的方法有很多,这里我们来分享集各种方法之大成的4种:

    1.最新的时间管理概念——GTD。

    GTD,Getting Things Done的缩写。来自于David Allen的一本畅销书《Getting Things Done》,GTD的具体做法可以分成收集、整理、组织、回顾与行动五个步骤。

    收集:就是将你能够想到的所有的未尽事宜(GTD中称为stuff)统统罗列出来,放入inbox中,这个inbox既可以是用来放置各种实物的实际的文件夹或者篮子,也需要有用来记录各种事项的纸张或PDA。

    整理:将stuff放入inbox之后,就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整理,清空inbox。将这些stuff按是否可以付诸行动进行区分整理,对于不能付诸行动的内容,可以进一步分为参考资料、日后可能需要处理以及垃圾几类,而对可行动的内容再考虑是否可在两分钟内完成,如果可以则立即行动完成它,如果不行对下一步行动进行组织。

    组织:组织是GTD中的最核心的步骤,组织主要分成对参考资料的组织与对下一步行动的组织。对参考资料的组织主要就是一个文档管理系统,而对下一步行动的组织则一般可分为:下一步行动清单,等待清单和未来(某天)清单。

    等待清单主要是记录那些委派他人去做的工作,未来(某天)清单则是记录延迟处理且没有具体的完成日期的未来计划、电子等。而下一步清单则是具体的下一步工作,而且如果一个项目涉及到多步骤的工作,那么需要将其细化成具体的工作。

    回顾:回顾也是GTD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一般需要每周进行回顾与检查,通过回顾及检查你的所有清单并进行更新,可以确保GTD系统的运作,而且在回顾的同时可能还需要进行未来一周的计划工作。

    执行:现在你可以按照每份清单开始行动了,在具体行动中可能会需要根据所处的环境,时间的多少,精力情况以及重要性来选择清单以及清单上的事项来行动。

    2.6点优先工作制。

    该方法是效率大师艾维利在向美国一家钢铁公司提供咨询时提出的,这一方法要求把每天所要做的事情按重要性排序,分别从“1”到“6”标出6件最重要的事情。每天一开始,先全力以赴做好标号为“1”的事情,直到它被完成或被完全准备好,然后再全力以赴地做标号为“2”的事,依此类推。

    3.帕累托原则。

    这是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生活中80%的结果几乎源于20%的活动。比如,是那20%的客户给你带来了80%的业绩,可能创造了80%的利润,世界上80%的财富是被20%的人掌握着,世界上80%的人只分享了20%的财富。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20%的关键事情上。

    4.麦肯锡30秒电梯理论。

    麦肯锡公司曾经得到过一次沉痛的教训:该公司曾经为一家重要的大客户做咨询。咨询结束的时候,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在电梯间里遇见了对方的董事长,该董事长问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你能不能说一下现在的结果呢?”由于该项目负责人没有准备,而且即使有准备,也无法在电梯从30层到1层的30秒钟内把结果说清楚。最终,麦肯锡失去了这个重要客户。从此,麦肯锡要求公司员工凡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结果表达清楚,凡事要直奔主题、直奔结果。麦肯锡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最多记得住一二三,记不住四五六,所以凡事要归纳在3条以内。这就是如今在商界流传甚广的“30秒钟电梯理论”或称“电梯演讲”。

    MBA所有耀眼的课程里面,最重要的一门便是时间管理。但遗憾的是,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却往往被穷同学所忽略,有效的时间管理是许多职场人士最缺少的一样东西之一。毕业后,应把时间管理作为一门技能,认真吃透学透,渗透于职场生活中去,合理利用时间,重视每一分钟。

    拿破仑·希尔是美国历史上最棒的时间管理顾问,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如何掌握时间、运用时间。所以,学会利用时间是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的一门必修课。为此,他在研究了数百位成功人士后,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较详尽的方案:

    1.将目标尽可能地细化。

    针对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列出年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列出季度目标,再细分成每月、每周目标。

    2.为自己准备一个综合记事本。

    将自己经管的人和事以及重要的电话和地址记下来;另外,记下自己有创意的想法或重要的承诺。

    3.不要浪费上班的第一个小时。

    大多人每天是从喝咖啡、看报、和同事聊天开始浪费时间的。

    4.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休息、营养和运动。

    只有保持强健的体魄,才能胜任超强度的工作压力。

    5.弄清楚自己白天的黄金时段是在什么时候。

    在这个时段里处理一些重要的事务,而将一些简单的事情放在自己低能量的时段去做。

    6.当感到疲倦时,不妨稍稍休息一下。

    大多数人会在下午3点到4点的时段里感到注意力不集中,当然,也有些人在早上或午餐后感到疲倦。

    7.在一个时段只做一件事,尽量把一件事做完之后再开始新工作。

    8.不要拆开不重要的信件。

    平均而言,约有20%的信件是不需要拆开就可以丢掉的。现在的广告信件满天飞,骗去了人们的不少时间。

    9.随身携带工作、读物、录音带、手提电脑,无论你置身何处,都不要让时间白白流走。

    10.在每一周的开始,花20分种写下你本周计划处理的事项;每天早晨花10分钟写下当天要处理的事情。

    别忘了问自己:本周或今天我要完成什么工作?

    11.调整好白天的休息时间表。

    午餐时不要一面吃饭一面工作,这种做法不仅使你浪费了一个给自己减压的绝佳机会,也不符合养生之道。

    12.每天要不时想到自己的终极目标,以刺激自己保持旺盛的斗志。

    13.每次开会或讨论问题之前,设定好时间限制。

    估计时间快到时,看一看表,时间一到,立即停止讲话。

    14.为自己安排休假,休假时绝不工作。

    工作压力愈大,愈需要运动和休闲。

    15.尽可能地将当天的工作在下班之前完成。

    将工作带回家只能偶尔为之,绝不能成为习惯。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拥有令人满意的个人生活。

    重视时间管理,记录时间的使用和流失情况,利用好工作中的每一分钟是富同学涉入职场后及时去做的工作;学会做好时间管理,要善于用每天投入的能量和心力换取最大的回报。毕业以后,做善于利用时间的富同学,让自己找不到充裕的时间偷懒,运用好时间,努力活在人生的黄金时段,让每分每秒具有经济价值。

    6.2    讲究效率,劳动力的“通货膨胀”

    一位老板开了一间工厂,在同一时间内,它生产的产品总是比其他同类的工厂多,生意也滚滚来,红红火火。同行人来打探其中的奥妙,他意味深长地笑了。

    原来,老板为了提高效率,给工厂买了一个机器人。可是,来访者却惊讶地发现,机器人的包装都没有拆,仍放在生产线旁。

    他们迷惑的问:“工厂为什么买机器人?”

    老板回答:“为了提高效率。”

    “那为什么不安装?”

    “没必要。”

    “为什么只买一个机器人,一个机器人能生产多少啊,若用机器生产,全部更新换代多划算!”

    “不需要,那成本太高了。”

    “那你怎么能够提高效率?”

    “我对工人说,谁若偷懒,就用机器人换他,所以工人都很努力,效率提高了两倍。”老板看着车间认真工作的工人们,得意地说。

    在职场中拼搏,面对“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工作要讲究运行效率,如果效率高于他人,就可获得迅速成长,领先发展;与他人相等,就只能维持生存,举步维艰;若效率低于他人,就将面临淘汰出局,惨败收场。毕业以后,需形成高效的工作方式,学会用效率说话,用业绩来让他人信服。

    有效率,让努力更出彩

    英国著名政治家切斯特菲尔德说:“效率是做好工作的灵魂”。在职场中,常常听到人的抱怨:“同样是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那××是不是怪物啊,怎么能完成这么多!”“我明明很努力了,为什么工作还是做不完!”……同样是努力了,但是成果却大相径庭,这关乎工作效率的原因,有效率者工作有方法,有干劲,自然比他人更胜一筹。

    别人眼中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幸运儿。生长在平凡的公务员家庭,拥有的却是比大部分人多的好际遇。

    求职时,没有经验的他向三十三家企业递送简历,居然得到三十二家的面试机会,更幸运的是被其中三十一家录取。

    从此,他开始幸运无法挡的人生。

    第一份工作,他选择了当时所有毕业生最向往的公司——IBM,半年后,接受惠普公司(HP)挖角,幸运的不只这些,他接下来的工作履历如下:工作于飞碟唱片公司,不到三十岁就空降到东元公司接受经理职位,紧接着加入微软的行列成了信息业的王子。

    幸运没有因此结束,他后来陆续成立工作室,成为专职作家,三十三岁已经摆脱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专心做个很忙碌的“退休人”,不用担心老板眼色,不用害怕客户拒绝,只专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他是吴若权,一个让人敬佩的企划顾问前辈、一个才华洋溢的作家、一个人人称羡的“多职人”。

    为什么全世界的好运都发生在他身上?为什么别人和他一样努力,却不见得有跟他一样的成就?他到底做了什么?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一次访谈解开了此谜——他不只努力,他是比别人更懂得善用所长,更讲究效率的工作方法,更注重有效率的努力。

    原来,那三十三家企业,他不是随机挑选,而是从一流财经杂志中一间一间地挑选出来,每一家都是自己认为有发展前景的,每一家都是同自己兴趣才能较符合的,都是比较容易“看对眼”的企业。

    原来,当时那三十三份简历,每一份都是手工精制,超过三十页的详尽内容,甚至还在一开始附上索引,贴心让面试官参照,亲笔画上精美插图,让简历显得庄重又轻松,根据不同公司属性,简历调性也不尽相同,面试官见到如此清晰用心的简历,当然被打动。

    后来所有的工作经历,都跟他擅长的专业有关,他不轻易转换到全然不同的产业,因此,每一次的职场转换,对他而言只是经验的增加,能力的提升,并不需要归零重来。

    穷同学虽然很努力,但在时运不济时,不妨思考一下,除了努力,自己的效率在哪里。效率和成效,是密切相连的。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爱德华·戴明曾说:“尽全力做好事是不够的,你必须知道该做什么,再去尽全力做好”,无头苍蝇式的努力,只是白费功夫,累得人仰马翻,得不到同等报酬。

    网络上曾经风红一时的文章《年薪十万的乞丐》教你关于运用知识与效率的经济学思维:

    “在深圳,一般一个乞丐每月能讨个千儿八百。运气好时的大概两千多点。全深圳十万个乞丐,大概只有十个乞丐,每月能讨到一万以上。我就是这万里挑一中的一个。而且很稳定,基本不会有很大的波动。”一位职业乞丐淡淡地说出这样的事实:“做乞丐,光是努力乞讨是没用的,也要用科学的方法,需要讲究知识,还有效率!”

    这位乞丐头发很乱、衣服很破、手很瘦,但都不脏,与其他乞丐很不同。他说:“我懂得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对于我的竞争对手,我的优势是我不令人反感。我做过精确的计算。这里每天人流上万,穷人多,有钱人更多。理论上讲,我若是每天向每人讨1块钱,那我每月就能挣30万。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给,而且每天也讨不了这么多人。所以,我得分析,哪些是目标客户,哪些是潜在客户。”他润润嗓子继续说,“在华强北区域,我的目标客户是总人流量的3成,成功几率70%。潜在客户占2成,成功几率50%;剩下5成,我选择放弃,因为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在他们身上碰运气。”

    “乞讨前,首先,确立目标客户。年轻的先生,有经济基础,出手大方。还有情侣,常为了在异性面前不丢面子也会大方施舍。其次,把独自一人的漂亮女孩看作潜在客户,因为她们害怕纠缠,所以多数会花钱免灾。这两类群体,年龄都控制在20~30岁。年龄太小,没什么经济基础;年龄太大,可能已结婚,财政大权掌握在老公手中。这类人,根本没戏,恨不得反过来找我要钱。”

    “我每天工作8小时,上午11点到晚上7点,周末照常上班。我每天乞讨1次的时间大概为5秒钟,扣除来回走动和搜索目标的时间,大概1分钟乞讨1次得1块钱,8个小时就是480块,再乘以成功几率60%[(70%+50%)÷2],每天大约得到300块。”

    “如果乞讨不成,我决不死缠滥打,千万不能黏着客户满街跑。与其将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施舍欲望的客户身上,不如转而寻找下一个目标。”

    “乞讨要讲究效率与方法,天天躺在天桥上,怎么能讨到钱?走天桥的都是行色匆匆的路人,谁没事走天桥玩,爬上爬下的多累。讲究效率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有一次,一人给我50块钱,让我替他在楼下喊‘××,我想你’,喊100声。我一算计,喊一声得花5秒钟,跟我乞讨一次花费的时间相当,所得的酬劳才5毛钱,这种赚钱方法太没效率了,我拒绝了……”

    高效执行的工作会胜人一筹;低效执行的工作就落后挨打。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加速成功,让努力变得更出彩,让人在职场的大舞台上更引人注目。涉入职场,不要把焦点放在没用的东西上,凡事需讲究效率,让自己的工作成效翻上一番。

    高效,让你更具竞争力

    拥有高效率工作的职员,永远受企业青睐。在充满竞争的职场中,效率高就能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上司、企业的好帮手。

    约瑟夫和威廉是好朋友,他们同时被一家公司录用。在开始的半年里,他们一样努力,每天工作到很晚,最后都得到了总经理的表扬。可是半年后,约瑟夫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胜利了,得到了提升,从普通职员高升到部门经理。而威廉却似乎始终被冷落,到现在还是一个普通的职员。

    终于有一天,心中不平的威廉向总经理提出了辞呈,他痛斥了公司的用人不公。总经理没有生气,因为他知道威廉虽然与约瑟夫一样工作努力,却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因为效率不高。

    总经理微笑地看着他,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威廉先生,请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威廉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卖。“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威廉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100斤。“价格是多少?”威廉再次跑到集市上。当威廉回来的时候,总经理对气喘吁吁的他说:“休息一会吧,你可以看看约瑟夫是怎么做的。”

    约瑟夫需要完成的是同样的事情,但结果却大不一样。他很快从集市回来了,并且向总经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共100斤,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先看看。另外这个农民还有了几筐才采摘的黄瓜,价格便宜,公司可以采购一些。他不仅带回了黄瓜的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等在外边。

    听完约瑟夫的汇报,总经理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而这时,站在一旁的威廉也已经明白了一切,“这就是普通职员和部门经理之间的差别,这就是你竞争失败的根源。”

    显然,在付给每位员工同样薪水的情况下,上司更喜欢“花同样的钱请最高效的工作人员”,这样的员工明显更具竞争力。富同学的工作效率高,他往往能够延伸自己的思维,比别人想的更多一些,有时间去思考如何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如何有效地将有关联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容易让人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让自己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莫南去台湾出差时,在高雄遇到一个“黄金出租车司机”,因为与同行的出租司机相比,这位司机的生意实在好太多,远远超出了这个行业收入的平均水平。

    黄金生,是他的名字,在高雄开出租车已经超过二十年,透过台湾公司同事的推荐,莫南在出差前,便预订了他的车,让他接机。

    上了车,在讲明目的地之后,莫南习惯性的多问了一句:“最近生意好吗?”根据经验,大部分司机的回答不外乎是“还可以”、“普普通通”,有些甚至就开始抱怨起景气、物价之类的,没想到这个“黄金”司机的回答让他出乎意料,他告诉莫南:“最近生意很好,而且似乎越来越好。”

    听到这样出人意料的回答,莫南的好奇心顿起,又问了一个问题:“一个月大约可以跑多少钱啊?”他说:“每天工作八小时左右的话,都固定有十几万。”这个答案,更令莫南大吃一惊,吃惊的在两个部分,一个是金额,一个则在“固定”。

    许多出租车司机,每天工作超过十五个小时,酬劳也没他高呢,他每天工作的时间不过八小时,收入却是其他司机的几倍,如此强大的竞争优势,他怎么做到的?

    黄金生告诉莫南,他从不把时间花在路上漫无目的乱驶,而是讲究效率,一早把全台北的道路摸个熟透,分区分析哪个时段的人流量最多,需要叫出租车的客户源在哪里,而且把大部分精力花在经营老顾客,他努力记下这些老顾客的习惯,这些老顾客的名字,这些老顾客习惯去的地方,这些老顾客习惯走的路线,于是,老顾客成了老朋友,也就更放心搭黄先生的车。

    令莫南印象最深刻的是,下车后,他不但递名片给自己,还在名片递过来的同时,还主动建议自己把他的电话输入手机里,以便下次叫车,这种细腻的动作,可能连从事业务工作的人都不见得会注意,但是这位司机却做到了,也怪不得他能在出租车这个充满竞争的行业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黄金出租车司机”了。

    高效率的工作方法会让富同学荷包鼓胀,高效率的工作方法会让富同学变得更加优秀,无论在何时何地,富同学都散发出强大的磁场,让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点。高效,才更具竞争力。毕业以后,同学们要牢记高效的工作,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告别低效,向高效迈进

    进入职场后,穷同学们经常会发现某个时段会一下子压了许许多多的任务下来,似乎让人喘不过气。当工作任务饱满时,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使工作效率提高、再提高,事关自己能否按时按质完成工作,是能否获得上司肯定的重要保证。能不能高效完成工作,会成为考验一个人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的试金石。

    台湾生产管理专家杨望远在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个农庄,经过统计报告发现其农作物的产出值达平均上限的二倍,这令人难以置信。有一位效率专家想去研究高效率原因,他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农庄,看到一户农家,就推门而入,发现有一位农妇,正在工作,她怎么工作呢?两只手打毛线,一只脚正推动着摇篮,摇篮里睡着一位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另外一只脚推动一个链条带动的搅拌器,嘴里哼着催眠曲,炉子上烧着有汽笛的水壶,耳朵注意听水有没有烧开。但是效率专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每隔一会儿,她就站起来,再重重地坐下去,这样一直地重复?效率专家再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位农妇的座垫,竟是一大袋必须重复压,才会好吃的奶酪。因此效率专家说不必查了,他已经知道高效率的原因了。

    只有想不到的高效方式,没有做不到的高效工作,不要埋怨自己没有三头六臂,挖掘尽了自己工作的潜能。作为职场新人,不要给自己借口:工作多了完成不了,工作少了慢点完成,工作完了没事干,要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在同样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

    工作不到五年的人,经常会抱怨工作任务多,完成不了。如果去问工作满五年的职员,他们总会说,工作就是工作,如果工作多了,就做快点,少了就做慢点。老职员往往处理得游刃有余,而新职员之所以战战兢兢,其实都是因为工作效率不高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熟练度不够。

    职场新人,由于对工作的陌生,掌握的本岗位的工作技能不熟练,导致了新职员在职场上的各种工作没信心,自然工作速度不快,工作成绩不大了。

    对于工作熟练度不足的问题,新职员应该及早的确立自己的职业导向,将自己在某几个方面的能力迅速提高,使得自己在该方面的实务能力提高到最大,以节约时间。

    2.时间概念不强。

    职场新人,普遍都没有多少时间概念,对自己的工作时间没有具体的安排,也不清楚自己的时间到底是怎么损失的,也不明白自己所花费的时间是否合理。拿到一份领导交代的任务,不明确自己多长时间能够做出来,没有潜意识里的强制性概念。

    对于时间概念不强的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处理:

    (1)了解自己的时间分配,找出浪费的原因,分析如何解决这个时间浪费问题;

    (2)建立和强化时间概念,利用日程表记录每天的工作内容,要时刻清楚,这段时间我干什么?

    3.工作统筹能力不足。

    工作统筹能力,是跟新人在职场的时间的长短成正比的。这个能力的缺失使新人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不能够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的安排工作,往往导致一个任务没有完成,因为上司催促另一个任务,而放弃原来的任务赶紧完成上司的紧急任务,等上司的紧急任务完成了,自己第一个做的任务却因为时间长,又不得不重新清理思路导致时间的浪费。

    针对工作统筹能力的提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处理:

    (1)先把已经确定时间的任务罗列出来,并根据已确定时间间隔安排其他工作;

    (2)逐步培养自己的日程安排能力,根据自己的喜好,将相应的任务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里;

    (3)相似的工作排在一起,尽量减少主观思维上的变化;

    (4)工作不要排的太满,始终给自己保留一定的弹性时间。

    4.任务分解能力不足。

    有些复杂的工作,工作多年的好手,会仔细把这个复杂的工作进行拆解,并逐步分类,逐一完成。然而新人并不具备任务分解的能力,这导致了缺乏思路无从下手,越想越繁杂,无法很好的系统完成该项工作。

    对于任务分解能力上的不足,这需要新人时刻保有项目管理的概念,不论事情轻重大小,一律按照项目本身来处理,抓到问题就分解,按类别来逐步完成自己的工作,形成自己的任务分解能力。

    把效率提高,自己的职场前途也会变得顺顺利利。毕业以后,要了解低效工作的根源,寻找解决的良策,把自己培养成一位高效工作、高效生活的人,让自己迈向成功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

    6.3    前瞻意识,瞄准首块“市场蛋糕”

    亦华集团董事长林泽是一位跟着市场走势创业的成功人士。90年代初,当所有人都争着去捧“铁饭碗”时,他已预见到下海经商才是致富的必由之路,于是,果断地辞去稳定的工作,涉足家电行业,事实证明,他成功了;当家电行业掀起白热化浪潮时,林泽非凡的洞察力和前瞻能力,再度助他走向另一个成功:他看到当许多人在生活状况不断好转后,日常代步工具仍是以自行车为主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市场空白点,他果断地决定进军摩托车等电动车行业。事如所愿,由于林泽准确的市场定位,具有前瞻性的目光,使亦华的业务越做越大,效益逐年提高,他本人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成为了商界名人。

    眼角独到,富同学看得长远,走得更长远。社会财富如同一块人人垂涎的蛋糕,穷同学脚步慢了,只能看着别人津津有味地吃,富同学脚步快了,才有机会占领市场份额。毕业以后,培养自己独到的前瞻意识,敢于猜测,敢于实践,做一个聪明的“瓜分者”。

    超前眼光:夺首块“市场蛋糕”

    孜孜不倦的富同学总是不满足现有的成就,他们的眼光会比别人敏锐,投向未经开发的领域,企图去征服另一块版图。在经济社会里,拥有超前眼光的人,更会意识到市场里潜伏着无数块“新蛋糕”,而一旦成为每一个领域的领跑者,必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哈恩瞄准了中国的汽车市场这块“蛋糕”,是他首先率领大众成功登临中国,预示着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开始进入世界汽车业的视野之中,他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首先分得了一杯羹。

    1978年,在10家跨国汽车公司几乎没有几家对中国市场感兴趣的情况下,哈恩身上具有前瞻性和开放的眼光便显示出来了,这使他拥有了穿越重重困难的表象捕捉机会的能力,他认为:中国的未来,必定是个汽车大国,现在进驻中国,是极有利的一步策略。在把德国大众推入中国市场这个规划中,哈恩是大胆而创新的,克服了种种的困难,除去亲自参与中国的每一场重要谈判,还必须扮演在公司内说服各部门管理者达成共识并且协同作战的角色。

    终于,1984年10月10日,德方与中方各自出资50%的合资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那个时候,哈恩已经预见到,这个人口过十亿的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已经是不可抑制的趋势,眼前虽然看似无利可图,将来一定会有大收获。毋庸置疑,哈恩当年的战略眼光已经通过上海大众在中国市场20多年的表现得到了证明,不仅创造了极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始终在众多的竞争者中稳稳地占领着中国的汽车市场重要份额。

    2008年年初,哈恩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专访时说:“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相信,即使一开始我们不和中国合作,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但是中国人最终一定会发展起自己的汽车产业。与其这样,不如我们一开始就参与其中与他们共同推进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哈恩的全球战略视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眼光,早已成为大众汽车历史乃至世界汽车历史中永远抹不去的亮色。

    要想夺得一个领域的主动权,尝第一口“蛋糕”的味道,就不能“鼠目寸光”,必须具有超前的眼光。一个人的眼光能看一周远,他就能当好组长;如果眼光能看一月远,就能当好线长;如果眼光能看三月远,就能当好主管;如果眼光能看半年远,就能当好经理;如果眼光能看一年远,就能当好总监;如果眼光能看三年远,就能当好副总;如果眼光能看五年远,就能当好总经理;如果眼光能看十年、二十年远,就能当好董事长……具有超前眼光,前瞻意识的人,特别擅长寻找那些未被开发的商机,搜寻那些符合商业逻辑的冷门,并且深耕细作地去实践。

    奇正旅游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唯一拥有187个国家级风景区户外LED联播网的传媒机构。通过卫星传输,集中监控覆盖两岸四地的LED平台。2008年已在30多个景区建置屏幕,播放旅游信息和广告内容。该公司董事长陈艳媚说,做生意必须设门槛,找与众不同,让生意变得难以复制,如果事情太简单就很容易被复制,长久的商业价值也就会低很多。

    2003年,陈艳媚第一次接触分众广告的时候,深受启发,她心想:除了商业楼宇,还会有什么渠道可以让广告变得如此专注,受众目标如此清晰。一条条答案闪过,又一条条被放弃。考虑长远的陈艳媚明白,必须给自己的想法找一个门槛,使自己占据优势,才可能永久经营。热爱旅游的陈艳媚想到了旅游景区的传播渠道。

    她分析,大陆旅游景区门票价格高,加上最起码的交通食宿,一般是中高收入的人群一年才难得出去旅游一次,所以旅游景区的受众特征非常明显。但中国幅员辽阔,旅游景区分散,涉及各级各地的行政管理,想在这个领域做生意,难度很高,做起来也会很辛苦。可喜的是,这是一个从没被开发过的领域,正是这样的门槛,才能保证这份生意不会被大量抄袭。于是,陈艳媚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做旅游传媒的“第一人”。

    恰巧2004年奥运前,建设部提出建设数字化景区,更好进行对外宣传的构想,这给了陈艳媚一个绝好的契机,于是奇正旅游传媒便上路了。她开始奔走在全国各地,一处一处协调磋商,争取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终于,在2006年的5月1日,位于南京中山陵景区的第一片屏幕点亮时,才终于体会到成功的兴奋。对于陈艳媚这个主动给自己加高的攀岩手来说,做独一无二的生意才更有利可图,到山顶上做生意才有竞争力,她成功了。

    开荒地,投资未成气候的市场,选择一个可以长远发展的商机,再主动设置准入门槛。商场如战场,谁占领了战场制高点,谁就能获得主动权,为战斗的胜利提供坚实的保障。毕业以后,富同学会用超前的思维,用一双“火眼金睛”,去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让自己未来的成功更具份量。

    前瞻意识:开拓者的成功之道

    前瞻的意识能引领富同学走向成功,能清晰把握市场发展,他们清醒而睿智,能在职场江湖混得“风生水起”。八十年代初,摆个地摊就能发财,可很多人不敢;九十年代初,买支股票就能挣钱,可很多人不信;二十一世纪初,开个网站就能赚钱,可很多人不试……具备前瞻意识的人能从最初伊始就把握到发展的机遇,与一个领域一起成长,最终成为“元老级”人物,也走向成功。

    众所周知,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3D巨制《阿凡达》上映后,掀起了全球3D热潮,而它的票房总收入高达18.6亿美元,创造了全球影史票房第一,而詹姆斯·卡梅隆本人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再次实现自我超越,再次成为“世界之王”。正是詹姆斯·卡梅隆的这种前瞻意识,才一步一步把他推到了世界电影人的巅峰位置。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出席韩国2010年首尔数字论坛时,他就近来3D与2D电影之间的争议大胆做出预测,声称25年之内,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网络视频,2D的主流格式将成为历史被3D所取代。

    尽管现在有部分好莱坞导演和电影人,仍对3D技术嗤之以鼻,认为3D电影难成大气,但詹姆斯·卡梅隆则力排众议,他大胆表示,未来,观众不仅能在电影里全面看到3D电影,还能在电视和电脑的视频节目中,欣赏到3D模式的视频。他还宣称,3D技术并非电影的一种时尚,而是一个革命。他说:“观众都希望选择最佳的方式观看电影,而3D,给他们提供了这种视觉享受。”并且,他还举例说,现在一些电视和电脑制造商,已开始逐步推出3D电视和3D电脑,如今的3D制作技术已经成熟,普及起来轻而易举,唯一的障碍就是目前3D视频内容稀缺,只要解决这一问题,全球将正式进入3D的时代。

    正是詹姆斯·卡梅隆的这种前瞻意识,让他比别人看得前、看得远,才一步一步把他推到了世界电影人的巅峰位置。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致富的机会也层出不穷,富同学往往走与他人不同的路,而商机总是青睐有前瞻性的眼光的人。在职场拼搏,学会用“第三只眼”看世界,看赚钱的机遇。

    海尔集团的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一个具备前瞻意识的人。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他料定企业必然会迅速发展,海尔在他的领导下,抓住机遇搞了海尔工业园;1997年国家颁布优惠政策,一个机遇又来了,张瑞敏果断地扩充海尔,一下子兼并了18家企业,进一步加强海尔的影响力;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在所有企业的产量收缩的时候,张瑞敏却大做广告,他认为金融危机过后,销量必大增,而现在的广告价格是危机前的三分之一。结果如他所料,危机一过,海尔的产品在东南亚销量大增。

    具有前瞻意识的富同学,在成功的道路上是充当一名旗手的角色,总走在最前列;在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的过程中,犹如一名船长,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富同学运用前瞻意识,立开拓者之功,开启成功之门,做一个具备战略思维的人。

    决胜思维:培养前瞻意识

    在职场里摸爬滚打,具备前瞻性意识是极具优势的,因为只有拥有前瞻性眼光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握有真理的少数人,才有可能成为发掘趋势性行业的先驱。倘若自己比别人早10年先想到某个问题,或者预测到某个趋势,靠的不是一点点的推测,而是有理有据的正确的判断。

    有两个年轻人,小张和小邓一起挑水去城里卖,一桶卖1元,一天可以挑20桶。

    小张说:“我们每天挑水,现在可以挑20桶,但等我们老了还可以一天挑20桶吗?我们为什么不现在挖一条水管到城里,这样以后就不用这么累了。”

    小邓说:“可是如果我们把时间花去挖水管,我们一天就赚不到20元了。”因此小邓不同意小张的想法,就继续挑水。而小张心里想:等我们老了以后,靠什么?靠不了力气,就只能靠水管了,这肯定是个好方法。于是,他开始每天只挑15桶,利用剩下的时间挖水管。

    结果,十年后,小邓继续挑水,但只能挑19桶了;而小张挖通了水管,每天只要拧开水龙头就可以赚钱。

    缺乏前瞻性的穷同学,会被眼前生活中的小事推着走,疲于奔命,常常感觉生活空虚和前途渺茫。一个智慧的富同学,会有前瞻性的眼光和能力,具备战略性的决胜思维,这恰是职场新人们所缺乏的素质与意识,也是他们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怎样才能培养前瞻意识与思维能力,具有准确的预测的眼光或能力?下面几条尤为重要:

    1.经常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

    也就是经常想昨天、今天和明天。特别是对未来的环境、格局要经常思考。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经常思考过去,不是停留在过去的成功里洋洋自得,更不是停留在过去的伤痛里不能自拔,思考过去,最重要是思考过去的成败以及从中获得的教训,从你以往的人生经历中提炼出社会知识,铭记于心。

    2.要常做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不能期限太长,太长没用,最好以两三年为分析期限。分析问题的过程是一种模拟训练。分析趋势时可以与别人讨论,大家一起来分析、预测,讨论各自的分析都有些什么支持的理由。在分析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信息。

    3.平时要善于总结。

    要善于把握常识和总结规律。用策划的思维思考每一件大事小事,让它们条理清楚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4.要多些预测的实践并善于总结、修正。

    平时要多做预测,无论预测对还是不对都不要停止,应继续预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预测也是一样,做得多了,你的思维自然就成了预测的思维。

    5.要经常分析企业正在做的方向是否正确。

    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时看上去是很对的,但是过一段时间后也许会出现问题。

    最好,记住,成就大业单靠勤奋和学历远远不够,必须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和能力。前瞻意识是一种高瞻远瞩的能力,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魄力,这种能力和魄力不是天生的,它是逐步培养和专门训练的结果,作为职场新人,要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前瞻意识,相信看得远的人走得会更远,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6.4    权衡机会成本,掌控职场机遇

    父亲给孩子带来一则消息,某一知名跨国公司正在招聘计算机网络员,录用后薪水自然是丰厚的,还因为这家公司很有发展潜力,近些年新推出的产品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孩子当然是很想应聘的。可在职校培训已近尾声了,这要真的被聘用了,一年的培训就算夭折了,连张结业证书都拿不上。孩子犹豫了。父亲笑了,说要和孩子做个游戏。他把刚买的两个大西瓜都放在孩子面前。让他先抱起一个,然后,要他再抱起另一个。孩子瞪圆了眼,一筹莫展。抱一个已经够沉的了,两个是没法抱住的。

    “那你怎么把第二个抱住呢?”父亲追问。

    孩子愣神了,还是想不出招来。父亲叹了口气:“哎,你不能把手上的那个放下来吗?”

    孩子似乎缓过神来:是呀,放下一个,不就能抱上另一个了吗!于是,孩子这么做了。父亲于是提醒:“这两个总得放弃一个,才能获得另一个,就看你自己怎么选择了。”

    孩子顿悟,最终选择了应聘,放弃了培训。后来,如愿以偿成了那家跨国公司的职员。

    机会成本不仅运用于经济学中,还广泛运用于职场中。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在职场拼搏的路途中,同学们要面临无数大大小小的选择与放弃,需学会权衡,控制工作中的机会成本,做好的选择,走顺畅的道路。

    漫步职场路前:注意机会成本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拼搏职场,自主择业已成为一种广泛的趋势,其优越性在于求职者获得了选择的自由,实现了自我;其残酷性在于必须经历求职的苦海,难于选择。从经济学角度阐释,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说明任何选择都是有“机会成本”的,勇敢面对机会成本,首先要学会计算机会成本。

    实际上,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但并非所有的机会成本都如此。学点日常的经济学,知道如何计算机会成本:

    首先,假设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或其他家禽),那么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假设养猪可以获得A元,养鸡可以获得B元,那么养猪的机会成本是B元,同样的,养鸡的机会成本则为A元。

    其次,在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那么看书学习的机会成本是少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享受电视剧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看书学习所得到的东西。

    再次,假若一个人拥有一所房子,那这个人选择自住的机会成本就是把房子租给他人所能获得的收入。因为这机会成本并不牵涉实际金钱交易,所以也可成为隐含成本(Implicit Cost)。

    处在职场,是需要成本的,职场里有好的人生选择,也有坏的人生选择,却没有不要成本的选择。这时候机会成本,不仅仅是金钱,还可以是时间、学历、人际关系等。毕业后,同学们往往既对未来充满期待,同时也布满了迷茫,他们害怕面对社会,也不曾注意自己进入职场所损耗的机会成本。有时候付出的成本太高,就可能会使人生和职业生涯留下太多的缺憾。

    张可大学里学的是金融专业,毕业后“过五关,斩六将”,终于顺利地收到了来自国内知名电信公司、银行以及海关的三个OFFER。他举棋不定,想干这个工作,又想干那份,既觉得这份待遇不错,又觉得那份前景很好。最后,只是粗略和家里人讨论后,他便迷迷糊糊地到海关就业,做财务工作。刚开始时,由于待遇不错,工作轻闲,张可对工作还算满意,同学们见面都羡慕他那份“性价比”很高的工作。可是过了不久,张可开始对工作产生了厌倦,很想跳槽,因为他向往着市场竞争性的企业。

    正巧,张可的一个朋友,他从事保险行业,是一家国际知名的保险公司业务经理。张可通过朋友了解了保险行业的情况,也同时产生了对理财方面的兴趣。通过上网看报和朋友介绍,他了解到国内已经有了职业顾问咨询机构,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了一家职业顾问机构进行咨询。职业顾问听完他的叙述后,语重心长地说:“大学毕业生,不要盲目就业,要面对并注意机会成本。”随后,根据张可的要求,确定方案,全力帮助,张可最终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路线,果断地辞去海关的工作,与朋友一起投身保险行业,并且干得还不错。他说自己现在的状态“就像一只雄鹰在广阔天地间翱翔”。

    机会成本,它是职场中选择某一方案、方向、道路时考虑重点因素之一。职场里的机会成本有时会很高,而机会成本越高,选择越困难,因为所有人骨子里面从来不愿轻易放弃可能得到的东西。其实,如果没有选择的“机会”,就不会有机会成本。毕业后的同学们,进入职场前,不要害怕面对选择,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积极进取,勇敢面对职场中的机会成本。初入职场,不要害怕失去什么,自己要相信:其实你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不如“潇洒走一回”。

    职场交叉路中:计算机会成本

    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或替代性成本,这意味着选择无处不在。职场也是如此,走在交叉路中,徘徊于十字路口时,每一个步伐都充满了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就意味着放弃另一个方向,放弃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穷同学选择错误,会提高个人的机会成本,相反,富同学选择正确,就能降低个人选择的成本,创造更多的“人生利润”。毕业后,面对选择时,要会计算机会成本。

    职场中到处存在着机会成本的例子,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世界首富、微软公司前任总裁比尔·盖茨在面对选择时,是如何计算机会成本的。

    比尔·盖茨于1973年进入哈佛大学法律系学习,可是他对法律一直没有兴趣,反而对计算机情有独钟。19岁时,盖茨有了创办软件公司的想法,随之而来的就是他要面临一项选择,是继续读书直到拿到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学位证书,还是辍学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比尔·盖茨热爱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是他的梦想,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是他所渴望的,可是经营自己的软件公司也是他所钟爱的。在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学业,开办软件公司。事实证明了他的选择是对的,在1999年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世界富豪评选中,比尔·盖茨以净资产850亿美元理所当然地登上了榜首。

    1999年3月27日,比尔·盖茨回母校参加募捐活动时,有记者问他是否愿意继续回哈佛上学,弥补他曾经的遗憾。对此,比尔·盖茨只是微微一笑,没有作出任何回答。不难看出,比尔·盖茨已不愿意为了哈佛的学位证书而放弃自己已有的事业。

    上学是盖茨喜欢的事情,在实现了创办软件公司的愿望后,他完全可以静下心来继续学习,实现他的哈佛梦想,可是他为什么又选择放弃呢?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就不再那么令人困惑了。因为,对于当时的盖茨而言,比起放弃学业继续经营公司,而放弃经营公司去上学的机会成本更大;而且,他在计算机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上学对他来说得到的利益不可能比他经营公司的利益大,所以他当然会选择机会成本较小、利益较大的一方。

    成功的富同学大都擅于计算机会成本,经常会比较各种选择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当他们认为收益高于成本时,便会果断采取正确的行动。职场新人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如果一开始就在选择中迷失,不曾去计算过自己所走的每一步所消耗的“机会成本”,便有可能将自己的人生都迷失了。

    何欣毕业后,就职于一家媒体,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很不规律,她风风火火地做了两年记者后,便辞职考上了母校的研究生。她认定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是有益的。2009年7月,何欣硕士毕业后来到一所高校任教。但是,她发现,这半年来的教学生涯让她十分失落,即使领导和学生们对自己一致好评也消除不了自己的沮丧,而且工资不如以前的多,工作也不是想象的轻松。最重要的是,高校本来就是“世外桃源”,加上她工作的地方相对偏僻,更让何欣难以适应。何欣说,自己的性格是爽朗的,尤其是做记者的时候,这种爽朗到了极致。“那时,挣的钱多,工作无拘无束,活得自在。”一想到过去,何欣就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为什么现在反而变差了?

    2010年春节时,她参加一次本科同学聚会,当同学听说她当了老师后,纷纷恭喜她逃离了“职场苦海”。她无奈地笑了笑,明白做出每个选择时都是有“机会成本”的,她只后悔自己读研之前没认真去算算考研,还有未来的机会成本,以致感觉自己现在就像处于围城,因为漫无目的地走,结果每一步都迷失了自己。

    富同学在做每一个选择时,头脑都是保持清醒,以绝对的经济学思维去计算你的每一步棋:落子时,算计一下放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毕业以后,在职场的交叉路中,先缓步下来,拿出头脑的“计算器”,去计算一下机会成本,确定方向后,再收拾行囊,继续向前走。

    工作跳槽前:估计机会成本

    据职业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一个人在同一个岗位工作三年,薪资没有质的提高,职务没有大的提升,基本上就意味着个人的职业生涯已经进入了停滞期,这不仅会磨灭了个人的职业竞争力,也极大的浪费了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在职场中,不少人遭遇到同样的情况,于是,他们便动起了跳槽的“念头”,跳槽并非不可以,但是在“行动”之前,先掂量一下机会成本有多大。

    张依依今年26岁,从事行政人事工作3年了。这3年来,虽然依依努力工作,但是职位与薪水却不见起色。依依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产生了迷惑与恐惧,她越来越觉得行政人事工作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更担心自己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当青春不在,这“饭碗”迟早都会不属于自己。

    依依冒出了转行的想法,她先去做了市场调查,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决定转行做律师:一来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对法律感兴趣;二来考个律师证相对而言节省时间与金钱。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律师越老越值钱,再也不会为年龄发愁。但是她一想到自己大学里学的是英语专业,也没什么特长,若是真要转行还真需要一番苦功。

    为此,依依请教了职业顾问。该职业顾问先帮依依算一笔经济账:考个律师证的金钱代价:辅导班6000元+教材300元+考试费220元=6520元。随后帮她估计了机会成本:若是刚刚转行成为律师,薪水肯定没有现在高,人脉不如现在广,工作不如现在熟悉,这会让你失去很多经济效益,从短期来看,是不可取的;不过,从长远利益来看,如果肯下苦功,超过现在的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只是一个时间和转行成功与否的问题。

    依依按照职业顾问的分析,回去做了一个明细的“跳槽优劣分析表”,综合各种自己实际因素,她最终决定不跳槽,而是,站稳现在的工作,不断学习,力求在工作岗位上有新的突破。

    职场发展犹如爬树,一旦发现树上所结的果实并非自己所需或者上面的枝干已经腐朽时,最好的选择就是退下来,换一棵树或者朝另一个方向继续爬。但事实往往很困难,因为在旧树干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来的难度也就越大,所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43岁的密比先生是一家大型广告代理商的会计主管,他虽然自己在广告行业呆了20年之久,工作做得很好,可是,却还是意识到这个行业与自己的性格不合,总觉得浑身不舒服。医生告诉他这是因为违反自我意志、勉为其难工作造成的;认为长此以往会对心脏、腹部以及其他器官造成慢性伤害。但密比先生却无法放弃,他说:“我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但是,每当我想要放弃广告业、放弃现在的工作时,就感到自己很笨。我在大学念了6年书,就是想要从事这一行,只有大傻瓜才会把3.5万美金教育投资和20年的经验断送掉,改行去做其他事情。”

    当你选择了一个职业,并且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即使醒悟过来,意识到它并非自己理想的职业,这时想要跳槽转行,却发现继续留在这个行业可能创造的价值就变成了你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越高,重新选择的难度就会越大。因此,槽不可乱跳,行不可乱转,除非,自己真正估量好了:这个机会成本,我付得起!

    小李从老公司跳槽到新公司已有一年半了,一天他与旧同事明明聊天,明明说:“你知道吗?如果你不走,现在会有很好的发展。”她告诉小李,如果他继续留在原来的公司,现在肯定已经掌管着原部门的所有测试工作,带着一个十五人左右的团队,拿着现在两倍的奖金。因为小李离开公司前负责测试的最后一个产品,现在成了部门的核心产品,为公司带来了颇为丰厚的利润。听到这个消息,小李刚开始还觉得有一点可惜和后悔,但仔细的想了想,当时的他的确是想走,就算现在让他重新选择,他还是会走。

    这样的一个消息,也让他重新思考跳槽给自己带来的机会和付出的机会成本。如果当初留下,也许现在的工作岗位可能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管理角色,而且在一个被认可的公司服务的时间越长,晋升的机会就越多,何况自己在原公司已经树立了很好的口碑,当机会来了肯定就是自己的了。现在在新的环境,自己需要重新被人认识和认可,即使自己很有能力,但同样能力的两个人,公司也许会将机会给它熟悉的人或在公司时间长的人。这有点不公平,因为与自己能力相当甚至比自己能力差的人,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报酬,但似乎又很公平,作为管理者,肯定会优先考虑他了解的人或为他服务更多的人。尽管如此,小李还是觉得跳槽后的发展潜力更大,因为这的确是一份让自己充满了挑战与机遇的工作。

    小李总结了一下,虽然自己为这次跳槽付出了机会成本,但同时带来了更多新的平台,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使自己的能力有了一个更全面的提高。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觉得值得,这是原公司无法提供给他的舞台,虽然他也为这样的一个成长付出了很多代价,但是,这个跳槽的成本是划算的。

    有一得,必有一失。选择做一件事,必然会放弃另外一件,那个被放弃的所带来的收益就是机会成本。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国王会羡慕在路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能拥有国王的权势。”毕业以后,学会权衡,控制工作中的机会成本,需要面对机会成本,学会计算机会成本,理性估量,让自己做最好的选择,走最好的路。

    6.5    理财规划,优化人生财富

    吴阳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给他讲过一个关于爷爷理财的故事。

    解放前,在银行工作的爷爷,习惯在每年过年前买一根当时俗称“大黄鱼”的金条,存在银行的保险柜里。他认为这样既可以保值,也可为将来的不时之需做准备。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爷爷才去银行,把存了30多年的金条拿了出来。在那个“万元户”就是富人的时代,爷爷存的10根金条无疑成了一笔巨款。

    爷爷的“理财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吴阳的心里。工作之后,他便萌发了每年收藏一根金条的想法。2002年,当贺岁金条首次亮相时,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根50克的金条。此后连续几年,吴阳每年都会在第一时间购买金条,随着收入的增长,有时把购买数量从50克提高到了100克。近几年,国际金价节节走高,几年前买的金条,特别是贺岁金条,市价早已翻了好几番,给吴阳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他就靠这么简单的理财规划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富同学懂得好的理财规划能让人的财富保值、升值,理财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发展起到的作用不可估计,人生在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理财规划。现在的年轻朋友,有相当一部分是“月光一族”,除了收入不高的原因,更重要的一点是缺乏理财的意识与规划。毕业以后,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消费阶段,而应该去考一个关于理财的“证书”,让自己的未来更有底气。

    会理财胜过高薪水

    如果财富是一个水库,收入是一条河流,消费的金钱是流出去的水,那么理财就是一个大坝,能够合理地调配水库的资源,控制河流的流量,让水库变得更牢固,河流变得更平稳。职场里,有些穷同学拥有高薪水,但同时消费如流水,于是,他们的财富水库便干涸了,陷入了无水之困境。

    在亲戚以及邻居眼里,小陈是个令人羡慕的男孩:他在一家媒体工作,月收入12000左右。但是,如此的高薪他却没有积储,反而是一个穷光蛋,因为他是属于典型的月光族。

    小陈表示,他的最大的爱好是旅游和购买奢侈品。每到周末,他基本上都是到近郊旅游,最常见的旅游方式就是“暴走”——坐车到一个景区附近后,徒步走遍景区,并留宿景区,哪怕付再贵的旅游费用,他也乐此不疲。而逢年过节,小陈还常到外地景区旅行,花费巨大。

    小陈的旅游装备可谓精良——背包、帐篷、睡袋、防潮垫、冲锋衣、冲锋裤、登山鞋、抓绒衣、头灯、雨具、登山杖、墨镜、雪套、个人特殊药品等,并多为品牌货,仅这些就投入几万元。同时,他还花了八千多元购买了一台数码摄像机。

    除了旅游以外,他还特别热衷购物,而且基本都是奢侈品。不得不说,这位生于1982年的男孩穿着Marc Jacobs的毛衣外套,系着burberry经典格子围巾,食指上戴着Cartier戒指,背着售价高达29 800元的Hermes真皮挎包……走到哪里都是人群中的焦点。但是,“背后的代价都是不为人所知的”,小陈苦笑着说,“那burberry的围巾,1 200元,左手的那只Cartier的戒指,买的时候,4 600元……”

    基本上每个月下来,他的收入都所剩无几。最近,他父亲生病了,但由于把所有的钱都挥霍了,实在凑不出钱,几乎所有亲戚朋友都骂他不孝。小陈很伤心,很无奈,他自己不只一次地想改掉这个挥霍的毛病,但却有心无力。

    “月光族”的做法不可取,失败的理财者终究会陷入生活困境,成为不折不扣的穷同学。无论什么时候,生活永远不会有个私人的ATM提款机,让自己可以毫无忌惮地拼命取钱。正确的理财规划,可以让金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金”。

    现年30岁的高明,四年前到了北京工作,和妻子经过这四年努力,加上有效的理财计划,现在已经拥有一套房产,还有38万元的股市投资。2010年底目标希望达到45万,争取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2006年,高明毕业后分到了北京某事业单位搞科研,当时的工资是5 000多元,妻子的工资也只有4 000多,从领到这些工资开始,高明夫妻萌发了理财的想法,也开始平生的第一次记账。此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坚持到现在。2006年8月开始买了第一只基金。以后每个月都买入,一直坚持到现在。

    高明夫妻的理财观念很值得参考。毕业之后他们一直租房住,也可以称得上是“蜗居”,每个月800元的房租,一直租到2009年10月,这也为他们节省了很多钱。当时,高明和妻子的生活称得上艰苦,因为屋里没有空调、没有厕所,冬天暖气不足,租房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来说都是相当差。但也正是这三年多时间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开始实现自己的理财计划。妻子从来不管家里财务,而高明则主要负责家里财务计划。高明夫妻的消费除了房租,就是吃的和穿的,加上高明的理财计划,所以金钱积累得特别快。

    2007年初,高明夫妻人生的第一个10万出现了,他们的赚钱、存钱、投资计划一直在持续,2007年股市开始大幅上涨,高明当时投资的基金已经达到了5只,而且本金也达到了15万多,回报开始翻倍,资产共计30多万;而且他们采取的都是红利再投资,也从不赎回。两人积累财富速度飞快。

    到2007年底,加上他们的工资收入,总资产也是净资产已经达到了50多万,其中,20多万是债券和货币基金,如今夫妻俩已经是买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也生下了小宝宝了。

    薪水不高却会理财,小夫妻4年轻松买房又有50万元积蓄!这是值得所有在职人士学习的榜样。

    只要有正确的理财规划,“小工资”能产生大效益。毕业后,富同学不会为自己不高的工资长吁短叹,而且知道会理财往往胜于高消费,会处理好消费与支出,灵活地运用手中的资金,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圈”。

    走出理财误区,树立理财意识

    欠缺理财知识,误解理财规划,是穷同学的一个普遍现象。谈起理财,许多人认为那是有钱人的专利,有些人甚至不屑一顾,“我的钱都在这里了,还能消失了不成?”“理财,我的工资就那么一丁点,还需要理吗?”错误的理财观念造成了当今许多在职人士不懂管理财富的尴尬。涉入职场,明确正确的理财观念,把财富“玩转”于自己手中。

    在理财之前,先明确的几点理财观念:

    1.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很多人总希望自己能不断地涨工资,有更多的收入,以为凭着这个就能过幸福生活。实际上,很多时候尽管收入多了,但同时却花了更多的钱去买更大的房子,买更好的车,日子反而比以前更紧巴巴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因此,如果同学们希望跳出怪圈,就应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认真地克服一些不必要的欲望。

    2.存款绝对不是惟一的理财方法。

    许多人为了安全方便选择了存款,拿着那一点点利息,简直就是活活地把自己的一座金山变成了一座死山。如果去投资,一开始是可能挣得不多,甚至还会亏,但水滴石穿,积沙成塔,时间长了,就有收获。况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投资能力。如果哪一天突然有钱了,那时学投资可就晚了。这就跟打仗一样,先演习演习总是有益无害的。

    3.投资不一定有风险。

    许多投资品种投资起来一样很简单方便,比如基金的方便程度就可以说和活期存款差不多。股票甚至更高风险的期货等也不是那么可怕,许多家庭完全有能力承担这种风险的。此外,如果嫌麻烦,还可以委托各种理财专家帮忙。

    4.复利,造就亿万富翁。

    假设一个25岁的上班族,投资1万元,每年挣10%,到75岁时,就能成为百万富翁了。其实,投资理财没有什么复杂的技巧,只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固定的投资、追求高报酬以及长期等待。因此,投资要趁早,笨鸟要先飞。只要自己早比别人飞上几年,就是再能飞的鸟都难赶上了。

    如今,社会环境的变化让人轻松不起来,未来是不确定的,可能会充满变数,例如,看看物价倍觉心寒,前天一斤白菜是1元,两天就涨到2元了;一场大病或者意外就能让自己的钱袋空空;整天琢磨着怎么在孩子身上多投点资,让父母和自己“老有所养”,而不至于增加子女负担……这时,自己又苦恼地发现,银行那点存款好像蜗牛一样在原地踏步,因此,学点理财知识,树立理财的意识,做成功的理财规划,才有可能面对变数时,从容淡定。

    理财的关键是合理计划、使用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学会节流。

    学会节流是理财意识培养的第一步,工资是有限的,不必要花的钱要节约,只要节约一年,还是可以省下一笔可观的收入。

    2.做好开源。

    有了余钱,就要合理运用,使之保值增值,使其产生较大的收益。

    3.善于计划。

    理财的目的,不在于要赚很多很多的钱,而是在于使将来的生活有保障或生活的更好,善于计划自己的未来需求对于理财很重要。

    4.合理安排资金结构。

    在现实消费和未来的收益之间寻求平衡点,这部分工作可以委托专业人士给自己设计,以作参考。

    5.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考虑收益率。

    高收益的理财方案不一定是好方案,适合自己的方案才是好方案,因为收益率越高,其风险就越大。适合自己的方案是既能达到预期目的,风险最小的方案,不要盲目选择收益率最高的方案。记住:理财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以赚钱为目的的活动那叫投资!

    不论贫富,理财都是伴随人生的大事,在这场“人生经营”过程中,越穷的人就越输不起,对理财就更应要严肃而谨慎地去看待。毕业以后,要抛弃“有钱才有资格谈投资理财”的观念,要明白越是没钱的人越需要理财,培养自己的理财意识,让理财成为伴随一生的好习惯。

    理财规划:让财富变得更清晰

    随着社会的发展,理财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理财专家普遍认为“后理财时代”已经来临,每一位希望在人生的坐标里,成功地寻找财富元素者,都需要懂得并且有一个专业且成功的理财规划。走在职场,学点富同学的专业理财规划,对自己未来的财富规划,起着借鉴与学习的作用。

    如何做一个专业且成功的理财规划呢?理财专家通过《普通白领李先生的理财设想与规划》定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对象:李先生,26岁,未婚

    工作:从事IT行业技术管理工作5年

    月收入:4 000元

    月支出:800元

    目前资产:约13万元左右(主要投资于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以及开放式基金和个人活期存款)

    保险保障:单位购买社会保险(医疗、工伤、失业)及商业保险(意外医疗)

    理财计划及目标:将目前个人资产增值,目标是购买一套中小户型住房。

    第一,李先生的资产状况分析。

    从上述可以得知,李先生的支出相当理性。李先生的家庭负担较轻。

    第二,李先生的需求。

    资产增值,购买中小户型的住房。按房地产的每平方米平均售价在4 000 元左右,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大概需要320 000元,加上基本装修40 000元,合计需要360 000元。

    第三,李先生潜在风险。

    1.房价上涨的风险。

    2.收入减少的风险。

    3.贷款利率上调的风险。

    4.购房后支出增加的风险。

    第四,财务分析。

    1.在资金配置方面,首先对李先生进行风险承受力的测试,可以明确其风险承受能力。据测算可知,李先生的风险资产配置较低,只有37.59%。而且按目前的资金配置,需52个月才可以积累买楼的360 000元;

    2.购买住房后,每月开支将至少增加450元,其中包含管理费、摩托车停车费、水电煤气费等。预期合计增加开支1 000元;

    3.本方案暂不考虑房价上涨和通胀水平。

    第五,理财建议。

    1.建议调整风险型产品和定息类产品的投资比例为7∶3;

    2.建议每月节余的3 200元按上述比例分配投资;

    3.根据李先生收入状况,若采用按揭的方法可以提前买房,但购房后的负担太重,所以不建议采用按揭方法;

    4.建议择机抛出大盘基金,转而买入小盘,以进一步优化基金投资组合;

    5.购房后应至少维持3个月个人开支的现金,以应不时之需。

    第六,总结。

    1.按调整后的资金配置,只需43个月就可以积累买楼的360 000元,比原来的52个月提前9个月达成目标,以减少时间对房价估算的影响。

    2.购房后的收入支出表:李先生在购房后每月仍有2 200元的结余,可以用于安排其它的理财需求。

    理财规划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它能让富同学的财富计划变得清晰,通过理财规划,富同学可以清楚地看见了自己理财的长短期目标、财富状况以及其分布的优缺点。对于合理的理财规划,初入社会,身无固定财产的职场新人们非但不应逃避,而且还要未雨绸缪,为未来的不同阶段作一个相应的设想。

    理财专家认为,个人和家庭理财应该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进行有目的的规划。若把人生分为6个阶段,相应的理财规划可遵循以下原则:

    1.单身期。

    一般为2~5年,指从参加工作至结婚的时期,由于这个阶段的经济收入比较低,花销大,投资重点不在于获利,而在于积累经验。

    投资建议:可将资本的60%投资于风险大、长期报酬较高的股票、股票型基金或外汇、期货等金融品种;30%选择定期储蓄、债券或债券型基金等较安全的投资工具;10%以活期储蓄的形式保证其流动性,以备不时之需。

    理财优先顺序:节财计划>;资产增值计划>;应急基金>;购置住房

    2.家庭形成期。

    一般为1~5年,即从结婚到孩子出生这段时期。由于该阶段的经济收入增加且生活稳定,此阶段的理财重点放在合理安排家庭建设的支出上。

    投资建议:将可投资资本的50%投资于股票或成长型基金;35%投资于债券和保险;15%留作活期储蓄。保险可选择缴费少的定期险、意外保险、健康保险等。

    理财优先顺序:购置住房>;购置硬件>;节财计划>;应急基金

    3.家庭成长期。

    一般为9~12年,指从小孩出生到上大学的这一阶段。该时期的最大开支是子女教育、保健医疗费等。

    投资建议:考虑以创业为目的的投资,也可将可投资资本的30%投资于房产,以获得稳定的长期回报;40%投资于股票、外汇或者期货;20%投资于银行定期存款或债券及保险;10%留作活期储蓄,作为家庭紧急备用金。

    理财优先顺序:子女教育规划>;资产增值管理>;应急基金>;特殊目标规划

    4.子女大学教育期。

    一般为4~7年,指小孩上大学的这段时间。该阶段子女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猛增,因此应把子女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作为理财重点。

    投资建议:将家庭可投资资本的40%用于股票或成长型基金的投资,但要注意严格控制风险;40%用于银行存款或国债,以应付子女的教育费用;10%用于保险;10%用于家庭紧急备用金。

    理财优先顺序:子女教育规划>;债务计划>;资产增值规划>;应急基金

    5.家庭成熟期。

    一般约为15年,指子女参加工作到家长退休的这段时间。在该阶段,由于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经济状况都已到高峰状态,因此最适合积累财富,理财重点应是扩大投资。

    投资建议:将可投资资本的50%用于股票或同类基金;40%用于定期存款、债券及保险;10%用于活期储蓄。但随着退休年龄逐渐接近,用于风险投资的比例还应逐渐减少,在保险需求上,应逐渐偏重于养老、健康、重大疾病险,制定合适的养老计划。

    理财优先顺序:资产增值管理>;养老规划>;特殊目标规划>;应急基金

    6.退休期。

    指退休后。该时期的投资和消费通常比较保守,理财原则是身体、精神第一,财富第二,主要以稳健、安全、保值为理财目的。

    投资建议:将可投资资本的10%用于股票或股票型基金;50%投资于定期储蓄或债券;40%进行活期储蓄。对于资产较多的老年投资者,此时可采用合法节税手段,把财产有效地交给下一代。

    理财优先顺序:养老规划>;遗产规划>;特殊目标规划>;应急基金

    但由于个人情况不同,每个人面临这六个时期的情形都有差异,阶段与阶段间有时也会重叠。投资者可根据自身状况,调整投资比例。

    一千人有一千份理财规划,总有一份是最适合自己的。一份成功的理财规划,能优化“个人的生产总值”。毕业以后,需要学习与积累理财方面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让自己满意的理财规划,优化自己的经济效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