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情趣、知识的乐趣与科学的生趣来,这样,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更强。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懂得动手实践,就一定能够在这社会占有一席之地。
动手实践好处多
动手能力是现在社会都普遍重视的能力,实践经验的地位已经在现实生活中超越了单纯的代表学识的文凭。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实践精神在当今社会已经形成共识。
实践能力指的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特别强调对孩子进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俗话说的“心灵手巧”,手巧,应归功于思维灵活精细和具有创造性;心灵,则是动手实践锻炼的结果。两者息息相关,互为因果。
布鲁纳认为:孩子的学习过程包括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三个阶段。而动手实践则在于促成孩子进行实物操作,让孩子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它将为后两个阶段“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作充分的准备。
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能让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有多少伟大的发明无不是在实践中创造产生的。
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促使他们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动手实践有利于知识的生成。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个法则,都有它自身形成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是注重了把这个规律、这个法则的结论告知孩子,却忽视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导致孩子只记住结论,却不会探索道理,照此演化下去将最终缺乏探索新世界的精神;让孩子动手实践便是让孩子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让知识在孩子的内心自然生成。
许多孩子的创造力强、智力比较高,这是因为他们的家长不仅让孩子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还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更容易适应未来的社会,走上成才的道路。
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避免“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孩子在动手过程中,更懂得珍惜家长对自己的付出,而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最终会转移到学习上,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责任感。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书本知识的掌握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应该是学习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从小培养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在今后的人生中,孩子只要勇于实践、敢于实践、乐于实践,他就不会离自己想要的目标太远。
小贴士:怎样才算动手实践?
【日常生活中,自己穿衣吃饭】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穿衣吃饭就是他们的实践活动,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让孩子独立性与动手实践的能力更强。
【折纸,做手工等】这些活动能让孩子小手变得更加灵巧起来。
【图一图、画一画、量一量】这些事情看来不过是小事,但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很有帮助,孩子能从中体会到动手的乐趣。
讲个“池塘里有几个橙子”的故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手段。很多事实单凭想象是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答案的,要想找到准确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就是动手检验。如果你的孩子缺乏动手去做的主动性,不妨找个机会讲讲《池塘里有几个橙子》的故事给他听——
班牙有位叫做彼得一世的国王,他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正义的象征。这天彼得一世宣布他将公开选拔大法官。三个人毛遂自荐,一个是宫廷的贵族,一个是曾经陪伴国王南征北战的勇敢武士,还有一个是普通的教师。于是,国王离开王宫,率领众人来到池塘边。
池塘里漂浮着几个橙子,“池塘上一共漂浮着几个橙子啊?”国王问贵族,贵族走到池塘边,开始点数,“一共是6个,陛下。”
国王没有表态,继续问武士同样的问题:“池塘里一共漂浮着几个橙子啊?”“我也看到6个,陛下。”武士甚至没有走近池塘就直接回答了国王的问题。
国王没有说话,“池塘里有多少个橙子啊?”最后他问教师。
教师什么也没说,径直走近池塘,脱掉鞋子,进到水里,把橙子拿出,“陛下,一共是3个橙子!因为它们都被从中间切开了。”
“你知道如何执法,”国王说,“在得出最后结论之前应该证明,并不是所有我们看到的都是事物的真相。”
孩子,站在岸上的人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要想真正学会一件事情,就必须去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单凭看到的假象去猜测事物,往往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答案,而只有动手实践看看,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凡事多动脑动手,这样,才能最终验证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也只有用这样的态度学习,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备选故事任你挑
鸭子和水牛专家
有很多孩子想象力丰富,说起话来很有一套水平,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结果往往是一塌糊涂。所以,培养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很重要,光说不练光说不练假把式——
老水牛因为资历老、品性正直,颇受动物们的尊重。由于它生活在水边,熟悉河道的深浅,故而被大家尊称为“水位专家”。
有一次,小马要过河,被老水牛阻止了,理由是水流湍急、太危险了。小马不相信,执意过河,结果差一点淹死,多亏被老水牛救上岸。这样一来,老水牛“水位专家”的名号更响了。
这一天,一只小鸭子听说河对岸的沼泽地里有很多小鱼虾,决定过河觅食。老水牛见状立即阻止道:“孩子,河水很深,前些日子小马都没有过去,你就更不行了!”
小鸭子想了想说:“情况不一样,我会游泳,小马不会,我想应该没有问题。”
老水牛听完后很生气,严厉地说:“如果连我这个水位专家的话你也信不过,那么后果自负,你爱怎样就怎样吧!”
在旁边看着的松鼠也插嘴道:“不信老水牛的话,我看你要倒大霉了!”
小鸭子迟疑了一会,最后还是鼓起勇气游过河,结果当然成功了。小鸭子在沼泽地里一边吃鱼虾,一边对老水牛说:“水牛大叔,不是我不相信您的权威,而是可能有些事情您也不曾了解呢。”
不可否认,专家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本专业具体情况的判断和分析都会很准确、很到位,但是有时候也难免出现一些不准确的情况。比如,他们如果并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就可能使判断失效。所以,要想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不妨自己试试,也许事情跟专家说的并不一样!
心中的顽石
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仅仅是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中的顽石。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菜园摆着一颗大石头,宽度大约有四十公分,高度有十公分。到菜园的人,不小心就会踢到那一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
儿子问:“爸爸,那颗讨厌的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挖走?”
爸爸这么回答:“你说那颗石头喔?从你爷爷时代,就一直放到现在了,它的体积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到什么时候,没事无聊挖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训练你的反应能力。”
过了几年,这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
有一天媳妇气愤地说:“爸爸,菜园那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
爸爸回答说:“算了吧!那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媳妇心底非常不是滋味,那颗大石头不知道让她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
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
媳妇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谁都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起来,看看大小,这颗石头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
不去做怎么可能知道真正的结果呢?犹如那块大石头,因为想象它是很大的,无法移动,所以一只都没有采取行动,自然就不可能发生改变与转机的。有时候,你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多试一试,也许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了!所以,做比不做重要!
小马过河
在尝试之前,我们往往很难知道自己的实力的,只有尝试了,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如果你的孩子总是喜欢“望难而退”,也许,听听《小马过河》的故事对他会有帮助的——
小马和他的妈妈住在绿草茵茵的十分美丽的小河边。除了妈妈过河给河对岸的村子送粮食的时候,他总是跟随在妈妈的身边寸步不离。
他过的很快乐,时光飞快地过去了。
有一天,妈妈把小马叫到身边说:“小马,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做事了。今天你把这袋粮食送到河对岸的村子里去吧。”
小马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他驮着粮食飞快地来到了小河边。可是河上没有桥,只能自己淌过去。可又不知道河水有多深呢?犹豫中的小马一抬头,看见了正在不远处吃草的牛伯伯。小马赶紧跑过去问到:“牛伯伯,您知道那河里的水深不深呀?”
牛伯伯挺起他那高大的身体笑着说:“不深,不深。才到我的小腿。”
小马高兴地跑回河边准备淌过河去。他刚一迈腿,忽然听见一个声音说:“小马,小马别下去,这河可深啦。”小马低头一看,原来是小松鼠。
小松鼠翘着她的漂亮的尾巴,睁者圆圆的眼睛,很认真地说:“前两天我的一个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河水就把他卷走了。”小马一听没主意了。牛伯伯说河水浅,小松鼠说河水深,这可怎么办呀?只好回去问妈妈。
马妈妈老远地就看见小马低着头驮着粮食又回来了。心想他一定是遇到困难了,就迎过去问小马。小马哭着把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话告诉了妈妈。妈妈安慰小马说:“没关系,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马和妈妈又一次来到河边,妈妈这回让小马自己去试探一下河水有多深。小马小心地试探着,一步一步地淌过了河。噢,他明白了,河水既没有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没有小松鼠说的那么深。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
小马深情地向妈妈望了一眼,心里说:“谢谢你了,好妈妈。”然后他转头向村子跑去。他今天特别高兴,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实践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个人,无论多么志向远大,但不去实践,都只是妄想。只有在实践中去行动,去运用自己的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
“才高八斗”的狐狸
在森林里,住着一只见识广阔,满腹经纶,在社会上颇有地位的狐狸。这只狐狸熟读理论,常以专家自居,喜欢滔滔不绝地发表长篇大论。
有一天它外出,遇上一只从森林外边来的小花猫。闲谈中,小花猫仰慕狐狸的“才高八斗”,因此便虚心请教。
小花猫问道:“尊敬的狐狸先生,近来生活困难,您是怎样度过的?”
狐狸说:“什么?你这只可怜的花猫,每天只会捉老鼠,你有什么资格问我如何生活!真不识抬举!你学过什么本领?说来听听!”
小花猫很谦虚地说:“我只学会一种本事。”
“什么本事?”
“如果有只狼狗向我扑来,我就会跳到树上去逃生。”
“唉,这算什么本领?我可是精读百科全书,掌握上百种武术,我身边还有满袋的锦囊妙计呢!你太可怜了!让我教你逃脱狼狗追逐的绝招吧!”
说着狐狸想从袋于中寻找妙计。刚巧,这时一群猎人带了四只猎狗迎面而来。小花猫敏捷地一纵身跳上一棵树,躲藏在茂密的树叶中。小花猫大声向正在惊慌得不知所措的狐理说:“狐狸先生,赶快解开你的锦囊,拿出脱身妙计来吧!”
语毕,四只猎狗已扑向狐狸,将它抓住了。
小花猫叹息道:“唉,狐狸先生,你会十八般武艺,却不会使一招半式。如果像我一样懂得爬上树来,你就不会落到这种凄凉的下场了!”
很多人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似乎非常了不起,事实上,到了需要应用的时候却不知所措。其实,一个人空拥有多少理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呢?知识只有转化到行动中,才能解决问题!
琳达的点心食谱
美国人琳达有一次在保加利亚旅行时,深深地为当地的一位妇女制作的一种名叫“Garash torte”的精美甜点所折服。为此,对其念念不忘的琳达特意讨要了这种点心的食谱。食谱上称需用10个鸡蛋和一些其他的调料。回家后琳达按照食谱如法炮制,结果竟弄得一塌糊涂。但琳达并未灰心丧气,在又一次旅行时,她请这位保加利亚妇女又给她演示了一遍,琳达详细地观看了甜点制作的全过程并做了详尽的纪录。可回家后她又一次做砸了。
琳达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同样的食谱和方法,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后来,一次烹饪协会举办的聚会上,在琳达准确地描述了制作甜点的过程后,一位友好的烹饪爱好者直截了当地说琳达的配料太软了。“10个鸡蛋,太软,为什么不尝试减掉几个呢?”他认为可能是鸡蛋放得太多所致。
就在那一瞬间,琳达恍然大悟。“为什么不尝试减掉几个呢?”琳达马上想到,保加利亚的鸡蛋普遍较小,更像是美国的中型鸡蛋,而她每次做甜点时都是用10个大个美国鸡蛋。回家后琳达第三次按食谱去做时只放了7个大个鸡蛋,一番劳作后的报酬终于丰美——又美又香的甜点首次成功“出炉”。
“为什么不尝试减掉几个呢?”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琳达前两次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太看重食谱,存在着思维的惰性。
仔细想想,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解决,但是实际上解决它们的方法并不太难,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主动地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成功其实就是跳出框框这么简单。
所以,要想你的孩子成功,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特别重要。学会因时制宜才能获得生机。
给家长的悄悄话
实践证明,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孩子潜力更强。凡事他们都想试一试,做一做,以找出真正的答案。而那些缺乏动手能力的孩子通常胆小怕事、懒惰、遇事只会寻找他人的帮助,缺乏主见等。
孩子的这些特性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的,这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有很大的关系。归纳起来,使孩子动手实践能力差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家长对于孩子的事情,过多的包办代劳,使孩子失去了动手实践的机会,久之就失去了应该具有的能力。专家认为,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是对孩子的极度不信任,会使孩子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这就等于告诉孩子,我们不相信你的能力,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打击,对孩子今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
■孩子依赖性强,缺乏实践精神。这些孩子喜欢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希望能够得到直接的答案,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
■学校教育中,教师没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为了课程进度,教师往往会直接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给他们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答案。
■孩子浮躁的心理,他们并不喜欢所谓的实践,认为那样太浪费时间,还不如去玩呢。因为玩与实践不能等同,所以导致孩子实践能力缺乏。
总之,造成孩子不爱实践的原因有多方面,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家长要因势利导,从故事中,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让孩子体验到实践的乐趣
一般说来,孩子的好奇心强,他们愿意自己动手拆卸、组装东西。看到剪刀、小刀、锯子他能很快地切断纸布、木头,他会想:为什么刀能把纸剪成两半?为什么锯子来来去去就可以把木头锯断呢?为什么小刀能把苹果皮削下来呢?他们不但会提出问题而且会想尽一切办法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自己动手试上一试。例如,有的孩子看到小刀可以削掉苹果皮,就会用小刀子削梨子,或者用小尺子去试着削苹果,想看看能不能削下来。这一举动,就是孩子进行尝试性的创造活动。
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当孩子想动手干些事情的时候,家长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下简单的道理,并做一些示范,然后,再让孩子进行模仿。例如,让孩子剪一个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等等。经过几次动手练习之后,孩子就会剪出比例合适,角度正确的图形。这时,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大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欲。
让孩子自己承受后果
很多情况下,你孜孜不倦地教诲顶不了一次现实的教训,如果孩子并不喜欢你告诉他道理,那家长应该让他自己去体验。
香港某大学心理系的张教授和他的美国夫人来北京讲学,一下飞机,住进宾馆,张夫人告诉孩子,换好衣服,一会儿要出去吃饭。不多时,7岁的儿子换好了短衣短裤,3岁的女儿穿着一条红裙子都走了出来。我们想北京的气温比香港低,妈妈应该提醒孩子多穿点才对,但妈妈什么也没说,和大家一起出了门。
一会儿,孩子就有点冷了。妈妈看着他们发抖的样子,一句埋怨的话也没说,从背包里拿出长衣服递给兄妹俩,孩子二话没说就穿上了。
张夫人这样做的好处是鼓励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同时又让孩子自己去承受行为带来的后果,穿得少就要挨冻,下次孩子就会注意天气的变化。
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剥鸡蛋,让他先磕一下,再一点点地把鸡蛋皮剥下来,皮上还要尽量不带蛋白。经过多次练习,孩子就会熟练地自己剥鸡蛋了。这对灵活运动孩子的手指、腕部关节,提高动手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耐心。因此,培养动手能力并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钱,用家里平常的东西,只要家长肯于动脑,照样能培养出心灵手巧的孩子。
给孩子准备一个工具箱
有的家长眼光远大,很善于教育孩子。他给孩子准备了一只工具箱,里面放上尺子、小螺丝刀、小剪刀、针线等工具,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修补工作,如旧玩具,如与家长一起修理自行车、煤气灶、钟表之类的家具。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使孩子体会到家长劳动的艰苦性,从而增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家长不能说的:
1.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话。“我就不相信你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这无非是在打击孩子,告诉孩子,你的能力不行,我不相信你,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试想,如果总有人告诉你这样做不行,你还有做事情的兴趣吗?大人都如此,孩子亦然。
2.急于求成的话。“我不是告诉你答案了吗?你写上就可以了,还要用尺子量干什么?”
孩子完成自己的作业,他做的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家长着急是没有用的。如果孩子有自己动手的兴趣,家长不妨让他自己动手,这样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力、记忆力可能会更深一些。
3.责怪孩子的话。“都告诉你别做了,你还做,现在好了,把事情懂得一团糟了。”
孩子第一次把事情弄得一团糟,第一次把事情弄得一团糟,你怎么知道他第三次就不能做好了呢?如果你一味地压制孩子,不让孩子自己做,这很可能就打击了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
教子加油站:家长须知——
1.对孩子学过的知识,引导他在生活实际中加以运用。
2.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不仅仅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理性的知识,也需要检验一些感性的知识。
3.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航模等兴趣小组,能让孩子体验到动手实践的乐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